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艺术有趣的“0”教案反思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中班教案 > 中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艺术有趣的“0”教案反思

时间:2022-04-19 17:17:15

中班科学、艺术有趣的“0”教案反思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班科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中班科学、艺术有趣的“0”教案反思

  活动形式:分组预设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理解“0”在不同地方的不同名称和用途。

  2、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圆形上添画成各种东西。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引导幼儿观察圆形的物品。

  2、物质准备:

  (1)环境创设:数学城、音乐城、字母城。

  (2)“0”娃娃图片。

  (3)白纸、蜡笔。

  预设过程:

  1、出示“0”娃娃,引出课题。

  “有一个小娃娃,长得是什么样子的呢?瞧,这就是它的样子——0。”(出示“O”娃娃)幼儿讨论小娃娃的样子像什么?

  2、鼓励幼儿给“0”娃娃取名字。

  “小娃娃的样子可爱极了,可是这个小娃娃还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小朋友,你们能帮它取一个名字吗?”

  3、游戏:“捉迷藏”。帮助幼儿理解“0”在不同地方的不同名称和用途。

  (1)提出做游戏的要求。

  (2)放音乐,幼儿随音乐做动作。

  (3)幼儿分别到数学城、音乐城、字母城寻找“0”娃娃,用多种形式帮助幼儿理解“0”在不同地方的不同名称和用途。

  4、鼓励幼儿探索、寻找、发现更多与“0”有关的东西,给它取上好听的名字。

  5、幼儿创作:《会变的“0”》。

  (1)发挥幼儿想象力,说说“0”还可以变成什么东西?

  (2)启发幼儿在“0”上添画,变成一样新的东西。

  6、展示幼儿作品、互相交流。

  活动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图片展示,让小朋友接触到“0”,并感受“0”的用途、了解“0”的意义。课堂上小朋友听故事很认真,回答问题积极。特别是在故事讲到小猴吃光了桃哭的时候,小朋友明白小猴不喜欢“0”是因为“0”表示没有,小猴不喜欢没有桃子这儿给小朋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果有机会重新上这节课,我会搜集很多关于“0”的故事,利用幼儿喜欢听故事这一特点。让幼儿在故事中学,快乐中成长。

2、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转动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探索活动中,发现转动的很多有趣现象。

  2、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3、为自己和同伴的成功而高兴,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玩具汽车、塑料玩具、牙签、圆纸片、风车、线圈、棍子、卷笔刀、各种瓶盖、钟表、纸杯、雨伞等

  2、录音机、DVD、电视、电脑

  3、榨汁机、瓶水

  活动过程:

  (一)、我首先设计情节来引出转动并揭示课题:

  1、老师想喝水了,谁能帮我把瓶盖打开?刚才你是怎样把盖子打开的?(引出“动”,再引出“转动”。)

  2、教师再次演示几样能转动的物体,(伞、钟)让幼儿找找他们的共同点,让幼儿找的同时引出“转动”。

  (二)、让幼儿参观“转转转”展览会,(准备:伞、钟、自行车、纸杯、风车、硬纸片、牙签等),幼儿通过操作、探索,直接感性地获得经验。但是在操作前我提了几个要求,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培养幼儿边操作边思考问题的习惯。我设计的题问是: (1)哪些东西能够转动? (2)它们又是怎样转动的?

  1、幼儿分组探索、操作时,教师适时介入,观察引导。

  2、等幼儿操作完后进行交流,请部分幼儿上来说说你是怎么玩的,把幼儿的玩法呈现出来,初步让幼儿了解转动原理。

  3、最后教师进行小结:这些物体的转动都是围着一个转动轴作圆周运动。(但考虑到中班幼儿对转动轴不是很理解,于是我再次演示伞的转动,让幼儿找找转动轴在哪里,以加深印象。)

  (三)、提问:

  1、生活中有哪些东西运用了转动?引导幼儿说出电风扇、钟、自行车、门等。然后我制作了课件,让幼儿从图片中更直观地得到启发。

  2、转动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好处?

  (四)、运用转动的原理,享受现代科技带给我们的好处。我出示榨汁机,并进行演示,让幼儿品尝果汁。

  活动反思: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学为切入点,尝试了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也遵循了纲要中的多种原则。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通过提供多种幼儿身边熟悉的操作材料进行操作、观察、猜想、思考中体验、获取有关转动的知识经验。在交流中,我采取了自由交流、小组交流、集体交流的形式,让幼儿去探索发现。但在交流时,我对幼儿的问题太单一,只是问问孩子是怎么把物体转起来的,忽视了物体转动时的有趣现象,没有作很仔细的观察。

3、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水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很多幼儿都喜欢玩水,特别是每次下雨过后,孩子们都喜欢朝有水的地方踩去,溅起的水花让他们兴奋不已,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探究欲望,我在孩子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在尝试活动中,感知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会流动的特性。

  2、了解糖、盐等物质的融化现象。

  3、培养幼儿热爱科学,乐于尝试的精神。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感知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会流动的特性。

  2、了解糖、盐等物质的融化现象。

  教学难点:1、了解糖、盐等物质的融化现象。

  活动准备

  1、一玻璃杯水、一玻璃杯牛奶、雪花片。

  2、洒水壶、篮子、有洞的塑料袋若干。

  3、一次性透明的杯子、小勺子,白糖、盐、铁、塑料品、毛巾等 人手一份。

  4、水宝宝图片一张

  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主题:

  教师:今天有一位小客人来我们班做客,小朋友你们看看是谁啊?(出示水宝宝图片)

  教师:你们喜欢水宝宝吗?水宝宝它呀有很多的秘密,你们想知道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水的秘密吧。

  二、探索活动(一)

  1、闻一闻,尝一尝

  教师出示一玻璃杯水,一玻璃杯牛奶,幼儿通过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感知水的特性(水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的,牛奶是有颜色,有味道的)

  2、猜一猜

  教师分别在盛有水和牛奶的玻璃杯里放进彩色雪花片,请幼儿猜一猜水里有什么?牛奶里有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讲出水是透明的,能看得见里面的东西,牛奶是不透明的,看不见里面的东西)教师:刚才我们发现了水的一个秘密,原来它是无色无味、透明的,现在我们再来玩一玩水,看看你还会发现什么?

  探索活动(二)

  1、盛水活动

  请幼儿用洒水壶、篮子、有洞的塑料袋盛水

  教师:老师今天给小朋友准备了很多玩水的东西,有浇花用的洒水壶、篮子、有洞的塑料袋,现在请你们用它们来盛水,看能不能把水盛起来,为什么?(引导幼儿讲出结果,水是会流动的)

  教师:那我们就来看看水到底会不会流动呢?(教师操作)分别用洒水壶、篮子、有洞的塑料袋盛水。

  教师小结:原来水真的会流动。小朋友真棒,那么水还有没有秘密呢?

  2、溶解实验

  (1) 请幼儿把桌上的白糖、盐、铁、塑料品等分别放在自己的水杯中,然后告诉大家你放了哪些东西?

  (2) 请幼儿用小勺在杯子里搅一搅,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

  (3) 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实物在水中的变化,相互交流实验结果。

  (4) 请幼儿讲述实验结果。

  教师:现在老师请几位小朋友到前面来告诉大家你的杯子里还能看到几样东西?还有几样东西到哪里去了?(引导幼儿说出有几样东西被水溶解了)

  教师: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些东西是不是会被水溶解了呢?(教师操作)分别把白糖、盐、铁、塑料品放进水杯里。

  教师小结:白糖和盐真的被水溶解了。

  3、扩散性思维: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东西被水溶解吗?

  三、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发现了水的很多秘密,它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会流动的,有些东西还会被水溶解。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说一说怎样用水和保护水的洁净。

  教学反思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幼儿对水非常感兴趣,本次活动幼儿的积极性都很高,能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操作材料进行操作,在活动中,我先让幼儿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满足了幼儿的好奇、探索,希望尝试的欲望,强调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活动开始,我首先出示了小客人水宝宝。让幼儿去探索水宝宝的秘密,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情绪。在探索活动(一)中,我通过闻一闻,尝一尝,猜一猜,感知了水的特性之一,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在探索活动(二)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材料,让幼儿在盛水活动和溶解实验中,感知了水是流动的及有些东西在水里会被溶解,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

  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那就是在每个活动环节的时间把握上还比较欠缺,尤其是要把握好个体操作与集体分享交流的时间分配,幼儿的自由探索时间再适当长些。

4、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指纹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是 “观察自己的手”,从而问学生有关指纹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交流成果,最后让学生初步知道人们利用指纹的特点在高科技领域的运用。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表述能力、思维的概括能力、创造能力及想象能力;多方面发展儿童多元化智能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和创新精神。在引入时,我出示学生自己画的指纹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将指纹的作用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指纹的奇妙。在生活中,学生观察过自己的指纹,但这种观察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因而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指纹。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探索自身的兴趣。

  2、培养幼儿细致的观看才能。初步认识指纹的形状和性质。

  3、指引幼儿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初步了解指纹在生活中的应用。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的仔细观察能力

  难点:学生了解、熟悉指纹的形状

  活动准备

  1、 红色印泥若干盒:白纸,抹布若干。

  2、放大镜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给幼儿讲一个关于用指纹破案的故事,引起幼儿观看指纹的兴趣。

  二、展开

  (一)印指纹

  让幼儿用手指蘸印泥将指纹印在纸上,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二)观看指纹

  1。指引幼儿用放大镜观看自己的指纹和纸上的指纹印,说说自己的指纹是什么样的,它像什么。

  2。指引幼儿互相观看指纹印,说说每个人的指纹有什么不同。

  三、懂得指纹的作用

  1。出示老师们的两种较为典型的指纹印,指引幼儿观看它们的差别,找一找自己指纹的特点。

  告诉幼儿;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而且指纹永远不会变,因此可以用来辨认人。

  2。演示用蘸有印泥的手指一一触摸玻璃杯、笔、电话等物,请幼儿说说有什么发现。当我们的手指和物体接触时,将会留下指纹。

  这一点对哪方面有帮忙?(警察叔叔能够应用罪犯留下的指纹作为证据抓住罪犯。)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理解并知道自己的手指的指纹,也让学生初步知道,虽然我们都有指纹,但因为遗传原因,他们各有不同,也让学生初步知道自己手指的指纹有三种,(箕形指纹,弓线指纹,和斗形指纹)也让学生初步了解我们每个人的指纹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让学生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警察就是利用这点讲罪犯抓住的,医生也是通过指纹检查出很多疾病的等 。

5、中班科学有趣的0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幼儿理解“0”在不同地方的不同名称和用途

  2、幼儿能发挥想象力,在活动中大胆表达自己。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课件 “0”娃娃

  活动过程:一,通过娃娃,引起幼儿对“0”的兴趣

  T:我们班来了位小客人。

  T:他长得什么样子?

  T:谁来帮他取个名字?(可爱宝宝)

  二、理解“0”的各种不同意义

  1、T:可爱宝宝要去旅游了。他邀请小朋友们和他一起去,你们愿意吗?(PPT呈现数字城堡,音乐)

  T:你来踩一踩,城堡里住着谁?

  T:我们一起来敲敲门。(幼儿边看PPT边说数字)

  T:有个数字宝宝迟到了。他是谁?表示什么意思?

  T:这些数字宝宝要和我们小朋友做游戏

  2、T:嘀嘀嘀,我们又要出发了。

  T:谁来猜一猜这是什么城堡?从哪里看出来的?

  T:节奏宝宝在做游戏,我们的可爱娃娃也藏在里面,找一找。

  T:他在城堡里表示什么意思?

  T:城堡里的居民要和小朋友们玩个小游戏。

  3、T:嘀嘀嘀,请上车。这次我们来到一座美丽的城堡。

  T:这是一座图形城堡,猜一猜里面住了哪些图形?

  T:图形城堡里也有一个宝宝和可爱娃娃一模一样,他是谁?

  T:椭圆形和圆形兄弟俩请小朋友帮忙,找一找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呢?

  三、联系生活中的“0”

  T:可爱娃娃在数字城堡中是数字0。在音乐城堡中是休止符,在图形城堡里是椭圆形。

  T: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讨论下,还在哪里见过和可爱娃娃一样的宝宝?

  四、延伸

  1呈现其他不同意义的“0”

  T:其实身边还有许多和可爱娃娃一样的宝宝等你去发现呢。

  教学反思:

  活动中的情境表演不仅让幼儿了解的“0”在自然数列中的排列位置,而且激起了幼儿对“0”探究的强烈兴趣,城堡中的数字娃娃找朋友环节为“0”找什么样的朋友埋下了伏笔,留了个悬念,从而帮助幼儿进一步认识了“0”,生活中“0”的运更让孩子接近了生活,提现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的数学教育理念。“0”的舞蹈让数学活动变得生动、鲜活起来,激发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把本次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6、中班科学、艺术活动有趣的“0”教案反思

  活动形式:分组预设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理解“0”在不同地方的不同名称和用途。

  2、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圆形上添画成各种东西。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引导幼儿观察圆形的物品。

  2、物质准备:

  (1)环境创设:数学城、音乐城、字母城。

  (2)“0”娃娃图片。

  (3)白纸、蜡笔。

  预设过程:

  1、出示“0”娃娃,引出课题。

  “有一个小娃娃,长得是什么样子的呢?瞧,这就是它的样子——0。”(出示“O”娃娃)幼儿讨论小娃娃的样子像什么?

  2、鼓励幼儿给“0”娃娃取名字。

  “小娃娃的样子可爱极了,可是这个小娃娃还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小朋友,你们能帮它取一个名字吗?”

  3、游戏:“捉迷藏”。帮助幼儿理解“0”在不同地方的不同名称和用途。

  (1)提出做游戏的要求。

  (2)放音乐,幼儿随音乐做动作。

  (3)幼儿分别到数学城、音乐城、字母城寻找“0”娃娃,用多种形式帮助幼儿理解“0”在不同地方的不同名称和用途。

  4、鼓励幼儿探索、寻找、发现更多与“0”有关的东西,给它取上好听的名字。

  5、幼儿创作:《会变的“0”》。

  (1)发挥幼儿想象力,说说“0”还可以变成什么东西?

  (2)启发幼儿在“0”上添画,变成一样新的东西。

  6、展示幼儿作品、互相交流。

  活动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图片展示,让小朋友接触到“0”,并感受“0”的用途、了解“0”的意义。课堂上小朋友听故事很认真,回答问题积极。特别是在故事讲到小猴吃光了桃哭的时候,小朋友明白小猴不喜欢“0”是因为“0”表示没有,小猴不喜欢没有桃子这儿给小朋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果有机会重新上这节课,我会搜集很多关于“0”的故事,利用幼儿喜欢听故事这一特点。让幼儿在故事中学,快乐中成长。

7、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0教案反思

  有趣的“0”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0”,了解“0”的重要作用。

  2、知道“0”可以表示“没有”、可以表示起点,“0”和其他数字组成的不同数字代表不同的数量。

  3、对生活中的“0”感兴趣,乐于探索、感知“0”在生活中所表达的不同意义。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PPT课件;积木5块;温度计、尺子、弹簧秤等实物;门牌号、车牌号、电话号码、比分牌、球衣等图片;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初步感知数字“0”。

  1、师:我们现在来玩一个游戏,老师说数字,请你用你的小手准确的表示出来。

  2、在桌子上摆出五块积木:桌子上有几块积木?

  从5—0逐一递减,每次拿走一块,提问:桌子上现在有几块积木?用什么数字宝宝来表示桌子上积木的数量?桌子上没有积木了,用什么数字宝宝来表示?

  二、欣赏故事《“0”又回来了》,感知“0”在数字中的重要作用。

  1、师:“0”既然是表示“没有了”,那能不能干脆不要这个“0”?为什么?

  2、幼儿自主讨论,教师视情回应。

  3、绘声绘色的讲述故事,引起幼儿探讨“0”的兴趣,了解“0”的作用。

  4、提问:为什么大家要去找数字“0”呢?“0”到底有没有用呢?

  三、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0”的作用,了解“0”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1、提问:你们在哪里见过“0”?他表示什么意思?

  2、根据幼儿的回答视情小结3、分组自取温度计、尺子、弹簧秤等实物,门牌号、车牌号、电话号码、比分牌、球衣等图片,观察并说说“0”在哪里,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帮助幼儿理解“0”在生活中的不同含义)。

  4、小结:门牌、车牌、电话号码、球衣上的“0”都表示一个数字;温度计上的“0”读作零度,表示温度,也表示分界线,从“0”开始越往上温度越高(热),越往下温度越低(冷);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从“0”计量长度、高度等;球赛时比分牌上的“0”表示没有进球,0:0表示平局,0:1表示一方进了一个球。“0”的作用真大,“0”用在不同的地方表示不同的含义。

  本活动的重点是认识数字“0”及其重要作用,知道“0”可以表示“没有”、可以表示起点,“0”和其他数字组成的不同数字表示不同的数量;难点是探索、感知“0”在生活中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附:故事“0”又回来了在数字王国里,0一直想和其他数字宝宝做朋友,可大家觉得他表示什么也没有,是没用的,都瞧不起他,连最小的数字“1”页不愿意理他。

  0来到商店前,看见一个空的价格牌就站了过去,商品的价格一下子就变成了“0”,成了免费的,售货员马上把0轰走了,0很伤心,离开了数字王国。

  0走了以后,数字王国可乱套了,大象伯伯用长鼻子卷来10只香蕉,1—9的数字宝宝使尽浑身解数,想尽了办法,还是写不出香蕉的数量。售货员找不到0,也犯愁了,原来鞋子的标价是10元的,现在变成1元了。

  这时候,大家才明白0也是很重要的,每个数字也都有自己的作用,少了谁都不行。于是,大家一起去把“0”请了回来。当0回到数字王国时,大家可开心了。我们又能写出10支香蕉了,又能准确的标出10元的价格了。原来,0和其他数字宝宝组合在一起可以表示一个数量,从此,大家再也不觉得0没有用了,他们和0成了好朋友。

  教学反思:

  活动中的情境表演不仅让幼儿了解的“0”在自然数列中的排列位置,而且激起了幼儿对“0”探究的强烈兴趣,城堡中的数字娃娃找朋友环节为“0”找什么样的朋友埋下了伏笔,留了个悬念,从而帮助幼儿进一步认识了“0”,生活中“0”的运更让孩子接近了生活,提现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的数学教育理念。“0”的舞蹈让数学活动变得生动、鲜活起来,激发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把本次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推荐 会变的颜色_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小火箭上天_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球宝宝玩滑梯_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为什么会放屁_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什么东西能滚动_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有趣的玩沙_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自由自在的电线_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能用的水只有这点儿_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嘟嘟火车_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蚯蚓和老鹰_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不喝水的蜡_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认识水果和水果干_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多彩的肥皂常识_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冰娃娃_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稻子和麦子_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下雨的秘密_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认识各种各样的口袋_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怎样固定小图片?_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最新中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公开课有趣的乒乓球教案反思 中班科学公开课图形宝宝找家教案反思 中班科学树木是我们的好朋友教案反思 中班科学公开课水到哪里去了教案反思 中班科学人类的好朋友小青蛙教案反思 中班科学公开课谁住在皮球里教案反思 中班科学优质看会跳舞的豆子教案反思 中班科学生成课程颜色变变变教案反思 中班科学优质课蔬菜从哪里来教案反思 中班科学领域比较粗细(量)教案反思

相关信息 中班安全电的用处多教案反思 中班趣味体育游戏切西瓜教案 中班歌表演优秀猫咪教案反思 中班健康体育寻宝藏教案反思 中班科学物体的弹性教案反思 中班主题不随便喂小动物教案 中班健康小鼻子真灵教案反思 中班美术美丽的雨花石教案反思 中班语言设计我的名片教案反思 中班健康教案轻轻的打喷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