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园科学教案物体间的间隙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物体间的间隙
设计意图:
进入秋天,各种果实和农作物逐渐成熟,于是利用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大人们要带孩子回家团圆的机会,我们给孩子们布置了“走进田野,采集果实”的任务。节后回来,那火红的辣椒串、金橙橙的玉米棒子,还有各种各样的高粱秸、谷子穗、带荚毛豆等农作物,纷纷登上了我们班的展示台。孩子们对这个小展台情有独钟,一有空就都喜欢过来整理和摆弄。
在一次装瓶时,有个孩子偶然发现了在他装满的一瓶花生里,他竟然还能再装上半杯小米!看着小米慢慢地从花生的空隙滚过,孩子们都特别惊奇!追随孩子们的兴趣点,于是一个关于“物体间的间隙”的科学探索活动就在孩子们的激烈讨论和探索中展开了。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
2、探索科学有序地合理安排不同物体的空间。
活动准备:
盘子、纸杯、乒乓球、玻璃球、小米、记录表、筛网、课件。
活动过程:
一、观察实验用品,说说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有什么不同?
1、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什么呀?”“谁愿意来说一说,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有什么不一样呢?”
2、教师小结:乒乓球大大的、圆圆的,玻璃球小小的,圆圆的,而小米又细又小,当我们把小米抓起来时,小米会从我们的指缝里流下来。
二、幼儿探索、尝试把小米、乒乓球和小玻璃球都装到一个瓶子里。
1、教师:“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们,把这三个杯子里的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都装到这一个玻璃瓶里,小朋友,你会装吗?老师看谁最爱动脑筋,能把他们都装进去!”
2、指导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并注意操作规则,不要把小米撒到外面。
三、说一说我的发现。
1、教师:“有的小朋友已经装完了,请你拿着记录表坐到前面来。”“没有成功也不要紧,把你怎样装的记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装的?你成功了吗?”
四、引导幼儿用筛网将掺在一起的玻璃球和小米分开,再进一步探索其它成功的装瓶方法。
五、交流和讨论实验结果。
教师提问:“这一次你成功了吗?成功的请举手!”
讨论:“为什么先装乒乓球,再装玻璃球,最后装小米的方法比较容易成功呢?”
六、观看课件,引导幼儿懂得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要学会合理安排物体的空间。
教师:“先装乒乓球,因为乒乓球占的地方大,然后放玻璃球,这样玻璃球就把大的空隙给填上了,最后我们再放上小米,这样小米又把更小的缝隙也给填上了,所以最后它们都被装了进去。”
七、拓展幼儿对物体间间隙的理解,引导幼儿再次尝试:装满的瓶子里,还能再装上半杯水吗?为什么?
八、幼儿分享交流实验的结果,进一步感知水所占的空间。
教师:“小朋友你们都成功了吗?为什么这么满满的一瓶子玻璃球和小米,还能装上这一小杯水呢?”(因为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九、结束活动:幼儿整理材料,走出教室。
活动延伸:
把实验材料投放到幼儿的活动区中,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活动情况,可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尝试装核桃、花生、豆子,或者石头、鹅卵石、沙子等。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本着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的活动原则,一开始在出示操作材料后,教师便开门见山提出问题:你能把这三个杯子里的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都装到这一个玻璃瓶里面吗?在这里,教师不给出假设,而是鼓励孩子们自己运用已有经的验进行猜想、假设,在活动中大胆“放手”操作,在亲自的试装中,探索和讨论如何把它们都装进去的方法,并进行记录、观察、比较和交流。
接下来,根据孩子们的实验记录结果,引导孩子们探索出成功的装瓶方法,并再次进行实验和确认。让孩子们在探究中,自己确立相关的知识经验,从而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更好的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我们知道,有些科学经验孩子们能够悟到,但却不能清晰、准确的表达出来。那么本节课我们设计了简单、明了的课件展示环节,以动画的方式,来帮助幼儿明确物体间间隙的特点:在瓶中,先装乒乓球,因为乒乓球占的地方大,然后放玻璃球,这样玻璃球就把大的空隙给填上了,最后我们放上小米,小米又把更小的缝隙给填上了,所以它们都被装进了瓶子里。
在课程的最后提高难度,挑战幼儿对物体间间隙的理解,提问幼儿:装得满满的玻璃瓶里,还能再装上一小杯水吗?让幼儿充分的猜想、假设后,自己再次去验证,从而进一步巩固幼儿对物体间间隙的感知,在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索活动的乐趣!
这次活动主要是引导孩子们探索规则的物体之间,在量都比较多的情况下,怎样把它们都装进去的方法,也就是哪种方法装的更多。在接下来,我们还要和孩子们进一步的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核桃、花生、小米,还有石头、石子、沙子、水等物体之间的间隙,以及不同物体量的增多和减少后,还有哪些方法也是可以成功的等。
本次教学的不足之处是:在幼儿的操作环节,教师对幼儿的个别指导和关注还不够及时和深入,有时不能及时发现和捕捉幼儿的积极信息,在对幼儿的语言表述和引导上,还要再努力研究。
2、大班科学活动物体间的空隙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操作,感知物体的内部是有间隙的,同一容器内的物体与物体间也是有间隙的。
2、培养幼儿科学、有序、合理安排空间的思维方式。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每组一个托盘,盘内有一个空广口玻璃瓶、一碗石头(10块左右)、2/3碗小石子、l/3碗沙子、1/3碗水(矿泉水瓶也可)、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记录纸和笔、指偶小兔。
活动过程
1、让幼儿观察桌上摆放的实验用品:石头、小右子、沙子和水、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纸和笔。 说一说,石头、小石子、沙子和水有什么不同。
(1)沙子和水能流动,石头、小石子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摸起来比沙子更扎手,而且石头比小石子儿大,也比小石子重。
(2)小石子比沙子大而重,水是无味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闻起来有泥巴的味道。
(3)水是透明的,抓不住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是能用手拿起来的。
2、探究的问题:你能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都装到一个瓶子里吗? 试一试。幼儿用两种方法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装到一个瓶子里。
(1)先装大石头,再依次装小石子儿、沙子和水。
(2)先装水,再依次装沙子、小石子和大石头。
3、记录实验过程。 说一说我的发现。
(1)先装了大石头,因为大石头占的地方大,然后又放了些小石子,这样小石子就把一些空隙给填上了。后来又放了一些沙子,沙子又把石子间的缝隙填上了。最后倒水,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2)先倒水,再装沙子、小石头和大石头,没有成功。
注意事项
1.实验前教师要掌握好材料提供的量,以装满瓶口为准,课前应预先操作几遍。
2.本实验先装大石头,再装小石子、沙子和水,这样装得较多。
3.实验前教师应讲明注意事项:拿石头时要轻拿轻放,舀沙子时应小心,以防散落一地。
4.提示幼儿应边做实验边记录。
5.实验前应让幼儿知道,应把物品都装进瓶子里面,堆高至瓶口以上就算失败了。
6.为幼儿多准备几份相同的材料,以备幼儿再次探索时使用。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主要是引导孩子们探索规则的物体之间,在量都比较多的情况下,怎样把它们都装进去的方法,也就是哪种方法装的更多。在接下来,我们还要和孩子们进一步的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核桃、花生、小米,还有石头、石子、沙子、水等物体之间的间隙,以及不同物体量的增多和减少后,还有哪些方法也是可以成功的等。
3、大班科学活动物体间的间隙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
2、探索科学有序地合理安排不同物体的空间。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操作,感知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
难点:探索科学有序地合理安排不同物体的空间。
活动准备:
若干个:(盘子、纸杯、乒乓球、玻璃球、沙子、玻璃瓶子)、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郑老师,昨天答应你们要给你们带来好玩的玩具。瞧:看看是什么玩具呢?好,我们现在要上课,我们先把它收起来吧!
教师:噢,刚刚我们的箱子是盖得紧紧的,而现在盖不紧了,为什么呢?(幼儿说一说)
教师:好,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请你们做一个实验。
二、观察实验用品,说说乒乓球、玻璃球和沙子有什么不同?
1、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什么呀?”“谁愿意来说一说,乒乓球、玻璃球和沙子有什么不一样呢?”
2、教师小结:乒乓球大大的、圆圆的,玻璃球小小的,圆圆的,而沙子又细又小,当我们把沙子抓起来时,沙子会从我们的指缝里流下来。
三、幼儿探索、尝试把沙子、乒乓球和小玻璃球都装到一个瓶子里。
1、教师:“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们,把这三个杯子里的乒乓球、玻璃球和沙子都装到这一个玻璃瓶里,还要把盖子盖紧,小朋友,你会装吗?好,那我们现在开始实验吧,看看哪位小朋友最爱动脑筋,能把它们都装进去!”
2、教师说明记录表的使用,并让孩子们自己选出记录人,指导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同时让孩子注意操作规则:
a、要把一种材料放完,再放第二种材料,而且要把它们都放完哦。
b、操作时我们要轻拿轻放,不要把沙子撒到外面。
四、说一说我的发现。
1、教师:“有的小朋友已经装完了,请你拿着记录表坐到前面来。”“没有成功也不要紧,把你怎样装的记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教师:“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装的?你成功了吗?”(记录表板书)
五、引导幼儿把瓶子里的材料放回各自的杯子里,再进一步探索成功的装瓶方法。
六、交流和讨论实验结果。
教师提问:这一次你们都成功了吗?
讨论:“为什么先装乒乓球,再装玻璃球,最后装沙子的方法比较容易成功呢?”
七、引导幼儿懂得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要学会合理安排物体的空间。
教师:“先装乒乓球,因为乒乓球占的地方大,然后放玻璃球,这样玻璃球就把大的空隙给填上了,最后我们再放上沙子,这样沙子又把更小的缝隙也给填上了,所以最后它们都被装了进去。”
八、拓展幼儿对物体间间隙的理解,引导幼儿再次尝试:装满的瓶子里,还能再装上半杯水吗?为什么?
教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见证,成功了吗?(成功)为什么这么满满的一瓶子玻璃球和沙子,还能装上这一小杯水呢?”(因为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教师:好了,今天的实验做完了,你们还记得老师之前带来的那箱玩具为什么拿出来后又装不进去呢?小朋友想到了吗?(应该是先放大的到中的,最后放小的玩具)
九、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本着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的活动原则,一开始在出示操作材料后,教师便开门见山提出问题:你能把这三个杯子里的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都装到这一个玻璃瓶里面吗?在这里,教师不给出假设,而是鼓励孩子们自己运用已有经的验进行猜想、假设,在活动中大胆“放手”操作,在亲自的试装中,探索和讨论如何把它们都装进去的方法,并进行记录、观察、比较和交流。本节课我们设计了简单、明了的课件展示环节,以动画的方式,来帮助幼儿明确物体间间隙的特点:在瓶中,先装乒乓球,因为乒乓球占的地方大,然后放玻璃球,这样玻璃球就把大的空隙给填上了,最后我们放上小米,小米又把更小的缝隙给填上了,所以它们都被装进了瓶子里。
这次活动主要是引导孩子们探索规则的物体之间,在量都比较多的情况下,怎样把它们都装进去的方法,也就是哪种方法装的更多。在接下来,我们还要和孩子们进一步的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核桃、花生、小米,还有石头、石子、沙子、水等物体之间的间隙,以及不同物体量的增多和减少后,还有哪些方法也是可以成功的等。
4、幼儿园科学教案:物体间的间隙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物体间的间隙
设计意图:
进入秋天,各种果实和农作物逐渐成熟,于是利用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大人们要带孩子回家团圆的机会,我们给孩子们布置了“走进田野,采集果实”的任务。节后回来,那火红的辣椒串、金橙橙的玉米棒子,还有各种各样的高粱秸、谷子穗、带荚毛豆等农作物,纷纷登上了我们班的展示台。孩子们对这个小展台情有独钟,一有空就都喜欢过来整理和摆弄。
在一次装瓶时,有个孩子偶然发现了在他装满的一瓶花生里,他竟然还能再装上半杯小米!看着小米慢慢地从花生的空隙滚过,孩子们都特别惊奇!追随孩子们的兴趣点,于是一个关于“物体间的间隙”的科学探索活动就在孩子们的激烈讨论和探索中展开了。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
2、探索科学有序地合理安排不同物体的空间。
活动准备:
盘子、纸杯、乒乓球、玻璃球、小米、记录表、筛网、课件。
活动过程:
一、观察实验用品,说说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有什么不同?
1、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什么呀?”“谁愿意来说一说,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有什么不一样呢?”
2、教师小结:乒乓球大大的、圆圆的,玻璃球小小的,圆圆的,而小米又细又小,当我们把小米抓起来时,小米会从我们的指缝里流下来。
二、幼儿探索、尝试把小米、乒乓球和小玻璃球都装到一个瓶子里。
1、教师:“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们,把这三个杯子里的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都装到这一个玻璃瓶里,小朋友,你会装吗?老师看谁最爱动脑筋,能把他们都装进去!”
2、指导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并注意操作规则,不要把小米撒到外面。
三、说一说我的发现。
1、教师:“有的小朋友已经装完了,请你拿着记录表坐到前面来。”“没有成功也不要紧,把你怎样装的记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装的?你成功了吗?”
四、引导幼儿用筛网将掺在一起的玻璃球和小米分开,再进一步探索其它成功的装瓶方法。
五、交流和讨论实验结果。
教师提问:“这一次你成功了吗?成功的请举手!”
讨论:“为什么先装乒乓球,再装玻璃球,最后装小米的方法比较容易成功呢?”
六、观看课件,引导幼儿懂得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要学会合理安排物体的空间。
教师:“先装乒乓球,因为乒乓球占的地方大,然后放玻璃球,这样玻璃球就把大的空隙给填上了,最后我们再放上小米,这样小米又把更小的缝隙也给填上了,所以最后它们都被装了进去。”
七、拓展幼儿对物体间间隙的理解,引导幼儿再次尝试:装满的瓶子里,还能再装上半杯水吗?为什么?
八、幼儿分享交流实验的结果,进一步感知水所占的空间。
教师:“小朋友你们都成功了吗?为什么这么满满的一瓶子玻璃球和小米,还能装上这一小杯水呢?”(因为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九、结束活动:幼儿整理材料,走出教室。
活动延伸:
把实验材料投放到幼儿的活动区中,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活动情况,可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尝试装核桃、花生、豆子,或者石头、鹅卵石、沙子等。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本着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的活动原则,一开始在出示操作材料后,教师便开门见山提出问题:你能把这三个杯子里的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都装到这一个玻璃瓶里面吗?在这里,教师不给出假设,而是鼓励孩子们自己运用已有经的验进行猜想、假设,在活动中大胆“放手”操作,在亲自的试装中,探索和讨论如何把它们都装进去的方法,并进行记录、观察、比较和交流。
接下来,根据孩子们的实验记录结果,引导孩子们探索出成功的装瓶方法,并再次进行实验和确认。让孩子们在探究中,自己确立相关的知识经验,从而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更好的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我们知道,有些科学经验孩子们能够悟到,但却不能清晰、准确的表达出来。那么本节课我们设计了简单、明了的课件展示环节,以动画的方式,来帮助幼儿明确物体间间隙的特点:在瓶中,先装乒乓球,因为乒乓球占的地方大,然后放玻璃球,这样玻璃球就把大的空隙给填上了,最后我们放上小米,小米又把更小的缝隙给填上了,所以它们都被装进了瓶子里。
在课程的最后提高难度,挑战幼儿对物体间间隙的理解,提问幼儿:装得满满的玻璃瓶里,还能再装上一小杯水吗?让幼儿充分的猜想、假设后,自己再次去验证,从而进一步巩固幼儿对物体间间隙的感知,在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索活动的乐趣!
这次活动主要是引导孩子们探索规则的物体之间,在量都比较多的情况下,怎样把它们都装进去的方法,也就是哪种方法装的更多。在接下来,我们还要和孩子们进一步的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核桃、花生、小米,还有石头、石子、沙子、水等物体之间的间隙,以及不同物体量的增多和减少后,还有哪些方法也是可以成功的等。
本次教学的不足之处是:在幼儿的操作环节,教师对幼儿的个别指导和关注还不够及时和深入,有时不能及时发现和捕捉幼儿的积极信息,在对幼儿的语言表述和引导上,还要再努力研究。
5、大班科学教案:物体间的空隙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物体间的空隙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操作,感知物体的内部是有间隙的
2、同一容器内的物体与物体间也是有间隙的。
3、培养幼儿科学、有序、合理安排空间的思维方式。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个托盘,一个空广口玻璃瓶,石头、小石子沙子、水若干,一把小勺、一根筷子,记录纸和笔。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观察桌上摆放的实验用品
1、石头、小右子、沙子和水、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纸和笔。
2、说一说,石头、小石子、沙子和水有什么不同。
(1)沙子和水能流动,石头、小石子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摸起来比沙子更扎手,而且石头比小石子儿大,也比小石子重。
(2)小石子比沙子大而重,水是无味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闻起来有泥巴的味道。
(3)水是透明的,抓不住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是能用手拿起来的。
二、探究的问题
1、你能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都装到一个瓶子里吗? 试一试。
2、幼儿用两种方法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装到一个瓶子里。
(1)先装大石头,再依www.qinzibuy.com次装小石子儿、沙子和水。
(2)先装水,再依次装沙子、小石子和大石头。
三、记录实验过程。
1、说一说我的发现。
(1)先装了大石头,因为大石头占的地方大,然后又放了些小石子,
这样小石子就把一些空隙给填上了。
(2)后来又放了一些沙子,沙子又把石子间的缝隙填上了。
(3)最后倒水,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2、先倒水,再装沙子、小石头和大石头,没有成功。
四、实验发现
1、先装大石头,再装小石子、沙子和水,这样装得较多。
2、应把物品都装进瓶子里面,堆高至瓶口以上就算失败了。
6、大班科学物体间的间隙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进入秋天,各种果实和农作物逐渐成熟,于是利用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大人们要带孩子回家团圆的机会,我们给孩子们布置了"走进田野,采集果实"的任务。节后回来,那火红的辣椒串、金橙橙的玉米棒子,还有各种各样的高粱秸、谷子穗、带荚毛豆等农作物,纷纷登上了我们班的展示台。孩子们对这个小展台情有独钟,一有空就围拢过来整理和摆弄。
在一次装瓶时,有个孩子偶然发现在他装满的一瓶花生里,竟然还能再装上半杯小米!看着小米慢慢地从花生的空隙里穿过、漏下,孩子们都特别惊奇!追随孩子们的兴趣点,于是一个关于"物体间的间隙"的科学探索活动就在孩子们的激烈讨论和探索中展开了。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
2.探索合理有序地安排不同物体的空间。
活动准备:盘子、纸杯、乒乓球、玻璃球、小米、记录表、筛网、课件。
活动过程:
一、观察实验用品,说说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有什么不同
1.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什么呀?""谁愿意来说一说,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有什么不一样呢?"
2.小结:乒乓球大大的、圆圆的,玻璃球小小的、圆圆的,而小米又细又小,当我们用手抓起小米时,小米会从我们的指缝里流下来。
二、幼儿探索、尝试把小米、乒乓球和小玻璃球都装到一个瓶子里
1.师:"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把三个杯子里的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都装到一个玻璃瓶里,看谁最爱动脑筋,能把他们都装进去!"
2.指导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并注意操作规则,不要把小米撒到外面。
三、说说我的发现
1.师:"有的小朋友已经装完了,清你拿着记录表坐到前面来?""没有成功也不要紧,把你怎样装的记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装的?你成功了吗?"
四、引导幼儿用筛网将掺在一起的玻璃球和小米分开,再进一步探索其他的装瓶方法
五、交流、讨论实验结果提问:"这一次你成功了吗?成功的请举手!"讨论:"为什么先装乒乓球,再装玻璃球,最后装小米的方法比较容易成功呢?"
六、观看课件,引导幼儿懂得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要学会合理安排物体的空间师:"先装乒乓球,因为乒乓球占的地方大,然后放玻璃球,这样玻璃球就把大的空隙给填上了,最后我们再放上小米,这样小米又把更小的缝隙也给填上了,所以最后它们都被装了进去。"
七、拓展幼儿对物体间间隙的理解引导幼儿再次尝试:装满的瓶子里,还能再装上半杯水吗?为什么?
八、幼儿分享交流实验的结果,进一步感知水所占的空间师:"小朋友你们都成功了吗?为什么这么满满的一瓶子玻璃球和小米,还能装上这一小杯水呢?"(因为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九、结束活动幼儿整理材料,走出教室。
活动延伸:把实验材料投放到幼儿的活动区里,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活动情况,可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尝试装核桃、花生、豆子,或者石头、鹅卵石、沙子等。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主要是引导孩子们探索规则的物体之间,在量都比较多的情况下,怎样把它们都装进去的方法,也就是哪种方法装的更多。在接下来,我们还要和孩子们进一步的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核桃、花生、小米,还有石头、石子、沙子、水等物体之间的间隙,以及不同物体量的增多和减少后,还有哪些方法也是可以成功的等。
7、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课向下落的物体教案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向下落的物体
教学目标:
1、发现物体扔到空中会自由下落,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2、知道物体下落有直线和曲线之分,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对不同物体按下落方式进行记录。
3、探索同一物体形状不同下落情况也不同。
4、初步了解其特性。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向下落的物体》
教学准备:各种糖纸、羽毛、报纸、塑料积木、球、绳、沙包等,记录纸、笔,白纸人手两张.
教学过程:
一、引题
秋天到了,一片片树叶落下来,树叶落下来是怎么样的?(幼儿自由讲述)
二、幼儿探索并讨论。
1、幼儿猜想并尝试:你桌上东西落下是怎么样的?每一样东西都试一试。
2、引导幼儿和同伴比较,发现物体下落时的异同。
“请你找一个好朋友比一比,看看你们手里的东西落下来有什么不一样?”
3、幼儿交流:
(1)你有什么发现吗?(幼儿自由交流)
(2)为什么有的物体落的快,有的物体落的慢?
4、小结:所有的物体都会下落的,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5、师演示一张皱纸和一块积木,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物体下落路线是不一样的。
三、幼儿分组探索,按照物体下落的路线进行归类记录。
1、请幼儿分组实验,观察桌上的物体的下落方式,并商量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请你再去试一次,把你的发现记录在纸上,你这些东西按照落下的路线记在纸上。”
2、每组派一个孩子交流各组的发现,并介绍自己的记录方法。
“你是怎么记录的?”“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3、教师简单小结:不同物体下落的路线不一样,有的是直线的,有的是曲线的,直线的落地快,曲线的落地慢。
四、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同样的东西形状不同,落下来的情况也不同。
1、(出示相同的两张纸)幼儿猜想:你可以用什么办法让他们落下的时候不一样?
2、幼儿自己尝试,教师引导幼儿将纸折成不同的形状
3、交流:你用了什么办法?
五、延伸:让幼儿回家用手帕或塑料待做降落伞,观察其与其他物体下落的不同。
活动反思
尝试教育理论研究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在杭州举行了"尝试教学活动研讨观摩比赛"。经过幼儿园的推荐,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也由此认识了对幼教工作一丝不苟的徐子煜老师,以及杭州东苑婴幼教育中心的那些天真活泼的孩子们。
在这次活动中,我带去了大班科学活动《向下落的物体》。我准备的活动材料有:塑料袋、酸奶瓶、沙包、积木、丝带、棉花、气球等孩子们生活中熟悉的物品。虽已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可心中还是有些忐忑不安。提前十分钟来到班内,与孩子们作了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后,就带着紧张的心情,和孩子们一起走上了小舞台。"小朋友们,老师知道你们最喜欢做扔东西的游戏了,老师今天准备了许多东西,请你动手试一试,用里扔到空中,看看你会发现些什么?"在我的启发和引导下,孩子们开始了活动中的第一次尝试:探索发现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在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幼儿提过多的要求,只是给幼儿提供一个比较自由和宽松的探索氛围,便于幼儿能自由的尝试。很快孩子们来到桌子旁边拿起各种物品开始了尝试活动,有的孩子有些放不开,得到我的鼓励后,才开始大胆的进行尝试。简单的尝试后,我和孩子们进行了讨论:你刚才扔了什么东西?它是怎样落下来的?你还扔了什么东西?这些东西落的一样快吗?孩子们的回答很干脆,也很准确,有的幼儿还提到了:物体扔到空中后会落下来,是因为地球有引力。由此教师进行了第一次小结:物体扔到空中后都会落下来,而且不同的物体落下来的速度不一样,有的落的快,有的落的慢。
对孩子们的发现,我紧接着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到底是什么东西落得慢?什么东西落得快呢?请小朋友动手试一试,将落得快的东西和落的慢的东西分开。"于是孩子们开始了活动中的第二次探索活动:将桌子上的东西,按下落速度的快慢进行分类。这一次尝试,孩子们都很兴奋,一扫刚才的拘谨,每个人都很投入,一遍一遍地把东西扔到空中,认真地进行尝试。我紧张的心情也稍稍放松了许多。就在这时,一个意外情况出现了:我准备的活动材料中有气球,一个气球在小朋友进行尝试探索的时候,突然爆炸,而另一个则被两个男孩子抢在手中玩了起来,有的小朋友看他们在玩气球,也要争着去玩。眼看着良好的活动秩序要被打乱,如果我强硬制止他们,不但会破坏了活动的气氛,孩子们的探索兴趣也会荡然无存。面对这一情况,我灵机一动,走上前去接住了空中飘落的气球,摸摸他们的头问:"你们说这个气球是落得快?还是落的慢呢?"两个孩子望着我手中的气球,迟疑的回答:"落的慢"。"那我们就把它放在落的慢的这一边,好吗?"得到孩子的肯定后,我把气球放到了标有"慢"的篮子里。"你们再试一试其他东西,把它们分开来好吗?"经过我的引导,两个孩子很快去尝试别的东西去了,气球则安稳的放到了标有"慢"的篮子里。很快孩子们就完成了我的任务,重新回到了座位上。和幼儿进行了集体验证后,我又提出了一个发散思维的问题:"除了老师给你准备的东西以外,你还知道生活中那样东西,扔到空中后落的慢?哪些东西落的快呢?"孩子们的回答很丰富,有的说"羽毛落的慢""树叶落的慢"有的小朋友说:"石头落的快"、"彩笔落得快"还有的小朋友提到了锁和锤头……面对孩子们的回答,我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同的东西扔到空中会下落的速度会不一样呢?"孩子们有的说:"轻的东西落的慢","重的东西落的快"。在这一环节中,幼儿通过分类活动,对落得快和落得慢的物体有了一个新认识,我提出的发散性思维的问题,不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更进一步丰富了幼儿的感性经验,但在这里有一个知识难点:幼儿可能会认为物体的轻重决定了它下落的速度。这是幼儿探索的结果,也是幼儿感性经验的反应,对幼儿的回答,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给幼儿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从而使他们在下一环节的尝试活动中,探索物体下落速度的快慢除了与自身的重量有关外,还与他的形状、体积有关。
面对孩子们的感性经验,我给孩子们提供了第三次尝试机会:"小朋友们看,老师手中拿着一些东西,他们都落的很慢。你们有没有办法让他们快一点落下来呢?"对我的问题,孩子们很兴奋,都积极的投入到活动中,有个男孩子把棉花塞到了酸奶瓶中,棉花落得快了,他兴奋的告诉我时,我肯定的夸赞了他:"你做得真棒,再试一试别的东西好吗?"有个女孩则把丝带缠在沙包上,落下的速度变快了,还有个女孩子……。我在孩子们中间不停的走动,观察着孩子们的表现,及时给他们必要的引导和帮助。小结的时候孩子们都说得很热烈,有个女孩子说:"我把报纸折叠以后,落下的速度变快了。"我抓住这一点重点向幼儿讲解,由此孩子们知道了:同样的纸,把它折叠、揉成纸团、折成纸飞机落下的速度变快了。物体下落的速度除了与自身的重量有关外,还与他的形状、体积有关。这次探索是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最为精彩的一次探索,教师启发性的语言给幼儿的探索提供了方向,幼儿的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一环节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了迁移,教师的肯定和鼓励,使每个幼儿获得了成功感,把幼儿的探索活动推向了高潮。
面对孩子们积极的表现,由于室内场地有限,于是我把延伸活动放到了室外:"孩子们,关于物体落下来的秘密可多了,刚才小朋友还没有发现更好的方法,现在我们到院子里试一试还有没有新的方法,看有没有办法让落得快的东西慢一点落下来,好不好?"收拾好活动材料,我带着孩子们走下了小舞台,来到了院子里。这时,徐子煜老师紧跟着我们走了出来:"一定要让孩子们试一试啊,千万不要欺骗孩子。"面对徐老师的直言,我认真的点点头,也为徐老师对幼教工作严谨、认真的态度所感动。孩子们在我的带动下,又开始了新的尝试。活动结束后,许多老师见到我纷纷和我打招呼:"老师,你是哪里的?你带的教学活动真不错……"许多老师只看到了活动成功的一面,可我自己却感受到了其中的不足。由于那几天孩子活动安排得紧,情绪很容易兴奋,所以在活动中的几次探索,他们的探索结果不是让人很满意,有的幼儿干脆把老师提出的探索目的抛在了脑后,在活动中玩了起来,教师的教育机智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有的幼儿在活动中的探索中缺乏自己的独创性,没有真正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
向下落的物体是孩子们喜欢探索的问题,让孩子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索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是我设计本活动的最初意图。关于物体自由落下的知识点很多,孩子们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在整节活动中,我把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创造性思维放到了首位,在几次层层深入的探索后,幼儿对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了新的认识,并能把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迁移,尝试教学的课程模式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活动的自主性,在活动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活动结束后,徐老师给我们讲了在尝试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及尝试教学的特征。他告诉我们在尝试教学中一定不要忘记要先尝试后教,一定要让幼儿有尝试的机会,而且一定要让幼儿带着问题、目的去尝试,不在幼儿是否能尝试成功,重在过程,尝试以后要让孩子有交流的机会,让幼儿与幼儿之间相互学习。如今,尝试教学在我园已广泛展开,老师们对尝试教学的模式和尝试教学的精神都有了比较全面地了解,已经运用得比较得心应手。在尝试教学中,老师们感受到了新的挑战,孩子们则拥有了自由想象和探索创造的空间,个性和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尝试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已经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了广阔的自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