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拥有至高的美。”数学的美具有抽象、严谨、含蓄的特点,是一种理智的美。数学所具有的科学美、抽象美、创造美,对幼儿具有强烈的吸引力。那么,数学活动中怎样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呢?
1、创设富有美感的环境
创造美的环境、利用美的形式、实现美的价值应是幼儿教师不断的追求。将数学知识蕴含于教育环境之中,可以通过鲜明、直观、生动的形象,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去发现、感受并欣赏数学美,促使幼儿对环境中的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令幼儿产生愉悦的心理状态。这也是审美教育范畴扩大化和幼儿数学教育审美化的必然结果和内在追求。
2、提供富有美感的操作材料
提供富有美感的材料能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有趣,使幼儿愿意走近数学、喜欢数学、享受数学。如提供大小、形状、颜色各异的树叶,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多种方式进行分类练习,在摆放树叶的过程中,幼儿能充分体验到材料的原始美——秋天有红色的树叶、黄色的树叶、绿色的树叶等。另外,教师提供的材料要能够为幼儿留有想像的空间,如提供“圆形”的纸片,鼓励幼儿展开想像的翅膀,幼儿可以特其想像成太阳、娃娃的脸、饼干、车轮、脸盆、碗、如来佛的肚皮……这样,幼儿通过对图形的审美再创造使数学变得生动、形象、有趣,也促使幼儿从中逐步感受到和适时地引导。在认识建筑物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认识其形状,感受其中的黄金分割美、对称美等;在节日活动中,可引导幼儿欣赏彩灯、彩旗排序的规律美;还可引导幼儿观察自然界中如花朵、蝴蝶、贝壳、蜂房、向日葵花盘等物体蕴涵的数学美,使幼儿感受排列形式上的秩序美与和谐美。
3、发挥教师直观形象的审美“教材”
教师自身美的素质不仅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使幼儿受到潜在的美的感染,而且通过教师美的外在表现形式,如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教育技能美等为幼儿创设美的环境,从而净化幼儿的心灵,陶冶幼儿的情操。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教师的体态美不仅能给幼儿视觉上以美的享受,还可以缩短师幼之间心灵的距离,增强师幼情感的共鸣与交流,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美的活动气氛。教师的教育技艺美即是教师内在美的综合的外在表现,它使教育过程呈现出完整性、有序性和节奏性,可以达到艺术的境地,对培养幼儿的审美趣味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幼儿教师应以自身对美的感情、追求、表现和创造去影响幼儿,成为幼儿审美的对象。
4、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感受美
数学活动中审美教育的因素很多,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敏锐地觉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