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各种计数方法
人们要清楚地知道一个集合中元素的总数就要进行计数。计数的过程就是把待数的集合中的元素与自然数列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计数能力标志着幼儿对数实际意义的理解程度,也标志着幼儿数概念的初步形成。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顺序是口头数数、按物计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计数方法的掌握是以计数能力发展为前提的,反过来,学习各种计数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计数能力,从而促使其数概念(尤其是对数的守恒)的形成和发展。
计数方法大致可分为一一点数和按数群计数。在按数群计数中,又包括两种计数方法,即先目测一部分再接着往下数和按某一单位数群计数,如2个2个,3个3个,5个5个……
1、小班阶段学习的计数方法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学习一一对应点数的计数方法是比较适宜的。因为4岁前的幼儿尚不能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即在数与物之间没有建立一对一的联系,也不知道数到最后的那个数表示该集合的总数。此外,由于生理发展上的限制,计数过程中手、口、眼的协调性也不够,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地利用生活中的一切机会请幼儿用一一点数的方法计数,并告诉幼儿最后一个数就是总数。在一一点教的时候,不仅应提醒和暗示幼儿伸出手指边点边数,而且还可以激发其肢体和大肌肉的加入。如在上下楼梯时,每迈一步就数一下。再如用图卡玩“捉害虫”游戏时,可根据图卡上有几只害虫就踩几下,而不仅仅是用手指进行点数,这样幼儿在进行一一点数时就会兴趣盎然。
小班后期,当幼儿对一一点数的方法基本掌握时,教师可在生活中创设让幼儿运用一一点数的方法来比较两个集合多少的机会。如排队时,站成男孩一队、女孩一队后,问:“是男孩队人多还是女孩队人多?”幼儿首先可能想到用男孩与女孩一对一、手牵手的方法来比较,教师应引导幼儿通过各自点数后得到的总数的大小来判断人数的多少。这时候,教师可以把按数群计数的方法示范给幼儿,如2个2个地点数,虽然得到的总数和1个1个数的结果是一样的,但却快得多,节约了许多时间。幼儿通过直观感受并体会到,对于数量较大的集合用按数群计数方法带来的便利,从而激发其学习按数群来计数的新方法。
2、中班阶段学习的计数方法
中班阶段幼儿开始建立数守恒概念。在此阶段教师更要做一个有心人,在各种生活环节里发现可以运用按数群计数的方法,并及时介绍给幼儿,帮助幼儿建立数的守恒概念。如晨间点名后统计人数,教师可以先请几名幼儿(5个左右)坐得相对靠拢些,将“先目测一部分再接着往下数”的计数方法演示给幼儿,4岁幼儿对5个物品基本可以通过目测判断出来,如果教师不示范这种方法,很少有幼儿能主动想到并运用。目测少量数群其实是幼儿内部点数和估算集合数量的综合运算过程,因此该方法在幼儿运算能力方砥有很大的帮助。同样是统计人数,也可以2个2个、5个5个地点数,虽然每次单位数群不同,但数出的结果是相同的,这样就非常有助于幼儿感知大数量集合敬的守恒现象,从而促进其对小数量集合数的守恒概念的建立。
生活中这样的情境和机会是很多的,如开餐前点数餐具,就可以将餐具先按单位数群摆成一堆堆的(如5个或10个一堆),然后请幼儿一堆一堆地计数。在这一计数过程中,其实也是让幼儿感知并获得了数的连加的经验(此后可联系到乘法)。再如分发点心之前,用按群计数的方法点数点心的数量等。在玩桌面玩具之前,先清点各玩具的数量后再进行分配,这个计数并分配的过程其实又可以渗透连续分配(即除法)的经验。
3、大班阶段学习的计数方法
大班阶段,大多数幼儿基本能掌握数的守恒概念了。基于这种水平,教师就应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可以运用按数群计数的机会,并说说用哪种计数方法又快又准确。在幼儿运用各种计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能充分体验到部分数和部分数之间、部分数和总数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理解数的组成及进行加减运算积累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