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班音乐教案我是猫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感受歌曲优雅、诙谐的曲调特点。
2.尝试用不同嗓音及肢体动作表现不同性格特点的猫咪,感受与同伴一同歌唱、游戏的乐趣。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猫咪的幻灯片,音乐磁带,毛线球,猫耳朵头饰,角色标识物。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出示猫咪图片):这里有各种各样的猫咪,你最喜欢哪一只,为什么?
幼:我喜欢那只白色的小猫,因为她看起来很可爱、很乖。
师(用温柔的语调回应):是呀,白色猫咪好像在说:“喵喵喵,喜欢我吗?喜欢我就抱抱我吧。”
幼:我喜欢这只像海盗一样的猫,因为他很酷。
师:的确,我也觉得他与众不同呢。
幼:我喜欢那只像老虎一样的猫,因为它非常厉害。
师:那你们猜猜这只厉害的猫咪会发出怎样的叫声?(孩子们发出低沉、粗厚的声音。)
师:刚才那只白色小猫的叫声会是怎样的呢?(孩子们发出纤细、温柔的声音。)
师(小结):原来不同猫咪的叫声是各不相同的。各种各样的叫声可以表示不一样的心情,就像我们人说话一样。
二、发声练习
1.我要玩毛线球。
(1)师(出示毛线球):小猫咪很喜欢玩毛线球。你们想不想玩啊?试试看能不能用小猫咪叫声来表达你们的心情,看看我能不能听懂你们的意思。
(2)请个别幼儿示范,教师即兴解读幼儿模拟的,小猫叫声。[例如:(1)我明白了,你在说:“给我玩玩好吗?”真是一只温柔的小猫咪。(2)你在说:“快给我,快给我,不然我要生气了!”我听出来你是一只急性子的小猫咪。]
(3)全体幼儿尝试用各种叫声来表达想玩毛线球的情绪。
2.我会玩毛线球。
(1)师:小猫还会和毛线球玩游戏呢。看到毛线拉得长长的,小猫的叫声就长;看到毛线拉得短短的,小猫的叫声就短。(教师拉出不同长度的毛线,让幼儿尝试进行相应的长短音探索。)
(2)师:小猫还会根据毛线球位置的高低来叫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呢。
(教师手拿毛线球在空中划出高低弧线,让幼儿尝试进行相应的高低音转化。)
三、学习歌曲
1.教师引出情境,完整范唱,引导幼儿初步感受歌曲内容与旋律。
(1)师:(播放四张幻灯片)宠物店里有四只小猫咪,它们都想和我们做朋友。究竟选哪一只小猫做朋友呢?先听听它们是怎么介绍自己的,我们再做决定好吗?(教师连续范唱两遍,第一遍不加动作,第二遍加入小幅度提示性动作,帮助幼儿记忆歌词。)
(2)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逐一梳理不同猫咪的性格特征。
师:它们都是怎样的猫?
幼:我听到歌里唱到了可爱的猫。就是那只总是笑眯眯的猫。
师(小结):笑眯眯的是可爱猫,动个不停的是调皮猫,打着领结、看上去特别精神的是帅气猫,露着牙齿、很厉害的是威风猫。
2.教师戴上猫耳朵头饰,逐一佩戴爱心、网球、领结、皇冠等角色标识物,分别用不同的音色完整范唱歌曲,引导幼儿关注音色、旋律变化与猫咪性格特点的关系。
(1)教师跟随伴奏范唱可爱猫和威风猫的演唱风格(如用可爱猫的音色演唱时,原歌词变为“我是猫,可爱的猫;我是猫,可爱的猫;我是猫,可爱的猫;我是猫,可爱的猫;摇摇我的尾巴,喵、喵、喵,请你把我带回家”。依次类推),帮助幼儿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音色。
师:你们决定把谁带回家?
师:这么多人选可爱猫,那好,就先带可爱猫吧。(教师用甜美纤细的嗓音演唱一遍。)
师:威风猫不乐意了!它说:“我会捉老鼠,更厉害呢。”(教师用粗厚的嗓音演唱一遍。)
(2)教师放慢速度清唱示范帅气猫、调皮猫的演唱风格(方法同上),引导幼儿辨别歌曲的旋律、节奏、音色。
(3)引导幼儿清晰模唱,熟悉歌曲的旋律、节奏及音色。
3.幼儿完整学唱,尝试表现不同性格特点的猫咪。
(1)幼儿通过对比,分析角色特点。
师:为什么你们用可爱猫和威风猫的声音唱的时候那么不一样?
幼:我是故意用粗粗的声音来表现威风猫的,这样听起来厉害一点,就像大老虎的声音。
师:是呀,可爱猫的声音细细的,威风猫的声音粗粗的。我们通过声音的粗细可以把它们的特点表现出来。
幼:可爱猫唱歌时笑眯眯的。
师:是啊,除了声音,表情的配合也很重要。
师:调皮猫和帅气猫唱的时候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幼:调皮猫的声音短短的、一跳一跳的,帅气猫的声音听上去很得意的。
师:你听出调皮猫是活泼好动的,帅气猫是充满自信的。
(2)幼儿按四种猫的特点逐一演唱整首歌曲(用变化后的歌词唱),教师用动作提示歌词顺序以及角色特点。
师:四只小猫都那么可爱,我们一起把它们唱到歌里去吧。请注意它们的顺序是可爱猫、调皮猫、帅气猫、威风猫。(教师在幻灯片上为四只小猫标上1-4的序号。)
(3)鼓励幼儿用变化音色的方法来表现不同性格特点的猫。
师:刚才我从你们的表情、动作里看到了不同的小猫。这回我要闭上眼睛,你们能不能让我从声音上听出四只猫咪是不一样的呢?挑战一下吧!
四、分角色轮流唱
1.用角色标示分组并确定角色。
(1)幼儿戴上猫耳朵头饰,教师将原来围成半圆形的小椅子的间距稍作调整分成四组,分别将爱心、网球、领结、皇冠角色标志物贴在每组的椅子靠背上。
(2)师:看懂这些标志了吗?可爱猫、调皮猫、帅气猫、威风猫的家都在哪里?现在老师要长长地叫一声“喵”,你们想当什么猫就赶紧坐到相应的位子上吧!“喵——”
2.教师指挥幼儿分角色按原歌词轮唱,重点用眼神和手势提前示意幼儿,以降低接唱难度。
3.幼儿交换座位,再次轮唱。
五、游戏:选猫咪
以选猫咪为情节引导幼儿按原歌词进行表演唱,要求幼儿用肢体动作、表情、音色来表现不同性格特点的猫咪。
师:真是一些会唱歌的猫咪啊。现在请猫咪一边唱一边来表演,我摸谁的脑袋,谁就跟我走,然后和我一起去选其他的猫咪,最后回家。
活动反思:
1. 多元体验——教材选择的初衷
这是一首带有蓝调爵士曲风的乐曲,旋律跨度较大,优雅、慵懒中带点俏皮的风格给人以独特的听觉感受,令人联想起百老汇著名的音乐剧《猫》。在反复倾听中,那些形态各异的猫咪形象渐渐在我头脑中清晰起来,于是产生了与幼儿分享这首乐曲的冲动。为了让幼儿更为形象地感知、体验这首乐曲的特点。我尝试将之填词改编成可供幼儿欣赏并演唱的歌曲,并通过四种形象鲜明的猫咪角色,为幼儿提供理解并深入演绎的支架。不同的音色便于幼儿辨识和表现可爱猫和威风猫的性格特点,旋律的跳跃与流畅可以对应地表现调皮猫和帅气猫的性格特点。四种角色的设置为后续的分角色接唱、表演唱等留下了空间。
2. 从容享受——教学设计的追求
为了让音乐学习更轻松一些,我将发声练习设计得引人入胜,把声音的长短、粗细、高低变化等一些即将在歌曲学习中运用的经验自然地与游戏情境融合在了一起。
为了让音乐感受更充分一些,我的范唱也非一成不变,而是采用了变换角色、加入伴奏、用动作暗示等多种方法。幼儿通过反复聆听、体验,累积着对音乐的感受,不知不觉地产生了跟唱的意愿。
为了让音乐表达更从容一些,我尽量给予幼儿更多的心理支持。比如,反复出现的简单易懂的角色标志性动作,接唱指挥中前置的目光提示等,都能化解幼儿的焦虑情绪,帮助幼儿在小步递进中享受自我挑战的乐趣。
为了让活动过程更流畅一些,我将规则提示巧妙地隐含在材料和组织方式中。比如,一个毛线球可以聚焦幼儿的目光,形象地提示发声要求;爱心、领结、皇冠等角色标识物可以使幼儿迅速实现角色转换:在“喵——”声中上位可以满足幼儿自主选择角色的需要,使之沉浸在游戏情境中。
3. 反复演绎——教学延伸的思考
幼儿需要充足的时间在反复的体验、感知中,在“操作”音乐的过程中慢慢积累学习经验。因此,我认为不必强求在单位时间内让幼儿学会唱这首歌曲,而应留给幼儿消化理解的时间。在延伸活动中,我将进一步引导幼儿从音色、表情、动作、体态等多个角度探究各种角色的性格特点,在富有情趣的游戏情境中将幼儿的表达、表现引向细致、准确与丰富。
2、大班音乐活动教案:我是猫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感受歌曲优雅、诙谐的曲调特点。
2.尝试用不同嗓音及肢体动作表现不同性格特点的猫咪,感受与同伴一同歌唱、游戏的乐趣。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猫咪的幻灯片,音乐磁带,毛线球,猫耳朵头饰,角色标识物。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出示猫咪图片):这里有各种各样的猫咪,你最喜欢哪一只,为什么?
幼:我喜欢那只白色的小猫,因为她看起来很可爱、很乖。
师(用温柔的语调回应):是呀,白色猫咪好像在说:“喵喵喵,喜欢我吗?喜欢我就抱抱我吧。”
幼:我喜欢这只像海盗一样的猫,因为他很酷。
师:的确,我也觉得他与众不同呢。
幼:我喜欢那只像老虎一样的猫,因为它非常厉害。
师:那你们猜猜这只厉害的猫咪会发出怎样的叫声?(孩子们发出低沉、粗厚的声音。)
师:刚才那只白色小猫的叫声会是怎样的呢?(孩子们发出纤细、温柔的声音。)
师(小结):原来不同猫咪的叫声是各不相同的。各种各样的叫声可以表示不一样的心情,就像我们人说话一样。
二、发声练习
1.我要玩毛线球。
(1)师(出示毛线球):小猫咪很喜欢玩毛线球。你们想不想玩啊?试试看能不能用小猫咪叫声来表达你们的心情,看看我能不能听懂你们的意思。
(2)请个别幼儿示范,教师即兴解读幼儿模拟的,小猫叫声。[例如:(1)我明白了,你在说:“给我玩玩好吗?”真是一只温柔的小猫咪。(2)你在说:“快给我,快给我,不然我要生气了!”我听出来你是一只急性子的小猫咪。]
(3)全体幼儿尝试用各种叫声来表达想玩毛线球的情绪。
2.我会玩毛线球。
(1)师:小猫还会和毛线球玩游戏呢。看到毛线拉得长长的,小猫的叫声就长;看到毛线拉得短短的,小猫的叫声就短。(教师拉出不同长度的毛线,让幼儿尝试进行相应的长短音探索。)
(2)师:小猫还会根据毛线球位置的高低来叫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呢。
(教师手拿毛线球在空中划出高低弧线,让幼儿尝试进行相应的高低音转化。)
三、学习歌曲
1.教师引出情境,完整范唱,引导幼儿初步感受歌曲内容与旋律。
(1)师:(播放四张幻灯片)宠物店里有四只小猫咪,它们都想和我们做朋友。究竟选哪一只小猫做朋友呢?先听听它们是怎么介绍自己的,我们再做决定好吗?(教师连续范唱两遍,第一遍不加动作,第二遍加入小幅度提示性动作,帮助幼儿记忆歌词。)
(2)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逐一梳理不同猫咪的性格特征。
师:它们都是怎样的猫?
幼:我听到歌里唱到了可爱的猫。就是那只总是笑眯眯的猫。
师(小结):笑眯眯的是可爱猫,动个不停的是调皮猫,打着领结、看上去特别精神的是帅气猫,露着牙齿、很厉害的是威风猫。
2.教师戴上猫耳朵头饰,逐一佩戴爱心、网球、领结、皇冠等角色标识物,分别用不同的音色完整范唱歌曲,引导幼儿关注音色、旋律变化与猫咪性格特点的关系。
(1)教师跟随伴奏范唱可爱猫和威风猫的演唱风格(如用可爱猫的音色演唱时,原歌词变为“我是猫,可爱的猫;我是猫,可爱的猫;我是猫,可爱的猫;我是猫,可爱的猫;摇摇我的尾巴,喵、喵、喵,请你把我带回家”。依次类推),帮助幼儿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音色。
师:你们决定把谁带回家?
师:这么多人选可爱猫,那好,就先带可爱猫吧。(教师用甜美纤细的嗓音演唱一遍。)
师:威风猫不乐意了!它说:“我会捉老鼠,更厉害呢。”(教师用粗厚的嗓音演唱一遍。)
(2)教师放慢速度清唱示范帅气猫、调皮猫的演唱风格(方法同上),引导幼儿辨别歌曲的旋律、节奏、音色。
(3)引导幼儿清晰模唱,熟悉歌曲的旋律、节奏及音色。
3.幼儿完整学唱,尝试表现不同性格特点的猫咪。
(1)幼儿通过对比,分析角色特点。
师:为什么你们用可爱猫和威风猫的声音唱的时候那么不一样?
幼:我是故意用粗粗的声音来表现威风猫的,这样听起来厉害一点,就像大老虎的声音。
师:是呀,可爱猫的声音细细的,威风猫的声音粗粗的。我们通过声音的粗细可以把它们的特点表现出来。
幼:可爱猫唱歌时笑眯眯的。
师:是啊,除了声音,表情的配合也很重要。
师:调皮猫和帅气猫唱的时候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幼:调皮猫的声音短短的、一跳一跳的,帅气猫的声音听上去很得意的。
师:你听出调皮猫是活泼好动的,帅气猫是充满自信的。
(2)幼儿按四种猫的特点逐一演唱整首歌曲(用变化后的歌词唱),教师用动作提示歌词顺序以及角色特点。
师:四只小猫都那么可爱,我们一起把它们唱到歌里去吧。请注意它们的顺序是可爱猫、调皮猫、帅气猫、威风猫。(教师在幻灯片上为四只小猫标上1-4的序号。)
(3)鼓励幼儿用变化音色的方法来表现不同性格特点的猫。
师:刚才我从你们的表情、动作里看到了不同的小猫。这回我要闭上眼睛,你们能不能让我从声音上听出四只猫咪是不一样的呢?挑战一下吧!
四、分角色轮流唱
1.用角色标示分组并确定角色。
(1)幼儿戴上猫耳朵头饰,教师将原来围成半圆形的小椅子的间距稍作调整分成四组,分别将爱心、网球、领结、皇冠角色标志物贴在每组的椅子靠背上。
(2)师:看懂这些标志了吗?可爱猫、调皮猫、帅气猫、威风猫的家都在哪里?现在老师要长长地叫一声“喵”,你们想当什么猫就赶紧坐到相应的位子上吧!“喵——”
2.教师指挥幼儿分角色按原歌词轮唱,重点用眼神和手势提前示意幼儿,以降低接唱难度。
3.幼儿交换座位,再次轮唱。
五、游戏:选猫咪
以选猫咪为情节引导幼儿按原歌词进行表演唱,要求幼儿用肢体动作、表情、音色来表现不同性格特点的猫咪。
师:真是一些会唱歌的猫咪啊。现在请猫咪一边唱一边来表演,我摸谁的脑袋,谁就跟我走,然后和我一起去选其他的猫咪,最后回家。
活动反思:
1. 多元体验——教材选择的初衷
这是一首带有蓝调爵士曲风的乐曲,旋律跨度较大,优雅、慵懒中带点俏皮的风格给人以独特的听觉感受,令人联想起百老汇著名的音乐剧《猫》。在反复倾听中,那些形态各异的猫咪形象渐渐在我头脑中清晰起来,于是产生了与幼儿分享这首乐曲的冲动。为了让幼儿更为形象地感知、体验这首乐曲的特点。我尝试将之填词改编成可供幼儿欣赏并演唱的歌曲,并通过四种形象鲜明的猫咪角色,为幼儿提供理解并深入演绎的支架。不同的音色便于幼儿辨识和表现可爱猫和威风猫的性格特点,旋律的跳跃与流畅可以对应地表现调皮猫和帅气猫的性格特点。四种角色的设置为后续的分角色接唱、表演唱等留下了空间。
2. 从容享受——教学设计的追求
为了让音乐学习更轻松一些,我将发声练习设计得引人入胜,把声音的长短、粗细、高低变化等一些即将在歌曲学习中运用的经验自然地与游戏情境融合在了一起。
为了让音乐感受更充分一些,我的范唱也非一成不变,而是采用了变换角色、加入伴奏、用动作暗示等多种方法。幼儿通过反复聆听、体验,累积着对音乐的感受,不知不觉地产生了跟唱的意愿。
为了让音乐表达更从容一些,我尽量给予幼儿更多的心理支持。比如,反复出现的简单易懂的角色标志性动作,接唱指挥中前置的目光提示等,都能化解幼儿的焦虑情绪,帮助幼儿在小步递进中享受自我挑战的乐趣。
为了让活动过程更流畅一些,我将规则提示巧妙地隐含在材料和组织方式中。比如,一个毛线球可以聚焦幼儿的目光,形象地提示发声要求;爱心、领结、皇冠等角色标识物可以使幼儿迅速实现角色转换:在“喵——”声中上位可以满足幼儿自主选择角色的需要,使之沉浸在游戏情境中。
3. 反复演绎——教学延伸的思考
幼儿需要充足的时间在反复的体验、感知中,在“操作”音乐的过程中慢慢积累学习经验。因此,我认为不必强求在单位时间内让幼儿学会唱这首歌曲,而应留给幼儿消化理解的时间。在延伸活动中,我将进一步引导幼儿从音色、表情、动作、体态等多个角度探究各种角色的性格特点,在富有情趣的游戏情境中将幼儿的表达、表现引向细致、准确与丰富。
3、大班音乐活动教案:老鼠画猫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从教育杂志上看到了这首《老鼠画猫》的歌曲,觉得此歌无论是从形象,还是从风格上来看,都是幼儿感兴趣的。这首情节幽默,诙谐的歌曲也是其中之一,我改变了以往老师唱孩子学的传统模式,而是通过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的理解,感受歌曲丰富的画面且让幼儿通过操作想象及自身的动作来表现自己对歌曲的感受。幼儿在边演示操作、边画、边唱的过程中很快掌握了这首难度较大的歌曲。这种以弱战强,以智取胜的诙谐生动的反串角色的表演,使幼儿的兴趣和好胜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活动目标
1、能积极参与歌唱活动,体验歌曲的趣味及滑音的乐趣。
2、学会演唱歌曲,借助简单而有节奏的念、唱和体态律动,丰富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表达形式。
3、幼儿理解滑音的唱法,尝试说唱的形式表演歌曲,大胆的运用表情和动作表现歌曲的和谐,幽默的特点。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按照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我把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让学习理解歌曲内容,活动中会控制自己的歌声。学习说唱形式的演唱方法及掌握滑音的唱法,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活动准备
1.画有猫轮廓的纸若干张,黑笔人手一支;
2.猫头饰,大老鼠头饰各一个,小老鼠头饰与幼儿相等`;
3.音乐光盘《老鼠画猫》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创设情景表演《小老鼠上灯台》,引出新歌曲。
1、老师扮演老鼠妈妈带领小老鼠去找食物,老鼠大队前进!播放音乐《小老鼠上灯台》。
2.遇到了一只凶狠的大野猫(另一老师饰),使老鼠们的觅食行动受到了阻碍, 猫趾高气昂地走了。
3.为新歌的画面,埋下伏笔。鼠妈妈:“哎呀呀,好痛!我可怜的孩子们被吓坏了吧?该死的野猫,眼睛要是再小点就不会发现我们了,看,这是被猫爪子抓的,要是猫的爪子再少一点,该多好啊!”
(二).学习新歌曲《老鼠画猫》
1、初步感受旋律。
2、理解、熟悉歌词
⑴鼠妈妈:从歌词与画面中发现大野猫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眼睛要变得小小的,腿变得短短的,胡子要往上翘?┄┄(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⑵鼠妈妈:那你们喜欢这样的猫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画这样的猫吧!要求:4人一组,根据音乐歌词,合作画猫。(音乐旋律起)
⑶边检查画面,边再次演唱歌曲
鼠妈妈:现在我要检查你们画的老鼠是不是我所喜欢的。共同用歌声检查自己的画。
⑷拿着自己的画,随乐一起表演唱
(三)、结束部分
一声猫叫——鼠妈妈:妈妈告诉你们我们梦想的猫是不存在的,真的猫还是要来的,我们还是悄悄搬家吧!(《小老鼠上灯台》的音乐声中结束)
教学反思
第一,幼儿理解、记忆歌词中巧妙地结合图片。
歌曲《老鼠画猫》歌词诙谐幽默、形象鲜明,幼儿感兴趣。这首歌歌词有一定的顺序性,但歌词之间没有鲜明的前后关系,幼儿易把歌词内容记颠倒。我根据歌词内容设计了一些小图片,如小老鼠、笔、小眼睛、小爪、短腿、翘胡子等。活动中我根据歌词依次出示小图片,引导幼儿边看边朗诵歌词。最巧妙的是把小老鼠的尾巴画成一个往上翘,来引导幼儿学习滑音,幼儿一看到便自然会把声音唱得像老鼠尾巴一样向上翘,立刻找到滑音的感觉。
第二,各个环节衔接自然、逐层递进,活动结构严谨、紧凑。
这首歌曲节奏较快,旋律起伏大,且有滑音、说唱形式等演唱技能的要求。能抓住重点,分解难度,层层深入。学唱歌曲环节中,我先引导幼儿自然地唱这首歌,再加入滑音的唱法,然后再指导幼儿运用说唱形式进行演唱,符合幼儿认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又能适时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不断激发幼儿新的学习欲望,将活动逐步推向**。
第三,方法得当,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歌唱教学比较枯燥,需反复练习。为避免这一弊端,我首先用游戏导入活动来吸引幼儿,产生愉悦激发兴趣,接着根据幼儿好奇的特点引出“怪猫”,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猫怪在哪儿,在看图和学唱环节中,我不急于告诉幼儿歌词内容和演唱方法,而是引导幼儿去观察、讨论、寻找,使本是外在的学习任务变成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需要。这样一来,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活动就真正成为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了。
不足: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刻体会到新颖有效的教学活动手段能有效地帮助幼儿增强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必须最大限度地体现音乐活动的独特魅力与优势,既要选择那些形象、生动、寓意含蓄、结构优美、幽默风趣的作品。教师必须以开放的、平等的、民主的、尊重幼儿的教育观念去选择方法、运用方法。
1、我的语言和动作如能更加夸张和显示歌曲的幽默就更好。2、在活动设计上应该更加严谨。3、活动的环节之间过渡自然,但是环节间的活动要更加紧扣,层层递进。
《纲要》中指出:要“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教育内容要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等等。在音乐教育中我觉得以下三种教学方法和谐统一,才能真正地发挥幼儿的创造潜能。
4、大班音乐游戏活动教案:《猫捉老鼠》教案(附教学反思)
游戏意图:
音乐游戏“猫和老鼠”表现了一只爱臭美、喜欢跳舞的猫和一群聪明机灵的老鼠斗智斗勇的故事。大班幼儿的创造欲望比较强烈,越来越喜欢那些能满足想象和创造欲望的活动;在活动中表现与表达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与同伴合作的意识也逐渐增强。根据幼儿的特点我设计了音乐游戏活动《猫捉老鼠》。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锻炼幼儿行动的敏捷性和快速反应能力,学会快速躲闪。实践过程中逐渐明确游戏玩法,并与同伴合作随乐游戏。
游戏目标:
1、通过游戏让幼儿表演故事内容。有节奏地做动作。
2、在游戏过程中,遵守游戏规则,感受乐曲诙谐、欢快的风格。
3、注意避免与同伴碰撞。
4、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5、遵守游戏规则,掌握游戏的玩法。
游戏准备:
1.猫与老鼠的头饰各一只。
2.纸箭头→若干个,磁铁若干块,磁性黑板一块。
3.编个“猫抓老鼠”的小故事,乐句出现在故事中,录在磁带上。
游戏玩法:
先请两位小朋友,分别扮演猫与老鼠(游戏中请其他小朋友轮流扮演这两个角色)。根据故事的内容进行创作表演。
再请四位小朋友到黑板上,各持纸箭头几个。根据故事中出现的乐句的高低走向,用箭头在黑板上排列出来。若乐句中的各个音是从低到高的,箭头则朝上↗。反之,则朝下↘。平行,就用→表示。这样箭头排列出的走向,就是猫勇敢地追捕老鼠时走的路线。
座位上的小朋友,用手划出乐句中各音高低走向,以检验黑板上排列出的箭头方向是否正确。
附故事《猫捉老鼠》
有一只小老鼠,偷偷地爬出了洞 它东看看,西瞧瞧,看看没什么危险,就往稻田里窜出, 刚想找点东西吃。
只听见“喵——”一声,“不好,猫来了,快逃!”小老鼠撒腿就跑 一口气跑到了前面的山顶上,回头看看猫没追上来,心想想真倒霉,累死了。它刚想躺下休息一会儿,只见猫已经从后山小路往上直追。“快逃啊!” 。
老鼠拼命逃呀逃。老鼠又来到了稻田里 ,它抓起稻谷赶零往嘴里塞,当老鼠正在洋洋得意的时候,“喵——”猫从后面朝老鼠扑了上去,逮住了那只偷吃庄稼的老鼠。
箭头排列:
↗→↗↘→
教师小结:
表扬积极游戏的幼儿,对下回游戏提出创意。
活动延伸:
回家后与爸爸妈妈一起做猫捉老鼠的游戏。
活动反思:
幽默的故事情节,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猫”和“老鼠”是幼儿十分熟悉的动物形象,这一对天敌既能给幼儿无尽的想象空间,也能创造出丰富的游戏形式。充分发挥游戏在幼儿音乐中的内在价值,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音乐、感知音乐、表现音乐,使音乐游戏成为幼儿在园活动的“兴奋剂”和“调节剂”,从而引发和保持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音乐游戏中,教师巧妙地运用了自身的“幽默感”,不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挑战愿望,在笑声中与孩子们一起游戏,和孩子们共同幸福成长。
5、大班音乐活动教案:《老鼠画猫》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从教育杂志上看到了这首《老鼠画猫》的歌曲,觉得此歌无论是从形象,还是从风格上来看,都是幼儿感兴趣的。这首情节幽默,诙谐的歌曲也是其中之一,我改变了以往老师唱孩子学的传统模式,而是通过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的理解,感受歌曲丰富的画面且让幼儿通过操作想象及自身的动作来表现自己对歌曲的感受。幼儿在边演示操作、边画、边唱的过程中很快掌握了这首难度较大的歌曲。这种以弱战强,以智取胜的诙谐生动的反串角色的表演,使幼儿的兴趣和好胜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活动目标
1、能积极参与歌唱活动,体验歌曲的趣味及滑音的乐趣。
2、学会演唱歌曲,借助简单而有节奏的念、唱和体态律动,丰富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表达形式。
3、幼儿理解滑音的唱法,尝试说唱的形式表演歌曲,大胆的运用表情和动作表现歌曲的和谐,幽默的特点。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
按照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我把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让学习理解歌曲内容,活动中会控制自己的歌声。学习说唱形式的演唱方法及掌握滑音的唱法,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活动准备
1.画有猫轮廓的纸若干张,黑笔人手一支;
2.猫头饰,大老鼠头饰各一个,小老鼠头饰与幼儿相等`;
3.音乐光盘《老鼠画猫》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创设情景表演《小老鼠上灯台》,引出新歌曲。
1、老师扮演老鼠妈妈带领小老鼠去找食物,老鼠大队前进!播放音乐《小老鼠上灯台》。
2.遇到了一只凶狠的大野猫(另一老师饰),使老鼠们的觅食行动受到了阻碍, 猫趾高气昂地走了。
3.为新歌的画面,埋下伏笔。鼠妈妈:“哎呀呀,好痛!我可怜的孩子们被吓坏了吧?该死的野猫,眼睛要是再小点就不会发现我们了,看,这是被猫爪子抓的,要是猫的爪子再少一点,该多好啊!”
(二).学习新歌曲《老鼠画猫》
1、初步感受旋律。
2、理解、熟悉歌词
⑴鼠妈妈:从歌词与画面中发现大野猫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眼睛要变得小小的,腿变得短短的,胡子要往上翘?┄┄(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⑵鼠妈妈:那你们喜欢这样的猫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画这样的猫吧!要求:4人一组,根据音乐歌词,合作画猫。(音乐旋律起)
⑶边检查画面,边再次演唱歌曲
鼠妈妈:现在我要检查你们画的老鼠是不是我所喜欢的。共同用歌声检查自己的画。
⑷拿着自己的画,随乐一起表演唱
(三)、结束部分
一声猫叫——鼠妈妈:妈妈告诉你们我们梦想的猫是不存在的,真的猫还是要来的,我们还是悄悄搬家吧!(《小老鼠上灯台》的音乐声中结束)
教学反思
第一,幼儿理解、记忆歌词中巧妙地结合图片。
歌曲《老鼠画猫》歌词诙谐幽默、形象鲜明,幼儿感兴趣。这首歌歌词有一定的顺序性,但歌词之间没有鲜明的前后关系,幼儿易把歌词内容记颠倒。我根据歌词内容设计了一些小图片,如小老鼠、笔、小眼睛、小爪、短腿、翘胡子等。活动中我根据歌词依次出示小图片,引导幼儿边看边朗诵歌词。最巧妙的是把小老鼠的尾巴画成一个往上翘,来引导幼儿学习滑音,幼儿一看到便自然会把声音唱得像老鼠尾巴一样向上翘,立刻找到滑音的感觉。
第二,各个环节衔接自然、逐层递进,活动结构严谨、紧凑。
这首歌曲节奏较快,旋律起伏大,且有滑音、说唱形式等演唱技能的要求。能抓住重点,分解难度,层层深入。学唱歌曲环节中,我先引导幼儿自然地唱这首歌,再加入滑音的唱法,然后再指导幼儿运用说唱形式进行演唱,符合幼儿认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又能适时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不断激发幼儿新的学习欲望,将活动逐步推向**。
第三,方法得当,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歌唱教学比较枯燥,需反复练习。为避免这一弊端,我首先用游戏导入活动来吸引幼儿,产生愉悦激发兴趣,接着根据幼儿好奇的特点引出“怪猫”,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猫怪在哪儿,在看图和学唱环节中,我不急于告诉幼儿歌词内容和演唱方法,而是引导幼儿去观察、讨论、寻找,使本是外在的学习任务变成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需要。这样一来,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活动就真正成为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了。
不足: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刻体会到新颖有效的教学活动手段能有效地帮助幼儿增强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必须最大限度地体现音乐活动的独特魅力与优势,既要选择那些形象、生动、寓意含蓄、结构优美、幽默风趣的作品。教师必须以开放的、平等的、民主的、尊重幼儿的教育观念去选择方法、运用方法。
1、我的语言和动作如能更加夸张和显示歌曲的幽默就更好。2、在活动设计上应该更加严谨。3、活动的环节之间过渡自然,但是环节间的活动要更加紧扣,层层递进。
《纲要》中指出:要“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教育内容要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等等。在音乐教育中我觉得以下三种教学方法和谐统一,才能真正地发挥幼儿的创造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