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班音乐威尼斯音乐钟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的设计来源于日常生活中幼儿对打击乐器具有浓厚兴趣。为满足幼儿敲打的欲望,提高打击乐器的重视程度。因此,我选择了乐曲《威尼斯音乐钟》这一活动。《威尼斯音乐钟》是我们大班的一个音乐活动,歌曲节奏欢快、活泼,深受幼儿喜欢。熟悉的音乐为打击乐活动作了准备,各式各样的乐器给幼儿带来新鲜感。本次活动,利用图谱帮助孩子认识节奏,注重幼儿在体验的过程中运用感官感受音乐、主动地表现音乐,重视从节奏入手,让幼儿体验互相合作的乐趣,感受音乐活动带来的欢乐气氛。
活动名称:艺术活动内容:大班 打击乐--《威尼斯音乐钟》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打击乐器为乐曲进行伴奏,激发幼儿兴趣。
2、能看老师指挥,与同伴合作演奏,培养幼儿合作意识。
3、让幼儿尝试运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感受。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打击乐器(碰铃、沙锤、铃鼓、手铃)、乐曲活动过程:
一、感受音乐1、播放音乐,让幼儿感受乐曲(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乐曲,我们来听一听)。
2、提问:听了乐曲,有什么感觉?乐曲中间有变化吗?
3、讨论:根据乐曲的变化,乐曲分成几段?(三段)二、分析乐曲结构,设计配器方案。
1、带领幼儿熟悉乐曲结构(用身体动作来打节奏)。
2、出示四段节奏谱。
3、倾听第一段音乐,提问:这段音乐可以用哪段节奏谱表示?
4、依次倾听第二、三段音乐,提问:这几段音乐可以用哪段节奏谱表示?
5、出示打击乐器,介绍打击乐器名称及使用方法。
6、幼儿看节奏谱,尝试用打击乐器进行演奏。
7、播放音乐,尝试用打击乐器听音乐进行演奏。
8、讨论:怎么样演奏才能让我们的乐器声音更好听呢?(提示:乐器可以分开演奏或两种乐器一起演奏)什么地方用什么乐器演奏合适?
9、倾听音乐,选择合适的乐器进行伴奏。(依次倾听四段音乐,逐步选择合适的乐器进行伴奏。)三、根据指挥合奏,注意音量及停顿。
1、教师指挥,小朋友听音乐进行乐器演奏。
2、教师点评:看老师指挥,停顿要及时;打击时节奏要准确;要注意控制音量。
2、再次进行演奏,提醒幼儿在音量、停顿上的处理。
四、 总结,巡演、边演奏边出教室。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我为了避免孩子从头唱到尾,在解决难点四分音符与感情技巧处理部分,我采用了谈话的方法,让孩子稍微休息了一会,使活动能够动静结合,孩子们的表现基本上完成了我预设的目标。当然了,本次活动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和专家多加指点。
2、大班音乐活动教案:钟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在图谱的帮助下,尝试配合演唱两声部歌曲。
2、感知两声部合唱的形式,体验合作演唱的快乐。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5、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重点难点:
在图谱的帮助下,尝试配合演唱两声部歌曲。
活动准备:
1、歌曲录音
2、图谱
3、幼儿经验:
(1)熟练演唱第一声部
(2)合作朗诵两声部儿歌
活动过程:
一、复习歌曲《钟》
1、我们已经学习演唱歌曲《钟》,你们能用好听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吗?
2、重点引导幼儿用轻巧跳跃的声音表现钟声。
二、两声部儿歌朗诵。
1、我们还学习了两声部的儿歌,你们能用响亮的、整齐的声音念出儿歌吗?
2、教师指挥幼儿朗诵。
三、尝试两声部合唱
1、小朋友们的本领真大,不但会唱歌曲,还会念两声部的儿歌,听到你们的好听的声音,我也忍不住想唱歌了。
2、教师范唱:要求——教师在唱歌时幼儿安静的听,听好举手回答问题。
关键提问:今天老师唱的歌曲与以前有什么不一样?
录音机唱的是什么?我唱的是什么?
3、师小结:这首歌曲是一首两声部合唱的歌曲,并且两声部的歌词有不一样的地方。
4、出示图谱
请你们看着图谱告诉我,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这首歌曲的两个声部是一起开始的吗?两个声部唱的歌词是一样的吗?
5、跟着钢琴演唱第二声部:
我们看着第二声部,跟着音乐一起来唱一唱第二声部。(弹琴)
6、跟着录音机配第二声部
(1)我们来给录音机配合第二声部好不好?(教师指图给予一定的提示)
(2)我们这次不看图谱,一起跟着录音机唱的第一声部来合作,演唱第二声部。
7、幼儿尝试两声部配合演唱歌曲
(1)我们小朋友能不能像念两声部儿歌一样来唱第一声部和第二声部?
(2)幼儿自主分成两大组演唱歌曲。
(3)交换声部演唱。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前幼儿掌握了第一声部的歌曲演唱,两声部的儿歌朗诵,为活动解决了难点,但是从活动过程看,难点解决之后,孩子们对两声部的歌曲演唱没有了难度,很轻松的就合唱成功。所以活动中我进行了随机调整,请幼儿进行指挥,但是孩子们对指挥比较陌生,虽然都踊跃的举手参加,但是指挥的节奏与手势都存在问题,没有开始和结尾。
措施:
1、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完善指挥的作用、指挥的方法,提高幼儿的指挥能力。
2、对活动的难度和幼儿的发展水平没有做出正确的评估,加强对幼儿年龄特点的掌握。
3、大班音乐活动教案:《钟》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在图谱的帮助下,尝试配合演唱两声部歌曲。
2、感知两声部合唱的形式,体验合作演唱的快乐。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重点难点:
在图谱的帮助下,尝试配合演唱两声部歌曲。
活动准备:
1、歌曲录音
2、图谱
3、幼儿经验:
(1)熟练演唱第一声部
(2)合作朗诵两声部儿歌
活动过程:
一、复习歌曲《钟》
1、我们已经学习演唱歌曲《钟》,你们能用好听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吗?
2、重点引导幼儿用轻巧跳跃的声音表现钟声。
二、两声部儿歌朗诵。
1、我们还学习了两声部的儿歌,你们能用响亮的、整齐的声音念出儿歌吗?
2、教师指挥幼儿朗诵。
三、尝试两声部合唱
1、小朋友们的本领真大,不但会唱歌曲,还会念两声部的儿歌,听到你们的好听的声音,我也忍不住想唱歌了。
2、教师范唱:要求——教师在唱歌时幼儿安静的听,听好举手回答问题。
关键提问:今天老师唱的歌曲与以前有什么不一样?
录音机唱的是什么?我唱的是什么?
3、师小结:这首歌曲是一首两声部合唱的歌曲,并且两声部的歌词有不一样的地方。
4、出示图谱
请你们看着图谱告诉我,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这首歌曲的两个声部是一起开始的吗?两个声部唱的歌词是一样的吗?
5、跟着钢琴演唱第二声部:
我们看着第二声部,跟着音乐一起来唱一唱第二声部。(弹琴)
6、跟着录音机配第二声部
(1)我们来给录音机配合第二声部好不好?(教师指图给予一定的提示)
(2)我们这次不看图谱,一起跟着录音机唱的第一声部来合作,演唱第二声部。
7、幼儿尝试两声部配合演唱歌曲
(1)我们小朋友能不能像念两声部儿歌一样来唱第一声部和第二声部?
(2)幼儿自主分成两大组演唱歌曲。
(3)交换声部演唱。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前幼儿掌握了第一声部的歌曲演唱,两声部的儿歌朗诵,为活动解决了难点,但是从活动过程看,难点解决之后,孩子们对两声部的歌曲演唱没有了难度,很轻松的就合唱成功。所以活动中我进行了随机调整,请幼儿进行指挥,但是孩子们对指挥比较陌生,虽然都踊跃的举手参加,但是指挥的节奏与手势都存在问题,没有开始和结尾。
措施:
1、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完善指挥的作用、指挥的方法,提高幼儿的指挥能力。
2、对活动的难度和幼儿的发展水平没有做出正确的评估,加强对幼儿年龄特点的掌握。
4、大班音乐威尼斯音乐钟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的设计来源于日常生活中幼儿对打击乐器具有浓厚兴趣。为满足幼儿敲打的欲望,提高打击乐器的重视程度。因此,我选择了乐曲《威尼斯音乐钟》这一活动。《威尼斯音乐钟》是我们大班的一个音乐活动,歌曲节奏欢快、活泼,深受幼儿喜欢。熟悉的音乐为打击乐活动作了准备,各式各样的乐器给幼儿带来新鲜感。本次活动,利用图谱帮助孩子认识节奏,注重幼儿在体验的过程中运用感官感受音乐、主动地表现音乐,重视从节奏入手,让幼儿体验互相合作的乐趣,感受音乐活动带来的欢乐气氛。
活动名称:艺术活动内容:大班 打击乐--《威尼斯音乐钟》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打击乐器为乐曲进行伴奏,激发幼儿兴趣。
2、能看老师指挥,与同伴合作演奏,培养幼儿合作意识。
3、让幼儿尝试运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感受。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打击乐器(碰铃、沙锤、铃鼓、手铃)、乐曲活动过程:
一、感受音乐1、播放音乐,让幼儿感受乐曲(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乐曲,我们来听一听)。
2、提问:听了乐曲,有什么感觉?乐曲中间有变化吗?
3、讨论:根据乐曲的变化,乐曲分成几段?(三段)二、分析乐曲结构,设计配器方案。
1、带领幼儿熟悉乐曲结构(用身体动作来打节奏)。
2、出示四段节奏谱。
3、倾听第一段音乐,提问:这段音乐可以用哪段节奏谱表示?
4、依次倾听第二、三段音乐,提问:这几段音乐可以用哪段节奏谱表示?
5、出示打击乐器,介绍打击乐器名称及使用方法。
6、幼儿看节奏谱,尝试用打击乐器进行演奏。
7、播放音乐,尝试用打击乐器听音乐进行演奏。
8、讨论:怎么样演奏才能让我们的乐器声音更好听呢?(提示:乐器可以分开演奏或两种乐器一起演奏)什么地方用什么乐器演奏合适?
9、倾听音乐,选择合适的乐器进行伴奏。(依次倾听四段音乐,逐步选择合适的乐器进行伴奏。)三、根据指挥合奏,注意音量及停顿。
1、教师指挥,小朋友听音乐进行乐器演奏。
2、教师点评:看老师指挥,停顿要及时;打击时节奏要准确;要注意控制音量。
2、再次进行演奏,提醒幼儿在音量、停顿上的处理。
四、 总结,巡演、边演奏边出教室。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我为了避免孩子从头唱到尾,在解决难点四分音符与感情技巧处理部分,我采用了谈话的方法,让孩子稍微休息了一会,使活动能够动静结合,孩子们的表现基本上完成了我预设的目标。当然了,本次活动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和专家多加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