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澳两国学前教育考察思考
在上海的学前教育二期课改进入全面推进的历史时刻,如何突破瓶颈,体现新课程的最终目标、实现新教育的美好理想,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此关键时刻,我们有幸赴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全面考察两国的学前教育,使我们获得了更深的思考,得到了更多的启示。这样的思考与启示,我们相信,对未来本市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会产生有益的影响。
本次考察活动一行共七人。由市教委瞿钧副主任任组长,基教处何幼华副处长任副组长,并集聚了本市幼教界的行政、科研、教研及区县幼教干部等各方面人员。考察时间从11月19日——12月1日,历时两周。我们先后考察了新西兰的基督城、罗托鲁阿、奥克兰以及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凯恩斯、悉尼、堪培拉等城市。我们与两国主管教育的政府部门的人员交流,与大学学前教育课程专业的教授对话,与当地托幼机构的教师们互动,等等。考察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收获的思考却是无限的……
一、是碰撞,还是趋同?
在中外学前教育比较中,我们常常用“观念冲突”、“价值碰撞”、“发展落差”等来形容彼此发展中的不同。诚然,不同的地域与文化,使南太平洋彼岸的两国和我们国家确实存在着诸多的不一样。但是,在本次考察中,使我们更多地感受到,在整个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今天,新、澳两国与我们,在学前教育的理念上,在探索政府管理的思路上,以及在追求低结构化课程模式的实践中,都有着趋同的倾向!
首先,在学前教育的理念上,新、澳两国都崇尚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婴幼儿,在幼儿园里是“上帝”,在教师眼里更是“唯一”。我们所到的托幼园所,虽不宽大,但都很自在;虽不豪华,却颇温馨。孩子们在幼儿园这个“天堂”里,尽情地嬉戏、享受着,充分地快乐、成长着。联想到我们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本质上也是在追求让每一个儿童获得一个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快乐的童年!我们的幼教工作者,同样努力地在营造儿童成长的乐园,希望我们的孩子们在学前三年或六年中,能更快乐地游戏,更自主地成长。因而,从我们共同追求的教育理念和理想上,新、澳与我们,有着趋同的价值取向。
其次,在探索政府对学前教育管理的思路上,新、澳两国与我们,目前,都在努力寻求一条既能让幼儿园实现自我管理、自主发展,又能加强宏观管理、有效监督的平衡发展之路。我们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教育学院访问时了解到,为了加强对各幼儿园教育质量进行宏观管理,新西兰政府于1996年编制了历史上第一个自己开发的教学大纲,以实现对教育质量的“标准化”要求。大纲出台后,在全国范围进行说明会、介绍会及技能培训活动,以宣传大纲的思想和要求。同时,政府(教育部)下面,还专门成立了“教育检查办公室(简称ERO)”,每三年到各幼儿园去了解执行情况,负责教育质量监督。同样,在澳大利亚的昆士兰洲,出台了一个《为Prep2007学前年做好准备》的行动计划,其中,为保证学前机构的教育质量,要求各幼儿园每年要有一个总结报告,每三年进行一次总的质量评估,以确保幼儿园的办学水平。由此,我们体会到,如同本市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着的二期课改一样,我们共同都在探索着顺应现代化学前教育发展的管理新路,那就是:一方面,让每个幼儿园依据自己的文化背景与发展特点,实现最充分的自我管理与自主发展,而另一方面,政府又要强化管理职能,有效地统筹各方资源,以保证幼儿园的办学质量,保证学前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因此,在教育管理上,我们也有着趋同的追求。
此外,在幼儿园实施的课程模式上,以低结构化的课程为主,力图让幼儿通过与环境、与材料、与同伴和成人的互动,来实现自我建构和自主发展等,都体现了新、澳与我们上海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价值趋同。
总之,碰撞与差异是客观的、难免的,而趋同却是方向、是潮流。如同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新西兰的威特马塔港和上海的黄浦江虽各具风采,但它们最终都共同汇入博大的太平洋主流之中。
二、是简约,更是和谐!
踏上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两国的土地,映入眼帘的是蓝天白云、绿草如茵,是花繁树茂,牛羊成群,一派自然、清新、和谐的美妙景色。我们感动于大自然的恩赐,我们更感慨于在他们的学前教育领域里,也洋溢着自然、质朴和简约的风格。
环境和材料是简约的。在新、澳两国,我们走访的托幼机构,没有气派的房舍,没有豪华的设施,更没有任何昂贵的材料。幼儿活动的户外场地,基本上都是用泥、沙、草和软木屑等铺成的。孩子们在小山坡上滚爬,在废旧的车轮胎上翻跃,在木质的攀爬架上嬉戏……快乐而自由,简单而又充满生机。教室里幼儿学习与活动的材料也是简约的。在区角里,随处可见的是树叶、贝壳,沙石、纸绳,还有木制品、纸制品、布制品的玩具等。孩子们饶有兴趣地探索着,充满想象地游戏着,一切都是那么简简单单、自自然然。
课程和活动是简约的。在新、澳两国的幼儿园里,我们看到的大多是结构化程度很低的课程,教师注重的是观察、了解和分析孩子的行为与发展水平,注重的是如何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来激发孩子的学习与活动。没有繁复的“设计”,鲜有“高结构”的教学,在平平谈谈、真真实实的活动中,与幼儿一起游戏,一起生活。课程是简约的,而孩子们的“成长档案”却是非常“复杂”的。每个婴幼儿都有一本详尽而又丰富多彩的记录本,记下了孩子成长的案例,记下了孩子发展的轨迹,也留下了教师们对每一个孩子的关爱。
简约是美好的。简约的背后是质朴,更是另一种和谐!
三、爱运动,是终身的受益!
晨曦中,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旁,三口之家在海滩边游泳、晒太阳;夕阳下,新西兰的红森林里,忙碌了一天后的“上班族”们,三五成群地在长跑、锻炼身体。白发老人在绿荫场上挥杆打高尔夫球,牙牙学语的孩童在露天泳池里扑腾嬉闹……这是一个热爱阳光、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民族!这是我们在考察中又一个强烈的感受。
缘何那里的人们如此热爱运动?我们在幼儿园里找到了答案。
在新西兰基督城教育学院的早期幼教中心,孩子们正在洒满阳光的户外场地上活动。教师们创设了多样的、又富有野趣和挑战的运动环境,刺激婴幼儿大胆地锻炼。我们看到,一位老师正积极鼓励一个只有2岁的男孩,从足有一米半高的距离上往下跳。开始,男孩有些惧怕,在老师的鼓励下,试跳一次成功后,他就一次又一次地反复跳跃,不断体验着过程的乐趣,体验着成功的愉悦。幼教中心的老师向我们介绍,运动,能让婴幼儿获得身心真正的健康。一个从小爱运动、会运动的孩子,将来一定是个热爱生活,意志坚强,人格健全的人。
联想到我们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追求的是让幼儿获得对其终身发展有益的品质,追求的是能让这一代人将来在世界的舞台上能与别人进行全方位的较量而立于不败之地。现实引发我们思考,对于在中国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这一代独生子女来说,不缺乏刺激学习的环境与动力,而缺失的正是鼓励、刺激运动的环境与条件。因此,考察归来,我们得反思,什么是真正有利于孩子终身发展的课程,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婴幼儿能更健康、更全面、更和谐地发展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