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知识的来源。幼儿数学教育,不仅要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活动,更要通过日常生活活动来进行。“数学教育生活化”,正是强调要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其内涵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
1、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获得数学经验
现实生活中的万事万物无不以一定的数、量、形的方式存在,只因为其外在属性的干扰,使得思维水平尚处于以具体形象为主的幼儿无法自觉地抽象出其中的数量关系。作为教师则就是要从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事物间所蕴含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存在形式,并以适宜的方式呈现给幼儿,丰富幼儿的数学经验。
如在吃点心、分水果这些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环节中,幼儿常常只会关注“点心是什么?”“好不好吃?”“还有没有更多?”等,而教师则可以因势利导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引向“点心是什么形状的?”“你在吃的过程中,将点心变成了什么形状?…‘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点心够不够每人一份?”等。当幼儿思考并解决这些问题的对候,也就习得了形状、数量等数学经验。说习得是因为这些经验不是由成人教给的,而是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通过自己的思考主动获得的。
2、帮助幼儿将数学经验或概念运用于生活之中
幼儿园开展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幼儿能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是一个将普通的数学知识和特殊情境相结合的能力,也是考察数学素养高低的标准之一。
还以吃点心的场景为例,在进行了认识图形的活动之后,有的幼儿看到了饼干后说:“今天吃的饼于是圆形的”,“我把饼干掰一半后它就会变成半圆形”等。当幼儿想知道是否还能再多吃一个水果时,就要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把水果分到每个人的手中,再看看盆中还多几个,或先点数一下来了多少小朋友,再去点数水果的数量并作比较,那么我们实在应该为这些幼儿感到欣喜,因为他们能自觉地用数学方法有效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因此,“数学教育生活化”就是一个(数学经验)不断地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此时的数学经验或许已抽象成为数学概念)的过程,是一个让每个幼儿能够“学自己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过程,是实现“数学是属于所有人”观念之下的“大众数学”的惟一途径。而幼儿的思维水平也正是在这一螺旋上升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地得以提升,逐渐变得较为糈确和有逻辑性,这些都将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