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班美术冬爷爷礼物--美丽的小雪花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随意把纸撕成大小不同的碎片。
2、享受撕纸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已经学会唱《小雪花》;音乐:小雪花
2、人手一份:白纸、手工纸、盒子、粘有透明胶布的纸团(用于滚雪球)
3、flash下雪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活动。冬爷爷给我们送来了礼物,看看是什么礼物?
观看flash下雪。引导幼儿说说雪花是什么样子的?(雪花是白白的、小小的,一片一片的雪花从天上飘下来了)告诉冬爷爷你们怕冷吗?(冬爷爷我们不怕冷。)
2、讲解撕纸的要领。
今天我们就来撕雪花。?请幼儿把双手举起来,跟随老师的儿歌做动作:大拇指爸爸,食指妈妈来帮忙,撕出小小雪花。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兴趣浓厚,选材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冬天的快乐,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神奇,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知道冬天的特征以及雪花有六个花瓣,整合语言讲述、环境创设、交流互动、动作展现、识字活动、认识了有关雪的文字,并能用语言来表达, 使整个活动形象生动、活泼有趣。
2、小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1-10的序数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过去,我们老师所关心的是如何把教材中的知识灌输给儿童,而无视儿童的兴趣、认识规律及发展水平,幼儿只是简单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只管跟着老师思路走,缺乏自己的思考,其结果是限制了儿童思维的发展。而《纲要》中要求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儿童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原则,所以我们教师应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改变自己的角色和教育方法,和儿童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引导幼儿自主学习。这次学习序数1-10,我首先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通过买东西的游戏情景来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活动中幼儿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活动,当他们从不同颜色的货架格子里买到了所需的物品后,就请幼儿根据格子的颜色特征猜一猜他们是从第几个格格子里买到的物品,而从不同方向数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当大家发生争论时我就引导幼儿思考,使幼儿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灵活地掌握序数知识,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目标
1.认识1-10的序数。
2.通过活动来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3.灵活地掌握序数知识,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灵活地掌握序数知识。
难点: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1.布置小货架超市。
2.扮演各种角色的服装。
3.强调活动中的注意事项。
活动过程
一、自由探索
1.创设超市小货架的教育环境,引导幼儿以角色的身份参与购物。
师:今天,我们来玩超市游戏,你们想买一些什么东西?
幼:自由讨论准备买一些什么东西。
幼儿参与活动。
2.请个别幼儿告诉大家在什么颜色的格子里买到货物,并请其他幼儿猜一猜他是在第几个格格子里买到的东西。
幼1:我在红颜色的格子里买的是娃娃,请大家猜一猜在第几个格子?
幼2:第二格。幼3:第九格。
幼儿争论。
师:启发提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答案呢?”
二、交流讨论
1.师:为什么买同样的东西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幼1:我是从左数到右的。幼2:我是从右数到左的。
师: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吗?幼儿再次思考。
幼1:老师货架有高有低还可以从上往下数。幼2:从下往上数也可以的。
2.师:引导幼儿发现序数可以从不同的方向数,从不同的方向数得出的结论会不同。
3.幼儿分组交流。
幼儿讲讲自己是在从左到右数第x格,从右到左数第x格,从上往下数第x格,从下往上数第x格中买的东西。
4.集体交流:个别幼儿讲述自己所买东西的序数位置,请大家猜一猜他说的东西是在什么颜色的格子里买到的。
三、游戏巩固
1.幼儿分成两组,根据老师要求,依次把不同的物品放回两个货架,比一比哪一组放得又快又对。
2.相互检查放得是否正确,如有放错请幼儿自己改正。
四、活动总结
教学反思
以往,在学习序数的时候,我们在教学中会告诉幼儿应该怎样数,其结果是,限制了幼儿思维的发展,扼杀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本次国培学习,我认识到在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对儿童的引导和启发,把教育的重心从“教什么,学什么”转移到“如何学”上来。因此,我采取了为幼儿创设学习环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并在矛盾中寻找答案的学习方法,从而发现幼儿能积极投入,思维也很活跃。由于所学的内容是幼儿通过实践、思考后自主习得的,幼儿能较快理解并掌握,与此同时,也激发了幼儿大脑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幼儿脑功能的开发。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一日活动中,一定要转变观念,努力贯彻《纲要》精神,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3、小班数学活动认知1--4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熟练地点数4以内各数,能不受物体的颜色、大小、形状等影响,在众多物体中辨认出数量为1、2、3、4的物体。
2、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贴绒图片:1条腿、2条腿、3条腿、4条腿的板凳各一条,1―4的点卡一套,1―4的点卡头饰30个。
2、每个幼儿1―4的点卡一套,数量分别为1―4的实物卡片一套。
3、地上画30个小圆圈,小圆圈分别画1、2、3、4个圆点,不同点数的圈交错排列,相同点数的圈之间相距约25厘米。
活动过程:
1、在贴绒板上摆出1、2、3、4条腿的板凳卡各一条,问幼儿:这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区别?任意指着一条板凳,要求幼儿迅速点数,并说出板凳腿的数量或举起相应的点卡。
指导幼儿比较分析:哪条板凳的腿最多?哪条板凳的腿最少?
2、在贴绒板上摆出1―4的任意一张点卡,让幼儿点数点卡,说出它是几。然后在桌子上摆出相应数量的实物图片。
3、游戏:跳圆圈。
4个幼儿分别点数自己头饰上的圆圈,说出自己头饰上的圆点有几个,然后戴上头饰,站在起跑线上,老师说:“开始”时,每个幼儿沿着与自己头饰上的圆点数相同的圆圈一个接着一个双脚跳,谁先跳完,谁就为赢者,全体幼儿跳完后,交换头饰,再玩一次。
活动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于是就需要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数学活动时要多花心思,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学习。
4、小班科学呼---变大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观察充气过程,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2、能用动作表现玩具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充气玩具,如气球、塑料袋、游泳圈等,打气筒
2、轻松欢快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好玩的玩具,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出示玩具气球,与幼儿一起讨论:气球如何变大?
二、给气球充气
1.教师给气球充气,请幼儿观察。
师:“小朋友仔细看一下气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幼:变大了、、、、、、
教师引导幼儿感受气球的变化:越来越大。
2.教师引导幼儿猜想:如果气球一直充气,会发生什么变化?
三、教师分给每个幼儿一只气球,请幼儿尝试给充气玩具充气并提醒幼儿不要充的过满。
四、师幼共同游戏:变成一只大气球。
1、请幼儿想象自己是一只气球,教师给气球充气
师:“现在请宝宝一起变成一个小气球,老师要开始充气了,气球变大了变大了、、、、、、”
教师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气球渐渐变大的样子。
2、幼儿手拉手拉个圆圈,给气球充气。
师:“现在我们所有的宝宝一起变成一个小气球,我们一起来充气吧!”
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合作表现气球逐渐变大与破掉的情形。
3.幼儿手拉手拉个圆圈,合作表现气球逐渐变大、漏气、越来越小的情形。
五、鼓励幼儿随着音乐变一变。
请幼儿随着越来越强的音乐表现气球逐渐膨胀的过程,随着音乐减弱表现气球越来越小的情形。
六.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尝试用身体的其他部位(如嘴巴、手)来表演变大变小的形象,增加活动乐趣。
活动反思:
气球本身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玩具,通过让幼儿亲自尝试给气球充气,直观形象的让幼儿感受到气球充气过程中的变化。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大胆的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对此活动非常感兴趣,教师带动起幼儿,使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很浓厚,每个环节也初步达到预设的目标。
5、小班美术活动手指点画-小蝌蚪教案反思
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幼儿对美的初步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2、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幼儿学会用手指点画蝌蚪。
4、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5、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
1、选择在春天进行完春游活动以后上本课时。
2、鱼缸若干,里面装上小蝌蚪和少量水草分别摆在每个小组的正中间并用毛巾盖住。
3、调好的黑色颜料(一组一份)、彩色笔(一人一份)、纸张(一人一份)。
4、录音机,欢乐的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1、播放欢乐好听的音乐,老师带领幼儿跟着音乐自由做出舞蹈动作回位置坐好。
2、教师提问引入:“小朋友,你们刚去春游回来,一路上都看见了那些好看的、好玩的美丽景色啊?说给老师听一听!”引出小蝌蚪。
3、教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些可爱的小动物来我们教室里玩,请小朋友们接掉毛巾,看一看,是谁来了?”“小蝌蚪。”“小蝌蚪想和小朋友门一起玩,它们现在要请小朋友仔细的看看,它们长的是什么样子?请能干的娃娃用好听的语言表达出来。”等幼儿说完,教师小结:“小蝌蚪长着大大的脑袋,黑黑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大尾巴。”同时启发幼儿蝌蚪的头圆圆的像幼儿的小手指头。
4、教师“小蝌蚪参观完我门的教室要回家了,我们把它们画下来,以后想它们了就拿出来看好吗?”教师示范讲解蝌蚪的画法: 伸出右手食指,蘸上颜料点在纸上,当小蝌蚪的脑袋。每两个小黑点之间要留足够的空隙。 用毛巾擦掉小手上的颜料。
拿出黑色的彩色笔,给小蝌蚪添画上尾巴。
引导幼儿给小蝌蚪画上漂亮的家——各种各样的水草。
5、 教师发放材料,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6、教师评价,幼儿互相参观。
播放歌曲《小蝌蚪》
幼儿跟随老师一起做游戏,学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样子。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中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活动给我最深的体会就是美术活动要重在引导。以前绘画的形式都是比较枯燥,孩子们的学习也相对呆板。其实,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重在学会多少技能,更多的是要让幼儿学会欣赏美,感受美,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才能真正地懂得创造美。
6、小班美术冬爷爷礼物--美丽的小雪花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随意把纸撕成大小不同的碎片。
2、享受撕纸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已经学会唱《小雪花》;音乐:小雪花
2、人手一份:白纸、手工纸、盒子、粘有透明胶布的纸团(用于滚雪球)
3、flash下雪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活动。冬爷爷给我们送来了礼物,看看是什么礼物?
观看flash下雪。引导幼儿说说雪花是什么样子的?(雪花是白白的、小小的,一片一片的雪花从天上飘下来了)告诉冬爷爷你们怕冷吗?(冬爷爷我们不怕冷。)
2、讲解撕纸的要领。
今天我们就来撕雪花。?请幼儿把双手举起来,跟随老师的儿歌做动作:大拇指爸爸,食指妈妈来帮忙,撕出小小雪花。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兴趣浓厚,选材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冬天的快乐,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神奇,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知道冬天的特征以及雪花有六个花瓣,整合语言讲述、环境创设、交流互动、动作展现、识字活动、认识了有关雪的文字,并能用语言来表达, 使整个活动形象生动、活泼有趣。
7、中班科学活动人体支架------骨骼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对于中班幼儿来说,他们知道人体有骨头,但骨头的具体作用,他们一无所知。为了更深刻地让幼儿理解人体骨骼,从而去保护骨骼,我设计了这节活动。
活动目标:
1、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初步了解骨骼的主要功能。
2、掌握初浅的保护骨骼的办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人体骨骼图、情景
活动过程:
一、情景表演。
“一位小朋友的纸飞机飞到了电风扇上,他想把他取下来,可是怎么也拿不到,于是他搬来了一张椅子站在上面,一不小心,椅子倒了,小朋友也摔了下来,这时他想站起来,可怎么也站不起来,疼得他哇哇大哭。”
引导幼儿认真观看表演。
-------“小朋友他怎么了?为什么站不起来了?可能是什么原因?
1) 、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讨论。
2) 、总结幼儿的观念------他可能是腿摔断了。
二、了解人体的骨骼。 幼儿讨论感知人体的骨骼:
-----“动物有骨头吗?人有没有骨头?刚才那位小朋友腿摔断了说明是什么断了?”(骨头)“骨头断了会怎样?”“人没有骨头哦会怎样?”
1) 、引导幼儿用手摸一摸自己身体各部位的骨头,感知自己的骨骼
2)、出示人体骨骼图,引导幼儿观察,人体各部位的骨骼,了解其名称及其功能。
-----“人的骨骼是由各种大大小小的骨头组成的,他们能保护人体器官。如头骨保护脑,脊椎能支撑身体.”
三、保护骨骼。
1) 幼儿自由讨论。
------刚才那位小朋友骨头受伤了,现在我们一起来给他想想办法,怎样来保护自己的骨骼呢?
2) 总结:我们要多锻炼,多晒太阳,注意营养,不玩危险游戏,防止骨骼受伤。
活动反思:
通过一件事,骨头受伤了,引导幼儿了解,骨头具体作用,人体少了他,会变成什么样?再引导幼儿一起去探讨保护骨头的方法,从而让幼儿有一种去保护自己骨骼的意识。
活动中,因为没有更形象的骨头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光凭教师用嘴讲的去形容,幼儿不能理解,导致部分幼儿环节中秩序混乱。
活动结束后,我发现部分幼儿有了一种保护骨骼的意识,走路原来是跑的,现在也边慢了。 第一环节,我先让幼儿观看情景剧,理解是什么原因小朋友的骨头会断的。这样做为不危险第二环节,幼儿通过观看骨骼图,用手去摸,感知人体骨骼在这一环节中,如果有更形象的人体骨骼,我想效果会更好的。第三环节,既然我们的骨骼这么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幼儿们一起讨论出各种不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