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班主题好好玩的蚕豆教案反思
好好玩的蚕豆
[活动目标]
1.能根据蚕豆的不同特征学习6的组成。
2.能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活动巩固新知识。
3.在活动中能细心作业,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5.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蚕豆种子人手6粒;两种难度的作业卡,蜡笔;数卡每人一张;含有6以内分合式的迷宫图两人一张,投影仪一台;事先和幼儿一起种植一些蚕豆。
[活动过程]
一、合作猜豆
过渡语: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小蚕豆,想和小朋友一起玩一个猜豆的游戏。
游戏规则:幼儿两人一组,每人从盘子里拿5粒蚕豆,分放在两只手里。一幼儿伸出两只手,请另一幼儿选择一只手,猜里面藏了几粒蚕豆。两人各猜3次,看谁猜得对。
评析:用“猜豆”的游戏开始本次活动,调动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还复习了5的组成。两两合作的形式可以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互当老师的角色可以激发幼儿的自信心,孩子们学习的兴趣非常浓郁。
二、蚕豆分家
过渡语:蚕豆种子挤在一起,非常不舒服,它们想请小朋友来给它们分家呢!它们喜欢和长得一样的豆宝宝住在一起。
1.比较观察:蚕豆宝宝有什么不一样。
2.分类记录:帮助蚕豆宝宝分家。
(1)请幼儿介绍和猜测作业纸的做法。
(2)幼儿自选作业:
难度一:按标记分类统计。(作业卡如图,房顶做标记,房子里写数字)
难度二:分类统计并做标记。
3.讲评作业。
评析:蚕豆有各种不同之处,如大小不一、颜色有红有绿、有洞没洞等,在观察的基础上让幼儿尝试分豆,正好可以学习数的组成。在这里,老师提供了难度不一的作业卡,适合各种水平的幼儿,以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来基础上获得成功。田字格的设计还可以让幼儿复习书写数字,把数字写好。
三、蚕豆发芽
过渡语:小蚕豆种到泥土里会怎样呢?
1.每组出示3盘发芽的蚕豆,介绍记录纸的记录方式。
2.每盘共种了6粒蚕豆,幼儿根据已发芽的数量,猜测没有发芽的数量。
评析:幼儿学习数学就是要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蚕豆发芽记录就是紧密地联系了幼儿的生活实际,让幼儿在生活中复习运用数学知识的一个例子。
四、蚕豆开花
过渡语:蚕豆发芽以后还会怎样呢?(开花)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个蚕豆开花的游戏。
游戏规则:教师出示6的组成的分合式并念儿歌“蚕豆花,蚕豆花开开,开了几片花瓣?”幼儿根据得数迅速组合在一起,并做一个花的造型。
评析:蚕豆开花的游戏不仅复习了6的组成,并且顺应了蚕豆发芽到开花的过程,合作游戏使大家非常开心。
五、炒蚕豆
过渡语:蚕豆可有营养了,它可以怎么吃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个炒蚕豆的游戏吧,让蚕豆在锅子里翻跟头。
1.游戏玩法:每人先把数卡贴在胸前,然后随音乐找朋友(两人卡片上的数字合起来是6),再一起玩炒蚕豆的娱乐游戏:“炒,炒,炒蚕豆,炒好蚕豆翻跟头。”
2.交换数卡再进行游戏。
评析:炒蚕豆的游戏又是一次形式更活泼的复习巩固过程,还能将民间游戏和本次游戏的环节、情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显得非常自然、真实。
[活动延伸]
1.幼儿分享好吃的蚕豆。交代规则:每人拿6粒,看看你吃掉了一粒还有几粒?吃掉两粒呢?以此类推,帮助幼儿巩固6以内数的组成。
2.在迷宫图中巩固对6以内组成的学习。以“送小蚕豆回家”的情节,将分合式穿插在迷宫中,让幼儿在分合式得数大的路上走,以避免小蚕豆被动物吃掉。
活动建议
本活动可根据每个环节幼儿活动的时间和掌握情况,分1~2教时进行。
活动评析
(1)材料选择“活”。本次活动选取的操作材料来源于生活中常见的蚕豆种子,幼儿在与蚕豆种子的互动中,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幼儿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趣。
(2)领域整合“好”。本次活动以数学为主线,巧妙地将民间游戏、歌曲、体育游戏等融合在一起,显得自然真实,而不是牵强附会,生拉硬扯。我想,学科整合就是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既要重点突出,又要形式多样。
(3)情节贯穿“巧”。本次活动围绕着生活中常见的蚕豆,巧妙地将“合作猜豆———蚕豆分家———蚕豆发芽———蚕豆开花———炒蚕豆”的情节贯穿起来,并且把蚕豆生成的过程融合在了一起,过渡自然,浑然一体,融会贯通,幼儿兴趣浓郁,充分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
(4)合作精神“强”。本活动中几个复习6的组成的练习,如猜豆、找豆、炒豆等,都是采用两两合作的形式进行的,活动中大量的合作空间和时间有效地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兴趣都很高,活动过程中,大部分孩子能大胆的发挥想象、创作出自己喜爱的蚕豆造型。但是孩子们的作品都大同小异,有的小朋友也只是临摹其他幼儿,并没有真正的发挥想象创造,可能是我在活动中还没有做好引导作用。另外,有的幼儿力气较小,树枝折不断,我想可以提供小剪刀。如果在幼儿操作时播放些舒缓、柔和的背景音乐就更好了!
2、大班音乐活动教案:蚕豆花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 愿意学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欢乐与情绪。
2. 掌握休止符和跳音,利用不同形式进行演唱。
3. 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 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 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学唱歌曲《蚕豆花》,感受欢乐的情绪。
难点:唱准休止符和跳音。
活动准备:
图片、图谱、蜜蜂翅膀;实现观察过蚕豆花的相关知识,包括观察过蚕豆花。
活动过程:
一、谈话、观看图片,引题。
1. 你们有没有观察过我们自然角的蚕豆,有了什么变化?花儿长得怎么样?像什么?(图1)
2. 图2:一簇簇的蚕豆花是怎么长的?——长得一排排
3. 小结:蚕呀蚕豆花呦,一呀一排排,像蝴蝶呦呦呦呦飞田间。画面真美!
二、学唱歌曲,解决重难点
这幅美丽的蚕豆花还是一首好听的歌曲呢!让我们来听一听!
1. 教师边弹边唱。提问:听到了什么?教师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图谱。
2. 幼儿跟念图谱。
3. 师幼看图谱学唱。(伴奏)
4. 这首歌曲给你怎么样的感觉?再仔细听一听,这首歌曲中那里唱得特别开心,像在跳舞?教师边弹边唱。
5. 认识跳音,学唱跳音。在哪里,听出来了吗?小耳朵真灵!教师出示跳音符号,这是什么符号?——跳音。遇到跳音符号时,我们应该唱得一跳一跳的,想在轻轻地拍皮球。我们来试一试!
6. 幼儿学唱歌曲。“接下来让我们用开心的声音再来赞美一下蚕豆花。
7. 学唱休止符。这首歌曲除了跳音还藏着一个小秘密,叫休止符。仔细的听老师唱,看看你们能不能把它找出来。 教师边指图谱边清唱,有休止符时做夸张的停嘴动作。
8. 休止符表示停顿,它藏在在哪里,听出来了吗?
圆圆的圈就是休止符,它表示要停顿。试一试怎么样!
9. 完整演唱(1-2)遍。
10. 取名。好听的歌儿还没有名,给取个名字!
11. 游戏“蜜蜂采蜜”:另一位教师扮演蜜蜂,“蜜蜂来采蜜了,谁唱的好听就能吸引蜜蜂到你的头上采蜜,她还会邀请唱得最好的和她一起去采蜜呢,准备好了吗?用自然、好听的声音美美的唱,特别要注意跳音和休止的地方。
三、初步学唱第二段
其实这首歌还有第二段唱的是蚕豆花谢了结出了——豆豆,听一听。
1. 教师边唱边出示图谱。
2. 跟着琴声、看着图谱我们一起来唱第二段。
3. 完整演唱。
四、自然结束。
歌声真美,我的眼前好像出现了一片蚕豆花在微风中飞舞!
活动反思:
每年四月,是蚕豆长势最好的时节。在一次野趣活动中,我们路过了一片蚕豆种植基地。一排排整齐的蚕豆长势茂盛,而且正是开花时节,花朵在风中摇曳,就像一只只蝴蝶飞舞。想起了我们的音乐活动刚好有这节课。所以带领孩子们一起观察了蚕豆的生长环境以及蚕豆花的颜色、形状。并且跟孩子们讲解了,蚕豆成熟后的样子。
有了之前的生活经验铺垫,孩子们对于蚕豆花的了解比较多也很容易。所以对于歌词的理解没有什么困难和疑惑。当我轻声地哼着曲调时,孩子们顿时被这富有节奏感的曲调吸引了。当我唱到“呦呦呦呦”的时候,孩子们都笑了。而且也不禁跟着我唱了起来。
所以在完整欣赏以后,我就带孩子们用“啦”字开始哼唱旋律。孩子们哼唱的时候虽然有点不着调,但是兴趣却很高。所以我就用了,我唱歌词,孩子们唱啦的形式进行演唱。接着,我用啦字唱,孩子们唱歌词。
唱了几遍以后,孩子们渐渐熟悉了旋律。就开始完整的演唱歌曲。在学习歌曲中,发现,第一段明显比第二段唱的熟练很多。所以使用图谱结合歌词,再多次朗读了歌词,再回头学习歌曲时,果然效果比较好。
最后,孩子们通过男女分组唱还有小组分组唱的形式,孩子们学会完整的演唱这首歌曲了。
3、大班主题活动教案:美丽的大自然教案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当人类开始注意生态环境的时候,热爱自然、探索自然是我们必须深植于心中的观念,环境教学可能的任何形式发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教师还需要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五官去探求自然之谜,与幼儿共同欣赏、发现、尊重和关怀生命与环境,并且建立重视环境保护的观念。
活动一:美妙的大自然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初步建立环保意识。
2、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探求自然之谜。
3、鼓励幼儿用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4、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培养幼儿初步的审美能力。
5、学会保持愉快的心情,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快乐生活的良好情感。
活动准备:
与家长共同为幼儿准备野外生活所须携带的物品,每人一个背包。
活动过程:
这组活动可安排在春季或初秋时节进行,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到野外去露营。
一、摸摸大自然,听听大自然的声音。
1、找一块安全地带,幼儿自由结伴二人一组,一位用布蒙住眼睛,由另一幼儿带他去摸摸大自然里的东西,感觉一下大自然中各种东西是干燥的还是潮湿的;是硬的还是软的,(当不用视觉时,触觉会更加灵敏,小花小草青苔石头树根等都能给幼儿带来不同的感受。)然后互换角色,分组讨论触摸大自然时体会到什么?请幼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2、在较清静的地方,教师和幼儿一起坐下来,将眼睛闭上一两分钟,让心慢慢静下来,让幼儿仔细听周围有什么声音,用语言表达个人感受。(风声、鸟鸣、水声......)教师可以随身带录音机,把自然的声音录下来,准备回去听。
活动二:印下大自然的痕迹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激发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
2、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感知觉。
3、在游戏过程中感知植物的生长环境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彩笔、纸等
活动过程:
一、印下大自然的痕迹
1、带幼儿寻找各自喜欢的树,每选择一棵用彩笔把树皮和纹理拓印在白纸上。每位幼儿可拓印出独一无二的作品。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来寻找不同种类的树干或树叶来拓印。
2、找一棵大树。教师可以让幼儿讨论,一共要多少人才能把树围住?还可以仔细找找看,有哪些动物是把这棵树当成“家”的?树上树下有小鸟、蚂蚁、毛毛虫等居住吗?让幼儿表达观察这棵树的感想:大树有多大年纪了?身旁可能发生什么故事?最后,教师让幼儿用白纸把树围住,各自拓下树的一部分纹理,这些纸可以带回去后平排连结起来,向幼儿展示树的圆周长度。
二、呼吸树的游戏
1、让幼儿在大树荫下作深呼吸,自由地与幼儿讨论树的功能:它可以供人们遮荫遮雨、供给人们食物,也是许多动物的家;树根又可以使泥土固定,吸收水分,天下雨时,才不会造成洪水和山崩。另外,树还可以使空气清新。“呼吸树”的游戏,就是让幼儿了解,树林对于我们的呼吸是何等的重要。
2、在空地上由部分幼儿扮演树木,以各种姿势站立;另一部分幼儿扮演各种动物,教师则当砍树的樵夫。
3、“动物”们只有站在“树”的旁边才能呼吸5秒钟(既慢数五下),然后要用手捏住鼻子与闭气直到跑到另一棵树旁才能呼吸(因为每个数释放出来的“氧气”有限)。当幼儿在大树之间移动时,教师开始“砍树”,被砍倒的“树”要假装倒下,这样动物就不能再靠近那棵树呼吸了。
4、游戏过程中,树逐渐减少,幼儿会感到“呼吸”愈来愈不容易,当“树”全被砍倒时,“动物”们也就会昏倒了。
5、游戏结束后,教师可让幼儿说说自己的感觉。
活动反思:
《美丽的大自然》从一次郊游入手,在引导孩子看看、摸摸、找找、玩玩的过程中,融入了科学、语言、健康、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孩子们在整个活动中兴趣很高,整个过程都是在具体有趣的活动中实现的。
幼儿在活动中观察能力、思维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了发展,激发了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孩子们在活动中的体验是快乐而满足的!
4、大班主题活动我是大班小朋友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自己长大了,是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有做哥哥姐姐的自豪感。
2.了解大班幼儿的日常生活、学习情况,找出与小班、中班不一样的地方。
3.感受升班后周围环境的变化,能用连贯的语言描述新教室的环境。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提前布置好活动区域,如:表演区、科学区、阅读区等。
2.收集前几届大班孩子在学习、游戏、运动、生活等方面的活动图片若干张。
活动过程
1.观察、熟悉新教室的环境。
幼儿自由观察新教室的环境,说一说新教室是怎样的,同中班的教室有什么不一样,墙上有什么装饰,教室里有哪些活动区域等。
小结:我们现在是大班的哥哥姐姐了,有了自己新的教室。因为我们在这一年里会学到更多的本领,所以教室里设置的区域与中班不同了。
2.讨论:大班幼儿与小班、中班幼儿在学习及任务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教师:现在我们也是大班的小朋友了,你们觉得大班的哥哥姐姐在哪些地方要做得跟小班、中班的弟弟妹妹不一样,要比他们做得更好呢?
然后带领幼儿欣赏前几届大班哥哥姐姐活动时的照片,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小结: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我们要给弟弟妹妹做好榜样,做能干的大班小朋友。
活动反思
充分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以幼儿为活动主体的思想,在本活动中设计多出师幼,幼幼谈话的环节,围绕谈话主题,给幼儿充足的发言权。
5、大班主题活动教案:快乐的鱼儿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这本是我们教材上的一课,幼儿普遍都非常喜爱小金鱼但是对其都只有粗浅的了解,所以想通过这一课让幼儿从各方面更进一步的了解小金鱼。
活动目标
1.明白鱼儿为什么可以在水里游来游去?
2.它们为什么可以在水里呼吸?
3.它们在水里是怎样看见岸上的事物的?
4.如果它们离开水会怎样?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鱼是用鳍来游动的。
2.明白鱼在水里是用鳃来呼吸的。
3.了解鱼的眼睛是怎样看见水外的事物的。
4.会用简单的线条画出不同形态的鱼。
活动准备
1.几种常见的鱼的卡片。
2.几只活得小金鱼。
3.小鱼头饰。
4.铅笔,绘画纸。
活动过程
1.老师戴着小鱼头饰‘游进’教室和小朋友们问好。
2.等引起全部幼儿兴趣时开始讲故事并一一出示鱼的卡片;
3故事讲完以后将卡片一一摆好请幼儿仔细观察这几种鱼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等幼儿回答以后进行鼓励然后借机将活的小金鱼‘变’出来,这时幼儿的兴趣将再次提高。再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鱼是怎样在水里活动的,是怎样活动的,是用什么活动的,有没有浮出水面呼吸,嘴是怎样的,除了嘴还有什么地方时一张一合的,眼睛又是怎样的,小鱼会不会因为我们手在鱼缸外面而受到惊吓。
4.把小鱼和其他小动物(如小狗)来做个比较,从而得出结论鱼是用鳍来游动的,因为身上有鳞甲所以不会把‘衣服’打湿也不会觉得水很冷,并且很滑可以在水里减少阻力自由滑动;鱼可以不用来水面呼吸,因为有鳃可以呼吸到水里的氧气但是因为鱼不是用肺呼吸所以呼吸不到空气里的氧气因此不能在岸上存活;鱼的眼睛没有眼皮不可以眨动,但是可以通过水的折射看到水面的事物;
5.老师在黑板上范画不同的几种小鱼,幼儿在纸上模仿画出来,同时鼓励幼儿自行发挥想象力画出不同形态的小鱼。
教学反思
1.通过这堂课本班幼儿更进一步的了解了鱼类的生活形态,身体结构等内容。
2.这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有些对于幼儿来说还有些懵懂,如:鱼是采用鳃呼吸而非肺呼吸,水的折射等。。。3.对鱼的生活习性还应做补充教学,每种鱼的生活习性皆不同,如:有的喜深水,有的喜浅水;吃的东西也不一样。
6、大班主题好好玩的蚕豆教案反思
好好玩的蚕豆
[活动目标]
1.能根据蚕豆的不同特征学习6的组成。
2.能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活动巩固新知识。
3.在活动中能细心作业,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5.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蚕豆种子人手6粒;两种难度的作业卡,蜡笔;数卡每人一张;含有6以内分合式的迷宫图两人一张,投影仪一台;事先和幼儿一起种植一些蚕豆。
[活动过程]
一、合作猜豆
过渡语: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小蚕豆,想和小朋友一起玩一个猜豆的游戏。
游戏规则:幼儿两人一组,每人从盘子里拿5粒蚕豆,分放在两只手里。一幼儿伸出两只手,请另一幼儿选择一只手,猜里面藏了几粒蚕豆。两人各猜3次,看谁猜得对。
评析:用“猜豆”的游戏开始本次活动,调动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还复习了5的组成。两两合作的形式可以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互当老师的角色可以激发幼儿的自信心,孩子们学习的兴趣非常浓郁。
二、蚕豆分家
过渡语:蚕豆种子挤在一起,非常不舒服,它们想请小朋友来给它们分家呢!它们喜欢和长得一样的豆宝宝住在一起。
1.比较观察:蚕豆宝宝有什么不一样。
2.分类记录:帮助蚕豆宝宝分家。
(1)请幼儿介绍和猜测作业纸的做法。
(2)幼儿自选作业:
难度一:按标记分类统计。(作业卡如图,房顶做标记,房子里写数字)
难度二:分类统计并做标记。
3.讲评作业。
评析:蚕豆有各种不同之处,如大小不一、颜色有红有绿、有洞没洞等,在观察的基础上让幼儿尝试分豆,正好可以学习数的组成。在这里,老师提供了难度不一的作业卡,适合各种水平的幼儿,以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来基础上获得成功。田字格的设计还可以让幼儿复习书写数字,把数字写好。
三、蚕豆发芽
过渡语:小蚕豆种到泥土里会怎样呢?
1.每组出示3盘发芽的蚕豆,介绍记录纸的记录方式。
2.每盘共种了6粒蚕豆,幼儿根据已发芽的数量,猜测没有发芽的数量。
评析:幼儿学习数学就是要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蚕豆发芽记录就是紧密地联系了幼儿的生活实际,让幼儿在生活中复习运用数学知识的一个例子。
四、蚕豆开花
过渡语:蚕豆发芽以后还会怎样呢?(开花)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个蚕豆开花的游戏。
游戏规则:教师出示6的组成的分合式并念儿歌“蚕豆花,蚕豆花开开,开了几片花瓣?”幼儿根据得数迅速组合在一起,并做一个花的造型。
评析:蚕豆开花的游戏不仅复习了6的组成,并且顺应了蚕豆发芽到开花的过程,合作游戏使大家非常开心。
五、炒蚕豆
过渡语:蚕豆可有营养了,它可以怎么吃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个炒蚕豆的游戏吧,让蚕豆在锅子里翻跟头。
1.游戏玩法:每人先把数卡贴在胸前,然后随音乐找朋友(两人卡片上的数字合起来是6),再一起玩炒蚕豆的娱乐游戏:“炒,炒,炒蚕豆,炒好蚕豆翻跟头。”
2.交换数卡再进行游戏。
评析:炒蚕豆的游戏又是一次形式更活泼的复习巩固过程,还能将民间游戏和本次游戏的环节、情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显得非常自然、真实。
[活动延伸]
1.幼儿分享好吃的蚕豆。交代规则:每人拿6粒,看看你吃掉了一粒还有几粒?吃掉两粒呢?以此类推,帮助幼儿巩固6以内数的组成。
2.在迷宫图中巩固对6以内组成的学习。以“送小蚕豆回家”的情节,将分合式穿插在迷宫中,让幼儿在分合式得数大的路上走,以避免小蚕豆被动物吃掉。
活动建议
本活动可根据每个环节幼儿活动的时间和掌握情况,分1~2教时进行。
活动评析
(1)材料选择“活”。本次活动选取的操作材料来源于生活中常见的蚕豆种子,幼儿在与蚕豆种子的互动中,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幼儿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趣。
(2)领域整合“好”。本次活动以数学为主线,巧妙地将民间游戏、歌曲、体育游戏等融合在一起,显得自然真实,而不是牵强附会,生拉硬扯。我想,学科整合就是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既要重点突出,又要形式多样。
(3)情节贯穿“巧”。本次活动围绕着生活中常见的蚕豆,巧妙地将“合作猜豆———蚕豆分家———蚕豆发芽———蚕豆开花———炒蚕豆”的情节贯穿起来,并且把蚕豆生成的过程融合在了一起,过渡自然,浑然一体,融会贯通,幼儿兴趣浓郁,充分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
(4)合作精神“强”。本活动中几个复习6的组成的练习,如猜豆、找豆、炒豆等,都是采用两两合作的形式进行的,活动中大量的合作空间和时间有效地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兴趣都很高,活动过程中,大部分孩子能大胆的发挥想象、创作出自己喜爱的蚕豆造型。但是孩子们的作品都大同小异,有的小朋友也只是临摹其他幼儿,并没有真正的发挥想象创造,可能是我在活动中还没有做好引导作用。另外,有的幼儿力气较小,树枝折不断,我想可以提供小剪刀。如果在幼儿操作时播放些舒缓、柔和的背景音乐就更好了!
7、大班美术豌豆胡豆玩具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感知各种豆类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大胆表述豆类的特征及用途。
2、尝试利用豆类的不同颜色,大胆表现豆贴作品。
3、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自信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4、鼓励幼儿乐于参与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
材料提供:
一、每张桌子放有各色各类豆子(青豆、黑豆、蚕豆、豌豆……)二、剪刀、即时贴、记号笔、蜡笔等。 活动流程: 激发兴趣-→自由探索-→欣赏作品-→创作表现 1、 激发兴趣 (1)、出示三瓶豆罐。 老师摇一摇,让幼儿猜一猜里面藏了哪位豆宝宝。
(2)、打开罐子,让幼儿看一看里面到底藏了哪种豆豆。
2、自由探索(1)师:这些豆豆为什么会发出不同声音呢?它们长的怎么样?(颜色、大小、形状不一)(2)师:在这些豆豆里,你喜欢哪种呢?为什么?
(3)师:对,豆宝宝的本领可大了,它能做成很多好吃的食品。
(4)你知道这些豆豆能做成什么食品? 豆腐、腐竹……它们是用黄豆做成的; 绿豆糕……是用绿豆做成的。 小结:豆宝宝不仅可以做这么多好吃的食品,而且都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所以,我们小朋友要多吃、常吃豆类食品,使我们的身体长的棒棒的。
(5)师:除了这三种豆豆外,你们还认识哪些豆豆呢? 幼:青豆、黑豆、蚕豆、豌豆……3、欣赏作品(1)师:这些豆豆都穿着漂亮衣裳、五颜六色,我们能不能用它们 装饰图画呢!
(2)幼儿欣赏豆贴画作品,看看这些作品都用了哪些豆。
4、幼儿创作表现(1)请你们来试一试,用五彩豆来装饰自己的绘画作品。
(2)幼儿自由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3)帮助个别能力弱的幼儿大胆想象。
(4)交流作品。
活动反思:
结合小班幼儿发展手部小肌肉的目标和要求,我们通过认一认、闻一闻、比一比等各种感知觉让幼儿全面认识各种豆子。我们还增加新鲜的蚕豆、豌豆请幼儿剥豆,让幼儿体验豆子的各种特点,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