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班科学公开课滚一滚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玩各类能滚动的物体,体验玩滚动游戏的乐趣,引发幼儿对滚动现象的好奇。
2.愿意表达自己在探索活动中的发现。
3.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幼儿自带1-2种自己认为能滚动的物体。
活动重点:
探索怎样把物体滚动起来。
活动难点:
了解物体滚动的原因。
审美元素:
探索活动的成功会给人带来心灵上的满足和喜悦,能够激发人向更高更难的方向发出挑战和进取,本次活动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物体滚动"的经验。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哪些东西能滚吗?
2.幼儿自由介绍自己带来的能滚动物体。
师:你带来的是什么?它能滚动吗?
3.幼儿自由探索,尝试使物体滚动起来。
师:你们玩玩、试试,看看到底哪些物体能滚起来。
4.幼儿自由选择物体进行尝试,并交流各自经验,了解什么是"滚动"。
(1)引导幼儿根据尝试后的经验,将这些物体按照能否滚动进行归类。
(2)请幼儿演示,并检验这些物体能否滚动。
(3)引导幼儿尝试用语言和动作来表达"滚动"。
(4)引导幼儿尝试解释物体滚动的原因:这些东西为什么能滚起来呢?
教师小结:这些物体,有的像圆柱、有的像圆锥、有的像球体……在一般情况下,圆状物体都可能会滚,不过,事情不一定就像我们猜想的那样,只有试了才能真正知道它能不能滚动起来。
活动反思:
活动中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的特点,以幼儿兴趣为切入点,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和材料,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活动学习的环境,让幼儿与各种材料进行互动,从而感知滚动的科学现象,形成圆圆的东西能滚动的关键经验。整个活动孩子们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观察力、动手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想象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目标达成度极高。
2、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滚一滚》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应该生活化,也就是说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幼儿的身边取材,小班幼儿对自己周围的环境及事物一直都有很大的好奇心,他们总喜欢摸摸这,看看那,我们应该在平时多给他们一些自由探索的机会,引发幼儿对生活中熟悉的东西进行再观察,再探究。于是我就选择了这节科学活动《滚一滚》。
活动目标
1、愿意参与探索活动,对不同物体滚动的现象感兴趣。
2、在探索、观察各种物体滚动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发现滚动物体的外形特征。
3、能体验探索滚动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愿意参与探索活动,初步感知发现滚动物体的外形特征。
活动难点:
在探索、观察的过程中对不同物体滚动的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会滚动的东西,如皮球,薯片筒,圆柱、圆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形状的积木,瓶子,圆柱形干电池等。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导入课题。
1、师:前几天,魏老师请小朋友收集了很多材料宝宝,现在请小朋友把材料宝宝拿出来,玩一玩,然后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2、幼儿自由选择物体进行尝试,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各自经验,引导幼儿说出刚才是怎么玩的。
(二)幼儿再次操作,引导幼儿探索滚动的物体。
师:你的材料宝宝能滚动吗?为什么?鼓励幼儿尝试用语言解释物体滚动的原因:知道圆形的东西都能滚动起来。
师小结:圆形的东西都能滚动起来,方形、三角形的东西不能滚动。(评析:这个环节是活动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幼儿自己的尝试、比较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是否能滚动)
(三)出示图表记录,引导幼儿发现滚动的物体,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滚动现象的理解。
师:今天小朋友学会了新的本领,现在请小朋友帮魏老师找一找,哪些物品会滚动?
(四)拓展幼儿生活经验,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能够滚动的物体。
师:今天我们玩了滚一滚的游戏,知道了圆形的东西能够滚动,在生活中你发现有什么东西也是滚动的呢?
(五)教师小结。
教学反思
1、本次活动来源于孩子的生活,是孩子感兴趣的问题,所以在活动中孩子们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在整个活动中始终以幼儿的操作探索为主,且紧密围绕着“滚动” 这个有趣的现象而展开,充分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把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为幼儿提供自主探索、自我发现的机会和条件,淡化了“教和学” 的界限,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体验玩滚动游戏的乐趣,满足了幼儿的探索欲望,使幼儿在玩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2、活动内容有趣,操作性强,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特别是在探索活动中,层层递进加深了探究难度,但是在教师的适时指点和引导下使得难点迎刃而解,整个活动在轻松愉快、充满情趣的气氛中进行,让幼儿始终保持浓烈的兴趣,使教育极富感染力,效果甚为理想,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3、活动环节层层深入、循序渐进活动中以球为切入点,在二次操作的过程当中,逐层递进、层层加深,教师有层次、有步骤的抛出探索要求,幼儿带着问题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每个环节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有助于推进幼儿较深入探究滚动物体的外形特征和它们的不同现象,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体验发现的乐趣。
4、实效性强,面向全体幼儿,共同参与活动中,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探究氛围、使每位幼儿都有参与探索和发现的机会,所有的科学现象都是让幼儿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得的。真正让每个幼儿做到在“玩中学”“做中学”促使幼儿自主地与材料的互动中建构经验,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
活动中不足的是:本次活动有些单一,活动过程中只探索了哪些物体能够滚动,哪些物体不能够滚动,其实不同的滚动物体他们的滚动面也的不一样的,这点应该在活动中也有所体现,让幼儿有所了解,这样有助于帮助幼儿积累经验。
3、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滚一滚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意图:
小班幼儿很容易把滚动和其相似现象混淆,他们能感受滚动现象,但没形成相关的科学经验。开展此次活动。在游戏中学习发现、思考、记录、表达掌握学习科学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活动目标:
1.感知圆的东西能滚动。
2.用语言表达滚动现象。
3.对滚动现象有好奇心。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发现物体表面的不同,并用语言表达。
活动准备:
1.能滚动的物体、不能滚动的物体。
2.百宝箱、小卡片若干(与实物相符)、画有笑脸和哭脸的塑料筐、集体记录单。
3.活动前玩过汽车,感受过轮子滚动的特征。
活动流程:
一、谈话
出示百宝箱,你们想不想知道里面有什么?
桌上的东西,你们知道哪个能滚着玩?
出示集体记录单,幼儿交流,教师出示小卡片记录。
二、自由探索
尝试使物体滚动起来。
选一种自己喜欢的玩具,试玩,看看你选的玩具能不能滚动。
三、分类游戏
1.出示笑脸和哭脸的塑料筐,将能滚动的东西放在笑脸筐里,不能滚动的东西放在哭脸筐里。教师记录。
2.用语言和动作解释“滚动”现象。
玩具是怎样滚动的?用动作表示。
四、寻找游戏
1.寻找其他可滚动的物体。
2.用语言表述发现。
五、交流
解释物体滚动的原因,知道圆圆的东西能滚动。
我们找到的东西都有一个什么本领?都像什么形状?
教师小结:圆圆的东西都可以滚动。
活动延伸: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滚动。
活动反思:
活动中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的特点,以幼儿兴趣为切入点,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和材料,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活动学习的环境,让幼儿与各种材料进行互动,从而感知滚动的科学现象,形成圆圆的东西能滚动的关键经验。整个活动孩子们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观察力、动手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想象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目标达成度极高。
4、小班科学公开课滚一滚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玩各类能滚动的物体,体验玩滚动游戏的乐趣,引发幼儿对滚动现象的好奇。
2.愿意表达自己在探索活动中的发现。
3.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幼儿自带1-2种自己认为能滚动的物体。
活动重点:
探索怎样把物体滚动起来。
活动难点:
了解物体滚动的原因。
审美元素:
探索活动的成功会给人带来心灵上的满足和喜悦,能够激发人向更高更难的方向发出挑战和进取,本次活动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物体滚动"的经验。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哪些东西能滚吗?
2.幼儿自由介绍自己带来的能滚动物体。
师:你带来的是什么?它能滚动吗?
3.幼儿自由探索,尝试使物体滚动起来。
师:你们玩玩、试试,看看到底哪些物体能滚起来。
4.幼儿自由选择物体进行尝试,并交流各自经验,了解什么是"滚动"。
(1)引导幼儿根据尝试后的经验,将这些物体按照能否滚动进行归类。
(2)请幼儿演示,并检验这些物体能否滚动。
(3)引导幼儿尝试用语言和动作来表达"滚动"。
(4)引导幼儿尝试解释物体滚动的原因:这些东西为什么能滚起来呢?
教师小结:这些物体,有的像圆柱、有的像圆锥、有的像球体……在一般情况下,圆状物体都可能会滚,不过,事情不一定就像我们猜想的那样,只有试了才能真正知道它能不能滚动起来。
活动反思:
活动中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的特点,以幼儿兴趣为切入点,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和材料,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活动学习的环境,让幼儿与各种材料进行互动,从而感知滚动的科学现象,形成圆圆的东西能滚动的关键经验。整个活动孩子们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观察力、动手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想象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目标达成度极高。
5、小班美术公开课弹珠滚画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幼儿乐于探索和发现,愿意尝试操作活动。
2发展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
3根据生活经验,讲述弹珠旅行的故事。
4体验想象创造各种图像的快乐。
5作画时细心地蘸色,保持桌面和画面的干净,体验不同形式美术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范画一张,画纸、弹珠、勺子、颜料、操作盒、抹布、衬衫盒各一份。
活动过程:
1、出示玻璃弹珠,让幼儿去探索如何去玩。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好玩的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噢,是弹珠。
(2)弹珠可好玩了,你知道它可以怎么玩吗?(小朋友说)弹珠这么好玩,老师给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份弹珠,我们就来玩一玩,看看谁玩的方法多。
(3)总结: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玩的?我一起学一学。
2、教师示范滚画过程,并引导幼儿讲述教师:今天,我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张弹珠宝宝旅行的画。看看画上有什么?(教师出示范画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谁知道这条线像什么?(引导幼儿观察后发散性思考。)你们说了这么多,那我们来给弹珠宝宝编个旅行的故事吧。想想弹珠宝宝会来到哪里旅行?还会来到哪里旅行?它会看到什么?还会看到什么?(教师通过引导后讲述弹珠宝宝旅行的故事。)例:一天,弹珠宝宝来到河边,来到了田野里。它看见了小草,看见了蝴蝶,看见了毛毛虫。慢慢的它走累了,就回家休息了。你们喜欢弹珠宝宝的旅行吗?我们带着弹珠宝宝去旅行吧。
师:弹珠宝宝穿的是红颜色的衣服,先用勺子轻轻的将弹珠宝宝放到盒子里,再两手放两边轻轻拿起盒子,弹珠宝宝开始旅行了。想想弹珠宝宝会来到哪里?还会来到哪里?你们刚才还说到哪里了啊?它会看到什么?还会看到什么?(教师通过引导讲述弹珠宝宝旅行的故事。)我们再带弹珠宝宝去旅行一次吧。这一次,弹珠宝宝穿的是蓝颜色的衣服。先用勺子轻轻的将弹珠宝宝放到盒子里,再两手放两边轻轻拿起盒子,弹珠宝宝开始旅行了。这一次的旅行,和上一次去的地点和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想想弹珠宝宝这一次会来到哪里旅行?还会来到哪里旅行?它会看到什么?还会看到什么?(教师引导幼儿讲述于第一次旅行不一样的地点和看到的事物三、幼儿自由滚画,教师讲解滚画要求及巡回指导幼儿滚画。
1、师:你们想带着弹珠宝宝去旅行吗?旅行时一定要告诉弹珠宝宝它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现在我们弹珠宝宝去旅行吧。(教师巡回指导幼儿讲述及滚画)2、师:我们的弹珠宝宝旅行都结束了。谁愿意来说说你的弹珠宝宝去哪里旅行了,看到了什么?
四、展示弹珠旅行的画。
教学反思:
为了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本学期,我鼓起勇气承担了美术组的优质课展示,通过这次活动,向大家学习了更多关于美术领域方面的知识了。我把这次活动和自己教研组的行为跟进课结合在一起,在第一次上课后,集组内老师的智慧,大家从活动目标的指定、活动环节、过程、结尾处提出合理、科学的建议,供我作参考,于是修改后我进行了第二次的跟进,由于觉得自己对幼儿作品评价这一块的经验不足,因此在这一次,我请我们美术组的大组长金娟老师提供支持与帮助。金老师不愧为是美术组的高手,她真挚的给我提了几点建议,对我的帮助又更进了一步,她针对我的课堂表现,指点我课堂上对幼儿的指导语应突出趣味性和有效性;让我明确了幼儿作品的评价应围绕本次活动中的目标展开及范例出现的适宜时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