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班音乐韵律教案数青蛙
幼儿园中班音乐韵律教案:数青蛙
一、设计构思
1、教材来源:本次音乐活动取材于《快乐奥尔夫》中的一段作品,原名叫《青蛙》。
2、目标定位:重点引导幼儿借助身体动作感受和表现音乐的生动有趣;难点是通过图谱帮助幼儿理解儿歌节奏与音乐结构的匹配。
3、设计理念:幼儿是音乐活动的主体,活动设计就须从幼儿的兴趣和音乐作品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出发。体现活动设计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因为任何完美的音乐活动设计,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都需要作相应的调整,以便适应实际教学情况,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组织方式:主要采用奥尔夫教学体系中的声势活动练习、嗓音造型练习、动作造型练习;其次是将学习律动和玩游戏相结合,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音乐,体验和表现音乐。另外还借助图谱帮助幼儿理解儿歌节奏与音乐结构的匹配。
二、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游戏中掌握节奏型。
2、通过嗓音造型、手指游戏、图谱识记、表演等形式体会《数青蛙》音乐的生动有趣。
三、活动准备
录音机一台、磁带一盒、节奏卡一张、图谱一幅。
四、活动结构
1、声势活动练习(拍手、跺脚、拍腿……);
2、嗓音造型练习(节奏朗诵);
3、动作造型练习(表演手指游戏);
4、图谱识记练习;5、游戏练习(个别、分组、集体表演)。
五、指导要点
1、声势活动练习(拍手、跺脚、拍腿……)。听老师的鼓声,请小朋友模仿拍节奏,通过拍身体的各部位(手、腿、肩等)及声势练习(跺左脚、右脚、双脚等)巩固节奏型。
2、嗓音造型练习(节奏朗诵)。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运用小动物的叫声或幼儿的名字进行节奏朗诵活动,进一步巩固节奏型。
3、动作造型练习(表演手指游戏)。通过谈话的形式,引出童谣《数青蛙》,一边一句句分析童谣一边自然配合手指的表演,引导小朋友自己发明手指表演的方法,如四指并拢与拇指对碰表示呱呱叫,用拳头表示青蛙的大眼睛,手腕带动手掌,手心朝下上下翻表示青蛙跳等。在玩手指游戏的过程中熟练歌谣和节奏型。引导幼儿在《数青蛙》的音乐中玩1-2遍手指游戏。
4、图谱识记练习。教师一边朗诵节奏一边用手指图谱,帮助幼儿识记音乐所表达的乐句顺序。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音乐,如让幼儿一边看图谱一边运用节奏朗诵和声势活动为音乐配伴奏。
5、游戏练习(个别、分组、集体表演)。让幼儿扮演青蛙围成“池塘”进行配乐表演。
6、结束活动:幼儿自音乐声中随教师跳出活动室。
六、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选材成功:没有歌词却很有特色音响效果的律动。《数青蛙》配上一首幼儿较熟悉,且有琅琅上口有节奏的儿歌《数青蛙》,使音乐、语言与动作的结合得到最充分的表达,形成一幅青蛙边歌边舞的热闹完美图景。
2、程序设计:采用声势活动练习→嗓音造型练习→动作造型练习→图谱识记练习→游戏练习的方式引导幼儿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调动原有的经验来学习新知识,使幼儿脑中的旧知识得到激活,进行重新组合与匹配形成新知识。
3、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始终遵循幼儿音乐活动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即幼儿是音乐活动的主体,活动设计就须从幼儿的兴趣和音乐作品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出发,体现活动设计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2、中班音乐青蛙音乐会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幼儿感受4/4拍乐曲的节奏变化。
2.愿意用肢体动作表现青蛙跳舞的模样。
3.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4.感受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活动准备
音乐,青蛙相关动画,幼儿自制头饰、胸饰
活动过程
一、经验回顾与提升
1、最近,我发现你们都穿上了短袖,为什么呀?
2、原来春天已过去,夏天来到了,天气变得越来越热,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找到了夏天?
3、播放动画,幼儿回忆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4、看动画,讲讲青蛙在干什么?
5、邀请小朋友参加青蛙音乐会。
二、听音乐,幼儿感受乐曲的节奏变化。
1.音乐会前,青蛙们先要排练一下,瞧,它们来了,有多少青蛙参加呢?这样吧,来一只青蛙你们就“呱”叫一声好吗?
?――?――?――?――
2、有些青蛙唱累了要休息一会儿,到它这儿就停一下
?――0――?――?――
3、又有些小青蛙想参加它们的排练
?―?―?――?――?――
?????――?――?――
4、它们要排队形了
????0――?――?―?―
三、音乐会除了唱歌还有什么节目?
你们喜欢小青蛙吗?。教案来.自:屈;老师教.案网,今天我们也来扮演青蛙,跳个青蛙舞好吗?
边听音乐边自编青蛙动作,合着音乐节奏,以荷花姐姐的角色加以指导。
四、夏天到了,你们再回家找找还有哪些动物也出来了呢?下次我们再来研究好吗?
活动反思
《纲要》中曾指出“儿童是在主动获得经验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具有个性特点的、语言与非语言的表达和表现方式。”在日常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我们班的孩子在学唱歌曲的时候,对于节奏的把握有时比较模糊。这让我想到,其实音乐教学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歌曲的教唱、律动表现、乐器演奏等等内容,节奏在音乐教育中同样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掌握一些简单的音乐符号,一方面帮助幼儿解决自身的音乐表现能力,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更进一步的欣赏感受音乐作好基础。
3、中班音乐韵律教案:敲锣打鼓放鞭炮
幼儿园中班音乐韵律教案:敲锣打鼓放鞭炮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熟悉乐曲,听辩敲锣、打鼓、放鞭炮的音乐。
2、引导幼儿学习模仿敲锣、打鼓、放鞭炮的动作,初步跟上音乐节拍。
3、复习游戏“找朋友”,鼓励幼儿人人参与游戏,体验参与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图片敲锣打鼓放鞭炮、大公鸡;
2、电视机、录音机、磁带各一;
3、实物锣、鼓;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律动:高人走、矮人走。师生一起跟随音乐的高低变化模仿高人、矮人走,自由进入活动室。
师:老师请小朋友去看电视,大家跟随音乐学高人走矮人走到座位上,听一听什么地方是高人走、什么地方是矮人走的音乐?
2、复习歌曲:大公鸡。请幼儿在音乐伴奏下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演唱两遍,并提醒幼儿唱出大公鸡洗澡时的高兴心情。
师:看,电视里来了谁?对,是大公鸡,谁知道大公鸡用什么洗澡?让我们一起用好听的声音来告诉大家。
师小结:天气虽然很冷,但我们小朋友也要象大公鸡一样,要经常洗澡,做个爱清洁讲卫生的孩子。
二、基本部分:学习律动《敲锣打鼓放鞭炮》
1、看一看,想一想
(1)逐一出示小朋友敲锣打鼓放鞭炮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师:电视里的小朋友在干什么?看她手里拿的什么?
幼A:有个小女孩在打鼓。
幼B:小朋友在敲锣。
幼C:在放鞭炮,声音很响很响的,她把耳朵都捂起来了。
幼D:有个人在放鞭炮,小朋友高兴的跳起来了。
师:锣、鼓敲了以后才能发出好听的声音,谁愿意来试一试,大家仔细听,会发出什么声音?
幼A:哐哐哐哐
幼B:咚咚咚咚
幼C:嘭啪嘭啪
(2)集体徒手模仿动作。
2、听一听,做一做
(1)欣赏音乐敲锣打鼓放鞭炮。
幼儿自由讨论后教师提问,引导幼儿听辩慢慢的敲锣、快快的打鼓、“嘭”、“啪”放鞭炮的音乐。(二遍)
师:老师带来了一段好听的音乐,大家仔细听,哪里是敲锣的音乐,哪里是打鼓的音乐,放鞭炮的音乐你听出来在什么地方了吗?
幼A:我听到了放鞭炮的声音了。
幼B:放鞭炮的声音在最后,很响的。
幼C:敲锣的声音在一开始的地方,敲的很慢。
幼D:在敲锣后面的是打鼓的音乐,打的很快的,我喜欢听。
(2)幼儿跟着音乐一起模仿敲锣打鼓放鞭炮的动作。
a.集体练习(二遍)师:来,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敲锣打鼓放鞭炮。
b.弟弟妹妹分组练习(二遍)
c.一边模仿声音一边模仿动作表演(二遍)
3、想一想,找一找
(1)请幼儿找出敲锣打鼓的图片
(2)两张图哪一张象慢慢敲锣的声音,哪一张象快快打鼓的声音。(请幼儿找出)
师: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4张图片,等会儿就找一找,哪张是打鼓的图片,哪张是敲锣的图片,这里还有两张,看一看哪张象慢慢的敲锣的声音,哪张象快快的打鼓的声音?
(3)集体听音乐表演(二遍)
三、结束部分
1、复习游戏《找朋友》。鼓励幼儿能在音乐伴奏下进行游戏,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
师:敲锣打鼓放鞭炮真呀真开心,让我们把电视机关掉,来跳个舞吧,赵老师知道我们小朋友来到北珊湾幼儿园,来到小三班,认识了好多新好朋友,想不想找你的朋友一起做游戏、跳舞?好,下面让我们跟着音乐去找你的朋友跳起来吧。
2、随此音乐边拍手边出活动室。
4、中班音乐韵律教案:数青蛙
幼儿园中班音乐韵律教案:数青蛙
一、设计构思
1、教材来源:本次音乐活动取材于《快乐奥尔夫》中的一段作品,原名叫《青蛙》。
2、目标定位:重点引导幼儿借助身体动作感受和表现音乐的生动有趣;难点是通过图谱帮助幼儿理解儿歌节奏与音乐结构的匹配。
3、设计理念:幼儿是音乐活动的主体,活动设计就须从幼儿的兴趣和音乐作品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出发。体现活动设计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因为任何完美的音乐活动设计,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都需要作相应的调整,以便适应实际教学情况,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组织方式:主要采用奥尔夫教学体系中的声势活动练习、嗓音造型练习、动作造型练习;其次是将学习律动和玩游戏相结合,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音乐,体验和表现音乐。另外还借助图谱帮助幼儿理解儿歌节奏与音乐结构的匹配。
二、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游戏中掌握节奏型。
2、通过嗓音造型、手指游戏、图谱识记、表演等形式体会《数青蛙》音乐的生动有趣。
三、活动准备
录音机一台、磁带一盒、节奏卡一张、图谱一幅。
四、活动结构
1、声势活动练习(拍手、跺脚、拍腿……);
2、嗓音造型练习(节奏朗诵);
3、动作造型练习(表演手指游戏);
4、图谱识记练习;5、游戏练习(个别、分组、集体表演)。
五、指导要点
1、声势活动练习(拍手、跺脚、拍腿……)。听老师的鼓声,请小朋友模仿拍节奏,通过拍身体的各部位(手、腿、肩等)及声势练习(跺左脚、右脚、双脚等)巩固节奏型。
2、嗓音造型练习(节奏朗诵)。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运用小动物的叫声或幼儿的名字进行节奏朗诵活动,进一步巩固节奏型。
3、动作造型练习(表演手指游戏)。通过谈话的形式,引出童谣《数青蛙》,一边一句句分析童谣一边自然配合手指的表演,引导小朋友自己发明手指表演的方法,如四指并拢与拇指对碰表示呱呱叫,用拳头表示青蛙的大眼睛,手腕带动手掌,手心朝下上下翻表示青蛙跳等。在玩手指游戏的过程中熟练歌谣和节奏型。引导幼儿在《数青蛙》的音乐中玩1-2遍手指游戏。
4、图谱识记练习。教师一边朗诵节奏一边用手指图谱,帮助幼儿识记音乐所表达的乐句顺序。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音乐,如让幼儿一边看图谱一边运用节奏朗诵和声势活动为音乐配伴奏。
5、游戏练习(个别、分组、集体表演)。让幼儿扮演青蛙围成“池塘”进行配乐表演。
6、结束活动:幼儿自音乐声中随教师跳出活动室。
六、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选材成功:没有歌词却很有特色音响效果的律动。《数青蛙》配上一首幼儿较熟悉,且有琅琅上口有节奏的儿歌《数青蛙》,使音乐、语言与动作的结合得到最充分的表达,形成一幅青蛙边歌边舞的热闹完美图景。
2、程序设计:采用声势活动练习→嗓音造型练习→动作造型练习→图谱识记练习→游戏练习的方式引导幼儿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调动原有的经验来学习新知识,使幼儿脑中的旧知识得到激活,进行重新组合与匹配形成新知识。
3、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始终遵循幼儿音乐活动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即幼儿是音乐活动的主体,活动设计就须从幼儿的兴趣和音乐作品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出发,体现活动设计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5、中班韵律音乐教案:猴子爬树
幼儿园中班韵律音乐教案:猴子爬树
活动目标:
1、根据音乐性质,较合理地匹配猴子爬树和从树上滑下来的动作。学习听音乐的上行节拍有节奏地做猴子爬树的动作。
2、迁移生活经验,创编各种猴子玩耍的动作。
3、散点活动时,学习找空地方游戏。
活动过程:
1、复习学习过的韵律活动“盖房子”
2、引导幼儿迁移生活经验,创编各种猴子的动作。
师:你们去动物园时最喜欢什么动物?猴子会做什么?我们一起来学学看……(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创编猴子爬树、猴子玩耍、猴子从树上滑下的动作,并与孩子一起练习各种动作。)
3、引导幼儿倾听音乐的前后两部分,并匹配动作进行练习。
师:你们听,老师弹的音乐哪一段是猴子一下一下往上爬树的?哪一段是说猴子从高高的树上叽里咕噜滑下来的?(教师用有节奏的、渐强的方法弹奏乐曲的前面部分;同快速、连续的音阶弹奏方法表现乐曲的后面部分,以帮助孩子有效地匹配和练习。
4、幼儿学习随乐曲中间部分自由创编做各种“猴子”动作。
师“小猴子除了爬树还喜欢玩。来,我们一起随这段音乐学学小猴子。(教师反复弹奏乐曲的中间部分,及时反馈部分幼儿的创编动作,鼓励孩子积极参与。)
5、幼儿完整练习韵律活动。
师:小猴子告诉你们,这儿有很多的大树,我们一起来爬树吧!(教师指导幼儿在活动室里散点找空地方,然后一起完整地玩“猴子爬树。”)
6、结束语。
师:小猴子们,我们再到别的地方去玩玩吧!
6、幼儿园中班音乐韵律活动洗手帕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在幼儿亲自动手洗手帕的基础上,学习舞蹈《洗手帕》。
2、在洗手帕的过程中,启发幼儿体会洗、搓、拧、晒及卷袖子等动作,使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迅速掌握动作要领,大胆用身体动作进行表现,从而发展幼儿的音乐表现力。
3、锻炼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培养幼儿讲卫生、爱劳动的良好行为习惯。
4、让幼儿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表现自己。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自带一块手帕
2、每组一只脸盆及肥皂
3、录音机、磁带,事先欣赏过《洗手帕》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 律动《劳动最光荣》进场
2、 猜谜语:一个东西四方方,天天带在我身上。
有了鼻涕用它擦,出汗也要去找它。
二、 进行部分
1、 了解手帕作用
提问:(1)、小手帕有什么作用?
(2)、小手帕脏了怎么办呢?
(3)、谁来洗呢?
小结:小朋友都长大了,在幼儿园是小哥哥、小姐姐了,所以我们要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洗手帕,养成讲卫生、爱劳动的好习惯。
2、 动手洗手帕
(1) 教师:我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盆水,一块小肥皂,请大家学习洗手帕。
要求: 洗手帕以前做什么?(卷袖子) 不要把水弄在地上,洗时想想,你是怎样洗手帕的?
(2) 幼儿分组洗手帕
重点:在幼儿洗手帕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启发幼儿体会搓、洗、拧、晒等动作。
3、 学习舞蹈《洗手帕》
(1)、分解学动作 ﹡提问:洗手帕以前做什么?(卷袖子)
教师示范:翻手腕动作,幼儿模仿 ﹡提问:你们怎么洗手帕的.?用了身么?
教师示范:浸水、搓肥皂、洗手帕动作,幼儿模仿 重点:学习洗手帕动作 ﹡提问:手帕洗好了做什么?
教师示范:拧手帕、左看看,右看看、晒起来动作,幼儿模仿
提问:手帕洗的真干净,你们高兴吗?
教师示范,幼儿模仿
(2)、完整听音乐作动作
教师完整示范一遍
幼儿集体学一遍
纠正个别幼儿动作,加强重点动作指导
幼儿完整跳两遍
三、 结束部分
复习歌曲《丢手帕》
全体幼儿出活动室做丢手帕的游戏。
活动反思: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得到父母的疼爱,生活中的一切都有大人包办代替,自理能力很差。韵律活动《洗手帕》,让孩子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课前与家长联系好,让孩子学习洗手帕,使他们了解洗手帕的过程,同时通过实践初步感受劳动的快乐。开始部分,让孩子们学习日常生活中的模仿动作,如洗、搓、漂等动作。然后,通过老师的示范,把手帕放入水盆中浸湿,打上肥皂轻轻搓,脏的地方用力搓,根据乐曲强弱、快慢,让孩子们尝试用两种不同力度、速度的洗手帕动作来感受乐曲的韵律。
教材中有搓板,不适应现在城市的孩子。孩子们对搓板没有印象,有种空洞的感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改成手洗,再根据音乐的节奏强弱、快慢反映洗手帕的劳动场面。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很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他们懂得音乐又快又重时,应怎样洗手帕;音乐又慢又轻时,又应怎样洗手帕。在乐曲结尾时的晾手帕又表现出了劳动后的愉快心情。
这节课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更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