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活动与幼儿数学教育
保证幼儿随渴随饮是幼儿园保教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尤其是在秋冬季节经常有家长特别叮嘱教师要提醒幼儿多喝水,有些教师视此为一个负担,也有些教师不以为然,只有在想起家长的叮嘱时才让幼儿去喝一杯水了事。如果能从数学角度来看待饮水这一生活环节,不仅可以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还能使幼儿获得许多数学经验呢。
1、对应的关系
开学初,教师通常会为每个幼儿准备若干对同样的标记图,杯架(格)上通常会贴上一个。那么每次幼儿在取放杯子时,教师除提醒幼儿注意自己的标记图外,还可以让幼儿观察,在自己左右两侧或自己好朋友的标记图与自己的是否一样,找找杯架上是否有两个一样的标记图等,还可以问问某某标记图是谁的。这样在提高幼儿观察力的同时,还使幼儿体验到人——杯子——标记图之间一一对应的逻辑关系。
2、上下、左右方位概念的渗透
杯架上的杯子通常要求杯口朝上,即便是小班幼儿,在取放一周之后,也能够做到以客体(杯架)为中心辨别上下方位了。如果杯子是挂在杯架上的,那么杯口的朝向一旦确定(如朝左放),中班幼儿在如此取放一周乏后,也能大致分清以主体为中心的左右方位了。
3、对量的感知和估算
幼儿每次接水时,可以要求先接半杯水,喝完后再接一次。这么做一方面可以避免幼儿端水上座位时将水泼洒出来,同时还可以使幼儿养成以适宜的速度饮水的习惯,另一方面则可以让幼儿多次对水量进行感知和估算。那么半杯大概是多少呢?教师可以先用两个一样大的透明杯子作示范或让 幼儿讨论,半杯水大致在杯子的什么高度,然后用两个杯子同时接半杯,最后将两份半杯水倒在一个杯中。当幼儿感知到半杯水和一杯水在量上的差异后,每次接水时就会注意接“满”半杯水。
4、体验“O”的意义
在每个幼儿接了水回位后,教师就可以请幼儿观察一下此时茶杯橱里还有没有杯子了。如果当天全班幼儿都出勤了,那么此时茶杯橱里的杯子一定都取出来了,还有什么情境能比这更能让幼儿感知和体验“O”的含义呢?教师可以向幼儿提出这样的问题:“茶杯橱里一个杯子也没有,那么用什么数来表示呢?”借此引入“O”的概念。
5、“1”和“许多”的关系
饮水环节结束时,教师就可以适时地提问:“每人有几个杯子?”“喝完水把杯子放到杯架上后,杯架上有多少杯子?”“杯架上的许多杯子是怎么来的呢?”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过程,便是幼儿对“1”和“许多”数量关系的体验过程。
6、10以内的计数
科学研究发现,每人每天饮水量应不少于2000毫升,大致相当于8杯。而如果每天对每个幼儿提醒8次那是多么大的工作量啊!况且谁喝了谁没喝也不易分清。如果教师能开辟一块墙面进行饮水记录,不仅可以一目了然地掌握每个幼儿当天的饮水情况,而且能促使幼儿从被动饮水辖变为主动饮水。记录的形式可以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来设计,如小班可以用小鱼吐泡泡表示,喝一杯就贴一个小泡泡;中班可以用“浇花”来体现,每喝一杯就夹上个“花瓣”;大班则可以“生命能量”为题材,每喝一杯就画一条线作标记等。半日活动结束时,让幼儿对自己的饮水记录进行计数和统计,如此有趣的活动,怎能不让幼儿喜欢上喝水呢!除以上所提到的这些数学经验之外,有心的教师一定还能从饮水环节中发现更多数学教育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