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班音乐公开课小小鸡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对唱游戏活动,感受歌曲的对答情趣与亲情。
2、激发幼儿想象力,体验游戏乐趣。
3、熟悉乐曲旋律,并用相应的动作进行表演。
4、借助图谱记忆歌词、学习歌曲《小鸡小鸡在哪里》。
教学重点、难点
创编歌词,把创编的象声词按旋律演唱。
活动准备
1、歌曲录音磁带及老狼的音乐磁带。
2、 小鸡胸饰,母鸡头饰。
3、 与幼儿一起创设游戏情景“花园”
活动过程
一、对唱游戏
1、教师和幼儿边唱边跳进活动室,师:“今天天气真好,鸡妈妈带鸡宝宝到花园里去玩,好吗?”
2、 (1)学对歌词。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师:“小鸡小鸡在哪里?”
幼:“叽叽叽叽,在这里。”
师:“小鸡小鸡在哪里?”
幼:“叽叽叽叽,在这里。”
(2)学唱新歌。
师:“鸡妈妈用好听的声音来问,你们会用好听的声音来回答吗?”
弹琴一起学唱。
二、 游戏《小鸡与大灰狼》
1、 讲故事:有一只大灰狼,躲在草丛里,每次小鸡出来玩的时候,它来抓小鸡,小鸡可聪明了,它们变成了一朵朵小花,大灰狼就找不到了。大灰狼可真傻呀!等大灰狼走了,鸡妈妈来找它的宝宝,它轻轻的唱:“小鸡小鸡在哪里。”小鸡就又回到妈妈身边唱歌了。
2、 幼儿游戏2—3遍。
三、 结束活动
1、 师:“天黑了,小鸡要回家了。”
2、 听音乐《晚安曲》回家。
教学反思
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幼儿对动物的叫声都非常感兴趣,并且幼儿爱模仿的天性,也在这里得到了尽情的发挥。使得整个活动非常活跃,幼儿的参与性也极高。但是在创编活动时,没能突出难点、重点,只是浮于表面。
2、幼儿园小班音乐公开课小鸡出壳教案反思
活动名称:
小鸡出壳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中小鸡出壳的有趣形象,在理解的基础上探索形象地表现歌曲。
2、体验自由表现的愉快。
3、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小鸡出壳的动画、歌曲录音。
教材分析:
重点:根据歌曲的内容大胆地表现,体验自由表现的愉快。
难点:用身体动作表现小鸡出壳的形象。
主要流程:
一、欣赏感受(感受小鸡出壳的动态变化)
1、(看动画)小朋友,你们看见过小鸡出壳吗?你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见的?(孩子之间互相交流)
2、小鸡是怎样出壳的?小鸡出壳以后会干什么?
二、理解、表现(解决重难点)
1、(幼儿欣赏歌曲)小鸡要出壳了,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2、你听到了什么?这首歌曲一共有几段?每一段里唱了什么?(让幼儿更好的了解歌曲)
3、为什么歌词里反复在唱“奇怪”“奇怪”?
1、你认为小鸡出壳奇怪在哪里?
2、如果你是一只小鸡,你是怎样出壳的?(教师引导幼儿个别展示)
三、集体表现
1、欣赏教师情景表演《小鸡出壳》
2、让我们都变成可爱的小鸡,一边唱一边表演吧!
四、活动延伸假如我要将歌词里的内容画出来,你会怎么画呢?(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为歌曲配画)
教学反思:
1. 在课前要带小朋友先观察生活中母鸡孵小鸡是怎样的,并做好记录。
2. 师幼配合得还不是很好,以后我会注意这个方面。
3. 如果让我重上这节课,我会加配电脑画面,使活动更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3、小班音乐优质课小小鸡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乐意用动作、歌曲、表情,表达对小小鸡和鸡妈妈的喜爱之情。
2、在唱唱玩玩中学习做音乐游戏《小小鸡》。
3、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4、初步学习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设计思路
小班幼儿的思维正处在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度的时期。他们情感外露、不稳定,带有很大的情绪性。他们学习、活动的特点是只关心活动的过程,不关心活动的结果。因此,小班的教学活动应更注意游戏化、情景化。强调让幼儿在愉快、轻松、自由的游戏中自娱自乐,玩中学,玩中获发展。
《小小鸡》是我们根据外国乐曲创编的一首幼儿歌曲。小班幼儿思维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在动作模仿和游戏情景中学习。因此,设计小小鸡到草地上玩和允许妈妈找小鸡的游戏情节。在游戏中让幼儿扮演自己喜欢的小小鸡,在唱唱玩玩中,反复感受音乐的旋律和歌词。从看小鸡、做小鸡,一直到唱小鸡的整个过程中,幼儿自然地产生了爱小小鸡、爱鸡妈妈的情感。幼儿始终保持活泼、愉快的积极情绪。真正做到了玩中乐,玩中学。
材料和环境创设
1、小小鸡一群,供幼儿观看。
2、区域活动中,幼儿自由听赏过歌曲的旋律。
3、创设在游戏中学习的氛围。
4.准备鸡妈妈头饰一只,音带、录音机。
重点与难点
激发幼儿喜欢小小鸡和鸡妈妈的情感,并能遵守游戏规则。
活动流程
看小鸡、听节奏、做动作—听歌曲、表情感、讲规则—学歌曲、明规则、做游戏。
活动过程
(一)看小鸡,听节奏、做动作。
1、幼儿看小鸡,听歌曲的旋律。(听觉感受)
2、教师引导幼儿听音乐学做小小鸡。(动作感受)
(二)听歌曲、表情感、讲规则。
1、教师表演小小鸡。(老师边唱边带“小小鸡”去草地)
2、幼儿听歌曲用动作模仿小小鸡。(背小包、戴小帽等动作体验)
3、老师表演鸡妈妈找小鸡。(初步感知游戏规则)
4、告诉幼儿这是一个音乐游戏,游戏是有规则的。
(三)学歌曲、明规则、做游戏。
1、分弟弟,妹妹做游戏。(体验游戏规则)
2、听音乐跟唱歌曲。(喜欢跟音乐唱歌,唱清歌词)
3、边唱边做音乐游戏。(再次激发幼儿爱小鸡的情感,强化游戏规则。)
教学反思:
第一、运用情景游戏法,让孩子置身于小鸡的游戏中,通过扮演自己喜欢的小小鸡,感知音乐的欢快乐感;
第二、大胆运用说唱互动法,让孩子反复感受音乐的旋律和歌词,从看小鸡、做小鸡,一直到唱小鸡的整个过程中,幼儿自然地产生了爱小小鸡、爱鸡妈妈的情感,幼儿始终保持活泼、愉快的积极情绪。
运用了这两个方法激发了小班孩子与老师相互的交流,多数孩子敢于用肢体语言表达表现,适合孩子与成人互动交流。
4、小班美术公开课小鸡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用团圆、连接的方法塑造圆圆的小鸡形象。
2、尝试捏出小鸡尖尖的嘴巴,并借助辅助材料装饰小鸡的眼睛。
3、初步产生对泥工活动的兴趣,愿意进行泥工活动。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活动准备:
人手一块泥工板,橡皮泥,红豆与绿豆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和幼儿一起唱歌《母鸡和小鸡》导入。
师生随着音乐表演唱歌曲。
2、引起幼儿关注小鸡。
提问:母鸡的宝宝是谁呀?小鸡是什么样子的?
3、带领幼儿打开幼儿用书,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上的小鸡。
提问:你知道画面上的小鸡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是怎样做的?激发幼儿参与制作的泥工愿望。
3、教师示范讲解制作方法。
将大块橡皮泥在手掌中团圆,搓出圆圆的身体;将小块橡皮泥团圆为圆圆的头;在小鸡的头上捏出尖尖的嘴巴;用红豆或绿豆嵌在头的两边作为小鸡的眼睛;将小鸡的头轻轻地连接到身体上。
5、教师提出制作要求,鼓励幼儿按照要求大胆地进行泥工活动。幼儿操作活动,教师巡回观察,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6、组织幼儿相互欣赏放在泥工板上的小鸡,教师给予表扬和鼓励。
7、阅读幼儿用书,教师:小朋友给画面上的小鸡带来了这么多朋友,大家很高兴,他们念了一首儿歌给小朋友听:
小小鸡,叽叽叽, 尖嘴巴,圆身体,
身上穿着绒毛衣, 爱吃小虫爱吃米。
8、鼓励幼儿和老师一起念儿歌。
活动的第二环节让幼儿观看视频可爱的小鸡,让幼儿通过观看进一步了解小鸡的基本外型特征。
活动反思:
活动开始让幼儿唱歌《母鸡和小鸡》,随着音乐进行歌表演,激发幼儿的兴趣,接着让幼儿观看视频可爱的小鸡,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小鸡的基本外型特征。再通过讲解及演示,激发幼儿制作的乐趣,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和学习,使幼儿更好的获得直接的感性经验。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展示幼儿的作品,既满足了幼儿的好表现心里需要,又让赏识教育得到了延伸。
5、小班音乐公开课小鸡小鸡在哪里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对唱游戏活动,感受歌曲的对答情趣与亲情。
2、激发幼儿想象力,体验游戏乐趣。
3、熟悉乐曲旋律,并用相应的动作进行表演。
4、借助图谱记忆歌词、学习歌曲《小鸡小鸡在哪里》。
教学重点、难点
创编歌词,把创编的象声词按旋律演唱。
活动准备
1、歌曲录音磁带及老狼的音乐磁带。
2、 小鸡胸饰,母鸡头饰。
3、 与幼儿一起创设游戏情景“花园”
活动过程
一、对唱游戏
1、教师和幼儿边唱边跳进活动室,师:“今天天气真好,鸡妈妈带鸡宝宝到花园里去玩,好吗?”
2、 (1)学对歌词。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师:“小鸡小鸡在哪里?”
幼:“叽叽叽叽,在这里。”
师:“小鸡小鸡在哪里?”
幼:“叽叽叽叽,在这里。”
(2)学唱新歌。
师:“鸡妈妈用好听的声音来问,你们会用好听的声音来回答吗?”
弹琴一起学唱。
二、 游戏《小鸡与大灰狼》
1、 讲故事:有一只大灰狼,躲在草丛里,每次小鸡出来玩的时候,它来抓小鸡,小鸡可聪明了,它们变成了一朵朵小花,大灰狼就找不到了。大灰狼可真傻呀!等大灰狼走了,鸡妈妈来找它的宝宝,它轻轻的唱:“小鸡小鸡在哪里。”小鸡就又回到妈妈身边唱歌了。
2、 幼儿游戏2—3遍。
三、 结束活动
1、 师:“天黑了,小鸡要回家了。”
2、 听音乐《晚安曲》回家。
教学反思
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幼儿对动物的叫声都非常感兴趣,并且幼儿爱模仿的天性,也在这里得到了尽情的发挥。使得整个活动非常活跃,幼儿的参与性也极高。但是在创编活动时,没能突出难点、重点,只是浮于表面。
6、小班音乐公开课小鸡出壳教案反思
教学目的:
1、按音乐节奏表现小鸡破壳前在壳内的状态。
2、幼儿能用各种身体动作表现小鸡破壳的情景。
3、通过游戏听辩同一旋律在不同音区的差别,并根据音区的变化动作,体验创造的乐趣。
4、通过听、唱、奏、舞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能力。
5、感受歌曲诙谐幽默的特点,能听着音乐游戏。
教学准备:1、初步熟悉小鸡出壳的音乐。
2、鸡蛋一个、头饰。
3、事先帮助幼儿积累有关母鸡生蛋、孵蛋和小鸡出壳方面的知识。
教学过程:一、母鸡生蛋。
1、 教师模仿母鸡生蛋的动作。
2、 教师和幼儿随音乐有节奏地模仿母鸡走路。
二、小鸡醒来了。
1、 教师和幼儿一起随音乐有节奏地模仿小鸡醒来的动作。(动动手、动动脚、转一圈、看一看)
三、小鸡破壳。
1、 小鸡香来得花不少时间来啄壳,如果你是小鸡,会
想什么办法使自己快点出来呢?
2、 请部分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创编的动作,并请其他幼儿模仿。
3、 带领幼儿随音乐完整地做小鸡出壳的动作。
四、游戏:老鹰捉小鸡。
1、 引导幼儿听着音乐表现小鸡出壳后自由走动的可爱样。
2、 不好了,老鹰来了!我们赶快变成高高的、老鹰不爱吃的东西,一动不动。
3、 教师扮演母鸡游戏一遍。提问:你刚才变的是什么?
4、 启发幼儿变成矮矮的、不会动东西继续游戏,说说自己是什么物体?
五、游戏结束。
1、幼儿模仿小鸡走的动作离开活动室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的节奏感比较弱,老师只是纯粹强调要跟着音乐的节奏来跳,小班幼儿对于节奏的概念可能还不是很清楚,如果根据音乐的节奏,配上形象、生动的儿歌,让幼儿有节奏的边念儿歌边做律动。这样一来幼儿就可以跟着儿歌的节奏从而有节奏的做动作了。
7、小班音乐公开课小小鸡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小班幼儿的思维正处在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度的时期。他们情感外露、不稳定,带有很大的情绪性。他们学习、活动的特点是只关心活动的过程,不关心活动的结果。因此,小班的教学活动应更注意游戏化、情景化。强调让幼儿在愉快、轻松、自由的游戏中自娱自乐,玩中学,玩中获发展。
《小小鸡》是我们根据外国乐曲创编的一首幼儿歌曲。小班幼儿思维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在动作模仿和游戏情景中学习。因此,设计小小鸡到草地上玩和允许妈妈找小鸡的游戏情节。在游戏中让幼儿扮演自己喜欢的小小鸡,在唱唱玩玩中,反复感受音乐的旋律和歌词。从看小鸡、做小鸡,一直到唱小鸡的整个过程中,幼儿自然地产生了爱小小鸡、爱鸡妈妈的情感。幼儿始终保持活泼、愉快的积极情绪。真正做到了玩中乐,玩中学。
活动目标
1、乐意用动作、歌曲、表情,表达对小小鸡和鸡妈妈的喜爱之情。
2、在唱唱玩玩中学习做音乐游戏《小小鸡》。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4、在活动中幼儿倾听音乐,大胆的游戏表演。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激发幼儿喜欢小小鸡和鸡妈妈的情感,并能遵守游戏规则。
活动准备
1、小小鸡一群,供幼儿观看。
2、区域活动中,幼儿自由听赏过歌曲的旋律。
3、创设在游戏中学习的氛围。
4.准备鸡妈妈头饰一只,音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看小鸡,听节奏、做动作。
1、幼儿看小鸡,听歌曲的旋律。(听觉感受)
2、教师引导幼儿听音乐学做小小鸡。(动作感受)
(二)听歌曲、表情感、讲规则。
1、教师表演小小鸡。(老师边唱边带“小小鸡”去草地)
2、幼儿听歌曲用动作模仿小小鸡。(背小包、戴小帽等动作体验)
3、老师表演鸡妈妈找小鸡。(初步感知游戏规则)
4、告诉幼儿这是一个音乐游戏,游戏是有规则的。
(三)学歌曲、明规则、做游戏。
1、分弟弟,妹妹做游戏。(体验游戏规则)
2、听音乐跟唱歌曲。(喜欢跟音乐唱歌,唱清歌词)
3、边唱边做音乐游戏。(再次激发幼儿爱小鸡的情感,强化游戏规则。)
教学反思
第一、运用情景游戏法,让孩子置身于小鸡的游戏中,<屈.老师.教案网出处>通过扮演自己喜欢的小小鸡,感知音乐的欢快乐感;
第二、大胆运用说唱互动法,让孩子反复感受音乐的旋律和歌词,从看小鸡、做小鸡,一直到唱小鸡的整个过程中,幼儿自然地产生了爱小小鸡、爱鸡妈妈的情感,幼儿始终保持活泼、愉快的积极情绪。
运用了这两个方法激发了小班孩子与老师相互的交流,多数孩子敢于用肢体语言表达表现,适合孩子与成人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