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打白骨精反思及教学后记
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今天,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三打白骨精反思及教学后记。《三打白骨精》讲述了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路上孙悟空以变制变,三次除掉白骨精,救出同伴,继续踏上西到取经的征途的故事。通过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一起来看下吧!
三打白骨精反思及教学后记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指导学生领会反衬对比的作用。文中反衬对比的手法贯穿在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中,白骨精的“三变”都被悟空识破,并最终丧身在孙悟空的棒下,说明了什么?孙悟空的本领更胜一筹。悟空的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领,正是因为妖精的诡计多端才表现得淋漓尽致。唐僧不能识别妖魔,而且心地善良,因此误解并阻止孙悟空棒打白骨精的行为。但孙悟空不顾师父的误解和惩戒,排除阻挠,坚持扫除妖魔,体现了他的坚定不移。唐僧的表现也很好地衬托了悟空的形象。教学中我们要把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领会主人公的光辉形象。
教学后记: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我们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提供机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打”,读读、圈圈、划划,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打?再交流讨论,老师及时点拨,指导朗读。这样的学习,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动口,在亲身体验中加以领悟,让学生在交流中达到共识,体会文章语言文字的美。在学习时,我还让学生抓住打斗中的一些关键词,谈谈自己的体会,说说文中哪些词句用得好,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白骨精三次逃跑,唐僧三次阻拦在词句描写上的变化,并从文中找出重点词共同完成表格,既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为复述课文做好了铺垫。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三打白骨精反思及教学后记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教师们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2、《三打白骨精》反思
此文发表在《小学教学》2009年第5期上,现在发出来和各位同仁共勉。
拜读了《小学教学》刊登的朱国忠老师《深度语文:要深,也要度》的文章,不禁被朱老师的勇气和学识所折服:“敢于向专家提出质疑,这是吾辈所不能。佩服!佩服!”
掩卷而思,我不禁想:优质课、观摩课在普通教师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的是课程改革的方向,是教师学习、模仿的标准和楷模。尤其是专家的课,更是被一线教师们奉为至宝,甚至模仿专家的一招一式,力求出现精品课的“翻版”。大部分一线教师都有模仿专家的课、省市优质课、观摩课的经历。看窦桂梅老师的课,能让全身的细胞都动起来;看武凤霞老师的课,能让浮躁的心沉静下来;看蒋军晶老师的课,让人深思……因此,一旦得到专家的课,我就会欣喜地反复欣赏、体味,感受其妙处。也曾多次试着将专家的课还原,搬到我的课堂上来。经过多次试验,我发现结果是“几多欢喜几多愁”:有时感觉很成功,而热血沸腾;有时感觉转了味,而倍感失落;有时却产生教了这一课,不知下一课该怎么教的困惑。
静下来,我常常想:在声、光、电的刺激、名家光环笼罩下的优质课、观摩课的背后,我们该向专家学习什么呢?现将自己的几点思索整理如下:
一、学习专家钻研教材的精神
我们学习专家的课,不是单纯地模仿,不是记下专家的每一句话、每一点设计。而应该想一想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专家是怎么突破难点的?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教法?从我特别崇拜的窦桂梅老师、武凤霞老师的课上,能看出为上这一课,她们读了多少书、下了多少功夫啊!从窦桂梅老师执教的《三打白骨精》一课的背后,我们能看出窦老师读《西游记》不仅仅是几遍的问题。武凤霞老师的“把教材烂熟于心,对容易引起争议的重点环节进行多角度的设计”甚至有武老师讲一课,写了一本教案的故事。这教案背后的心血不是我们模仿得来的。是需要我们用心灵去倾听、去学习、去实践的。
二、学习专家艰辛磨课的精神
听专家们的报告,我们知道了专家讲一节课,要经历多么艰辛的磨课。武老师准备一课,以至于连上幼儿园的女儿都能接下一句。其中的辛苦、辛酸又有几人知道?从专家们“不堪回首”“ 疲倦至极”等词中,我们可以想象专家们付出的是什么?
现摘录蒋军晶老师的《磨课记》中的一段话:“整整一个多月,我像着魔了一般,在体会,在揣摩,在思考:在清幽的月光下,在望了望身旁兄妹俩的一刹那,贝多芬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在课临近结束时,在《月光曲》尾声激扬的曲调走向最强音时,我似乎找到了我苦苦寻觅的答案,我沉浸在令人感到非常幸福又让人觉得疲倦至极的高峰体验中……”
从这里,我们感受到专家对文本的钻劲,意识到了什么是“磨课”。这些正是我们要学习、要思考和探索的。
三、学习专家海量阅读的精神
专家们都有海量阅读的经历。闫学老师出差带一袋书回来;蒋军晶老师六年买几万元的书;薛瑞萍老师“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如饥似渴……
很欣赏武凤霞老师的一句话:“老师丰富的语言对学生是一种滋养,丰富的文化底蕴对学生是一种召唤,洋溢着智慧的妙语更是对学生心智的启迪”。正是因为海量阅读,专家们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专家心里装的是语文,这可不是我们看专家的课时,一招一式学来的。
这些,仅仅是个人愚见。我们看课不能只看表面,要看到课的背后。多学习专家研究教材、艰辛磨课、海量阅读的精神,才能有进步,才能在语文的路上行走。
下面是寻找方向自己的教后反思:
教后反思:
星期一上午第一节课,我上了一节教研课:《三打白骨精》第二课时。实事求是地说,这节课是失败的。这一点必须承认,而且我也是坦然面对。
经过初步思考,我分析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设计思路不太好。
2、课堂气势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3、课前准备不充分。
4、本人的教学节奏不够明快,还拖了两分钟。
课后,我反思之后,想出以下的改进措施:
1、对于设计思路,可以拟出几个来,然后比较效果,选择适合本班的教学思路。这节课,如果选择漫谈式的教学思路,我想效果恐怕还倒好一些。
2、课前应该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有所准备。因为这节课的密度是较大的,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需要时间去思考,不可能一蹴而就。有所准备,学生在课堂上才能有说可说。
3、教学节奏和课堂气氛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把课堂气氛调动起来,教学节奏应该会快一些。
关于这一节失败的教研课,教后的体会:
1、一节课的结构不要太复杂,主线应该干净、明晰。这样操作起来比较简单,留给学生的余地会大一些。课前教师预设得太多,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学生无从发挥,这样一来,课堂反而会“死”一些。
2、从平时起,就要在搞好与学生的关系上下功夫。事实上,平时学生的表现比今天的这节课上的情况要相对好一些。有的时候,采取一定的小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未尝不可。
3、关于上教研课,我认为只要用了心思,对自己的专业成长应该是有好处的。成功了,有经验促进自己更好地发展;失败了,有教训可以吸收,尽量在以后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因此,上了这节课后,自己不是满意的,但收获比较大。
朱老师是我校的一位老师,在网络上没有能够找到他的原文,先将其他读者的体悟贴出来
3、灰雀教学后记案例反思教学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灰雀教学后记_案例反思_教学实录,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以前老听人说,课堂是生成的,我总不信。今天上完了《灰雀》之后,我才深有体会。课前,我按照传统写了一篇教案,虽然称不上严密,但是步骤也算清晰。今天上课时,在第一环节,学生就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全盘托出,而且切中要害。这是我事先没有设想到的。我灵机一动,按照学生所说的主要内容设计了一个板书:
放掉
喜欢
藏起来
列宁
灰雀
小男孩
帮助、教育
这个板书是我备课时没有想到的,是学生给了我灵感。接下来,本应该按照学生的思路,找一找文章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列宁喜欢灰雀。可是,我却死板教案,要学生找小男孩的几句答话。第一课时,上的很不顺利。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能完成教学任务,想要讲请的问题,尚未讲清。回到办公室,我思考原因,恍然大悟。课堂是生成的,用死板的教案想要框住灵活的课堂是不可能的。经过分析后,我觉得下一节按照学生的思路走。第二课时是顺利的,更是愉快的。想不到这么一篇我觉得索然无味的课文,在学生情绪的感染下,我竟能品出与众不同的味道来。当讲到表现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时,学生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仿佛他们也看到了那“活蹦乱跳”的小灰雀。跟随着学生的视野,我们一起体味着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一起欣赏着可爱的小灰雀。很顺理成章的,可爱的小灰却不见了,引出了文章的重点部分——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对话。学生们热火朝天的讨论这小男孩的心理活动,不时的闪出思维的火花。他们甚至把自己放在了这一情境中,假设自己就是那个小男孩,体会这那种复杂的心理感受。值得一提的是,当讲到“小男孩低着头”时,设计一问:“小男孩为什么要低着头?”设想的答案: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虽然改了,但是还觉得非常惭愧。由于学生把自己放入了情境中,同样体会到了小男孩对小灰雀的喜爱。又一学生站起来答道:“我觉得,小男孩除了惭愧以外,还对小灰雀又一种舍不得的感情,但是在诚实、知错就改和感情之间,小男孩选择的城市。”他的回答是我很惊讶,一个三年级的小男孩,居然又如此的思维深度。正是由于他把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所以才能体会出别人体会不出来的感情。
学生是最好的老师,他们知道怎么样的学法他们最容易掌握,怎么样的逻辑顺序他们最容易接受。老师们写教案时非常辛苦的,但是我希望,当学生提出更好的学习方法的时候,老师们应该勇敢的推翻自己的教案,跟着学生走。这和老师的主导作用并不矛盾。
记得有人说,儿童是情感的王子。儿童的情感是最丰富的,儿童的感觉也是最敏锐的。只要能够为他们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他们的情感就会充分的流露,他们才能设身处地的为主人公着想。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灰雀》教学后记,灰雀,希望对你有帮助!
4、夜莺的歌声教学后记教学反思教学
阅读教学最大的尴尬是:情节生动引人入胜的文章由于教学的介入,便不再引人入胜,不再生动感人了。《夜莺的歌声》正是一个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跌荡起伏的战争故事,来自教材本身的刺激已足够调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作为语文教师,我必须找到切入口和训练点,使其浑然天成般地不破坏教材原有的滋味,且在教师组织、引导和调控下感受成功,迸发智慧。
一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一个秘密?”我神秘地问道,“这篇课文早给我们分好段落了!看谁能一下子就说出这篇课文分为几段?”
“五段!”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说。
“完全正确!”我当即表态,“祝贺你取得第一名。请介绍一下你的经验。”
“这篇课文在段与段之间有空行,数一数空行就知道了。”
其他同学听了频频点头。我趁势说:“那么,课文留有空行,就是为了方便我们分段吗?你们不妨联系电视连续剧,联系电视中的镜头切换来思考。”
过了一会儿,有学生领悟到了:“每一部分就像电视连续剧中的一集,开始小男孩碰到德国鬼子是一集,小男孩带路是一集,游击队和小男孩联系又是一集,消灭鬼子又是一集,最后部分又是一集。”
还有一个学生说:“我觉得像是电视中的镜头切换。开始是在村子里,接着在路上,然后又切换到了树林里,再接着就打起来了,最后镜头又回到了村子里。”
这是整体感知课文的环节。我打破了“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件什么事”这种模式化切口,而是从课文写作上的一个特征——空行——入手,引导学生联系电视表现手法,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阅读心理,从而解决了两个目标:感知课文和空行的写作意义。
二
“你说小夜莺是偶然还是必然碰上德国鬼子的?”我抛出第二个问题。
“是必然碰上的。”学生异口同声的地说。
“拿证据来!”我说,“给你两分钟找证据。”
学生找来的证据还不少:1、从30和31节看出小夜莺和游击队早有联络暗号;2、从第1、2、3节看出小夜莺是有意让德国鬼子发现他,好把德国兵带进埋伏圈;3、课文最后第二节写小夜莺又在那里“好像在等谁似的”,其实他是在等德国兵经过。
“大家找来的证据有力的证明:小夜莺不是偶然碰上德国鬼子的。可以确定,这其实是一次有着周密部署的战斗!同学们假如你是游击队长,你在战斗前的计划中考虑了哪些要素?”
短暂沉默后,学生说:“我要考虑好联络暗号。”
我点点头,示意她往下说:“联络暗号要使敌人不察觉,要是被敌人察觉,那就完了。而在树林里,用鸟叫声最合适,敌人不会怀疑。”
“你真是个好队长!”我夸奖道。
“老师,我考虑作战地点。”一个男同学说,“作战地点要在林中空地上。”
“请问队长,为什么要选‘林中空地’?”我请教道。
“在树林里,一是便于游击队员们埋伏,还便于小夜莺一转身逃脱。但如果真的是在树林里的话,就很难消灭敌人,因为敌人也可以利用树木来掩护,所以最好成绩的埋伏圈是设在树林里的一块空地上。”
“多英明的队长啊!”我说。
“老师,小夜莺要穿上绿颜色的衣服,这样更便于他在树林里逃脱。”一个同学补充道。
“还要考虑派人把敌人引进埋伏圈。”又一名“队长”说。
“书中是派小夜莺把敌人引入埋伏圈的。”我说,“作为队长,你为什么不派一个大人,而派小夜莺去呢”
“因为小夜莺是个小孩子,德国鬼子就不容易怀疑。可别看他人小,经验丰富,机智勇敢,连大人都比不上他!”
这一环节我抛出“小夜莺是偶然还是必然碰上德国鬼子的”这一比较有意思的问题,让学生再次读课文,找到答案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前后文联系和照应的写法和读法。然后顺势引导学生转化角色,换位思考,学生兴趣昂然,情趣顿生,思维活跃而严谨。
三
对于《夜莺的歌声》这样情节复杂、环环相扣的长文,梳理得越清楚通盘考虑得越谨密,重难点解决起来就越简单。以上两“问”视角新颖,勾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和思考欲望,从而整体把握周密而深刻,至此,我把教学重点引向品读、研读和美读上,让学生透过人物言行,在朗读感悟中凸显和活化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一读书4—19小节,注意人物身份。”我说。
“请大家再读这部分。”学生读完后,我又说,“四人小组分角色读,可以一人当小夜莺,一人当军官,注意人物语气、表情。”
“我发现,‘小夜莺’读的不错,就是‘德国军官’还不是太像。”读书声止,我说,“下面老师当军官,谁来做小夜莺?”
由读熟到读得入情入境,人物也就由抽象的语言符号发展为活生生的声音、表情、动作等具象,此时我请学生交流读书体会,学生说——
“军官是个很凶狠家伙,但小夜莺不慌不忙,沉着,冷静。”
“小夜莺还用‘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巧妙地暗骂德国鬼子。”
“小夜莺看到德国军官,‘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快活’,而是要使德国军官信任他。”
“小夜莺一开始就学夜莺和杜鹃叫,这样,后来他用鸟叫声给游击队通风报信,德国鬼子就不会引起怀疑。”
……
但是不是所有的地方学生都能“读”出“感悟”来,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教学第二部分——“给德国鬼子带路”我就引导学生抓两个易忽略的词:1、“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全忘了”中的“好像”一词。当我幻灯打出此句,请学生注意“好像”这词,学生恍然明白:小夜莺不是把德国鬼子忘了,他装着把德国鬼子忘了,实际上是在麻痹敌人,暗地里却在数敌人的人数和武器。2、“军官突然问答”中的“突然”一词。当我请学生注意“突然“一词,学生由衷感叹:德国鬼子也不是好对付的,他们不是弱智,很狡猾,小夜莺时刻有着生命危险。而小夜莺面对敌人的突然发问回答得又是多么巧妙和机智!
《夜莺的歌声》主角是小夜莺。以上两个部分最能体现夜莺人物品质及其形象,于是我削枝强干,通过扎实有效的朗读、品味精读这两部分,使语言训练落到了实处。
四
“同学们,小夜莺的任务不仅是把敌人引进埋伏圈,还要向游击队传递情报。”该分析时就分析,我说,“最难的是人数,小夜莺在前面带路,要数请敌人人数很不容易;最要紧的也是敌人人数,要是把32人数成31人会怎样?数成33人又会怎样?”
这一分析,一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稍稍议论,学生说,要是多数了一个人,最后清理战场时就会发现少了具敌人的尸体,就会以为是一个鬼子给逃脱了,以后就不能再派小夜莺去了;要是少数了一个,就可能出现溜走了一个敌人而游击队还不知道,这对小夜莺的生命都会造成严重的威胁!
“同学们,这些情况小夜莺自己当然比我们更清楚,但他仍旧坚守在自己的战斗岗位上,因为他憎恨杀害他亲人、侵占他祖国的德国法西斯。”我把语气转向低沉,“可是,苏联小英雄小夜莺,还是在一次战斗中意外牺牲了。队长、斯切潘叔叔和队员们心情沉痛,他们有多少话想对可爱的小夜莺说啊!——同学们,这就是小夜莺(幻灯出示图片),你又想对这个穿着绿上衣的同龄人说些什么吗?”
……
“小夜莺在战斗中牺牲”是我的一个“善意的谎言”。我以为,悲剧的“美”更震撼人心。小夜莺的“死”更能使他的英勇形象长久地存活于孩子心头。设计这个教学环节,我还想让学生感受到战争是残酷的,和平是我们永远的向往;我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牢记:夜莺的歌声本质上是呼唤和平的歌声啊!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夜莺的歌声》教学后记,夜莺的歌声,希望对你有帮助!
5、开国大典教学后记教学反思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开国大典教学后记_教学案例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全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应该说,这条纵线,让学生摸出来并不难。而要学生体会大典的盛况和人们激动和兴奋的心情,则有点困难。
学校里没有开国大典的录象资料,怎样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体会呢?
课文第十二小节,描述了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以及空军接受人民共和国检阅的壮观场面。这部分内容篇幅较长,学生读的时候,比较容易倦怠。怎么办呢?
我灵机一动:“同学们,为了让全国人民看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中央电视台要现场录制阅兵式的盛况,现在紧急招聘解说员。时间推移到了五十三年前的9月。在座的同学都可以应聘。应聘的同学只要介绍一种兵种通过主席台时的情景。我是中央电视台负责开国大典录制工作的导播。我招聘解说员,不看外貌,只听声音。看看谁能把话说清楚,谁介绍得最有气势,谁最能临场发挥。现在,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准备准备。”
同学们很积极地读起课文来。基础差一点的,在照着课文说;好一点的,在课文描述的基础上自由发挥了。同学们纷纷演练起来。
五分钟后,我请同学上台解说,底下同学可以向台上同学发出挑战。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每一兵种的最佳解说员。最后,在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六名最佳解说员依次登台解说。“现在通过主席台的是……”解说一个接着一个,底下的同学则成了广场上的群众,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跟着激动兴奋起来,课堂掀起了一个不小的高潮。
在欢呼声与掌声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愉悦,创设情境是多么重要!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开国大典》教学后记,开国大典,希望对你有帮助!
6、《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三打白骨精》是根据吴承恩的古典名著《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改编的。课文通过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故事,体现了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领,赞扬了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
我觉得,教这篇课文必须处理好两个方面:
一、三打联系紧密,不可分割。《三打白骨精》是一篇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的美文,课文的重点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每一打之间联系非常紧密,不可分割。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学习“一打”后,先别急着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让学生细读“二打”、“三打”,引导学生比较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经过;白骨精三次以不同的化身出现,孙悟空三次识破妖精的诡计、三次棒打的动作,唐僧对孙悟空棒打妖精的态度。关键要抓住白骨精的“变”,有“变”才有“识”,有“识”才有“打”。通过品读,学生对三者的性格特点会了如指掌,深刻地认识到白骨精 ——诡计多端、善于变化;孙悟空善于识破妖计,坚定不移,具有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唐僧慈善,有同情心,但却人妖不分,善恶不辨。
二、领会反衬对比的作用。
文中反衬对比的手法贯穿在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白骨精的“三变”都被悟空识破,并最终丧身在孙悟空的棒下,说明了什么?孙悟空的本领更胜一筹。悟空的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领,正是因为妖精的诡计多端才表现得淋漓尽致。唐僧不能识别妖魔,而且心地善良,因此误解并阻止孙悟空棒打白骨精的行为。但孙悟空不顾师父的误解和惩戒,排除阻挠,坚持扫除妖魔,体现了他的坚定不移。唐僧的表现也很好地衬托了悟空的形象。教学中我们要把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领会主人公的光辉形象。
7、《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课文主要写了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经过,我上这节课重在引导学生理解描写三次打斗中所用的词句不同这一文章特色,并出示原文片段,让学生领略古典名著的精彩,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潜心入文本,去品读语言文字、去感悟人物特点。 该课表现突出的几方面
1、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因势利导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提供机会。我让学生自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打”,读读、圈圈、划划,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打?再师生交流讨论,老师及时点拨,指导朗读。这样的学习,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动口,在亲身体验中加以领悟,让学生在交流中达到共识,体会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2、重视学生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积累
在学生交流自学心得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说说文中哪些词句用得好,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白骨精三次逃跑,唐僧三次阻拦在词句描写上的变化,并从文中找出重点词共同完成表格,既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为下一课时复述课文做好了铺垫。
3、重视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
引导学生比较“三打”,并没有停留在课文中,而是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这样写课文内容更为丰富,使人感到新鲜。然后,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在平时的写作当中,叙述同样内容时要注意:语句要有变化,文章才会更有吸引力。的确,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多知识点都是交叉在一起的,也是紧密相连的,只要我们时时指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相信学生会逐渐地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
4、重视课外知识的积累
在学习完三打后,合作探究为什么要写“三打”, 为什么一打不行,二打不行,三打就行了呢?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总结:……有“三”字的故事还有很多,在古典小说中这些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一波三折”。把人物的情感,心里的距离拉大再拉大,故事的情节就产生了,人物的性格就站立起来了,故事的主题就深刻了,这就是古典小说的魅力。如果抓住这个特点,打开人物情感的密码,这就是走进经典的一把钥匙。你还知道哪些与“三”有关的故事吗?生:三气周瑜,三顾茅庐,三借芭蕉扇……
5、重视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只见山上山势险峻,峰峦重叠。(原著:峰岩重叠,涧壑湾环。虎狼成阵走,麂鹿作群行。无数獐豝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千尺大蟒,万丈长蛇。大蟒喷愁雾,长蛇吐怪风。道旁荆棘牵漫,岭上松楠秀丽。薜萝满目,芳草连天。影落沧溟北,云开斗柄南。万古常含元气老,千峰巍列日光寒。)
那是怎样的村姑呢(原著:摇身一变,变做个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
把原著中的经典描写非常自然地引进了课堂,增加了教学的情趣,提升了汉语的魅力。调节教学的节奏,演绎教学的精彩。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三打白骨精》,主要情节来自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但又做了大量修改和删节。对于这样的压缩文本,我们姑且也起一个名字,叫“用具”——希望让学生以《三打白骨精》为“引子”,获得相关的文体知识和读写知识,学习阅读与写作的“方法”,但同时,又借助课堂教学中解读到的知识,更好地阅读《西游记》。因此,本课的课型是一节名著导读课。
这种教学探索,既注重教材自身的深度解读,又要体现“课外阅读课内整合”的特点,我尝试从文章体裁本身的特点出发,尽力以文学理论对于小说体裁的赏析方法作为理论依托,打开以往语文教学只见文字不见文学的屏障,让高年级学生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要带着理性的阅读兴趣,不是仅仅知道故事情节,而是用“语文”的视角对《西游记》这部古典文学名著,产生带有文学鉴赏意味的阅读理解。从而,为即将走向中学的学生们种下一颗文学阅读审美的种子。
我期待着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带动读书与教书的协同发展,探索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以此作为提高师生的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8、《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三打白骨精》通过讲述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故事,反映出了孙悟空的善于识破诡计、机智勇敢和坚定不移的斗争品质,虽然孙悟空的个性是鲜明的,特点是多元的,但它在教材的各个部分中的体现又是各有侧重的。“一打”中主要是通过对孙悟空语言、动作的具体描写,对白骨精诡计多端的渲染,对唐僧人妖不分的刻画,从正面、从反面、从侧面综合地反映出了孙悟空的善于识破诡计和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而“二打”、“三打”则是立足“一打”的起点,更加突出地展现了孙悟空“坚定不移”的品质,基于以上认识,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起点,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1)欲“情”故纵,意思就是要唤起学生对学文的浓浓情趣,对孙悟空情真意切的感受,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较宽泛甚至是较为放任的空间。新课标指出要尊重语文课程的综合性,语文课程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一方面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悟空的善于识破敌人诡计和机智勇敢的?”通过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来统领全文的教学。首先是通过初读,让学生整体感知悟空的特点,尽管此时学生所感受到的只是零碎的,并不系统的,但却是他们发自肺腑的,接着通过让学生了解“一打”的经过加深学生对悟空的机智勇敢的认识,继而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动画片断的欣赏,综合运用各种方式,让学生深入地感悟悟空的特点,最后再通过全段的朗读。回归整体,唤起学生对悟空的敬佩之情;另一方面,我也通过课前谈话中让学生放声投入地唱,揭题前夸张逼真地演,初读后无所顾忌地说,学文时各种形式地读,来给学生营造一个激情燃烧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了解情、体会情、感悟情、表达情……”的过程中度过激情燃烧的40分钟,也展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无穷的魅力。
(2)“读”来“读”往。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所谓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意思就是如此。我个人觉得咱们的语文课堂不应该等同于标准化生产基地,咱们的孩子不应该成为标准化生产的产物,朗读指导也无需标准化,一刀切。因此,课堂中我就竭力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个体的、群体的、集体的、分男女的等等,使课堂上实现“读”来“读”往,尤其是通过对学生个体的个性化的朗读训练,来提高读书的“含金量”。
二、教学实施:“课”随主“变”
顾名思义课堂实施要随着课堂的主人也就是学生学习情况及起点的变化而变化。这也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所关注的,所必须做到的。针对学生对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情节已了然于胸,就没有按部就班,而是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直奔主题让学生谈读后感,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潜心入文本,去品读语言文字、去感悟人物特点。课堂中也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充分尝试的空间,学文时也能根据学生发言随机组织教学,使课堂上学生真的达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而教师呢,则是难得糊涂、袖手旁观,只在该出手时才出手。
三、教学效果:“语”味无穷
新课标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还语文教学以本色,我们的语文课程应该“语”。今天的课上,我就力图充分地利用听、说、读、写等各种形式综合地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通过看动画,想像还原、表演、比较等各种手段加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反复对话,在学语文用语文的过程中,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语文基础,使语文不只是文本的语文,更是生活的语文。
9、三打白骨精反思及教学后记
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今天,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三打白骨精反思及教学后记。《三打白骨精》讲述了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路上孙悟空以变制变,三次除掉白骨精,救出同伴,继续踏上西到取经的征途的故事。通过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一起来看下吧!
三打白骨精反思及教学后记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指导学生领会反衬对比的作用。文中反衬对比的手法贯穿在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中,白骨精的“三变”都被悟空识破,并最终丧身在孙悟空的棒下,说明了什么?孙悟空的本领更胜一筹。悟空的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领,正是因为妖精的诡计多端才表现得淋漓尽致。唐僧不能识别妖魔,而且心地善良,因此误解并阻止孙悟空棒打白骨精的行为。但孙悟空不顾师父的误解和惩戒,排除阻挠,坚持扫除妖魔,体现了他的坚定不移。唐僧的表现也很好地衬托了悟空的形象。教学中我们要把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领会主人公的光辉形象。
教学后记: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我们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提供机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打”,读读、圈圈、划划,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打?再交流讨论,老师及时点拨,指导朗读。这样的学习,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动口,在亲身体验中加以领悟,让学生在交流中达到共识,体会文章语言文字的美。在学习时,我还让学生抓住打斗中的一些关键词,谈谈自己的体会,说说文中哪些词句用得好,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白骨精三次逃跑,唐僧三次阻拦在词句描写上的变化,并从文中找出重点词共同完成表格,既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为复述课文做好了铺垫。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三打白骨精反思及教学后记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教师们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10、《三打白骨精》课后反思
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今天,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三打白骨精》课后反思。《三打白骨精》讲述了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路上孙悟空以变制变,三次除掉白骨精,救出同伴,继续踏上西到取经的征途的故事。通过《三打白骨精》课后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一起来看下吧!
《三打白骨精》课后反思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三打白骨精》通过讲述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故事,反映出了孙悟空的善于识破诡计、机智勇敢和坚定不移的斗争品质,虽然孙悟空的个性是鲜明的,特点是多元的,但它在教材的各个部分中的体现又是各有侧重的。“一打”中主要是通过对孙悟空语言、动作的具体描写,对白骨精诡计多端的渲染,对唐僧人妖不分的刻画,从正面、从反面、从侧面综合地反映出了孙悟空的善于识破诡计和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而“二打”、“三打”则是立足“一打”的起点,更加突出地展现了孙悟空“坚定不移”的品质,基于以上认识,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起点,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1)欲“情”故纵,意思就是要唤起学生对学文的浓浓情趣,对孙悟空情真意切的感受,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较宽泛甚至是较为放任的空间。新课标指出要尊重语文课程的综合性,语文课程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一方面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悟空的善于识破敌人诡计和机智勇敢的?”通过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来统领全文的教学。首先是通过初读,让学生整体感知悟空的特点,尽管此时学生所感受到的只是零碎的,并不系统的,但却是他们发自肺腑的,接着通过让学生了解“一打”的经过加深学生对悟空的机智勇敢的认识,继而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动画片断的欣赏,综合运用各种方式,让学生深入地感悟悟空的特点,最后再通过全段的朗读。回归整体,唤起学生对悟空的敬佩之情;另一方面,我也通过课前谈话中让学生放声投入地唱,揭题前夸张逼真地演,初读后无所顾忌地说,学文时各种形式地读,来给学生营造一个激情燃烧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了解情、体会情、感悟情、表达情……”的过程中度过激情燃烧的40分钟,也展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无穷的魅力。
(2)“读”来“读”往。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所谓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意思就是如此。我个人觉得咱们的语文课堂不应该等同于标准化生产基地,咱们的孩子不应该成为标准化生产的产物,朗读指导也无需标准化,一刀切。因此,课堂中我就竭力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个体的、群体的、集体的、分男女的等等,使课堂上实现“读”来“读”往,尤其是通过对学生个体的个性化的朗读训练,来提高读书的“含金量”。
二、教学实施:“课”随主“变”
顾名思义课堂实施要随着课堂的主人也就是学生学习情况及起点的变化而变化。这也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所关注的,所必须做到的。针对学生对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情节已了然于胸,就没有按部就班,而是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直奔主题让学生谈读后感,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潜心入文本,去品读语言文字、去感悟人物特点。课堂中也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充分尝试的空间,学文时也能根据学生发言随机组织教学,使课堂上学生真的达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而教师呢,则是难得糊涂、袖手旁观,只在该出手时才出手。
三、教学效果:“语”味无穷
新课标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还语文教学以本色,我们的语文课程应该“语”。今天的课上,我就力图充分地利用听、说、读、写等各种形式综合地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通过看动画,想像还原、表演、比较等各种手段加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反复对话,在学语文用语文的过程中,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语文基础,使语文不只是文本的语文,更是生活的语文。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三打白骨精》课后反思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教师们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11、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三打白骨精》第一课时教后反思
根据《三打白骨精》一课的教学目标清单,第一节课完成第1、2、3、4、5目标:1、自学字词;2、读通课文;3、了解背景;4、概括内容;5、品味形象。
第1、2、3三个目标可以作为预习目标,已经布置学生课前自学,课上只需检查。我让已经读通课文的同学举手,还有几位同学没举手。我让这几位站起来读一读,他们还比较诚实,于是帮助他们读通。还别说,叶青同学平时性格内向,但她读起课文来还挺自然的,我表扬了她。
对于第4个目标,我是在第二单元学习成果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说一说,然后简练地概括。我采用最低起点练习法,让基础不好的杨璟同学先说,指导她一句一句地说,帮她修改。等杨璟说完了,再请其他同学说,大家都能说清楚了。
第5个目标是本节课的重点目标。这是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学生自读课文,归纳出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白骨精等形象的特点,并找出自己的理由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这儿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词语与句子相互印证,建立人物形象。比如学生说孙悟空疾恶如仇,那什么叫“疾恶如仇”呢?读一读文中的句子,哦,明白了:“劈脸一棒”是疾恶如仇,“当头就是一棒”是疾恶如仇,“一棒打死了妖精”是疾恶如仇。
因为第六自然段是矛盾冲突激化的一段,所以学生们交流最集中的也是这一段。学生读着课文,道出了悟空的机智——以退为进,让唐僧退下他头上的金箍,看出了唐僧的是非不分、菩萨心肠、刀子嘴豆腐心。
这时,有学生根据这一段最后一句,得出了结论,说孙悟空为了让唐僧原谅他,就讨好唐僧,扶唐僧上马。针对这一“生成”,我这样点拨:如果换作你,有人惩罚了你,刚刚重责了你,你会怎么样?更何况是齐天大圣呢?其实此时他还有一种更好的去处——生答:回花果山当他的美猴王,过逍遥自在的的日子。我说,对呀!他何必低声下气讨好唐僧呢?其实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像这样的情况不少,但是悟空都是这样做的。你有没有新的体会呢?生再读课文,懂得了孙悟空对唐僧的忠心耿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