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一、二课时(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字词,了解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3、结合课下注释,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背诵默写。
(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基础部分】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记住知识要点。
1)《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由
收集整理而成。孔子,名,字, 时期鲁国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2)“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
“五经”指、、、、。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曾子()三省()
传不习乎()不逾矩()()罔()殆()
箪()曲肱()笃志()不亦乐乎()
为人谋()可以为师矣()好之者()
3、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帮助学生解决。
时习:说:朋:愠:
日:三:省:为:
谋:忠:信:传:
吾十有五:立:惑:天命:
耳顺:从:逾:矩:
故:温故而知新:以:为:
学而不思则罔罔:殆:
贤:哉:堪:
知之者:知之者:好:乐:
饭:疏食:水:曲肱:
乐:不义:于:
焉:善者:从:不善者:
川:逝:斯:舍:
夺:匹夫:
博:笃:切:仁:
【要点部分】
(相信自己,我能行!)
1、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翻译下面句子并判断其句式。
人不知而不愠。
可以为师矣。
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读注释翻译全文(用斜线在课文中划出停顿节奏),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1)
2)
3)
4)5)
6)
7)
8)
9)
10)
11)
12)
【拓展部分】
(挑战自己,我最棒!)找出本文中出现的成语并解释。
【课堂小结】
2、《世说新语》两则(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世说新语》两则(第二课时)
班级姓名
一、教学内容
1、朗读并背诵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行》。
2、掌握文言词“尊君、君、家君、期、去、信、顾”,了解文言省略主语的句式。
3、认识元方的人物形象,了解“名士”率性而为的性格特点。
二、课堂研讨
1、读一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太丘舍()去尊君在不()
2、比一比,用一用:
①解释划线词:尊君在不()待君()久不至君与家君()期日期中
②用“君、家君、尊君”填空: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 )待( )久( )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③从文中找出省略主语的句子,并补上,使句子完整。(两句)
④补充举例,表示对对方尊重的称呼:令尊、令堂、高堂、令郎、令爱、贤弟、家父(家严)、家母(家慈)、舍妹(弟)、犬子
3、译一译:(解释加点词,并写出成语的意思)
期:“与友期行”——不期而遇:
去:“去后乃至”——去危就安:
信:“则是无信”——言而有信:
顾:“入门不顾”——瞻前顾后:
4、找出人物对话的四个句子,翻译它的意义。然后读一读,注意语气,并在此基础上背诵。
5、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
如果把结尾改成“元方请友人入室品茶”可好,为什么?
“东汉末年到晋代的名士”风格:悲喜形于色的超然风度、率性而为、不拘形迹的高雅情趣。
3、《风筝》(第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班级姓名
教学内容
了解鲁迅的相关知识。
整体感知二十年前的小事,认识“精神虐杀”的实质。
从散文的心理描写中,了解鲁迅的当时的情感和观念。
课前自测
1、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周樟寿,字豫山。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后改字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鲁迅(周树人)是大哥,周作人(胞弟)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风筝里的弟弟)。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为什么叫“鲁迅”呢?原由有三:“1、母亲姓鲁;2、周鲁是同姓之国;3、兼取愚鲁而迅速之意”。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散文诗集《》、《》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
父亲周伯宜逝世于1896年,这时鲁迅已经十六七岁,要负责处理家务、出席家族会议了。虽然他的年纪也还比较小,却不得不过早地挑起重担——迅速破落下去的故家乃是一副沉重的担子。鲁迅于1898年去南京读书,其间写了《别诸弟》三首,“谋生无奈日奔驰,有弟偏教各别离。”感叹兄弟天各一方求学奔波,不能经常聚会在一起。
周作人曾经回忆过他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件事,那是1908年,周作人根据章太炎先生的要求翻译一本印度的宗教哲学著作,但是那本书很难译,因循甚久,没有什么进展。周作人回忆说——大概我那时候很是懒惰,住在伍舍里与鲁迅两个人,白天逼在一间六席的房子里,气闷得很,不想做工作,因此与鲁迅起过冲突,他老催促我译书,我却只是沉默的消极对付,有一天他忽然愤激起来,挥起他的老拳,在我头上打上几下,便由许季茀赶来劝开了。可见鲁迅对于弟弟是否有出息非常之关注,要求也比较严。
本文选自《》,这部散文集大部分作品用象征的手法写生活中的感受,有些颇近于寓言;“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丫杈()可鄙()虐待()堕下去()瑟缩()
点缀()宽恕()苦心孤诣()嫌恶()憔悴()
诀别()惊惶()恍然大悟()吐蕾()
3、《风筝》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什么事被称为“精神虐杀的一幕”?
4、阅读课文3、4两段,划出并写下“我”的心理描写的句子。(四处)
课堂研讨
1、第4段中“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我”为什么而“愤怒”?
2、找出弟弟在这件事中和“我”的“傲然”形成对比的表现(神态和动作);并说说鲁迅称之为“精神虐杀的这一幕”中,“虐杀”了弟弟的什么精神?
3、鲁迅“二十年”后,才认识到是“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心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原因是什么?作者认识到了自己身上的什么错误思想?
课后自评
1、结合课文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2、填空:
①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的秃树枝丫杈于的天空中。
②是春二月,倘听到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的蟹风筝或的蜈蚣风筝。还有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地显出的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发芽,早的山桃也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
③远处的蟹风筝落下来了,他;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
④他着大方凳,在小凳上;便很地了起来,失了色着。
⑤我即刻手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在地下,扁了。
3、积累鲁迅的名言。
第一课时:
二、课前自测
3、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后,粗暴地抓断、踏扁了他的风筝。
4、“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它,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
“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三、课堂研讨
1、“我”希望弟弟有出息;不让做风筝,因为那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但他竟然不听我这个兄长的话,不尊重兄长,偷偷地来做风筝。
2、小兄弟的表现:“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竟至于小半日。”“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我”的粗暴的行为“虐杀”了弟弟作为一个儿童的喜欢游戏、自由活泼的个性。
3、原因是:“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思想观念:“长兄为父”的长幼之间很不平等的封建秩序(以暴力为基础),封建社会陈腐的教育观念。
课后自评
1、“恨铁不成钢”的施暴中有对弟弟的手足深情;认识到了自己虐杀的错误行为后深深的自责和忏悔之情,可以看出他有自省的精神,严于解剖自己,反省自己。
3、名言: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3、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4、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5、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6、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7、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8、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9、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10、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11、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1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4、《风筝》(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班级姓名
一、教学内容
1、整体感知作者“补过”的行为,认识作者在“补过”行为中的“惊异和悲哀”。
2、认识鲁迅的知错必改、一丝不苟的自省精神和济世情怀。
3、了解散文中叙事中抒情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二、课堂研讨
1、阅读5到12段,思考:
①、作者认识到了“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后,想到了哪些“补过”的方法?
②、找到贯穿“补过”过程中最能概括作者情感的一个词,并说说这种情感表现在哪些语句中。
2、鲁迅的“补过”后,得到宽恕了吗?为什么?
3、在现实中,鲁迅为什么看到北京冬天空中的“一二风筝浮动”而感到“惊异和悲哀”?他的这种“悲哀”能“躲”过去吗?
4、这篇散文,以()为线索,全文贯穿了人物的()描写,借助了(因事抒情)和(借景抒情)的方法,表达了作者的()的情感。
资料:1925年1月24日,正值春节,大年初一,在热闹的爆竹声中,鲁迅独处一室,延续20年无爱婚姻的妻子朱安也在隔壁一室,空荡寂寥的房屋里死气沉沉。万家团圆之时,夜阑人静之际,鲁迅禁不住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想到自己的家庭(鲁迅兄弟三人在北京聚族而居,之后却反目成仇,家庭分裂。三十多年的兄弟亲情,在顷刻之间轰然烟消云散,代之以不可恕的仇恨。)想到自己所处的社会,感到“寒威和冷气”。
第二课时
二、课堂研讨
1、阅读5到12段,思考:
①、作者认识到了“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后,想到了哪些“补过”的方法?
一、陪弟弟一起放风筝。
二、讨得弟弟的宽恕,在弟弟的不责怪中,宽松了心情。
②、找到贯穿“补过”过程中最能概括作者情感的一个词,并说说这种情感表现在哪些语句中。
“悲哀”
“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坠下去了。”“但心又不竟坠下去而至于断绝,它只是很重很重地坠着,坠着。”
“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2、鲁迅的“补过”后,得到宽恕了吗?为什么?
没有。“无怨的恕,说谎罢了。”鲁迅认为没有受到弟弟的抱怨责备就补宽恕了,那是自己在说谎,是自己在骗自己。他认为只有受了弟弟的责备,弟弟改过了错误的思想(长兄为父和错误的教育观念),才算得到宽恕。而弟弟却全然忘却,被告虐杀、身受虐杀而毫无意识、毫无抗争,鲁迅已经无从补过了,所以在他自己内心不曾得到宽恕。
3、在现实中,鲁迅为什么看到北京冬天空中的“一二风筝浮动”而感到“惊异和悲哀”?他的这种“悲哀”能“躲”过去吗?
“惊异”是因为北京在肃杀的严冬,在“积雪”和“秃树枝丫杈”的天空中就放风筝。“悲哀”是因为由眼前的风筝而想起小时候“精神虐杀”的一幕,而且又无从补过,而感到无尽的悲哀。
这种悲哀无法摆脱。“故乡的春天”有风筝,会想起“精神虐杀”的一幕而悲哀,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但北京的严冬中也有“一二风筝浮动”,所以他又感受到了“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悲哀无法把握、不能停止。
4、这篇散文,以(风筝)为线索,全文贯穿了人物的(心理)描写,借助了(因事抒情)和(借景抒情)的方法,表达了作者的(在精神虐杀后的无法摆脱的沉重的悲哀和惊异)的情感。
5、《观潮》(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班级姓名
一、学习内容
1、整体把握文章,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2、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二、课文研讨与交流
1、作者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领全文,请结合课文语句具体分析“伟观”体现在哪里?
示例潮来之前:作者以“银线”为喻,写出潮来之前水天相接如银线一丝,显示出作者极目远眺的情境,预示着潮水即将从远方奔涌而来。
①
②
2、教阅水军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请结合课文语句分析?
3、结合文中语句具体分析吴中健儿的“善泅”?
4、本文以“观潮”为题,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从中可看出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
①
②
三、自测自评
1、全文共四段,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各段的内容
2、文章第一段描写潮水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这段写景很有特色,请加以赏析。
3、文章第二段描写演习的场面很精彩,说说精彩体现在哪些方面?
4、第三段写吴地健儿的表演,紧紧扣住文段的哪一个字来写的?文中具体哪个地方体现出了健儿们的本领高超?
5、文章最后一段写人们观潮,在文中有何作用?
6、《芦花荡》(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梳理本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体味、欣赏环境描写的作用。(对人物,对情节,对主题)
2、认识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激励爱国主义情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课前自学
1、本文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写得很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益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
圈点勾画出环境描写的内容,体会本文写景特点和景物特征,感受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在文中相应地方做批注)
2、品析下面从小说中节选出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了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他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结合上下文体会加点词的表达内涵。狠狠:钻:
景物描写作用:
(2)“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3)“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4)
三、课文研讨与交流
1、交流“课前预习”的几个问题,互相补充完善。
2、根据你对作品的理解,归纳文章的主题
小说叙述了,刻画了一个形象,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性格。
3、集中交流,成果共享与问题求助:(小组代表展示)
示例: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研读的语段(句)是(读),这句话的内容是,我们从(字、句)理解到,同学们还有疑惑或异议吗?
四、自测自评
1、分析下面句子分别刻画出人物“老头子”哪方面的性格?
①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②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③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
2、辨析下列句子描写人物的方法。
A那晒得干黑的脸上,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B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
C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我没脸见人。”
7、《背影》(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体会本文平实朴素的语言,理解深沉的父爱。
2、从选材角度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二、课文研讨与交流
1、作者善于在叙事运用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请同学们标出文中父亲所说的几句话,谈谈自己的体会(即蕴含了怎样的“潜台词”)。
①
②
③
④
2、这篇散文以“背影”为着眼点的写作方法有什么好处?
三、自测自评
回忆往昔的日子,你曾经有过的经历:或许夜已黑了,迟迟不见儿女归来的父母,他们会怎样对你说?或许在那寒冷的冬日,看着浑身发抖的你,他们会怎么做怎么说?或许一个不经意间你摔伤了手脚,他们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会有怎样的一种话语?或许……在这些言语、在这些动作、在这些细节中,我们读到一份沉甸甸的父爱,读到了一份意浓浓的母爱。请以此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
8、《新闻两则》(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学习第一则新闻,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3、了解我军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课文研讨与交流
课前自学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
2、对三路军的叙述,写得最详细的是,写得最简略的是。
3、探究本文语言特点。
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报导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作者遣词造句是怎样做到准确精炼,铿锵有力的?
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二第1、2两题,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等角度品析本文语言。
①
②
三、自测自评
1、从括号内选出的词语填在文段中的横线上。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2、下面的消息摘自《文汇报》,请仔细阅读后按要求答题。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通知明确: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3、请给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能概括内容且语言简明的标题。(不超过12个字)
据新华社西藏珠峰大本营5月8日电2008年5月8日9时17分,人类首次将象征“和平、友谊、进步”的奥运火炬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峰顶点燃。罗布占堆从火种灯中点燃了取火棒后,用取火棒点燃了第一棒火炬手吉吉(女)手中的火炬。随后经王勇峰、尼玛次仁的传递后,第四棒火炬手黄春贵点燃了“祥云”火炬。在海拔8844.43米的地球最高点,年轻的藏族女火炬手次仁旺姆将火炬高高擎起。这一刻,中国向国际奥委会作出的火炬上珠峰的庄严承诺圆满实现。这是奥运历史上海拔最高的火炬传递,这是奥运历史上一次空前的壮举。
4、结合新闻的结构、六要素等知识,自学《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9、《芦花荡》(第二课时)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课题:芦花荡(第2课时)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学习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
3、体验孙犁小说的风格。
目标达成: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及典型意义。
2、学习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1、小说的三要素。
2、介绍孙犁
【创境激趣】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宛平卢沟桥制造事端。中国守军奋起抵抗的作战。亦称“七七”抗战、“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声讨日本侵略军。“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日民族战争……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1945年8月)《战争的图片》
【自学导航】
1、分析老头子形象:
1、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之下,我们的军队是否被困死了?从文章里找出相关的语句。
答:没有,“半夜以后,小船又飘了回来。”(“飘”字的运用有何巧妙之处,请你简单的加以分析。(飘这个字眼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小船的轻快,表现老头子在敌人严密的封锁小神出鬼没的特点。)
2、文章到此自然的引出了主人公:老头子,这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大家一起来加以分析:
(1)肖像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一方面表现老人常年穿梭在芦花花荡里,辛苦劳作;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老人为革命工作后心情愉快,精神矍铄。
(2)为什么要交代老头子的年纪?
答:一方面更能够表现老头子的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在抗日根据地,从老到小个广大人民都被发动起来,投入伟大的抗日战争中。(60岁的年纪在今天应该是要安渡晚年,但他却像青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成为一名出色的交通员。)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3)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渲染了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4)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人过于自信的性格特点。
(5)“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文章中的那些情节表现了他这一性格特点?
答:“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也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
(6)“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独自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答: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合作探究】
1、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
(一)分析第一层:“护送”
1、这一层讲述老艄公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老艄公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两个孩子睡不着,小女孩趴在船边淘水玩,洗脸、洗头。这里埋下伏笔,舀动水的声音会不会引起敌人的注意呢?
(环境描写:小女孩趴在船边戏水,使情节有张有弛,时见波澜)
2、大些的轻声吆喝她:“看你,这时洗脸干什么?什么时候啊,还这么爱干净!”大女孩为什么要吆喝制止小女孩洗脸?
答:现在正要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应该提高警惕,避免惊动敌人。
(二)分析第二层:“受伤”
1、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老头子过于自尊自信的性格?
答:“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2、找出老头子的动作描写:
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大女孩子把小女孩子抱在怀里,倒在船底上,用身子遮盖了她。“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动作描写,真实的表现了老头子内疚的心情。)
3、在大女孩受伤之后,作者是如何来刻画老头子的形象的?
神态、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人对敌人充满了仇恨;也表现了老人自信、勇敢的特点。
对于老头子的刻画,无论是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还是心理,都充分的体现了老头子自尊自信的这一核心性格特点。
4、为什么要写“女孩的怀疑”?
答:反衬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之奇。
分析第三层:“复仇”部分。
1、几笔绘出“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空无人影,渲染出了战斗前平静中的紧张。
2、“老头子把船称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鬼子们的脑袋,像敲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句话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了老头子对敌人的无比的恨,他要叫敌人偿还血债。
3、“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望”字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样的心理?你能够写出老头子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答:怎么样,我没有夸海口吧,小鬼子伤了人,我一定要叫他们付出代价。
6、第62段(倒数第2段)中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景物描写的特点:在作者的笔下,环境是美的,人物是美的,严酷的战斗也是美的,字里行间自然地流露出对祖国、对人民的由衷的热爱,这正是作者独特风格之所在。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知识迁移
根据课后练习二补写出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强化训练】
如果在护送的过程中,两个小女孩没有受伤,第二天老头子还会不会象文中那样智斗日本鬼子。
【归纳总结】
小说描写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白洋淀人民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大女孩受伤,第二天严惩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通篇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板书设计】
老头子:---——富有传奇色彩的老英雄形象。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也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
【教学反思】
10、《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一、二课时(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字词,了解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3、结合课下注释,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背诵默写。
(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基础部分】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记住知识要点。
1)《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由
收集整理而成。孔子,名,字, 时期鲁国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2)“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
“五经”指、、、、。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曾子()三省()
传不习乎()不逾矩()()罔()殆()
箪()曲肱()笃志()不亦乐乎()
为人谋()可以为师矣()好之者()
3、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帮助学生解决。
时习:说:朋:愠:
日:三:省:为:
谋:忠:信:传:
吾十有五:立:惑:天命:
耳顺:从:逾:矩:
故:温故而知新:以:为:
学而不思则罔罔:殆:
贤:哉:堪:
知之者:知之者:好:乐:
饭:疏食:水:曲肱:
乐:不义:于:
焉:善者:从:不善者:
川:逝:斯:舍:
夺:匹夫:
博:笃:切:仁:
【要点部分】
(相信自己,我能行!)
1、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翻译下面句子并判断其句式。
人不知而不愠。
可以为师矣。
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读注释翻译全文(用斜线在课文中划出停顿节奏),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1)
2)
3)
4)5)
6)
7)
8)
9)
10)
11)
12)
【拓展部分】
(挑战自己,我最棒!)找出本文中出现的成语并解释。
【课堂小结】
11、《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第二课时)(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培养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学习难重点:
理解课文,了解人物形象。
自主学习互动探究
1、学生自读第二、三、四段,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思考以下问题:
①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②唐雎一连举了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其目的是什么?
3、唐雎说“与臣而将四矣”、“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暗示了他
,也照应下文,说明他言必信,行必果。
4、本文段唐雎同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秦王以“天子之怒”威胁,唐雎以来应对;秦王说“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则言,矛盾冲突,富有戏剧效果。
问题探究:
一、把握人物形象
1、找出秦、唐说的话,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可用“从句中,我读出了唐雎或秦王的性格”说话。
秦王:
唐雎:
二、写作手法
本文是怎样刻画唐雎形象的?
三、感受人物个性:分角色朗读,体会外交辞令的言外之意。
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与臣而将四矣。
拓展延伸
1、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2.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课堂检测
链接中考:读短文做题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①唐雎使于秦②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C、①徒以有先生也②以头抢地尔
D、①此庸夫之怒也②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D、①轻寡人与②尔安敢轻吾射
2、翻译下列句子。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译文:
3、结合人物语气,说说秦王的形象。
4、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国家如何才能真正摆脱强国给予的屈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