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听听,秋的声音》课文原文与课文朗读
[qq-video vids=o08177gjtkn]
听听,
秋的声音,
大树抖抖手臂,
“刷刷”,
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听听,
秋的声音,
蟋蟀振动翅膀,
“嚁嚁”,
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
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
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
听听,
走进秋,
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
你好好好地去听
——秋的声音。
秋的声音,
在每一片叶子里,
在每一朵小花上,
在每一滴汗水里,
在每一颗饱满的谷粒里。
听听,
秋的声音,
从远方匆匆地来,
向远方匆匆地去。
听听,
我们去听秋的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毕国瑛,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2、《灯光》课文重点句子解析,课文主题与段落大意
句子解析
1.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感到光明,感到温暖”是作者每次看到天安门广场夜空中的千万盏灯时的感受。这种感受表达了作者幸福、自豪的心情和对伟大祖国真挚的热爱。
2.听说一按电钮那玩艺儿就亮了,很亮很亮……
这句话是郝副营长的想象。他从小生活在农村,没有看到过电灯,现在看到书上画的电灯,产生了这种想象,说明他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3.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这句话是郝副营长“注视”那本书上的插图并“默默地沉思”后说的。让孩子们能在电灯底下学习是他看图后的联想,这联想是他的愿望,也是他对未来的憧憬,更是他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强大动力,表现了郝副营长宽阔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
4.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在当今中国的城市、农村遍地灯光,天安门广场更是华灯璀璨,但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像郝副营长那样的千千万万革命先烈为了革命的胜利而英勇献身的高尚精神。
5.“多好啊!
“平常的赞叹”,指“多好啊”这句话平白朴实。“使我心里微微一震”,指“我”对这赞叹的反应。“震”,震动,说明这种反应还比较强烈,将引起对激动人心的往事的回忆。
6.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去了。
这是写郝副营长在激战前,向往光明和幸福的前景的神态。从这种神态里,我们完全能理解他英勇战斗的崇高理想和伟大动力,完全能感到他那颗为解放中国人民,为造福于中国人民而跳动的心。“漆黑的夜空”,是实在的景象,在这里正好衬托郝副营长对光明的向往。
7.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这句话感情深沉,含义深刻。话中称“年轻的战友”,是对年仅22岁就在战斗中牺牲的郝副营长的痛惜。接着的话的意思是,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后代的幸福和安乐;他的献身的精神多么伟大,他的无私的品德多么高尚!
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作者漫步在天安门广场,听到“多好啊”的欢叫,引起了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段(3—11):叙述关于灯光的往事。
第三段(12):讲“我”想起“往事”,含着不忘过去,应当把先烈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的意思。
课文主题
课文通过写由广场的千万盏灯回忆起的一桩关于灯光的往事,塑造了战斗英雄郝副营长的伟大形象,歌颂了革命先烈为了后代的幸福生活,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表明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提醒人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3、《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近反义词,词语解释,课文重点句子问题解析
近义词:
年纪—年龄 必须—一定 开始—起初
主意—办法 容易—简单 自由—随意
反义词:
开始—结束 成功—失败 简单—复杂
容易—困难 自由—约束 睁开—闭上
理解词语:
【年纪】年龄、岁数。
【粗糙】不精细,不光滑。
【敏感】一指感觉敏锐,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皮肤或神经上比较敏感的部分;也指反应很快速,对一件事或某种东西非常敏锐,察觉快速,可很快判断或反应过来。
【秩序】有条理,有组织的状态。
【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
【主意】办法。
句子解析:
1、譬如说唱歌,它粗糙的声音,把这个敏感的新世界吓坏了。
“粗糙”、“吓坏了”说明“唱歌”不是太阳最容易做的事。
2、月亮不知道自己该学些什么。学发光吗?白天它觉得这主意不好,晚上它又觉得这主意不错。它一直无法决定,只好反反复复,一阵子这样,一阵子那样。
从“无法决定”、“反反复复”写出月亮和太阳也不一样,发光对于月亮来说,并不是最容易的事。
3、所以看起来,有时圆,有时缺。它学会的是不断的变化。
“有时圆,有时缺”,“不断的变化” 这才是月亮最容易做的事。
4、那时候,生活就是这么简单。每样东西只要弄明白自己做什么最容易就行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人们遵循自然规律,不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生活就会变得简单美好。
5、世界在慢慢变化,万物在自由生长。雨从云里落下,滴进泥土里;人睁开眼睛,就可以看到一切有多美好……
“慢慢变化”、“自由生长”,是说万事万物都在悄悄地变化着。雨“滴进泥土里”,找到自己的归宿,“一切有多美好”意思是万物还是遵循自然规律自变化,因此还是很美好、和谐、有秩序。
问题归纳:
1、太阳学会了什么?为什么说粗糙的声音把这个敏感的新世界吓坏了?
太阳学会了发光,知道怎么上山下山。因为“世界年纪还小”,像婴儿一样很娇嫩,感觉很敏锐,所以太阳粗糙的声音把敏感的新世界吓坏了。
2、月亮学会了什么,是怎么学的?
月亮学会的是不断变化。从“白天、晚上、反反复复、一阵子这样、一阵子那样”看出月亮开始想学发光,但是始终拿不定主意,只好变来变去, 最终学会了不断变化。
3、太阳、月亮、水它们做着什么,它们明白自己做什么最容易了吗?它们给世界带来了什么?
太阳发光,每天东升西落;月亮有时圆,有时缺,不断变化;水一直往低处流。太阳给世界带来了光明和温暖;月亮的圆缺变化帮助人们计量时间;水滋润万物,帮助万物生长。它们都做着自己最容易做的事,让这个世界很有秩序,很美好。
4、为什么说“不要往下讲了,最好再从头开始。”
因为万事万物都是在变化的,在纷繁的变化中,容易迷失自我,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但是,如果能勇敢地找回自我,找回初心,顺应自然规律,一切就变得简单了,美好了。
5、想象:还有那些事物也做着自己容易做的事?
星星夜间发光,高山沉睡、树木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小鸟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活力。
6、想象:很久很久以前,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世界究竟是怎么开始的呢?
高山一开始,并不是安安静静地躺在那里,可能是跑累了的夸父;月亮原先可能是从一个巨大的蛋里孵出来的。
4、《陶罐和铁罐》重点句子解析,课文主旨,有关互助、友爱的名言警句
句子解析:
1.“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铁罐发现陶罐“懦弱”,因此说话更加尖刻。
2.“住嘴!
“相提并论”是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来看待或评说,课文中指铁罐自认为比陶罐强,不能把它和陶罐放在一起比较,它听了陶罐的话后非常生气,并开始威胁陶罐。
因为陶罐的话句句在理,铁罐无以反驳,所以它恼羞成怒。“恼怒”一词形象地写出了铁罐的理屈词穷。通过描写铁罐生硬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它的蛮不讲理的形象。
3.时间在流逝,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
两个罐子都被尘土覆盖,此时它们的命运是一样的。这是一个过渡段,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4、“谢谢你们!
这句话表现了陶罐宽广的胸怀。铁罐曾经经常嘲笑、奚落它,可是陶罐出土后,却首先想到让人们挖出铁罐。
课文主题:
课文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有关互助、友爱的名言警句:
1、想与所有的人交友的人,不是任何人的朋友。——普菲费尔
2、和朋友谈心,不必留心,但和敌人对面,却必须刻刻防备。——鲁迅
3、竭诚相助亲密无间,乃友谊之最高境界。——瓦鲁瓦尔
4、君子忌苟合,择交如求师。—— [唐] 贾岛
5、最善于应付对外面敌人的恐惧的是尽量交友;对于不能交为朋友的人,至少要避免和他们结怨;要是连这个也办不到,就要尽可能地避免和他们往来,为自己的利益疏远他们。——伊壁鸠
6、与其得小人,不如交愚人。——[宋] 司马光
7、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而之容;镜于人,则知凶与吉。——墨翟
8、知道危险而不说的人,是敌人。——歌德
5、《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句子解析课文重点问题解答,段落大意与课文主题
句子解析
1.也许你跑得很快。不过要是你跟猎豹或鸵鸟赛跑的话,就一点儿赢的希望也没有了。
说明人奔跑的速度跟猎豹和鸵鸟相比,差得太远了。
2.不过,游隼还是没有飞机飞行的速度快!
这句话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八
1.题目是“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开头两个自然段为什么却先写人和鸵鸟呢?
作者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大家平时可能不太熟悉的事物与熟悉的事物相比较,点明了猎豹是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激发了读者带着问题继续读下去的兴趣度。
2.气式飞机飞行的高度,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是1050千米每小时。这一段中“大约”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大约”表示估计,不是准确的数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如果删去了,就会与事实不符。
3.课文第1至8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结构:
每个自然段的开头都为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内容:
每个自然段都是介绍一种事物要比另一种事物的速度快。
九、
第一部分(1-3):通过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写猎豹是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
第二部分(4-9):写比猎豹速度更快的事物依次有游隼、声音、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关。
十
本文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作假设等说明方法,按照由慢到快的顺序,层层推进,告诉我们比猎豹速度更快的有游隼、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光,激发人们求知的兴趣。
6、寻找——筛选——结合,合理利用资料,理解课文情感——《古诗三首——示儿》教学设计
文本的分析
1.关于单元的编排
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为“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那么什么样的文章需要学生结合资料呢,我想往往是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和阅读的经验难以理解,或理解的不够深刻的文本。本单元所选择的文章也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特点,《古诗三首》和《少年中国说》作为古诗文,年代久远,不结合特定历史资料,难以理解。《圆明园的毁灭》中的圆明园早已消失,学生就算见过毁灭的后的惨状,也必须结合资料才能了解当初的美丽,从而体会情感,至于《小岛》虽然是发生在当代的故事,但是军队,守岛人的经历也不是学生所能理解的,要理解课文中爱过情感,非结合资料不可。
2.关于结合资料的思考
那么如何结合资料呢?学生在百度上搜索圆明园,搜索梁启超,就叫做搜集资料吗?显然不是,这样的资料是琐碎的,与文本关联度不高的,对于体会作者的情感甚至会造成干扰因素,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大家都知道陆游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故事,如果学生仅仅搜集这个资料,来读《示儿》,恐怕体会到爱国情感反而弱了。因此结合资料不仅仅是寻找资料,它还包括对于资料到选择,和选择后的使用。
3.关于学生起点的预判
在写《示儿》教学设计前,我看了一些教案,有些教案认为学生在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生已经接触过“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如何收集整理资料可以简化,但是,我们如果仔细研读四年级的收集资料要求,会发现它在诗歌单元中所提到的根据需要与文本结合并不密切,如《短诗三首》课后按需要收集不过是收集自己喜欢的现代诗,与课文关联不大。同时语文要素的中的”初步“二字似乎也暗含着仅仅是让学生知道有收集资料这种学习方法,因此我认为,教材在五上再次提出结合资料,事实上在学生了解可以收集资料的前提是,给予方法性的指导。
教学的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的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2.结合注释,读懂古诗,能说出诗歌的大致意思
3.收集并根据本文删选资料,结合资料,读出诗人对国土沦陷的悲痛之情。
教学重难点:
结合资料,理解诗人的悲痛之情,通过吟诵,读出悲愤之情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诗人陆游的生平资料。
2.学生收集南宋时期金兵侵略中原,国土沦陷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入,关注注释,读懂诗题
板书示儿,通过预习,你知道了示儿的意思就是?(给儿子看)表扬学生关注注释,读懂了题目,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诗人临终前,留了一首怎样的诗给儿子看。
二,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尝试读出节奏。提示七绝的停顿在每一句的第四个字,初次朗读中相机教学祭的写法,注意祭的上半部分有两点。
2.学生展示读,师生合作读的方式(学生读一句诗歌前4个字,学生读后3个字),读出节奏,强化朗读的效果
三,再读诗歌,利用注释,读懂古诗。
1.结合注释,突破重点词语
。
(1)古诗能够读正确,读出节奏,相信读懂意思,一定难不倒你?我们通过注释知道了示儿的意思,你还知道了哪些词的意思。(相机教学生字“乃”引导学生关注作为一个古今异义词的意思)
(2)学生自主交流,交流完后尝试着完整解释一句话,解释两句话,再到完整的解释整首诗。
.同桌交流,互说诗歌意思,
2
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理解诗歌意思,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
3.了解意思后,再读故事,要求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的意思。
四,学习删选,结合资料,品味诗情
1.结合诗人陆游的资料,学会处理资料,初步了解诗人情感
(1)学生出示课前收集的和陆游有关的资料(可能涉及陆游的籍贯, 创作风格,作品,仕途官职乃至和表妹唐婉的爱情故事)
(2)指导学生对资料做出选择,提问:你觉得这些资料的哪些部分对你理解这首诗歌是有帮助的,画出相关内容。
(3)总结,我们对资料要进行合理的选择,要删选出对自己理解有帮助的资料。
(4)结合资料,以表演的方式,想象说话的方式,化身为旅游,读出自己浓厚的爱国情怀。
2.结合南宋历史背景,自主结合资料,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
(1)出示三则资料
a.关于南宋和金国作战,节节败退,国破山河的资料
b.老百姓在金人统治下民不聊生的资料
c.南宋统治者腐败无能的资料。
(2)要求,先对这些资料进行合理选择,画出对你理解有帮助的内容,再说说看你会怀着怎样的感情来读这首诗。
(3)展示朗读,结合资料说说自己读出怎么样的感情
(4)将学生通过三种资料的感受的情感融为一处,结合陆游生平。再次朗读古诗,加深对于国家沦陷,不见收复,收复故国希望渺茫的悲愤之情。“
7、《27.故事二则》课文重点句子解析与重点问题解答,课文主题
句子解析
1.扁鹊在蔡桓侯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儿小病。
扁鹊只是“站了一会儿”就能发现蔡桓侯的病情,表现了扁鹊的医术很高明。
2.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死死盯住织布机的踏板。
动作描写写出了纪昌练习时的认真和刻苦。“两年以后”则说明了纪昌练习“盯住目标”的时间很长。
3.他用一根牛尾毛拴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
“每天”“聚精会神”“盯着”这些词语表现了纪昌的坚持不懈的意志。
4.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百发百中”表现了纪昌射箭本领的高超,同时从侧面表现了飞卫是一个“射箭能手”。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两件什么事情?
第一件事是扁鹊四次请求给蔡桓侯治病,蔡桓侯不听,后来,蔡桓侯病死了。
第二件事是纪昌学射箭的故事。
2.扁鹊既然是名医,可蔡桓侯为什么会死了呢?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
蔡桓侯不相信自己有病,不相信扁鹊说的话,所以他拒绝医治,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拖成了大病,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侯的悲惨结局警示人们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3.练眼力与学射箭有什么关系呢?
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
4.《纪昌学射》这个故事有什么启示?
这个故事以生动的事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的道理,从另一角度看,学习者的恒心和毅力、名师的指点对学习结果也非常重要。
课文主题
《扁鹊治病》写扁鹊拜见蔡桓侯,屡次指出蔡桓侯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侯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非常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拖成了大病,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侯的悲惨结局警示人们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纪昌学射》讲的是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功夫练眼力,纪昌一一照做。等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以生动的事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基本功入手的道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学习者的恒心和毅力、名师的指点对学习也非常重要。
8、屠格涅夫的《麻雀》,改动后的“课文”,与译文原文到底有哪些区别
屠格涅夫是俄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家,他是第一个现实主义精神最充分、现实主义手法最纯熟的俄国小说家。他创作了大量小说、剧本和诗歌。《麻雀》选自他的散文诗集《爱之路》。(注意:不是选自《猎人笔记》!)
选编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麻雀》,指的就是其散文诗集中的《麻雀》。课文是“有改动”的,那么译文原文是什么样子的呢?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购买了两个译本,一是沈念驹翻译的,一是教材所依据的译文,即巴金先生翻译的。
我打猎回来,在园中林荫路上走着。狗在我前面跑。
它突然放慢了脚步,轻轻走过去,好像嗅到了野物似的。
我顺着林荫路望去,看见一只嘴边带黄色、头上生绒毛的小麻雀,它从巢里掉下来(风猛烈地摇着林荫路上的白杨树),呆呆地坐在地上,无力地拍着它的柔嫩的翅膀。
我的狗慢慢地走进它。突然从近旁的树上飞下一只黑胸脯的老麻雀,像一块石子似地落在狗的鼻子跟前——它全身的毛竖起来,身子挣成了怪样,它带着绝望而可怜的叫声,两次跳到那张露出利齿张开的嘴边去。
它是飞下来救护的,它用自己的身体庇护它的幼儿……可是它的小小的身体因为恐怖颤抖起来,它的小小的声音也变成了粗暴,并且嘶哑了,它昏了,它是在牺牲它自己!
在它的眼里,狗一定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吧!可是它还是不能够坐在它那高而安全的树枝上。……一种比自己的意志更强的力量把它从上面推下来。
我的特列左尔站住了,后退了。……显然它也感到了这种力量。
我连忙唤住了这只有些惊惶的狗——我带着尊敬地走开了。
是的;不要笑啊。我尊敬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我尊敬它这种爱的冲动。
爱,据我想,比死,比死的恐惧更强。——唯有靠它,唯有靠着爱,生命才得以维持,才得以发展。
一八七八年四月
这篇“散文诗”所编入的集子叫“爱之路”,集子名就揭示了编选其中每篇文章的主题。《麻雀》这篇“散文诗” ,其爱的主题是如此鲜明:一只小小的麻雀,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在绝望中迸发出无所畏惧的勇气和力量,与猎狗这一庞然大物对峙。这是一种怎样伟大的爱伟大的力量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绝望和恐惧中以命相搏,就是因为那个面临危险的是自己的孩子。亲眼看到了这一幕,谁不会被深深震撼呢?“我想,爱心比对死亡,比对死亡的恐惧更有力量。只有依靠它,依靠爱心,生命才得以保持,运动。”被深深震撼的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忍不住要将自己的感触直接与读者分享,要和读者一起记住这只带给他深深震撼的拥有爱的伟大力量的麻雀,一起记住它迸发出爱的力量时的模样和精神。
是的,作者在结尾处的感慨,正是来自于那只“黑肚皮的老麻雀”。这只老麻雀当时的样子,给作者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啊!简短的一篇文章中,关于老麻雀当时的样子、叫声,却写得那么具体细致。沈念驹的译文原文中,从第四自然段的“忽然”到第五自然段结尾,用了141个字(不包括标点符号)直接描写老麻雀当时的形象。巴金先生译文原文相应部分143个字,同样不包括标点符号。课文标注的是根据巴金先生译文改动的,相应的部分是91个字。
课文与两篇译文原文相应部分比较,都少了近50个字。除了用词和句式组合上有所区别外,细细对比,还会发现,第四自然段里,课文最后一句,只写了老麻雀当时羽毛的样子和“绝望地尖叫着”,两篇译文原文都强调了它主动跳近那只狗的露出锋利牙齿的嘴。关于狗张开的大嘴,课文中改到了描写猎狗走近小麻雀的部分。这样的改动,在意思的表达上,区别是明显的。译文原文的写法,突出的是老麻雀“昏了”的爱的无畏冲动;课文的写法,主要突出的是小麻雀当时面临的危险多么可怕。除此之外,细细品味,还原一下当时的情景,到底是课文改动更高明,还是译文原文更真切,或许也能做出判断。猎狗走进小麻雀时,小麻雀是“呆呆地坐在地上,无力地拍着它的柔嫩的翅膀”。显然,小麻雀对猎狗没有任何挑战性,更不存在危险性,所以猎狗“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而没有一口叼住或咬住小麻雀,几乎是不可能的;要不,就没有必要“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嗅一嗅”就够了。老麻雀突然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而且还竖起羽毛,“绝望地尖叫着”,这种突如其来的状况,一定会让猎狗“惊惶”,露出锋利的牙齿或者是龇牙咧嘴,是很自然的应激反应。
第五自然段相应部分,除了具体用词和表达方式不同,课文少了一句话,是紧接着对其样子、声音的描写后,作者进行的猜测和判断。沈念驹的译文写的是“他站定了,要拿自己做牺牲”,巴金先生的译文是“它昏了,它是在牺牲它自己”。这样一句话,有与没有,在表达效果上有很大差别。有了这样一句话,既说明事情一直都在作者的观察和判断中,一直都牵动着作者的心,这就为后面作者唤回猎狗做了更加充分的铺垫——文中紧接着的两句话,就是作者对老麻雀心理的换位体会。在这件事中,作者不是一个纯粹的旁观者,而是一个参与者;至少,从有了这句话开始,他就不再是一个旁观者了。
说到“改动”,还有两处。
一是第三自然段译文原文用括号补充的信息,课文直接用一句话写在了段落开头。可以想到,两篇译文原文的一致性,证明了屠格涅夫的原文应该也是作为补充信息的。为什么要作为补充信息呢?可以想见,作者一开始的注意力不在天气上,如果猎狗嗅到的不是一只小麻雀,而是什么地面活动的小动物,这句话就没有必要写出来了。因为发现是落到了地面上的、一只还不会飞的小麻雀,作者会想它为什么会在地上,所以才注意到了“风猛烈地摇着林荫路上的白杨树”。
二是课文直接删除了译文原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删掉合适吗?如果这是一篇普通意义上的叙事散文,或许可以没有这两个自然段。作者将自己的这篇短文,定位为“散文诗”。“诗”的特质表现在哪里呢?表现在主题情感上,“爱”的主题,对“爱的冲动”的“尊敬”,都是“诗”意所在。从这一点来看,没有了最后两个自然段,也就没有了“诗”的性质了。课文的改动,直接改变了文章的文体性质——改得真是“太大胆”了。
(如果是我和班上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一定要拿出巴金先生的译文来,让他们进行对比阅读,评价一下几处明显的“改动”。这可能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有意思的事情。)
9、《听听,秋的声音》课文原文与课文朗读
[qq-video vids=o08177gjtkn]
听听,
秋的声音,
大树抖抖手臂,
“刷刷”,
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听听,
秋的声音,
蟋蟀振动翅膀,
“嚁嚁”,
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
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
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
听听,
走进秋,
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
你好好好地去听
——秋的声音。
秋的声音,
在每一片叶子里,
在每一朵小花上,
在每一滴汗水里,
在每一颗饱满的谷粒里。
听听,
秋的声音,
从远方匆匆地来,
向远方匆匆地去。
听听,
我们去听秋的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毕国瑛,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10、《池子与河流》课文朗读与课文原文
[qq-video vids=c3067f792gh]“这是怎么回事?”池子对她的邻居河流说道,我什么时候看见你,你总是滚滚滔滔!亲爱的姐姐,你难道不会疲劳?我差不多老是看见,你一会儿背着沉重的货船,一会儿驮着长串的木筏,还有小划子啊小船,简直数也数不完。“你几时才能抛开这样的生涯?要是换了我,说句老实话,我可真要愁死啦!我的命运有多好,比起来,你我相差竟这么大!”“固然,我并不出名,我没有出现在地图上,像你那样蜿蜒地贯穿全国,也没有行吟诗人为我弹琴歌唱。——这一切其实都是空的。”可是,我安闲地躺在柔软的泥土里像贵妇人躺在鸭绒垫上一样。我不用为大船和木筏操心,小划子有多重也用不着想,至多,有一两片树叶被微风吹落,在我的胸膛上轻轻摇荡。”“这清闲的生活无忧无虑,还有什么能够代替?任凭人世间忙忙碌碌,我只在睡梦中推究哲理。”“啊,你在推究哲理?”河流回答道,“水要流动才能保持清洁,这个自然规律,难道你已经忘掉?”“我是一条伟大的河流,那是因为我遵循着这条规律,不顾自身的安逸。我用源源不断的清洁的水,年年给人们带来利益。这就使我受到尊敬,光荣无比。也许,我将永远奔流不息;可你早被遗忘,不再有人提起。”河流的话果然应验。河流至今长流不断,而可怜的池子却一年年淤塞,整个让青苔铺满,又让芦苇遮掩,到头来完全枯干。才能不利用就会衰退,它会逐步磨灭;才能一旦让懒惰支配,它就一无所为。____________________本诗作者是俄国的克雷洛夫,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
11、《大自然的声音》课文原文与课文朗读
[qq-video vids=e30076ghder]
大自然的声音
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ní)喃(nán)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壮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下雨的时候,他喜欢玩打击乐器。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滴滴答答……丁丁冬冬……所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叶;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拉地汹涌澎湃。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动物也是大自然的歌手。走在公园里,听听树上叽叽喳喳的鸟叫;坐在一棵树下,听听唧哩哩唧哩哩的虫鸣;在水塘边散步,听听蝈蝈的歌唱。你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吗?他们的歌声好像告诉我们:“我在歌唱,我很快乐!”
12、《把握自己,把握美好未来》课文原文
2.把握自己,把握美好未来
——在“科学、文明地使用网络”活动上的演讲
同学们:
大家好!
不知大家是否听说过这样一件事,前不久,一名初中生通宵上网时,由于极度兴奋和疲倦而不幸猝死。在为之叹息的同时,我们不禁想问:网络,真的那么容易让人沉迷其中吗?我们,如何才能成为网络的主人?
有人说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利用得好 ,可以帮助我们拓宽视野,获取有用的知识;可以方便信息的快速传递,成为与他人沟通的良好途径。
网络又能诱使一些对事物辨别能力差的人走向无底深渊:有的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学习成绩急剧下滑;有的同学因每天长时间上网,导致视力严重下降;有的同学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竟铤而走险,误入歧途。
我们正值青春年少,我们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这未来,应该把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而不是被网络所控制、所奴役。当我们坐在电脑前操作鼠标时,要时刻告诫自己:要科学、文明地使用网络,利用好网络资源。
我们不仅要科学、文明地使用网络,认清它的利与弊,还要认识到网络之外的世界更值得我们去亲近和探索。不妨把我们的眼睛从电脑上移开,去发展更多的兴趣——去唱歌、 去跳舞,去打球、去游泳,去看看画展、去读读名著,去和家人一起旅行。你将会发现:现实的世界,真实的互动,才真正能让我们的身体得到锻炼,心灵得到滋养。
有距离的相处是一种美, 和网络的相处也是一样。 保持距离,避其所短,用其所长,才能尽情享受它的美好与便捷。让我们学着把握自己,把握美好未来!
谢谢大家!
_______
本文是自编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