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班社会大公鸡和漏嘴巴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内容,知道"漏嘴巴"是一个不好的习惯。
2、在故事中感受"吃饭时要专心,不要浪费粮食"的道理。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二、活动准备故事的PPT、录音三、活动过程:
1.看图引出课题。
(请幼儿看图)师:小朋友们,你看看图画上的是谁呀?(大公鸡、小弟弟)今天老师要讲一个大公鸡和小弟弟之间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大公鸡和漏嘴巴》。咦,漏嘴巴会是谁呢,难道小弟弟的嘴巴是漏的吗,听一听故事就知道了。
2.倾听与理解故事(1)第一遍完整欣赏(录音)师:故事里都有谁,发生了什么事情?
(2)第二遍分段欣赏(结合PPT)师根据PPT引导幼儿说出图片内容,提问如下:①小弟弟坐在院子里干什么? ②小弟弟碗里的饭为什么撒得到处都是?③大公鸡来了说什么?然后做了什么? ④大公鸡为什么说小弟弟漏嘴巴? ⑤大公鸡唱的是什么儿歌? ⑥小弟弟为什么哭了? ⑦奶奶对小弟弟说了什么?⑧后来小弟弟还撒饭粒吗?
3.引发讨论,体会故事主旨(1)幼儿讨论:漏嘴巴是不是一个好习惯,平常吃饭的时候怎么样才能不做漏嘴巴呢?
(2)教师总结:漏嘴巴是一个坏习惯。小朋友吃饭时要专心,不要浪费粮食。同时将幼儿的讨论结果编成一首儿歌:一手扶小碗,一手拿调羹,小眼睛、看小碗,一口菜,一口饭,饭菜全部吃光光。
4.活动延伸在日后进餐过程中组织"不做漏嘴巴"的游戏,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大公鸡和漏嘴巴》活动反思故事教学是幼儿园在社会教育中常用的方法,这与单纯的说教相比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大公鸡和漏嘴巴》是一个形象生动、又极具社会教育价值的故事。《指南》中指出,幼儿的能力和习惯形成是靠日积月累的,并富有重复性的特点,生活活动是一种养成性教育,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教育。本次活动意在让幼儿知道"漏嘴巴"是个坏习惯,同时也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本次活动主要有三大环节:
环节一是导入。我以看图的形式引出故事的两大主人公:大公鸡和小弟弟,并且开门见山说出故事的题目,引发幼儿的猜想:小弟弟是不是就是这个"漏嘴巴"呢?请幼儿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故事的欣赏与理解。这符合幼儿的好奇心理,让幼儿有听故事的兴趣。
环节二是故事的欣赏与理解。该环节是接下去第三环节的铺垫,只有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才可以引发幼儿的讨论。因为是小班幼儿,所以在第一遍完整欣赏采取录音播放的形式只是为了让幼儿有一个简单的感知,故事的理解主要以分段欣赏为主,因此在故事的第二遍欣赏时同时采用了PPT资料,并且随故事进展设立问题让幼儿在思考中一步步理解故事内容。活动中幼儿通过看图以及回答问题较好地理解了故事内容,对于故事的主旨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即小弟弟的"漏嘴巴"是一个不好的习惯。
环节三是讨论环节。由于这是一次社会领域的教学活动,上一环节对于故事的欣赏和理解只是该环节的一个铺垫。幼儿通过故事感知了"漏嘴巴"是个不好的进餐习惯,那么在进餐的时候怎么才能做到不漏嘴巴呢,为此特引发幼儿讨论,帮助幼儿加深印象以在日后的进餐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这是本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将文学作品回归到幼儿的现实生活,以提问:"漏嘴巴是不是一个好习惯,平常吃饭的时候怎么样才能不做漏嘴巴呢?"为切入,并让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先自己探讨出好的办法,最后我及时地将幼儿的回答小结成儿歌:一手扶小碗,一手拿调羹,小眼睛、看小碗,一口菜,一口饭,饭菜全部吃光光。
活动的延伸活动则是在日后进餐过程中组织"不做漏嘴巴"的游戏,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教学反思:
故事教学是幼儿园在社会教育中常用的方法,这与单纯的说教相比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大公鸡和漏嘴巴》是一个形象生动、又极具社会教育价值的故事。《指南》中指出,幼儿的能力和习惯形成是靠日积月累的,并富有重复性的特点,生活活动是一种养成性教育,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教育。本次活动意在让幼儿知道“漏嘴巴”是个坏习惯,同时也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2、小班音乐活动教案:大公鸡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 初步学习用唱与默唱交替的方法演唱歌曲。
2. 激发幼儿爱护、喜欢大公鸡的情感。
3. 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 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 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 歌曲录音。
2. 钢琴。
活动过程:
一. 复习部分。
1. 复习歌曲《丁冬小门铃》。
2. 引导幼儿唱出迎接客人和做客愉快地心情。
3. 进行简单地歌表演,重点提醒幼儿左手动作。
二. 学习歌曲《大公鸡》。
1. 欣赏歌曲第一遍,听听歌曲的旋律怎样?
2. 学习按歌曲的节奏用左手打拍子。
3. 学唱歌曲《大公鸡》,边唱边拍手。
4. 分小组继续学习对唱歌曲,如一组唱“大公鸡”。另一组唱“穿花衣”。
5. 启发幼儿把每句歌词的最后一个字处理为默唱,并用拍手表现。
6. 启发幼儿把每一乐句的前半部分或后半部分处理为默唱。
活动反思:
大公鸡是小班幼儿生活中常见和喜欢的动物。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洗澡需要用到的物品,换洗衣服是谁洗的,接着我出示大公鸡的图片,引起幼儿兴趣,让孩子们总结出它的羽毛五颜六色就像穿了一件花衣。然后请幼儿欣赏音乐,仔细听听大公鸡是用什么洗澡的。让幼儿自主倾听,原来大公鸡是用沙洗的。最后引导幼儿在歌唱、表演、做动作以及和同伴的互动中,激发幼儿爱护、喜欢大公鸡的情感。
通过游戏活动,加深了他们对大公鸡的熟悉,进一步了解了大公鸡的生活习性,知道了大公鸡是怎样洗澡的,丰富了他们的知识的同时,也为以后学习有关动物、了解大自然的活动打好了基础。
3、小班音乐大公鸡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初步学习用唱与默唱交替的方法演唱歌曲。
2. 激发幼儿爱护、喜欢大公鸡的情感。
3. 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4. 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5. 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1. 歌曲录音。
2. 钢琴。
活动过程:
一. 复习部分。
1. 复习歌曲《丁冬小门铃》。
2. 引导幼儿唱出迎接客人和做客愉快地心情。
3. 进行简单地歌表演,重点提醒幼儿左手动作。
二. 学习歌曲《大公鸡》。
1. 欣赏歌曲第一遍,听听歌曲的旋律怎样?
2. 学习按歌曲的节奏用左手打拍子。
3. 学唱歌曲《大公鸡》,边唱边拍手。
4. 分小组继续学习对唱歌曲,如一组唱“大公鸡”。另一组唱“穿花衣”。
5. 启发幼儿把每句歌词的最后一个字处理为默唱,并用拍手表现。
6. 启发幼儿把每一乐句的前半部分或后半部分处理为默唱。
活动反思:
歌唱活动的重点是演唱歌曲,小班的孩子对歌唱活动总是不能坚持很长时间,对唱歌没有兴趣,演唱时往往是老师唱得多,怎样让孩子在歌唱活动中体验到唱歌的乐趣,积极参加歌唱活动呢?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今天的活动要求幼儿用对唱与默唱的方法演唱歌曲,虽然本次活动的内容很多,但是这种新型的演唱方法很吸引幼儿,让我对歌唱活动又重拾信心了。
4、小班社会活动大公鸡和漏嘴巴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内容,知道"漏嘴巴"是一个不好的习惯。
2、在故事中感受"吃饭时要专心,不要浪费粮食"的道理。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二、活动准备故事的PPT、录音三、活动过程:
1.看图引出课题。
(请幼儿看图)师:小朋友们,你看看图画上的是谁呀?(大公鸡、小弟弟)今天老师要讲一个大公鸡和小弟弟之间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大公鸡和漏嘴巴》。咦,漏嘴巴会是谁呢,难道小弟弟的嘴巴是漏的吗,听一听故事就知道了。
2.倾听与理解故事(1)第一遍完整欣赏(录音)师:故事里都有谁,发生了什么事情?
(2)第二遍分段欣赏(结合PPT)师根据PPT引导幼儿说出图片内容,提问如下:①小弟弟坐在院子里干什么? ②小弟弟碗里的饭为什么撒得到处都是?③大公鸡来了说什么?然后做了什么? ④大公鸡为什么说小弟弟漏嘴巴? ⑤大公鸡唱的是什么儿歌? ⑥小弟弟为什么哭了? ⑦奶奶对小弟弟说了什么?⑧后来小弟弟还撒饭粒吗?
3.引发讨论,体会故事主旨(1)幼儿讨论:漏嘴巴是不是一个好习惯,平常吃饭的时候怎么样才能不做漏嘴巴呢?
(2)教师总结:漏嘴巴是一个坏习惯。小朋友吃饭时要专心,不要浪费粮食。同时将幼儿的讨论结果编成一首儿歌:一手扶小碗,一手拿调羹,小眼睛、看小碗,一口菜,一口饭,饭菜全部吃光光。
4.活动延伸在日后进餐过程中组织"不做漏嘴巴"的游戏,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大公鸡和漏嘴巴》活动反思故事教学是幼儿园在社会教育中常用的方法,这与单纯的说教相比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大公鸡和漏嘴巴》是一个形象生动、又极具社会教育价值的故事。《指南》中指出,幼儿的能力和习惯形成是靠日积月累的,并富有重复性的特点,生活活动是一种养成性教育,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教育。本次活动意在让幼儿知道"漏嘴巴"是个坏习惯,同时也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本次活动主要有三大环节:
环节一是导入。我以看图的形式引出故事的两大主人公:大公鸡和小弟弟,并且开门见山说出故事的题目,引发幼儿的猜想:小弟弟是不是就是这个"漏嘴巴"呢?请幼儿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故事的欣赏与理解。这符合幼儿的好奇心理,让幼儿有听故事的兴趣。
环节二是故事的欣赏与理解。该环节是接下去第三环节的铺垫,只有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才可以引发幼儿的讨论。因为是小班幼儿,所以在第一遍完整欣赏采取录音播放的形式只是为了让幼儿有一个简单的感知,故事的理解主要以分段欣赏为主,因此在故事的第二遍欣赏时同时采用了PPT资料,并且随故事进展设立问题让幼儿在思考中一步步理解故事内容。活动中幼儿通过看图以及回答问题较好地理解了故事内容,对于故事的主旨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即小弟弟的"漏嘴巴"是一个不好的习惯。
环节三是讨论环节。由于这是一次社会领域的教学活动,上一环节对于故事的欣赏和理解只是该环节的一个铺垫。幼儿通过故事感知了"漏嘴巴"是个不好的进餐习惯,那么在进餐的时候怎么才能做到不漏嘴巴呢,为此特引发幼儿讨论,帮助幼儿加深印象以在日后的进餐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这是本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将文学作品回归到幼儿的现实生活,以提问:"漏嘴巴是不是一个好习惯,平常吃饭的时候怎么样才能不做漏嘴巴呢?"为切入,并让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先自己探讨出好的办法,最后我及时地将幼儿的回答小结成儿歌:一手扶小碗,一手拿调羹,小眼睛、看小碗,一口菜,一口饭,饭菜全部吃光光。
活动的延伸活动则是在日后进餐过程中组织"不做漏嘴巴"的游戏,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教学反思:
故事教学是幼儿园在社会教育中常用的方法,这与单纯的说教相比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大公鸡和漏嘴巴》是一个形象生动、又极具社会教育价值的故事。《指南》中指出,幼儿的能力和习惯形成是靠日积月累的,并富有重复性的特点,生活活动是一种养成性教育,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教育。本次活动意在让幼儿知道“漏嘴巴”是个坏习惯,同时也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5、小班音乐大公鸡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愿意自由创编动作表现歌曲内容。
2.乐意向同伴学习新编的动作。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学会了歌曲《大公鸡》。
2.大公鸡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复习部分。
1.复习歌曲《大公鸡》。
2.要求把默唱部分唱清楚、唱准。
二.进行韵律活动《大公鸡》。
1.启发幼儿根据歌词内容自己创编歌词。
2.教师出示公鸡头饰,问:大公鸡是什么样?它们在干什么?请你用动作做出来?
1)幼儿边唱边做动作,教师可指导幼儿用左手和右手结合做大公鸡的动作。
2)教师找出表演有特色的幼儿,为他带上大公鸡的头饰,并带领大家一起做。
3)引导幼儿在“扑棱”“扑棱”出摆动四次手避(公鸡扇动翅膀),动作要合上音乐节奏。
4)鼓励幼儿自己结伴(面对面)进行韵律活动。
活动反思:
引导幼儿在歌唱、表演、做动作以及和同伴的互动中,激发幼儿爱护、喜欢大公鸡的情感。通过游戏活动,加深了他们对大公鸡的熟悉,进一步了解了大公鸡的生活习性,知道了大公鸡是怎样洗澡的,丰富了他们的知识的同时,也为以后学习有关动物、了解大自然的活动打好了基础。
6、小班语言大公鸡与漏嘴巴教案反思
设计来源:
幼儿进餐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为了让幼儿能养成自觉吃饭和良好的进餐习惯,我们开展了《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讲述活动。风趣幽默的故事,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能让幼儿能从自己最熟悉的情境进入,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体验倾听故事的乐趣。
2、愿意与教师交流,鼓励幼儿大胆回答问题。
3、理解词组:东瞧瞧西看看,学习复述简单句。
4、通过教师大声读,幼儿动情读、参与演,让幼儿感知故事。
5、初步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语言的重复性特点。
活动准备:
幼儿餐后桌面和地面的图片,故事图片,故事视频等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出示幼儿餐后桌面和地面的图片
提问:这是哪儿啊?地上怎么这么脏呀?这是哪来的饭粒呢?
引导语:“这么好吃的饭掉在地上真可惜!”
2、播放PPT,讲述故事
教师:小朋友,你们平时吃饭掉不掉饭粒呀?你是怎么吃饭的?
出示小弟弟玩具,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这个小弟弟是什么样子的?你们猜猜他在做什么呢?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讲一个小弟弟吃饭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大公鸡和漏嘴巴》。
(1)看PPT讲述,请幼儿回答。
教师:这是哪里呀?(院子)教师:院子里都有什么?(小房子、小篱笆、牵牛花、蝴蝶、大公鸡)
(2)讲述故事一、二段后提问。
教师:大公鸡看见什么了这么高兴?你们猜猜大公鸡高兴的时候会说什么?
(3)引导幼儿复述故事中的简单句:好运气!好运气!今天碰到一个漏嘴巴的小弟弟!
教师:大公鸡抬头一看,看见什么了?
(4)引导幼儿观察小弟弟的玩具,说出小弟弟的裤子上有饭粒,衣服上有饭粒,嘴巴上有饭粒。
教师:谁是漏嘴巴呀?
教师:小弟弟是怎么吃饭的?谁能帮助小弟弟想出一个不掉饭粒的好办法?
教师:奶奶是怎么说的?(复述词组:东瞧瞧西看看)教师:小朋友猜一猜这一次小弟弟有没有撒饭粒?那他是怎么吃饭的?
教师:大公鸡找到饭粒了吗?为什么?
3、从头完整的讲述故事。
提问:小弟弟真的是漏嘴巴吗?大公鸡为什么说小弟弟是个漏嘴巴?
4、结束部分。
请幼儿说说,平常在吃饭的时候怎样才能不做漏嘴巴。
5、活动延伸。
在进餐过程中组织"不做漏嘴巴"的游戏,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教学反思:
故事教学是幼儿园在社会教育中常用的方法,这与单纯的说教相比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大公鸡和漏嘴巴》是一个形象生动、又极具社会教育价值的故事。《指南》中指出,幼儿的能力和习惯形成是靠日积月累的,并富有重复性的特点,生活活动是一种养成性教育,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教育。本次活动意在让幼儿知道“漏嘴巴”是个坏习惯,同时也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7、小班语言公开课大公鸡与漏嘴巴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
在开展小班幼儿进餐常规培养时,为了让幼儿能养成自觉吃饭和良好的进餐习惯,特别开展了《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讲述活动。活动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设计了导入环节,让幼儿能从自己最熟悉的情境进入,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体验倾听故事的乐趣。
2、愿意与教师交流,鼓励幼儿大胆回答问题。
3、理解词组:东瞧瞧西看看,学习复述简单句。
4、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5、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活动准备:
故事图片,故事视频等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提问:地上怎么这么脏呀?这是哪来的饭粒呢?
引导语:"这么好吃的饭掉在地上真可惜!"请幼儿把饭粒捡起来扔到垃圾桶,然后回到座位上来。
2、看图讲述故事。
教师:小朋友,你们平时吃饭掉不掉饭粒呀?你是怎么吃饭的?
出示小弟弟玩具,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这个小弟弟是什么样子的?你们猜猜他在做什么呢?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讲一个小弟弟吃饭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大公鸡和漏嘴巴》。
(1)看背景图讲述,请幼儿回答。
教师:这是哪里呀?(院子)教师:院子里都有什么?(小房子、小篱笆、牵牛花、蝴蝶、大公鸡)
(2)讲述故事一、二段后提问。
教师:大公鸡看见什么了这么高兴?你们猜猜大公鸡高兴的时候会说什么?
(3)引导幼儿复述故事中的简单句:好运气!好运气!今天碰到一个漏嘴巴的小弟弟!
教师:大公鸡抬头一看,看见什么了?
(4)引导幼儿观察小弟弟的玩具,说出小弟弟的裤子上有饭粒,衣服上有饭粒,嘴巴上有饭粒。
教师:谁是漏嘴巴呀?
教师:小弟弟是怎么吃饭的?谁能帮助小弟弟想出一个不掉饭粒的好办法?
教师:奶奶是怎么说的?(复述词组:东瞧瞧西看看)教师:小朋友猜一猜这一次小弟弟有没有撒饭粒?那他是怎么吃饭的?
教师:大公鸡找到饭粒了吗?为什么?
3、操作台完整讲述故事。
提问:小弟弟真的是漏嘴巴吗?大公鸡为什么说小弟弟是个漏嘴巴?
4、结束部分。
请幼儿说说,平常在吃饭的时候怎样才能不做漏嘴巴。
5、活动延伸。
在进餐过程中组织"不做漏嘴巴"的游戏,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教学反思:
故事教学是幼儿园在社会教育中常用的方法,这与单纯的说教相比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大公鸡和漏嘴巴》是一个形象生动、又极具社会教育价值的故事。《指南》中指出,幼儿的能力和习惯形成是靠日积月累的,并富有重复性的特点,生活活动是一种养成性教育,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教育。本次活动意在让幼儿知道“漏嘴巴”是个坏习惯,同时也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