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教案
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感知大小的活动,学习按大小匹配瓶盖。
2、学习拣豆子、拧瓶盖,发展小肌肉动作。
3、喜欢听各种声音,积累对声音的体验。
活动准备:
教、学具准备
(1)动物果奶瓶、娃娃果奶瓶(大、小两种)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
(2)各种饮料瓶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
(3)豆类、塑料小鱼、木珠、硬币等。
活动过程:
1、幼儿尝试匹配瓶盖。
(1)引导幼儿向客人老师问好。(客人老师好)
师:今天瓶宝宝来和我们做游戏了,咦,瓶宝宝的帽子到哪儿去了?我们来帮它们找一找,找到以后给它戴上去。
(2)幼儿尝试盖瓶盖,教师巡回观察指导(你这个帽子合适吗?你觉得怎样?再换一个试试)
请两位幼儿上来。
师:他们俩的瓶宝宝有什么不一样啊?(大小不一样,一个大、一个小)
大瓶宝宝应该戴什么帽子?(大帽子)小瓶宝宝应该戴什么帽子?(小帽子)
师:瓶宝宝都找到帽子了,瓶宝宝说谢谢你们,让我们来抱抱瓶宝宝,亲亲它,让它们躺在你的腿上睡会儿觉。
2、装物品,摇一摇,感知声音。
(1)师:听,我的瓶宝宝开始唱歌了,你们的会唱吗?(教师摇装有豆子的瓶子)
我的瓶宝宝为什么会唱歌呢?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拧拧,拧开来。
师:哦,你们看,是什么呀?(豆子)原来瓶宝宝吃了豆子呀。
教师喂豆子:“瓶宝宝,吃豆子,一口一口吃豆子。”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请你们也来喂瓶宝宝吃豆子,让瓶宝宝唱歌吧。
师:让我们一边喂一边说:“瓶宝宝,吃豆子,一口一口吃豆子。”
师:你们的瓶宝宝吃饱了吗?让我们把帽子戴上,拧拧,拧拧紧。
3、教师唱《大雨小雨》,引导幼儿感知声音的大小。
(1)师:我的瓶宝宝吃饱了,它要唱歌了,大声地唱;瓶宝宝累了,它要小声地唱。(再反复一次)请幼儿一起摇。
(2)教师唱《大雨小雨》
师:瓶宝宝还会听着音乐唱呢。教师边唱边摇:下大雨啦,下大雨啦,哗啦哗啦;下小雨啦,下小雨啦,淅沥淅沥。
师: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让瓶宝宝们跟着音乐唱歌,教师唱大雨时(幼儿用力摇);
教师唱小雨时(幼儿轻轻摇)。
小结:瓶宝宝谢谢你们,让它们唱出了好听的歌。现在我们都知道了用力地摇,瓶宝宝唱出来的声音就大;轻轻地摇唱出来的声音就小。
师:请把瓶宝宝送回家,让它休息休息。
4、引导幼儿感知放不同的材料发出来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师:有许多瓶宝宝听到我们这里很开心,它们也赶来了,它们肚子也饿了,我们去喂它们吃东西吧!
教师指导幼儿先帮瓶宝宝找到帽子,然后尝试放不一样的物品(豆子、塑料小鱼、木
珠、硬币),摇摇听听。教师巡回观察指导,与个别幼儿交谈。
师:刚才你们都试过了,放不同的东西在瓶子里,声音一样吗?(不一样)
5、结束活动。
师:贝贝班小朋友今天真棒,让我们带着瓶宝宝去告诉宝宝班的小朋友,让他们也听一听,好吗?教师提醒幼儿和客人老师说再见。
活动反思:
1、这个活动的'内容非常生活化、游戏化,很容易调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在活动中,能针对托班幼儿喜欢动手摸索的学习特点,考虑到幼儿的小肌肉动作发展的关键,在活动中融合了按大小匹配、动手拧瓶盖、对声音的一个积累,涉及的方面较广,幼儿不仅动脑、动手、听觉上还得到了刺激,收益很多。
2、这次的托班的观摩活动,让我看到:托班游戏化活动组织给孩子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希望这样的活动经常开展,孩子受益、教师更加受益。
第2篇教案
一.说明 在春天的这个主题活动中,宝宝们在对大自然观察的同时。也开始注意观察身边的小动物。万物复苏,小动物们也开始活跃了,它们最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和兴趣。我们要通过开展这个宝宝最感兴趣的主活动。引导他们了解与小动物相关的简单知识,通过各种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引发他们关心小动物、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二.教育目的.
1.观察几种小动物,知道它们的名称。学一学它们的叫声,听音乐模仿几种小动物的走路姿势。
2.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照顾小动物的简单方法,知道它们爱吃什么。
3.萌发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4.学习儿歌、手指点画的方法、表现小动物的主要特征。
精彩活动
活动一:动物的家
目标:1.布置不同的小动物的家,能分辨出不同动物的家
2.学习当小动物的爸爸妈妈,照顾小动物,并能与小朋友分享环境
准备:1.在娃娃家中布置小猫、小兔、小狗的家。
2.请幼儿将家中的小动物玩具带到幼儿园中。
过程:1.引导幼儿进入活动区,认识不同小动物的家。
2.请幼儿自告奋勇包出自己想当哪个小动物的爸爸妈妈。引导他们爱玩玩具,细心照顾动物 宝宝,鼓励他们与动物玩具说话表达自己的情感。
徐美家当小猫的妈妈,她能仔细的抱着小猫对它说:“宝宝乖,妈妈亲亲你!妈妈给你吃东西
啊!”对小猫照顾的特别认真细微
恬恬当小兔的爸爸,他带小兔到外边去做游戏还教兔宝宝双脚跳。嘴里还说:“你两只脚一起
跳,快跟我学!”脚色语言运用相当好
3.带宝宝游戏后,将它们各自送回
自己的家。引导他们寻找不同的动物家的标记。
家家找到了有小鱼的房子、恬恬找到有小兔标记的房子、美美找到了小骨头标记,将小狗放在
有骨头标记的房子内。孩子们都正确的将小动物们送回了家。
美美还对小狗说:“你睡吧,天黑了!”并给狗儿盖上了被子!
由此看出,孩子们已经能初步照顾这些小动物宝宝了!
活动二:小鱼吹泡泡.
目标:学习画圆圈,能将圆圈的口封上.
准备:鱼缸形纸,上面画有小鱼游水的背景,彩笔。
过程:1.出示背景图,请小朋友谈一谈图上画的是什么小动物。认一认它们的颜色,说说自己喜欢哪
条小鱼。
图片由玩后,孩子们非常兴奋,纷纷大声说:“我喜欢小鱼,这条小鱼好看:”指着红色的鱼
说:“这条好看是红色的,它的尾巴大!”淼淼也大声的说:“小鱼还游呢,真好看。”
2.“小鱼会唱歌,你知道吗?它唱的是泡泡歌。”教师示范泡泡的画法,注意边画边提示泡
泡要圆,最后要封好口这样泡泡才漂亮
3.带幼儿进行练习。请幼儿伸出右手食指在桌子上画圆。小龙还边画边说:“刘妈妈你看,
我会画泡泡,我画了这么多泡泡!”
4.“请你们把小鱼唱的歌画下来吧!”幼儿作画,教师给予有针对性地指导,提醒幼儿画的圆尽量
封口。对有困难的幼儿进行手把手的教
张允颐 画的特别的好,边画还边给同桌的小朋友看:“你们看,漂不漂亮!”蔡辰、艾艾都画的
又多又好。杨恩画的不太圆,在进行手把手地教后,有了进步,能将圆封好了。
5.讲评幼儿作品.
幼儿能评出自己的小鱼特别的漂亮。还能为其他的小朋友拍手鼓励。
第3篇教案
一、主题来历说明 幼儿来幼儿园一个月了,已经摆脱了分离焦虑期。我们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在幼儿园的表现,发现幼儿对自我意识有了萌芽的发展,已经意识到自身的主体意识的存在,能区分别人与自己,感知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为此,我们确立了主题,通过游戏等一些活动方式,促进幼儿认识自我,增强主动性,独立性。
二、主题活动教育目标
1、知道“我”就是自己,我有自己的名字、标记,又属于我的东西。我和别人不一样,能发现自己的好处与不足。
2、认识自己的五官的名称,熟悉五官的位置,初步了解功用简单的保护常识。
3、自己有一双能干的小手,愿意自己解扣、绘画、表演。
4、知道自己有一双小脚丫,会自己走路不用别人抱。
5、在成人帮助下懂得讲卫生,会自己用勺吃饭。
6、我不爱哭,会自己玩和小朋友老师一起玩的高兴。
三、环境创设与利用
教育资源
1、 和幼儿一起创设主题墙上的内容
2、 引导幼儿共同3、 布置墙面“可爱的小手”
4、 展示幼儿用小手制作的作品
5、 活动区创设:
建筑区:引导幼儿用小手搭建,练习搭高、为龙、平铺。
美工区:引导幼儿用半成品进行粘贴,填涂,撕折。
益智区:通过一些教具培养幼儿动手操作
娃娃家:通过一些道具培养幼儿自己做饭,合作有家的感觉
周边资源
1、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玩具
2、亲子活动中和爸爸妈妈一起动手做泥造型
家长资源
1、 通过直通车,2、 让家长帮幼儿收集各种废旧材料,3、 为幼儿动手操作作准备4、
5、 家长配合老师与幼儿一起互动制作泥造型
6、 家长帮忙提供关于主题活动的材料,7、 如:幼儿穿小的衣服8、 、裤子
四、主要活动内容
主要活动:我的小手
活动目标:引导幼儿学会揉搓、按压泥的方法
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小手制作泥造型感受玩泥乐趣
幼儿活动过程 教师推动与预设 场景及材料幼儿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看到做好的动物泥造型,到争着说是什么动物。特别是李智信小朋友一口气把所有出示的动物造型都说了出来。 幼儿们都想来看、摸一摸老师作出的泥造型,马一文小朋友摸完后说“我觉得有点软。”这时,其他小朋友也想上来摸,于是老师让幼儿自己亲身感受制作泥造型。 幼儿开始和家长一起制作泥造型,初步学习按、揉、搓。并感受面泥的柔软。 幼儿和家长将做好的泥造型,放在展示盘上。 幼儿自己说做了是什么泥造型。哪些是家长帮助做的,哪些是自己做的。说出是什么。 梦禹小朋友说:“这是我做的小兔子。” 淼淼说:“这是我妈妈和我做的小人”。 大部分幼儿能在家长的帮助下将剩下的面泥收回到盒子里。将模子收放好。 嘉俊姥姥要帮嘉俊收,嘉俊还不肯,偏要自己收拾。姥姥看到了,小声说:“我们嘉俊真是长大了。” 美家说:“我很高兴。” 蔡辰只是笑了一笑。 浩钧说:“我还要玩。”教师出示做好的作品,让幼儿欣赏。引导幼儿兴趣。 教师请幼儿自己看一看,摸一摸,老师做好的作品。教师提问,初步使幼儿感受泥造型。 教师演示用模子作泥造型。 老师与小朋友及家长一起互动制作泥造型。 最后老师让幼儿说一说你都做出了那些泥造型?
老师鼓励小朋友自己作出作品来。表扬龙龙小朋友和 梦禹小朋友自己用模子做的作品。 老师引导幼儿注意卫生,自己收拾废旧不用的物品。 教师询问玩泥的感受! 事先准备好的作品-小动物的造型 准备各种颜色的面泥 各种形状的模子 擦手巾 展示盘 垃圾桶
活动小结:幼儿在活动中,初步感受玩泥的乐趣。从而学习按、压、揉搓,等玩泥的方法。在玩泥过程中,幼儿们和家长增进了感情,还认识一些小动物及其它物体,还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通过此次活动看到幼儿们很喜欢这节课,玩泥的兴趣很高。
主要活动:我的小脚丫
活动目标:通过幼儿们在沙池中,玩踩脚印的兴趣制定了,用颜料进行创作美丽的小路。并用脚印进行比深浅、大小。
幼儿活动过程 教师推动与预设 场景及材料 幼儿们在沙坑中踩脚印,反复将沙子铺平,再重新踩上脚印。并一起相互比一比谁的脚印深与浅。 还比一比大小。 幼儿们回答:“想把脚印留住。” 幼儿们自己进行脱袜子,坐在椅子上等老师讲解。 老师讲完后,幼儿们开始将小脚踩到颜料里面,再踩到纸上留下自己的小脚印。 马一文小朋友说:“左脚印吧”。其他小朋友也跟着说:“左脚印吧”。 经过老师的提醒,方千艾小朋友说:“是小路”。 其他幼儿也说做小路吧! 幼儿们将自己的脚印抹上胶水。交给老师。 教师问幼儿想不想把自己的脚印留住? 教师准备好颜料与大的纸张。 教师请一名小朋友上来先演示一下,应该怎么做。 教师帮幼儿洗完脚后,请幼儿讨论,你们的小脚印能做些什么? 你们看一看,除了脚印还像什么? 教师引导幼儿脚印在什么上走,使幼儿说出小路。 教师帮幼儿将脚印剪下,让幼儿抹胶水贴在剪好的卡纸上。 将小路放在主题墙上。 场地 沙坑 彩色颜料 大的纸张 褐色卡纸 剪刀 胶棒
活动小结:通过本次活动幼儿们首先对深浅、大小有了初步的认识。也看到幼儿们对此次活动很感兴趣。
第4篇教案
一、本次活动设计思路
探索性活动是幼儿自发的、自主学习、自由表达的开发性活动,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能不断地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和判断往往比较局限,而教师此时就是他们的引导者、聆听者、推动者。在幼儿的个别化学习即区域活动中,我们发现我班幼儿在操作区探索“喂食”这一内容时,对放入瓶中的各种大小不同的豆与瓶壁碰撞时发出的不同声音这一现象很感兴趣。为了充分调动幼儿利用各种感官来感知:不同的东西在同一容器内会发出不同的声音;相同的东西由于数量不同在同一容器内也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一现象,以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事物现象与规律的愿望,为此,我们设计了“会唱歌的瓶宝宝”这一活动,以满足幼儿的探索需求。
二、学习 :会唱歌的瓶宝宝
目标:
1.感知物体之间碰撞会发出声音,尝试着听辨几种不同的声音
2.了解几种常见食物的外形特征及人们食用它的益处
3.培养幼儿对事物探索的兴趣
材料:
1.瓶子每人一个(内装米、黄豆、红枣)
2.透明瓶一个 糖若干 沙子、小石头、小木块
3.音乐伴奏带 录音机
过程:激发兴趣——操作体验——延伸活动
(一) 激发兴趣
1、 教师放音乐,合着音乐摇瓶子。问:瓶宝宝在干什么?
2、 你们想不想也让你的瓶宝宝唱歌(幼儿听音乐随意选择一瓶摇动,听声音)
3、 你们的瓶宝宝怎么会有声音的?
4、 教师摇几个瓶,问:怎么声音是不一样的?(幼儿讲述)
(二)操作体验
1、 猜猜瓶宝宝里有什么?
2、 打开瓶盖看看里面是什么?(幼儿说一食物名,教师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说说此物的外形特征及人们食用它的益处)
3、 幼儿交换瓶摇动,听辨不同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幼儿模仿)
4、 还有什么东西装在瓶中它也会发出声音的?是什么声音?
5、 教师出示包装好的糖果瓶,教师摇动,问:你们猜猜里面是什么?(请一幼儿用摸、闻的方法猜)
6、 教师拿去包装纸,验证幼儿猜的结果。你们想吃糖吗?(多吃糖好吗)
(教师分糖给幼儿吃)
(三)延伸活动
1、 教师摇空瓶,哎,我使劲在摇瓶,怎么没有声音的?
2、 教师介绍将空瓶和许多物品放在区角中,你们自己去试试、摇摇、听听感觉不同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再想一想一样的物品在瓶中放得多、少发出的声音是一样的吗?
第5篇教案
教育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发展宝宝语言能力和说话的兴趣。
2、让宝宝知道不乱扔垃圾以及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木偶(小兔,小猴)糖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老师:“宝宝想到哪里去玩?妈妈带你去。”宝宝们自由说说。
2、律动——开汽车。老师和宝宝们边开汽车边自由讲讲看到了什么。
3、老师:“公园到了,我们到草地上坐会”。
二、情景表演:
1、老师:“宝宝们猜猜,今天有什么小动物到公园里玩?”让宝宝们自由讲
讲各种动物。
2、木偶表演
a、小猴:“今天天气真好,到公园去玩玩。这个香蕉真好吃”(吃 完香蕉后随手一扔)
b、小兔:“公园真好玩,唉呦!谁扔的香蕉皮呀?”挨摔了一跤。
提问:“小兔怎么了?怎么摔交的?(快帮小兔揉揉)。” 启发宝宝们对小兔讲
讲安慰的话。“是谁扔的香蕉皮?香蕉皮应该扔哪里?”
老师带宝宝学说:“不要乱扔垃圾,要扔到垃圾箱里”。
木偶表演:不乱扔垃圾了
3. 分糖活动: 分给宝宝们每人一颗 糖,观察是否有将糖纸扔到地上。
三、结束部分
老师:“不早了,我们开汽车回家了。”
音游——汽车开来了。
第6篇教案
教学目标:
1、帮助幼儿练习正确使用量词,如:一副眼镜,一艘轮船,一辆汽车,一行树木,一把椅子,一个花瓶,一头牛等。
2、提高幼儿在生活中快速倾听和应答的能力,增进他们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准备:
1、将操作卡片《造火车》剪成一张张图片放在一个篮子里。
2、准备一些能拼搭成小火车的积木。
活动过程:
一、教师一边用积木搭火车,一边要求幼儿说出老师正在做什么,创设出一个游戏的氛围,激起幼儿参与游戏的愿望。
二、教师介绍游戏的玩法和规则。
教师告诉幼儿由一人做火车头,其他小朋友都做小火车厢。游戏开始时,大家一起念儿歌,由火车头边念儿歌边用手轮流点小朋友。当小朋友念完后,点到的小朋友站起身,从火车头的包里摸出一张图片,并用“一X……”说出图上的物品,说对的小朋友站在火车头后做一节车厢;说错了,不能做车厢,大家重新寻找小车厢。教师可以先示范说一次,从火车头的包里随意摸一张图,说:“一个苹果。”教师再摸一张图片,请小朋友说一说,帮助幼儿理解如何说图上的东西。
三、教师带领幼儿游戏
教师在第一次游戏当中当火车头,带领大家边念儿歌边点将,尽量让每位幼儿都能成为小车厢。对能力比较差的幼儿,教师应当计量用动作,手势,获得成功的快感。
四、幼儿自主游戏
教师请一位能力较强的幼儿扮火车头,由他带领其余幼儿边念儿歌边点车厢。被点到的幼儿摸出图片后,说得正确与否,由做火车的幼儿判断。说对了,扮火车的幼儿齐声说:“不对,不对,请你再来做车厢。”没有说对的,则继续念儿歌的最后一句,并重新点将,让后面的幼儿再说这图片。
第7篇教案
教育活动目标:
1.学会搬,摆小椅子的方法。
2.学会一个挨着一个放椅子。
3.知道要爱惜小椅子,轻拿轻放。
活动准备:
1.小兔子头饰与幼儿人数相同,大灰狼头饰一个。
2.场景布置,散放在教室里的小椅子。
活动过程:一.通过谈话的形式引出主题。
教师:我的兔宝宝们,今天呀妈妈要教给你们一个新本领----搬椅子。那椅子是怎么搬的呀?先看妈妈搬给你们看!
教师示范搬椅子的方法:小椅子,我会搬,双手抓住放胸前,轻轻拿,轻轻放,一个挨着一个放,整整齐齐真好看。
教师提出问题:刚才妈妈是怎么办小椅子的?哪个宝宝愿意说说看?
二.幼儿操作搬椅子
教师:哪个兔宝宝愿意上来搬搬小椅子?
教师:那现在把你们的小椅子,轻轻的搬起来,让我们的小椅子来排排队,排成一条长长的直线。
教师:我们的宝宝真能干,我们再轻轻的搬起小椅子回到原来的位置做好,比比看,哪个宝宝动作最快,还没有声音。
三.教师示范小椅子挨着坐
教师:你们,老师的椅子和旁边的小椅子有没有缝隙啊?有空吗?这就是挨着坐!哪个宝宝愿意和妈妈挨着坐,举手!
四.游戏:《找个朋友》
教师:宝宝们,轻轻的搬起你们的小椅子,我们来找个朋友,找到朋友就和自己的好朋友挨在一起做,两个两个一起找朋友哦!
教师:找个朋友,找个朋友,找到朋友坐坐好!
五:游戏:《大灰狼和小白兔》
教师:我们的宝宝啊,真能干!本领学会了吧?那我们一起出去玩吧!(教师和小朋友出去后,请一位老师把小椅子弄乱)
教师:我们的宝宝玩累了,我们回家里休息休息去吧!呀,我们的家里怎么变成这个样子拉?不要动,让妈妈去侦察一下,看看是哪个坏人把我们的家弄成这个样子的?哇,妈妈发现了一只狼毛,原来是狡猾的大灰狼来过了!我们赶紧把小椅子扶起来,重新造一做结实一点的房子,没有缝隙,大灰狼就进不来了!
大灰狼(请配班教师扮演):哇,我的肚子好饿啊,哈哈,我去大兔子家里抓几个小兔子来吃吃!怎么都没有缝隙呀,没有空呀,那我进不去了,今天先放过你们吧!
教师:哈哈,兔子宝宝们,我们胜利了。我们来跳一跳吧!真开心。快藏好,大灰狼又要来了。
大灰狼:哈哈,这里有空,有缝隙,我可以进去了,小兔子我要把你们吃掉,大灰狼吃掉了几只小兔子,游戏结束。
六:教师总结
教师:我们今天学了什么新本领啊,哦搬椅子!那后来为什么有几只小兔子被大灰狼吃掉了呀?这几只小兔子的家没造好,有很大的空,缝隙,大灰狼钻进来就吃掉了,那我们以后要小椅子并并拢大灰狼就吃不到了!伸一个懒腰,兔妈妈好累呀!宝宝们也累了吧,我们一起去休息休息吧。嘘,小椅子没有声音了,他们睡着了,我们快把他们放到桌子妈妈身边吧!
第8篇教案
教育教学目标:能根据辩听小铃声音信号的方向进行快速跑。活动准备:1、乐器小铃一副。2、场地四角放有四块遮挡物(上面画着大树、房子、花、篱笆等不同图样的内容,长宽能遮挡住一名成人蹲下不被发现),3、录音机,磁带《一只小铃铛》
活动过程:
一、跟着铃声走一走。
? 教师将小铃放在背后敲击引发托儿兴趣。
教师:“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
如不认识,可以拿出来给托儿看,告诉托儿其名称。
? 教师带领托儿先用声音模仿小铃的声音,再跟着铃声走一走。
二、 “找小铃”游戏
? 介绍游戏
“教师:“小铃还想和你们玩一个找小铃的游戏!你们要用耳朵仔细听:小铃到底躲在哪里?”
玩法:托儿蹲在操场中间,闭上眼睛,配班教师手持小铃躲于纸板背后,敲击小铃。www.jy135.com托儿寻声而找,站在自己认为正确的纸板前,等小铃出来。 “你们看操场上有四个幅画,你听到声音后认为小铃在哪个幅画后面,就站在那幅画面前等,小铃会出来给你们看的。”提醒托儿不要拥挤。
? 游戏进行2-3遍
教师注意提醒托儿轻轻跑,避免跌倒。
三、在《一只小铃铛》音乐声中,托儿和小铃一起唱着歌,放松四肢。
活动延伸:
? 区域:在音乐律动区提供小铃铛若干副,供托儿课间或自选活动时间摆弄。另提供一些其他打击乐器,如:铃鼓、沙球等,让托儿比较其音色的不同。
? 户外活动:可以用小铃作活动开始、结束的信号。 -
? 美工区:提供小铃的轮廓,供托儿拓印、涂色。
? 发现区:提供各种不同功用的铃的图片、实物等,让托儿找找“小铃在哪里?”如:圣诞卡上、圣诞老人手上、小狗脖子上、钟上等。
第9篇教案
背景:
最近,我们正开展:“我能干”的主题系列活动。目标是能感知“自我“,体验自己的能力,能积极地参与各种活动;初步感知五官,知道它们的功用以及该怎样保护它们。小班的幼儿由于年龄的特点,活动中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他们在用自己的感官,获得直觉体验的基础上,才能感知和调整自己,也就是说:活动中我们要积极地促进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让他们体验到自己是环境的主人,活动的主人,自己有能力认识事物,甚至改变事物。因此,丰富又真实的活动场景对他们的吸引力毫无疑问是巨大的,所以在本活动中,我们想通过创设活动场景,引导幼儿和老师、同伴一起,在愉快的游戏过程中获得有益的经验。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游戏中积极参与,获得愉快的感受,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乐趣。
2、能感知方位,能在集体面前大声地讲话。
3、懂得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客人。
活动准备:
1、活动场景一:去小鸭家的路上。(有森林、小河、草地等)
2、活动场景二:小鸭家。(有小床、小桌子、小椅子以及各种玩具)
3、小鸡头饰每人一个,母ji头饰一个,小鱼或小虾的图片若干。
4、一大班幼儿扮小鸭,一师扮大灰狼,音乐磁带。
5、幼儿有捉迷藏游戏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以ji妈妈带小鸡去鸭哥哥家做客引起幼儿兴趣。
1、师:宝宝们,今天妈妈要带你们去鸭哥哥接做客,那么咱们做才是有礼貌的小客人呢?
2、幼儿讨论:见到鸭哥哥时要问好,说:“鸭哥哥你好!”;鸭哥哥请吃东西时要表示感谢,说:“谢谢你,鸭哥哥”。
3、师:我们去鸭哥哥接做客还要带写小礼物送给它,大家说说带什么好呢?(提示幼儿:鸭哥哥喜欢吃什么?)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小鱼和小虾的图片。
二、师生一起出发去小鸭家。
1、师:宝宝们,小鸭哥哥的家很远,大家一定要跟着妈妈走。来,轻轻走多草地,这儿有条小水沟,跳一跳,跳过去……
2、播放大灰狼的音乐,一师扮大灰狼出场,师:哎呀,不好了,大灰狼来了,宝宝们快快找个地方躲好,妈妈没有叫你们,可千万不能出来!
3、“大灰狼”:咦?真奇怪!刚才明明看见有一群小鸡在这儿,怎么一眨眼就不见了呢?
唉,我又要饿肚子了!慢慢走下场。
4、师:宝宝们快出来,大灰狼走了,刚才可把妈妈吓
坏了,不过我的宝宝本领真大,都躲得好好的,大灰狼一个也没有找到,快告诉妈妈刚才你躲在哪儿了?(引导幼儿说出自己躲在哪里,提醒幼儿正确运用方位词。)
三、来到小鸭家里。
1、引导幼儿向鸭哥哥问好,送礼物给鸭哥哥。
2、鸭哥哥说:“谢谢你们!我也给你们准备了许多东西,请你们去找一找吧!”(引导幼儿找东西,找到后说:“谢谢你,鸭哥哥,我在××找到了××,再次引导幼儿运用一定的方位词。)
四、小鸭小鸡随音乐《小鸭小鸡》表演两遍,结束。
活动延伸:
将头饰放入表演角,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带头饰玩“捉迷藏”游戏,要求幼儿说出:我躲在什么地方,并运用一定的方位词
评析:
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经验,在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的游戏情境中,使幼儿的感官交替处于积极状态,并由此引导幼儿掌握了一定的方位词。丰富的活动场景,游戏式的活动让幼儿全身心地进入角色,由此他们在活动中都显得非常投入,表达时也非常大胆、积极。活动带有一定的综合性,使幼儿的语言、动作、情感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也使幼儿的自主性方面的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
第10篇教案
活动目标:
1、学用连贯、优美活泼轻快的歌声演唱歌曲。
2、感受三拍子歌曲的节奏特点,唱出句首重音。
3、用唱衬词的方法学习简单的二声部唱,体验合作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带领幼儿欣赏春天景色,观察柳枝风吹的动态,引导幼儿展开想象。
2、根据歌曲设计图谱一幅。
3、歌曲视频。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课题。
教师:春天来了,柳树都发芽了,长长的柳枝随风飘舞,像姑娘的什么呢?今天老师也带来一首关于柳树的歌曲,名字叫《柳树姑娘》,请你来仔细地听一听歌曲中说了些什么呢?
二、出示图谱,学唱歌曲。
1、教师出示图谱,边演示边完整清唱。
教师:你听到了些什么?幼儿讲述,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
你还听到了哪些呢?教师演唱。
幼儿根据歌词为图谱排序并验证。随音乐唱。
2、学唱歌曲。
“小朋友唱的真棒,那我们就看着图谱把它完整的唱一遍。”
1)完整演唱歌曲。
2)抽走部分图片,看看谁不见了呢?
3)幼儿观察图谱发现三拍子的节奏特点并用不同的方式变现节奏。
1棵大树、2棵小树,这就是三拍子歌曲的节奏,第一拍是大树,第二拍和第三拍是小树,也就是第一拍的声音重,强,第二拍、第三拍的声音要弱一些,就是强弱弱。
用动作表现节奏。(拍手、拍肩等)。教师清唱幼儿用动作配伴奏,然后随琴声《柳树姑娘》幼儿用动作配伴奏。
教师提示:
幼儿注意唱好三拍子的旋律。(强、弱、弱)
用轻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洗洗干净,多么漂亮”……
3、学唱衬词,练习简单的二声部唱。
一位老师唱歌词,另一位老师唱衬词,每两小节歌词的后两拍一位教师用“沙沙沙”衬词演唱,从第9小节开始至结束师幼合唱。下面我们来试一试。
幼儿分组轮唱衬词(教师参与),练习二声部唱
三、柳树姑娘今天可开心了,让我们看着视频和柳树姑娘一起舞动起来吧。
幼儿有表情地边唱边表演。
第11篇教案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得尝试活动,正确说出嘴巴、眼睛、耳朵、鼻子的名称和数量,了解它们在头上的位置。
2、知道眼、耳、嘴、鼻的用途。
3、教育幼儿要保护好眼、耳、鼻、嘴这些器官。
活动准备:
男孩头像一幅、幼儿人手一面镜子、一瓶香水(供幼儿闻气味)、保护五官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利用男孩头像向幼儿介绍嘴巴、眼睛、鼻子、耳朵的名称.数量及位置。
1、教师:昨天,有位大哥哥到照相馆照了一张相,他想叫我们班的小朋友看一看,(出示头像)瞧,大哥哥的样子多神气呀,他好像在跟我门说话哩:小弟弟,小妹妹,我想出道题考考你们,你们谁知道我这圆圆的脸上都长了些什么?
幼儿看头像正确说出眼、耳、鼻、嘴的名称及数量。
2、告诉幼儿眼、耳、鼻、嘴在头上的位置。
二、发给幼儿每人一面小镜子,让幼儿从镜子里看清自己脸上的器官。
1、幼儿人手一面镜子自己观察。
2、教师提出:从镜子里看看你的脸。
教师小结: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眼睛,两只耳朵,一个嘴巴,一个鼻子;眼睛里有眼珠子,嘴巴里有牙齿和舌头。
三、让幼儿知道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的作用,并重点了解鼻子的用途。
1、通过尝试,让幼儿闻香水,知道鼻子可以闻气味的。并引导幼儿回忆:小朋友想一想,你爸爸的鼻子平时是用来干什么的?妈妈平时用鼻子做些什么的?还有爷爷、奶奶的……
2、幼儿尝试告诉别人: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是人体上最重要的器官,缺少了哪一样都是不行的。如果没有了眼睛我们就什么也看不见;如果没有嘴巴就不能吃东西,不能说话;没有鼻子我们就什么气味也闻不到;没有耳朵我们就什么声音也听不到。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
3、看图片,让幼儿了解如何保护五官。
(1)吃完东西要漱口,不乱吃脏东西。
(2)看电视不能靠得太近,有灰尘或沙子进入眼睛不能用手搓。
(3)不能用手抠鼻子。
四、竞赛游戏:找眼睛、耳朵、鼻子、嘴巴。
教师依次说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幼儿马上用手依次知道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看谁反应得又快又准。
五、结束活动。
第12篇教案
活动目标:
在看看、排排的游戏中按照花儿的大小排序,进一步感受春天是花儿盛开的季节。
活动重点:理解按照大小递增或递减排序的方法。
活动难点:四朵花按大小排序。
活动过程:
一、不同大小的花。
PPT1:出示满园郁金香花图片。
上海植物园里花都开放了,老师带你们一起去看看。
PPT2:出示三朵大小不一样的花。
关键提问:我把其中最美的三朵拍下来了,看看它们除了颜色不一样还有什么不同?
幼1:有的大的有的小的(师:大小不一样)
幼2:这里有很多花(师:五彩缤纷的花朵)
小结:植物园里有许多花,颜色不一样,形状不一样,大小也不一样。
过渡语:那今天我们用这些花朵玩游戏,好吗?
二、给花儿排排队(环节意图:通过幼儿反复操作理解按照花儿大小排序的方法)
(一)三朵花儿排排队。
1、介绍操作材料:(出示操作底板)等会把花插在透明的塑封纸后面。
2、操作要求:等会每人三朵大小不一样的郁金香,请你们给他们排排队,记得从有标记的地方开始排哦!
观察要点:
幼儿是否能从有标记的地方排列。
幼儿是否能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把花排列好。
观察幼儿排列的方法: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
3、交流分享:你是怎么样给花排排队的?为什么这样排?
小结:原来大小不一样的三朵花我们可以按照从小到大排列,也可以按照从大到小给它们排排队。
(二)四朵花儿排排队
1、要求:把大小不同的四朵花用刚才的方法排列整齐,可以从小到大,也可以从大到小。
2、观察要点:
幼儿是否打乱原来的排列,还是直接把第四朵花插进去排列。
四朵花排列时幼儿出现了什么难点。
3、交流分享:
(1)你是怎么让第四朵花排在花的队伍里的?(排序方法)
(2)展示两种不同的排列方法
三、延伸:
除了郁金香花开了,你还知道哪些花也是在春天开放的?(引导幼儿活动后把花按照大小不同种植在班级的自制的草地上。)
第13篇教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和感受诗的意境,理解诗歌所展现的四季景观特征,增进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在幼儿理解感知诗歌“山”的结构的基础上,学习仿编诗歌,用诗歌的语言表述个人经验和想象内容。
活动准备:
诗歌配图一张。
活动过程:
一、帮助幼儿理解感知幼儿作品。
1、教师有表情的朗诵诗歌
师:“小朋友,我们都知道我们周围的很多石头都是来自山上的。那你们都知道什么样的山呢?
幼儿:“我们这边有一座沙山,高高的,山上有很多的树。”
“我去过连云港的花果山,那里有很多很多的高山,山上还有水帘洞呢!”
2、幼儿听诗歌,欣赏诗歌中的优美语句,感受春夏秋冬自己的主要特征及色彩的变化。师:“你刚才都听道了什么样的山呢?”
3、幼儿讲述自己第一遍听到的诗歌内容。
二、教师再次朗诵诗歌,幼儿进一步熟悉诗歌体验诗歌的意境。
1、教师带领孩子们一起朗诵这首诗歌。
2、教师讨论:
(1)、为什么说春天的山是花篮?
(2)、为什么说夏天的山是金篮?
(3)、为什么说秋天的山是果篮?
(4)、为什么说冬天的山是银篮?
(5)、而我们家乡的山是“宝山”?(结合家乡的龟山和沙山讲述)
通过讨论让幼儿知道:春天是鲜花开放的季节;夏天是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秋天是水果丰收的季节;冬天是漫天白雪铺满山林。
(孩子们对这部分内经验可能不够,我们通过图片让幼儿进一不感知什么是鲜花开放,什么是金色阳光洒满大地,什么是漫天飞雪。)
三、帮助幼儿感知,理解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即:将春天的山比喻成花篮;夏天的山比喻成金篮;秋天的山比喻成果篮;冬天的山比喻成银篮。
四、引导幼儿按诗歌《山》的格式进行创编诗歌活动,要求幼儿先确定诗歌名字。 用“春天×××——是 ×× ;夏天 ×× × ——是 ×× ;秋天 ×××
——是 ×× ;冬天××× ——是×× ”的格式进行能够仿编诗歌活动。
第14篇教案
活动目标:
1、能掌握诗歌的内容,会用不同的语气朗诵诗歌,较有感情。
2、对做大班小朋友有份自豪感。
活动准备:
配乐的诗歌朗诵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教师讲述自己的遭遇"有一天我到一个幼儿园去参观,碰一个小朋友正在帮弟弟妹妹穿衣服,我问他:"你是哪个班的?"他自豪地对我说:'我是大班小朋友!'我夸他真能干,他说'这些是我应该的'。他还朗诵了一首诗歌给我听,你们想听吗?"
2、老师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诵诗歌两遍。
3、引导幼儿掌握诗歌内容
(1)诗歌的名字叫什么?
(2)诗歌里小朋友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
4、幼儿跟老师一起朗诵诗歌两遍,学习新词"夸奖"
5、分句练习。老师一句,幼儿一句,也可反过来。
6、将幼儿朗诵的进行录音,并欣赏。最后请声音响的大声朗诵一遍。
第15篇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儿歌识字形式让幼儿边学习儿歌,边认识汉字。训练了幼儿的阅读能力,增强了记忆力。
2、通过课件欣赏和教师的提问,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帮助小动物解决困难培养了幼儿的乐于助人的品质,同时体验了帮助别人以后的快乐情感。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字卡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美丽的春天已经来到了,你们还记得刚刚过去的季节是什么季节了吗?(冬天)谁能说说冬天是什么样的呢?(幼儿自由回答)冬天有时候也很美丽,尤其是在下雪的时候,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回顾和欣赏一下冬天那些美丽的画面好不好?让我们一起随着美妙的音乐出发吧。律动《雪绒花》
二、复习并引出课题
小朋友看,画面上有什么?《课件出示雪景》(幼儿自由回答)好不好看?(好看)那你们想不想把画面变得更美丽一些呢?(想)老师这里有一些字宝宝,如果小朋友读对了,画面就会变得更美丽一些,你们想不想试试?(想)(分别出示卡片下雪、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出示一个电脑就播放一个画面)你们知道这些小动物干什么来了吗?(幼儿自由答)老师这里还有几个字宝宝,等小朋友都读出来了老师再告诉你们答案。(继续出示字卡雪、地、里、的、小、画、家)小朋友都读出来了,你们看,答案就藏在这几个字里(出示课题《雪地里的小画家》)。原来他们是雪地里的一群小画家,它们把雪地当成了白纸,想在上面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儿歌《雪地里的小画家》。
你们想不想知道它们是怎么画的,画出了什么啊?(想)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三、逐句欣赏儿歌,认识生字梅、枫、洞
(一)小鸡画竹叶
1、先来看看小鸡是怎样画的,画出了什么?(课件出示小鸡花竹叶画面。找幼儿回答)
老师这里有一片竹叶,我们来对比一下。是很像。小鸡在雪地上走了几步,雪地上立刻出现了一串串像竹叶的脚印,也就是说“小鸡画竹叶”。我们一起加入手的动作读一遍。今天第一个想和我们做朋友的字宝宝就是竹叶的“竹”。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的写法。
2、电脑演示“竹”的写法,认识“竹”字,加音,组词
3、出示字卡,幼儿读几遍
4、欣赏竹林图片
老师给小朋友找了一些竹子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二)小狗画梅花。认识生字“梅”
1、我们再来看看小狗是怎么画的,画出了什么?(课件出示小狗画梅花画面,找幼儿回答)
老师这里也有一朵梅花,我们来对比一下。是很像。小狗在洁白的雪地上跑了几步,雪地上立刻出现了一串串像梅花的脚印,也就是说“小狗画梅花”。我们一起加入手的动作读一遍。
小朋友看,这句话中怎么少了一个字?是什么字呢?“梅”字宝宝知道我们小朋友还不认识它,怕就这样出来小朋友记不住它,所以它藏了起来,小朋友一起把它请出来好不好?
2、(出示字卡)认识生字“梅”,加音,组词。齐读
老师给你们找了一些梅花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三)小鸭画枫叶。认识生字“枫”
1、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小鸭是怎么画的,画出了什么?(课件出示小鸭画枫叶,找幼儿回答)老师这有一片枫叶,我们一起来对比一下。是很像。小鸭摇摇摆摆的在雪地上走了几步,雪地上立刻出现了像枫叶一样的脚印。也就是说”小鸭画枫叶”。我们一起加入手的动作读一遍。
小朋友看,这里也少了一个字宝宝,是什么?它在哪儿,我们一起把它请出来吧。(字宝宝请出来)。它也是我们的一个陌生朋友,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一下吧!
2、(出示字卡)认识生字“枫”,加音,组词。齐读
3、欣赏枫树图片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张枫树枫叶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四)区别汉字“梅”和“枫”
小朋友看我们刚刚认识的这两个字宝宝有什么区别?它们相同的地方是都是“木”字旁,“梅”是“木”字加个“每”,“枫”是“木”字加个“风”。老师把它总结成一句话,小朋友一起读一下:
木加每就念梅,雪中梅花最可贵,木加风,还念枫,满山枫叶红彤彤。
(五)小马画月牙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小马画了什么?(课件出示小马画月牙,找幼儿回答)老师这有一个月牙图片,我们对比一下。是很像。也就是说“小马画月牙”。我们一起加入手的动作读一遍。
(六)青蛙没参加(返回欣赏冬天画面)
刚才我们在欣赏冬天的画面的时候,小朋友记不记得在角落里还有一个小动物是谁了?小动物们都出来画画,只有它没来,它在干嘛呢?(幼儿自由答)小朋友说什么的都有,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青蛙到底在干嘛?(出示课件青蛙没参加画面)我们一起加入手的动作读一遍。
四、齐读三个字
五、课件出示儿歌。先逐句欣赏,再完整欣赏。同时加入手指操动作。
1、三个字宝宝我们都认识了,我们现在一起回顾一下我们刚才欣赏的画面。天空怎样?下雪啦!下雪啦!雪地上来了?雪地上来了一群小画家。都有谁?画了什么?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它们用颜料和画笔了吗?不用颜料不用笔。那怎么画的?几步就成一幅画。青蛙来了吗?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它干嘛去了?它躲在洞里睡着了。
2、幼儿带手指操动作齐读儿歌。
六、结束
你们今天既学到了知识,又帮助了小动物,快不快乐啊?那就让我们跳一支快乐的舞蹈结束今天的活动吧!舞蹈《快乐STAYLL》。
第16篇教案
活动目标:
1、喜欢唱歌,能唱准歌曲的旋律。
2、创编歌曲,体会其中的乐趣。
3、鼓励幼儿大胆仿编儿歌,根据儿歌内容用恰当的动作表现。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重点与难点:
重点:激发幼儿唱准旋律中的弱起、休止。
难点: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用“胡说”来创编歌词。
活动准备:
1、“胡说歌”的录音磁带。
2、纸、笔。
活动过程:
1、角落活动中欣赏、熟悉歌曲
(1)听赏歌曲、熟悉歌曲,激发对歌曲的兴趣。
在角落区域里放置磁带,由教师组织幼儿听赏歌曲,了解歌词,并由教师形象生动地帮助幼儿掌握弱起、休止。比
如教师幼儿唱准休止时可引导幼儿唱到这里就有节奏地点二下头,并转动小眼睛表示引导幼儿听赏歌曲、熟悉歌曲,可在角落活动中将磁带放置一~二个星期,让全班都能来参与。这是的指导重点应该是欣赏歌曲、熟悉歌曲。教师孩子可
运用角落游戏讲评进一步激发幼儿欣赏、数学歌曲的兴趣。
(2)在日常活动中让幼儿画画“颠倒图”。
教师组织幼儿画一副如违背常理的图,比如脚上穿“帽子”等。在画画、笑笑中理解生活中闺房的做法。
2、集体活动中感受,体验歌曲
(1)老师引导幼儿唱准歌曲的旋律,重点指导幼儿演唱弱起、休止。教师可让唱的好得幼儿示范演唱,也可以不断演 示唱的好的幼儿的唱法。
(2)创编歌词。
引导幼儿发现歌词和生活相违背的地方,提出创编歌词,并且教幼儿窗表歌词要切准旋律、切准节奏。
注:幼儿创编“胡说歌“的歌词会饶有兴趣,这里的难点是要创编的歌词和旋律、节奏都相符合,教师护牙善于捕捉、
善于肯定幼儿的创造,让幼儿在你编编,我编编中学习别人、体会音乐活动的兴趣。
3、角落活动中探索、创编歌曲。
这里可以鼓励幼儿以“小舞台“的形式再探索表演、创编歌曲。几名一起玩角落活动的幼儿都做小演员,大家轮流
创编,每一次创编要与别人不同,看谁先败下阵来。
第17篇教案
活动目标:
1、体会儿歌的韵律,对好听的儿歌产生兴趣,愿意学习有节奏地朗诵。
2、想像小蚱蜢骄傲时的语气神态,创编动作大胆表演,感受自由表达的快乐。
活动准备:
生活经验:认识蚱蜢,了解其生活习性;底板和6幅图;指偶;乐器圆舞板和双响筒。
活动过程:
1、熟悉蚱蜢。
(1)老师给大家请来一位朋友,看看是谁?和认识的朋友打招呼。
(2)小蚱蜢住在哪里?有什么本领?
(3)小蚱蜢住在草丛里,那你们认识这种草吗? (狗尾草)
(4)小蚱蜢现在本领很大。可是在他开始学跳高时发生了一些事,想了解一下吗?
2、观察指偶表演。
(1)教师演示指偶,问:看出来发生什么事了吗?
(2)不知你们猜得对不对,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教师朗诵儿歌,小结。
(3)和你们想的一样吗?你听到小蚱蜢怎么会摔下来的?
3、理解儿歌内容。
(1)教师朗诵儿歌:仔细听,小蚱蜢“一跳跳上狗尾草”,怎么一下又摔下来了?
(2)出示图片,教师用儿歌语言小结。
(3)重点理解:小蚱蜢跳上狗尾草后,它做了什么动作? “腿一弹脚一跷”是什么样子的,来学一学。
(4)小蚱蜢还说了句什么话?一起学学这句话,用骄傲的样子说这句话。
4、学习朗诵儿歌。
(1)你们都想来演演这只有些骄傲的小蚱蜢,就来试试吧。教师念儿歌,幼儿表演。
(2)幼儿学念儿歌。
(3)尝试有节奏地念: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节奏来念《小蚱蜢》呢?
(4)幼儿加上表情、语气朗诵。
5、尝试变换方式朗诵。
(1)接触对歌。
①师幼对歌:对歌可以你念一句我念一句,大家对着念。愿意和我对歌吗?
师:小蚱蜢,学跳高。
幼:一跳跳上狗尾草。
②师幼再次对歌:换一下行吗?注意别忘了接上。
③幼儿分两队对歌,比比哪队对得又快又好。
(2)加后缀词对歌。
①(出示小标记圆点)小标记来这里干什么呢?
②教师朗诵:小蚱蜢,学跳高,一跳跳上狗尾草。狗尾草
发现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你们都听出来了,每一段都重复了最后三个字,你听——
小蚱蜢,学跳高,一跳跳上狗尾草。狗尾草。
腿一弹,脚一跷,“哪个有我跳得高!”跳得高。
草一摇,摔一跤,头上跌个大青包。大青包。
③教师示范朗诵第二遍。
④幼儿尝试念后缀,也来试试这种念法。
⑤讨论:念“大青包”的节奏有点不一样?怎么不一样?为什么要慢下来?
⑥幼儿再次尝试念后缀,节奏不同。
⑦分组对歌:幼儿分成A、B、C三组,加后缀词对歌。
(3)加乐器对歌。
①(敲击圆舞板)还有好玩的事,小耳朵竖起来听。这是什么声音?谁发出的声音?
②(出示圆舞板)学学它发出的声音,跟着它的节奏学一学。
③请圆舞板跑进诗歌里打节奏,你会吗? (出示3个圆舞板)
小蚱蜢,学跳高,一跳跳上狗尾草。(圆舞板声音X X X)
腿一弹,脚一跷,“哪个有我跳得高!”(圆舞板声音X X X)
草一摇,摔一跤,头上跌个大青包。(圆舞板声音X X X)
④幼儿拿出圆舞板。在小标记的地方配上节奏,一边念儿歌一边打节奏。
⑤完整加乐器对歌两遍。
(4)延伸:加双响筒节奏。
①(出示双响筒)这是什么?听听声音。我的双响筒可不可以也加入到儿歌里来呢?加在哪里?
②这几种方法我们还可以去试试,让儿歌念起来更好听更有趣。
第18篇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儿歌表达爱妈妈的情感 。
2、在游戏中学习短句"妈妈妈妈……”
3、在活动中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学过"打电话"的游戏、已会唱"好妈妈"歌曲。
物质准备:积木,挂图、"好妈妈"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播放好妈妈)集体唱歌,引起学习兴趣。
1、音乐出来,唱"好妈妈"的歌(集体唱一遍)
2、提问引出课题"想妈妈"。
宝宝们!(诶--),恩!我们都有一个好妈妈,在幼儿园里你们想不想妈妈呀?(教师逐个提问幼儿:想的)哦!大家都想自己的妈妈的。
二、理解儿歌(出示图片一)
1、哟!这个宝宝在干什么呢?(想妈妈)你是怎么看出来他在想妈妈的?(幼儿回答:幼儿指着图片上的妈妈说,我是从这里看出来的)这里有谁呀?(妈妈)哦!这里象云朵一样的图形里面有个妈妈,就表示小宝宝在想妈妈);我们再仔细看一下这个小宝宝(边指图片)的动作,他的那个动作也表示在想妈妈呀?(幼儿观察并说:这个动作,哦!这个动作是两手撑着下巴,是这样的,宝宝在想妈妈呢)我们一起来学一学这个宝宝想妈妈的动作好吗?(集体边说边学动作:"小宝宝,想妈妈")
2、小宝宝,想妈妈了会怎么做呢?你来说说,想妈妈了会怎么做?(幼儿回答:"我会哭的"教师给予安慰:你下次想妈妈时不要哭了哦,要做个坚强的宝宝……;"打电话")(出示图片二)瞧!小宝宝把什么当电话机了?(积木)哟,这积木还真象电话机呢!我们也来学一学:(集体练习:抓起积木当电话,反复练习2-3次)抓起积木当电话,想跟妈妈说什么呢?
三、幼儿玩"打电话游戏"
练习句式:抓起积木当电话,妈妈,妈妈,……
1、宝宝们快来抓个积木当电话打给你们妈妈吧(宝宝们每人抓个积木电话开始游戏"打电话")教师巡回指导:重点练习"妈妈,妈妈我想你"
"妈妈,妈妈,快点回家"……宝宝们,电话打完了吗?(打完了)打完电话,把电话机放到箩筐里吧!(幼儿放电话机)
2、打电话游戏后提问:刚才你在电话里跟妈妈说了什么呀?(多一点幼儿回答:妈妈,妈妈我想你了、妈妈给我买点好吃的……)
3、完整朗诵儿歌:
宝宝们--诶!这两张图片里还藏着一首好听的儿歌呢,儿歌的名字叫"想妈妈"。
提问:儿歌名字叫什么?(幼儿集体说几遍"想妈妈")我来完整念给你们听,好吧?(好)儿歌:想妈妈(小宝宝,想妈妈,抓起积木当电话;妈妈,妈妈,快点回家。)我们一起看着图片来朗诵一遍儿歌。(集体朗诵2遍)宝宝们向后转,我们再来用好听的声音来念给 后面的 老师们听。(集体朗诵一遍)老师们表扬一下我们呢。
四、创编
宝宝们,除了想妈妈,你们还会想谁呢?(提问一个宝宝:想爸爸、想奶奶……)想他们,我们就再来给你的朋友们、亲戚们打个电话吧!(上来拿积木电话机,活动结束)
第19篇教案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情绪愉快地参加探知活动,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2、引导幼儿观察、感知水的沉浮。
3、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语言来表达,发展幼儿讲述。
活动准备:
盆、可舀水的玩具杯、海绵、沙、棉花、小石块、积木、朔料玩具、白纸、一个熟鸡蛋一生鸡蛋。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产生探知的欲望。
1、出示两个大盆,里面装有水让幼儿自由在周围用玩具舀水玩。
2、把各种积木、朔料玩具一一投放入水里,老师:这些东西怎样?它们有没有沉到水下?为什么会漂浮在水上?请两个小朋友上来试。
3、把小石块、沙投放到水里,老师:这些东西又怎样呢?为什么会沉到水里?请两个小朋友上来试试。
4、把棉花、海绵投放到水里,引导幼儿观察。
(二)幼儿动手操作、感知。
1、幼儿人手一篮积木、朔料玩具、小石子等尝试。
2、帮助幼儿用语言讲述自己探索过程。
(三)讨论、扩展经验。
1、老师出示一张白纸,平放到水面上“它又怎样啊?为什么浮在上面”老师慢慢用水弄湿白纸,看看白纸慢慢沉到水里。
2、老师出示一生鸡蛋,投放到水里,看看它怎样?又出示一熟鸡蛋问:它会怎样呢?
(四)小实验:会游泳的蛋宝宝。
第20篇教案
活动目标:
1、辨别不同车子发出的声音,发现生活中“会唱歌的车子”。
2、能根据儿歌的基本句式换词仿编。
活动准备:
1、配套CD,幼儿用书
2、各种车子图卡
3、各种车子的声音,如火车、警车、摩托车等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根据声音辨别出车子的种类。
活动重点:能根据儿歌的基本句式换词仿编。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师:小朋友,你知道马路车都有些什么车吗?它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呢?
二、播放各种车子的声音让幼儿辨别
师:猜猜看,这是什么车子发出的声音呢?(师放声音,请幼儿猜测,并出示相应的图片供幼儿认识)
提问:还有哪些车子会发出特别的声音?我们来听一听,学一学。
三、播放CD《大嘴车》,请幼儿讨论
师:有一辆大嘴车,听,它在干什么呀?(放CD)你猜大嘴车是什么车呀?那下雨车又是什么车呢?我们一起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幼儿充分的预期、猜测后,请幼儿一起阅读书本)
师:现在你知道它们是什么车了呀?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大嘴车》的儿歌好吗?(分男、女、集体朗读儿歌)
四、初步进行仿编
师:小朋友,你知道还有哪些车子会干什么事情呀?我们把这些车子编到儿歌里,编成新的儿歌好吗?(帮助幼儿按句式纺编)
五、师幼游戏:师放各种车子声音,请幼儿找出与声音相匹配的图卡。
活动延伸:
幼儿在《小司机》的音乐伴奏下模仿警车、消防车、救护车的声音出活动室。
第21篇教案
活动目标:
1、愿意参与游戏,在游戏中能与同伴进行交往。
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学习用句子"照镜子、照镜子,我有……"来回答。
3、初步接触数量词(一个、一张、一双、两只等),学习发准"张"、"双"、"只"等字音。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愿意参与游戏,注意倾听对方讲话,学习用句子"照镜子、照镜子,我有……"来回答。
活动难点:初步接触数量词(一个、一张、一双、两只等),学习发准"张"、"双"、"只"等字音。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知道五官的名称。
物质准备:镜子人手一面。
活动过程:
1、幼儿照镜子,说出五官的名称及数量。
(1)幼儿集体照镜子,并说说从镜子里看到了脸上有什么?
(2)引导幼儿正确说出脸上五官的名称及数量,并练习用完整的语句讲述“我有……”。
(3)教师以游戏的方式带领幼儿练习说五官的名称及数量。
2、教师示范游戏玩法及规则,引导游戏。
(1)教师示范游戏,引导幼儿观察、讨论游戏规则。
提问:游戏是几个人玩的?老师说了什么?引导幼儿练习对话内容。
(2)教师引导幼儿游戏。教师先说,幼儿回答;幼儿先说,教师回答。
3、幼儿相互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1)鼓励幼儿照照身体的其它地方。
(2)请拓展较好的幼儿到前面展示。
4、带领幼儿边照镜子边继续拓展游戏出活动室,结束活动。
第22篇教案
教案一:儿歌布娃娃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并发准下列各自的发音:眨、说、真、着。
2、通过朗诵儿歌学会表达对布娃娃的爱护关心之情。
活动准备:
布娃娃一个
活动过程:
一、出示布娃娃与班上个小的孩子做比较引入。
1、引导幼儿说说两者有何不同之处。
2、用儿歌原句做小结,通过提问让幼儿指导假娃娃没有爸爸妈妈,引发幼儿想做布娃娃的爸爸和妈妈的愿望。
二、师抱娃娃朗诵,幼儿欣赏儿歌。
三、幼儿学习朗诵儿歌,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并引导幼儿发准:眨、说、真、着等字的音。
四、请个别幼儿表演朗诵儿歌。
五、活动结束。 布娃娃是孩子们玩娃娃家时喜欢的玩具之一,所以学习此首儿歌时幼儿很感兴趣,也很认真,大部分幼儿都能通过一节课后完整的掌握。
教案二:《布娃娃》
活动目标:
1、体验妈妈爱孩子的感情。
2、乐意模仿妈妈的样子或动作,学说“我来抱抱你、”“做你的好妈妈”等。
3、能从眼睛、头发、嘴巴、表情等方面来描述布娃娃的形象。
活动准备:
1、布娃娃每人一个、花头巾每人一条,音乐磁带、录音机。
2、配套《宝宝学习包·我喜欢》第12页挂图。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师:今天邱老师给宝宝们带来了一个邱老师小时候最喜欢玩的玩伴,你们想不想知道是谁呀?(幼:想)
2、师:好,我们有谁可以大声的说出它是什么?(是一个布娃娃)
3、师:哇,宝贝你说得真好,来,和布娃娃握握手,问问好。(宝宝们和布娃娃打招呼问好。)老师还带来了一个礼物,宝宝们请看是什么?
二、引导看图,学习儿歌。
1、出示挂图,师:图上是谁呀?宝宝喜欢吗?你们喜欢它的时候会对它做什么呢?(和它一起玩、给它好吃的东西、抱抱它、亲亲它。)
2、教师念儿歌《布娃娃》,宝宝欣赏。
师:这个娃娃真可爱呀!邱老师也很喜欢,也想抱抱它、亲亲它,可布娃娃它害怕,怎么办呢?呀,老师有个办法,我们先对娃娃说:“娃娃乖,我来抱抱你,做你的好妈妈。”请宝贝学说:“我来抱抱你,做你的好妈妈。”(指名学说)
3、现在娃娃愿意让宝宝抱了,老师要考考宝宝布娃娃的五官是什么样的?看看哪位宝宝观察的最仔细。引导宝宝用儿歌中的话回答。(大眼睛,黑头发,张开嘴巴笑哈哈。)
4、教师再念儿歌,宝宝轻声跟念儿歌。
5、根据宝宝抱的娃娃形象不同来改编儿歌。(如:小眼睛、黄头发)
6、男宝宝可说我:“我来抱抱你,做你的好爸爸。”
三、游戏《做妈妈》
1、宝宝每人抱一个布娃娃,每人在自己头上扎一块头巾做妈妈。边念儿歌,边做抚摸、亲亲布娃娃的动作,表达对布娃娃的喜爱之情。
2、在轻柔的音乐伴奏下,宝宝边说:“我来抱抱你,做你的好妈妈。” 边抱宝宝、抚摸宝宝。
四、活动延伸
师:哇啊,我们小小班的宝宝真棒,布娃娃都哄睡着了,我们现在送布娃娃去娃娃家床上睡觉好吗?(宝宝抱着布娃娃进入活动室。)
12
教案三:布娃娃
活动目标
1、欣赏布娃娃,萌发爱护、关心娃娃的情感。
2、体验美术欣赏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请每位幼儿从家中带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娃娃,并为小娃娃起名字。
2、教师准备一个大娃娃。
3、教学挂图“布娃娃”1张。
4、幼儿操作材料“布娃娃”。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欣赏大娃娃。
教师:我是妈妈,我有一个可爱的宝宝,名字叫玲玲,你们喜欢玲玲吗? 教师边说边出示大娃娃,引起幼儿观察的兴趣。
教师:你喜欢玲玲的什么地方?
请幼儿一边用手指一边说,如:我喜欢她大大的眼睛,我喜欢她漂亮的裙子……
教师小结:我的宝宝叫玲玲,她有大大的眼睛,漂亮的裙子,摸上去软软的……看上去很可爱,我真喜欢她!
2、引导幼儿欣赏自己的娃娃,并想大家介绍自己娃娃的名字,喜欢她的什么地方。幼儿充分表述。
教师:我们的宝宝很可爱,妈妈和爸爸怎样抱娃娃,娃娃才会舒服呢? 请部分幼儿用动作表示。
3、引导幼儿欣赏操作材料“布娃娃”。
请幼儿讲述:操作材料上的布娃娃是什么样的,你最喜欢哪一个?
4、引导幼儿哄娃娃睡觉,结束活动。
教师:小宝宝要睡觉了,我们来拍拍她,让她睡觉吧。
教师与幼儿轻声同唱“摇篮曲”,边唱边拍娃娃睡觉。
活动结束。
12
第23篇教案
教案一:《你问我答》
活动目标
1、在情景游戏中,乐意与同伴、教师进行回答、对话。
2、学习使用“我”“我们”等人称代词以及简单的方位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使用人称代词和简单的方位词。
难点:能和同伴、老师进行完整的对话。
活动准备
1、设置大树、花园、山洞、房子、伞屋等场景
2、老虎、猴子、蝌蚪、青蛙等动物头饰
3、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问答歌
1、师问幼答:***,你在哪里?男孩子,你们在哪里?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做游戏,你们要听好老师的话!我叫你们,你们要大声回答,好吗?
师:***,你在哪里?
幼儿:哎,我在这里
2、幼问师答:江老师,你在哪里?
师:你们也来叫叫我、问问我吧!
3、教师戴上老虎、猴子、青蛙等头饰扮演多种角色,并引导幼儿(集体、个别)向各种角色发问:***,你在哪里?
4、幼儿跟着教师一起念儿歌。
宝宝,宝宝,在哪里?哎——哎,在这里;老虎、老虎,在哪里?哎——哎,在这里;青蛙、青蛙,在哪里?哎——哎,在这里……
二、躲猫猫
1、在“参加动物音乐会”的情境中玩躲一躲、找一找、说一说的游戏。
(1)师:森林里今天要举行“动物音乐会”,我们一起去参加音乐会好吗?来,我们一起先打扮打扮。
(2)幼儿自选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跟着“青蛙”去参加“动物音乐会”,听着音乐和“青蛙”的指令走过大树、山洞、房子等场景,并学说场景的名称。
2、设置情境“狼来了”,引导幼儿体会、尝试使用一些方位词,逐步提高语言表达的难度。
(用音乐暗示:“狼来了“提示幼儿四散在大树、山洞、房子等场景中。)
3、“狼走了”请幼儿和老师一起念儿歌。
教案二:你问我答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朗诵诗歌,初步领略问答歌的结构特点和语言风格。
2、要求幼儿较有节奏地朗诵诗歌,读出问句的语调,巩固有关的知识。
活动准备:
1、节奏卡片。
2、蜜蜂、蝴蝶、蜻蜓、萤火虫的图片。
3、课件:蜜蜂、蝴蝶、蜻蜓、萤火虫的本领和生活习性。
活动过程:
1、游戏《小蜂窝》。问:是谁飞走了?答:蜜蜂。瞧!蜜蜂又飞来了。
2、出示节奏卡片,引导幼儿按节奏拍手。出示四种飞虫的图片,引导幼儿按语言节奏说出:x x飞来了,欢迎x x的句子。
3、创设情景,理解诗歌内容。请小朋友说说都有谁?它们都有什么样的本领和特点。通过幼儿讨论,教师总结四这种昆虫的本领。让我们一块来看看我们说的对不对。引导幼儿观看课件。
4、游戏《看谁飞的快》,按照飞虫不同的特点飞到相应的图片旁。
5、学习诗歌,教师结合图片提问,幼儿用填空的形式回答提问。教师示范读,教师注意读出疑问句的语调。
6、分段欣赏,指导幼儿读出疑问句的语调。
7、将幼儿分为两大组,一组读问句,一组读答句。
8、创编:结合以上学习的形式教师引导幼儿创编儿歌《什么圆圆》
什么圆圆红彤彤?太阳圆圆红彤彤。
什么圆圆响咚咚?小鼓圆圆响咚咚。
什么圆圆蹦蹦跳?皮球圆圆蹦蹦跳。
什么圆圆空中飘?气球圆圆飘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