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班语言方脸公公和圆脸婆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情节,感受故事的幽默,知道物体有方有圆,各有用处;
2、乐意观察,大胆表述对周围物体形状的认识,知道圆形和方形都广泛地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
3,愿意积极参与讨论故事情节并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想法,从而理解两故事人物分与合的心理变化。
4,体会一家人在一起和睦、开心地生活才是快乐。
5,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6,体会做事要仔细,不要粗心大意。
活动准备:
1,方脸公公和圆脸婆婆图片各一张。PPT展示。
2,《方脸公公和圆脸婆婆》故事图片,熟知部分家具。PPT展示。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欣赏故事的兴趣_--谈话导入
(1)、老师今天要给小朋友们讲个好玩的故事,在此之前先看看几张图片吧
(2)、启发幼儿观察老公公和老婆婆的主要外貌特征--老公公挺瘦,长着长脸盘,老婆婆挺胖,长着圆脸盘。 出示图片,鼓励幼儿给他们取个名字(方脸公公和圆脸婆婆)
教师介绍人物。
2.引导幼儿分辨方和圆,出示PPT图画,请幼儿观察图画,激发幼儿的兴趣
(1)、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回忆什么是圆和方,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东西有圆也有方?举例子。
(2)、出示PPT 图片,请小朋友帮忙找一找,看看哪些东西是方的,哪些东西是圆的。
3、启发幼儿讨论"是分好还是不分好"。
(1)、那么老公公和老婆婆是怎么分的呢?"老公公站在院子里一看"到"褂子是方的,袖子是圆的!"
(2)、这可怎么办呢?他们老两口分了一上午,越分越分不清。小朋友们觉得能不能把所有的方的和圆的都分来呢?为什么?
(让幼儿懂得了圆有圆的用处,方有方的用处,就像方脸老公公的圆眼睛和圆脸老婆婆的方牙齿一样,缺了哪一样,就发挥不出它的作用。)
4、一家人在一起才开心。
(1)、"老公公和老婆婆分开了吗?"(没有) 为什么呢?(引导幼儿讲出一家人在一起才开心)
(2)、一家人在一起,不吵架,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开开心心才最重要!
(小朋友们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也要懂得互相帮助,包容谦让,这样才能每天开心快乐,知道吗)
反思:
认识几何图形一般都比较单调、抽象,但如果通过趣味性的故事来学习几何图形的话,既能让幼儿区分开圆形和方形,又能在寻找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形状时了解到了其他的图形,让幼儿形成一定的图形概念。同时,将处事道理融合在故事之中,让幼儿从中得到感悟。
2、小班语言活动方脸公公和圆脸婆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知道圆形和方形都广泛地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1.方脸公公和圆脸婆婆图片各一张。
2.故事配图。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欣赏故事的兴趣。
出示方脸公公和圆脸婆婆图片,教师介绍人物。
2.完整地欣赏故事。
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
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里有谁? 方脸公公和圆脸婆婆都找到了哪些东西?
3.理解故事内容。
教师结合挂图再次讲述故事,重点帮助幼儿感知故事中的事物都是圆和方相结合的特点。
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圆形和方形的东西,它们合在一起就变出了许多有用的东西,圆形和方形都是我们的好朋友。
活动建议:
该活动还可以采用故事《圆圆和方方》进行。
活动评价:
1.对故事内容感兴趣。
2.知道生活中有许多圆和方相结合的物体。
(附)故事 方脸蛋和圆脸蛋
方脸公公长着方脸盘,圆脸婆婆长着圆脸蛋,方脸公公喜欢方的东西,圆脸婆婆喜欢圆的东西。
一天, 方脸公公和圆脸婆婆决定比一比家里方的东西多还是圆的东西多。唉呀!这还真不好比呢! 桌面是方的,可桌腿是圆的;录音机是方的,可上面的喇叭是圆的;装果汁的瓶子是方的,可瓶盖是圆的;门是方的,可门锁却是圆的。比着比着,方脸公公和圆脸婆婆都笑了,一齐说:“方的和圆的都是我们的好朋友!”
活动反思: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幼儿的语言学习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
3、小班语言活动太阳公公和月亮阿姨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白天真热闹、夜晚静悄悄”两者视听觉对比形成的动静交替及诗歌所营造的艺术氛围。
2、体验“热闹”与“安静”所带来的不同情绪,学习有表情地朗诵诗歌。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5、引导幼儿在诗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两段不同风格的音乐,两幅不同意境的背景图,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小图片
活动过程:
1、游戏:为太阳公公、月亮阿姨找朋友
以故事引入:从幼儿的好朋友谈起,小鸡和小鸭是好朋友,小花和小草是好朋友,太阳公公和月亮阿姨也想找到它们的好朋友。太阳公公说:“我喜欢热闹。”月亮阿姨说:“我喜欢安静。”谁是它们的好朋友呢?小朋友能帮忙找一找吗?
提供桔黄色背景纸和黑色背景纸,分别弹奏两段不同风格(欢快跳跃的、舒缓轻柔的)的音乐,教师随音乐语言提示:“太阳公公出来了”“月亮阿姨出来了”,鼓励幼儿把小图片(与儿歌内容有关的玩耍中的小动物、睡梦中的小景物)送到不同的背景纸上。
和幼儿一起观察两组图片,说说太阳公公(月亮阿姨)的好朋友是谁?为什么是太阳公公(月亮阿姨)的好朋友?(引导幼儿说出太阳公公出来了,天亮了,小动物们都醒过来了,都到外面来玩了;月亮阿姨出来了,天黑了,小花小草都睡着了)
2、利用图示学习诗歌
(1)这些小图片中藏着一首好听的诗歌,请小朋友们仔细听,诗歌里说到了谁,把他们从小图片中找出来,按顺序排排队。(教师用两种不同的语调示范朗诵:太阳出来了,小兔醒来了,小狗醒来了,白天真热闹。月亮出来了,小花睡着了,小草睡着了,夜晚静悄悄。)
(2)随钢琴伴奏朗诵第二遍,请小朋友跟着朗诵,检查小图片是否排对了,并除去多余的小图片。
(3)提问:为什么说白天真热闹?(小结:太阳出来了,小动物们都醒来了,大家在一起玩,白天真热闹。)夜晚是怎样的?(小结:月亮出来了,小花小草都睡着了,到处都很安静,夜晚静悄悄。)
一起念念这首好听的诗歌。(有几张小图片藏起来了,小朋友能把这首诗歌念出来吗?)
3、根据学习创编诗歌
(1)老师把躲起来的小图片找出来(出示不同的两副小图片),小朋友能把它们编进诗歌里吗?(请小朋友排列两幅小图片,然后根据图示念一念)
(2)请小朋友来找找躲起来的小图片(提供与前不同的图片),排一排,念一念。
(3)教师为幼儿创编的儿歌钢琴伴奏,一起念一念新编的儿歌。
小结:这首儿歌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太阳和月亮》,谁知道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首儿歌讲的就是太阳公公、月亮阿姨和好朋友一起玩的事情。)
4、游戏:和太阳公公、月亮阿姨一起玩。
小朋友愿意和太阳公公、月亮阿姨一起玩吗?请你听仔细,谁出来了?你可以怎样玩?(鼓励幼儿听音乐做动作,两段不同风格的音乐交替,最后随太阳出来的音乐到外面玩。)
活动反思:
这首诗歌主题单纯,内容浅显;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富有儿童情趣;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朗读和记忆,选择这首诗歌,因为我认为它的文学形式易被小班幼儿所接受,不但可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还可从小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4、小班语言公公和冬冬教案反思
活动目的:
1.会说绕口令,乐意学习绕口令。
2.能清晰地发"冬"和"公"的音.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知道"上""下"方位词,懂得尊敬老人。
2.物质准备:一个老人(公公)和一个小孩(冬冬)的图片。
3.材料准备:亲子手册《领域活动买柿子》
活动过程
1.导入。
出示冬冬和公公的图片。
引导语: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客人,小朋友叫冬冬,还有一个老爷爷叫公公,冬冬住在楼下,公公住在楼上。冬冬小朋友和老爷爷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一起来念念。
2.引导幼儿理解绕口令的内容。
教师操作图片,朗诵绕口令;幼儿倾听。
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教师再次念绕口令,提问:
楼上住的是谁?楼下住的是谁?
小东东问老公公什么?
老公公走路为什么要扶小冬冬?
最后冬冬说什么?老公公又说什么?
幼儿自由讲述。
3.引导幼儿念绕口令。
引导语:今天学的这首儿歌是绕口令,注意念的时候别念错了。
教师知道幼儿念,提醒幼儿念准ong音。
幼儿集体练习,注意提醒幼儿要咬准字音、完整地念。
教师示范快速念,引导幼儿由慢速念到快速念。
幼儿分散练习。
活动反思
绕口令对于孩子们来说,接触的非常少,但它特有的快节奏的朗诵,使幼儿非常的感兴趣。
在活动中,我发现小朋友都表现的很认真,整个活动下来基本上能够把绕口令朗诵下来,这为最后的朗诵比赛环节奠定了基础。我给小朋友们出示的图文并茂的绕口令字卡非常实用,孩子们朗诵的时候不用两边看,而且掌握的非常好。
5、小班语言方脸公公和圆脸婆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情节,感受故事的幽默,知道物体有方有圆,各有用处;
2、乐意观察,大胆表述对周围物体形状的认识,知道圆形和方形都广泛地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
3,愿意积极参与讨论故事情节并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想法,从而理解两故事人物分与合的心理变化。
4,体会一家人在一起和睦、开心地生活才是快乐。
5,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6,体会做事要仔细,不要粗心大意。
活动准备:
1,方脸公公和圆脸婆婆图片各一张。PPT展示。
2,《方脸公公和圆脸婆婆》故事图片,熟知部分家具。PPT展示。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欣赏故事的兴趣_--谈话导入
(1)、老师今天要给小朋友们讲个好玩的故事,在此之前先看看几张图片吧
(2)、启发幼儿观察老公公和老婆婆的主要外貌特征--老公公挺瘦,长着长脸盘,老婆婆挺胖,长着圆脸盘。 出示图片,鼓励幼儿给他们取个名字(方脸公公和圆脸婆婆)
教师介绍人物。
2.引导幼儿分辨方和圆,出示PPT图画,请幼儿观察图画,激发幼儿的兴趣
(1)、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回忆什么是圆和方,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东西有圆也有方?举例子。
(2)、出示PPT 图片,请小朋友帮忙找一找,看看哪些东西是方的,哪些东西是圆的。
3、启发幼儿讨论"是分好还是不分好"。
(1)、那么老公公和老婆婆是怎么分的呢?"老公公站在院子里一看"到"褂子是方的,袖子是圆的!"
(2)、这可怎么办呢?他们老两口分了一上午,越分越分不清。小朋友们觉得能不能把所有的方的和圆的都分来呢?为什么?
(让幼儿懂得了圆有圆的用处,方有方的用处,就像方脸老公公的圆眼睛和圆脸老婆婆的方牙齿一样,缺了哪一样,就发挥不出它的作用。)
4、一家人在一起才开心。
(1)、"老公公和老婆婆分开了吗?"(没有) 为什么呢?(引导幼儿讲出一家人在一起才开心)
(2)、一家人在一起,不吵架,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开开心心才最重要!
(小朋友们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也要懂得互相帮助,包容谦让,这样才能每天开心快乐,知道吗)
反思:
认识几何图形一般都比较单调、抽象,但如果通过趣味性的故事来学习几何图形的话,既能让幼儿区分开圆形和方形,又能在寻找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形状时了解到了其他的图形,让幼儿形成一定的图形概念。同时,将处事道理融合在故事之中,让幼儿从中得到感悟。
6、中班社会方脸公公和圆脸婆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运用已有的图形经验,区分方形和圆形。
2、知道在同一物体某些面上能找到方和圆两种形状。
3、培养观察,比较能力。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准备:
1、圆形的物体(如圆镜子、碗、脸盆、笔筒、转盘等)和方形的物体(如毛巾、拎包、书、小方凳等)若干。
2、同时具有圆形和方形的物体若干,如电话、钟(外框方形和钟面圆形的)、饼干箱、纸巾盒等。
活动过程:
一、引出故事:
1、介绍故事名称——方脸和圆脸,猜猜故事里可能会讲些什么?
2、介绍主人公——方脸公公和圆脸婆婆,并认识他们的外貌特征(方和圆)。
二、理解故事
1、讲述故事开始至“吵着要分家”。
——方脸公公和圆脸婆婆怎么了?
——介绍方脸公公的东西和圆脸婆婆的东西,发现分类的依据。
2、初次尝试根据形状分类。
——出示需要分类的物品,说说有些什么。
——摆弄物品进行分类。
——观察分类的情况,判断:方脸公公拿到的是不是都是方的?圆脸婆婆拿到的是不是都是圆的?
3、继续讲述故事,引出再思考的问题。
——哪些是方脸公公和圆脸婆婆争着都说属于自己的东西?
——为什么方脸公公和圆脸婆婆不再吵架了?
三、迁移经验
回忆生活中的物品、玩具等,看看有没有同一件东西上既有方形又有圆形两种形状特征。
活动延伸:
1、请孩子继续观察收集生活中既有方又有圆的物品,将图片和相关资料带到幼儿园,布置在一起,相互交流。
2、改编故事《方脸和圆脸》,试着编画《红脸和白脸》、《三角爷爷和梯形奶奶》等故事书。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与以往不同,是以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主线逐渐展开,对于习惯计算课的我来说,有了一定难度。如何让丰富精彩的故事情节变得不是那么重要,将孩子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故事中蕴含的数学中——重点突出感知圆与方形的交集的这一元素。所以把握好本次活动的主旨,让故事为数学所用,体现出故事本身蕴涵的数学思想十分重要。
1、前期经验的准备充足:
我在开展活动前请家长配合本次活动带领自己的孩子一起找找家中的圆和方形的物品。所以在活动中,当问及幼儿这方面的问题时,孩子们的回答还是很积极,答案也是很丰富的。
2、提问的语句需要精心组织:
既然本次活动不是简单的故事讲述,那教师的提问重点就应该放在图形感知上。教师在第一环节介绍主人公时(幼儿园学习网www.qinzibuy.com),应重点让孩子观察公公婆婆的不同脸型(方和圆),忽视掉其他无关元素。
环节中有一处的提问我放弃了回应幼儿的提问,幼儿说分家就是离婚时,我没想到幼儿会说出离婚这个词,于是我就用了“哦”简单带过。其实可以正面回答幼儿,告诉他“嗯,这是你的理解,离婚也是分家的一种”来予以回应。并解释分家的真正含义——将家里的东西一分二,一些给公公,另一些给婆婆。“你们猜猜,公公和婆婆都会拿走什么形状的东西啊?”这样成功地将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数学方面,不再纠结于分家的这个问题。
3、故事内容不够贴近生活,可否自己适当地改编:
例如在讲到故事中又有方又有圆的小桌子,幼儿普遍不能理解。“哪里有圆的东西啊,老师?”这和幼儿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他们对于圆形的钉子认知较少。钉子作为家具的内垫物,幼儿不易观察,这也就造成他们很难理解这个环节。因此我是否可以在保证目标的前提下对故事中的物品进行适当地调整,将小桌子换成便于幼儿能够看见的微波炉,燃气灶等。这些物品体积大,自己的圆形和方形也更为明显,易于孩子们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