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的估算能力
估算属于数感范畴,而数感的形成和提高,可以支持运算向灵活性、简洁性与多样性发展。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此外,估算的过程也是一个根据已有线索分析、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过程。
估算包括多个方面,有对量的估算,如对空间体积或面积的估算、对时间长短的估算、对速度的估算,还有对数的估算,等等,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引导其进行估算时有不同的侧重点。
由于小班幼儿没有数概念,对集合的边界感也很模糊,因此根本谈不上估算的能力,此阶段幼儿需要有大量点数的经验帮助其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只有当幼儿理解了数的实际意义之后才有可能具备估算能力。而对于中、大班幼儿来说,教师一定要抓住适宜的、可运用估算方法的情境来培养幼儿的估算能力。
1、晨间点名后的估算
每天晨间点名之后,先不必忙着统计人数,可以先报出前一天到园的人数,让幼儿估一下今天可能的到园人数,这似乎相“估算”无关,但要想估计出今天到园人数,它的根据是什么?那就是昨天到园的人数,也许从表面上看昨天到园和今天到园的人数在逻辑上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实际上这是可以作为估计的最重要的线索。因此在“估计”的过程中,幼儿会逐渐意识到想要对某一事物或事件进行推断,必须要有一个前提、一个依据,而不是盲目地凭空乱猜。
2、用餐前后的估算
有研究发现:自信心和独立性较强的人,时间感都很强。他们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都能相当准确地估计出当时的时间,与实际时间相差无几。因此,经常让幼儿对各环节所需时间的长短进行估算是非常有意义的。每天开餐前,教师不必硬性规定要在几点几分前吃完,而是可以请幼儿估算一下自己吃完大概需要多少分钟,即对吃饭速度的估算。教师把幼儿自报的时间登记下来,这样在进餐时幼儿就不再需要教师反复提醒吃饭要安静、大口吃等,待幼儿吃完后只要对照时间,比一比,就可以看出谁估算的结果和实际所用时间最接近。再如进餐时可以让幼儿自己盛装米饭,能吃多少就盛多少,盛到自己小碗里的就要吃完,这样幼儿就必须在盛饭之前先估算一下自己大概可以吃多少米饭,同时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3、散步过程中的估算
在外出散步时,可让幼儿根据走路的快慢和去时所用时间,估算一下走回教室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待回到教室后,再对照钟表看谁估算得比较准确。刚开始做这样的估算时,幼儿会因没有经验而乱报一气,如说吃饭只要5分钟,走回教室要30分钟等,随着每次活动结束之后都对照时间比一比,一个阶段后幼儿会慢慢地掌握估算的依捃,使自己的估算逐渐合情合理,接近真正的结果。
4、购置新玩具后的估算
购回新的桌面玩具后,拆分之前教师可以请幼儿估算一下,大约需要几只、什么尺寸大小的篮子来盛装。此时幼儿就得调动几种经验:一是分类,以何种标准或特征将玩具进行分类、点数、统计;二是对空间体积的估算,每种玩具是多大的,篮子的尺寸要多大才合适等,这些逻辑经验的综合运用正是估算带来的结果。
此外,在大班进行测量活动之前,可以先让幼儿观察测量工具的长短、大小或重量,通过目测估算一下被测物,然后再用工具进行测量,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幼儿进一步明确活动的任务和目的,另一方面可促使幼儿积极地运用逻辑推理能力。总之,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机会可以培养幼儿的估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