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生字组词课后练习答案等知识点归类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学习资源

《自相矛盾》生字组词课后练习答案等知识点归类

时间:2022-08-02 15:29:34

《自相矛盾》生字组词课后练习答案等知识点归类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学习资源的您有所帮助。

1、《自相矛盾》生字组词课后练习答案等知识点归类

教材分析:

  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作者介绍:

  韩非(约前280-前233)新郑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我会写:

  矛:长矛 矛盾 矛头

  盾:矛盾 盾牌 后盾 自相矛盾

  誉:称誉 赞誉 荣誉 美誉 誉不绝口

  吾:吾辈 吾国 吾身

形近字:

  盾(矛盾)质(质量)誉(信誉)举(举重)

  吾(吾辈)告(告诉)矛(矛盾)茅(茅草)

多音字:

  相:xiāng 相互 xiàng长相

  夫:fú逝者如斯夫 fū夫子

  应:yīng应该 yìng答应

译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楚国有个卖盾又卖矛的人,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无法穿透它。”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是穿不透的。”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便无法回答了。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无法被穿透的盾和什么都能穿透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注解:

  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鬻:卖。

  誉:赞誉,夸耀。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曰:说,讲。

  吾:我。

  陷:穿透。

  或:有人

  以:使用;用。

  子:您,对人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利:锋利,锐利。

  其:助词。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弗:不。

  之:的。

  鬻(yù):卖。

  者:…的人。

  莫:没有什么。

  夫:放在首句,表示将发议论。

  立:存在。

课文主题:

  本文写了一个卖盾和矛的人自夸他的盾任何武器都穿不透,又自夺他的矛什么东西都能穿透。当别人问用他的矛刺他的盾结果会如何时他便无法回答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过分夸大其词,更不能自相矛盾。

课后习题答案:

二、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

  誉:称赞。弗:不能。立:存在。

三、想一想,“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那人卖矛和盾的时候,夸大其词,只顾吹嘘,没有考虑盾和矛在作战时是相互对抗的武器,不可能同时存在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以至于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四、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穿不透的。”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课外拓展:

韩非子语录:

  1.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商君书·战法》

  2.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3.欲速则不达。《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4.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

  5.欲成其事,先败其事。(想要做成这件事,可能首先遇到的是失败于这件事。)

2、《陶罐和铁罐》课文生字拼音组词等知识点归类及课后练习

  一、本文主题 课文讲的是国王橱柜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陶罐则很谦和,争辩几句后不再理会铁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已不复存在。这则寓言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二、易错音、易错字

  字音:懦(nuò)弱(ruò)

  字形:

  傲(“敖”的笔顺要注意,第五笔是横折钩)

  谦(“兼”中间的长横在横中线,两端出头,两竖左短右长)

  虚(左上包右下,第三笔是横)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勾)

  三、多音字:

  处:chǔ(和睦相处)chù(到处)

  兴:xīng(兴奋) xìng(高兴)

  四、近义词:

  骄傲——傲慢懦弱——软弱谦虚——虚心

  五、反义词:

  骄傲——谦虚懦弱——坚强

  六、重点词语:

  国王骄傲傲慢谦虚懦弱

  神气住嘴王朝尘土光洁

  美观古代价值动手相提并论

  七、重点句

  圈出描写铁罐和陶罐神态的提示语,尝试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从而体会人物的不同性格

  1.奚落:用尖刻的话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从“骄傲”“奚落”可以看出铁罐的傲慢无理。

  2.从称呼陶罐为“陶罐子”可以看出铁罐对陶罐的挑衅,写出了它的傲慢无理。从陶罐的回答“兄弟”中,可以看出他很谦虚、友善。

  3.面对铁罐的奚落、蔑视和无理取闹。陶罐并没有与铁罐打嘴仗,而是据理力争,向铁罐说明道理,表现了陶罐谦虚、宽容的性格特点。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说说省略号的内容。

  八、课后习题

  1.阅读课文,说说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参考答案】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陶罐则很谦和,争辩几句后不再理会铁罐。

  2.结合课文中描写陶罐铁罐神态和语言的语句,说说陶罐铁罐的性格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铁罐:傲慢无理、轻蔑、恼怒

  陶罐:谦虚、友善

  3.在分角色朗读课文。从陶罐和铁罐不同的结局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4.读读“阅读链接”,想想故事中的北风和课文中的铁罐有什么相似之处。

  【参考答案】《陶罐和铁罐》《北风和太阳》两篇文章中,铁罐和北风在性格上的相似之处在于,两个人物都只看到了自己的长处,认为自己最了不起;在结局上的相似之处在于,两个人物最后都以失败告终,铁罐最终连影子“也没见到”,北风最终“悄悄溜走了”。

3、《我变成了一棵树》课文生字拼音组词等知识点归类预习及课后练习解答

  一、学习目标

  1. 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默读课文。感受想象的有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5.能仿照课文编想象力丰富的故事。

  二、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状:zhuàng(形状、状物、现状)

  狐:hú(狐狸、狐疑、狐假虎威)

  狸:lí(狸子、狸猫、河狸)

  丁:dīng(丁当、壮丁、园丁)

  零:líng(零落、零头、零件)

  巧:qiǎo(巧妙、巧合、花言巧语)

  克:kè(千克、克服、克敌制胜)

  肠:cháng(香肠、大肠、牵肠挂肚)

  继:jì(继续、继承、前赴后继)

  续:xù(连续、陆续、手续费)

  抬:tái(抬头、抬水、抬脚)

  麻:má(麻雀、麻花、麻烦)

  烦:fá(烦恼、烦闷、厌烦)

  三、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希:xī(希望、希冀、希奇)

  痒:yǎng(痒痒、发痒、无关痛痒)

  鳄:è(鳄鱼、扬子鳄)

  醋:cù(米醋、糖醋、酸醋)

  四、多音字

  担:dān (担心)dàn(担子)

  了:le(好了)liǎo(了解)

  担:dān (担心)dàn(担子)

  五、近义词

  希望——期望 担心——担忧 容易——简单

  失望——失落 奇怪——稀奇 了解——理解

  秘密——机密

  六、反义词

  希望——失望 担心——放心 容易——困难

  失望——如愿 了解——生疏 秘密——公开

  七、理解词语

  希望: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

  失望:因为希望未实现而不愉快。

  奇怪:感到出乎意料,难以理解。

  一丝:形容极小或很少;一点儿。

  继续:(活动)连下去;延长下去;不间断。

  麻烦:繁琐难办的事。

  八、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4):写“我”不想回家吃饭,想变成一棵树,结果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第一部分(5-12):写“我”变成的树上长满了鸟窝,妈妈也住进了鸟窝。

  第一部分(13-23):写“我”饿了,流下了口水,妈妈早就发现了“我”。

  九、句子解析

  1.我在树下玩得好好的,一点儿都不想吃饭。

  “一点儿都不”强调英英只想玩儿,不想吃饭。

  2.“英英,吃饭了!”妈妈的嗓门又大了许多。

  “嗓门”是嗓音的意思,说明妈妈提高了嗓音喊英英吃饭。

  3.我真希望自己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

  英英想变成一棵树,完全是因为不想自己在玩儿的时候有人叫自己吃饭。

  4.我变成了一棵长满各种形状的鸟窝的树: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

  “各种形状”说明树上的鸟窝是各种各样的,这是多么有趣啊!

  5.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

  “它们”指的是各种形状的鸟窝。鸟窝在枝头跳起了舞,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反映了英英丰富的想象力和快乐的心情。

  6.你怎么住进来?别担心,我会弯下腰,让鸟窝离你很近很近,你只需轻轻一跳或者轻轻一爬,就像平时上你的小床那么容易。

  “只……就……”表明住进鸟窝里是极其容易的事情。对人们提出的疑问给出明确的答案,“弯下腰”就可以了,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7.傍晚的时候,妈妈背着一个大包过来了,我的心嗵嗵地跳着,震得树上的鸟窝都一动一动的,发出丁零丁零的声音。

  心跳震动的鸟窝“一动一动”,甚至发出“丁零丁零”的声音,显然是一种夸张的写法,突出英英紧张的心理。

  8.一些树枝轻轻地垂下,妈妈顺着这些树枝爬了上来,坐在那个三角形的乌窝里。

  “顺”在这里是“沿着”的意思,妈妈沿着轻轻垂下的树枝爬上来。妈妈沿着低垂的树枝很容易地爬上来,住进了三角形鸟窝里。

  十、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通过叙述“我”变成一棵树的感觉,告诉人们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人,“到底还是妈妈”。

  2.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就写妈妈喊英英吃饭的声音?

  作者运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妈妈只想让英英赶紧吃饭,英英只想好好玩儿,为下文英英想变成树做铺垫。

  3.英英变成树以后发生了什么奇妙的事,画出自己觉得有意思的想象。

  树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鸟窝;

  妈妈住到了树上的鸟窝里;

  妈妈把好东西分给小动物和它们 一起啧吧啧吧地吃;

  小动物们讨论哪里来的水滴。

  4.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作者为什么用“跳起了舞”而不用“摇晃”或“晃动”呢?

  “跳起了舞”是拟人的写法,不但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而且表达出对这些鸟窝的喜爱之情。“摇晃”“晃动”则没有这种效果。

  5.为什么我会想念家里香喷喷的饭菜?好像还看见爸爸正在大口大口地啃着一块糖醋排骨?

  因为我看见妈妈把好东西分给小动物们,还和它们一起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而我早已经肚子饿得咕咕叫,所以想吃家里香喷喷的饭菜,尤其是自己最爱吃的糖醋排骨。

  6.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小动物们猜测水滴是哪来的这一部分?可以删掉不写吗?

  这一部分不能删掉,写小动物们猜测水滴是下雨了、牛奶打翻了、虫子撒的尿、大树的眼泪,可就偏偏猜不到这是大树看到好吃的流出的口水。自然而然地引出英英“变成了树真麻烦”这一想法。

  7.你是怎样理解“最了解我的人到底还是妈妈”这句话的?

  从“小馋猫,肚子饿了,对吧?”“对我眨了一下眼睛”可以看出妈妈早已经知道这棵树是英英变的,联系课文开头,妈妈知道英英不喜欢吃饭才变成了树,于是带了很多好东西住到鸟窝,又故意分给小动物,和它们一起啧吧啧吧地吃,目的就是引起英英的食欲。英英终于明白了“最了解我的人到底还是妈妈”。

  十一、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通过叙述“我”变成一棵树后经历的有趣的事情,告诉人们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人“到底还是妈妈”。

  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默读课文。说说你觉得哪些想象有意思。

  作者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长满各种形状的鸟窝的树:三角形的、正方形的,还有长方形的、圆形的、椭圆形的、菱形的……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

  还有当作者饿了,看小动物吃东西流口水时,小动物们的各种猜测也特别有意思。

  最有意思的是故事的结尾想象妈妈一早就知道“我”的秘密时的感动。

  2.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我要变成一片小雪花,雪夜里,我随着风翩翩起舞,四处飘荡,飘过每一个地方,飘过每一个角落……调皮的我们有时候落在马路上,让马路上的行人顿时战战兢兢,走不好就会滑个大跟头。让骑车的人也不得不下车行走,不然会摔倒,所以要特别小心呀! 兄弟姐妹们聚在一起,便成了雪堆,孩子们把我们堆成了雪人,给我们穿衣戴帽,配上红辣椒嘴、胡萝卜鼻子……让我们更漂亮。

4、《跳水》生字拼音组词等课文知识点归类及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这篇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故事蕴涵着这样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作者介绍: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19世纪中期依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我会写:

  艘:一艘 艘次 客艘 龙艘 文艘

  航:航海 航行 航空 航天 宇航 航线

  肆:放肆 肆意 肆行 酒肆 肆无忌惮

  帽:帽子 草帽 礼帽 纱帽 笔帽 螺丝帽

  桅:桅杆 船桅 桅灯 桅樯

  撕:撕扯 撕咬 撕毁 撕票 撕心裂肺

  逗:逗笑 逗趣 挑逗 逗引 逗留 真逗

  唬:吓唬 唬人 诈唬

  钩:钩取 钩子 鱼钩 挂钩 钩心斗角

  扭:扭头 扭打 扭曲 扭转 别扭 扭动

  咧:咧嘴 咧开 胡咧 龇牙咧嘴

  舱:货舱 客舱 底舱 船舱 机舱 前舱

  鸥:海鸥 沙鸥 银鸥 白鸥 沙鸥翔集

  瞄:瞄准 瞄向

  形近字:

  艘(一艘)搜(搜查) 航(航行)抗(反抗)

  撕(撕扯)嘶(嘶鸣) 钩(挂钩)沟(水沟)

  咧(咧嘴)例(举例) 瞄(瞄准)描(描写)

  多音字:

  钻:zuān钻孔 zuàn 电钻

  模:mó模仿 mú模样

  近义词:

  放肆——放纵 故意——有意

  吓唬——恐吓 灵巧——灵活

  立刻——马上 勇敢——英勇

  心惊胆战——心惊肉跳

  反义词:

  放肆——拘谨 故意——无意

  灵巧——笨拙 勇敢——怯懦

  凤平浪静——波涛汹涌

  理解词语: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吓唬】使害怕;恐吓。

  【眼巴巴】形容急切地看着不如意的事情发生而无可奈何。

  【龇牙咧嘴】形容凶狠的样子。

  【心惊胆战】形容非常害怕。

  【哭笑不得】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容处境尴尬,不知如何是好。

  【失足】走路时不小心跌倒,比喻人堕落或犯错误。

  【不然】表示如果不是上文所说的情况,就发生或可能发生下文所说的情况。

  【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

  课内词语: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写水手拿猴子取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和故事的起因。

  第二部分(2~4):写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遇到了生命危险。

  第三部分(5~6):写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来。

  或: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帆船上一只猴子十分放肆。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讲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讲孩子走上最高横木,遇到生命危险。

  第四部分(第5—6自然段)讲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课文主题:

  课文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表现了船长急中生智,当机立断处理问题的能力。故事告诉我们:遇事不能任性。要沉着冷静,善于分析。事物之间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课后习题答案:

  1.默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再讲讲这个故事。

  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拿走船长儿子的帽子,孩子被激怒,孩子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取帽子,陷入险境)→(船长逼孩子跳海而化险为夷)

  讲故事:

  在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人们逗猴子取乐,猴子放肆起来,摘走船长儿子的帽子,反过来逗孩子。孩子因猴子的挑逗和水手的哄笑而生气,爬上桅杆去夺帽子。后来,孩子在猴子的挑衅下失去理智,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去取帽子,从而陷入险境。在水手和孩子都被吓呆的关键时刻,船长机智、果断,用枪逼着孩子跳入大海而化险为夷。

  2.课文多次描写水手们的“笑”,把相关的语句找出来,说说这几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联系。

  (1) “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因而更加放肆起来”,猴子因水手拿它取乐而更加放肆,拿走了孩子的帽子,这是故事的起因。

  (2)“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孩子一方面因为水手的哄笑而难堪,另一方面对猴子无计可施,所以一时哭笑不得。

  (3)“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水手们更加放肆的笑声深深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恼羞成怒。于是他不顾一切去追赶猴子,这就进一步推动了故事的发展,才有了后面孩子陷入危险的情节以及如何救孩子的高潮等。

  联系:水手们的“笑”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因为这“笑”使得猴子肆无忌惮,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渐渐失去理智,才有了后面一系列的事情发生。

  3.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想的?他的办法好在哪里?和同学交流。

  孩子当时所处的地方是桅杆最顶端的横木上,假如孩子稍有不慎掉到甲板,即使等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失足丧命的危险。船长的第一反应就是避免孩子直接掉下来。船长希望迫使孩子挑水,因为跳水后孩子不会因为摔伤而有性命之忧,甲板上的水手们都熟悉水性,孩子一落水,水手就去施救,如果能及时救起孩子,孩子生还的可能性很大。所以,综合当时的所有因素分析,船长的办法是最好的。

  课外拓展:

  列夫·托尔斯泰名言

  1、爱和善就是真实和幸福,而且是世界上真实存在和唯一可能的幸福。

  2、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3、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4、财富并非永久的朋友,朋友却是永久的财富。

  5、生命就是运动,人的生命就是运动。

  6、决心就是力量,信心就是成功。

  7、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

  8、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9、做好事的乐趣乃是人生惟一可靠的幸福。

5、《自相矛盾》生字组词课后练习答案等知识点归类

教材分析:

  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作者介绍:

  韩非(约前280-前233)新郑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我会写:

  矛:长矛 矛盾 矛头

  盾:矛盾 盾牌 后盾 自相矛盾

  誉:称誉 赞誉 荣誉 美誉 誉不绝口

  吾:吾辈 吾国 吾身

形近字:

  盾(矛盾)质(质量)誉(信誉)举(举重)

  吾(吾辈)告(告诉)矛(矛盾)茅(茅草)

多音字:

  相:xiāng 相互 xiàng长相

  夫:fú逝者如斯夫 fū夫子

  应:yīng应该 yìng答应

译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楚国有个卖盾又卖矛的人,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无法穿透它。”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是穿不透的。”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便无法回答了。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无法被穿透的盾和什么都能穿透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注解:

  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鬻:卖。

  誉:赞誉,夸耀。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曰:说,讲。

  吾:我。

  陷:穿透。

  或:有人

  以:使用;用。

  子:您,对人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利:锋利,锐利。

  其:助词。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弗:不。

  之:的。

  鬻(yù):卖。

  者:…的人。

  莫:没有什么。

  夫:放在首句,表示将发议论。

  立:存在。

课文主题:

  本文写了一个卖盾和矛的人自夸他的盾任何武器都穿不透,又自夺他的矛什么东西都能穿透。当别人问用他的矛刺他的盾结果会如何时他便无法回答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过分夸大其词,更不能自相矛盾。

课后习题答案:

二、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

  誉:称赞。弗:不能。立:存在。

三、想一想,“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那人卖矛和盾的时候,夸大其词,只顾吹嘘,没有考虑盾和矛在作战时是相互对抗的武器,不可能同时存在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以至于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四、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穿不透的。”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课外拓展:

韩非子语录:

  1.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商君书·战法》

  2.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3.欲速则不达。《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4.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

  5.欲成其事,先败其事。(想要做成这件事,可能首先遇到的是失败于这件事。)

6、《剃头大师》生字拼音组词等知识点归类与重要问题解析及课后习题答案

  [danger]一、学习目标[/danger]

  1. 会认本课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处”,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默读课文,理解比喻义的词语。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 能抓住过程讲述不同之处,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5. 学习作者按顺序写,把自己的感受表达清楚的方法,激发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danger]二、我会写注音及组词[/danger]

  表:biǎo(表兄、表弟、表示、手表)

  胆:dǎn(胆小、胆量、胆子、提心吊胆)

  鬼:guǐ(鬼怪、鬼子、魔鬼、小鬼)

  理:lǐ(理发、理由、整理、道理)

  夺:duó(抢夺、夺走、争夺、夺门而逃)

  骂:mà(责骂、打骂、骂人、叫骂)

  仇:chóu(报仇、仇人、仇视、仇家)

  差:chà(差别、相差、差等、差了点)

  付:fù(付钱、支付、付款、一付手套)

  倍:bèi(双倍、成倍、加倍、精神百倍)

  虽:suī(虽然、虽说、虽则、虽复)

  件:jiàn(文件、软件、条件、事件)

  [danger]三、我会认注音及组词[/danger]

  剃:tì(剃头、剃刀、剃光头)

  执:zhí(执着、执笔、固执)

  否:fǒu(否定、否决、是否)

  惯:guàn(习惯、惯例、司空见惯)

  刑:xíng(刑法、受刑、动刑)

  替:tì(代替、替身、替班)

  厘:lí(厘米、毫厘、厘比)

  摸:mō(摸头、抚摸、摸耳朵)

  [danger]四、多音字[/danger]

  处:chǔ(处理)chù(到处)

  仇::chóu(仇人)qiú(姓仇)

  折:zhé(折磨)zhē(折腾)shé(折本)

  差:chā(差别)chà(差劲)chāi(出差)

  [danger]五、近义词[/danger]

  抗议——抗争 锃亮——闪亮 摆布——操纵

  折磨——煎熬 央求——恳求 处置——处理

  天分——天资 清除——消除 规规矩矩——老老实实

  [danger]六、反义词[/danger]

  胆小——勇敢 抗议——遵守 痛苦——快乐

  折磨——享受 倒霉——幸运 被迫——自愿

  坑坑洼洼——平平坦坦

  [danger]七、理解词语[/danger]

  噩梦:可怕的梦。

  监督:查看并督促。

  冤家:仇人。

  摆布:操纵,支配。

  抗议:对某人的言论、行为等表示强烈的反对。

  规规矩矩:合乎标准或常理;(行为)端正老实。

  折磨:使人肉体上、精神上受痛苦。

  耿耿于怀:事情(多为令人牵挂的或不愉快的)在心里,难以排解。

  处置:处理。

  锃亮:形容反光发亮。

  [danger]八、句子解析[/danger]

  1.小沙每次都是被姑父押进理发店的,而且,姑父还得执一把木尺在一旁监督,否则,小沙准会夺门而逃。

  夺门而逃:表现出小沙一进理发店就小沙十分慌张的样子,甚至会不管三七二十一地逃跑。作者通过对姑父的“押”“执”“监督”动作描写,衬托出小沙害怕剃头的程度。

  2.总是一个老剃头师傅来做小沙的冤家。老师傅耳朵不好,所以听不清小沙的抗议,而且,他有一把磨得 锃亮的剃刀,所以,小沙只得规规矩矩由老头儿摆布。

  “锃亮”老师傅的剃刀经常磨,反着光发着亮。因为小沙骂的“害人精”,老师傅听不清;而那“锃亮的剃刀”又最容易让人做噩梦,所以小沙只得规规矩矩地由老头儿摆布。

  3.最痛苦的是,老剃头师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它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让小沙吃尽苦头。

  “老掉牙”的 推剪“咬住”“不放”,表现了小沙由人摆布的痛苦样子,生动、形象,用词准确。

  4.这次,小沙的头发很长了,他知道姑父绝不肯让他这样过年,可他又怕再去理发店受折磨,就央求我替他剪头发,并答应剪完后付给我五元钱。

  “折磨”联系上文,指的是一绺头发被咬住不放、碎头发掉在脖子里,让小沙遭受痛苦。 “央求”形象的表现出小沙对去理发店的惧怕,对我能替她剪头发的渴望。

  5.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不一会儿,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上面落满了头发。

  “这儿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一刀”体现出“我”剪的很随意,为后文作了铺垫。这句话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姑父的大睡衣比成熊皮。

  6.我剪掉几根翘起的长发,又把头发修了修,可惜越修越糟,一些头发越剪越短,甚至露出了头皮。一眼望去,整个头上坑坑洼洼,耳朵边剪得小心,却像层层梯田。

  “可惜”“遭”形象的表现出我的慌张,心理已经乱了,不知所措。这两句话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沙的坑坑洼洼的头比成了梯田,生动的描写出我的胡乱剪的结果。

  [danger]九、问题归纳[/danger]

  1.阅读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有何作用? 这一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表弟小沙天生有“四怕”,为后文写他去理发店里 剃头埋下了伏笔。

  2.阅读第2~6自然段,回答问题。

  (1)第2、3自然段是怎样表现小沙害怕剃头的?

  小沙每次都是被姑父押进理发店的,而且姑父还得拿一把木尺在一旁监督着,否则小沙就会逃跑。小沙会骂给他剃头的师傅是“害人精”,还用仇人一样的目光怒视对方。

  (2)以前都是谁给小沙理发的?为什么是他来理发?

  以前总是一个老剃头师傅给小沙理发。因为老师傅耳朵不好, 听不清小沙的抗议,而且他有一把磨得锃亮的剃刀,这让小沙又害怕又无可奈何,所以只得由老师傅摆布。

  (3)老剃头师傅是怎样给小沙剃头的?小沙在此过程中有怎样的表现和感受?

  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老师傅眼神也差,总把 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痒得小沙哧哧笑。一会儿痛一会儿痒,就跟受刑一样,让小沙受尽了“折磨”。更让小沙不高兴的是,难受完了,还得付给老师傅双倍的钱。

  3.阅读第7~18自然段,回答问题。

  (1)这部分中的哪些段落写了“我”给小沙理发?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什么?

  第10、16两个自然段中运用了动作描写,写“我”给小沙理发。第10自然段中“围 上”睡衣、“摆出”架势、“剪下”头发等描写,表现了“我”是如何给小沙理发的。“嚓嚓两剪刀”“剪下一堆头发”,说明“我”剪头发时动作干净利落,毫不犹豫。第16自然段中“剪掉”“修了修”,写“我”在把头发剪坏以后想尽量弥补,结果越搞越糟。

  (2)“我”是怎样给小沙剪头发的?成果如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①“我”毫不吝惜地剪了很多头发下来,从第12自然段“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姑父的睡衣就像 一张熊皮,上面落满了黑头发”(此处运用比喻,说明被“我”剪掉的头发之多)可以看出来。

  ②“我”下剪刀的时候毫无章法,只图痛快,从第12自然段“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第13自然段“头发长长短短,这儿翘起,那儿却短得不到一厘米”可以看出来。

  ③“我” 知道自己剪坏了以后,急于补救,却越修越糟,从第16自然段“一些头发越剪越短,甚至露出了 头皮”“整个头上坑坑洼洼,耳朵边剪得小心,却像层层梯田”可以看出来。

(3)小沙在“我”给他理发的过程中有怎样的表现?

  刚开始时,他“有些慌”,怕被“我”剪破耳朵;当他看见“我”真剪下头发来时,很高兴;当他听见“我”叫“坏了”时,只摸了摸耳朵,确定耳朵没受伤,就表示无所谓;最后剪完了,他一照镜子,“大叫一声,像见了鬼一样”,被自己的丑模样吓到了。

(4)“我”这个剃头大师服务得好不好?为什么?

  服务得不好。因为“我”的一通乱剪,小沙被迫去理发店剃了个和电灯泡一样的光头;姑父睡衣上的碎头发怎么也清除不干净,害得他每天夜里都要爬起来两三次,捉跳蚤一样找身上的碎头发。最后“我”也没得到小沙 答应付给“我”的五块钱。

  4.“害人精”是一个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也是日常口语,这类词语具有很强的生动性,而且生命力强。我知道这样的词语有:马屁精、精灵鬼、替罪羊、墙头草、马后炮。

  [danger]十、课文分段[/danger]

  第一部分(1):写小沙天生有“四怕”。

  第二部分(2-6):写以前小沙是怎样理发的。

  第三部分(7-18):写“我”给小沙理发,因为手艺太糟糕,最后小沙只能去理发店剃了个光头。

  [danger]十一、课文主题[/danger]

  本文讲描述了小沙怕去理发店剃头而央求我为他剪头发,结果剪成梯田样,最后被迫剃成光头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快乐的怀念,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danger]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anger]

  一、朗读课文,说说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老剃头师傅: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它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让小沙吃尽苦头。这还不算,老师傅眼神差了点儿,总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痒得小沙哧哧笑。你想想,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

  “我”:我先把姑父的大睡衣给他围上,再摆出剃头师傅的架势,嚓嚓两剪刀,就剪下一堆头发。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不一会儿,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上面落满了黑头发。

  二、一边默读一边想,试着回答下面的问题。

  ◇“剃头大师”和“害人精”分别指谁?为什么这样称呼他们?

  ◇“我”为什么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

  1.“剃头大师”指的是“我”,“害人精”是指剃头师傅。因为“我”“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真比那老剃头师傅还熟练”,所以称自己是“剃头大师”。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它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让小沙吃尽苦头。这还不算,老师傅眼神差了点儿,总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痒得小沙哧哧笑”。“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所以称老剃头师傅是“害人精”。

  2.因为表弟小沙央求“我”给他理发,还答应给我五块钱,我可以在他头上随意乱剪,只要能把头发剪下来,没伤到耳朵,小沙就觉得满足,所以“我”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

  三、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因为课文讲述的是童年的趣事,主要内容是写表弟小沙不想上理发店理发,而央求“我”给他理发,还答应给“我”五块钱。“我”自认为自己像个剃头大师,“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真比那老剃头师傅还熟练”。所以课文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旨在表现儿童的天真和幼稚,凸显童年的快乐。

7、第13课《猫》生字组词重点句子解析等课文知识点归类预习及课后习题答案

  [qq-video vids=j3068sf28mx]

  [danger]教材分析:[/danger]这篇精读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课文先从三个方面具体表现猫的性格古怪:讲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讲它高兴时和不高兴时截然不同的表现;讲它“什么都怕”,但又那么“勇猛”。这三个方面的表现,看起来相互矛盾,但都是事实,所以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讲它小时候十分淘气。表现在:一是刚满月,腿脚还站不稳时就爱玩;二是稍大一点胆子越来越大,也就更加淘气。

  这篇课文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首先是表达了真挚的感情。其次是老舍先生平实无雕琢的语言风格。

  [danger]作者介绍:[/danger]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 称号的作家。主要作品:《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 《茶馆》等。

  [danger]我会写:[/danger]

  忧:忧愁 忧患 隐忧 无忧无虑 忧国忧民

  虑:忧虑 过虑 顾虑 考虑 深谋远虑

  贪:贪玩 贪睡 贪婪 贪心 贪得无厌

  职:尽职 称职 职业 职务 官职 辞职

  屏:屏息 屏气 屏除 屏弃 屏退 屏迹

  蹭:蹭吃 蹭车 磨蹭 蹭破皮 蹭一身泥

  稿:稿纸 草稿 书稿 投稿 脱稿 稿子

  腔:腔调 唱腔 口腔 胸腔 南腔北调

  解:解闷 解恨 解约 瓦解 难解难分

  闷:解闷 烦闷 闷雷 闷得慌 闷闷不乐

  蛇:毒蛇 蟒蛇 蛇蝎 画蛇添足 杯弓蛇影

  遭:遭殃 遭灾 遭难 遭遇 第一遭

  殃:遭殃 灾殃 殃及池鱼 祸国殃民

  盆:花盆 脸盆 水盆 盆地 盆栽 盆景

  勃:蓬勃 生气勃勃 英姿勃勃 勃然大怒

  [danger]形近字:[/danger]

  忧(忧愁)优(优秀) 虑(考虑)虎(老虎)

  蹭(蹭饭)赠(赠送) 稿(草稿)搞(搞鬼)

  腔(口腔)控(控制) 遭(遭遇)糟(糟糕)

  [danger]多音字:[/danger]

  屏:bǐng屏气píng屏幕

  折:shé折本zhé打折zhē折腾

  [danger]近义词:[/danger]

  古怪——奇怪 凝视——凝望

  勇猛——勇敢 淘气——调皮

  开辟——开拓 变化多端——变化无常

  [danger]反义词:[/danger]

  老实——顽皮 丰富——贫瘠

  勇猛——怯懦 变化多端——一成不变

  生气勃勃——死气沉沉

  [danger]理解词语:[/danger]

  【古怪】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使人觉得诧异的;稀奇罕见的。

  【任凭】无论;不管。

  【尽职】尽力做好本职工作。

  【屏息】暂时抑止呼吸;有意地闭住气。

  【开辟】开拓扩展。

  【生气勃勃】形容充满生命力并富有朝气。

  【无忧无虑】没有任何忧虑。形容心情安然舒畅。

  【变化多端】指变化多种多样。

  【丰富多腔】本课指猫的腔调丰富,会各种各样的声音。

  [danger]词语扩展:[/danger]

  “无~无~”式:无忧无虑 无边无际

  无缘无故 无法无天 无穷无尽 无拘无束

  [danger]课内词语:[/danger]

  呼唤 响动 尽职 屏息 稿纸 梅花 解闷 勇猛 满月 淘气 小学

  [danger]句子解析:[/danger]

1、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开头这句话是第1—3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对猫的性格的总体概述。

2、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啊,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这句话采用反问的修辞方法,连用三个语气词,实实在在地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关切、爱怜之情、担心、翘望、着急、种种情态尽在其中。

3、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非……不可……”这个双重否定句写出了猫等老鼠的决心和耐心,突出表现了猫的尽职尽责,这与之前的贪玩看似互相矛盾,但都是事实,正好明的性格古怪。

4、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蹭”是轻轻的磨擦,蹭出了猫的可爱,蹭出了撒娇,蹭出了温柔,蹭出了高兴蹭出了作者对猫的喜爱。“蹭”表现了猫似乎在撒娇、耍赖,写出了猫与主人的亲昵。一个“印”字反映了主人对猫的万般喜爱。同时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猫踩在稿纸上的爪印比作美丽的“小梅花”,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5、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丰富多腔”“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表现了猫的叫声变化多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猫的欣赏与喜爱。

6、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这段话里说猫“什么都怕”又说它“勇猛”前后矛盾吗? 为什么?

  不矛盾。因为这正好揭示了猫古怪的性格。胆小与勇猛同时体现在猫的身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7、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

  这是本段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表明下文将重点写小猫“可爱”“淘气”的特点。

8、妈妈的尾巴,一根鸡毛,都是它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一玩起来,它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它们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和彼此的头上,撞疼了也不哭。

  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小猫当作小孩看待,说它“撞疼了也不哭”,充满了疼爱之情。

9、它们的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它们到院子里来了。院中的花草可遭了殃。它们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们,它们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作者把这只天真淘气的小猫当成自己的孩子, 所以即使它把院子里的花草弄得“枝折花落”,也不忍责打,反而对小猫宽容怜爱,觉得它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danger]段落大意:[/danger]

  第一部分(1~3):从三个方面写猫的性格古怪。

  第二部分(4):写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

  [danger]课文主题:[/danger]

  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的淘气可爱,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danger]问题归纳:[/danger]

1、作者是如何写出猫的性格古怪的?

  作者具体叙述了“古怪”的三个方面:老实、贪玩、尽职。

2、课文又从哪些方面写猫小时候淘气可爱的特点的?

  猫小时候十分淘气可爱。表现在:一是刚满月,腿脚还站不稳时就爱玩。二是玩起来不怕摔跟头,也不怕疼。三是稍大一点,胆子越来越大,也就更加淘气。

3、作者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

  作者运用具体事例写出了猫的性格特点。写猫老实时,列举猫“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的事例。写猫贪玩时,列举猫一天一夜不回家的事例、写猫尽职时,列举了猫“一连就是几个钟头”蹲守“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的事例,都具体表现了猫古怪的性格。写猫小时候淘气可爱,列举了它玩鸡毛、玩线团、摔跤、打秋千等具体事例来表现。

  [danger]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anger]

  1.默读课文。举例说说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非常喜欢猫,再把你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出来。

  “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啊,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儿响动,又是多么尽职。”这两句话中的“吧、啊、呢、多么”等语气词能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朗读的时候要读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2.说说第1自然段讲了哪几层意思,课文还有哪些自然段的写法跟它一样。

  讲了猫的乖巧、贪玩和尽职。第4自然段,在写小猫的可爱时也采用了与第1自然段一样的写法。

  小练笔

  读一读,照样子用加点的词语写一段话。

  说他胆小吧,他的确有时候很害怕虫子,哪怕一只小小的虫子也会把他吓得魂飞魄散。可是,当他看到弟弟被人欺负了,他会马上跳出来挡在弟弟身前,摆出哥哥的姿态,吓跑那些想要欺负弟弟的人。

8、《鹿角和鹿腿》课文生字拼音组词等知识点归类及课后练习

教材分析:

  《鹿角和鹿腿》课文讲的是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奋力脱险的故事。鹿非常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的细长的腿。当遇险时,鹿的四条有力的腿救了它,而美丽的双角被树枝挂住,差点让它丢了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了它的长处。不要光图美丽,更要讲实用和它的存在价值。

作者简介:

  伊索(约前620年—前560年),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与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莱辛并称世界四大寓言家。

相关资料:

  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通过简短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许多故事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龟兔赛跑,牧童作剧,狼来了,狐狸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后代影响很大。如,《农夫和蛇》的故事劝告人们不要对敌人仁慈;《狗和公鸡与狐狸》告诉人们要善于运用智慧,战胜敌人;在《狮子与鹿》、《捕鸟人与冠雀》、《两个锅》等故事里,作者揭露出当政权掌握在贪婪残暴的统治者手中时,贫苦的人是不可能平安地生活下去的。

我会写:

  鹿 (lù) 麋鹿 鹿茸 驯鹿

  塘 (táng)苇塘 泥塘 池塘

  映 (yìng)倒映 映照 掩映

  欣(xīn)欣喜 欢欣 欣慰

  赏 (shǎng)赏赐 赞赏 游赏

  匀 (yún)均匀 匀称 匀净

  致(zhì)兴致 景致 致力大致

  配 (pèi)配合许配 配料

  传(chuán) 传话 传奇 传达 流传

  (zhuàn)水浒传

  哎(āi) 哎呀哎哟

  狮 (shī) 狮 子 狮 舞

  叹 (tàn) 叹 气 叹 息 感 叹

课内词语:

  池塘、痛快、镜子、倒映、倒影、着急、

  欣赏、匀称、精美、别致、没精打采、

  机灵、回头、哎呀、狮子、机会、叹气

多音字:

  称 chèn (匀称)(称心如意) chēnɡ (名称)(称赞)

  撒 sā(撒谎)(撒腿就跑) sǎ(撒花)(撒下)

  挣 zhènɡ (挣脱) zhēng(挣扎)

近义词

  漂亮一美丽 抱怨一埋怨

  赶紧一赶快 欣赏一观赏

  逼近一靠近 挣脱一摆脱

  没精打采一垂头丧气

反义词

  丑陋一美丽 抱怨一理解

  机灵一迟钝 犹豫一果断

理解词语:

  匀称:均匀;比例和谐。

  没精打采:形容没有精神、情绪低落的样子。

  灰心丧气: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

词语搭配:

  (美丽)的珊瑚 (有力)的长腿

  (凶猛)的狮子(悄悄)地通近

  (痛痛快快)地喝 (没精打采)地离开

词语拓展:

描写神态的词语

  没精打采 垂头丧气 兴高采烈

  不知所措 漫不经心 心不在焉

AABB式的词语

  浩浩荡荡 平平安安 秀秀气气 斯斯文文

  高高兴兴 快快乐乐 风风光光 安安稳稳

句子解析:

1.池水清请的,像一面镜子

  这是比喻句,把池水比作“一面镜子”,突出了池水的清。

2.他不着急离开了,对着池水欣赏自己的美丽:

  这是比喻句,这是鹿对自己的角的赞美。两个“多么”表现出鹿自豪的心理。把角比作珊瑚,形象地表现出鹿角的美丽。

3.他叹了叹气,说:

  鹿终于明白了,虽然角很美丽,但是角也有短处一一容易被树枝挂住;虽然腿细长难看,但是它很有力,能帮助自已逃生。可见事物各有所长,不能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到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

课文主题:

  本文讲的是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而奋力脱险的故事。鹿角美丽,但让鹿陷入危险,鹿腿不美,但救了鹿的性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还告诉我们:不要只图外表的美丽,更要讲实用;美和实用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都有存在的价值。

关于取长补短的名言警句:

  1.爱是人们之间取长补短和承认对方的弱点。

  2.英雄和浪子,取长补短。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4.人无完人,关键要会取长补短,善于使用装饰帽和修补漆。

  5.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课后习题答案: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鹿的心情变化。

  有感情朗读主要表现在停顿、重音、语气上。第一、二段,要读出鹿喝水的悠闲和发现自己水面倒影的惊喜。第三段和第四段是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不同评价,要读出截然不同的语气。对角是喜爱、赞美:“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要读出自我欣赏、自我赞美的感情;“啊!”“多么”“多么”拉长读,抒情一些。而对腿,则是不满和抱怨;“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要读出叹息、抱怨的情绪,“唉”“太细了”语调低,语速慢,“怎么”感叹强烈,要表达出内心的不满。在对比朗读中,区分两种不同的态度和感情。第五和第六段,情节紧张、变化快,“忽然听到”“猛一回头”“哎呀”“正在逼近”朗读时要语速加快,读出形势的危急。

2、根据下面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角:美丽 欣赏 差点儿送命

  腿:难看 抱怨 狮口逃生

  鹿的角很美丽,鹿对着池水欣赏自己的角;鹿对自己细长的腿却满是抱怨,认为腿太难看,配不上美丽的角。后来鹿遇上了狮子,但美丽的角却挂在了树枝上,差点儿让他送命,而细长的腿却帮他狮口逃生。

3、下面的说法,你赞成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美丽的鹿角无关紧要,实用的鹿腿才是重要的。

  ◇鹿角和鹿腿都很重要,它们各有各的长处。

  赞成第一种观点:鹿角虽然美丽,但在逃生的紧要关头却起了反作用,让鹿差点儿命丧狮口;而难看的鹿腿让鹿逃脱了狮子的追捕,救了鹿的命,从实际作用来说,鹿腿更重要。

  赞成第二种观点:鹿角很美丽,可以让鹿愉悦,更有自信;虽然鹿腿难看,但它可以在狮子逼近时,让鹿逃命。鹿角和鹿腿各有长处,都很重要。

  观点三:我觉得鹿腿作用大,可以带我去想去的地方,而且在关键时刻能保证我不被狮子类野兽追上,能保命。至于鹿角的中药价值与我无关,那是人类的事情。

9、《琥珀》课文生字拼音组词等知识点归类及课后练习解答

一、本文主题

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根据一块包裹着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的奇异的琥珀,用生动形象、富有文学色彩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一块奇异的琥珀的形成和被发现的过程,以及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激发我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走近作者

  柏吉尔,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主要作品有《乌拉波拉故事集》等。课文《琥珀》就是根据《乌拉波拉故事集》中的一篇改写,原题为《玻璃棺材》。

三、重点字词

  ①飒飒:形容风雨声。

  ②松脂:松树等树干上渗出的胶状液体,主要由松香和松节油组成。

  ③拂拭:掸掉或擦掉(尘土)。

  ④挣扎:用力支撑。

  ⑤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⑥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⑦前俯后仰:形容身体前后晃动(多指大笑时)。

四、易错音、易错词

  字音:琥珀(pò)彭湃(pài)

  字形:拂拭 几番 饱餐 火辣辣

五、多音字

  挣:(zhēng)挣扎——(zhèng)挣钱

  扎:(zhá)挣扎——(zhā)扎实

六、课后习题

1.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如“课文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问题1:

  为什么作者要安排渔民的儿子发现琥珀?

回答:

  因为渔民长期在大海里捕捞鱼虾,他的儿子跟着父亲在风浪里长大,他不仅性格“野”,并且对一切充满“好奇”,所以,当他光着脚丫在沙滩上行走,踩着一个硬东西的时候,会把它挖出来看,结果是一块罕见的琥珀。这样的人物安排,让读者觉得合情合理。

问题1:

  琥珀的形成为什么要几万年时间?

回答:

  我通过阅读课文和查找资料发现,琥珀的形成过程比书上讲的还要复杂很多。一般来说,一个琥珀要想形成,就必须具备这些条件:①能够分泌树脂的大量植物;②特定的植物类型(主要是松科和豆科植物);③必须经历足够长的地质作用;④树脂必须要石化完全。而要符合这些条件,至少几万年,甚至几千万年才能实现。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参考答案:

  琥珀形成的过程大致经过这样7个步骤:①小苍蝇停在大松树上。②蜘蛛靠近小苍蝇。③松脂滴落包住两只小虫。④形成松脂球。⑤海水淹没森林。⑥松脂球被埋泥沙下千万年。⑦形成化石。

3.“推测”是什么意思?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说推测的依据是什么吧!

参考答案:

推测:

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①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

依据:

这块琥珀是由一颗松脂球形成的,而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天气热,因为只有太阳很毒辣,才能把老松树上的厚厚的松脂晒化,才能不断滴下松脂。

  ②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依据:

两只小虫体积很大,因此需是一大滴松脂。琥珀中有蜘蛛和苍蝇两只小虫,因此推测它们是一齐被包住。

  (引自湘潭县百花小学贺慧老师的课件)

七、拓展阅读

  1.超级链接

树脂

硬树脂

琥珀

2.推荐阅读《乌拉波拉故事集》(德)柏吉尔

10、《守株待兔》课文生字拼音组词等知识点归类及课后练习

  1.字音

  宋(sòng)耕(gēng)释(shì)

  2.多音

  折:zhē折腾 zhé折断 shé折本

  为:wéi以为 wèi因为

  三、辨清形

  耕:注意笔画的穿插,“耒”的末笔捺改为点

  释:“释”的左半边是“釆( biàn)”,不要写成“采”。

  四、看注释

  耕:种田;株:树桩;释:放下

  耒:古代用来耕田的一种农具。

  冀:希望;走:在文中指“跑”。

  因:于是

  四、解句意

  因释其耒而守株(方法: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意思)

  意思:于是农夫放下手里的农具,整天守着树桩。

  五、译全文

  宋国有一个农夫正在干活,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折断脖子死掉了。于是农夫便放下手里的农具,整天守着树桩。希望再捡到撞死的兔子。当然农夫没有再得到兔子,而他的田地却荒芜了,农夫也被宋国人笑话。

  六、明寓意

  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不努力而抱侥幸心理,指望靠好运气过好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七、课后习题

  1.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说说那个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

  【参考答案】借助图画和注释理解课文,兔子撞死在树桩上,只不过是一件偶然的事情,而农夫却希望这件偶然的事情天天发生,于是他放下手里的农具守着树桩,等待撞死的兔子。所以被宋国人笑话。用文中的话来回答“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2.读读“阅读链接《南辕北辙》”,和同学交流:故事中的坐车人错在哪里?

  【参考答案】故事中的坐车人错在一意孤行,不听朋友劝告。他的行动和目的相反,就永远也达不到目的。

幼儿园学习资源推荐 《传统节日》生字拼音组词笔顺 《雷雨》生字拼音组词 《树和喜鹊》同步练习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卷 二年级语文下册《开满鲜花的小路》生字组词等知识点归类及同步练习附答案 《小猴子下山》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课文知识点归类 《操场上》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课文知识点归类及同步练习 《小壁虎借尾巴》生字拼音组词笔顺 《小壁虎借尾巴》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知识点、练习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习作指导与范文 《我的拿手好戏》习作指导与范文 《大还是小》教学设计学精彩片段及反思 二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知识点归类预习 《青蛙卖泥塘》生字拼音组词多音字 《羿射九日》近反义词,词语解释,课后习题答案 《蜜蜂》课后习题答案 《口语交际: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交际指导与范文 《口语交际:讲历史故事》交际方法与实例

最新学习资源 《秋天的雨》句子解析重点问题解答与段落大意 《花的学校》课文主题与课后习题答案 《灯光》多音字近反义词与词语解释 《一块奶酪》句子解析与问题解答,课文主题与段落大意 《搭船的鸟》中的句子解析与课文主题重点问题解答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重点句子解析与段落大意 《在牛肚子里旅行》句子解析与重点问题解答 《我是什么》课文重点句子解析课后习题答案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文主题与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搭船的鸟》生字拼音组词多音字与词语解释

相关信息 练习故事100篇 课后服务工作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