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班主题毕业party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剥一些食品的皮、壳、包装纸,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2、能把剥下来的残渣堆放在指定的地方。
3、激发幼儿升中班的欲望,感受到参与集体活动的乐趣。
4、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5、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带皮、带壳、带包装纸的食品若干。
2、托盘若干、小刀、削皮器。
3、录音机、一段欢快的音乐。
[活动过程]
1、参观party现场,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师:“今天我们要开一个庆祝会,庆祝我们在小班的一年里学到了许多的知识和本领,现在快要升入中班,做中班的小朋友了。”
(2)师:“在这个party上,我们自带了许多了好吃的东西,谁来说说这些食品的名称?”(引导幼儿逐一说出食品的名称)
2、学会区分带皮、带壳、带包装纸的食品,并进行分类。
(1)分别请三位幼儿挑选带皮、带壳、带包装纸的食品,引导幼儿观察食品的外表,使幼儿知道有的食品外面有皮、有的食品外面有壳、有的食品外面有包装纸。
(2)引导幼儿将食品按照皮、壳、包装纸三类摆放。
(3)检查幼儿的分类结果,并及时纠正幼儿的错误。
3、让幼儿尝试如何剥去食品的外壳、皮、包装纸。
(1)结合日常经验,讲讲平时我们是怎样吃这些食品的。(对于幼儿的种种回答老师暂时先不要给予肯定和否定)
(2)幼儿每人自选一样自己喜欢的食品,尝试运用各种方法剥去食品的外壳、皮、包装纸。
(3)请幼儿讲述自己所运用的方法,并结合刚才幼儿未尝试前讲的方法给予适当的评价。
教师小结:我们吃有皮的食品时,要用手剥开或撕开皮再吃,有的时候还要用小刀削皮或用削皮器削皮后再吃;吃有壳的东西时,可以用手剥开壳或者用嘴咬开壳后再吃;吃有包装纸的糖果和点心时,可以直接用手拉开封口,有的要顺着封口的齿形拉。
4、让幼儿再次挑选自己喜爱的食品,运用各种方法品尝食品,并引导幼儿有了好东西要和好朋友一起分享。
5、在《找朋友》的音乐声中,幼儿互相敬礼问好和说一些祝福的话语。
教学反思:
活动结束后,带给我的问题很多,活动中太强调反义词的提升,而忽略了对孩子完整讲述的引导。活动中问题的追问,对孩子的回应等,都值得我深刻反思。通过今天的活动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教师在活动之前要将绘本画面反复观察、分析透彻,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绘本教学更具魅力。也只有不断实践,不断摸索,不断反思,才能提升自我。
2、小班主题毕业party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剥一些食品的皮、壳、包装纸,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2、能把剥下来的残渣堆放在指定的地方。
3、激发幼儿升中班的欲望,感受到参与集体活动的乐趣。
4、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5、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带皮、带壳、带包装纸的食品若干。
2、托盘若干、小刀、削皮器。
3、录音机、一段欢快的音乐。
[活动过程]
1、参观party现场,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师:“今天我们要开一个庆祝会,庆祝我们在小班的一年里学到了许多的知识和本领,现在快要升入中班,做中班的小朋友了。”
(2)师:“在这个party上,我们自带了许多了好吃的东西,谁来说说这些食品的名称?”(引导幼儿逐一说出食品的名称)
2、学会区分带皮、带壳、带包装纸的食品,并进行分类。
(1)分别请三位幼儿挑选带皮、带壳、带包装纸的食品,引导幼儿观察食品的外表,使幼儿知道有的食品外面有皮、有的食品外面有壳、有的食品外面有包装纸。
(2)引导幼儿将食品按照皮、壳、包装纸三类摆放。
(3)检查幼儿的分类结果,并及时纠正幼儿的错误。
3、让幼儿尝试如何剥去食品的外壳、皮、包装纸。
(1)结合日常经验,讲讲平时我们是怎样吃这些食品的。(对于幼儿的种种回答老师暂时先不要给予肯定和否定)
(2)幼儿每人自选一样自己喜欢的食品,尝试运用各种方法剥去食品的外壳、皮、包装纸。
(3)请幼儿讲述自己所运用的方法,并结合刚才幼儿未尝试前讲的方法给予适当的评价。
教师小结:我们吃有皮的食品时,要用手剥开或撕开皮再吃,有的时候还要用小刀削皮或用削皮器削皮后再吃;吃有壳的东西时,可以用手剥开壳或者用嘴咬开壳后再吃;吃有包装纸的糖果和点心时,可以直接用手拉开封口,有的要顺着封口的齿形拉。
4、让幼儿再次挑选自己喜爱的食品,运用各种方法品尝食品,并引导幼儿有了好东西要和好朋友一起分享。
5、在《找朋友》的音乐声中,幼儿互相敬礼问好和说一些祝福的话语。
教学反思:
活动结束后,带给我的问题很多,活动中太强调反义词的提升,而忽略了对孩子完整讲述的引导。活动中问题的追问,对孩子的回应等,都值得我深刻反思。通过今天的活动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教师在活动之前要将绘本画面反复观察、分析透彻,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绘本教学更具魅力。也只有不断实践,不断摸索,不断反思,才能提升自我。
3、小班主题活动“粽子Party”教案反思
分析教材:
在全园性的民族文化主题活动中,根据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对食物比较敏感,我们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为切口,以节日食品为代表,选择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节日,生成系列主题活动“热热闹闹元宵节”、“香香甜甜粽子节”、“团团圆圆中秋节”。最近根据时令季节即将进入“香香甜甜粽子节”主题。粽子Party是这个主题结束阶段的综合活动,整合了幼儿的已有经验。此活动创设了Party这个情境,有音乐、有食品、有游戏活动,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有观察法、体验法、游戏法等,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感受浓厚的节日气氛。
活动目标:
1、能清楚地说出粽子的种类和味道。
2、通过品尝、装饰等活动,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感受浓厚的节日气氛。
3、能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大胆表现。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过程:
1、品尝粽子。
1)出示粽子,提问:这是什么节日的食品?粽子象什么?粽子是用什么做出来的(棕叶、糯米)?
2)以自助餐的形式品尝各种粽子,说出粽子的种类和味道(甜、香、软)
——与同伴、教师互动
2、游戏活动——与同伴、教师互动。
1)穿戴粽叶服饰(准备好的裙子、头饰、披肩等)
2)装饰香包、挂香包
3)将咸鸭蛋放进网兜并挂戴
4)鸭蛋滚画(浅色色粉纸、单独滚、同伴间对滚)
3、活动达到高潮并结束。
播放已学过的一首关于粽子节的一首歌,滚画作品贴在后面作背景,集体进行歌表演。
活动反思:
活动中,孩子们运用多种感官:想、看、说、听,自己讲述粽子的大小、形状等不同特征,教师在旁加以鼓励,能使孩子原有的经验得到梳理。 活动里我提供粽子实物让孩子观察,这样有助于孩子更好地掌握粽子的多种形状,大小区分等特征,给孩子以直观的感性经验。知识丰富后给孩子们品尝我准备好的几个品种的粽子,孩子们看着飘溢清香粽子有说不出的高兴,他们品尝不同粽子的同时也在一边议论平时吃过的粽子有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味道的,还有馅儿又放有什么的。粽子的故事由来,教师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由孩子自由说说,教师不做肯定与否定,而是对孩子加以鼓励。最后再由老师对故事由来的小结,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生活,对家乡的特产喜爱。我作为教育者,在活动中起到主导的作用,适时、适宜的引导孩子掌握知识。
4、小班语言活动我喜欢《小班》教案反思
活动背景:
“小袋袋”绘本系列是著名绘本大师查尔斯·福格的作品,一共有四本。第一本原名叫《我是小袋袋》,主要是介绍小袋袋这个动物形象。小袋袋是一只憨态可掬、顽皮可爱的小袋熊,它的神态表情、举手投足极具亲和力,能让低龄幼儿产生由衷的快乐和认同感。
为了更适合小班幼儿阅读与理解,我们对绘本画面进行了适当删减,选择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活动场景,按照理解讲述的侧重点的不同调整了阅读顺序,将原来较为零散的描述性语言改编成可以让幼儿接话或独立讲述的语言。活动的主体部分共分四个环节。首先引导幼儿观察理解绘本画面,然后让幼儿在初步理解绘本的基础上进行独立完整的阅读,接着师幼共同阅读绘本,教师引导幼儿重点用“我喜欢……”的句式讲述绘本内容,最后迁移学习经验,运用“我喜欢……”的句式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讲述。
活动目标:
1 观察、阅读画面,理解小袋袋喜欢做的事情,感受小袋袋的天真活泼。
2 愿意用动作、语言表现画面内容,尝试运用“我喜欢……”的旬式进行讲述。
3 喜欢和同伴一起阅读图书。体验集体阅读的快乐。
4 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 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绘本PPT(演示文稿)。
活动过程:
一、认识书中主要人物小袋袋,猜想小袋袋喜欢做的事情
师(出示“小袋袋”图片):老师请来了一个新朋友,看看它是谁。
师:这是袋熊。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小袋袋。我们和它打个招呼吧。
师:小袋袋的样子是怎样的?它的心情怎么样?你怎么看出来的?它的手和脚是怎么放的?大家一起来做做小袋袋的样子。
师:小袋袋很可爱,它喜欢做很多事情。你们猜一猜:它喜欢做什么事情?喜欢玩什么游戏呢?(幼儿猜想。)
二、初次阅读,感受、理解并表达小袋袋跑步、玩泥巴、躺在妈妈怀里等画面内容
1 阅读画面一:跑步
师:谁在跑步?
幼:小袋袋在跑步。
师:还有谁也在跑步?
幼:考拉熊、乌龟、青蛙、小虫。
师:他们都在跑步。谁跑在最前面?它的样子是怎么样的?
师:对,小袋袋跑在最前面。它抬着头,挺着胸,跑在最前面,很神气的样子。我们一起来学学它跑步的样子。
师幼(小结):小袋袋喜欢和好朋友们一起跑步,和它一起跑步的好朋友有小虫、考拉熊、乌龟,还有青蛙。
2 阅读画面二:扮鬼脸
师:你们为什么笑啊?小袋袋在干什么呀?
幼:吐舌头/顶鼻子/扮鬼脸……
师:对,小袋袋特别调皮,它在吐舌头,顶鼻子,拉耳朵。我们来学一学,给旁边小朋友看一看,好不好?
师幼(小结):小袋袋喜欢做鬼脸,吐吐舌头、顶顶鼻子、拉拉耳朵,真好玩。
3 阅读画面三:玩泥巴
师:小袋袋在玩什么?
幼:玩泥巴。
师:小袋袋身上哪里有泥巴呀?
幼:头上有泥巴/手上有泥巴,肚子上有泥巴/腿上有泥巴。
(教师用动作提示。)
师:小青蛙在干什么?小兔子身上有什么?
师:小袋袋玩泥巴时的心情怎么样?你怎么看出来的?
师:我们一起来学学小袋袋的样子。
师幼(小结):小袋袋喜欢玩泥巴,头上、手上、肚子上、脚上都是泥,玩得真开心。
4 阅读画面四:扮大树
师:小动物们在干什么?
幼:小兔在跳小乌龟在爬……
师:小袋袋在干什么?它举着树叶一动不动像什么呀?
师:我们来学学小袋袋的样子。
师幼(小结):小袋袋喜欢变成一棵大树,一动不动地站着。
5 阅读画面五:捉迷藏
师:小袋袋在干什么?(教师用动作表现小袋袋缩成一团的样子。)
师:谁躲起来了?谁在找它?
师幼(小结):小袋袋喜欢捉迷藏,把自己缩成一团,让大家找不到它。
师:现在请大家做做小袋袋躲起来的样子。老师来找找。
6 阅读画面六:回家
师:玩了一天,小动物们都回家了。谁在门口等小袋袋?
师:妈妈见了小袋袋心里怎么样?小袋袋见到妈妈心里怎么样?你怎么知道的?
7 阅读画面七:睡觉
师:天黑了,月亮出来了,小袋袋要睡觉了。谁抱着小袋袋?
师:小袋袋躺在妈妈的怀里感觉怎么样?
(师幼一边说“小袋袋最喜欢躺在妈妈的怀里睡觉,又温暖又舒服”,一边做动作并感受。)
三、完整阅读
1 在音乐声中完整观看PPT。再次感知绘本内容,并感受其中的语言美。
2 师幼共同阅读PPT并表述画面内容。
师:小袋袋喜欢玩这么多好玩的游戏,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说一说吧。
四、运用“我喜欢……”的句式,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讲述
师:小袋袋喜欢玩,也喜欢做好多好多事情。小朋友,你们喜欢做什么呢?
(从幼儿讲述的游戏中选择他们最喜欢的游戏进行活动。)
活动反思: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幼儿的语言学习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
5、小班主题小狗乖乖小班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以往幼儿学习歌曲都是先听音乐,再记忆歌词,所以在学习歌曲的第一课时,幼儿都不大会唱。本次活动,我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先让幼儿学习朗诵儿歌《小狗乖乖》,然后再让幼儿在多次感受乐曲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学会歌曲。
而且传统教育认为:小班幼儿学习创编歌曲是很难的事。但据我观察,与较大年龄的幼儿相比,小班幼儿在歌曲创编上更大胆、更富有想象。作为教师,应选择恰当的教材,提供幼儿学习创编歌曲机会,以免错过良好音乐创造性发展阶段。
活动目的:
1.在熟悉歌词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演唱歌曲,唱准休止符。
2.体验、表现小狗高兴、欢快的情绪和动态。
3.让幼儿初步学习创编歌曲。
4.有感情地学唱歌曲。
5.愿意参加对唱活动,体验与老师和同伴对唱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小狗玩具一个、音乐设备、小狗头饰
2.幼儿会按节奏朗诵歌词
活动过程:
1.幼儿以律动《小狗》入场。
2.练声《大公鸡》
要求幼儿第一遍唱出动物在哪里,第二遍师说出班上小朋友的名字,幼儿回答。
3.复习歌曲与律动:
(1)歌曲《不再麻烦妈妈》
(2)歌表演《洗手帕》
4.幼儿学习歌曲《小狗乖乖》
(1)幼儿复习儿歌《小狗乖乖》
要求幼儿按节奏朗诵儿歌《小狗乖乖》。
(2)师播放音乐,幼儿在音乐伴奏下朗诵,并加上动作。
(3)师再次播放音乐,要求幼儿倾听乐曲,轻声朗诵,进一步熟悉曲调。
(4)幼儿逐渐熟悉曲调后,大声演唱。
(5)幼儿歌表演《小狗乖乖》
5.幼儿学习创编歌曲
(1)师出示各种小动物的玩具,引导幼儿根据动物的名称创编。
(2)师示范,幼儿学习创编。
6.幼儿歌表演《小猪睡觉》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幼儿的兴趣非常浓,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