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机关幼儿园体现教育公平
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14日通过《深化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方案》等文件,广州市教育局局长屈哨兵表示,广州将逐步取消机关幼儿园,所有市属幼儿园将全部归口教育部门管理,面向社会招生(据8月15日《第一财经日报》)。
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学前教育一票难求成为挥之不去的心病。这期间,有交纳高额的赞助费的,也有排数天数夜为报名,甚至由此产生了“学位房”等新现象,从“拼爹拼妈”到“拼房拼钱”,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学前教育的资源不足,难以满足学前教育的需求。
另一方面,机关幼儿园占用了宝贵的教育资源。今年年初,就有媒体爆出,在2012年广州市部门预算中,广州8所机关幼儿园获得补贴金额高达7524.21万元。这8所机关幼儿园此前获得的补贴数额分别是:2009年4802.02万元,2010年5115.97万元,2011年5754.44万元,公共财政补贴在取消的承诺中不降反升,引来社会极大的不满。
机关幼儿园不但享受着公共财政补助,更因只对机关内部人员进行开放,形成了利益独占而非均占,面向圈子而非大众,导致了少数人的利益侵占与大部分人的需求之间的割裂,既形成了事实上的既得利益,又因为这部分人远离社会现实而丧失痛感。由于机关工作人员既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又是实施者,若一切政策不能触及自身利益,则出发点难以推己及人,并与公众“同呼吸共命运”,导致价值取向发生偏移。
机关幼儿园导致的是教育不公,取消其存在,不但可以释放出更大的教育资源,避免形成浪费;更主要在于,这有利于打破身份壁垒,形成官民之间,上下之间的权利平等。这意味着,无论是机关工作人员,还是普通市民的孩子,在入学的条件上已经趋于一致,大家都在同一个起点上平等博弈,这既符合社会公平的要求,也符合教育公平的需要。
从这一点来说,取消机关幼儿园不是释放政策善意,而是规则的正常回归。不过,其最大的意义在于,打破这种利益分配格局是一种良好的开端,假若其他依附于职业和身份的隐性权利被取消,各种非合理的隐性收入被打破,那么社会的公平就会得到彰显,更为关键的在于,公共政策的更加平等性体现了执政者的良心,其所带来的个体尊严感,为社会和谐的构建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