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班音乐睡吧小宝贝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受《摇篮曲》中宁静,优美、舒缓的音乐意境。
2、 幼儿学习轻声柔和的唱歌。
3、 导幼儿根据乐曲较合拍的做动作。
4、 借助图谱记忆歌词、学习歌曲。
5、 通过听、唱、奏、舞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能力。
活动重点:
学习轻声柔和的唱歌活动难点:
让幼儿根据乐曲合拍的做动作活动准备:步娃娃、录音机、磁带、图片等。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发声练习:
12345大家来跳舞,火车来跳舞,呜呜呜,母鸡来跳舞,咕咕咕。
基本部分:
1、欣赏《摇篮曲》和《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出示娃娃跳舞和娃娃睡觉的图片。
2、 教师怀抱 布娃娃,轻声柔和地边唱边摇,让幼儿感受《摇篮曲》中宁静、优美、舒缓的音乐意境。
3、 介绍《摇篮曲》的特点和意义。
4、 整曲跟唱,要求幼儿用轻而柔和的声音演唱,并跟着旋律,较合拍地边唱边做动作,轻轻哄娃娃入睡。
5、 分句教唱。
6、 幼儿边唱边进行角色表演。
延伸活动:
角色游戏《娃娃家》,学习当妈妈,培养幼儿初步的责任感。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馈:
活动反思:
《睡吧,小宝贝》这首歌的旋律很优美,而且很柔和,幼儿学起来的难度不会很高,很快大部分幼儿都可以演唱出来了。 这次活动,我认为缺少了趣味性和游戏性,我可以增加一些小游戏,这个需要研究,那么可以将各种游戏融入歌曲中,相信幼儿学习起来的积极性会很高!
2、大班语言快睡吧,小田鼠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阅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感知故事中小田鼠做事与所用时间的对应关系。
2、帮助小田鼠重新安排时间,通过比较,了解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能仔细倾听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
5、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活动准备:
PPT课件、排序卡片、数字卡片、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观察封面,引发兴趣
1、封面上有谁?小田鼠在干什么?
2、仔细听听小田鼠在睡觉前做了哪些事?
二、提问讲述,理解绘本
1、讲述故事后讨论:小田鼠听完故事了吗?为什么没听完?
2、你们还记得它都做了哪些事?用了多少时间?
3、共同操作图片,验证发生事件的顺序。
三、交流讨论,调整时间
1、主要讨论:
(1)有什么好办法能够让小田鼠听完爸爸的故事呢?
(2)睡觉之前是不是十件事都要做?哪些是一定要做的,哪些不一定要做,而哪些又是可以缩短时间做的呢?
2、幼儿讨论,将卡片依次分类,调整时间。
3、对比呈现,感受变化。
小结:小田鼠非常感谢你们的帮助,其实这些好办法也适用于我们小朋友,不信的话可以试一试,看看你能不能用省下的时间做更多你喜欢的事。
活动反思:
《快睡吧,小田鼠》讲的是做事情喜欢拖拉的小田鼠的故事。内容贴近符合孩子的日常生活,从小田鼠的身上,孩子们多多少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故事内容也充满了趣味性。因此我想通过《快睡吧,小田鼠》这个故事来告诉孩子要合理安排时间,抓紧时间做好事情。大班下学期的孩子即将进入小学,合理安排时间和有计划运用好自己的时间是非常必要的,能为孩子进入小学甚至是终身的学习奠定基础。
3、大班音乐睡吧小宝贝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受《摇篮曲》中宁静,优美、舒缓的音乐意境。
2、 幼儿学习轻声柔和的唱歌。
3、 导幼儿根据乐曲较合拍的做动作。
4、 借助图谱记忆歌词、学习歌曲。
5、 通过听、唱、奏、舞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能力。
活动重点:
学习轻声柔和的唱歌活动难点:
让幼儿根据乐曲合拍的做动作活动准备:步娃娃、录音机、磁带、图片等。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发声练习:
12345大家来跳舞,火车来跳舞,呜呜呜,母鸡来跳舞,咕咕咕。
基本部分:
1、欣赏《摇篮曲》和《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出示娃娃跳舞和娃娃睡觉的图片。
2、 教师怀抱 布娃娃,轻声柔和地边唱边摇,让幼儿感受《摇篮曲》中宁静、优美、舒缓的音乐意境。
3、 介绍《摇篮曲》的特点和意义。
4、 整曲跟唱,要求幼儿用轻而柔和的声音演唱,并跟着旋律,较合拍地边唱边做动作,轻轻哄娃娃入睡。
5、 分句教唱。
6、 幼儿边唱边进行角色表演。
延伸活动:
角色游戏《娃娃家》,学习当妈妈,培养幼儿初步的责任感。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馈:
活动反思:
《睡吧,小宝贝》这首歌的旋律很优美,而且很柔和,幼儿学起来的难度不会很高,很快大部分幼儿都可以演唱出来了。 这次活动,我认为缺少了趣味性和游戏性,我可以增加一些小游戏,这个需要研究,那么可以将各种游戏融入歌曲中,相信幼儿学习起来的积极性会很高!
4、大班语言快睡吧小田鼠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发现小田鼠各种可笑的拖拉行为。
2.结合生活经验,想出各种帮助小田鼠改掉拖拉习惯的办法。
3.理解故事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小田鼠、田鼠爸爸、田鼠妈妈手偶各一个。
2.幼儿用书:《快睡吧,小田鼠》。
3.语言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教师演示手偶,讲述故事《快睡吧,小田鼠》。
教师:这是谁?晚上,它会做什么?
(二)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幼儿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教师:故事里有谁?晚上该睡觉了,可小田鼠还不肯睡觉,他做了些什么?
教师:你觉得小田鼠有个什么坏习惯?小田鼠的爸爸、妈妈开心吗?
(三)引导幼儿看图阅读故事,并围绕故事内容进行讨论。
组织幼儿讨论。
教师:晚上,小田鼠拖拖拉拉地不肯上床睡觉,都做了些什么?
教师:睡觉前,小田鼠还要吃东西,小田鼠真的肚子饿了吗?
教师:它应该怎样做,爸爸妈妈才不会生气?
(四)播放语言磁带,再次欣赏故事。
(五)通过谈论"拖拉",引导幼儿谈谈自己的习惯。
教师:小朋友,你有拖拉的习惯吗?表现在什么地方?
教师:今后你想怎样做?
2.鼓励幼儿大胆交流,相互学习。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在语言区中提供相关头饰、图片、绘本,让幼儿边看边讲,并在熟悉的基础上节能型表演故事,进一步对故事内容让理解。
第一次讨论意见:
(优点略)
建议:
1.可以让幼儿在进行自主阅读,教师给予充分的鼓励。
2.活动的环节设计还可以稍加调整,重点调整放在讲述一方面。
3.在活动中,应充分给孩子机会,让孩子们自己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
大班:快睡吧小田鼠(第二研)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发现小田鼠各种可笑的拖拉行为。
2.结合生活经验,想出各种帮助小田鼠改掉拖拉习惯的办法。
3.改变拖拉习惯,学会自我管理。
活动准备:
1.小田鼠、田鼠爸爸、田鼠妈妈手偶各一个。
2.幼儿用书:《快睡吧,小田鼠》。
3.语言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教师演示手偶,讲述故事《快睡吧,小田鼠》。
1.导入故事。
教师:晚上,天黑了,爸爸、妈妈会让小朋友做什么?
2.出示手偶小田鼠。
教师:这是谁?晚上,它会做什么?
(二)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幼儿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教师:故事里有谁?晚上该睡觉了,可小田鼠还不肯睡觉,他做了些什么?
教师:你觉得小田鼠有个什么坏习惯?小田鼠的爸爸、妈妈开心吗?
(三)引导幼儿看图阅读故事,并围绕故事内容进行讨论。
1.幼儿翻阅幼儿用书并讲述故事。
2.组织幼儿讨论。
教师:晚上,小田鼠拖拖拉拉地不肯上床睡觉,都做了些什么?它真的需要做这些事吗?
教师:睡觉前,小田鼠还要吃东西,小田鼠真的肚子饿了吗?
教师:它应该怎样做,爸爸妈妈才不会生气?谁来帮帮小田鼠?
(四)播放语言磁带,再次欣赏故事。
(五)通过谈论"拖拉",引导幼儿谈谈自己的习惯。
教师:小朋友,你有拖拉的习惯吗?表现在什么地方?
教师:今后你想怎样做?
2.鼓励幼儿大胆交流,相互学习。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在语言区中提供相关头饰、图片、绘本,让幼儿边看边讲,并在熟悉的基础上节能型表演故事,进一步对故事内容让理解。
第二次讨论意见:
(优点略)
建议:
1.活动过程日益完美,活动组织自然流畅,活动效果有一定提高。
2.教师提问比较到位,问题富有针对性。
3.教师讲述故事的速度适中,表情生动,深受幼儿喜爱。
活动反思:
在我班有很多孩子有拖拖拉拉的习惯,对于这个习惯要让孩子有所认识,有所行动。如何促成幼儿的这种习惯的转变呢?我们不宜去直接去告诉幼儿,而是应该以适宜的方式去触动他们,让他们自己发现拖拉不是好习惯,帮助他们改正。
活动中,首先应该让幼儿以“观察者”的眼光去看待小田鼠,发现小田鼠种种拖拉行为的可笑;进而,以“帮助者”的身份去帮助小田鼠;然后,又在希望小田鼠向自己学习的期盼心态的驱动下,比比看同伴之间谁的习惯最好。
活动后,请家长与幼儿一起阅读故事,并将幼儿的转变及时反馈给老师。谁在家中的进步最大,就将小田鼠指偶带回家,让小田鼠去向他学习。在活动的过程中,开始很好,但是由于时间有些超时了,也有三名幼儿表现的有些不耐烦了,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