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班语言逃家的小兔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这个故事简单而有趣,并具有教育意义,能够让幼儿了解倾听故事的乐趣和讲述故事的快乐。同时还能使他们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活动目标:
1,能耐心地倾听和观看绘本
2,能较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
3,能学会用"如果你变成….我就变成…"造句
活动准备:《逃家的小兔》故事绘本,兔子图片两张(兔妈妈和兔宝宝),多媒体
活动重点:引导幼儿耐心倾听和观看绘本。
活动难点:能够较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会用"如果你变成….我就变成…"造句
教学方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直观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法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于典型的具体形象性思维。从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语言本身特点来看,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贯彻直观性原则非常重要。以看图片、看课件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能使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采用提问法是因为提问能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仔细地观察,启发幼儿积极思维。我运用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将看到的具体形象的图片或课件用语言描述出来,是解决活动重点的有效方法。
活动过程:
1,导入:教师给小朋友们出示兔宝宝的图片并问:"谁来告诉老师,这个是什么?"接着拿出兔妈妈的图片,再问小朋友们:"今天的故事是关于什么的呢?你们想不想听呢?"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然后我会给小朋友们展示绘本,并给小朋友们讲述这个故事。当遇到重点语句时,我会放慢速度,让小朋友们能有个接受的时间。如:如果你变成一朵小花,我就变成园丁。再念故事时提醒幼儿注意耐心倾听,当幼儿吵闹时,教师会说:"大家听一听,声音响不响,大家还能听见老师在讲什么吗?"这就让小朋友了解要注意倾听别人,才能够知道别人在说什么。
2,提问与讨论环节:故事讲完后教师提问:"故事中的小兔想干什么?" "兔妈妈会怎么做?为什么?"这个提问引入兔妈妈爱兔宝宝。再提问如果是你,你会想小兔变成了什么,兔妈妈变成什么呢?"通过这几个核心问题的提问让幼儿能对故事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感受兔妈妈对兔宝宝的爱,并尝试运用自己的想像力,用"如果你变成…我就变成…"造句,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适当的作出指正。
3,巩固环节:教师再给孩子们看绘本,同时再念这个故事,让小朋友们跟着教师尝试着说出这个故事。再念完后提问:大家还记得这个里面小兔变成了哪些,兔妈妈又变成了什么吗?这个提问就让小朋友们再一次加深了映像。
4检验成果:教师再一次展示绘本,让小朋友们说出这个故事,并作必要的提醒。
活动延伸:让幼儿回家给爸爸妈妈讲述这个故事
故事大概内容:从前有一只小兔子,她很想离家出走。有一天她对妈妈说:"我要跑走了"。妈妈说:"如果你跑走了,我就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啊。小兔说:"如果你来追我,我就变成小河里小鲤鱼,游得远远的"。妈妈说:"如果你变成河里的小鲤鱼,我就变成捕鱼的人去抓你"。小兔说:"如果你变成捕鱼的人,我就变成高山上的大石头,让你抓不到我"。妈妈说:"如果你变成高山上的大石头,我就变成爬山的人,爬到高山上去找你"。小兔说:"如果你变成爬山的人,我就变成一朵小花,躲在花园里"。妈妈说:"如果你变成小花,我就变成园丁,每天给你浇水,每天来看你"。小兔说:"如果你变成了园丁找到了我,我就变成小鸟,飞得高高的"。妈妈说:"如果你变成小鸟,我就变成大树,你飞累得时候可以在我身上休息"。小兔说:"如果你变成大树,我就变成一只小帆船飘的远远的,远远的"。妈妈说:"如果你变成小帆船,我就变成风把你吹到你想去的地方"。小兔说:"如果你变成风把我吹走,那我就要变成马戏团里的空中飞人,飞得高高的"。妈妈说:"如果你变成空中飞人,那我就要变成走钢索的人,走到半空中好遇到你"。小兔说:"如果你变成走钢索的人,那我就要变成小男孩走回家了"。妈妈说;"如果你变成小男孩跑回家,我正好就是你妈妈,我会张开双臂好好的抱住你"。"啊!"小兔子说:"也许我还是呆在这儿,做你的小兔子吧。他也真的这么做了。"来,吃个胡萝卜吧。"兔妈妈说道。
活动反思:
1.情感教育贯穿始终。
我在引导孩子欣赏第一段对话时,结合插图,让他们展开想象,猜想故事中的兔妈妈会怎样回答淘气小兔的话语。再结合图画,让孩子们感受妈妈对小兔的爱,从而为整个故事奠定了“母爱”的主旋律。孩子有了这次的情感铺垫,那么在理解后面几段对话和插图时,就有章可循了。在小兔逃跑的过程中,我引导幼儿重点猜想兔妈妈变成了什么?重点观察兔妈妈鱼竿上的胡萝卜、爬山时所带的东西等细节,通过讨论分析,让幼儿体会兔妈妈能够不顾一切困难,也要把自己的宝宝追回来的情感。故事结束后,我又引导幼儿讨论:兔妈妈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去追小兔呢?让幼儿在思考的过程中,“母爱”的情感进一步得以提升。
2.画面处理详略得当。
《逃家小兔》整个故事主要是由几个平行的画面组成。如果逐幅观察、讨论,幼儿可能会产生厌倦。因此,我在教学时,重点讨论了前两幅图,让幼儿对故事的情节发展、情感基调、对话句型有了初步的了解。后面四幅图,我则引导幼儿进行简单观察,初步了解小兔和兔妈妈的变化,然后引导幼儿用前面已掌握的句型来说一说,起到进一步巩固句型,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创编环节,有个幼儿说他要变成毛毛虫,其他幼儿就要变成小鸟。小鸟是毛毛虫的天敌,这说明前面几幅图讨论分析还不够透彻,幼儿对兔妈妈这一角色变化始终是出于对孩子的关爱这一点理解还不够深刻。
2、中班语言小兔家的窗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能较完整、连贯地讲述小兔用冰块做的窗户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丰富相应的词。
2、能有序地观察挂图,理解故事的情节发展。
3、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
4、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挂图4幅
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一、二、三,引导幼儿充分观察,帮助幼儿了解图片内容。
(1)小兔用什么盖了一间房子?冬天到了,小兔住在房子里觉得怎样?它是怎么想的?
(2)小兔走在哪里?搬来了什么?做什么用?
(3)窗户装好了,现在小兔住在屋里感觉怎么样?
2、引导幼儿讲述一、二、三幅图片的内容。
(1)幼儿自由结伴讲述挂图的内容,教师个别指导,丰富幼儿的词汇。
(2)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挂图内容,鼓励幼儿较完整、连贯地讲述。
(3)过度提问:春天到了,天气怎么样?小兔家的窗会怎么样呢?
3、出示挂图四,引导幼儿观察讲述。
4、幼儿较完整、连贯地讲述四幅挂图,教师进行指导小结。
继续启发幼儿积极思考。小兔还可以用什么做窗户?鼓励幼儿说出多种答案。
附儿童童话故事:小兔家的窗户
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小动物家都很暖和,只有小兔的家不暖和.因为它家的窗户没有玻璃,它冷得直发抖,怎么办呢?
小兔想到了好办法.它穿好了保暖的衣服就往家边的小河跑.原来它要到河里取一块冰装到窗户上去.啊!这下暖和多了 !
第二天,小猫请小兔到它家去拿些苹果吃.小兔把苹果拿回家的时候,发现"玻璃"不见了,只看见一滩水.
后来,是小狗告诉了它道理:"冰碰到热的物体就要融化".
最后小兔就去卖玻璃的店里买了一块玻璃.从此,小兔不用再担心"玻璃"会融化了.
活动反思:
孩子们对看图讲述已有一定的经验和基础,在讲述活动中能较快地观察到图片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较清楚地讲述。对图片的一些细致之处也能观察的很仔细,只是不知道其代表的含义另外,但是只要教师稍加点拨,孩子们就能理解它们所代表的含义。但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导致幼儿对图中角色的心理活动联想较欠缺。
3、中班语言活动小兔家的窗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能用完整、连贯的语言大胆地进行讲述。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讲述能力。
3、通过观察图片,让幼儿理解小兔用冰做的窗子在不同季节的变化。
4、学习词:暖和、融化。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故事图片
活动过程:
一、集体看图讲述故事
1、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四幅图画,这四幅图画连起来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看看会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2、先来看第一副图,提问“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有谁,它在哪里?”
辅助性提问:小兔的房子是怎么样的?(旨在引导幼儿观察到小兔的萝卜房里有一个窗洞)
为什么小兔要在萝卜房里挖一个窗洞呢?(如果没有窗洞房间里就会很暗。)
现在是什么季节了?(引导幼儿从北风、雪花上说出是冬天到了。)
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雪花飘呀飘。
小兔住在这间萝卜房子里感觉怎么样呢?
真冷呀,我们来学学吧。(引导幼儿模仿冻的很冷的表现)
教师示范并带领幼儿讲述图一“现在我们一起来把这幅图的事情说一说吧”“小兔做了一间大大的萝卜房子,还挖了一个空空的窗洞。它就住在里面,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雪花飘呀飘,冻得小兔直打抖。”
怎么办呢?赶快帮小兔想个办法吧?
你觉得用什么材料来做窗户会比较好?
(幼儿自由说说自己的想法。)
3、(出示图二)刚才小朋友给小兔子想了这么多的办法,那我们来看看小兔是怎么做的?
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
辅助性提问:小兔带着什么?来到了哪里?
它来到河边干什么?它是用什么做的窗户?
请小朋友把这幅图画发生的事情完整连贯地说一说。(幼儿集体尝试讲述图画。)
刚才小朋友都讲得很好,现在跟着老师再来把这幅图的事情讲一遍吧。教师示范并带领幼儿看图讲述“雪越下越大,地面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积雪,河面结冰了。小兔拿着铁锹,在河面上挖了一大块冰,装在了窗洞上。”
4、(出示图三)窗洞上装上了冰块,有什么变化了?谁能试着用完整、连贯的话来说说这幅图。
辅助性提问:现在,小兔住在房子里感觉怎么样?
为什么它现在不冷了呢?
谁来说说这幅图画里的事情?(请个别幼儿讲述。)
我们一起来说说这幅图里讲的事情吧。“窗洞上装上了冰块,挡住了风雪,萝卜房里变得暖和起来了,小兔真高兴。”
5、(出示图四)寒冷的冬天过去了。小朋友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
(请幼儿自由讲述)
辅助性提问:春天天气是怎么样的?
小兔为什么哭了?
小兔家的窗子怎么会不见的?它到哪里去了?(教新词:暖和、融化)
你觉得小熊猫会对小兔说些什么?
谁愿意把这幅图画里的事情讲给大家听!(个别幼儿讲述)
现在,我们一起来说说这幅图的事情吧!“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小兔从外面回来,看见窗户上的冰块不见了,地上有一滩水,急得哭了起来。小熊猫走来,指着地上的水,告诉小兔:“春天,天气暖和,冰就融化成水了,你去找块玻璃装在窗洞上吧!”
二、引导幼儿看图完整讲述故事一遍
1、今天老师带来的四幅图看完了,现在我们一起来讲讲这个故事吧。
2、教师带领幼儿一起看图完整讲述故事一遍。
3、刚才我们讲的这个故事它主要是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4、现在,老师要请你们给这四幅图画里发生的故事起一个合适的名字。
5、识记故事名字“小兔家的窗”。
三、延伸活动
老师会把这四幅图画放到“故事表演区”里,请你们下了课或区域活动的时候再去讲讲这个故事,还可以把这个故事继续编下去。
活动反思:
孩子们对看图讲述已有一定的经验和基础,在讲述活动中能较快地观察到图片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较清楚地讲述。对图片的一些细致之处也能观察的很仔细,只是不知道其代表的含义另外,但是只要教师稍加点拨,孩子们就能理解它们所代表的含义。但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导致幼儿对图中角色的心理活动联想较欠缺。
4、中班语言公开课小兔家的窗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幼儿讲出小兔用冰块做的窗户在不同季节的变化。
2、学习词:挡、融化、发抖。
3、帮助幼儿体验和理解故事内容,尝试讲清简单的事情。
4、理解诗歌所用的比喻手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活动准备1、图片:小兔家的窗户。
2、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一、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内容,发现小兔家的窗发生的变化。
1、教师同时出示一、二、三幅图,引导幼儿有序观察图片。
教师:图片上有谁?是什么季节,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引导幼儿逐一观察三幅图,了解故事内容。
图一:
(1)、小兔用什么盖了一间房子?什么季节到了?天气怎么样了?
(2)、小兔住在屋里觉得怎么样,为什么?他怎么想的?
图二:
(1)、小兔走到哪里,搬来了什么?做什么用?
图三:
(1)、窗子装好了,现在小兔住在屋里感到怎么样?(引导幼儿观察小兔的神态、感受。)3、出示第四幅图,引导幼儿感知故事的结尾。
(1)、春天来了,小兔发现了什么?它怎么样了?
(2)、这时谁来了?它告诉小兔什么道理?想一想,小兔该用什么装在窗户上?
二、运用已有经验,幼儿尝试讲述故事。
1、鼓励幼儿按图片顺序尝试独立讲述故事,教师适当提醒。
2、引导个别幼儿讲述,提醒幼儿安静的倾听。
三、学习故事,引导幼儿能够运用适当的词汇有序地讲述故事。
1、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引导幼儿理解词汇的运用。
学习词:挡、融化、发抖。
2、教师利用留白、等待等方法帮助幼儿一起讲述故事。
3、幼儿与同伴互相讲述故事。
活动延伸与建议在区域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图片,鼓励幼儿与同伴一起讲述故事。
看图讲述:小兔家的窗小兔用大萝卜盖了一间房,窗户还没有装好,它就住在里面了。冬天到了,天气真冷!大雪飘呀飘,大风吹呀吹,吹进了小兔的屋子里。小兔冷得发抖,他看看窗户说:"我得找样东西来挡挡风。"它走到小河边,看到小河结冰了,就搬了一块冰,挡在窗框上。冰挡住了风雪,小兔真高兴。
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小兔从外面回来,看见窗户山的冰不见了,地上有一滩水,小兔急得哭了。
小熊猫走来,指着地上的水,告诉小兔:"春天,天气暖和,冰就融化成水了,你去找块玻璃装在窗框上吧!"
教学反思:
幼儿非常喜欢听故事,一听老师说要讲故事,都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眼神极渴慕地望着老师,都希望快一点听老师讲故事。在完整的欣赏了故事后,孩子们不由的发起了感慨,为此,教师让孩子们互相说说自己对故事的看法,给幼儿创设了自由表达的空间,幼儿都积极发言,用语言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感受及自己的看法,随后结合挂图,分段欣赏故事,加深了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5、中班语言活动逃家的小兔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这个故事简单而有趣,并具有教育意义,能够让幼儿了解倾听故事的乐趣和讲述故事的快乐。同时还能使他们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活动目标:
1,能耐心地倾听和观看绘本
2,能较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
3,能学会用"如果你变成….我就变成…"造句
活动准备:《逃家的小兔》故事绘本,兔子图片两张(兔妈妈和兔宝宝),多媒体
活动重点:引导幼儿耐心倾听和观看绘本。
活动难点:能够较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会用"如果你变成….我就变成…"造句
教学方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直观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法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于典型的具体形象性思维。从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语言本身特点来看,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贯彻直观性原则非常重要。以看图片、看课件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能使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采用提问法是因为提问能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仔细地观察,启发幼儿积极思维。我运用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将看到的具体形象的图片或课件用语言描述出来,是解决活动重点的有效方法。
活动过程:
1,导入:教师给小朋友们出示兔宝宝的图片并问:"谁来告诉老师,这个是什么?"接着拿出兔妈妈的图片,再问小朋友们:"今天的故事是关于什么的呢?你们想不想听呢?"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然后我会给小朋友们展示绘本,并给小朋友们讲述这个故事。当遇到重点语句时,我会放慢速度,让小朋友们能有个接受的时间。如:如果你变成一朵小花,我就变成园丁。再念故事时提醒幼儿注意耐心倾听,当幼儿吵闹时,教师会说:"大家听一听,声音响不响,大家还能听见老师在讲什么吗?"这就让小朋友了解要注意倾听别人,才能够知道别人在说什么。
2,提问与讨论环节:故事讲完后教师提问:"故事中的小兔想干什么?" "兔妈妈会怎么做?为什么?"这个提问引入兔妈妈爱兔宝宝。再提问如果是你,你会想小兔变成了什么,兔妈妈变成什么呢?"通过这几个核心问题的提问让幼儿能对故事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感受兔妈妈对兔宝宝的爱,并尝试运用自己的想像力,用"如果你变成…我就变成…"造句,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适当的作出指正。
3,巩固环节:教师再给孩子们看绘本,同时再念这个故事,让小朋友们跟着教师尝试着说出这个故事。再念完后提问:大家还记得这个里面小兔变成了哪些,兔妈妈又变成了什么吗?这个提问就让小朋友们再一次加深了映像。
4检验成果:教师再一次展示绘本,让小朋友们说出这个故事,并作必要的提醒。
活动延伸:让幼儿回家给爸爸妈妈讲述这个故事
故事大概内容:从前有一只小兔子,她很想离家出走。有一天她对妈妈说:"我要跑走了"。妈妈说:"如果你跑走了,我就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啊。小兔说:"如果你来追我,我就变成小河里小鲤鱼,游得远远的"。妈妈说:"如果你变成河里的小鲤鱼,我就变成捕鱼的人去抓你"。小兔说:"如果你变成捕鱼的人,我就变成高山上的大石头,让你抓不到我"。妈妈说:"如果你变成高山上的大石头,我就变成爬山的人,爬到高山上去找你"。小兔说:"如果你变成爬山的人,我就变成一朵小花,躲在花园里"。妈妈说:"如果你变成小花,我就变成园丁,每天给你浇水,每天来看你"。小兔说:"如果你变成了园丁找到了我,我就变成小鸟,飞得高高的"。妈妈说:"如果你变成小鸟,我就变成大树,你飞累得时候可以在我身上休息"。小兔说:"如果你变成大树,我就变成一只小帆船飘的远远的,远远的"。妈妈说:"如果你变成小帆船,我就变成风把你吹到你想去的地方"。小兔说:"如果你变成风把我吹走,那我就要变成马戏团里的空中飞人,飞得高高的"。妈妈说:"如果你变成空中飞人,那我就要变成走钢索的人,走到半空中好遇到你"。小兔说:"如果你变成走钢索的人,那我就要变成小男孩走回家了"。妈妈说;"如果你变成小男孩跑回家,我正好就是你妈妈,我会张开双臂好好的抱住你"。"啊!"小兔子说:"也许我还是呆在这儿,做你的小兔子吧。他也真的这么做了。"来,吃个胡萝卜吧。"兔妈妈说道。
活动反思:
1.情感教育贯穿始终。
我在引导孩子欣赏第一段对话时,结合插图,让他们展开想象,猜想故事中的兔妈妈会怎样回答淘气小兔的话语。再结合图画,让孩子们感受妈妈对小兔的爱,从而为整个故事奠定了“母爱”的主旋律。孩子有了这次的情感铺垫,那么在理解后面几段对话和插图时,就有章可循了。在小兔逃跑的过程中,我引导幼儿重点猜想兔妈妈变成了什么?重点观察兔妈妈鱼竿上的胡萝卜、爬山时所带的东西等细节,通过讨论分析,让幼儿体会兔妈妈能够不顾一切困难,也要把自己的宝宝追回来的情感。故事结束后,我又引导幼儿讨论:兔妈妈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去追小兔呢?让幼儿在思考的过程中,“母爱”的情感进一步得以提升。
2.画面处理详略得当。
《逃家小兔》整个故事主要是由几个平行的画面组成。如果逐幅观察、讨论,幼儿可能会产生厌倦。因此,我在教学时,重点讨论了前两幅图,让幼儿对故事的情节发展、情感基调、对话句型有了初步的了解。后面四幅图,我则引导幼儿进行简单观察,初步了解小兔和兔妈妈的变化,然后引导幼儿用前面已掌握的句型来说一说,起到进一步巩固句型,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创编环节,有个幼儿说他要变成毛毛虫,其他幼儿就要变成小鸟。小鸟是毛毛虫的天敌,这说明前面几幅图讨论分析还不够透彻,幼儿对兔妈妈这一角色变化始终是出于对孩子的关爱这一点理解还不够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