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班数学整理物品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会以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并能用语言表达多少和一样多的数量关系;
2.养成自己整理玩具的习惯。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
小兔头饰一个,奶瓶6个,奶嘴6个,锅子8个,锅盖8个,瓶子6个,瓶盖6个,糖果,礼物盒,小动物。
【活动过程】
一、观察物品1.兔姐姐:小朋友们好,我是兔姐姐,我有点不舒服,听说我们小一班的宝宝很能干,想请你们帮我去我家整理一下,好吗?
2.师:小朋友,兔姐姐请我们帮她整理东西,你们愿意吗?那我们出发吧。(在教室绕一圈)3.师:哇!兔姐姐家真的很乱呢?这是什么啊?(奶瓶)它的好朋友是谁呢?(奶嘴)我们来找一找。
这又是谁呢?(瓶子)它的好朋友又是谁啊?那他的好朋友在哪呢?哪个才是他的好朋友呢?(试一试)这又是谁啊?(锅盖)它的好朋友是谁呢?(出示瓶子,奶瓶,锅子)小结:原来这些东西要选合适的才能成为好朋友啊。
二、整理物品师:这边整理干净了,可是兔姐姐家后面的桌子上还是很乱呢?请你们去整理一下吧,找到他们的好朋友,好吗?(幼儿整理)师:你们都整理好了么?你整理的是什么呢?他的好朋友是谁啊?(幼儿说一说)三、谁多谁少1.兔姐姐:你们整理的真干净啊,我给你们准备了糖果,但是要请你们自己包起来了,好吗?
2.展示如何包装礼物3.教师带小朋友包礼物。
师:宝宝们,我们一起来包礼物吧,记住哦,一个盒子放一颗糖果,找到合适的盖子盖好。
4.师:你们都拿到礼物了吗?有个小朋友没有礼物呢,你们能想想办法吗?(幼儿说一说)5.师:好了,我们拿着礼物回去吧。(幼儿教育)
活动反思:
能按不同活动区的性质,将玩具分类。
2、小班数学活动教案:宝宝送物品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能按物体的关联性将常见的物品归类。
2、愿意参与为家人送物品的活动。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能按物体的关联性将常见的物品归类。
活动准备:
1、教具:图片:手套(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各一)、人物图片:爷爷、奶奶、爸爸、妈妈。
2、学具:幼儿操作纸、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各一)、拐杖、女士包、领带等。(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了解物品与人的关联性。
出示人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图片。
师: 看,谁到我们教室来做客?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儿进行观察并回答。
教师小结:小朋友的眼睛可真亮,从他们身上的不同物品就可以看出他们是谁了。
师:看,家里的手套都乱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找不到自己的手套了,谁能来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手套?
小班幼儿已经初步具有观察的经验,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幼儿通过观察了解不同人物的不同特征,能通过人物身上的物品分辨出人物的不同身份。同时,教师的小结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了"物品与人的关联性"。
2、宝宝送物品。
(1)个别幼儿送物品。(3分钟)请个别幼儿送手套并讲述原因。
师:你是怎么送的?为什么要这么送?
教师小结: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手套是不一样的,我们从手套的不同特征就可以看出来了。
用同一种物品--手套来引导幼儿通过细致观察、一一比较的方法来判断手套送给谁。
(2)全体幼儿送物品。(12分钟)师:家里还有很多其他的物品,我们首先来看看他们是什么。
介绍操作材料和操作要求。
师:我们一起来送一送,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东西放到他们下面,记住一边送要一边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送。
幼儿送物品并讲述原因。
幼儿集体操作时,教师所选材料有了递进,有一组(4双鞋子)同类的物品,还有一些其他特征比较明显的物品,如拐杖、领带等。引导幼儿在细致观察、一一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更全面的判断,进一步巩固幼儿对"能按物体的关联性将常见的物品归类"这一目标的达成。
3、展示幼儿作业,集体检验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送的?为什么要这样送?
教师和幼儿一起检验、纠错。
评价幼儿作业时,先选用操作正确,比较有序作业进行点评,再选用一些比较典型的作业,引导幼儿自评,利用幼儿间的差异资源进行互评。
课后反思:
本活动来源于主题《亲亲热热一家人》,目的是让幼儿按照物体的关联性将常见的物品归类,从而能增进宝宝与家长之间的情感。小班的孩子对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较感兴趣,但是他们对这些常见物品的认知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宝宝送物品》这一活动从幼儿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幼儿通过认一认、说一说、找一找、送一送进一步认识常见物品,并能给不同人物进行匹配。教师在教学具方面做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在教具方面,首先选用一组同类物品,让幼儿通过观察发现方法-- 比较,同一组物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很容易就能判断出物品该送给谁。在幼儿操作材料方面,又有了递进,用了一组同类物品,另外还选了4个特征较明显的物品,难度有所提高,对幼儿更具挑战性,幼儿对判断物品的关联性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判断物品该送给谁,不仅可以通过比较,还应从实际生活出发,明白物品的用途,从而进行判断。
3、小班数学活动小猫整理玩具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按照物体的某一特征(颜色或形状)进行分类,并会选择相应的标记。
2、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3、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具:红色的圆片片、方片片各5个;红、绿、方、圆标记各一个。
2、小组操作材料:红、绿、方、圆标记和分类盒人手一份。 第一组:红、绿瓶盖各3个(共5份);第二组:红、绿棋子各3个(共5份);第三组:方、圆同色小积木各3个(共5份);第四组:方、圆同色卡片各3个(共5份);第五组:方、圆同色棋子各3个(共5份)。
3、活动场地布置:红色、绿色的方圈、圆圈若干个。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创设为小猫整理玩具的情景,激发孩子分玩具的兴趣
① 请一幼儿将一样的片片放在一起。
② 请幼儿选择相应的标记,边送边说:“x标记送给x片片。
2、小组活动:鼓励幼儿帮助小猫认真、仔细地分玩具,并做好标记
第一组:分红、绿瓶盖;第二组:分红、绿棋子;第三组:分方、圆同色小积木;第四组:分方、圆同色卡片;第五组:分方、圆同色棋子。
操作要求:①分好玩具再送标记,一边送一边说:“x标记送给xx。”
②玩好一组,可以请老师检查后,整理好学具再到另一组活动。
3、游戏:找圈圈 按标记听琴声滑音迅速站到相应的圈圈里。(巩固分类,提高幼儿排除颜色、形状的干扰,按标记选择相应圈圈的能力。)
4、活动评价:小猫谢谢小朋友帮助他整理玩具,按要求整理好操作材料,并邀请大家跳一个庆祝舞。
活动反思:
在本次操作活动过程中,我发现了两个问题: 一是不管按颜色分还是按形状分,平面图形(如花片、卡片)的正确率大大高于立体实物(如棋子、瓶盖等)。
试分析原因:
(1)教师以前在提供材料时,平面材料较多,忽视了生活中可运用的实物。
(2)就幼儿空间知觉的发展来看,平面思维优于立体思维。
(3)小班幼儿的排异性思维发展水平低,在实物分类时十分容易受颜色、形状的干扰。
改进建议:
(1)努力挖掘生活中的教育因素,体现“数学教育生活化”,有机地将数学活动渗透在一日活动中。
(2)平时经常性地组织孩子多观察、多触摸,比较平面(图片)与立体(实物)的异同点,感受同一标记可选择事物的多样性。
二是本次活动的要求是为实物分类后选择相应的标记,可是大多数的孩子在实际操作中是先插好标记,然后选实物入。
试分析原因:
从幼儿的角度来看,按标记分类比为实物分类选标记来得容易。因为按标记分类,标记首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目标和显性的支持材料,而为实物分类选择标记,首先要求幼儿思考这些材料怎么分,按什么分,有一个内部的思维过程。特别是在为分好的材料选择标记时,要求幼儿进行分析、概括和综合,较之按标记分类,这是一个逆向的思维过程。
改进建议:
(1)经常开展适合小班幼儿的逆向性思维训练活动,提高幼儿分析、概括、综合的能力。
( 2)在设计各种活动时,注重提问的多元性、开发性,以提高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4、小班数学整理物品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会以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并能用语言表达多少和一样多的数量关系;
2.养成自己整理玩具的习惯。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
小兔头饰一个,奶瓶6个,奶嘴6个,锅子8个,锅盖8个,瓶子6个,瓶盖6个,糖果,礼物盒,小动物。
【活动过程】
一、观察物品1.兔姐姐:小朋友们好,我是兔姐姐,我有点不舒服,听说我们小一班的宝宝很能干,想请你们帮我去我家整理一下,好吗?
2.师:小朋友,兔姐姐请我们帮她整理东西,你们愿意吗?那我们出发吧。(在教室绕一圈)3.师:哇!兔姐姐家真的很乱呢?这是什么啊?(奶瓶)它的好朋友是谁呢?(奶嘴)我们来找一找。
这又是谁呢?(瓶子)它的好朋友又是谁啊?那他的好朋友在哪呢?哪个才是他的好朋友呢?(试一试)这又是谁啊?(锅盖)它的好朋友是谁呢?(出示瓶子,奶瓶,锅子)小结:原来这些东西要选合适的才能成为好朋友啊。
二、整理物品师:这边整理干净了,可是兔姐姐家后面的桌子上还是很乱呢?请你们去整理一下吧,找到他们的好朋友,好吗?(幼儿整理)师:你们都整理好了么?你整理的是什么呢?他的好朋友是谁啊?(幼儿说一说)三、谁多谁少1.兔姐姐:你们整理的真干净啊,我给你们准备了糖果,但是要请你们自己包起来了,好吗?
2.展示如何包装礼物3.教师带小朋友包礼物。
师:宝宝们,我们一起来包礼物吧,记住哦,一个盒子放一颗糖果,找到合适的盖子盖好。
4.师:你们都拿到礼物了吗?有个小朋友没有礼物呢,你们能想想办法吗?(幼儿说一说)5.师:好了,我们拿着礼物回去吧。(幼儿教育)
活动反思:
能按不同活动区的性质,将玩具分类。
5、小班数学整理照片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
《指南》在“数学认知目标2”中提出的教育建议是引导幼儿感知和理解事物“量”的特征:收拾物品时,鼓励幼儿按照物体量的特征分类整理。学过了“亲亲一家人”的主题,幼儿对自己的全家福照片兴趣浓厚,于是我设计了小班数学:整理照片这个活动。活动通过创设“帮助巧虎宝宝整理动物照片”的情境导入活动,引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活动中重点引导幼儿关注物群卡的数量特征,层层递进活动难度。通过形象的动物群卡和全家福照片整理,初步感知数量,能够按照不同的数量群归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感知5以内数量,知道点子可以表示物群卡的数量特征。
2.能按数量给物群卡分类。
3.体验整理照片数学活动的乐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点卡标记(3-5),长颈鹿物群卡(3-5),绵羊物群卡(3-5),鸡物群卡(3-5),相框三个,篮子三个,全家福图片。
2.经验准备:5以内数量的学习经验。
3.活动重难点:按数量给物群卡分类。
活动过程:
一、复习感知3-5数卡与动物群卡的一一对应
1.情境创设引出活动内容。
小动物知道小朋友都有全家福,他们可羡慕了,于是,巧虎宝宝就帮助小动物也拍了全家福!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复习感知3-5的数量群。
这是谁的全家福,有几个成员?
3.物群卡和数字卡一一配对。
这是绵羊的一家,上面有几个成员呀?我们用数字来表示。
2.观察并感知相同的数群。
这是绵羊家,有几个成员?和长颈鹿家的哪一张是一样多的?我们把他们放在一起。
巧虎宝宝翘起了大拇指,你们可真聪明啊。
二、根据点子卡将物群卡分类。
1.出示3,4,5点子相框。
我们发现他们上面的圆点有什么不一样?
2.根据相框的点子整理物群卡。
哪张照片应该要放进这个相框?
漂亮的相框增加活动兴趣点,吸引幼儿注意力。培养幼儿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三、按照物群卡数量给物群卡分类
1.出示无点子篮子。
2.教师展示整理的方法:一样多的放一起。
巧虎宝宝想来自己整理照片了。它准备了三个篮子,它先拿出了五只长颈鹿的照片,放在第一个篮子里,又把五只绵羊的照片放了进去,最后把五只鸡的照片也放了进去。
为什么把它们整理在一起呢?
3.邀请个别幼儿尝试整理动物照片。
我们也来试一试吧。这个篮子我想放三的照片。
四、集体参加,整理照片。
1.邀请幼儿把小朋友的全家福整理到相应的篮子里。
老师有好多小朋友的全家福。请你仔细看看跟哪个篮子里的小动物成员是一样多的呢?一样多的放一起吧。
课后反思:
学习了“亲亲一家人”的主题后,我发现班里的幼儿对自己的全家福照片仍然兴趣浓厚,于是我设计了小班数学:整理照片这个活动。
活动根据《指南》在“数学认知目标2”中提出的教育建议:引导幼儿感知和理解事物“量”的特征,收拾物品时,鼓励幼儿按照物体量的特征进行分类整理。活动通过创设“帮助巧虎宝宝整理动物照片”的情境导入,引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活动中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重点引导幼儿关注物群卡的数量特征,层层递进活动难度。通过形象的动物群卡和全家福照片整理,初步感知数量,能够按照不同的数量群归类,在情境中快乐学习数学。
活动准备充分,动物图片和全家福照片,还有漂亮的相框。在活动过程中,气氛宽松,愉快,幼儿参与积极,认真。过程中我的语速偏快,可以再放慢速度,以便于幼儿理解和消化。在教学中应避免语言的书面化,比如在询问照片中动物的数量时,不应是“有几个成员”可以表述为“有几只小动物呢?”。在活动进行到最后一步,分发全家福请幼儿帮助整理时,可以直接分发,不用再仔细讲解有几个人,应该放到哪个篮子里,显得拖沓,以至于上课时间有点偏长。整理的方法在前面的过程中已经讲明,这个环节便可直接讲明要求,请幼儿自主操作。
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应是从实物到点再到数字呈现,最后到没有数字和点的过程。在这次活动过程中先呈现了实物再出示数字,最后是点和无数字和点。现行的数学理念中可以不用出示数字,只有实物和点子卡就可。活动可以修改为在把照片整理进相框时,整理进去了再出示点子,帮助幼儿能够将实物和点子对应起来。
6、小班数学活动宝宝送物品教案反思
教材简解: 本活动来源于主题《亲亲热热一家人》,目的是让幼儿按照物体的关联性将常见的物品归类,从而能增进宝宝与家长之间的情感。小班的孩子刚刚脱离家庭,对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较感兴趣,但是他们对这些常见物品的认知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宝宝送物品》这一活动从幼儿实……教材简解:
本活动来源于主题《亲亲热热一家人》,目的是让幼儿按照物体的关联性将常见的物品归类,从而能增进宝宝与家长之间的情感。小班的孩子刚刚脱离家庭,对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较感兴趣,但是他们对这些常见物品的认知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宝宝送物品》这一活动从幼儿实际生活出发,用游戏的形式开展教学,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幼儿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找一找、送一送形成对生活中常见物品更准确的认知并能在此基础上为不同人物匹配物品。
活动目标:
1、能按物体的关联性将常见的物品归类。
2、愿意参与为家人送物品的活动。
3、初步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语言的重复性特点。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重、难点:
能按物体的关联性将常见的物品归类。
活动准备:
1、教具:图片:手套(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各一)、人物图片:爷爷、奶奶、爸爸、妈妈。
2、学具:幼儿操作纸、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各一)、拐杖、女士包、领带等。(幼儿人手一份)设计理念:
《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本次活动从实际生活出发,用游戏的形式开展教学,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幼儿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找一找、送一送形成对生活中常见物品更准确的认知并能在此基础上为不同人物匹配物品。
设计思路:
活动开始我通过谈话,引导幼儿回忆,迁移生活中的经验,分辨常用的一些物品,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家人,并引导他们去发现。在此基础上进行操作,操作又分为个别操作和集体操作,引导幼儿通过找一找、说一说进一步认识物品与人之间的联系。最后是集体检验纠错,利用幼儿间的个别差异来进行纠错。
活动过程:
1、 了解物品与人的关联性。(3分钟)出示人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图片。
师: 看,谁到我们教室来做客?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儿进行观察并回答。
教师小结:小朋友的眼睛可真亮,从他们身上的不同物品就可以看出他们是谁了。
师:看,家里的手套都乱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找不到自己的手套了,谁能来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手套?
小班幼儿已经初步具有观察的经验,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幼儿通过观察了解不同人物的不同特征,能通过人物身上的物品分辨出人物的不同身份。同时,教师的小结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了"物品与人的关联性"。
2、宝宝送物品。
(1)个别幼儿送物品。(3分钟)请个别幼儿送手套并讲述原因。
师:你是怎么送的?为什么要这么送?
教师小结: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手套是不一样的,我们从手套的不同特征就可以看出来了。
用同一种物品--手套来引导幼儿通过细致观察、一一比较的方法来判断手套送给谁。
(2)全体幼儿送物品。(12分钟)师:家里还有很多其他的物品,我们首先来看看他们是什么。
介绍操作材料和操作要求。
师:我们一起来送一送,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东西放到他们下面,记住一边送要一边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送。
幼儿送物品并讲述原因。
幼儿集体操作时,教师所选材料有了递进,有一组(4双鞋子)同类的物品,还有一些其他特征比较明显的物品,如拐杖、领带等。引导幼儿在细致观察、一一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更全面的判断,进一步巩固幼儿对"能按物体的关联性将常见的物品归类"这一目标的达成。
3、展示幼儿作业,集体检验。(2分钟)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送的?为什么要这样送?
教师和幼儿一起检验、纠错。
评价幼儿作业时,先选用操作正确,比较有序作业进行点评,再选用一些比较典型的作业,引导幼儿自评,利用幼儿间的差异资源进行互评。
课后反思:
本活动来源于主题《亲亲热热一家人》,目的是让幼儿按照物体的关联性将常见的物品归类,从而能增进宝宝与家长之间的情感。小班的孩子对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较感兴趣,但是他们对这些常见物品的认知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宝宝送物品》这一活动从幼儿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幼儿通过认一认、说一说、找一找、送一送进一步认识常见物品,并能给不同人物进行匹配。教师在教学具方面做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在教具方面,首先选用一组同类物品,让幼儿通过观察发现方法--比较,同一组物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很容易就能判断出物品该送给谁。在幼儿操作材料方面,又有了递进,用了一组同类物品,另外还选了4个特征较明显的物品,难度有所提高,对幼儿更具挑战性,幼儿对判断物品的关联性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判断物品该送给谁,不仅可以通过比较,还应从实际生活出发,明白物品的用途,从而进行判断。
7、幼儿小班数学学习7的组成教案反思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感知7的组成
2、初步感知数的分合有序性
活动准备:教具:每名幼儿人手一份数量为7的棋子,记录纸,数字粘贴,
活动过程:
一、设计情景:“有一只小猪做事不专心,有一天妈妈确定考考小猪,让小猪分一分7能分成几种小猪低下头难为情的说妈妈我不会”请幼儿来帮助
二、幼儿动手操作:分棋子
边分边记录
三、教师和幼儿共同总结、请幼儿来说一说是怎样分的,教师在黑板上记录(记录时要找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是有规律的,一种是无规律的)请幼儿对比一下,哪种方法更容易记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感知数的分合有序性
四、幼和相互检查并改正记录纸上的错误,改过后自已奖力自已数字粘贴,贴于胸前
游戏:找朋友。
玩法:跟椐胸前的数字粘贴进游戏,要求两个好朋友胸前的数字合起来是7
活动反思:
经过之前对数学数字的练习,我班的幼儿对数字组合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教学的开始,我们对5、6的组成进行了复习,这样用之前学过的知识先做了一个简单的铺垫,对幼儿接下来的学习也打下了基础,让幼儿在学习新知识会更容易更轻松。
本课活动完成后,幼儿对7之内数字组合还是有了一定的掌握,基本达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