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班科学竹子和竹制品教案反思
活动内容:竹子和竹制品
重点领域:科学
活动方式:集体
活动目标
1.感知竹子的外形特征及其生长环境,知道竹子是由笋子长成的。
2.了解竹子的用处,知道竹子及竹制品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笋、带叶的竹子、竹制品若干。
2.竹林的图片1张[最好有笋、竹、地下根状茎(竹鞭)及根]。
3.幼儿用书:《竹子和竹制品》。
4.教学挂图:《竹林》。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竹子的外形特征。
◆教师:这是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摸摸、捏捏,观察竹子的外形特征,如圆柱形、长长的、一节一节的等)
◆教师:再来看看竹子里面是怎样的?(分别横断、纵剖开竹子,里面是空的,有一层薄薄的膜)
◆教师:竹子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出示笋,引导幼儿观察笋的一层一层皮,里面也是中空的等)
◆教师:竹子有根吗?根是什么样的?(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竹子在地下也是一节一节的,横着长在土中,叫做根状茎,每一节上都长有须状的根)
◆教师:竹子长在什么地方?(生长在山坡上,它不怕冷,冬天不落叶)你见过竹子吗?在哪见过?是什么样子的?(竹子有粗有细)
◆师幼共同小结竹子的外形特征。
2.引导幼儿讨论竹子的用处。
◆教师:竹子有什么用途?有什么用处?(根据幼儿讲述,出示部分竹制品或图片)
◆教师:还有什么也是竹子做的?(引导幼儿扩大视野,讲述竹子可以盖房、做竹筏运输、搭脚手架、制笔、做乐器等)
3.小结。
◆教师:竹子的用处真大,小朋友可以在家里找找,或者让妈妈带你出去仔细看看,还有什么是用竹子做的。
活动反思:
教师因势利导地引导幼儿发现,有利于他们真正理解科学、热爱科学,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孩子们在与同伴的交流互动中主动建构了新的知识经验。
2、中班科学活动有用的竹子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观察一些竹制品,了解它的用途。
2、愿意将自己的发现大胆地与同伴分享。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各种竹制品图片。
2、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一、谜语引题。
1、小朋友,我们来猜一种植物,它在我们赣南地区有很多。请听谜面“小时破土而出,长出节节高升,高山遍野都是,用处多而广泛”。
2、幼儿猜并说出谜面。
二、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知道的竹制品。
1、竹子可以做成各种物品,你们看到过哪些物品是用竹子做成的?
2、幼儿自由发言。
老师下结:刚才小朋友说到了很多物品,有些是竹制品,有些却不是。那些是竹制品呢?杨老师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3、播放图片。提问:你看到什么?它们都是用什么做的?为什么要用竹子做这些东西呢?竹制品有什么特别的用处吗?
三、了解竹子的用处。
1、用竹子做房子、篮子有什么好处呢? 2、你想用竹子做什么?为什么?
小结:竹子除了可以制作各种竹制品外,它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既然竹子这么有用处。我们应该多种竹子,让竹子多起来。
活动反思:
教师因势利导地引导幼儿发现,有利于他们真正理解科学、热爱科学,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孩子们在与同伴的交流互动中主动建构了新的知识经验。
3、中班科学竹子和竹制品教案反思
活动内容:竹子和竹制品
重点领域:科学
活动方式:集体
活动目标
1.感知竹子的外形特征及其生长环境,知道竹子是由笋子长成的。
2.了解竹子的用处,知道竹子及竹制品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笋、带叶的竹子、竹制品若干。
2.竹林的图片1张[最好有笋、竹、地下根状茎(竹鞭)及根]。
3.幼儿用书:《竹子和竹制品》。
4.教学挂图:《竹林》。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竹子的外形特征。
◆教师:这是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摸摸、捏捏,观察竹子的外形特征,如圆柱形、长长的、一节一节的等)
◆教师:再来看看竹子里面是怎样的?(分别横断、纵剖开竹子,里面是空的,有一层薄薄的膜)
◆教师:竹子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出示笋,引导幼儿观察笋的一层一层皮,里面也是中空的等)
◆教师:竹子有根吗?根是什么样的?(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竹子在地下也是一节一节的,横着长在土中,叫做根状茎,每一节上都长有须状的根)
◆教师:竹子长在什么地方?(生长在山坡上,它不怕冷,冬天不落叶)你见过竹子吗?在哪见过?是什么样子的?(竹子有粗有细)
◆师幼共同小结竹子的外形特征。
2.引导幼儿讨论竹子的用处。
◆教师:竹子有什么用途?有什么用处?(根据幼儿讲述,出示部分竹制品或图片)
◆教师:还有什么也是竹子做的?(引导幼儿扩大视野,讲述竹子可以盖房、做竹筏运输、搭脚手架、制笔、做乐器等)
3.小结。
◆教师:竹子的用处真大,小朋友可以在家里找找,或者让妈妈带你出去仔细看看,还有什么是用竹子做的。
活动反思:
教师因势利导地引导幼儿发现,有利于他们真正理解科学、热爱科学,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孩子们在与同伴的交流互动中主动建构了新的知识经验。
4、中班科学活动竹子和称砣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⒈让幼儿通过亲自参与活动,知道自己身高、体重的变化,懂得自己的身体是在不断生长的。
⒉培养幼儿能够关心自己的身体变化,发展自我意识。
⒊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⒋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⒌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入园时的身长图和体重表。
活动过程:
(一)出示幼儿刚入园的身长图和体重表,引起幼儿观察,并进行讨论。
⒈这些图片上的娃娃是谁?(贴有照片的幼儿外形)
⒉上面有些什么?(表示身高的竹子和体重的小称砣)
小结:这些都是我们刚上幼儿园时保健老师给我们量身高,称体重的表,上面的一根竹子和一个小砣就表示那时我们的身高和体重。
(二)通过操作活动对比,让幼儿感知其中变化,了解自己在长大。
⒈小朋友,现在你们的身高和体重有没有变化?
⒉请幼儿现场量身高称体重,再贴上表示身高的竹子和小称砣。
⒊请幼儿在观察对比,了解其中变化。
小结:刚才我们发现小朋友在原来的竹子上又加上了一根小竹子,竹子越长越高,说明小朋友长高了,小称砣越来越多,说明小朋友变重了。我们长大了。
(三)通过讨论,知道我们长大了,学会了许多本领。
“现在,我们长大了,在幼儿园学会了哪些本领?”(从生活自理能力、学习、游戏等方面去讨论)
小结:我们长大了,学会自己吃饭,能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会讲故事,会念儿歌,拍皮球,玩各种游戏,今后我们还会长大,学会更多的本领。
(四)亲子活动
建议家长在家中一角,为孩子做两颗生长树,一棵记录身高的变化,一棵记录体重的变化,并定期为孩子测量。
活动评价:
⒈知道自己在不断地长大;
⒉逐步学会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
活动反思: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学为切入点,尝试了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也遵循了纲要中的多种原则。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通过提供多种幼儿身边熟悉的操作材料进行操作、观察、猜想、思考中体验、获取有关的知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