1、争鸣:40亿年前还是40亿年后课文案例教学反思
杭州市第四次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暨语文新课程研讨会于4月21、22日在余杭临平举行。两天的观摩活动共有九位老师为本地区的八百多位教师上了观摩课。每位老师都是有备而来,上课得心应手,有条不紊。可4月22日上午,来自下城区大成实验学校的俞竹华老师在上《月球之谜》一课时,引起了全场听课教师的一片反响。
俞老师准备很充分,有1969年美国宇航员登月的课件,有资料袋,按照产生疑问——查找资料解决问题——产生新的问题的步骤进行上课。学生积极性很高,提出的问题也很有水平。由于教师有备而来,因此解决的游刃有余。本来这节课是上得滴水不漏,忽然,有学生抓住其中的一句话,提了个问题。
“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估计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我认为,41、42……46、47都在40亿年前,地球上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头,并不能说明月球比地球的年龄大。”
俞老师被学生的提问一时蒙住了,沉思了一会儿说:“我们说40亿年前,自然包括41亿、46亿年前,看来是教材出了问题。”并称赞这个学生读得仔细,能发现问题。可接下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俞老师这样说:“这个40亿年“前”的前应改为“后”。”说到这里,俞老师把“后”代进去读了一遍:“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后的石块。”当时台下一片哗然,俞老师也觉得有问题,就把这个“前”到底是否要换成“后”的问题滑了过去不再提及,又回到第一次解答上来:“看来教材编写有问题,我们可以向编教材的老师写封信,谈谈大家的看法。”
从这里,我不由想到了我们教师自己对所教文本的解读。沈大安老师在《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一文中讲到课堂学习是学生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具有丰富性和展开的多种可能性,时代和形势的发展也要求教学具有生成性。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成性的教学。既然是生成性的教学,那么课堂上有许多内容是老师无法预设的(就如“40亿年前”这个问题)。因为无法预设,所以我们就得抛弃以往那种事先设计口袋让学生钻进来式的教案,多阅读我们所要教的文本,吃透教材,把准文本的教学价值。但是,现在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张化万老师在这次观摩活动的小结中提到这次观摩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其中一点就是,未能充分认识教材的教育意义,也就是没有深入地阅读文本。他说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反复阅读文本,不是带着功利性地读,不要把文本当作教本,在读中设计如何教,而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的读者,在阅读中自觉感受打动你的东西,因为教师自己“披文以入情,课堂上才能情动而辞发”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争鸣40亿年前还是40亿年后,月球之谜,希望对你有帮助!
2、知识:荷花简介试题课件案例教学反思读后感梗概评课稿课文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知识:荷花简介_试题_课件_实录_案例_教学反思_读后感_梗概_评课稿_课文,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荷花的种球由圆球狀至圆锥状的球茎( 或称根茎),及著生于球茎基部的贮藏根( 或称营养球) 所組成,一个球茎可著生1-6 个不等的贮藏根。球茎上有二排对生的芽,但春季种植后一球茎通常仅萌一个第一代芽;新芽萌芽后,叶片展开3-5片时,开始抽出花序,随后花序发育,花梗抽长并开花。在露天栽培下,切花长度约40-60 公分,遮阴处理则可达70 公分以上。
荷花的叶片为长椭圆形,中肋紫红色,在露天栽培下,平均叶片长度约为30公分宽度约5 公分,一般比花茎短。但在遮阴栽培下,叶片较为狭长,长宽可达45公分,有时甚或比花茎还长。在田间栽培時,上午10 时以后,因日照强度增加,温度升高,叶片常会因失水而有反卷现象。
荷花的花序为穗状花序,花梗上端有7-9 片半圆状绿色苞片,接著为9-12片彩鲜明的阔卵形粉红色苞片,这些粉红色的苞片形状似荷花的花冠,是主要观赏的部位。目前栽培品种的粉红色苞片尖端带有绿色斑点,是其特色也是他的缺点。
荷花真正的小花着生在花序下半部苞片內,每片苞片着生4 朵小花。小花为唇状花冠,具3 片外花瓣,及3 片內花瓣;其中一枚內花瓣为紫色唇瓣,而且唇瓣中央漏斗状的部位为黃色。
荷花新芽在顶芽花芽分化、开花的同时,茎基部逐渐肥大,形成圆球状至圆锥状的新球茎。新球茎的基部直根状的营养根的根尖,则在入秋后逐渐肥大形成球状的贮藏根,而形成新的种球。
学名:Nelumbo mucifera
英名:Hindu Lotus
别名:莲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莲
科名:睡莲科
形态特征:
多年生水生植物。根茎(藕)肥大多节,横生于水底泥中。叶盾状圆形,表面深绿色,被蜡质白粉,背面灰绿色,全缘并呈波状。叶柄圆柱形,密生倒刺。花单生于花梗顶端、高托水面之上,有单瓣、复瓣、重瓣及重台等花型;花色有白、粉、深红、淡紫色或间色等变化;雄蕊多数;雌蕊离生,埋藏于倒圆锥状海绵质花托内,花托表面具多数散生蜂窝状孔洞,受精后逐渐膨大称为为莲蓬,每一孔洞内生一小坚果(莲子)。花期6月-9月,每日晨开暮闭。果熟期9月-10 月。荷花栽培品种很多,依用途不同可分为藕莲、子莲和花莲三大系统。根据<中国荷花品种图志>的分类标准共分为3系、50群、23类及28组。即:
A、中国莲系:
I、大中花群:
a.单瓣类:1、单瓣红莲组 2、单瓣粉莲组 3、单瓣白莲组
b.复瓣类:4、复瓣粉莲组
c.重瓣类:5、重瓣红莲组 6、重瓣粉莲组 7、重瓣白莲组 8、重瓣洒锦组
d.重台类:9、红台莲组
e.千瓣类:10千瓣莲组
II. 小花群:
f.单瓣类:11、单瓣红碗莲组 12、单瓣粉碗莲组 13、单瓣白碗莲组
g.复瓣类:14、复瓣红碗莲组 15、复瓣粉碗莲组 16、复瓣白碗莲组
h.重瓣类:17、重瓣红碗莲组 18、重瓣粉碗莲组 19、重瓣白碗莲组。
B.美国莲系:
III、大中花群:
i、单瓣类: 20、单瓣黄莲组
C、中美杂种莲系
IV、大中花群:
j、单瓣类: 21、杂种单瓣红莲组 22、杂种单瓣粉莲组 23、杂种单瓣黄莲组 24、杂种单瓣复色莲组
k、复瓣类: 25、杂种复瓣白莲组 26杂种复瓣黄莲组
V、小花群:
l、单瓣类: 27 杂种单瓣黄碗莲组
m、复瓣类: 28、杂种复瓣白碗莲组
至秦汉时代,先民们还将荷花作为滋补药用,荷花药用在中国也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荷花是圣洁的代表,更是佛教神圣净洁的象征。荷花出尘离染,清洁无瑕,故而中国人民和广大佛教信秆都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质作为激励自已洁身自好的座右铭。荷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自古中国人民就视莲子为珍贵食品,如今仍然是高级滋补营养品,众多地方专营莲子生产。莲藕是最好的蔬菜和蜜饯果品。莲叶、莲花、莲蕊等也都是中国人民喜爱的药膳食品。可见荷花食文化的丰富多彩。传统的莲子粥、莲房脯、莲子粉、藕片夹肉、荷叶蒸肉、荷叶粥等等举不胜举。在中国花文化中,荷花是最有情趣的咏花诗词对象和花鸟画的题材;是最优美多姿的舞蹈素材;也是各种建筑装饰、雕塑工艺及生活器皿上最常用最美的图案纹饰和造型。荷花不愧为中国的传统名花。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知识荷花简介,荷花,希望对你有帮助!
3、知识:荷花生日试题课件案例教学反思读后感梗概评课稿课文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知识:荷花生日_试题_课件_实录_案例_教学反思_读后感_梗概_评课稿_课文,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农历六月,又称荷月,北京已到盛暑季节,是荷花盛开,莲蓬结实,菱藕上市的旺季。王府从五月初一起,开始运进天然冰块,每房都备有硬木制作的冰桶,内衬锡里,融化的冰水通过桶底下的小孔流出。每天,由太监往各房送冰,以供瓜果等食品保鲜。冰桶盖上,有四个轱辘钱形的排气孔,排出冷气便可调节气温。从六月初一开始,饽饽房制作“水乌他”(满语),是用奶油、白糖等原料做成,浅绿、浅粉、浅黄诸色皆有,每天午睡后,由太监及时送到各房,供“上头人”食用,供应一直要到七月十五日以后才终止。王府的殿堂高大,通风良好,一般都较凉爽,加以室内的坐垫,一到夏日都换上了米黄色的用葛、纱制作的垫子,几案上的鹿头樽和各式瓷瓶都插满了精制纨扇,给人一种不扇自凉之感。自入伏之日起,里边凡供奉“观世音”的地方,都新增净水碗,每天清晨都要换上“井华水”,至出伏日止。
入伏日,京都习俗,讲究“贴伏膘”。有句俗话:“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王府的吃法与民间虽不尽同,但在出伏日,阖府上下都吃饺子(即煮饽饽)。王府规矩,外面各处各行的仆众均自备饭食,惟独属伏,发给银两,购买肉面等食物,在各处自己包饺子,一到入伏这天,府中剁肉之声四起。故王府里流行这么一句话:“六月里,乐呵呵,上下全吃煮饽饽。”六月二十四日为关圣帝君寿诞,王府祭以“少宰”(即全猪全羊,没有牛),祭毕,猪羊全分给各处各行,由他们分食之。王府成员差不多均不吃肉食祭品。所以,“六月里,乐呵呵!”也包括一年之中难得分到的肉食祭品。在同一天,我家还有一个热闹的庆祝活动——“荷花生日”。
六月二十四日,“荷花生日”本为江南旧俗,苏州尤其盛行。在一些记述京都岁时活动较为详细的古籍中,均不曾记述“荷花生日”。《北平岁时志》和《北平风俗类征》等近代专辑,关于“荷花生日”也只字未提。我家之所以庆祝“荷花生日”是有来由的,大约,在乾隆初年,我的六世祖母佟佳氏(即信郡王福晋),从南方清来一位女画家,冷吟居士(姓氏不详),为■(上山,下昆)山人,诗词书画造诣颇深。佟佳氏也工词章。由于她俩有共同的爱好,故结下了翰墨姻缘。女画家把苏州极为热闹的“荷花生日”活动,一一介绍给了佟佳氏。“是日,……画船箫鼓,竞于葑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她还给佟佳氏绘制一幅以荷莲荡为背景的《行乐图》手卷,并画了十二幅册页,内容都是画苏州荷花生日即景,极为生动丰富。此后,我家就兴起了庆祝荷花生日的习俗,相传不衰,直至1924年王府解体始止。
我家庆祝“荷花生日”,是在二十四日清晨。各个殿堂门外,摆设红白荷花各一盆(要摆到七月十五日才撤去)。室内的花瓶,都插上荷花和鲜荷叶。这一天所用的餐具,无一不是以荷花造型的,食品也无一不冠以与荷花有关的名儿,如,荷叶鸡,荷叶肉,清汤荷叶莲子羹,虽与贾宝玉所喝的莲子羹不尽相同,如论色香味则恐有过之而无不及。又如,大冰碗,内盛鲜莲子、鲜藕、鲜菱角、鲜核桃……全呈白色,高雅纯洁,令人不能不想起这“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之花的生日,分外的清新。这天所吃的主食为荷叶饼和莲子糕,最后,每人必喝一碗荷叶粥,才能统称吃了“荷花筵”。
我六岁那年,在“荷花生日”那天,冒冒失失闯进了“拥翠含芳”书斋,遇上我父亲和伯父(王爷)在那儿举行“荷花生日”雅集,在坐的有画家、诗人和京剧演员,如侯喜瑞(著名架子花脸)、耿喜斌(艺名“小百岁”,丑行)、赵连升(武生)等社会名流,父亲见我已经进来,又不好当着客人的面训斥,便命我为客人斟酒。不慎失手,碰坏了我家仅有的八只荷花杯中的一个。这种荷花杯与白居易诗写的“寂寥荷叶杯”和戴叔伦诗写的“酒吸荷杯绿”所指的荷叶杯不同,诗人所写的荷叶杯,是在鲜荷叶中心凹处撕去绿纤维下连茎,酒倒入杯中,顺流直下能达茎孔末梢,可谓天然酒杯。我家的荷叶杯则系乾隆粉彩陶瓷制品,造型特异,杯子外缘中部有个碧绿莲蓬,孔通杯内,倒酒入杯,莲蓬也随之灌满了酒,饮者喝干了杯中酒,灌在莲蓬内的酒随之流入杯中,给饮者的感觉,酒若清泉,是喝不尽的。荷叶杯一经打碎,我立刻感到大祸将至,非挨一顿好打不可。幸得侯喜瑞先生出面解围,起身把我领出了书斋,来到桐荫堂西南角的莲花池边,伸手摘了一朵白莲,一同折回“拥翠含芳”回报父亲说:“我们同到瑶池西王母那儿,讨来了一株荷花,食此花蕊花瓣,当能延年益寿。”众人果然将分到的花蕊花瓣放在小盖碗形酒杯中,斟满筛热了的上好原封白酒。少时,举杯同饮,皆曰:“美极,美极:实在清香!”这时,我才如释重负,跟着大伙笑了。
苏州兴起“荷花生日”旧俗,找根据是没有的。古籍中说,六月二十四日原为观莲节,这起自一个传说,古代有个女子,名叫晁采,在二十四日这天,与她的丈夫,各以莲子互相馈赠。有人问晁采,此举为何由?她引诗以答:“闲说芙蕖初度日,不知降种在何年?”这传说当然是无稽的,然而“荷花生日”比之什么神仙的生日,到也有趣得多。至今,我还要叙实这些活动,也不怕涉嫌什么“怀古之幽情”了。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知识荷花生日,荷花,希望对你有帮助!
4、习作:珍珠泉案例教学反思读后感梗概评课稿课文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习作:珍珠泉_实录_案例_教学反思_读后感_梗概_评课稿_课文,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你去过珍珠泉吗?那里是有名的金陵四十景之一,景色可美哩。星期六一早,我们在老师带领下来到这里游览。
下了车,我抬头一看,多壮观呀,高大的石门是用大理石砌成的,那波浪似的琉璃瓦门顶,更加衬托出它那雄伟的气势。门顶的石框中,刻着三个刚劲有力的金色大字:珍珠泉。进了大门,到处是鸟语花香。你看,垂柳随风摆动。真像诗中写的那样: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小草和野花上还保留着夜里的痕迹:露珠。它们像一个个顽皮而又可爱的孩子在滑滑梯,用手轻轻一碰,就滑下来不见了。我们走到一座小石桥上,桥下的溪水从山里流出来,清澈见底,甚至能看见泉底的沙石。
最有趣的还是要算看泉水吐泡泡了。因为珍珠泉最有名的是泉水从地下喷上来,像一串串珍珠往上涌,所以叫珍珠泉。我们站在石头上,看见泉水从地下不停地涌上来,翻起了许多小泡泡,真好玩。老师告诉我们,在大家鼓掌和引吭高歌时,喷珠会越来越多。于是,同学们都站在亭子上、石头上,对着泉眼使劲拍手欢笑着。一个同学突然指着前方水池里大喊:“快看,快看!来了,来了!又上来一串串!”我看了觉得很奇怪,水里没有什么呀,不妨自己也来试试。我便站在石头上拍手大叫,突然,在离我不远的地方,在一个劲地冒泡泡。我的掌声停止了,泉口也停止了冒泡泡。
为了使泉水不停地涌上来,同学们使劲拍手大叫起来。这回水珠比上次冒得更多了。喷珠有的像大鱼吐水,轻快地冒出一串串水泡;有的像一串珍珠,上升到中途又歪下来不见了,有的像大大小小的珍珠穿成一线,在水里游戏;有的像害羞的姑娘,半天才扭着身子飘上来;有的像喝得酩酊大醉的醉汉,摇摇摆摆地晃了上来,一下子躺在水面上,睡起大觉来;有的……哎呀,多得说也说不清。
为了使更多的人来珍珠泉游览,这里已开始建设游览景点,如珠泉茶社、青风亭等等。珍珠泉真是太美了。
【简评】
一篇文章只记一景,绝非轻而易举之事。多数同学在写这类作文时,往往无话可说,内容十分单薄。
吕薇薇同学的《珍珠泉》一文写了珍珠泉一景,却不给人以单薄之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其一,能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珍珠泉是金陵的四十景之一,作者先总写它周围的环境,对珍珠泉起到了衬托作用。
其二,抓住特征细致描绘,珍珠泉与其他泉水的不同在何处?如果写不出这一点来,文章给人印象不深。本文紧扣住泉水一拍手就冒泡这一特点,尽情地抒写了同学嬉戏的情景,内容当然十分生动。
其三,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描绘泉水的形态。如,“喷珠有的像大鱼吐水”,有的像害羞的姑娘,半天才扭着身子飘上来;有的像喝得酩酊大醉的醉汉,摇摇晃晃地晃了出来,一下子躺在水面上,睡起了大觉来”。这些描写准确地抓住了珍珠泉的姿态,给人如临其境之感。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习作珍珠泉,珍珠泉,希望对你有帮助!
5、读后感:和时间赛跑案例课文教学反思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读后感:和时间赛跑_案例_课文_课堂实录_教学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我读了台湾作家林清玄写的一篇散文-----《和时间赛跑》,很受振动。
外婆的去世,让小林清玄感到悲伤。爸爸的话,使小林清玄感到恐惧-----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恐惧。于是他决定和时间赛跑,在后来的二十年里,受益无穷,最后成了闻名中外的多产作家。
许多聪明、勤奋、有志的人,从来都在和时间赛跑。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利用在车上卖报的闲暇搞实验,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啃块面包;困了,趴在桌子上打个盹。牛顿、居里夫人、爱因斯坦----一切有志气、有成就的人都是如此。
相反,对有些人来说,时间就像代表他的那本日历,撕了这张,还有下一张,撕完了这一本,还有下一本,却不知道在洁白如雪的日历上留下自己辛勤奋斗的汗水和学习、工作的收获。如果人的一生如此度过,到头来是“老大徒伤悲”。
我自己在上幼儿园时整天东游西逛,不爱学习,,爸爸妈妈也无能为力。自从读了这篇散文,我意识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要跑在时间的前面。我像变了个人似的,看书学习代替了玩耍。走路看书,下课休息看书,上厕所也看书,成了一个小书迷。我看的书种类繁多,童话故事,科普知识,名人传记,历史人文,战争纪实等等数不胜数,我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小蜜蜂在书海里贪婪地吮吸着知识的结晶。
古人云“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我可不能让时间白白地溜掉。今年暑假,我也像林清玄一样把老师布置的暑假作业十几天就做完了。除此之外,我还报名参加英语培训班的学习,学会了英语中难啃的骨头----音标,为我记英语单词铺平了道路。我还在一个暑假阅读了近二十万字的课外书,我的阅读视野得到进一步的开拓。我还抽时间饱览我国山东境内的名胜,增加了见识,溶入社会这个大课堂,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同学们,“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让我们一起和时间赛跑吧!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读后感《和时间赛跑》,和时间赛跑,希望对你有帮助!
6、续写二:绝招教学反思课文案例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续写二:绝招_教学反思_课文_课堂实录_教后感_案例,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一个暑假就快过完了。
村东头大树下,3个好朋友又来比绝招了。小柱子先高兴地说:“一个暑假过去了,大家的绝招一定都练好了吧?”话音未落,忽然从树上跳下一个人来,大家都被吓了一跳,一看,原来是小刚。小刚说:“我也练了绝招,让你们3个见识一下。”大家迫不及待地让他表演表演。只见他胸有成竹地搬来张桌子,上面又放了一把椅子。几个好朋友正奇怪他要干什么,只见小刚一只手撑着身体倒立在椅子上,头上还顶了一个碗。伙伴们都竖起大拇指连声夸道:“绝招,绝招!”
三胖在两棵树上拴了一条绳子,大家以为他要搭衣服,都大笑起来。但见三胖先是一屁股坐在绳子上,接着又慢慢地站了上去,最后竟在摇摇晃晃的绳子上走了好几步,大家一齐叫“好”。
小柱子骑来一辆独轮车,嘿,骑得还真挺好!大家都担心他会从车上掉下来,可他自己骑得挺来劲:一会儿前,一会儿后,还会转圆圈呢!
最后应该轮二福表演了,大家问他:“这个暑假你怎么变瘦了呢?是不是练绝招练得呀?”二福摇摇头说:“我妈妈病了,正好爸爸又不在家,我每天都在医院里给妈妈喂水、喂药,回到家还要做饭、洗衣服,完了到医院给妈妈送饭。前天,我妈妈才出了医院,所以我还没顾上练绝招呢。对不起,以后我一定补上。”大伙一听,不但没有嘲笑二福,反而夸他做得好,说要是我们的话一定也会这样做的。
简评:
文章开头从《绝招》一文自然过渡,而后顺理成章地叙述小伙伴们比试的过程。文章的巧妙之处在于作者在结尾处的一个“突转”,让文章有了新意。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续写二《绝招》,绝招,希望对你有帮助!
7、教学札记:由“太阳是个大火球”是不是比喻句引起的课文案例教学反思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教学札记:由“太阳是个大火球”是不是比喻句引起的_教后感_课文_案例_教学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课堂上同学们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介绍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时,运用了哪些方法进行具体的说明。王艺强同学说,除了数字法外,还运用了比喻法。“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我问。“太阳很大,很热,是个大火球。这句话把太阳比做大火球。”王艺强刚说完,还没有等我开口说话,陈爻马上站起来说:“这不是个比喻句。太阳本来就是一个大火球。”王艺强也不甘示弱,说:“这个句子虽然没有像、好象等比喻词,但是它有两个事物,太阳和大火球,老师说了,比喻句把一个事物比做另一个事物……”,我想,王艺强还真行,能够用比喻句的特点来分析句子。我边听边赞许地点点头。其他同学也跟着附和“对,对。”。还没有等王艺强说完,陈爻着急的说:“不是有没有比喻词的问题,是因为太阳本来就是大火球。我查了资料,说辐射光谱。太阳是个炽热的大火球,它的表面温度可达6000°K,它以辐射的方式不断地把巨大的能量传送到地球上来,哺育着万物的生长。………”哎呀,这个知识我事先还真的不知道。同学们知道陈爻喜欢看书,知识面广,也都相信他说的话没有错,但是仍然将信将疑,把疑惑的目光投向我,希望我能作出判断。我知道此时就是孔子所说的“不悱不启”的时候。据已有的经验,我知道这句话肯定是个比喻句,但是我觉得如果陈爻查找的资料正确,他所说的也有道理。到底是不是个比喻句呢?我决定采取延迟评价策略,把问题抛给学生:“同学们,你们觉得这句话是不是比喻句?”“我觉得是比喻句。因为我们原来写的比喻句都是太阳是个大火球,月亮是个大玉盘”“我觉得是。老师曾经说过,是,也可以成为比喻句,比如,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对,对”同学们得意的看着陈爻叫着。陈爻似乎明白同学们说的有道理,但是他又坚定自己的说法是正确的,却无法说服大家,于是满脸委屈,无可奈何地一屁股坐到座位上。我首先肯定陈爻在预习课文的时候能查找自己感兴趣的资料,增加对课文的理解,其次能认真思考,大胆提出问题,并且勇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太阳是个大火球,这句话到底是不是个比喻句,我想现在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都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再请教更多的人,查找一些资料,做更进一步的思考,可以吗?”
下课后,我把这个问题带到老师们中间讨论,大家也认为这是个值得争议的问题。经过议论,还是一致认为太阳是颗恒星,这句话是个比喻句,把太阳比做火球,形象地说明太阳热的特点。晚上,我在网上查找有关资料。我看到了以前从没有看过的有关太阳的,有关星球的很多资料;我查到了如何判断一个比喻句的知识……此时我觉得知识海洋的浩淼与自己知识的渺小。我将自己认为可以具有说明力的资料的网址收藏在博克里。
再次走进教室,我问学生:“同学们,通过两天的思考,你们认为太阳是个大火球,这句话是不是比喻句呢?”顿时,教室里热闹起来,最后发展成一次激烈的辩论会了。这次他们手上有更多的资料,辩论起来还有理有据。我索性不理睬,任凭他们说去。因为我也查看了很多资料,所以,他们所说的我基本了解一些。但是,他们辩到“如果说太阳是个大火球,是是个比喻词,那么,我是个小学生,也是个比喻句了?”这个涉及到比喻的一种形式,——暗喻。我顺势给学生讲清楚比喻的三种格式:1、明喻,2、暗喻,3、借喻。因为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他们听的特别认真。
在这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我发现一部分参与进来的同学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另一部分没有参与进来的学生却很茫然。我觉得有必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学习以及学习的途径。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番话语:同学们,从陈爻的一个问题,引发了我们思考“太阳是个大火球”这句话是不是个比喻句。我们通过找资料、分析、判断、辩论,你现在想说什么话?”学习中要学会发现问题。”“对,有了问题还要想办法弄清楚。这就是学习。学习不仅是课堂上,也不仅上老师教。还有更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比如,查找资料,跟学生交流,与老师交流,甚至辩论。这次的活动应该感谢陈爻,如果没有陈爻的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我们也许不会知道这么多知识,大家说对吗?”
看到学生手上的资料,我想到自己在查找资料的时候发现很多问题。一张电子报,让我深受启发,能否让学生也通过电子报或手抄报的形式,把自己找到的有关太阳的知识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呢?于是我打开自己收藏的电子报的网址,让学生欣赏一个初中生制作的色彩艳丽,图文并茂的电子报。学生非常兴奋。在欣赏之余,他们有了新的问题“怎么找图片?”“怎么交作业?”于是我教他们找图片,注册博克,发送文件……下课后一群学生以空前的热情围住电脑,在陈爻同学的的帮助下,纷纷注册博克。
第二天,谢恒、龚昀等同学把电子报用磁盘带来,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打开并保存在电脑上。胡佳慧、彭肖正杰也给我博克留言,更多同学带来的是有关太阳的手抄报。看到这些一点也不逊色的电子报、手抄报,和同学们在博克上的留言,我觉得语文教学已经深入到学生生活,延伸到课外,我感到很欣慰。
有关“太阳是个大火球,是不是比喻句”的问题,虽然延续了几节课,但是留给我的深深思考远远不止是否为比喻句这么简单。首先,知识浩瀚无穷,老师不可能知道成为百科全书,老师也不可能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因此,作为老师要做的是尊重学生、肯定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发现、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习内在潜力,鼓励学生超越自己,超越老师,超越教材,在教学实践中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
一是重新认识教学内容。要改变教材是教学的唯一内容的狭隘认识。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内容。但是语文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语文教师,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材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课中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特别是适时、适当地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课后适当拓展、延伸,或引导进行实践活动。将语文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树立真正意义上的大语文观。
二是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应为主角。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
三是新课程期待着老师们重新审视对职业角色的定位,把自己从“神坛”中请下来,能与生为善;把自己从“经验”中请出来,敢自以为非。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课堂上少一些“话语霸权”,多一些百家争鸣,甚至在可以向学生请教,向学生学习,在互动中做到真正的“教学相长”。这样的课堂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面对新课改下语文课堂上随时出现的各种新的问题,我们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大胆地去实践。让我们一起“品味教学,享受课堂”吧!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教学札记由“太阳是个大火球”是不是比喻句引起的,太阳,希望对你有帮助!
8、争鸣:40亿年前还是40亿年后课文案例教学反思
杭州市第四次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暨语文新课程研讨会于4月21、22日在余杭临平举行。两天的观摩活动共有九位老师为本地区的八百多位教师上了观摩课。每位老师都是有备而来,上课得心应手,有条不紊。可4月22日上午,来自下城区大成实验学校的俞竹华老师在上《月球之谜》一课时,引起了全场听课教师的一片反响。
俞老师准备很充分,有1969年美国宇航员登月的课件,有资料袋,按照产生疑问——查找资料解决问题——产生新的问题的步骤进行上课。学生积极性很高,提出的问题也很有水平。由于教师有备而来,因此解决的游刃有余。本来这节课是上得滴水不漏,忽然,有学生抓住其中的一句话,提了个问题。
“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估计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我认为,41、42……46、47都在40亿年前,地球上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头,并不能说明月球比地球的年龄大。”
俞老师被学生的提问一时蒙住了,沉思了一会儿说:“我们说40亿年前,自然包括41亿、46亿年前,看来是教材出了问题。”并称赞这个学生读得仔细,能发现问题。可接下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俞老师这样说:“这个40亿年“前”的前应改为“后”。”说到这里,俞老师把“后”代进去读了一遍:“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后的石块。”当时台下一片哗然,俞老师也觉得有问题,就把这个“前”到底是否要换成“后”的问题滑了过去不再提及,又回到第一次解答上来:“看来教材编写有问题,我们可以向编教材的老师写封信,谈谈大家的看法。”
从这里,我不由想到了我们教师自己对所教文本的解读。沈大安老师在《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一文中讲到课堂学习是学生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具有丰富性和展开的多种可能性,时代和形势的发展也要求教学具有生成性。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成性的教学。既然是生成性的教学,那么课堂上有许多内容是老师无法预设的(就如“40亿年前”这个问题)。因为无法预设,所以我们就得抛弃以往那种事先设计口袋让学生钻进来式的教案,多阅读我们所要教的文本,吃透教材,把准文本的教学价值。但是,现在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张化万老师在这次观摩活动的小结中提到这次观摩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其中一点就是,未能充分认识教材的教育意义,也就是没有深入地阅读文本。他说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反复阅读文本,不是带着功利性地读,不要把文本当作教本,在读中设计如何教,而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的读者,在阅读中自觉感受打动你的东西,因为教师自己“披文以入情,课堂上才能情动而辞发”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争鸣40亿年前还是40亿年后,月球之谜,希望对你有帮助!
9、知识:月亮简介课文案例教学反思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距地球384400km。半径1738km,相当于地球半径的0.27 质量7.35×10^22kg相当于地球的1/81.30。
一、月球的轨道运动
月球以椭园轨道绕地球运转。这个轨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园称“白道”。白道平面不重合于天赤道,也不平行于黄道面,而且空间位置不断变化。周期173日。
二、月球的自转
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个恒星月,所以我们看不见月球背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同步自转”,几乎是卫星世界的普遍规律。一般认为是行星对卫星长期潮汐作用的结果。
天平动是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它使得我们得以看到59%的月面。主要有以下原因:
1、在椭园轨道的不同部分,自转速度与公转角速度不匹配。
2、白道与赤道的交角。
三、月球的物理状况
月面的地形主要有:
1、环形山。这个名字是伽利略起的。它是月面的显著特征,几乎布满了整个月面。最大的环形山是南极附近的贝利环行山,直径295千米,比海南岛还大一点。小的环行山甚至可能是一个几十厘米的坑洞。直径不小于1000米的大约有33000个。占月面表面积的7-10%。
有个日本学者1969年提出一个环形山分类法,分为克拉维型(古老的环形山,一般都面目全非,有的还山中有山),哥白尼型(年轻的环形山,常有“辐射纹”,内壁一般带有同心园状的段丘,中央一般有中央峰),阿基米德形(环壁较低,可能从哥白尼型演变而来),碗型和酒窝型(小型环形山,有的直径不到一米)。
2、月海。肉眼所见月面上的阴暗部分实际上是月面上的广阔平原。由于历史上的原因,这个名不副实的名称保留到了现在。已确定的月海有22个,此外还有些地形称为“月海”或“类月海”的。公认的22个绝大多数分布在月球正面。背面有3个,4个在边缘地区。在正面的月海面积略大于50%,其中最大的“风暴洋”面积越五百万平方公里,差不多九个法国的面积总和。
大多数月海大致呈圆形,椭圆形,且四周多为一些山脉封闭住,但也有一些海是连成一片的。除了“海”以外,还有五个地形与之类似的“湖”----梦湖、死湖、夏湖、秋湖、春湖,但有的湖比海还大,比如梦湖面积7万平方千米,比汽海等还大得多。
月海伸向陆地的部分称为“湾”和“沼”,都分布在正面。湾有五个:露湾、暑湾、中央湾、虹湾、眉月湾;沼有腐沼、疫沼、梦沼三个,其实沼和湾没什么区别。月海的地势一般较低,类似地球上的盆地,月海比月球平均水准面低1-2千米,个别最低的海如雨海的东南部甚至比周围低6000米。月面的返照率(一种量度反射太阳光本领的物理量)也比较低,因而看起来现得较黑。
3、月陆和山脉。月面上高出月海的地区称为月陆,它一般比月海水准面高2-3千米,由于它返照率高,因而看来比较明亮。在月球正面,月陆的面积大致与月海相等但在月球背面,月陆的面积要比月海大得多。从同位素测定知道月陆比月海古老得多,是月球上最古老的地形特征。
在月球上,除了犬牙交差的众多环形山外,也存在着一些与地球上相似的山脉。月球上的山脉常借用地球上的山脉名,如阿尔卑斯山脉,高加索山脉等等,其中最长的山脉为亚平宁山脉,绵延1000千米,但高度不过比月海水准面高三,四千米。
山脉上也有些峻岭山峰,过去对它们的高度估计偏高。现在认为大多数山峰高度与地球山峰高度相仿,最高的山峰(亦在月球南极附近)也不过9000米和8000米。月面上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个,5000-6000米20个,4000-5000米则有80个,1000米以上的有200个。月球上的山脉有一普遍特征:两边的坡度很不对称,向海的一边坡度甚大,有时为断崖状,另一侧则相当平缓。
除了山脉和山群外,月面上还有四座长达数百千米的峭壁悬崖。其中三座突出在月海中,这种峭壁也称“月堑”。
4、月面辐射纹。月面上还有一个主要特征是一些较“年轻”的环形山常带有美丽的“辐射纹”,这是一种以环形山为辐射点的向四面八方延伸的亮带,它几乎以笔直的方向穿过山系、月海和环形山。
辐射纹长度和亮度不一,最引人注目的是第谷环形山的辐射纹,最长的一条长1800千米,满月时尤为壮观。其次,哥白尼和开普勒两个环形山也有相当美丽的辐射纹。据统计,具有辐射纹的环形山有50个。
形成辐射纹的原因至今未有定论。实质上,它与环形山的形成理论密切联系。现在许多人都倾向于陨星撞击说,认为在没有大气和引力很小的月球上,陨星撞击可能使高温碎块飞得很远。而另外一些科学家认为不能排除火山的作用,火山爆发时的喷射也有可能形成四处飞散的辐射形状。
5、月谷。地球上有着许多著名的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月面上也有这种构造----那些看来弯弯曲曲的黑色大裂缝即是月谷,它们有的绵延几百到上千千米,宽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
那些较宽的月谷大多出现在月陆上较平坦的地区,而那些较窄、较小的月谷(有时又称为月溪)则到处都有。最著名的月谷是在柏拉图环形山的东南连结雨海和冷海的阿尔卑斯大月谷,它把月面上的阿尔卑斯山拦腰截断,很是壮观。从太空拍得的照片估计,它长达130千米,宽10-12千米。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太阳光射到地球要花8分钟的时间,平均行程足足有15000万千米;而月球到地球的平均距离却只有384404千米,约相当于地球半径的60倍;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而月球环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却等于地球上的27.3天。地球自西向东绕轴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3小时56分,也就是地球的一个昼夜;而月球自转的周期却正好等于它公转一周的周期,所以月球的一天就相当于地球的一个月。
月球白天与黑夜的时间约各相当于地球的两个星期。由于月球公转和自转的周期相等,所以永远只有一面对着地球,另一面背着地球,从地球只能看到月球表面面积的59%,约相当于南美洲这么大一块区域。当登月飞船飞到月球的背面,无线电通信就会被阻隔而中断,所以飞船登月的地点,都选择对地的一面。人们用光学望远镜、雷达来研究月球,都只能局限于它的正面,对它的背面则一无所知。自1959年以来,发射了月球探测器,才逐步解开了月球背面的千古奇谜!月球的引力造成地球上海洋的潮汐涨落,同时它对地球某些部分的作用,使地球呈现梨形。地球对月球的引力也使月球正面有明显的鼓起。
地球的平均直径为12742千米,是太阳系中比较小的行星;月球的平均直径为3475.8千米,约为地球的四分之一,是太阳系中比较大的卫星。所以天文学家常常把地球月球系统当作一组美丽的双行星。月球表面面积为38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地球表面面积的十四分之一,比亚洲的面积略为大一些。月球的体积是220亿立方千米,相当于地球体积的49分之一。月球的质量为地球的1.23%,约为7350×(10的16次方)吨。月球平均密度为3.34克/厘米,而地球的平均密度则为5.52克/厘米,这表明月球内部不像地球那样有一个比较紧密的核心。
月面的重力差不多只相当于地面重力的六分之一,一个在地面上重60千克的人,在月面上只重10千克。如果在月面上跳高,人的重心提高的高度约可等于在地面提高的6倍,一个跳高运动员可以跳离月面8米多,已是世界纪录的3倍多了。如果举重,人们可举起6倍于地面的重量,而月面力拔千斤并非难事。在月面上物体下落要比地面上慢得多,好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一样。例如从20米高的地方垂直抛下一块石子,在地球上2秒钟就可落地,但是在月球上却需要5秒钟。
月球以前是否有过大气,至今科学家尚无定论。如果月球在几十亿年前确曾有过大气的话,由于它的重力小,无法吸住保留,也早逸散到宇宙空间去了。月面上既无大气存在,自然就没有风、云、雨、雪、雾、雹、霜、露、晕、虹、霓等气候变化,也就没有什么春夏秋冬的季节。但因月面上没有大气和水可以调节温度,使太阳照射的热量有93%为月面所吸收,而地球只吸收57%,因此月球白天在太阳照射下,特别炎热,中午温度可达127℃,斜射时随着阳光斜度的变化逐渐降低到50℃以下;白天阴影处为-65℃;夜晚由于月面散热特别快,夜晚时间又特别长,所以非常寒冷,至黎明前为-183℃,能使温度计中的水银冻结,真不愧为广寒宫了!太阳除了辐射热外,还发出放射线,轰击月球。这种放射线的突然爆发,对登月的航天员也是非常危险的。
由于月球没有空气传送声波,所以真是万籁俱寂,连登月的航天员彼此之间讲话,也要用无线电通过耳机才能听到。月球没有大气也就没有反射和散射光,所以在阳光下特别光亮,比地球上的亮度约大100倍,而在太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几乎是绝对的黑暗无光,其明暗对比十分强烈。因此在月球上白天的天空也呈黑色,不像地球蓝天白云那样的明媚绮丽。在月面上看地球,像在地面上看月球一样,从升起到落下的27天中,也有新月形、半月形、满月形的变化。更奇妙的是,随着人在月球上位置的不同看到的地球可以在东方,也可以在南方、西方和北方。如果站在月球正面的中心区域,则可看到地球一直悬挂在天顶附近。在月球上看到的地球既大又亮,视直径大约比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大3倍。地光比月光明亮数十倍,在月球上的夜晚,尽可以阅读书报。
人们用肉眼可以看到月球有明有暗,暗区很平坦,而发亮的明区则高低不平。暗区称为月海,明区称为高地,高地约占月球正面面积的60%。月球上有着起伏的山峰、崎岖的高地、广阔的平原、深长的峡谷,还分布着小川、山脊、石壁和断层。在陨石亿万年的不断撞击下将月球表面的岩石撞击成灰尘,因此使月面覆盖着一层尘土。月面上到处有着形如环形山的坑穴,数量在百万个以上。登高遥望,真是千疮百孔。直径最大的环形山是月球南边缘的克拉维斯环形山,直径达256千米左右,最小的坑穴直径只有几十厘米。环形山的高度有高达5000米以上的。坑穴深浅不一,最深的坑穴达好几千米。
月球上的山脉和地球上差不多,但峰峦更为峻峭,大都环绕着“月海”,其数量比环形山少得多。美国“阿波罗15”号飞船降落地点亚平宁山脉为月球正面最长的山脉,蜿蜒多600千米。“阿波罗17”号飞船降落在金牛山脉地区。这里群山环抱,巨石参差,坑洼崎岖,地质复杂,在表面上是一层深色物质,而且历史久远,可找到月球初期的岩石。在附近又可拾取可能是近期火山爆发的尘土,所以容易引起兴趣不同的科学家们的注意。过去虽测量过月球1000多座山峰的高度,其中有6座山峰高达6000米以上,月球正面的莱布尼兹山脉的最高峰据信高达9千米,超过地球的最高峰。
地球上的地震,每年达几百万次,而月球的月震每年仅三四百次,因此月球被称为“寂静的天体”。而在震动的强度方面,地球每年平均释放出的地震能量比月球释放出的月震能量要大50亿倍。月震同地震还有一个显著的区别,月震波在月球内部要经过多次的回波反射,一般震波要持续1小时以上;而地震波回波反射次数很少。例如,美国阿波罗飞船与运载火箭“土星5”号第三级分离后,火箭即循另一条轨道在飞船之前先到月球,以每秒2.5千米的速度撞击月球,其威力相当于11吨TNT炸药的爆炸,炸开直径约40米、深为20米的巨坑,使月球震动达3小时20分钟之久,而如果在地球通常只会震动几秒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