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落叶》一文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中,我时时刻刻关注这一理念,尽量用这一理念在课堂中教学……《落叶》虽然是一篇老课文,但是在今天它踩着新课程的鼓点,带着新理念走进了课堂,我感触颇深。
教学片段一:
师:小朋友课前收集了许多树叶,我们一起来看看,欣赏一下好吗?(学生拿出捡来的落叶。)
师:那么多美丽的树叶,你能用句子来描绘一下吗?(课件演示各种各样的树叶)
生:落叶五颜六色,美极了。
生:落叶一片片从树上落下来,像一只只蝴蝶在飞舞。
生:美丽的落叶像给大地盖上了一条花被子。
生:那红红的枫叶像扇子,又像红旗。
生:落叶太漂亮了,我想把它拿来玩玩。
一、走近生活,创设体验情境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为了实现语文的生活化,我在教学《落叶》这篇课文时,课前让学生去大自然中寻找各种各样的落叶,然后课堂上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美丽的落叶。学生在生活中亲身感受了落叶的五彩缤纷。因此请学生描述落叶的美丽时,学生的答案千奇百怪,有的说落叶像一只只飞舞的彩蝶,有的说落叶像一把把漂亮的扇子,有的说落叶像小姑娘翘起的小辫子,还有的说落叶像小金鱼的尾巴。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同时为本文后面小动物们把落叶当做各种有趣的东西做了铺垫。
二、关注学生,成为体验的主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我们应该让学生在新语文课程所营造的广阔的空间中自由翱翔……为了完成学生在听读中识字这一目标,我让学生在自由读课文时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然后让学生采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识字,有的组成四人小组同来学习,有的小老师在考小伙伴了,有的在拼读音节呢,有的在写写画画想着好办法。看着学生们学得津津有味,我真为他们感动。
三 、重视体验,让个性飞扬
在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祖国语言文字,用心去咀嚼语言文字的美,去体验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这种体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而应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自己去感悟体验。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美美地读课文,熟读成诵时,我鼓励学生发表议论,用个性化的语言发表见解,说说小蚂蚁、甲虫、小鱼、燕子看见美丽落叶时的高兴和激动。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请他们边说边表演。听着学生富有个性的发言,看着他们大胆有趣的表演。我仿佛捧着一颗颗鲜活个性的童心,陶醉在孩子们天真,烂漫的世界中。
2、《草船借箭》一文教学后的课后反思
《草船借箭》一文教学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牵着他们走。可今天这次课堂上的两个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那么,我们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呢?通过《草船借箭》一文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体会:
一、创设安全的学习氛围
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良好的民主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进行纠正,他也许会有苦恼,也许会有被批评的不悦,而我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还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张扬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在上《草船借箭》一文时,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对?”那样,学生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通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亮的。”相信这个学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我最好的老师》一文教学反思
《我最好的老师》应该说是一篇充满理性的文章,思辩色彩浓厚。主题明确,倡导了一种“崭新的怀疑主义”,对学生很有启发。不盲从,不迷信,敢于怀疑,敢于否定,这种科学的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可惜对中国学生来说无疑是相当缺乏的。那么这种全新的价值观,应如何建立呢?这篇课文不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吗?
课前,我和学生交流了“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学生七嘴八舌地说了自己的想法,五花八门。正在学生谈论的激烈时,我引出了“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呢?”将学生带进课文。
在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以后,我鼓励学生就课文提出疑问,学生很自然地提出,“老师为什么骗学生?故意教给错误的知识?”“学生认真地听,认真地记,按老师所讲地答,为什么这个老师却打了零分?”“这样的老师怎么会是‘最好的老师’呢?”很多学生积极响应,我看时机成熟,抛出问题:“是啊,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吗?”学生很快分成了两大阵垒,一部分认为是最好的老师,另一部分持反对意见。我抓住契机,“为什么这么想?仔细读课文,找出答案,准备说服对方,好吗?”学生积极地投入其中,一段时间过后,学生分成两大阵营,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随着争辩,学生渐渐地理解了怀特森这个个性的老师,接受了他独特的教学方式,倾向于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的人越来越多了,仍有一小部分学生坚持自己的意见,他们认为:独立思考、判断能力,敢于怀疑的精神没有错,但接受不了怀特森老师的古怪做法。我想,我们没有权利要求学生整齐划一,也没有必要要求他们的看法一定要和我们一致,我们需要等待,也许他们会在以后的某一天里明白理解这个特别的老师的做法。一节课下来,我兴奋不已,尽管学生的“辩论”还根本算不上真正的辩论,很稚嫩,但当我看到学生迫不及待急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样子,我知道学生的学习热情已被点燃,他的主体意识已渐渐苏醒,学生不盲从也正说明他们独立自主。
4、《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教学记录和反思
绝对值得一些。准备许久,就为了今天这两节叠课。
上课。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正好有照片。
太晚了,留一笔,再整理。
反馈:大部分同学的暮省本上只是记录了课堂的流程和对课文的理解。有几位同学找到明确足以表达的感觉。
老师将晏所归纳的关于居里夫人的事件,让我们重新改变顺序,上到后面,我才知道老师这么做其实是为了我们自己描写人的散文时加入一点思路及技巧。——钦写文章不再像过去那样一事一议,写一种品质,最后写了很多品质。而是应该每件事情写得不一样,实际是为了一个目的,写出一个品质。——康
课上,我们在一起讨论,一起出点子,一起整理。当电子会在一块儿时,大家是多么默契。居里,美丽的居里。是他坚持带来了新的镭的发现。我们要学习她刻苦的精神。写高品质的散文,需要将精彩的事例和文风写出,最重要的是“神“。——季《跨越百年的美丽》行文特点.......前后照应,围绕同一中心写很多个事例,层层递进。高中写作可参考此方法,多个素材描写一个人,层层递进。——聂
写一个人的散文,要有各种事件串联在一起,表现出所要表达的这个人的精神、品质、抽出这个人的“神”。——齐
今天,老师给我们联上了三节语文课,为的是要给我们上好居里夫人这一课。我丛冢领会了许多东西,就从写作角度来看,初中时,我们写人通常只会写1至2个事例,以此来点出中心,但高中却不一样,你可以连续,不,是一定要连续写出许多个事例来,但是,中心都是只能有一个。且这些事情比粗是层层递进,有浅入深,或者说是早在前个事例就埋下了伏笔,这也是大作家与一般人的区别所在,不管怎么说,初中和高中果然是隔了很大的距离啊!——章
连续三节的上课令我印象颇深。自行阅读、陈列事件、打乱排序,重组文章......一环又一环紧紧相连。不知不觉中,对文章脉络、所用材料、中心思想了如指掌。文章的题目起得实在好,“美丽”一词不仅止于表面,还指科学精神,指内心,指行为,指理性思考。老实说,若按常规套路学习。这些或许也会知晓。但绝对记忆不深,估计一两个星期就淡忘了。而且没有什么收获,仅仅是机械强记。学习的“法”更胜于“勤。许也系的方法是对于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或许上课天马行空,不知所云,但学习之法已印入我心。——修
5、《北京的春节》一文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习俗。文章语言简洁通俗,描写细腻生动,结构清晰.针对本课的教学实际,结合教学的参考,我作如下反思:
1、本课教案合理流畅,把握教材准确深入,针对东部孩子的特点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予了充分肯定。
2、教学分析中贴近学生生活,教师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
但是,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所教学的这一节课,也有以下几点不足:
1、在教学中,我努力地想让孩子们多说一点,把课堂还给他们,同时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把握教材,课上适当的放和收。
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问题即课题,立足于教学实际的研究必将有利的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6、《草船借箭》一文教学后的课后反思
《草船借箭》一文教学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牵着他们走。可今天这次课堂上的两个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那么,我们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呢?通过《草船借箭》一文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体会:
一、创设安全的学习氛围
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良好的民主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进行纠正,他也许会有苦恼,也许会有被批评的不悦,而我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还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张扬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在上《草船借箭》一文时,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对?”那样,学生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通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亮的。”相信这个学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7、《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教学反思
本文是19世纪丹麦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这篇童话记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饿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深刻地控诉了当时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专制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全文以火柴为线索,先写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接着写小女孩蜷缩在墙角里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幻景;最后写小女孩捏着烧过的火柴梗冻死在墙角里。
我在教学第一部分内容(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时,让学生思考:课文写了小女孩过着怎样的生活?
学生通过自学及小小组讨论,只回答出“又饿又冷”,没有将“痛苦”回答出来。(正确回答是:“饥饿、寒冷、痛苦”)究其原因,学生回答不出来,跟他们生活的年代有关。学生通过她光着脚在雪地里走,知道了冷;通过“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知道了饿。当今的学生生活在无比幸福的家庭里,所以比较难的感受出小女孩的痛苦。如果我让学生回忆我国解放前的劳动人民的生活情况,也许这个答案能回答出来。
8、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教学反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在教学中,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阅读中体验作者的童年生活,感受作者的乐趣。
【教学流程】
一、速读课文,感知内容
1、快速默读,整体感知。
2、小组交流信息及感受。
二、细读课文,巧设疑问
1、教师巧设疑问:
⑴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百草园”的?
⑵“三味书屋”是否也是儿童的乐园?
2、引导学生发问。
三、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1、将周作人的《书房》诗提供给学生,和问中的“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捉了苍蝇喂蚂蚁……”作比较。
2、引导学生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进行比较,看这两部分在叙述的格调上是否一致。
四、重点品读,欣赏提高
(第二段的写景部分)
【反思内容】
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在自己体验感受的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我们要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阅读中激活思维,激发感情,加深理解,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激发和引导学生自主发问,因为学生不仅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这样学生门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了。
3、通过把周作人的诗和文中比较,学生很容易明白,鲁迅的文章和周作人的诗,都体现了少年天真、幼稚、调皮,及追求自由欢乐的心理。
4、通过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比较,学生体会到:“贯穿全文的是甜美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心。”从而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5、第二段的写景极为精妙。景中有情,且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语言活泼多姿。我们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真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遣词造句的美妙,品味作者生动、传神的语言特色,领悟作者的童真童趣,并学习作者写景的手法,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6、不足之处,只注重了“阅读”的教学,而忽略了写作的训练,尤其是本文有很多优美而有特色的句子很值得让学生仿写。如“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等典型的句式宜让学生当堂进行仿写练习。
【改进措施】
1、在注重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还应重视写作训练。如:仿写,片断练习,以及课后练笔等。
2、对文章的“空白”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冬日捕鸟”内容时,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进行大胆的想象,丰富故事情节。这样,学生的脑海里就会层出不穷的相似或想关的画面,创造性的思维也会趁机萌发,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9、《落叶》一文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中,我时时刻刻关注这一理念,尽量用这一理念在课堂中教学……《落叶》虽然是一篇老课文,但是在今天它踩着新课程的鼓点,带着新理念走进了课堂,我感触颇深。
教学片段一:
师:小朋友课前收集了许多树叶,我们一起来看看,欣赏一下好吗?(学生拿出捡来的落叶。)
师:那么多美丽的树叶,你能用句子来描绘一下吗?(课件演示各种各样的树叶)
生:落叶五颜六色,美极了。
生:落叶一片片从树上落下来,像一只只蝴蝶在飞舞。
生:美丽的落叶像给大地盖上了一条花被子。
生:那红红的枫叶像扇子,又像红旗。
生:落叶太漂亮了,我想把它拿来玩玩。
一、走近生活,创设体验情境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为了实现语文的生活化,我在教学《落叶》这篇课文时,课前让学生去大自然中寻找各种各样的落叶,然后课堂上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美丽的落叶。学生在生活中亲身感受了落叶的五彩缤纷。因此请学生描述落叶的美丽时,学生的答案千奇百怪,有的说落叶像一只只飞舞的彩蝶,有的说落叶像一把把漂亮的扇子,有的说落叶像小姑娘翘起的小辫子,还有的说落叶像小金鱼的尾巴。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同时为本文后面小动物们把落叶当做各种有趣的东西做了铺垫。
二、关注学生,成为体验的主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我们应该让学生在新语文课程所营造的广阔的空间中自由翱翔……为了完成学生在听读中识字这一目标,我让学生在自由读课文时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然后让学生采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识字,有的组成四人小组同来学习,有的小老师在考小伙伴了,有的在拼读音节呢,有的在写写画画想着好办法。看着学生们学得津津有味,我真为他们感动。
三 、重视体验,让个性飞扬
在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祖国语言文字,用心去咀嚼语言文字的美,去体验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这种体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而应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自己去感悟体验。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美美地读课文,熟读成诵时,我鼓励学生发表议论,用个性化的语言发表见解,说说小蚂蚁、甲虫、小鱼、燕子看见美丽落叶时的高兴和激动。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请他们边说边表演。听着学生富有个性的发言,看着他们大胆有趣的表演。我仿佛捧着一颗颗鲜活个性的童心,陶醉在孩子们天真,烂漫的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