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班语言一起学动词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让幼儿感受动词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习动词:看、喝、吃、跳并会扩词。
3、在游戏中增加对动词词汇的积累。
4、丰富相关词汇。
5、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磁带:《洋娃娃和小熊跳舞》、《饼干歌》
动词卡片“看、吃、喝、跳”及“阿姨看书、小猫吃饭、狮子喝水、青蛙跳水”的图片;实物衣服球各一。
活动过程:
一:律动《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1、谈话:小朋友们唱得好听,跳得也好看,刚才跳舞时你做了什么动作?
2、讲解什么是动词:刚才小朋友说的拍、跳、蹲、转等这些表示动作的词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动词。请跟我说:表示动作的词语叫做动词。今天我们就“一起学动词”。
二、看图找动词
(一)、师:和我们学动词的还有几个朋友。
1、出示图片1——“小狮子正在喝水。”
①提问:小朋友看谁来到我们班了?它在干什么?幼儿(小狮子正在喝水。)
②小狮子正在做喝水的动作,这里藏着一个动词“喝”。教师出示字卡——“喝”,幼儿识字,看字形,读字音。
2、出示图片2——“小妹妹正在吃饭。”
①提问:这幅图里藏着一个动词?小朋猜是什么?
②师出示字卡——“吃”。幼儿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3、出示图片3——“妈妈正在看书”
①还有谁来了?幼儿(一位阿姨)她在干什么?这里也有一个动词
②师出示动词——“看”。幼儿认读。
4、谁最后一个来了。教师出示图——“青蛙跳水”。
①青蛙在干什么?这里藏着一个什么动词?
②这是动词——“跳”,请跟我说。
(二)、字宝宝找家
这几个朋友都展示了他的动作,那谁能把表示同样动作的词贴在相应的图片下面。(幼儿找动词贴到图片下面)
(三)、用“喝、吃、看、跳”这几个动词分别组词。拓展幼儿思维。
三、扩展思维用动词 刚才小朋友一眼就猜出了老师做的动词,现在我要拿出的东西里可是藏着很多动词。
1、教师出示实物“衣服”:向小朋友展示叠衣服的动作,请小朋友们猜一猜:“老师这是在干什么?”(引导幼儿说:老师在叠衣服。)
我还可以说买衣服。
你能在衣服前面加上动词吗?幼儿拓展思维——()衣服。(拿衣服、卖衣服、洗衣服、叠衣服……)
2、教师出示实物“球”。
这个球里也藏着很多动词,你打算怎样玩这个球呢?
四、听指令演动词 说了这么多动词,我的身体也想要动一动了,我们一起做个游戏吧!
——听指令做动作。我来当发令官,我说——蹲,小朋友就做蹲的动作;我说——抓,小朋友就做抓的动作。
五、延伸活动 小朋友反应真快呀!现在也该动动我们的小手了,听一听,红果果、绿泡泡怎样教我们做饼干。
1、放《饼干歌》幼儿做律动。
2、幼儿律动后师幼谈话:
刚才我们在跳《饼干歌》的时候是怎样做的?
引导幼儿说出:揉一揉、搓一搓、动一动、拍拍拍……
3、延伸活动:我们学会了做饼干,那们就动动我们的小手,用橡皮泥来做一个有创意的饼干吧!
活动反思:
活动一开始,我就运用了常规的导入方法,由于幼儿非常喜欢这首歌曲,所以参与的积极性也比较高,接着我教授了动词的概念。第二个环节幼儿理解的较好,所以在第三,四环节幼儿的参与性较强,特别是第四环节让幼儿动起来,大大提高了幼儿理解动词与实际动作的关系。 整节活动非常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符合中班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思维方式,通过实际操作做到了玩中学,做中学。有四五个孩子的积极性不高,这几个孩子平时就不爱表达,并总比别人慢半拍。相信经过我的努力,会让他们赶上来的。
2、中班语言活动教案:猴子学样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进入中班的孩子,在语言的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如:能说一句完整的话,能基本理解故事内容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主探究和表现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需进一步引导,为此我特地设计了本节课。
活动目标
1、学会有序地观察画面,理解卖帽人与猴子之间发生的故事。
2、乐意与同伴一起表演故事。
3、通过观察画面,学习大胆地表述出事情的发生、发展的有趣过程。
4、能用肢体语言表述故事情节。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 学会有序地观察画面,理解卖帽人与猴子之间发生的故事。
2. 能用肢体语言表现故事。
活动准备
1、猴子头饰四个,帽子五顶,担子一副,大树杈。
2、《猴子学样》课件下载。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手指游戏《小猴荡秋千》导入活动。
2、出示猴子图片:小朋友,你们看,这是谁?(猴子)小朋友都很喜欢猴子,对猴子也很熟悉,你能说说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动物?并请幼儿模仿一下。“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个关于猴子的故事。”
二、出示图片,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1、出示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2、幼儿观察图片,讲述图片的主要内容。
提出看动画片的要求:以前的动画片听听声音就知道讲了什么事,今天的动画片是没有声音的,只有仔细看图才能知道讲的什么事哦。所以请你们睁大小眼睛,仔细看——
(1)出示图片一(ppt1):图画上有谁?老爷爷要去干什么?后来,老爷爷怎么了?他睡觉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教师将幼儿的话语组织后,请幼儿完整讲述第一幅图。
(2)出示图片二(ppt2):老爷爷醒来发现什么?猴子在树上干什么?(出示字卡:又叫又跳),请幼儿跟读出:又叫又跳。老爷爷的心情怎么样?请你们表演一下小猴和老爷爷的样子。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帮助老爷爷把帽子拿回来吗?请幼儿讲述,教师小结。
(3)出示图片三(ppt3):图画上老爷爷在干什么?小猴在干什么?(学习词语:抓耳挠腮),幼儿跟读。在这幅图上你能不能发现什么秘密?(猴子喜欢模仿人的动作)请一幼儿扮演老爷爷,其余幼儿扮演小猴,进行表演。那么,你能想出好办法来帮助老爷爷把帽子要回来吗?幼儿想办法,教师小结。
(4)出示图四(ppt4):老爷爷也想出了好办法,看看和你们的一样吗?老爷爷有没有成功?看看老爷爷的表情是什么样的。
三、引导幼儿为故事取名。
1、给故事取名字。
教师:这么好听的故事还没有名字呢?请小朋友给故事取个好听的名字吧。
2、幼儿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用哪个好。(出示字卡:猴子学样)我们一起来把这个故事完整的欣赏一遍,好吗?教师有表情地讲述一遍故事。
四、表演故事二遍 。
(1)“这么好听的故事小朋友想不想自己来表演呢,想不想学小猴?”教师出示为幼儿准备好的教具,引导幼儿表演两遍。
(2)教师:你们喜欢故事里的谁?为什么?教育幼儿学习老爷爷,碰到困难想办法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效果很好,从幼儿完成目标的情况来看,我觉得PPT的教学效果很好,它直观形象地表现出猴子模仿老爷爷的动态,幼儿很感兴趣。不足之处就是幼儿表现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够准确,老师指挥的较多。我决定把教具投放到表演区,为幼儿播放故事的磁带,让幼儿重复表演,完全掌握故事。
3、中班语言活动我会说动词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说动词,并围绕动词进行发散思维。
2、学习动词玩、拍、抱、踢、打。
3、丰富相关词汇。
4、能自由发挥想像,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玩偶布娃娃、积木、皮球等等。
活动过程
一、动词“抱”
1、做一个抱的动作。
提问:老师在干什么?老师还可以抱什么呢?
2、出示布娃娃、球、被子、积木等。
启发幼儿说出与抱相关的动词词组。
3、不出示任何实物引导幼儿依靠想象围绕“抱”进行发散思维。
二、动词“打”
1、做一个打的动作。
提问:教师在打什么?老师还可以打什么呢?
2、出示毛衣、电话、针、羽毛球拍等。
启发幼儿说出与打相关的动词词组。
3、不出示实物。
引导幼儿围绕“打”字进行发散思维。
以下以同样的方法进行。
三、动词“踢”
四、动词“拍”
五、动词“玩”
活动延伸
我们一起到操场上去玩吧!把准备的玩具放到草地上,去玩一玩、拍一拍、抱一抱、踢一踢、打一打。
活动反思
教材的价值,在于能有效激活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表情文化知识很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故活动设计中处处以“激起幼儿兴趣”为忠旨。
4、中班语言活动一起学动词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让幼儿感受动词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习动词:看、喝、吃、跳并会扩词。
3、在游戏中增加对动词词汇的积累。
4、丰富相关词汇。
5、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磁带:《洋娃娃和小熊跳舞》、《饼干歌》
动词卡片“看、吃、喝、跳”及“阿姨看书、小猫吃饭、狮子喝水、青蛙跳水”的图片;实物衣服球各一。
活动过程:
一:律动《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1、谈话:小朋友们唱得好听,跳得也好看,刚才跳舞时你做了什么动作?
2、讲解什么是动词:刚才小朋友说的拍、跳、蹲、转等这些表示动作的词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动词。请跟我说:表示动作的词语叫做动词。今天我们就“一起学动词”。
二、看图找动词
(一)、师:和我们学动词的还有几个朋友。
1、出示图片1——“小狮子正在喝水。”
①提问:小朋友看谁来到我们班了?它在干什么?幼儿(小狮子正在喝水。)
②小狮子正在做喝水的动作,这里藏着一个动词“喝”。教师出示字卡——“喝”,幼儿识字,看字形,读字音。
2、出示图片2——“小妹妹正在吃饭。”
①提问:这幅图里藏着一个动词?小朋猜是什么?
②师出示字卡——“吃”。幼儿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3、出示图片3——“妈妈正在看书”
①还有谁来了?幼儿(一位阿姨)她在干什么?这里也有一个动词
②师出示动词——“看”。幼儿认读。
4、谁最后一个来了。教师出示图——“青蛙跳水”。
①青蛙在干什么?这里藏着一个什么动词?
②这是动词——“跳”,请跟我说。
(二)、字宝宝找家
这几个朋友都展示了他的动作,那谁能把表示同样动作的词贴在相应的图片下面。(幼儿找动词贴到图片下面)
(三)、用“喝、吃、看、跳”这几个动词分别组词。拓展幼儿思维。
三、扩展思维用动词 刚才小朋友一眼就猜出了老师做的动词,现在我要拿出的东西里可是藏着很多动词。
1、教师出示实物“衣服”:向小朋友展示叠衣服的动作,请小朋友们猜一猜:“老师这是在干什么?”(引导幼儿说:老师在叠衣服。)
我还可以说买衣服。
你能在衣服前面加上动词吗?幼儿拓展思维——()衣服。(拿衣服、卖衣服、洗衣服、叠衣服……)
2、教师出示实物“球”。
这个球里也藏着很多动词,你打算怎样玩这个球呢?
四、听指令演动词 说了这么多动词,我的身体也想要动一动了,我们一起做个游戏吧!
——听指令做动作。我来当发令官,我说——蹲,小朋友就做蹲的动作;我说——抓,小朋友就做抓的动作。
五、延伸活动 小朋友反应真快呀!现在也该动动我们的小手了,听一听,红果果、绿泡泡怎样教我们做饼干。
1、放《饼干歌》幼儿做律动。
2、幼儿律动后师幼谈话:
刚才我们在跳《饼干歌》的时候是怎样做的?
引导幼儿说出:揉一揉、搓一搓、动一动、拍拍拍……
3、延伸活动:我们学会了做饼干,那们就动动我们的小手,用橡皮泥来做一个有创意的饼干吧!
活动反思:
活动一开始,我就运用了常规的导入方法,由于幼儿非常喜欢这首歌曲,所以参与的积极性也比较高,接着我教授了动词的概念。第二个环节幼儿理解的较好,所以在第三,四环节幼儿的参与性较强,特别是第四环节让幼儿动起来,大大提高了幼儿理解动词与实际动作的关系。 整节活动非常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符合中班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思维方式,通过实际操作做到了玩中学,做中学。有四五个孩子的积极性不高,这几个孩子平时就不爱表达,并总比别人慢半拍。相信经过我的努力,会让他们赶上来的。
5、中班语言活动学习动词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在宽松、自由的环境里初步了解动词,会说动词。
2、幼儿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活动过程。
3、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4、丰富相关词汇。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1、录音机、磁带
2、汽球、毛绒玩具、呼拉圈、报纸、皮球、铃鼓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教师与幼儿一起听音乐跳舞。
2、教师提问:你都做了什么?
二、引导幼儿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边游戏边说动词。
(一)教师和幼儿一起示范玩球。
1、教师出示皮球问:这是什么?球是什么样子的?可以怎么玩?
2、请幼儿表演玩球并提问:他在做什么?(幼儿说出动词)
(二)幼儿自选物品进行游戏。
1、教师提出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玩一玩,看谁玩的花样最多,提醒幼儿不要碰到其他人。
2、幼儿自选玩具进行游戏,教师指导。
3、教师提问:你在玩什么?你是怎么玩的?(指导幼儿与小伙伴一起游戏)
4、教师和幼儿一起玩“打人”游戏。
5、指导幼儿整理玩具。
(三)进一步学习动词。
1、教师拿皮球和报纸问幼儿:你刚才是怎么玩的?(幼儿讲述并表演)
2、教师向幼儿说明表示动作的词就叫做动词。
3、幼儿继续表演,讲述自己活动的过程。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观察汽球并提出新的问题:是什么东西让汽球鼓起来的?
活动反思:
活动中幼儿能积极参与,将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通过教师的引导,大胆地用动词进行表述、理解并学习运用了动词“拍”“跳”“打”“转”“揉”“撕”“敲”“抖”等,丰富了幼儿对动词的学习和应用,也有个别幼儿不能将自己的活动过程用正确的动词进行表述,需今后进一步的练习与巩固。
6、中班语言猴子学样教案反思
猴子学样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图片,理解图意,乐意表达自己的理角感觉。
2、了解猴子爱模仿的特点。
3、能对猴子、老公公的动作各表情进行故事表演,激发表演兴趣,担高表演能力。
活动准备:
挂图四幅。
故事表演用的道具:草帽若干、扁担一根、树、猴子的面具。
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出示猴子),它是谁?有一群猴子在树上玩,它们发生了一些很有趣的事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来看一下。
2.出示图一你看到什么?
老公公挑了一担帽子到城里去卖,走累了,坐在大树底下睡觉,发生了什么事?
3.出示图二猴子在树上又叫又跳,老公公怎么了?
急得怎么样?
猴子在干什么?
老公公怎么说?
猴子有没有把帽子还给老公公?
4.出示图三老公公急得怎么样?猴子看见了怎么做?
猴子为什么看见老公公这样做它也这样做?
老公公开始想办法,结果拿到了帽子,老公公想出了什么好办法?
5.出示图四老公公想出什么办法?
6.教师完整讲述图意一7.这个故事还没题目,请幼儿取个题目8.表演故事二遍
(1)现在你们来扮猴子,老公公来扮演这个故事。
(2)这个故事小朋友都很喜欢,下课后,还要表演的继续表演。
活动反思: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幼儿的语言学习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