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学反思
《六国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
2.结合单元知识短文,学习有关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知识。
3.了解课文中部分文言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4.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
教学设想
1.设计预习提纲,让学生通过自学自练疏通课文,了解和掌握课文的有关文言文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以及作者写本文的时代背景。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朗读或复述有关内容,培养听、说能力。
3.对于翻译常识以及如何分析课文的论证,教师以方法指导为重点,引导学生在练习中获取新知识。为此,要加强质疑方面的设计。
4.视学生程度,可在程度较好的班级印发苏辙、李桢的《六国论》全文或片断,扩展阅读面,并作阅读比较指导,以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时数2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1.预习全文,落实教学设想1、2。
2.研习课文第1自然段。
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贾谊的《过秦论》,作者治史致用,借评论秦的兴亡引出可资当时最高统治者借鉴以治国的历史经验。贾谊这种治史致用、关心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我们学习的《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它的作者苏洵,也是一位充满忧患意识、关心国家命运的封建进步文人。关于苏洵,课文注释中已经有简括介绍,如果愿意进一步了解,可参看宋史本传(见附录)。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是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说服力强,能切中时弊。欧阳修很赏识他的论文,在嘉祐年间,曾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城,文人竞相模仿。因此苏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课文《六国论》即选自《嘉祐集权书》,原题《六国》,后世选本多题为《六国论》。“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苏洵的《六国论》到底切中了宋王朝的什么时弊?他在文中怎样通过评史来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些主张有什么进步性和局限性?这是我们学习时要注意的。但《六国论》毕竟用文言写成,要读懂这篇文章,就必须注意文言词语的积累,明白词义的古今差别,对与今天不同的特殊句式该如何翻译等,在学习时也不可忽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预习指导
1.关于课文的“预习提示”。这是我们质疑的钥匙。“预习提示”共4小段。首段介绍了作者的写作动机。为对此加深理解,请认真阅读作者所处时代的背景介绍。同时,在阅读课文时了解作者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第2小段,介绍了论证特点。读课文时应思考作者使用了哪些历史事实,如何进行“充分分析”,文末又如何联系北宋实际的。
第3小段,介绍了文章的结构。这对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内容很有作用,它实际上是全文的结构提纲。读课文时可以一一与之对照,细加体味。
第4小段,是对本文写作特点的评价以及提醒我们读时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去分析作者的观点。读时既要弄清其片面性,又要注意其进步性和今天可借鉴的有哪些方面。
2.预习提纲:
提纲力求体现课文“预习提示”的内容,但侧重于字词,未涉及的将在后面研习课文时处理。本提纲以学生自学自练为主。
(1)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注意下面加黑字的读音,并与以前学过的字词作比较。
①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②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
③洎()牧以镵()诛
④胜负之数()数()吕师孟叔侄
⑤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从()散约败
(2)在下面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以辨析形似字:
①与()而不助五国也
②()粮而景从
③悉使()兵负草填之
④革灭()尽之标
⑤()然自得()笑大方(《风景谈》)
(3)有些文言词(或短语)与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不同,翻译时要注意其区别。看课文注释,做课文后“思考和练习”四和以下的补充练习(提示:其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可查《现代汉语词典》):
①六国互丧②思厥先祖父
③始速祸焉④至于颠覆
(4)辨析加点字的意义:
(5)文言句中若有一些省略成分,在翻译时常需要补出。试补出下面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在括号中),然后翻译。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③至丹以荆卿()为()计
译文:①
②
③
(6)有些文言句子的词序,在翻译时要改变。试译下面句子,说说如何改变。
①赵尝五战于秦
②其势弱于秦
3.简介时代背景:
苏洵一生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世。北宋中叶以来,我国境内东北的契丹和西北的西夏奴隶主贵族的势力逐渐强大,成为北宋王朝的严重威胁。1004年,辽(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军在澶州城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于己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每年向辽纳白银10万两,丝绢20万匹。1042年,宋又在辽要挟割十县土地的情况下,应允每年增纳白银10万两,绢10万匹。1044年,宋又与西夏签约,每年纳白银7万两、绢15万匹,茶叶3万斤。而在此前的1006年,宋曾应允每年给西夏银万两、绢万匹、钱2万贯。苏洵反对这种屈辱求和,认为这和战国时六国“赂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故以《六国论》向北宋统治者陈述政见。
[附]预习提纲参考答案
(1)①sàngshuài②pùbào③jìchán④shùshǔ⑤cóngzòng
(2)①嬴②赢③羸④殆⑤怡贻
(3)(古义见注释,练习“四”见“教参”,仅举今义)①互相,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一般不单用,常见于成语中或作合成词语素。②先——时间或次序在前的,与“后”相对。祖父——名词,父亲的父亲。③迅迅,快。④用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政府。
(4)①定数(命运)屡次计算②交好欤(文言语气词,用于句尾)③拿攻克④有人或许⑤像还⑥爱惜吝惜⑦发语助词(表原因)大概⑧弊病困顿(失败)
(5)①以收贿;城邑;诸侯;前者;是后者之。②诸侯;秦。③刺秦王;抗秦之。译文(略)。
(6)①赵国曾经五次和秦作战。“于秦”在原句作补语,译时可充状语,放在谓语前。
②他们的势力比秦弱小。语序改变同前小题。
研习新课
1.关于段落层次的划分提示及练习:
方法提示:议论文一般有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引论提出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或中心问题,以引起读者注意;本论是分析问题的论证部分,在文章中占重要地位;结论是在分析问题基础上解决的部分:或归纳论点,或总结全文,或明确任务、提出办法等。给议论文划分段落一般可按上述三个部分进行。至于段落之内的层次划分,或各段之间的结构方式的分析,则应参考第三册第36——40页“合理安排论证结构”的知识短文所说的进行。
根据上面介绍,参看课文“预习提示”,阅读课文,看看本文5个小段可划分的三个部分,是下面的哪一种(叙线是段界符号,数字是小段序号)?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2.读课文第1段,本段共6句,其段内句间关系是下面图示的哪一种(数字是句子序号)?
3.课文“预习提示”指出:“文章开篇便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结合第一段课文思考:
(1)本段所提中心论点在文中是指哪句?()
A.第1句B.第6句C.第1、6两句
D.1—6句E.1、2、4、5、6句
(2)如果中心论点是第1句,按“预习提示”所列那样删去“非兵不利,战不善”和本段最后一句,可以吗?如果是最后一句,删去第1句,怎么样?
(3)本段所列两个分论点和中心论点的关系是什么?把分论点删去,可以吗?
(4)比较本篇提出中心论点方法与《过秦论》的不同之处。
[附]“研习新课”答案及提示
1.C2.B3.①A(说明:B是本段论证结论。D、E误把分论点当中心论点)。②③提示:中心论点在首句,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不是偏正关系的复句,两分句从两个不同角度陈述观点。“非兵不利,战不善”用否定句式排除异说,保证了后一分句正面肯定的确凿性。因为事物之间联系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单纯肯定“弊在赂秦”,并未排除“弊在兵不利”等其他因素。因此,中心论点应是第一句全句。文章的两个分论点,在本段实际上是论证中心论点的两个论据,它们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的受赂秦之害的角度进行论证,加强了中心论点的严密性,增强了说服力。结句“故曰”,回应首句,形似重复,实乃对中心论点的强调,使之更鲜明、突出。(4)提示:本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和《改造我们的学习》相似);《过秦论》卒章显旨,先以论据论证,然后归纳出论点。
布置作业:
1.完成课文后“思考和练习”一、三、四。
2.朗读课文,背诵第1段。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1.学习课文第1至第5小段,落实教学目的第1、4两项。
2.总结全文。
教学内容与步骤
检查作业:
重点检查背诵、朗读。字、词、句练习在学习下面课文时,通过让学生口译课文即可检查纠正。关于“思考和练习”一,可让学生口头回答。
1.学习课文第2小段。
(1)学生口评本段课文,教师订正。订正过程中要特别注意:
①课文没有注释而学生容易理解错的文言词。如:“诸侯之所亡”的“亡””(丢失、失去)与后文“燕虽小国而后亡”的“亡”(灭亡)不同。这类词多在课后练习或预习提纲中出现,但仍然难免遗漏,如虚词“以”“之”等。
②特殊句式:除练习中提到的,本段仍有。如“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所大患”前两部分构成判断句,后一部分之前又省略了“赂者破灭”,译时对这类句子一定要仔细辨别。
(说明:以下各段都有这两种情况,在学生口译前一定要告诉以上两点,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认真辨析。兹不赘述。)
(2)课文“预习提示”指出,本段承上文第一分论点展开论证。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证的?即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证的?用什么方法论证的?对此,我们在阅读时应弄明白。请同学们根据下面提示来回答上述问题。
提示:读时注意文中的关键字词:“较”“古人云”和大量的反义词。为了便于大家思考,我们不妨来做如下填空:
①作者用和相比较,和相比较,两相对照,得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的论断。从比较中可以看出,秦得地的主要原因是,诸侯失地的原因是,“固不在战”四字,深化了上面中心论点中的“,”的道理,证明了“”的观点。
②为了说明“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即赂秦之弊,作者进一步作了如下对比,诸侯为“一夕安寝”,今日与明日相比,说明割地次数的频繁,且数量越来越;秦得“五城”“十城”之后。“”三字说明秦的“大欲”是“”的。从而证明:并不能苟安图存,实乃“”。在这一对比说理中,作者又将赂秦诸侯的先辈创业之艰难与子孙的“”相比,先辈的“暴霜露”与子孙的“”相比,斥责了赂秦者的卑鄙无耻。
③以上两层用了论证,下面作者又用古人名言“”印证了自己的论证。这是用法来论证的。
[附]填空答案
①秦攻取之外所得;战胜所得;诸侯赂秦所亡之地;战败而亡之地;诸侯赂秦;赂秦;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②割五城;割十城;大;又至矣;无厌;赂秦;破灭之道;不甚惜;一夕安寝。③对比法;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引证。
根据上面练习,自己口答本题开始的问题。
(3)本段文字生动,充满情感。为了体味这些,我们可用“删减质疑法”来研读这段文字。所谓“删减质疑法”即从原文中删去某段或某些词句之后和原文比较孰优孰劣,提出质疑。如:
①删去“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句,可否?
②删去文中关于创业之难的内容,表达效果如何?
(提示:①从反复修辞格的作用去考虑;②从对比修辞格的表达效果去考虑。参看“思考和练习”二。)
请用上面质疑法自己设疑,然后思考或与同学讨论,求得答案。
2.第3小段自学提示:
本段承上文中心论点的第二分论点展开论述。作者运用例证法,分析了“不赂者”齐、燕、赵亡国的原因,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读本段课文,应注意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本段的“不赂者”指哪三国?由此可知,上段的“赂者”指的是哪些诸侯国。
(2)本段和上小段在写法上的不同点之一是,上小段把赂秦的诸侯国放在一起总写,本小段则把齐和燕赵分两种情况写。若本小段像上小段那样处理史实,可否?
(3)作者在分别写齐和燕赵时,对这两种情况使用了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请从课文中挑出几个代表性的词句加以体味,说说作者对齐的态度是什么?对燕赵的态度又是什么?然后朗读课文,力求把这两种不同情感色彩表达出来。
思考提要:
“赂者”指楚、韩、魏,“不赂者”指齐、燕、赵。作者把楚、韩、魏三国合写,是因为他们对秦的态度完全一样——争割地而赂秦,所得到的后果也一样——皆因赂秦而力亏,终致灭亡。把齐、燕、赵放在一段,是因为他们都是赂秦的间接受害者,“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但是,不赂秦的三国在对秦的态度上又分两种:齐,与秦交好,不助五国;燕、赵则守土抗秦。因此作者把两者分述,以使人明白:齐是自食苦果,不值得同情、惋惜(所以作者用“齐亦不免矣”这种平淡冷漠的语气陈述其亡国之因,以示对其鄙夷);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值得肯定、赞扬(所以作者用了褒义词)。他们的灭亡,不在“用兵”,而在“用武而不终”。燕把抗秦的希望寄托于刺客,赵自去良将,毁其“长城”,这是值得惋惜的(注意“惜”字);同时燕赵灭国还有失掉强援,智力孤危的外因(所以作者用了“且”强调外因,“诚”表示理解),值得同情和理解。我们朗读时应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努力再现作者的情感色彩。本段最后一层,用假设举例法总括2、3小段,再次强调了中心论点,也为下文的结论提出在客观上作了铺垫。
3.关于课文最后两段的自学提要:
最后两小段是文章的结论部分。各段内容可参看课文的“预习提示”。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贾谊《过秦论》第2小段第2层内容,想一想作者提出的措施能否挽救六国的灭亡?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观点有什么局限性?我们应如何理解这篇史论的价值?
(2)第5小段存在的作用如课文“预习提示”所说,“为了讽今,于文末又巧妙地联系北宋实际,结出全文主旨”。想一想这“主旨”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巧妙“结出”的?
提示:苏洵的“封谋士”“礼奇才”“并力西向”的假设措施,不过是山东诸侯“不爱珍器……,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的翻版,九国之师的惨败已证明“六国之亡的结局不可逆转,秦亡六国的根本原因不在苏氏的弊在赂秦”,其原因可参看历史课本,这里不涉及。但从中我们看到,苏氏仅从斗争策略方面论六国之过,未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考察,结论是偏颇的。特别是只着眼于“谋士”“奇才”而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作用,更是片面的。但是,我们知道,作者写此文,并非旨在全面探求六国灭亡之因,而是为了“讽今”,因此便从某一角度着眼分析历史,总结教训,告诫北宋统治者。作者的这种针砭时弊、关心国家前途的精神应予肯定。
作者写此文,主旨在第5小段中通过对比而巧妙结出。其中或明或暗地作了多方面对比:六国与秦的爵位比较,实力比较;宋与契丹、西夏的爵位比较,实力比较;宋与六国的比较以及契丹、西夏与秦的比较。从比较中,含蓄地点明了写作意图。
4.学生质疑设计:
用本课前面介绍的删减质疑法对本课质疑、设疑,并谈谈自己对这些疑难问题的解答。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思考和练习”二。
3.仿照本文结构安排,用现代汉语改写《过秦论》。
4.用删减质疑法研读《史记货殖列传序》并质疑。
参考资料
一、清代李桢《六国论》(节选):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接,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唯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与相佐助,岂可得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概也夫。
——摘自《畹兰斋文集》
二、《宋史苏洵传》(片段):
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27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闲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22篇,即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宋史列传第二百二》)
2、《东方之珠》教学反思
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破重点、难点,化难为易,高效学习
1、要领会语言文字的美,必须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语言的情境之中,通过视听教材和语言文字的有机结合,就能把学生带入文字描绘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体验文字的美。课文第二小节主要描写沙滩迷人的景物和游人的感受,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结合投影画面展开想象,尽情领略“浪平沙细、阳光和煦”的海湾风光,不知不觉进入“漫步在金色的沙滩上,沐浴着轻柔的海风,倾听着浪涛拍岸的声响”的意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真是舒服极了”的体验。
2、理解“鳞次栉比、琳琅满目、人流如潮”时可结合画面:
⑴出示群楼图,让学生观察后说说“鳞次栉比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学生观察后自然而然说出“摩天大厦很多,一座挨着一座排列着,很密。”
⑵出示铜锣湾整体图,学生根据画面可以说出从“琳琅满目”可以看出商品多,使人看了眼花缭乱。“人流如潮”说明人很多,铜锣湾真热闹。
二、自主探究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三至五自然段的教学设计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我紧紧围绕“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读、思、议、找,全面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达到了阅读教学中“自悟自读”的境界。
三、读中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领略文章的中心
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篇课文,无论从图画上,还是从语言文字中,都能让学生感受“东方之珠”的辉煌、亮丽。因此,教学本课,我既注意到课型特点,更更注意到教材的特点,我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带领学生借助媒体和相应的语言文字,通过读去感受“东方之珠”的迷人和繁华,通过读去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受到爱“东方之珠”──香港及爱祖国的教育。
3、及时反思,享受教学的精彩──《草原》一课教学片断及反思
《草原》是一篇将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融为一体的感人之作。课文饱含了作者老舍先生对草原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饱含了老舍先生对蒙古族人民的感恋之情。文章语言清新而优美、感情丰富,是陶冶学生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了解感悟民族团结的好课文。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既有成功,也有遗憾。反思教学,有一处是我未曾预料的,回想此教学环节至今意犹未尽。
师:哪个同学能告诉老师,通过课文哪些语句体会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生: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像我们飞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生:见了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师: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很热情,谁还补充。
生: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生: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师:如果你是谁老舍先生的随同访问团成员,你会对蒙古族人民说什么?
生:你好,草原太美了。
生:谢谢你们这么远来迎接我们。
师:蒙古族人民对你会说什么?
生:你们好,一路辛苦了。
生:快进蒙古包喝茶。
师:蒙汉人民热情相见,这真是民族团结的象征,情谊深厚的表现。
生:老师,什么是民族团结?为什么老舍先生他们去草原和蒙古族人民在一起就是民族团结?
此处学生的大胆质疑我始料未及,记得我当时对学生这样说的“这个同学质疑的问题很好,其实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但感受到了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而且还应该感受到蒙汉人民的团结友爱、深情厚意。你懂了吗?”课堂教学到此为止,那种生动的课堂教学不见了,大部分学生那稚气的脸颊上浮现出了疑惑和不解。显然,我对学生的那种抽象地点拨不符合学生的思维。课后我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此处教学环节如玉中一瑕,使得整个教学不尽完美。怎么办?如何才能让知识、阅历尚浅的小学生感悟到蒙汉情深的民族情感呢?我改变了教法,再次进入课堂,重新回到学生感到不解的问题上去。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好吗?
生:好。
师:有一个大家庭,这个家庭中兄弟姐妹很多,大哥是这个家庭的顶梁柱,他爱护弟弟妹妹,经常帮助弟弟妹妹,弟弟妹妹也很爱大哥,兄弟姐妹互帮互爱,使这个家庭团结和睦、非常幸福。你们说这个大家庭的兄弟姐妹情谊深厚吗?
生:当然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互帮互爱。
生:因为他们是兄弟姐妹,所以情谊深厚。
师:我们的祖国也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就是五十六个兄弟姐妹,兄弟姐妹相见会怎样?
生:他们会很高兴,很激动。
生:他们会很热烈地拥抱,手拉着手,不放开。
师:你知道什么是民族团结了吗?
生:民族团结就是各个民族像兄弟姐妹一样团结互助,友好相处。
师:为什么蒙汉情深呢?
(进一步拓深学生的思维)
生:因为他们像兄弟姐妹一样,兄弟姐妹的情谊是深厚的。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好吗?
(播放宋祖英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
两次教学方法不同,效果迥异,再次教学,我从补白入手,将平淡无味的抽象思维转换成生动有趣地讲故事,听歌曲,学生有了具体的感受,切身的体会,从而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挖掘。同时,我也享受到了反思后的精彩,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快乐。
总之,课后及时反思,另寻教学佳径,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创新能力,突破教学的误区,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4、《东方之珠》教学反思
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破重点、难点,化难为易,高效学习
1、要领会语言文字的美,必须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语言的情境之中,通过视听教材和语言文字的有机结合,就能把学生带入文字描绘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体验文字的美。课文第二小节主要描写沙滩迷人的景物和游人的感受,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结合投影画面展开想象,尽情领略“浪平沙细、阳光和煦”的海湾风光,不知不觉进入“漫步在金色的沙滩上,沐浴着轻柔的海风,倾听着浪涛拍岸的声响”的意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真是舒服极了”的体验。
2、理解“鳞次栉比、琳琅满目、人流如潮”时可结合画面:
⑴出示群楼图,让学生观察后说说“鳞次栉比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学生观察后自然而然说出“摩天大厦很多,一座挨着一座排列着,很密。”
⑵出示铜锣湾整体图,学生根据画面可以说出从“琳琅满目”可以看出商品多,使人看了眼花缭乱。“人流如潮”说明人很多,铜锣湾真热闹。
二、自主探究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三至五自然段的教学设计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我紧紧围绕“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读、思、议、找,全面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达到了阅读教学中“自悟自读”的境界。
三、读中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领略文章的中心
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篇课文,无论从图画上,还是从语言文字中,都能让学生感受“东方之珠”的辉煌、亮丽。因此,教学本课,我既注意到课型特点,更更注意到教材的特点,我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带领学生借助媒体和相应的语言文字,通过读去感受“东方之珠”的迷人和繁华,通过读去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受到爱“东方之珠”──香港及爱祖国的教育。
5、关于“绿”的教学反思──《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课上,讲到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我饶有兴趣地讲起了诗人贾岛“推敲炼字”的故事,尔后,又给同学们讲了当年王安石是如何经过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终决定用“绿”字的,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正当我暗自得意的时候,有个学生却突然站起来说:
“老师,我想给王安石把‘绿’字改一下!”
“老师,我也想改!”
“我也想改!”
……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被同学们突如其来的要求给问懵了,怎么办呢?是直接告诉孩子们,这是大诗人的选择,是不能改的?还是……种种做法在我的头脑中一一闪过。对了,新课程的理念不是要尊重学生的主观体验,让他们畅所欲言吗?于是,我选择了以下的做法。
“好吧!”我停下了准备往下讲的课,微笑着对大家说,“我们一起来看看咱们班的大诗人是如何修改的。”
“我觉得应该用‘来’!”
“用‘满’比较好!”
“我认为用‘过’最合适!”
“不!用‘到’才好呢!”
……
不一会儿,一个个鲜活的答案跃然黑板上:映、拂、到、过、吹、来、染、赶……同学们还在为各自的答案而争论着。
“哈哈,同学们的词汇可真丰富啊!但我想,既然王安石经过反复推敲才选用了‘绿’字,肯定有他的独到之处吧,请大家读读诗句细细体会一下。”我终于可以塞上一句话了。经我这么一说,喧闹的教室安静下来。一阵沉默过后,终于有人发言了。
“对!老师,人家王安石想要表达的是春天到来,江南岸一片新绿的色彩,而‘映、拂’等字只写出了春风的到来,没有写颜色,所以我觉得不太合适。”大家都点头称是,我也比较赞同这个同学的说法,正准备“鸣金收兵”,不料又一个声音冒了出来:
“老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不会只有绿色吧?我认为还应该有各种颜色的小花,我觉得用‘染’才准确呢!它可以‘染’出五颜六色来啊!”
噫,这个同学的说法也很有道理啊!怎么往下进行呢?我心里琢磨着。对了,何不放手让同学们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去探讨个究竟呢?“到底是‘绿’字准确,还是‘染’字好呢?我想,每个同学都应该有自己的看法,接下来请大家小组内尽情发表自己的高见!”
讨论过后,同学们的发言令我十分欣慰。
“尽管春天是多姿多彩的,但我们组认为春天应该以绿色为主。再说,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所以我们认为还是‘绿’字好。”
“‘染’虽然能表示出多种颜色,但‘染’上的颜色往往只是附着在事物的表面,就像人们染头发,时间久了可能会褪色。而‘绿’我们感觉是由内到外产生的,王安石当时那种思念家乡的情感当然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所以我们认为用‘绿’字比较准确。”
……
“当然,王安石所用的‘绿’字也不一定是最恰当的,我想,只要同学们善于思考,反复推敲,你一定会找到一个比它正准确的词语。”最后,我充满期望地说。
课后,我默默思忖着。在寻找替换“绿”字的词语的过程中,同学们可能最终也找不到一个非常合适的词语来替换它,但他们在寻找、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所体会到的王安石的思乡的感情,所感悟到的对“染”“绿”等字的理解,不正是我们的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吗?一提到新课程,往往老师们的思维总被“自主、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等词语充盈着,但在具体的授课中却总感到迷惘,不知道该如何去实施。其实,在我们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值得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研讨训练的机会,只要我们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善于发现,善于思索,相信学生的心灵一定会在你的指导下得到放飞。
6、及时反思,享受教学的精彩──《草原》一课教学片断及反思
《草原》是一篇将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融为一体的感人之作。课文饱含了作者老舍先生对草原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饱含了老舍先生对蒙古族人民的感恋之情。文章语言清新而优美、感情丰富,是陶冶学生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了解感悟民族团结的好课文。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既有成功,也有遗憾。反思教学,有一处是我未曾预料的,回想此教学环节至今意犹未尽。
师:哪个同学能告诉老师,通过课文哪些语句体会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生: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像我们飞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生:见了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师: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很热情,谁还补充。
生: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生: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师:如果你是谁老舍先生的随同访问团成员,你会对蒙古族人民说什么?
生:你好,草原太美了。
生:谢谢你们这么远来迎接我们。
师:蒙古族人民对你会说什么?
生:你们好,一路辛苦了。
生:快进蒙古包喝茶。
师:蒙汉人民热情相见,这真是民族团结的象征,情谊深厚的表现。
生:老师,什么是民族团结?为什么老舍先生他们去草原和蒙古族人民在一起就是民族团结?
此处学生的大胆质疑我始料未及,记得我当时对学生这样说的“这个同学质疑的问题很好,其实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但感受到了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而且还应该感受到蒙汉人民的团结友爱、深情厚意。你懂了吗?”课堂教学到此为止,那种生动的课堂教学不见了,大部分学生那稚气的脸颊上浮现出了疑惑和不解。显然,我对学生的那种抽象地点拨不符合学生的思维。课后我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此处教学环节如玉中一瑕,使得整个教学不尽完美。怎么办?如何才能让知识、阅历尚浅的小学生感悟到蒙汉情深的民族情感呢?我改变了教法,再次进入课堂,重新回到学生感到不解的问题上去。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好吗?
生:好。
师:有一个大家庭,这个家庭中兄弟姐妹很多,大哥是这个家庭的顶梁柱,他爱护弟弟妹妹,经常帮助弟弟妹妹,弟弟妹妹也很爱大哥,兄弟姐妹互帮互爱,使这个家庭团结和睦、非常幸福。你们说这个大家庭的兄弟姐妹情谊深厚吗?
生:当然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互帮互爱。
生:因为他们是兄弟姐妹,所以情谊深厚。
师:我们的祖国也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就是五十六个兄弟姐妹,兄弟姐妹相见会怎样?
生:他们会很高兴,很激动。
生:他们会很热烈地拥抱,手拉着手,不放开。
师:你知道什么是民族团结了吗?
生:民族团结就是各个民族像兄弟姐妹一样团结互助,友好相处。
师:为什么蒙汉情深呢?
(进一步拓深学生的思维)
生:因为他们像兄弟姐妹一样,兄弟姐妹的情谊是深厚的。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好吗?
(播放宋祖英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
两次教学方法不同,效果迥异,再次教学,我从补白入手,将平淡无味的抽象思维转换成生动有趣地讲故事,听歌曲,学生有了具体的感受,切身的体会,从而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挖掘。同时,我也享受到了反思后的精彩,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快乐。
总之,课后及时反思,另寻教学佳径,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创新能力,突破教学的误区,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7、《东方明珠》教学反思
今天进行了《东方明珠》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读通课文,学习生字。
第一个内容进行得还算顺利。(现在总算比前几天好些了。)指名读课文,不少小朋友读得还不错,不过还是有一小半的孩子读得不好。不过不要紧,学完了生字,回家做完亲子作业,再读读课文,相信明天再讲读课文时,应该好很多。
接着让孩子们标出小节,巡视了一下,发现大部分孩子都标对了。再请人说说,对一对,过去了。
然后我们一节一节地读读课文,再把每一节中的生字找出来,读读,第一个内容就算过去了。
学习本课生字,前一段时间是让孩子们自己看书上的笔顺,然后书空,再看课件演示,自己描红的。今天没有让孩子们看书,让他们猜猜这些字怎么写,书空出来给我看,接着我们再一起看课件描红,孩子们非常高兴,“耶,耶”地叫个不停。只有“方”字笔顺错了,集体纠正了。
只是没有时间写字了,只得利用课外的时间让孩子们写字了。
反思:
这是这一段时间来上的第一节完整的课,能引导孩子读通课文,并指导书写好生字。
在想现在大概真的可以让孩子学习着如何预习了。如可以让他们自己先回家借助拼音读通课文,事实上,有不少孩子已经做到这一点了。借助拼音自学“绿色通道”里的生字。亲子作业可以提前布置,在第一课时里检查检查,发现问题再纠正,这样可以节约课上的时间,同时指向性也会很强。
8、《东方明珠》教学反思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越来越显示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依托多媒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课前,在和学生的交谈中,我了解到:班上去过上海的孩子很少,部分学生对东方明珠塔认识不够,有的孩子甚至连东方明珠是什么也不知道。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学时,我首先出示了多媒体画面——东方明珠,然后教师再做简单介绍,目的是要学生较快地把握东方明珠塔的整体形状,并对东方明珠塔有一个总体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自己读课文,他们对课文就有了一个整体的初步理解。对于“五光十色”这一词语的理解,我同样借助了媒体图片,学生看得一目了然,同时更深切地体会到了东方明珠塔之美。
如果说媒体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东方明珠的美,那么朗读则更能增强学生对这种美的感悟。因此,我用了多种朗读方法调动学生朗读兴趣,引导他们读出明珠塔的雄伟壮观。在指导学生读“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像一个巨人”时我不但出示了文字,还出示了图片,让学生有感可依,同时,我把这一段的两句话男女生分读,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刚”“柔”结合,很好地读出了明珠塔的气势。我还采用了小组赛读,师生赛读,为了增强气势,请学生站起来读,等等,学生兴趣盎然,在朗读中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在多次朗读的基础上再背诵,问题也就不大了
9、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树叶都是绿色的吗》教学反思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材观.在教教材的观念中,教学内容就是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就是知道课文讲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理清课文的条理,得到一些写作知识.教教材是从教材出发回到教材,教材成为教学的中心和主宰,而教学的主体——学生和教师则被偏离于教学的外围,处于被动的地步,一个是被动地接受,一个是被动地执行.久而久之,教师就沦为知识的传声筒,学生就沦为知识的接受器.而按照用教材教的观念,教材不是教学的中心所在,不是教学的蓝本,只是一个凭借,一种资源.一个用字,赋予教师教材加工者,教材开发者,教材创新者的角色地位,还学生以教学的中心地位.用教材教要求教学以学生的现有水平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成长提高为归宿,教师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另外,以往的教学只要求讲知识点,而现在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湘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7课《树叶都是绿色的吗》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写的是老师为了让学生弄清楚树叶的颜色和形状,带领学生采集树叶标本,说明只有留心观察,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在执教这篇课文之前,我按照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两种观念分别进行教学设计,并对这两种教学设计进行了反复推敲与比较,最终在用教材教的执教实践中,进一步体会了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
教例一(片段,按教教材设计)
1.通读全文,想想课文写了什么
2.找一找课文中描述树叶颜色和形状的部分.
生划出句子:
原来,树叶不仅有绿色的,还有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
树叶的形状更是千奇百怪,有的像针,有的像扇子,有的边缘像锯齿……
3.读句子,认识省略号,了解省略号在句中的意思.
4.用两个词语来概括树叶的颜色和形状.
5.板书:
颜色五颜六色
形状千奇百怪
6.师总结: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树叶的颜色不只是绿色,而是五颜六色,形状也是千奇百怪的,说明只有留心观察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
该教学设计,我只停留在教教材上,重点放在讲知识点上,被动的把书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虽然能弄懂课文讲了什么,但学生并没有亲身观察的经历和深刻,独特的体验和感悟.为了改变这种缺陷,我又在新课程的新理念的指导下,从教教材出发设计并实施了以下教学过程.
教例二(片断,按教教材设计)
一,课前采集树叶,制作标本.
课前我安排了一项课外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们分成学习小组到公园,路边等不同地方采集形状各异,色彩不同的树叶作成标本,仔细观察,并把观察所得记下来.
二,精读课文,赏析理解.
课文中哪个自然段描写了树叶的颜色和形状呢
1.找一找课文中描述树叶颜色和形状的部分.
生划出句子:
原来,树叶不仅有绿色的,还有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
树叶的形状更是千奇百怪,有的像针,有的像扇子,有的边缘像锯齿……
2.展示采集的树叶,让学生自由补充树叶还有那些颜色和形状.
学生A:我采的树叶形状像一把梳子.
学生B:我在家门前摘了一种叶子,上面小下面大就像一个葫芦,真有意思
学生C:我捡的这片树叶是彩色的.它上面有三种颜色,你看它的左边是绿色但右边已慢慢变成黄色和红色.
10、《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学反思
《六国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
2.结合单元知识短文,学习有关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知识。
3.了解课文中部分文言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4.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
教学设想
1.设计预习提纲,让学生通过自学自练疏通课文,了解和掌握课文的有关文言文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以及作者写本文的时代背景。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朗读或复述有关内容,培养听、说能力。
3.对于翻译常识以及如何分析课文的论证,教师以方法指导为重点,引导学生在练习中获取新知识。为此,要加强质疑方面的设计。
4.视学生程度,可在程度较好的班级印发苏辙、李桢的《六国论》全文或片断,扩展阅读面,并作阅读比较指导,以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时数2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1.预习全文,落实教学设想1、2。
2.研习课文第1自然段。
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贾谊的《过秦论》,作者治史致用,借评论秦的兴亡引出可资当时最高统治者借鉴以治国的历史经验。贾谊这种治史致用、关心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我们学习的《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它的作者苏洵,也是一位充满忧患意识、关心国家命运的封建进步文人。关于苏洵,课文注释中已经有简括介绍,如果愿意进一步了解,可参看宋史本传(见附录)。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是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说服力强,能切中时弊。欧阳修很赏识他的论文,在嘉祐年间,曾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城,文人竞相模仿。因此苏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课文《六国论》即选自《嘉祐集权书》,原题《六国》,后世选本多题为《六国论》。“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苏洵的《六国论》到底切中了宋王朝的什么时弊?他在文中怎样通过评史来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些主张有什么进步性和局限性?这是我们学习时要注意的。但《六国论》毕竟用文言写成,要读懂这篇文章,就必须注意文言词语的积累,明白词义的古今差别,对与今天不同的特殊句式该如何翻译等,在学习时也不可忽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预习指导
1.关于课文的“预习提示”。这是我们质疑的钥匙。“预习提示”共4小段。首段介绍了作者的写作动机。为对此加深理解,请认真阅读作者所处时代的背景介绍。同时,在阅读课文时了解作者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第2小段,介绍了论证特点。读课文时应思考作者使用了哪些历史事实,如何进行“充分分析”,文末又如何联系北宋实际的。
第3小段,介绍了文章的结构。这对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内容很有作用,它实际上是全文的结构提纲。读课文时可以一一与之对照,细加体味。
第4小段,是对本文写作特点的评价以及提醒我们读时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去分析作者的观点。读时既要弄清其片面性,又要注意其进步性和今天可借鉴的有哪些方面。
2.预习提纲:
提纲力求体现课文“预习提示”的内容,但侧重于字词,未涉及的将在后面研习课文时处理。本提纲以学生自学自练为主。
(1)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注意下面加黑字的读音,并与以前学过的字词作比较。
①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②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
③洎()牧以镵()诛
④胜负之数()数()吕师孟叔侄
⑤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从()散约败
(2)在下面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以辨析形似字:
①与()而不助五国也
②()粮而景从
③悉使()兵负草填之
④革灭()尽之标
⑤()然自得()笑大方(《风景谈》)
(3)有些文言词(或短语)与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不同,翻译时要注意其区别。看课文注释,做课文后“思考和练习”四和以下的补充练习(提示:其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可查《现代汉语词典》):
①六国互丧②思厥先祖父
③始速祸焉④至于颠覆
(4)辨析加点字的意义:
(5)文言句中若有一些省略成分,在翻译时常需要补出。试补出下面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在括号中),然后翻译。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③至丹以荆卿()为()计
译文:①
②
③
(6)有些文言句子的词序,在翻译时要改变。试译下面句子,说说如何改变。
①赵尝五战于秦
②其势弱于秦
3.简介时代背景:
苏洵一生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世。北宋中叶以来,我国境内东北的契丹和西北的西夏奴隶主贵族的势力逐渐强大,成为北宋王朝的严重威胁。1004年,辽(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军在澶州城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于己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每年向辽纳白银10万两,丝绢20万匹。1042年,宋又在辽要挟割十县土地的情况下,应允每年增纳白银10万两,绢10万匹。1044年,宋又与西夏签约,每年纳白银7万两、绢15万匹,茶叶3万斤。而在此前的1006年,宋曾应允每年给西夏银万两、绢万匹、钱2万贯。苏洵反对这种屈辱求和,认为这和战国时六国“赂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故以《六国论》向北宋统治者陈述政见。
[附]预习提纲参考答案
(1)①sàngshuài②pùbào③jìchán④shùshǔ⑤cóngzòng
(2)①嬴②赢③羸④殆⑤怡贻
(3)(古义见注释,练习“四”见“教参”,仅举今义)①互相,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一般不单用,常见于成语中或作合成词语素。②先——时间或次序在前的,与“后”相对。祖父——名词,父亲的父亲。③迅迅,快。④用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政府。
(4)①定数(命运)屡次计算②交好欤(文言语气词,用于句尾)③拿攻克④有人或许⑤像还⑥爱惜吝惜⑦发语助词(表原因)大概⑧弊病困顿(失败)
(5)①以收贿;城邑;诸侯;前者;是后者之。②诸侯;秦。③刺秦王;抗秦之。译文(略)。
(6)①赵国曾经五次和秦作战。“于秦”在原句作补语,译时可充状语,放在谓语前。
②他们的势力比秦弱小。语序改变同前小题。
研习新课
1.关于段落层次的划分提示及练习:
方法提示:议论文一般有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引论提出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或中心问题,以引起读者注意;本论是分析问题的论证部分,在文章中占重要地位;结论是在分析问题基础上解决的部分:或归纳论点,或总结全文,或明确任务、提出办法等。给议论文划分段落一般可按上述三个部分进行。至于段落之内的层次划分,或各段之间的结构方式的分析,则应参考第三册第36——40页“合理安排论证结构”的知识短文所说的进行。
根据上面介绍,参看课文“预习提示”,阅读课文,看看本文5个小段可划分的三个部分,是下面的哪一种(叙线是段界符号,数字是小段序号)?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2.读课文第1段,本段共6句,其段内句间关系是下面图示的哪一种(数字是句子序号)?
3.课文“预习提示”指出:“文章开篇便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结合第一段课文思考:
(1)本段所提中心论点在文中是指哪句?()
A.第1句B.第6句C.第1、6两句
D.1—6句E.1、2、4、5、6句
(2)如果中心论点是第1句,按“预习提示”所列那样删去“非兵不利,战不善”和本段最后一句,可以吗?如果是最后一句,删去第1句,怎么样?
(3)本段所列两个分论点和中心论点的关系是什么?把分论点删去,可以吗?
(4)比较本篇提出中心论点方法与《过秦论》的不同之处。
[附]“研习新课”答案及提示
1.C2.B3.①A(说明:B是本段论证结论。D、E误把分论点当中心论点)。②③提示:中心论点在首句,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不是偏正关系的复句,两分句从两个不同角度陈述观点。“非兵不利,战不善”用否定句式排除异说,保证了后一分句正面肯定的确凿性。因为事物之间联系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单纯肯定“弊在赂秦”,并未排除“弊在兵不利”等其他因素。因此,中心论点应是第一句全句。文章的两个分论点,在本段实际上是论证中心论点的两个论据,它们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的受赂秦之害的角度进行论证,加强了中心论点的严密性,增强了说服力。结句“故曰”,回应首句,形似重复,实乃对中心论点的强调,使之更鲜明、突出。(4)提示:本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和《改造我们的学习》相似);《过秦论》卒章显旨,先以论据论证,然后归纳出论点。
布置作业:
1.完成课文后“思考和练习”一、三、四。
2.朗读课文,背诵第1段。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1.学习课文第1至第5小段,落实教学目的第1、4两项。
2.总结全文。
教学内容与步骤
检查作业:
重点检查背诵、朗读。字、词、句练习在学习下面课文时,通过让学生口译课文即可检查纠正。关于“思考和练习”一,可让学生口头回答。
1.学习课文第2小段。
(1)学生口评本段课文,教师订正。订正过程中要特别注意:
①课文没有注释而学生容易理解错的文言词。如:“诸侯之所亡”的“亡””(丢失、失去)与后文“燕虽小国而后亡”的“亡”(灭亡)不同。这类词多在课后练习或预习提纲中出现,但仍然难免遗漏,如虚词“以”“之”等。
②特殊句式:除练习中提到的,本段仍有。如“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所大患”前两部分构成判断句,后一部分之前又省略了“赂者破灭”,译时对这类句子一定要仔细辨别。
(说明:以下各段都有这两种情况,在学生口译前一定要告诉以上两点,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认真辨析。兹不赘述。)
(2)课文“预习提示”指出,本段承上文第一分论点展开论证。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证的?即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证的?用什么方法论证的?对此,我们在阅读时应弄明白。请同学们根据下面提示来回答上述问题。
提示:读时注意文中的关键字词:“较”“古人云”和大量的反义词。为了便于大家思考,我们不妨来做如下填空:
①作者用和相比较,和相比较,两相对照,得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的论断。从比较中可以看出,秦得地的主要原因是,诸侯失地的原因是,“固不在战”四字,深化了上面中心论点中的“,”的道理,证明了“”的观点。
②为了说明“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即赂秦之弊,作者进一步作了如下对比,诸侯为“一夕安寝”,今日与明日相比,说明割地次数的频繁,且数量越来越;秦得“五城”“十城”之后。“”三字说明秦的“大欲”是“”的。从而证明:并不能苟安图存,实乃“”。在这一对比说理中,作者又将赂秦诸侯的先辈创业之艰难与子孙的“”相比,先辈的“暴霜露”与子孙的“”相比,斥责了赂秦者的卑鄙无耻。
③以上两层用了论证,下面作者又用古人名言“”印证了自己的论证。这是用法来论证的。
[附]填空答案
①秦攻取之外所得;战胜所得;诸侯赂秦所亡之地;战败而亡之地;诸侯赂秦;赂秦;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②割五城;割十城;大;又至矣;无厌;赂秦;破灭之道;不甚惜;一夕安寝。③对比法;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引证。
根据上面练习,自己口答本题开始的问题。
(3)本段文字生动,充满情感。为了体味这些,我们可用“删减质疑法”来研读这段文字。所谓“删减质疑法”即从原文中删去某段或某些词句之后和原文比较孰优孰劣,提出质疑。如:
①删去“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句,可否?
②删去文中关于创业之难的内容,表达效果如何?
(提示:①从反复修辞格的作用去考虑;②从对比修辞格的表达效果去考虑。参看“思考和练习”二。)
请用上面质疑法自己设疑,然后思考或与同学讨论,求得答案。
2.第3小段自学提示:
本段承上文中心论点的第二分论点展开论述。作者运用例证法,分析了“不赂者”齐、燕、赵亡国的原因,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读本段课文,应注意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本段的“不赂者”指哪三国?由此可知,上段的“赂者”指的是哪些诸侯国。
(2)本段和上小段在写法上的不同点之一是,上小段把赂秦的诸侯国放在一起总写,本小段则把齐和燕赵分两种情况写。若本小段像上小段那样处理史实,可否?
(3)作者在分别写齐和燕赵时,对这两种情况使用了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请从课文中挑出几个代表性的词句加以体味,说说作者对齐的态度是什么?对燕赵的态度又是什么?然后朗读课文,力求把这两种不同情感色彩表达出来。
思考提要:
“赂者”指楚、韩、魏,“不赂者”指齐、燕、赵。作者把楚、韩、魏三国合写,是因为他们对秦的态度完全一样——争割地而赂秦,所得到的后果也一样——皆因赂秦而力亏,终致灭亡。把齐、燕、赵放在一段,是因为他们都是赂秦的间接受害者,“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但是,不赂秦的三国在对秦的态度上又分两种:齐,与秦交好,不助五国;燕、赵则守土抗秦。因此作者把两者分述,以使人明白:齐是自食苦果,不值得同情、惋惜(所以作者用“齐亦不免矣”这种平淡冷漠的语气陈述其亡国之因,以示对其鄙夷);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值得肯定、赞扬(所以作者用了褒义词)。他们的灭亡,不在“用兵”,而在“用武而不终”。燕把抗秦的希望寄托于刺客,赵自去良将,毁其“长城”,这是值得惋惜的(注意“惜”字);同时燕赵灭国还有失掉强援,智力孤危的外因(所以作者用了“且”强调外因,“诚”表示理解),值得同情和理解。我们朗读时应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努力再现作者的情感色彩。本段最后一层,用假设举例法总括2、3小段,再次强调了中心论点,也为下文的结论提出在客观上作了铺垫。
3.关于课文最后两段的自学提要:
最后两小段是文章的结论部分。各段内容可参看课文的“预习提示”。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贾谊《过秦论》第2小段第2层内容,想一想作者提出的措施能否挽救六国的灭亡?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观点有什么局限性?我们应如何理解这篇史论的价值?
(2)第5小段存在的作用如课文“预习提示”所说,“为了讽今,于文末又巧妙地联系北宋实际,结出全文主旨”。想一想这“主旨”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巧妙“结出”的?
提示:苏洵的“封谋士”“礼奇才”“并力西向”的假设措施,不过是山东诸侯“不爱珍器……,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的翻版,九国之师的惨败已证明“六国之亡的结局不可逆转,秦亡六国的根本原因不在苏氏的弊在赂秦”,其原因可参看历史课本,这里不涉及。但从中我们看到,苏氏仅从斗争策略方面论六国之过,未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考察,结论是偏颇的。特别是只着眼于“谋士”“奇才”而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作用,更是片面的。但是,我们知道,作者写此文,并非旨在全面探求六国灭亡之因,而是为了“讽今”,因此便从某一角度着眼分析历史,总结教训,告诫北宋统治者。作者的这种针砭时弊、关心国家前途的精神应予肯定。
作者写此文,主旨在第5小段中通过对比而巧妙结出。其中或明或暗地作了多方面对比:六国与秦的爵位比较,实力比较;宋与契丹、西夏的爵位比较,实力比较;宋与六国的比较以及契丹、西夏与秦的比较。从比较中,含蓄地点明了写作意图。
4.学生质疑设计:
用本课前面介绍的删减质疑法对本课质疑、设疑,并谈谈自己对这些疑难问题的解答。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思考和练习”二。
3.仿照本文结构安排,用现代汉语改写《过秦论》。
4.用删减质疑法研读《史记货殖列传序》并质疑。
参考资料
一、清代李桢《六国论》(节选):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接,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唯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与相佐助,岂可得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概也夫。
——摘自《畹兰斋文集》
二、《宋史苏洵传》(片段):
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27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闲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22篇,即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宋史列传第二百二》)
11、《秋天的怀念》教学札记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
《秋天的怀念》教学札记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
鼓浪屿人民小学
老师应该把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吐露心声,让他们无拘无束的说.
(一)自由说.
对文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句或段让学生各抒己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例如:《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感人之处有许多,我让学生说自己最喜欢之处.学生说最喜欢第一自然段,因为"我"因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对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失去信心,砸东西,可是妈妈却忍受了这一切,她不但没有怪"我"还等"我"恢复时说要带"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第二自然段,因为那里写出妈妈再一次的要带"我"去北海看花,几乎是在央求"我",妈妈之所以央求"我"是为了让"我"开心呀!有的同学说,我最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因为,妈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是我明白妈妈的话,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对生活的困难,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学说,喜欢文中的五,六两个自然段,因为这里讲了"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说明妈妈有病,且因为过度的操劳,病已十分严重了,这不都是为了我们儿女吗?还有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也正体现妈妈在生命垂危时还挂念着自己的儿女该怎么办,根本都没考虑自己,这就是母爱.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他们的感受是真实的都说出来吧!
(二)补充说.
对于觉得有更深入的内容需要袒露的同学,也可以给以补充说,如:《秋天的怀念》一文的教学中,有位同学站起来补充说,自己也很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原因是作者写了后来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开得烂漫,作者写菊花这种能在寒风中开放的花,就说明菊花能战胜恶劣环境,依然开放,自己也要像菊花那样,与生活中的困难斗争,勇敢活下去.再如:《地震中父与子》一文的教学中,有位同学说,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赞扬父亲在危难中坚持不懈地寻找儿子,终于把儿子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父爱是伟大的.另一位同学补充说,我认为儿子也是值得赞扬的,儿子在灾难中先让父亲救出同学,这种精神也是了不起的.教师把他们说的话综合起来说,这就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三)异样说.
对同学的看法有不同体会的学生可以说说自己的见解.说出来,感染其他没有发觉的学生.如:《秋天的怀念》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位同学说,在妈妈离开后的日子,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看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觉得作者写菊花的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这就正如她的母亲对子女那种纯洁高尚,无私的感人挚深的母爱.听了这个学生的独到的见解,我很震惊,在我翻阅的许多教学用书中都没有提到这一点.学生却从读文中感受到了,这也许就是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所寄托的感情吧!
(四)选择说.就是要让没有发言的学生,对学文过程中你比较赞同或欣赏的说法,做有选择性的重说,旨在辅助差生.学生的差异是存在的,对于阅读不够深入的学生,往往是能找到自己喜欢句,段.但却说不清自己喜欢的原因,没有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当他或她听到同学所说之后,再来用语言表述哪怕是重述,也是有益的.多次的磨合,这种差异就会日趋减少.
让学生人人都说,人人都有体会,人人有收获.改变了课堂教学以往情形以教为主,以学为辅,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以动带静,以优促差,全班同学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更高了.文章中重点,难点在学生无拘无束的说的过程得以消化.更重要的是语言表达能力在师生间,生生间交流过程中得到提高,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