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园大班认识宽和窄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继续比较宽和窄,能正确地表达比较的结果,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物体宽窄的相对关系。
2.除了目测比较外,引导幼儿尝试用物品作自然测量比较。
3.进一步培养幼儿对事物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以及对事物作宽窄比较的兴趣。
4.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宽窄不一的毛巾、围巾、手绢、纸板若干。
2.幼儿挂书第16页。
活动过程:
1.使用幼儿用书第16页。
(1)请幼儿看一看:图中有哪两个动物?它们长得怎样?
(2)请幼儿观察比较:哪张床最宽?哪张床最窄?它们分别是谁的?请把动物与相应的床连线。
2.使用准备好的物品作宽窄比较。
(1)教师两两拿出物品,请幼儿说一说:这两个物品哪个宽?哪个窄?你怎么知道的呢?
(2)教师提问:"我们除了用眼睛看,还能够用其他方法来比较两个物体的宽和窄吗?"鼓励幼儿积极动脑筋思考。
(3)请幼儿尝试用书本、积木等物品来对对别的物品作宽窄的测量。
活动建议:
1.继续引导幼儿关注教室里面、幼儿园里面、家里面有哪些东西宽,哪些东西窄。
2.请幼儿用绳子或者其他东西量一量家里面自己的小床和爸爸妈妈的大床,餐桌、书桌和茶几。。。。。。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3.请幼儿学习用跨步、脚印、竹竿、绳子等在户外进行自然测量,比较路的宽窄、墙的宽窄等。
教学反思:
继续引导幼儿关注教室里面、幼儿园里面、家里面有哪些东西宽,哪些东西窄。
2、大班数学活动哪个宽哪个窄教案反思
数学活动:《哪个宽,哪个窄》
活动目标:
1、尝试利用各种物品进行自然测量,并能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宽窄。
2、发展幼儿对自然测量及宽窄比较的学习兴趣。
3、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将两条一样宽,但花纹分别是横条和竖条的毛巾固定在演示版上。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小棒,绳子,铅笔,长木片等。
3、请幼儿带一些平时自己收集的东西,如糖纸,贝壳等。
活动过程:
一、排一排。
1、出示三张不一样的纸,区别宽窄。
指导语:这是什么?有什么不同?哪个宽?哪个窄?你怎么知道?(重叠比较)2、按宽窄排序。
指导语:请你按从宽到窄(从窄到宽)排一排。
二、看一看。
1、教师向幼儿出示两条一样宽但花纹分别是横条和竖条的毛巾引导语这两条毛巾什么地方不一样?这两条毛巾哪条宽,哪条窄?(指横向距离)2、幼儿得出不同的比较结果。教师:怎样来证明谁说得对呢?在交流中引出测量的方法。
三、学一学。
1、教师出示各种工具:小棒,绳子,铅笔,长木片,任选一种,重点演示测量时收尾相接的方法,量横向距离。
2、幼儿选择一种工具,通过测量来判断哪条毛巾宽,哪条毛巾窄,最后得出结论:两条毛巾是一样宽的。
3、小结:刚才有的小朋友受了毛巾上直条花纹和横条花纹的影响而判断错了毛巾的宽窄,因为直条让人感觉很窄,横条让人感觉很宽,其实,它们的宽窄是一样的。
四、试一试。
教师发给幼儿各种测量工具,请幼儿尝试测量其他一些物体的宽窄。如:门和窗,哪个宽哪个窄?桌子和椅子,哪个宽哪个窄?等等。
教学反思:
继续引导幼儿关注教室里面、幼儿园里面、家里面有哪些东西宽,哪些东西窄。
3、幼儿园大班认识宽和窄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继续比较宽和窄,能正确地表达比较的结果,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物体宽窄的相对关系。
2.除了目测比较外,引导幼儿尝试用物品作自然测量比较。
3.进一步培养幼儿对事物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以及对事物作宽窄比较的兴趣。
4.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宽窄不一的毛巾、围巾、手绢、纸板若干。
2.幼儿挂书第16页。
活动过程:
1.使用幼儿用书第16页。
(1)请幼儿看一看:图中有哪两个动物?它们长得怎样?
(2)请幼儿观察比较:哪张床最宽?哪张床最窄?它们分别是谁的?请把动物与相应的床连线。
2.使用准备好的物品作宽窄比较。
(1)教师两两拿出物品,请幼儿说一说:这两个物品哪个宽?哪个窄?你怎么知道的呢?
(2)教师提问:"我们除了用眼睛看,还能够用其他方法来比较两个物体的宽和窄吗?"鼓励幼儿积极动脑筋思考。
(3)请幼儿尝试用书本、积木等物品来对对别的物品作宽窄的测量。
活动建议:
1.继续引导幼儿关注教室里面、幼儿园里面、家里面有哪些东西宽,哪些东西窄。
2.请幼儿用绳子或者其他东西量一量家里面自己的小床和爸爸妈妈的大床,餐桌、书桌和茶几。。。。。。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3.请幼儿学习用跨步、脚印、竹竿、绳子等在户外进行自然测量,比较路的宽窄、墙的宽窄等。
教学反思:
继续引导幼儿关注教室里面、幼儿园里面、家里面有哪些东西宽,哪些东西窄。
4、幼儿园大班数学认识球体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探究精神。
2发展幼儿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3通过观察比较在操作活动中认识球体的特征。
活动准备:圆圆世界(内有圆圆的会滚动的物体)白纸 篮子 胶泥 表格40份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老师带领幼儿复习圆的特征,并请幼儿进入圆圆世界。
(二)展开活动
1幼儿第一次尝试。
2教师引导幼儿相互观察,比较所拿物品特征,逐步归纳,提炼球体特征,并用记录的方法展现球体特征。
3教师小结球体特征。
4教师提出要求,幼儿再次选择所拿物品。
5教师指导幼儿再次感知球体特征,并帮助个别幼儿分析所选物品是否球体。
6请幼儿想一想,并说出生活中的球体 。
活动结束
请幼儿用橡皮泥给圆形娃娃做一份是球体的礼物。
活动延伸
请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完成表格。
活动反思:
《指南》之科学领域中强调“在尊重儿童认知发展的前提下开展数学教育”,对孩子而言行动和经验是学习数学的最佳手段。本次数学活动是通过孩子的操作,让孩子逐步理解扁圆形和球体的不同,从而认识球体;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分类、讲讲生活中的事物,扩展了孩子的思维;最后,通过寻找不同类使活动进入高潮。 在整个活动中,我尊重每位幼儿的人格,让孩子和我处于平等的地位,让他们尽可能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尽管我的语言中不乏信息和技能的讲解传递,但最主要还是一些试探性的提问和商谈式的建议,目的是为了引出幼儿自己的探索和表达,而不是制造和控制幼儿的行为。所以不管是传递、示范还是提问,其目的都在于为幼儿的主动探究和表达创造积极的条件,营造良好的情绪。 每个活动总有不足之处,在孩子滚动小球时,有的滚到了地上,于是孩子们高兴地满地跑,现场一时比较骚乱,最后虽然安静下来但显然孩子们还不尽兴,所以我设想,如果能将这节课改成室外课,让孩子们玩各种球类物及扁圆的物体,如体育球类,轮胎,油桶,滚环及各种圆柱体物体,或类似球体的东西,孩子充分的感受之后,积累的经验会更加扎实有效,只不过这样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控制活动的应对能力和张力,值得尝试尝试。
5、幼儿园 大班数学认识单双数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引发幼儿学习单数双数的兴趣。
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PPT,单数,双数磁性字卡,红包,1元硬币一个,1元纸币一张,1到6数字磁性卡片,黑板。
活动过程:
一,师幼问好
二,话题引入教师出示红包教师:这是什么?(红包)是的,红包,过年的时候长辈们都会给我们小朋友一些压岁钱,有了这些压岁钱,就可以买自己想要的东西了,你想要买什么呢?
幼儿:。。。。。
教师:嗯,有想买。。那我们上哪儿去买这些东西啊?
幼儿:。。。
教师:是的,那小朋友有没有听说过两元超市啊?(听过或没听过)那你们想想,什么是两元超市啊?(幼儿各抒己见)教师总结:超市里面有很多很多东西卖,无论是大的还是小的,通通多少钱啊?(2元钱),这就是两元超市。你们想不想和郑老师一起去逛超市啊?(想)展示PPT(5元代币劵)老师准备了一张代币劵,几元的啊?(5元的)你怎么知道啊?(幼儿各抒己见)教师:像这种圆圆的,硬硬的,你知道它叫什么吗?(硬币)那这种软软的,纸的,叫什么啊?(纸币)像这种圆圆的,硬硬的硬币一共有几个?(5个)那这张代币劵就是几元钱的啊?(5元)嗯,刚刚老师说了要带小朋友一起去逛两元超市的,那小朋友先看看老师是怎么样买东西的?
老师先用两元买。。。再用两元买。。。最后剩下几元?还能买吗?差几个?
老师也给小朋友准备了几张代币劵(PPT课件),是一元到六元钱的,小朋友也想想,圈一圈,看看你的代币劵能买到几样东西?可以和旁边的小伙伴交流一下,看看你画的和小伙伴画的是不是一样呢。
讨论结果。收好代币劵和笔。
1.哪几张是两元两元的花刚刚好花完的?像这种两元两元的花,刚刚好花完的,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双数2,哪几张是两元两元的花没花玩的?没花完的剩几个?像这种还剩一个的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单数。
小结:单数有哪几个?双数有那几个?
三,游戏今天我们认识了单数和双数这两个好朋友,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庆祝一下吧。老师把代币劵上的数字宝宝请来和大家一起玩游戏。游戏规则:我出单数小朋友自己抱自己,我出双数小朋友和小伙伴们抱一起。
四,结束我们带上代币劵排好队一起去逛超市吧?(播放PPT最后一页)
教学反思
1.本次活动以游戏开始,在游戏中结尾,整个活动贯穿于一系列动静交替的游戏中,并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比较好的掌握了单双数,丰富多样的形式使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形象,让幼儿更容易接受,更喜欢学习。
2.整个活动条例还是比较清晰。结合幼儿日常生活经验来学习单双数,并运用了观察法,操作法,游戏发,归纳法,特别是操作法的运用,是突破教学重点的一个有效方法,幼儿可以通过自己亲手操作,再加上老师的合理引导。达到了帮助幼儿整理经验,明确概念的目的。
3.幼儿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中,教具的运用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基本能独立完成,在操作中,幼儿能自己动脑筋探索,获得经验,多种智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4.本次教学活动的难点达成很不理想,第四个大环节,只有极少数幼儿能根据归纳出的单双数规律,准确说出20以内的数字是单数还是双数。直接运用卡片来判断很抽象,幼儿不易掌握。应该还是先要投放学具让幼儿操作。怎样才能让幼儿准确的掌握任意一个数字是单数还是双数?是我下一步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6、幼儿园大班数学认识单双数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
能区别10以数的单双数。
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二、重点与难点
理解单数和双数的含义。
三、材料及环境创设
在活动室里放置一些成单成双的物体。
在教学角里提供木珠、雪花片等操作材料。
各种贴绒水果、动物、教学卡、汉字卡……。
四、设计思路
幼儿区别和理解10以内数的单双数,一般要经过以下过程:第一对单和双概念的了解,即知道一个物体为单,如人身上的嘴是单个的。两各物体是双,如一双手,一双眼睛。第二形成区别一组物体是成双的还是成单的技能。即知道一组物体如果两个两个数,数到最后正好数完的是双数,数到最后还剩一个的是单数,并能进行实际操作。第三运用上面的技能区别10以内数的单双数。如6个物体先用数字6表示,然后通过操作知道6个物体是成双,即确定6是双数。经过这一过程,幼儿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10以内的单双数,并且可以举一反三。
五、活动流程
感知--操作--理解--迁移
通过寻找活动感知单和双的含义。
(1)让幼儿找出自己身上成双和成单的东西。
(2)让幼儿在活动室里找成双和成单的物品。
(3)让幼儿说出大自然中成双或成单的物体。
2.通过操作活动形成区别单双数的技能。
(1)教幼儿认识汉字:单、双。
(2)讨论如何知道某组物体是成双还是成单的,如班上的小朋友数是单还是双?让幼儿了解区别单双数的操作定义,即"两个两个数,……"
(3)让幼儿操作教学角里的材料,区别盒子里的物体是双还是单,贴上相应的汉字。 3.通过讨论理解如何确定某数是单数还是双数。
(1)出示1~10的数字让幼儿将数字分为单数和双数两类。
(2)讨论为什么1、3、5、7、9是单数,2、4、6、8、10是双数。
先让幼儿在每个数字下贴上相应的水果或动物卡片,然后用操作定义去证明。
(3)出示图片,让幼儿判断图上的物体是成双的还是成单的。
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很快作出正确判断(该环节着重训练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4)通过迁移活动培养幼儿举一反三的能力。
活动反思
1.本次活动以游戏开始,在游戏中结尾,整个活动贯穿于一系列动静交替的游戏中,并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比较好的掌握了单双数,丰富多样的形式使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形象,让幼儿更容易接受,更喜欢学习。
2.整个活动条例还是比较清晰。结合幼儿日常生活经验来学习单双数,并运用了观察法,操作法,游戏发,归纳法,特别是操作法的运用,是突破教学重点的一个有效方法,幼儿可以通过自己亲手操作,再加上老师的合理引导。达到了帮助幼儿整理经验,明确概念的目的。
3.幼儿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中,教具的运用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基本能独立完成,在操作中,幼儿能自己动脑筋探索,获得经验,多种智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4.本次教学活动的难点达成很不理想,第四个大环节,只有极少数幼儿能根据归纳出的单双数规律,准确说出20以内的数字是单数还是双数。直接运用卡片来判断很抽象,幼儿不易掌握。应该还是先要投放学具让幼儿操作。怎样才能让幼儿准确的掌握任意一个数字是单数还是双数?是我下一步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7、幼儿园大班数学认识时钟教案反思
【活动目的】
1.通过观察及幼儿自身的尝试活动来认识时钟,初步了解时针、分针之间的关系,掌握整点、半点并知道其规律,结合日常生活理解时钟的用途。
2.培养观察力、思维力、动手能力及大胆尝试精神。
3.教育幼儿每天准时来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培养爱科学的意识和激发幼儿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创设“钟表展览馆”的教学环境。
2.人手一只可以拨动的小时钟。
3.反映幼儿一日生活内容的图片(起床、上学、午饭、午睡等),时钟演变过程图片。
4.可以用来自制钟面的有关材料(如长短针、1~12的数字、各种形状和造型的硬板纸或吹塑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尝试情境,激发幼儿尝试欲望
边听“在钟表店”里的音乐,边把幼儿带进“钟表展览馆”,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钟表,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找找、比比这些钟表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再想想,工人叔叔和阿姨为什么要设计、制造这些钟表?
二、观察活动
通过观察活动比较钟表上时针、分针的不同,认识12个数字以及数字的排列位置。
提问:
1.每只钟面上都有什么?(出示3只不同形状的时钟,幼儿找出钟面上都有两根针和1~12的数字)
2.比比看,两根针什么地方不一样?(长短、粗细之分)它们的名称叫什么?(了解时针、分针的名称)
3.钟面上的数字排列位置是怎样的?(认识典型的几个数字位置12、9、3、6)
三、幼儿第一次尝试活动
让幼儿理解并掌握分针、时针与数字的关系(幼儿人手一只时钟)
提问:
1.请小朋友看一看钟面上时针和分针都指在哪一个数字上?(12上)
2.请小朋友把时针从12拨到1上,看一看分针有什么变化?(分针从12走一圈又回到12)
3.小朋友自己拨钟试一试,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4.得出结论:当时针走一个数字(一格),分针就要走12个数字(一圈),这就是一小时。
四、认识整点、半点,寻找和发现它们之间的规律。建立正确概念
1.教师操作演示:一只钟两根针都指在12上;一只钟时针拨到1上,分针拨到12上;另一只钟时针拨到12和l的中间,分针拨到6上。
2.提问:
①三只钟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它们分别代表几点钟?
②整点时,分针总是指在哪里?半点时,分针指在哪里?
③想一想,2点整时,时针应在哪个数字上,分针应在哪个数字上?1点半时,时针指在哪里?分针应在哪个数字上?
3.老师归纳:整点时,时针指在一个数字上,分针总是指在12上;半点时,时针指在两个数字的中间,分针指在6上。
4.小朋友第二次尝试练习:
①按老师的要求拨整点、半点;
②结合日常生活图片拨出整点、半点,小组中的幼儿互相检查准确与否,并说一说时针、分针指向的数字。
五、教师总结时钟的有关知识内容
六、帮助幼儿理解时钟的功能,重点说明时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提问:小朋友,你们家里有钟吗?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钟?为什么那么多的地方都要用到钟呢?(启发幼儿结合生活经验或看图片来说出钟的用途)
2.教师归纳:时钟和手表都是计时工具,它可以告诉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了,应该干什么事情了;它可以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钟是人类的好朋友。
小朋友认识了钟,可以按时起床,按时上幼儿园。老师可以根据钟上的时间按时上课,按时做游戏,按时让小朋友吃午饭,钟的用处可大啦。
七、出示时钟演变过程的图片,让幼儿简单了解从古到今计时器的变化,激发幼儿尝试探索知识的兴趣
师:古时候没有钟,人们用沙漏、日晷、滴水的方法来计时。日晷在常州的天宁寺就有,小朋友可去看看。随着科学的发展,聪明的叔叔阿姨设计、制造了各种各样的钟和表(闹钟、石英钟、音乐钟、工艺钟、手表、怀表),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还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小朋友,你们现在好好学习,长大后也来发明创造出更多更美的钟和表,好吗?
延伸活动:提供制作钟的材料,鼓励幼儿制作时钟模型。
教学反思: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以游戏作引导,以掌握概念为目标,以幼儿操作为手段,让幼儿从感知入手,使操作精,在动手和观察过程中认识时钟的结构,运行规律和整点,同时又渗透了时间观念教育,将原本枯燥的教学活动变为趣味盎然的活动。幼儿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钟表面的直观模型,符合孩子的思维特点,提高了孩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又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竞争意识。同时更好地激发了幼儿学习看时钟及关注时间的兴趣。美中不足的是有小部分幼儿在学习由时针、分针赛跑,引导幼儿感知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这个环节时刚开始时有点不理时针和分针的关系,还有的幼儿是理解之后却不能用语言来表述。我相信下次再上这节课,我会更加注重一些小细节,让整个课程活动更加活跃,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