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利用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简单的统计
统计是对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它不仅需要分类、计数等数学技能,还涉及到数据的整理、分析和解释等环节,因此较为复杂,但如果教师能利用生活中的事物让幼儿学习统计,就很容易为幼儿所接受。
1、“玩具大盘点”
幼儿每天都要接触各种大大小小的玩具,周末如果能进行一次玩具大盘点,不仅可以使班级环境更有秩序,而且能使幼儿从中学会统计的方法。
清点玩具,首先需要将玩具进行分类,这个任务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也并不十分困难,因为每天玩玩具,幼儿已经拥有了相当丰富的关于玩具“类别”的经验,将玩具分类的过程只不过是对平时经验的运用和提升。在动手分类之前,请幼儿讨论按什么标准来分,最后统一意见,定下分类标准并请幼儿设计标记(小班可以由教师设计)。
接下来是分别点数每类玩具各有多少个(件),小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起来点数,而中大班则可以请幼儿用各自不同的方法对玩具计数,最后记录计数的结果,并将统计结果记录在一张大纸上。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每间隔一段时间(一个月左右)进行一次玩具盘点,盘点时的分类标准可以由幼儿讨论后决宠,每次务必将结果记录下来。
此外,图书同样应该经常清理。图书可以按照大小、外形、内容等标准进行分类。因为图书是易耗品,经常清理盘点还可以及时发现破损的书,从而提醒幼儿爱惜图书。
通过一个学期的玩具、图书盘点,幼儿对于统计的方法、过程都会非常熟悉,而他们的数学能力也会随着这个活动逐步提高。
2、“最近天气怎样”
天气和人们的日常活动是密切相关的。风和日丽时幼儿可以在阳光下撤欢,刮风下雨时他们就只能呆在室内玩游戏了,因此幼儿对于天气通常也是很敏感的。我们可以通过做天气记录的方法引导幼儿关注天气变化,还可以使幼儿知道随着气温的升降应穿适量的衣服,养成生活自理的好习惯。
在室内可布置一块墙面给幼儿,用天气符号来记录每周的天气,中大班还可以加上记录每天的气温。每个周末进行一次小小的统计,“在这一周有几个晴天?几个阴天、雨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是几度……”四周之后,再统计一次,“这一个月里有几个晴天?几个阴天、雨天?最高温和最低温是哪一天……”在统计结果的呈现方式上,除了用数字外,也可以尝试用统计图表,例如将每天的气温变化情况绘成曲线图,这种更为直观的呈现方式一定会引起幼儿对统计更大的兴趣和关注。
3、“哪个卡通形象最受欢迎”
幼儿喜欢将自己的卡通图书或玩具带到幼儿园玩,我们可以组织一次“最受欢迎的卡通形象评比”活动,相信幼儿一定会热情参与。先将幼儿带来的卡通玩具、图书进行分类,然后请几位幼儿分别对每一种卡通玩具及图书进行计数,并记录结果。分类的标记当然兢是这种卡通形象了。
数量最多的当然是最受欢迎的,教师应请幼儿谈谈自己为什么喜爱这个卡通形象。此外,我们可以引导幼儿去了解别人为什么会和自己喜欢的不一样,同时让幼儿明白对于别人喜爱而自己并不喜爱的卡通形象也不应排斥,因为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通过这个过程使幼儿体验到对他人的理解和包容。
总之,这样的统计活动通过对各个集合中的元素进行计数和整理,并用数字或图表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使幼儿更清晰地了解事物的类别及其数量关系,因为它需要多种数学能力共同参与,同时也能使相关的数学能力得到运用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