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自己计划行动的时间和顺序
教幼儿认识时间,使他们感知时间的存在和流动,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既可以发展幼儿的时间知觉,使其树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和生活习惯,同时还可加深幼儿对时间段序列关系的认识,以及对整体和部分关系的认识。由于时间概念的抽象性一一看不见、摸不着,想引导幼儿体验到时间,必须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因为幼儿对时间概念的理解是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对时间关系的体验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能给幼儿一些时段鼓励其自己做主去计划行动的时间和顺序,那么这种对时间的体验就可由被动转化为主动,从而更好地使幼儿把握时间的长短及时间先后关系。 例如一日生活中,下面这些生活环节(大约有15~30分钟)是完全可以由幼儿自己来做决定的,让他们计划自己想做的事情。
1、晨间锻炼
人园后的晨间锻炼约有20分钟,人园较早的幼儿甚至有30分钟的早锻炼时间。教师可花3分钟左右的时间带领幼儿将不同类型的体育器材搬到户外操场上,搬运结束后,可规定“每个人至少要选择一种器材”进行锻炼,然后请幼儿自己来决定先用哪种器材、再用哪种器材,每种器材分别锻炼多长时间。
该环节结束圆到教室之后,教师可以和幼儿交流,请时间安排较合理的幼儿讲讲自己是怎样做出选择和决定的。幼儿在表述自己的活动过程时,就能非常自然地运用“先、后、最后”等表示时间先后概念的词汇。
2、户外活动
从内容上区分户外活动大致有两种:教师组织的体能游戏活动和供幼儿自由玩耍大型玩具的自由活动。前一种由教师组织,在形式上较集中,而后一种大多由幼儿自选,形式松散。教师在每周一不妨就和幼儿好好商量一下,本周的户外活动可以怎么安排?让幼儿选出自己想玩的集体体能游戏,然后搭配一组大型玩具。在此后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里,“是先玩体能游戏还是先玩大型玩具?两个活动各玩多长时间?”也可以让幼儿来决定,而一旦做出了决定,教师就需督促幼儿一定要按照计划实施。待回到室内后,教师应提问幼儿:“对当天户外活动各项内容在时间上的安排是否满意?为什么?如果不满意可以做怎样的调整?”这样幼儿就会主动思考活动内容与时间的分配。
3、餐后
每次午餐时,总有先吃完的幼儿问:“老师,我吃完了干什么?”请把餐后的时间还给幼儿吧!教师只需提供数量充足的几组幼儿喜爱的、又较易收取的活动材料,如图书、棋类游戏、橡皮泥等,并且告诉幼儿午睡的时间,这样让幼儿在午睡时间到来之前自己安排好这段时间就行了。有了选择的自由,幼儿会非常珍惜这段时间,教师也不必担心先吃完的幼儿发生打闹、争执而感到分身乏术了。
“吃完后,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的规定,可以促使幼儿改掉吃饭磨蹭的坏习惯。而这种自觉的改变,同时可使幼儿深刻体验到在一个既定的时间段中,两部分对间之间的关系是互补的——吃得慢,玩的时间就少;吃得快,玩的时间就多了。
4、午睡起床后
午睡起床后到吃点心时间为止的时间段,也很适合让幼儿自己计划安排。分享自带的玩具、图书,交流当天上午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和同伴、老师聊天等都非常适合刚起床时的轻松心情。这比规定幼儿“坐在椅子上休息”要容易管理得多,幼儿有了自律之后,整个下午的活动都会有序而令人愉快。
在幼儿园的五天里,幼儿每天有这么多时间段可以供自己支配、计划和安排,那么在家中度过的双休日,教师和家长同样应鼓励他们运用这些经验去合理地安排时间,同时将自己的计划记录下来,等到周一入园时与大家分享。幼儿只有通过日常生活才能获得对时间概念的理解,而教师放手让幼儿自己计划、安排,使幼儿成为时间的主人,能够让幼儿在获得时间概念的同时,学会安排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