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班语言教案绘本谁在厕所里教案反思
活动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孩子的个人卫生意识非常差。“饭前便后要洗手。”这是卫生常识。所谓卫生,是讲究清洁、预防疾病等。开展此次活动《谁在厕所里》。学习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幼儿从小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尤其是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活动目标:
1. 理解绘本《谁在厕所里》的主要内容。
2. 尝试用语言和动作等方式表达小动物在厕所里的有趣表现。
3. 懂得从小要讲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的道理。
4. 能自由发挥想像,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5. 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活动准备:
1. 白板课件、背景音乐。
2. 操作图人手一份,问号贴纸人手一张。游泳圈一个。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播放进场音乐,去动物园玩。
2.观察图片
(二)集体阅读,初步了解绘本内容。
1.观察图片(二)。
仔细看看,发生什么事情?
谁在厕所里呢?它在厕所里干什么需要这么长时间。
2.集体阅读图片(三)或(四)。
幼儿随意猜测。
教师示范猜测。
小结语:到底谁在厕所里?它在厕所里干什么?请到后面的书袋里找找你觉得最有可能的答案。
(三)共阅绘本,猜测联想。
1.幼儿自主了解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2.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四)完整欣赏,巩固提高。
1.投票。
2.揭示答案。
3.完整阅读绘本。
(五)结束活动,养成教育。
活动延伸:
将图书投放到语言区供幼儿合作阅读。
活动反思:
绘本教学,一种全新的课型,它给孩子们的不是压力,只有兴趣,孩子们愿意去思考下一步的故事情节,推测主人公的命运,乐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学会了探索,激发起他们阅读欲望。开阔了思维方式。在不知不觉间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活动中也让幼儿懂得从小要讲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的道理。
2、中班语言谁住在皮球里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一天本班的妞妞拿来一个圆形的抱枕,孩子们很喜欢,当做的球相互用来滚着玩。 玩了会有孩子来问,为什么这个抱枕球不能像皮球一样跳?
皮球里住着谁,是多么有趣的问题啊!这能大大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了解空气对皮球运动状态的作用。
活动目标
1、 能安静的倾听并理解故事内容。
2、 能大胆的表述自己的想法。
3、 了解空气对皮球的作用。
4、 能分析故事情节,培养想象力。
5、 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对皮球运动状态的作用
难点:皮球与气球之间共通的理解
活动准备
1、 小兔、轮子、喜鹊图片各一张
2、气球
3、幼儿用书《谁住在皮球里》
活动过程
1、欣赏故事
操作图片,教师完整讲述故事,请幼儿带着问题倾听。
(1)故事里面说皮球里住着谁?
(2)为什么是它们住在里面?
2、谁住在皮球里?
(1)利用图片引导幼儿回忆并提问:故事里说谁住在皮球里?为什么是它们?
(2)真有3个朋友在里面吗?皮球里究竟住着谁?
教师:“想要知道皮球里面住有谁,问哪个比较好呢?”(皮球)
“我们要问皮球就可以知道皮球的里面住着谁啦,但是今天老师没带皮球,带来了皮球的号朋友气球,因为气球和皮球里住着的是一样。”
① 给充气的气球放气,请幼儿感受气口出来的空气。
② 小结:气球里面住的是空气,皮球里同样也是空气,没有小动物。是空气让皮球跳、滚、飞。
3、幼儿看书,教师再次讲述故事。
教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是谁住在皮球里,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就在小朋友们的书本里,请小朋友们轻轻翻开书本,找到故事《谁住在皮球里》一起安静的听老师再讲一遍。
4、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程序上出现错误,但幸好有图片教具,后面的提问环节达到预期效果。在刚讲故事时孩子们提出的各种想法没能很好的利用是一失误。目标的定制对本版孩子稍浅了些,应可以在提问为什么兔子住在里面时还可增加除了兔子会跳还有谁会跳等,扩散孩子的思维,对孩子的认知效果更好些。在后面看书的环节,前半部分还好,后半部分因没能提前交代,孩子们在自己看书时直接看了下一篇的内容。对本节课的内容没能巩固加深,又是一失误。总体上本课时的目标预期效果都达到了。但在过程中对孩子没出现的不在预期中的反应利用与操作得不是很好。
3、中班语言活动教案:《谁和谁好》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意图:
“谁和谁好?”经常是孩子们口中心里提及的问题,班级里面也总有孩子说“我和***好”“我们是好朋友”……这是他们上幼儿园的动力和源泉。此次活动的开展是让孩子知道生活中也有很多事物是两两相配的,互帮互助的。学习这首好歌不仅了解生活中相互的事物,也让孩子感受朋友间在一起的欢快。
活动目标:
1、乐意为生活中常见的事和物寻找联系,并讲述自己的理由。
2、能遵守游戏规则,体验竞赛游戏的快乐。
3、幼儿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清楚自己想说的事。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重难点:
愿意讲述事物之间联系的原因。
活动准备:
材料材料包、ppt。
活动过程:
一、儿歌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朗诵儿歌,幼儿欣赏。
今天,我带来一首关于好朋友的儿歌,名字叫《谁和谁好》。请你们来听一听。儿歌里都说了什么。
你听到了谁和谁好?他们是怎么样好的?
小结:谁和谁好?藤儿和瓜好。它们手拉手,不吵也不闹。
为什么他们手拉手,不吵也不闹?
小结:因为他们住在一起,离得近,天天在一起,所以他们手拉手不吵也不闹。
你还听到了谁和谁好?儿歌里还说到谁和花好?
小结:谁和谁好?蜜蜂和花好,蜜蜂来采蜜,花儿仰脸笑
蜜蜂做了什么?花又做了什么?
小结:花里面有花粉,蜜蜂每天都要去采花粉然后带回家酿成香甜的蜂蜜。
仔细看,还有谁和谁好?
小朋友之间又做了什么?他们的心情怎么样?
小结:谁和谁好,我和小朋友好,大家唱起歌,开心又快乐。
二、完整欣赏:
教师和幼儿稍作动作表现儿歌内容。
三、幼儿操作材料《谁和谁好》
过渡语:除了我们刚学到的儿歌,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朋友,让我们去找一找。
观察要点:观察幼儿是否能够将事物进行联系,并简单说说理由
集体交流:请幼儿说说自己配对的原因?
谁和谁好,说出你的原因。
总结::原来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事物都能够找到谁和谁是好朋友,事物之间是存在联系的。
活动延伸:
继续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
附:儿歌《谁和谁好》
谁和谁好?藤儿和瓜好。
它们手拉手,不吵也不闹。
谁和花好?蜜蜂和花好,
蜜蜂来采蜜,花儿仰脸笑。
谁和小朋友好?我和小朋友好,
大家唱起歌,开心又快乐。
活动反思:
教学活动来源于儿歌《谁和谁好》,引发幼儿去关注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关联。通过活动,幼儿在智慧火花的碰撞中,激活了思维,展示了潜能。抓住机会挖掘他们潜力,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
活动中,没有意识去整合知识,教育机智上还应多加思考,教学的过程中,语言不够精炼、准确,回应不够精炼,在方式方法上应多加变化。在教学中,应该多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使幼儿在语言方面能够得到一定的发展。
4、中班语言活动教案:绘本《谁在厕所里》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孩子的个人卫生意识非常差。“饭前便后要洗手。”这是卫生常识。所谓卫生,是讲究清洁、预防疾病等。开展此次活动《谁在厕所里》。学习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幼儿从小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尤其是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活动目标:
1. 理解绘本《谁在厕所里》的主要内容。
2. 尝试用语言和动作等方式表达小动物在厕所里的有趣表现。
3. 懂得从小要讲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的道理。
4. 能自由发挥想像,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5. 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活动准备:
1. 白板课件、背景音乐。
2. 操作图人手一份,问号贴纸人手一张。游泳圈一个。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播放进场音乐,去动物园玩。
2.观察图片
(二)集体阅读,初步了解绘本内容。
1.观察图片(二)。
仔细看看,发生什么事情?
谁在厕所里呢?它在厕所里干什么需要这么长时间。
2.集体阅读图片(三)或(四)。
幼儿随意猜测。
教师示范猜测。
小结语:到底谁在厕所里?它在厕所里干什么?请到后面的书袋里找找你觉得最有可能的答案。
(三)共阅绘本,猜测联想。
1.幼儿自主了解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2.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四)完整欣赏,巩固提高。
1.投票。
2.揭示答案。
3.完整阅读绘本。
(五)结束活动,养成教育。
活动延伸:
将图书投放到语言区供幼儿合作阅读。
活动反思:
绘本教学,一种全新的课型,它给孩子们的不是压力,只有兴趣,孩子们愿意去思考下一步的故事情节,推测主人公的命运,乐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学会了探索,激发起他们阅读欲望。开阔了思维方式。在不知不觉间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活动中也让幼儿懂得从小要讲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的道理。
5、中班语言教育猜猜我有多爱你(绘本阅读)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
1、幼儿倾听故事,感知小兔和妈妈之间真挚深切的母子之情。
2、愿意用看得见的事物来描述自己的爱,尝试用语言或肢体动作大胆表现。
二、活动准备:
1、绘本PPT、背景音乐《告别小苏西》
2、图片:情景图(大海和太阳)(月亮和星星)、柳树、围巾等3、头饰(兔妈妈头饰1个、小兔头饰多个)、黑板
三、活动过程:
谈话活动(教师与幼儿)(2分钟)
1、直接导入。
教师带领幼儿认识书名,着重引出"爱"字,导出故事。(2分钟)
2、教师播放幻灯片分情节讲故事,幼儿倾听故事,感知小兔和妈妈之间真挚深切的母子之情。(10-12分钟)
(1)教师有感情的讲故事(情节1),幼儿认真听故事,教师针对故事内容向幼儿提问。
师:小兔子用了一个什么动作表示爱?对妈妈说了一句什么话?小兔子为什么要把手臂张开,张到无法再张开?兔妈妈爱得多还是小兔爱得多?谁来和妈妈比比谁爱得多?(请一位幼儿和老师比谁爱得多)
(2)教师有感情的讲故事(情节2,情节3),幼儿认真听故事,教师针对故事内容向幼儿提问。
师:小兔子和兔妈妈还用了哪两个动作?说了什么话表示对妈妈的爱?(幼儿站起来做动作并用语言说说)妈妈爱得多,还是小兔爱得多?我们班小朋友谁爱得多?谁来比比?(请2位幼儿比比谁爱得多)师:小兔子举着手表示爱,他还用了什么动作表示爱?我们班谁跳得高谁就爱得多。(请1,2位坐着的孩子起来比一下)
3、请幼儿用景象中的东西表示对妈妈的爱,尝试用语言或肢体动作大胆表现。(教师有感情的讲故事(情节4),幼儿认真听故事,教师针对故事内容向幼儿提问。)师:这幅美丽的景象里面有什么?你看到了什么?小兔子和兔妈妈看到了什么?(幼儿观察后回答)师:你能够用其它的东西表示对妈妈的爱吗?用一句话把爱大声的说出来。
师: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可以用来表示爱的,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教师依次出示图片张贴在黑板上幼儿观察)师:你能用这里的一样东西表示对妈妈的爱吗?心里有爱就要说出来呀,这样别人才知道的。(幼儿用语言表达对妈妈的爱)
4、情景表演(请幼儿扮演兔妈妈和小兔子体会故事中妈妈和孩子间的爱)教师和幼儿表演孩子和孩子表演教师扮演兔妈妈,带着宝宝们去户外找找还能用哪些东西表示爱。
活动反思:
此次活动主要是让幼儿学会用“XX多XX,就有多爱你”这个句式以及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活动一开始以图片导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教案来自:幼儿园学习网教案网.)接着分段讲故事,通过故事内容和小兔子的话来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和学说这个句式。在这个过程中,多采用翻页的形式进行讲解觉得不叫单一,可采取多多种形式来让幼儿更投入其中。在让幼儿的回答时,还是自己讲的较多,应该让孩子多说,并且对于孩子的回答应该多多追问,拓宽他们的思维。在进行创编的时候可能是孩子们已经看多这本绘本整个创编过程比较顺利,因此我就请几个小朋友来创编应该多请孩子来说一说。最后完整欣赏的时候,由于孩子们已经听过这个故事,单纯的让老师来讲可能孩子就不怎么有兴趣听,可以采用分角色的方式,孩子们扮演小兔子,老师扮演兔妈妈来表演整个故事,这样孩子们可以参与其中,会觉得更有趣。
6、中班语言绘本点点点教案反思
一、活动来源:
图画书《点点点》整本书挥洒着魔力,吸引孩子热烈参与,随着一页一页的互动,书的内容也开始产生奇妙的变化,非常能满足中班孩子的好奇心。同时,《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所以,我们组秉着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的宗旨,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了一本好玩的图画书——《点点点》,让孩子一起在体验如魔术般的游戏中学习数量、颜色、排序、方位、大小等的变化!并以集体游戏的方式重新演绎绘本故事,在游戏参与过程中,锻炼孩子的注意力、听觉能力,反应力,并享受一起协作的愉快和成就感。
二、活动目标:
1.在看看、说说、想想中,了解绘本的内容。
2.在动作指令的操作中,感知点点的数量、颜色、排序、方位、大小等变化,动手操作按规律排序涂颜色。
3.在魔术般的互动游戏情境中,体验阅读带来的快乐。
4.帮助幼儿体验和理解故事内容,尝试讲清简单的事情。
5.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三、活动重难点
重点:在看看、说说、想想中,了解绘本的内容。
难点:在动作指令的操作中,感知点点的数量、颜色、排序、方位、大小等变化。
四、活动准备:
绘本PPT、 绘本图书一本、红黄蓝三色点点若干、透明魔法袋一个
五、活动过程:
一、导入——点点魔术师
(一)出示透明魔法袋,激发孩子兴趣。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神秘的东西,猜猜看是什么?
这个魔法袋里装的什么呢?(魔法袋里有许多点点,有红色的点点、还有黄色的和蓝色的点点。)
(二)孩子们自选喜欢点点,变身小小魔术师。
师:这些点点也全部被施了魔法,现在我把所有的点点全部倒在桌子上面,请现在你们赶紧来选一个点点贴在自己胸前,让我们一起来当点点魔法师吧!
二、采用魔术游戏,感知绘本内容。
(一)出示黄点点,激发阅读兴趣。
师:今天,老师还请来了我的小伙伴,你们看它是谁?(黄点点)
(二)调动幼儿思维,进行想象猜测。
师:黄点点会是什么呢?(幼儿猜想)黄点点也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想不想和它玩一玩?
(三)通过多种指令,完整感知图书。
1、按一按,点点会变多。
师:按一下这个黄点,看看会有什么变化?(一个黄点变成两个黄点)
再来按一下,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变成了三个黄点)
2、点一点,黄点会变色。
师:现在用手指轻轻地点一点左边的黄点,小黄点变成了什么颜色?
就是这样,再来点点右边的黄点,小黄点变成了什么颜色?
3、按五次,点点又变多。
(1)黄点点魔术师徒手按五次黄点。
师:太神奇了,现在请黄点点魔术师施魔法,远远地按五次黄点,看变成了几个黄点?(五个)
(2)红点点魔术师徒手按五次红点。
师:红点点魔术师,赶紧给红点点也按五次,看变成了几个红点?一起数一数。
(3)蓝点点魔术师徒手按五次蓝点。
师:蓝点点魔术师,你们也按五下蓝点,会有什么变化呢?
4、摇一摇,点点会移动。
(1)请一个小朋友摇一摇书,看点点的变化。
师:现在请一个魔术师上来,拿起书摇一摇,点点怎么样了?
(2)魔术师们集体用身体左右摇动来施魔法,点点又有新变化。
师:点点魔术师们,现在你们全部摇摇你们的身体,看看魔法会让点点发生什么新的变化呢?
(3)魔术师身体往左边倾斜,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再往右呢,试试看?
(4)再请一个最棒的魔术师来摇一摇,变魔术,让点点们排列整齐。
师:点点听话吗?怎么排的队?
5、使劲按,点点换位置。
(1)魔法师双手按住自己胸前的点点。
师:哎呀,天黑了,点点睡觉了。
(2)魔法师放开手,让胸前的点点漏出来。
师:天亮了,点点会出来吗?咦,点点睡了一觉醒来有什么变化吗?
有两个点点没睡醒,站错了位子,你发现了吗?
(3)魔法师跺跺脚,点点变成了什么?(彩虹)
6、吹一吹,点点会飞走。
(1)孩子们,我们一起来吹口气看看,点点会变化吗?再使点劲儿。
(2)魔法师们劲儿太大了,把点点都吹到书最上面去了,赶快请了最厉害的魔法师把书立起来,看点点能不能掉下来?
7、拍一拍,点点会变大。
(1)拍一下手,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
(2)接着拍两下、三下、四下呢?
(3)鼓鼓掌,黄点变回来了。
三、听指令,表演绘本故事片段。
1、请点点魔法师,按红、黄、蓝三种颜色排队。
2、教师摇一摇图画书,点点们散开,身体往左边倾斜,点点往左边跑,身体往右边倾斜,点点往右边跑,再摇一摇图画书,点点们重新排好队。
3、集体一起拍手,用身体动作表示点点变大。
4、最后一起鼓掌,点点们回到位子上。
5、魔法师们选三种颜色给自己手上的点点按规律穿上漂亮的衣服(涂色)。
四、教师介绍图画书的名称,请喜欢图画书的孩子到活动区继续阅读。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圆满结束!活动前我为幼儿创设了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轻松获得锻炼与提高。活动过程中,幼儿表现的积极主动,都能用较完整的语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能主动与同伴交流。
7、中班语言公开课谁住在皮球里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空气是游戏的好伙伴,它会住在皮球里、气球里、空盒子里……幼儿在玩瘪皮球的时候,总会说:老师这个皮球不好玩,好象是没气了。如果将幼儿置身与游戏中,空气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不再是抽象的、枯燥的。通过玩皮球,学动作与具体情境相联系,积极诱发了幼儿自主访取、自主建构的一个学习境脉。皮球里住着谁,是多么有趣的问题啊!这能大大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了解空气对皮球运动状态的作用。
目标:
1.欣赏故事对皮球的动态——蹦、滚、飞产生兴趣。
2.通过观察、比较,理解空气对皮球运动状态所起的作用。
3.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4.初步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语言的重复性特点。
准备:
1.幼儿有玩皮球的经验。
2.充足的皮球和瘪皮球若干。
3.相应的故事图片。
过程:
1.出示充足的皮球和瘪皮球,观察讨论。
教师问:我这儿有两个皮球,你们看看有什么不一样?拍一拍有什么不同?
个别幼儿操作,集体讨论。
2.教师玩充足的皮球请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皮球运动状态。
①教师问:老师玩皮球的时候,皮球是怎么运动的?你来学一学?
鼓励幼儿用肢体动作来表现皮球蹦跳、滚动、飞起来的状态。
②教师问:皮球为什么会蹦会飞又会跳呢?究竟谁住在皮球里呢?
3.幼儿完整欣赏故事①组织幼儿讨论:你听到了什么?谁住在皮球里?
②引导幼儿学习故事中的象声词:咚咚咚、轱辘辘辘、嗵嗵嗵4.结合故事图片,再次欣赏故事一遍。
①组织幼儿讨论:皮球里真的住着兔子、轮子和喜鹊吗?它们是怎么运动的?
②引导幼儿挤压充足的皮球讨论:皮球硬硬的,一定有什么东西住在里面,那是什么呢?(空气)③教师出示瘪皮球拍、滚、踢皮球。问:皮球没有空气会怎么样?
④教师小结:只要皮球里充满了空气它就会像兔子那样蹦轮子那样滚,喜鹊那样飞起来。空气真了不起!
5.游戏:我是小皮球结合故事的情节进行肢体动作的表演,瘪了以后又怎么样了,请幼儿用形象的动作加以表演。
课后反思
因为有疑惑而去探索,并由此而逼近科学的真理,是人类认识的必经途径。幼儿在玩皮球时会闪现疑惑——皮球为啥会蹦、会滚、会飞?故事《谁住在皮球里》将幼儿心中一掠而过的那丝疑惑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并因此而激活了幼儿去探索、发现的好奇心。在活动的前两个环节,把幼儿的这种好奇给予充分的激发起来。后一个环节侧重于幼儿观察、比较,让幼儿认识空气充入皮球之中所起到的作用。还让幼儿置身在游戏和表演皮球蹦跳、滚动、飞起来的状态,了解到空气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再是抽象的、枯燥的;而是具体的、有趣的。由此而了解如何选取适合幼儿的又有一定挑战的学习内容。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或许不仅有幼儿的成长,也有老师可以获得启迪。
空气是游戏的好伙伴,它会住在皮球里、气球里、空盒子里……幼儿在玩瘪皮球的时候,总会说:老师这个皮球不好玩,好象是没气了。如果将幼儿置身与游戏中,空气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不再是抽象的、枯燥的。通过玩皮球,学动作与具体情境相联系,积极诱发了幼儿自主访取、自主建构的一个学习境脉。皮球里住着谁,是多么有趣的问题啊!这能大大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了解空气对皮球运动状态的作用。
因为空气不被人看见,不被人摸到,才会有小朋友不认识它。所以我利用《谁住在皮球》的故事是给小朋友设了一个悬念,目的是为了引发小朋友的思考,为了让小朋友对身边的科学现象感兴趣,而兴趣的引导者是老师。教学活动就是要求老师能从不同的角度来引领小朋友去感知周围的事与物,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来调动幼儿主动探究,牢固地掌握科学知识的。
本次活动我的设计意图是想在前两个环节,把幼儿这种好奇心充分激发起来,后一个环节侧重与观察、比较,让幼儿认识空气充入皮球之中所起到的作用。在实际开展活动时,我发现幼儿的反应比我预想的要好,当我第一次提问“是谁住在皮球里”时,已经有幼儿回答是气,当我讲述故事《谁住在皮球里》小朋友的注意力非常集中,教室里一点声音也没有,此时我的目的已经达到,幼儿的好奇心充分调动起来,对活动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急切地想要知道“究竟皮球里是否住着小动物”,接下来的让幼儿比较、观察使幼儿明白了皮球里有空气,是空气让皮球运动的。当然,还有些小环节的需注意,如皮球还有多种运动方式,可以多启发幼儿的探索与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