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年级下册《鱼和潜水艇》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享受心安理得》一课采用分总的结构,讲述了我在欧洲所见到、感受到的人们之间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与人方便),享受他人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与己方便),享受心安理得的三件事,从中明白只有做到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才能享受心安理得。课文虽语言平实,但读来令人感动。
本文是第五单元第三篇,这个单元重点训练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丰富作者的语言文字,结合具体事例的学习,结合品词品句,体会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的人,才能享受心安理得的道理。
二、设计理念
1、整体入手,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时围绕“心安理得”一词展开,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在这三件事中,人们享受了什么?并借助表格帮助学生概括这三件事,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2、走进课文,体验人物的感受。“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课文为师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与心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宽阔的平台。“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这是通过本课学习,需要学生明白的道理。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抓关键词、重点句、联系上下文、说话训练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加深理解,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边读边悟,领悟文章的中心。
3、在教学中力图体现小班化教育的特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增强学生交流的时间与机会,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个性化指导,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与提高。
三、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1、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文章,按照学生的认知习惯,他们对文章的内容比较熟悉,但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对人文性的理解还是比较表面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话训练等多种方法,带领学生走进文本,领悟文章的中心。
创造性复述是本单元的训练目标。虽前两课有过训练,但由于学生思维深度、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强,大多数学生还有难度,需要创设情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 ,实现这一目标。
2、学生状况(全班共28人)
A类学生(少数几个):有良好的语文学习能力,阅读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能有自己的见解。在小组活动中能组织组员展开学习活动。
B类学生:学习习惯良好,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不是很强,一部分学生发言不主动、不积极。
C类学生(5、6个):学习习惯差,听课不专心,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差,需要在老师、同学的帮助和指导下习得知识,并有所感悟。
3、个别化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个别辅导的重点对象是:高佳豪、张家宝等,教师帮助他们理解内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其次对学习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陆铭睿、陆帅宇、顾天权进行个别督促。在理解中心句和创造性复述等有难度的问题时,关注黄晨雨、李冬冬等,激活他们的思维,从而引领组员共同提高。
四、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并积累“心安理得、毫无愧色、年逾八旬、雪中送炭”等词语。
2、围绕“心安理得”读懂课文所记叙的三个事例,并能进行简要地概括,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3、反复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通过理解题目和品味语句“在这中间,付出或得到的双方都显得那样心安理得”、“我觉得只有这样做,才能弥补那年暑假里留给我的遗憾”的含义。进而领悟文章的中心——“只有随时随地帮助别人,才能毫无愧色地享受心安理得”。
4.选择最感动的一件事发挥想象尝试创造性地复述。
分层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B、C类学生):通过预习,小组学习,理解并积累“心安理得、毫无愧色、年逾八旬、雪中送炭”等词语。读懂课文所记叙的三个事例,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能进行简要地概括,结合具体事例的学习,了解最后一节的含义。
发展性目标(A类学生 、B类学生的一部分):通过预习,理解并积累“心安理得、毫无愧色、年逾八旬、雪中送炭”等词语;能借助表格简要概括三件事的主要内容;能联系上下文通过理解题目和品味关键词句体会“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的含义,进而领悟文章的中心;选择最感动的一件事尝试创造性地复述。
五、教学重点、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怎样才能享受心安理得。
2.理解“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六、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完成预习作业。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理解课题
1、板书“享受”,理解“享受”的含义。
生活中,你会享受什么?(生活、阳光、友情,温暖……)“享受”这词,总和
美好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2、板书课题: 23、享受心安理得 读课题
3、理解“心安理得”的意思。
4、心安理得是一种坦然的感觉,人们不必自责和惭愧,这是一种怎样地享受呢?课文中就有这样一个词。 毫无愧色(理解)
5、再读课题。
二、初步理解,体会中心。
1、过渡:人们怎样才能毫无愧色地享受心安理得呢?课文最后一节直接告诉了我们。
2、出示最后一节:
(1)自由读、指名读。
(2)读了这句话,你知道怎样做才能享受心安理得呢?
(3)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请大家用上“只有……才……”“如果……就……”这些关联词,说说怎样才能享受心安理得。(指名说)
教师引读: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了只有做到——,你才能——。如果做到了——,你就能——。
(4)总结:这就是作者在这篇课文中要让我们明白的道理。
三、整体感知,概括事例。
1、作者是怎样感悟到这一道理的呢?课文写了人们随时随地地为别人着想的三件事。快速读1——4节课文,边读边思:在这三件事中,人们在“心安理得”地享受什么?(出示表格)
2、小组讨论、交流(完成表格)
3、师生一起概括归纳课文中的事件。
出示表格:
四、再读课文,深入感受
(一)学习第一件事
1、过渡:在这三件事中,为什么人们都能心安理得地享受他人带来的好处?
2、默读第1、2小节,找出老夫妇和街坊邻里怎么做的句子,用“——”划出。说说什么
地方让你感动?
3、学生交流发言。
4、理解“在这中间,付出或得到的双方都显得那样心安理得。”的意思。
5、教师引读:
这个小镇上的每个人任何时候都在为对方着想着。你看,每天清晨——。而每天路过老夫妇花园的人都会——,平日里——,周末的时候——,所以,他们就自然可以——
(二)学习二、三件事
1、小组学习,圈划理解,组内交流。
2、交流第二件事:
(1)引导学生从“醒目,查看食品保质期,分别包扎好” 体会房客为后人着想。
(2)说话练习:如果是你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的情况下,看到这张纸条,会怎样想?
出示:如果我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困难时看到这张纸条,心想:
。(想想、说说)
(3)这位从未谋面的前房客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给了我最贴心的帮助,文中用了哪个词语表现前房客的这种做法。(理解:雪中送炭)
(4)紧扣“遗憾”一词进行讨论:作者遗憾什么?怎么弥补的?在这件事情中,我觉得心安理得吗?(从遗憾到弥补的过程也就是从开始的不安到心安)
(5)引读:可我却很遗憾无法向他说声谢谢。此后我又几次去法国度假——,我觉得只有这样做——,才能享受——。
3、交流第三件事。
(1)引导学生从“特意,很自然”等词语体会为别人着想。
(2)我感动是因为——,“有没有必要留雨具”?在这件事情中,我觉得心安理得吗?(心安理得了)为什么?(这次是作者自觉的行为)
思考:假如你就是那个登山忘了带雨具的人,在暴风雨中突然发现作者留下
的雨具,心情怎样?你会怎样想?(指名说)
(3)这三件事的顺序可以调换吗?
(4)想象复述第三件事。
学生自由准备。
指名交流。
五、领悟中心,升华主题
1、从这三件事中我们看到了这些人之所以能毫无愧色的享受别人带给他们的好处,是因为——(让学生说)
2、教师引读:而作者写这三件事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只有——,才—
3、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一篇优美的文章,作者把这种“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的精神带给了我们,我们应该把这种精神带回家里,带到社会中去,这样我们会生活的很快乐。
4、名言
如果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你一生中留给人们的都是些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以及对你的非常美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轻松而愉快。那时你就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高尔基
六、布置作业
板书: 23、享受心安理得
付出 得到
与人方便 与己方便
《享受心安理得》说课《鱼和潜水艇》是语文一年级第二学期的一篇课文,该课文介绍人们观察鱼类通过鳔控制身体沉浮的现象,受到启发而发明了潜水艇。潜水艇中特殊的“柜子”相当于鱼鳔。作者试图运用对比的方法将鱼和潜水艇能够上下沉浮共同之处表述清楚。但文本隐含的仿生学知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并运用知识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于是我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意图通过图片等资料来弥补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的空白,通过教师巧妙的“导”,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积极的求知欲,课堂呈现了智慧的张力,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的一些反思:
一、关键字词,各种手段,各个击破
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认读生字、词语是本学期的教学要求。而二期课改下,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35分钟较好地掌握字、词、解读文本,进行有效理解,是我一直思索的问题。于是课前研究本课每个汉字在音、形、义方面的侧重点,在短时间内紧紧抓住生字的特点分类进行突破,让学习高效并学有趣味。
如在学习生字“潜”和“艇”的时候,我注重引导学生把握该读音,因为很多学生都会误把“潜”读成第三声,“艇”则容易读成前鼻音。课堂的有意识强化才能为课后的过关练习做好铺垫;并出示鱼和潜水艇的图片,让学生在直观的视觉中理解词意,明白舟字旁的字大多与舟有关;学习“胀”,指导学生月字旁大多与身体有关;学习“缩”,让学生做做动作,了解缩与胀的反义关系,这些方法都能帮助学生更好认识生字,掌握了老师教于的方法后,自己主动去认识更多相关部首的相关字的意思,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二、关键性细节的预设性处理
关键性细节的预设蕴含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它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落实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课前我通过对文本的反复阅读发现文本的关键之处——课文第二小节“这个现象启发人们发明了潜水艇”,并以此为抓手,让学生思考“这个现象指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第一小节,划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学习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从关键性细节突破,“窥一斑而知全豹”,使教学落到实处。
三、关键性细节的机智性处理
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指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多向、互动、开放的对话,是一个双向交流的动态过程。而学生参与的课堂永远是一个充满变数的课堂,课前教师精心的预设在变化的课堂会受到激烈的撞击。关键性细节就会在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中闪现出来。课堂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善于捕捉一个个鲜活的细节,展现一个脉动流变的“过程”、一个生命涌动的“过程”,使课堂真正实现精神和生命的共同成长。 《鱼和潜水艇》这篇课文,鱼的鳔、潜水艇的“肚子里特殊的柜子”的相同的原理,虽然课前我花了很大的心思进行研究,找到了相关录象让学生观看,意图让他们理解其相同的工作原理。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第三小节时,学生面对文本还是未能较好地理解,很多学生出现迷茫的神情。于是我毅然想起去年在嘉定教育网上的看到的一篇《小学语文
板书设计获奖作品》,嘉定实验小学的钱红兰老师的思路或许能派上用场,于是我插入画图示意这个环节,边画边讲,让学生明白它们的工作原理,实际教学效果非常理想,课堂有效性得到了很好的保证。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在本次教学中,还有一些细节值得自己好好思索:在简笔画鱼和潜水艇时,由于自身比较生疏,在短时间内画画效果不是特别好,因此图画不是非常美观,需要在平时加强简笔画的训练;教学同时也是门令人进步的艺术,通过这次教学,我深深明白,对文本进行深入剖析、课前精心准备、课堂灵活机智掌控,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越来越成熟!
2、一年级下册《春风吹》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第三节课执教了《春风吹》一课,这是一篇课后选读课文。课前,我没给学生透露半点消息,只是告诉学生,有很多老师要听我们班级的课。教学设计时定位高了一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教学目标中的第三个就是要求一课时内会背诵课文。结果在执教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把握好时间,所以没有完成这个预定的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自己的亮点是:
1、能重视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我在四处设计了这样四个问题:⑴当学生看了桃花的图片后,问:“你想对桃花说什么?”⑵在学生读好“春风轻轻地吹”这个句子后,我引读“吹绿了——,吹红了——,吹来了——,吹醒了——”。假如你就是那柳树、那桃花,你想对春风说句什么话呢?⑶学完课文,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新课程标准重视个性化的体验、感悟和积累。这三处设计的问题,学生回答得都很精彩。语文因灵气而有生命,而我们的学生也因有个性的思维,使灵气得到张扬。⑷思绪可以任意驰骋,灵气才会焕发光彩。教学完第一节,我让学生当诗人”,学着课文的句子,转换语言,作首诗歌赞美春天。由于难度教高,我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四人共同讨论商量,一人负责写下来。学生兴致很高。 这样,用语文的原汁原味去滋养学生,引导学生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进入文章的世界,吸纳文章的灵气来养育自己的灵气。
2、注意新旧知识的联接。
在开头导入时,我让学生回忆,我们已经学了好几篇关于春天的课文了,大家还记得吗?又一个地方是,在学生看了柳树的图片后,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说完之后,我引导:看到这张图片,不禁使我想起了一首古诗《咏柳》,于是大家就兴致勃勃地背诵了这首诗。其实,这首诗也不是语文书上的课文,而是我课外教小朋友的,那时也没硬性规定他们背出,但会背的小朋友倒不少。
3、一年级下册《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从三维目标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感情诵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在教师导读中习得读书方法,学会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思维。2、在诵读中体会小松树的盲目自大,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3、在诵读中享受阅读的乐趣。为了完成这三维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一、“趣”字先行,调动学生学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趣”字洋溢于课堂,是每个老师都要动的脑筋。在导入阶段,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问学生黑板上画的是什么。然后告诉学生在这座大山里住着一棵小松树和一棵大松树,,我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图片,用图画和故事作为课文的导入,学生们各个情绪高涨。让孩子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然后板书课题,在板书时,老师有意把“小松树”的小写得很小,把“大松树”的大写得很大,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趣味,在孩子们进入情境,激起兴趣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听故事,学故事的兴趣。
二、以“读”为主,使学生融入课文情境。
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问题“你从小松树的话中知道了什么?从哪儿知道的?”让学生抓住小松树话中的“多高哇”、“你呢”、“喂”等重点词语来理解小松树的骄傲和没有礼貌,培养学生读书感悟的能力。然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没礼貌。让学生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朴实的道理”、“提升阅读的乐趣”。“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绝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读、呆读。而是让孩子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任务、一遍读有一遍读的方法,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乐趣。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在教学中,我无时无刻都在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或通过精心设置的导语;或用激励性、挑战性的话语;或在学生朗读之后,给予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在整堂课中就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与渴望。
三、联系生活,实现情感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孩子总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对文本的解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第二自然段之前,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小松树站在高高的山上,他会看到什么呢?这一设计,说的是小松树,实际上调动的是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基于文本,体会到小松树的骄傲之情的由来。教师要基于基本语义层面,结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适时点拨,将文本与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链结”起来,这对理解文本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来源于yuwen.chazidian.com,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
4、一年级下册《鲁班和橹板》教学反思
《鲁班和橹板》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鲁班受鸭子游泳的启示而发明橹板的故事,课文叙事具体明白,通过朗读要让学生感受到鲁班爱观察、勤思考,能创造的优秀品质。
一、紧扣字词,理解文本
复习时,我设计了两道填充题,让学生填出带拼音的字,并读通句子,这样既复习了上节课学习的7个生字,又回顾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紧扣“十分吃力”、“满头大汗”,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满头大汗”,从而感受老艄公用竹篙撑船的辛苦,为下文鲁班的“想”作铺垫。第二自然段我紧扣鲁班的动作“两眼盯着”,“默默地想”,让一个孩子上台来做“两眼盯着”的动作,帮助孩子理解“两眼盯着”就是眼睛一动也不动地看着一个地方。在讲解鸭子拨水时,让学生抓住“往后拨水,身子向前”来明白鸭子拨水的轻快,第四小节抓住“眼睛一亮”再现鲁班思考的过程。
二、演读重点段
课文的第三小节讲鸭子在水中用脚蹼拨水的样子,是鲁班发明橹板的关键之处,这一小节我先用图片让学生认识鸭子的“脚蹼”,然后边说边示范鸭子脚蹼拨水的样子,接着让学生走入情境:“现在你们就是那群小鸭子,你们的手就是脚蹼,快来拨水吧!”学生用手做拨水的样子,同时提醒学生把手并起来会游得更快些,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接着提高难度,请学生带上表情,加上动作来读这一小节,一次,两次……学生的情绪高涨,在游戏中将文本的朗读提高到了一个层次。
三、通过视频解读文本,化难为易
课文的第4小节是全文的重点。鲁班看到鸭子用脚蹼拨水那么轻快,“眼睛一亮,马上找来一根粗木棍”,做橹板的过程用视频动画的形式放出来,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明白了橹板的制作过程。
另外,用“竹篙撑船“的吃力和用“橹板摇船“的轻松学生不易理解,这两种场景学生在生活中几乎没有见过,同样通过视频的演示,学生也能轻而易举地明白两种行船工具的好与次了。
当然,在教学中仍有许多不足,对于字的教学只设计了教学“忽”和“安”两个字,低年级的生字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时刻以《课标》为基准,研读教材,备透学生,把新课程的理念切实用在每一节课上,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5、一年级下册《看花灯》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观察花灯,收集有关花灯资料,着重利用多信息让学生感受,表现花灯。在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看看,说说,由浅入深地感受过元宵节----花灯活动,掌握花灯和节日灯市绘画方法,并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民间艺术节和传统节日中风俗活动。教学难点是回忆丰富多彩灯市场景和各式各样花灯,抓住灯市活动中最热闹欢快的灯市场景合理构图,表现或绘画出造型独特的花灯。
这节课运用了PPT课件,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充分调动学生对色彩感知能力,通过合作,交流,综合探索学习方式使学生乐于表达,都能让每个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够通过主动参与美术学习,实现了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相互适应和完善统一。在教学中我还比较注意利用美术欣赏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水平,通过观看各种花灯,让学生了解花灯千姿百态造型和材质,认识花灯装饰图案和色彩,了解具有传统吉祥图案的花灯,加深了对传统文化,风俗的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通过观看各种花灯,引导学生感受传统节日,回忆丰富多彩灯会场景,抓住灯会活动中最具有表现力一面,让学生回忆,想象,让学生了解花灯这种传统民间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创造力及表现事物能力,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观察花灯,收集有关花灯资料,着重利用多信息让学生感受,表现花灯。在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看看,说说,由浅入深地感受过元宵节----花灯活动,掌握花灯和节日灯市绘画方法,并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民间艺术节和传统节日中风俗活动。教学难点是回忆丰富多彩灯市场景和各式各样花灯,抓住灯市活动中最热闹欢快的灯市场景合理构图,表现或绘画出造型独特的花灯。
这节课运用了PPT课件,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充分调动学生对色彩感知能力,通过合作,交流,综合探索学习方式使学生乐于表达,都能让每个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够通过主动参与美术学习,实现了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相互适应和完善统一。在教学中我还比较注意利用美术欣赏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水平,通过观看各种花灯,让学生了解花灯千姿百态造型和材质,认识花灯装饰图案和色彩,了解具有传统吉祥图案的花灯,加深了对传统文化,风俗的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通过观看各种花灯,引导学生感受传统节日,回忆丰富多彩灯会场景,抓住灯会活动中最具有表现力一面,让学生回忆,想象,让学生了解花灯这种传统民间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创造力及表现事物能力,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本文来源于yuwen.chazidian.com,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
6、一年级下册《元宵节》教学反思
正月十五后,虽说春节已经走近尾声,但各各地方却仍然洋溢着浓厚的春节气息和喜洋洋的氛围。而对学生来说,元宵节亦余味犹存。值此佳迹,教学《元宵节》再适合不过了。
众所周知,元宵节是中国全家人欢聚一堂赏月、吃汤圆的传统节日。在教学过程中,我能正确把握基本的流程和环节,做到不脱节,在课文引入上也颇费心思,以激趣为主,让孩子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孩子能够在这个“小家庭里”感受到节日的喜庆。
学生在《元宵节》这课上“过”足了瘾,“吃”元宵“吃”得津津有味,整个课堂上喜庆气息韵味十足。甭说学生学得怎么样,我认为这种快乐学习的模式就是自己本节课用得最成功的地方。
但也因为学生对识字、写字教学过程谙熟于心,写字教学课略显枯燥,课堂气氛较为呆板,不够活跃,以致有些学生课上注意力焕散。在今后的写字教学上,应力求形式的多样性来改善枯燥的写字课堂。
本文来源于yuwen.chazidian.com,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
7、一年级下册《一粒种子》教学反思
通过前阶段的理论学习以及教学实践对于小学语文新课改的理念,特点及其指导思想均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在教育教学中以及对新课程理念下的终身学习观、人才观、情感道德价值观的初步理解也有了新的升华,但在教育教学中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困惑,需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探索和研究得到答案。
《一粒种子》一课是篇说明科学知识的童话,先写春风的吹拂下,地里的一粒种子苏醒过来,再写种子与蚯蚓之间关于外面世界的问答,最后种子勇敢地冲破土层,跃出地面,欢快地迎接一个通体光明的世界。同时还说明了种子发芽的条件,合适的温度、土壤、水、空气,而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科学知识及其所体现的科学思维方法,又要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小种子的那种对美好、光明世界的向往之情。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尊重、交流、互动便显得极为重要。
课后总结,孩子也是种子,学好顽强向阳的种子精神,使学生想象成长的童话世界。
本文来源于yuwen.chazidian.com,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
8、一年级下册《纪念》教学反思
1、利用教师谈话和观察课文插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很有兴趣进入课文的学习。在观察中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听、看、认、贴的活动中,借图认识部分生字,进行渗透性看图识字教学,并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学生熟读课文和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在识字游戏中,充分利用动物卡、鲜花识字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从中享受识字是乐趣,从内心激起自主识字的愿望,达到识字教学的目的。
3、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互读、互听中,互相帮助,互相评价。在互读、互评中发现别人的优点,并指出不对的地方,使学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技巧。
4、在课后让学生收集有关动物、植物的图片制作剪贴报,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了解有关动物、植物的知识,渗透环境保护的教育,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5、参观公园,为公园的动物、植物写保护的标语,是结合生活实际教育学生:保护环境,要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
本文来源于yuwen.chazidian.com,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
9、北师版一年级下册《丁丁和牵牛花》教学反思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低年级的教学,孩子们只有想学、爱学,才能学会、学好。所以这节课的教学我一直以饱满的情绪,循循善诱的语言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第一环节以活泼,欢快的儿童歌曲——《小小牵牛花》引入课文,一下子调动起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接近了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距离。第二环节,我把枯燥的识字教学变为送花游戏,孩子们和丁丁一起进入文本,参加实现美好愿望的行列。在兴趣盎然的识字教学之中,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们进行了一次助人为乐的美好品德的教育。
二、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我一直认为语文教学要脚踏实地,实实在在,不能搞花架子,低年级阶段应以字,词、句的训练为主,所以我在识字教学中重视扩词,造句的练习,对于学生说的比较好的词句,要给予鼓励表扬,调动其积极性。在学习课文中穿插相应的句型练习,本堂课我通过两个句型的训练让学生接触祈使句型。会说这种句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的孩子说:“小雨点,请你快快落下来,让花更红,草更绿,小蘑菇快快撑开小伞吧。”有的孩子说:“给我一对翅膀吧,我可以飞到天上去看看地球到底有多大,有多美”、、、、、、我感觉孩子们的思绪在飞扬,心在激动,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训练。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堂课的教学之中我还重视了朗读,范读,自由读,比较读,集体齐读。重视了读后的评价,每读一遍,都有一遍的收获,学生在读中识字,学句,明理,悟情。
三、密切联系生活说语文,学语文。
生活即语文,语文离不开生活。低年级语文更离不开生活,空洞的说教脱离实际,会让学生云中摸月。在两个句型练习中,我不是一味地让学生模仿,我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想象,仿照丁丁对牵牛花说的话,你想对小雨点说些什么?还想对谁说些什么?想像我们见到的牵牛花,除了攀着竹竿往上爬,还可以攀着什么往上爬?最后两个环节我除了引导学生读以外,更多的让他们说,联系生活实际说,我们是农村小学,大多数学生父母在外,跟随爷爷,奶奶,农村老人的辛苦孩子们看得见,但却很少体会的到。因为他们毕竟才七,八岁。我引导他们发现爷爷奶奶的辛苦,启发他们说话该怎么做呢?对孩子们进行尊敬长辈,孝敬老人的人文教育。实实在在教语文,潜移默化教做人。真正做到了学文与育人地有机结合。
本文来源于yuwen.chazidian.com,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
10、二年级下册《狮子和兔子》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语文课,老师还要借课文为例子,教学生说话,教学生写话。我们的语文课经常只是教孩子品读课文,注重信息的输入,并没有重视教孩子说话,写话,教会他们怎样输出信息,怎样合理、生动地表达。于是,我这样设计《狮子和兔子》 的第二课时:
一、复习读书方法,导入新课。
二、创设目标,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借助文本,拓展延伸,练习写话。
四、复述课文。
五、总结。
因为这篇课文较为简单,所以在引导孩子有感情地朗读这方面,我主要是采用边读边评,在对话中揣摩怎样读好课文的方法。因为我们班的孩子平时有养成对话的好习惯,所以这个环节还是比较轻松地达到。
所以我把重心转移到以表达为中心来,自我感觉“筋疲力尽”这个词语教得比较饱满:孩子们想象的空间比较大,他们自由的发挥,让课堂充满了活力,听课老师都说孩子的说话能力强,想象力丰富。 在最后的十几分钟,我特意安排了让学生写话。我知道学生写话有些困难,先让学生自由的说狮子对兔子说了什么,再让学生同桌互相说,然后全班交流。最后让学生动手来写话,这样孩子就觉得比较轻松,写出来的话,也变地生动活泼,孩子在宽松的氛围中写话激发了他们写作的兴趣,这也是老师所期望的。
本文来源于yuwen.chazidian.com,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
11、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
在导入阶段,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问学生黑板上画的是什么。然后告诉学生在这座大山里住着一棵小松树和一棵大松树,用图画和故事作为课文的导入,学生们各个情绪高涨。
在学生进入情境之后,我又让学生观看有关课文的动画,让他们自己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个总体的印象。接着请出生字词语,先放手让学生自己认读,再请小老师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学好生字词是学好课文的基础,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在字词学习这快内容上花的时间偏少,最后发现学生们在朗读的时候经常卡壳。这学期开始,我强化了词语认读,让学生们夯实基础,运用多种方式让他们多读多练。
为了让学生们分清楚小松树与大松树与大山的位置,我提前做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贴画,课前在黑板上画好大山的简笔画,上课时让学生先“读”后“说”再“找”。“读”就是在文中找出它们的方位,“说”就是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课文内容,“找”就是到黑板上来贴图,给两棵松树找到家。这样,通过贴图,调动学习兴趣,让孩子迅速掌握大小松树的位置,为后文的理解作出了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总体思路比较清晰, 通过师傅的精心指导与评讲,我意识到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让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就问你觉得小松树怎么样?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时间,可能有的学生还没有找准小松树的话。在这儿,可以先让学生找出小松树的话,让他们说一说,还可以画一画,再让学生回答你觉得小松树怎么样,这实际上就是给学生一个思考的完自己的观点后,我再问是从哪看出来的。孩子们给出的答案是句子,而没有具体落实到字词,这时我没有及时引导,而是用讲授的方法代替学生分析文本,这些这点是我这堂课中欠缺的地方,以后在教学中要学会从引到放,通过引导,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究,受之以渔。
虽然这节课还留有遗憾,但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次授课都是一次历练,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过程中我看到了不足,总结了优势,一点点进步,一次次蜕变,在过程中,我磨练着,并享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