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幼儿的错误
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建构抽象数学知识时会遇到困难。因此,幼儿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不能很好地理解数概念,搞不清序列关系,不能正确区分辨别空间方位等问题。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对待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呢?
1.允许幼儿用更多的时间自我纠正
“让别人纠正是痛苦的,让自己纠正是快乐的。”因此,在幼儿操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等待,给予幼儿更多操作、探索的机会和时间,使其通过反复的操作和感知去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行自我纠正。
笔者在进行一个数学活动时,教学目标设计为发展幼儿对图形形状、大小的空间知觉能力,其中有一个“我做地毯小工人”的情节,给幼儿提供了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以及这些图形的外轮廓拼图地毯,请幼儿选择筐里的图形把地毯上的每一个“洞洞”都补好。幼儿在一开始填图形时,不少幼儿拿起图形就填,发现填不进去就换一块,这样无目的地选,成功率很低。发现这样的情况后,笔者并没有马上指出幼儿的错误,而是请幼儿继续大胆尝试,鼓励幼儿发现又快又好的方法。因为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每个幼儿都会在活动中获得与众木同的经验,并逐渐寻找到最适宜自己的策略。
在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游戏后,笔者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拼图策略,许多幼儿都能发现,要又快又好地填洞洞,需要先观察图形,估计大小,再找到合适的填进去。这个方法是幼儿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是幼儿通过自我修正主动建构的,这对幼儿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幼儿在操作活动中,常常会因没有搞清数量之间的关系而出现错误。因此,教师一方面要给幼儿创设多种数学操作活动的环境,积极应对;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错误,分析其错误的思维根源,如此才能对症下药,给幼儿以适当的帮助。
如在组织小班幼儿进行集合求同的思维训练活动中,我们进行了矿物体应该放入哪个圆圈”的游戏活动。教师事先在各个圆圈内外分别放入不同的物体,请幼儿观察每个圆圈里有哪些物体?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圆圈外有哪些物体?请幼儿把每个圈外的物体放人和它对应的同类圆圈中。在游戏中,有的幼儿不能将物体正确地送到相应的圆圈中,这时,教师如果告诉幼儿答案,对幼儿是毫无帮助的,教师应该询问幼儿把某个物体送进某个圈的理由,以此了解幼儿不能形成相关集合概念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幼儿理清思路,启发他找到同类物品的共同特征,从而逐步建立类的概念。
2.利用幼儿的错误引发冲突,从而有效促进幼儿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对幼儿在数学活动中出现的错误,除了要冷静、宽容地面对外,更要看到“错误的不可错失”,教师应以幼儿出现的错误,引导幼儿深入思考,共同来解决容易混淆的闾题。
如在看图编应用题进行加减运算的数学活动中,教师先出示7棵大青菜,再出示2棵小青菜,请幼儿根据以上条件编出应用题并列出加法和减法算式。有个幼儿列出减法算式:7-2=2,当这个幼儿说出自己的算式时,很多幼儿说“不对”,可这个幼儿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此时,教师抓住时机让幼儿说出各自的理由。列算式的幼儿说:“大青菜有7棵,小青菜有2棵,有两种菜,所以7 -2 -2。”究竟哪里有错误呢?大家通过讨论终于搞清了问题,全体幼儿列出了正确的加减算式。
由此可见,如果教师把幼儿出现的错误看成教育的良机,那么,错误不仅不会让幼儿蒙羞,还会让幼儿从错误中得到新的认识,从对错误的认识和纠正中得到升华。因此,如何对待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错误,真的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