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班社会让我带你们逛一圈吧教案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会与同伴拉成一个圆圈朝一个方向边唱边走,并在歌曲的最后一小节立即停止不动。
2、大胆想出新的停止不动的动作,快乐的游戏。
3、在学习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4、通过整体欣赏音乐、图片和动作,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教学准备:
1、对圆形有一定的认知经验。
2、配套音乐。
教学重点与难点:
拉成圈朝一个方向走,并在最后一小节立即停止不动,大胆想出不动的动作。
教学方法与手段:
谈话讨论法、游戏教学法
活动过程:
一、学习拉圈朝一个方向走。
1、师:小朋友们,想一想,我们怎样做,才能排列才能变成一个大圆圈呢。请大家讨论一下。
2、师:再想一想,大圈怎样才能转起来呢。
3、教师指导幼儿走圈。
幼儿活动:
幼儿排成大圈幼儿排成圈转起来手拉手,身体转向同一方向并进行(如,向右,则右脚开始走)
设计意图:
引导幼儿学会走圈,为下面做铺垫。
二、欣赏歌曲,学玩游戏。
1、老师唱歌。“请小朋友听一听老师唱的歌,都唱了些什么?”
2、老师唱歌,“老师来唱歌,请小朋友根据老师的歌来走圆圈,要记得最后蹲下不动。”
3、带领幼儿一起边唱边游戏。
“现在,老师请小朋友一起来边唱边走圆圈。
幼儿活动:
听老师唱歌,注意听歌词在老师的歌声下,拉圆圈走,在歌曲最后一小节迅速蹲下不动和老师一起边唱边走圆圈
设计意图:
层层递进,先了解词意,为蹲下不动做铺垫。
然后熟悉旋律进行走圆圈,最后达到边唱边走圈的目的。
三、想出新的停止不动的动作继续游戏。
1、师:小朋友你们想一想,除了“蹲下”以外,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动作也不会动?
大家可以先讨论一下。
2、教师根据幼儿提出的动作进行练习。(如,站好,叉腰等)
3、选择某一种新动作,完整的游戏。“现在我们来吧刚才的新动作做一遍”
延伸:
逐步发展,如“拉个圈圈跑跑”等,当熟悉游戏后,自由组成几个圈游戏。
幼儿活动:
讨论并想出新的动作,练习新动作,完整地把某种新动作做一遍
设计意图:
发展幼儿的创编能力,感受创编与成功的快乐。
教学反思:
《拉个圆圈走走》是一个集体游戏,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好。首先通过讨论引导幼儿围成一个圆圈,并学习朝一个方向走。在这个部分中有一个难点,有的幼儿分不清方向,所以在游戏中,有些小朋友和别人的方向相反,总是会撞起来。需要教师用手势引导。尽管如此,还是很难做到全部方向一致,如果在活动前在他们的右手上都贴一个标记,这样更利于幼儿的辨别。整首歌曲演唱比较容易,幼儿学习的很快,并能根据歌曲内容做动作。但在创编环节幼儿的思维有点局限,想出的都是模仿动物的样子,具体的动作表现的不明显。
2、小班社会活动教案:玩具布娃娃我送你们回家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小班幼儿入园后,为了安抚孩子们的情绪,我收集了好多的玩具,创设了一个玩具区。随着活动的开展,发现很多宝宝不能自觉地收拾玩具,总是由老师跟在后面收拾。为了让幼儿养成自觉收拾玩具的好习惯,于是设计了本节课。
活动目标
1 : 知道玩具是我们的好朋友,不仅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还能帮助我们学到本领。
2 : 教育幼儿,让其知道要爱护玩具,玩过玩具后要把玩具放回原处,并摆放整齐。
3 : 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4 : 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 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知道玩具是我们的好朋友,不仅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还能帮助我们学到本领。
难点: 教育幼儿,让其知道要爱护玩具,玩过玩具后要把玩具放回原处,并摆放整齐。
活动准备
1 、 自制影像1个; 2 、各种玩具,布娃娃若干,玩具柜3张(上面贴有相应的标记)
3、 宝宝收拾玩具的教学碟1张 4、歌曲〈〈送玩具回家〉〉
活动过程
一:小玩具,你为什么哭了?
(1)说一说玩具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具吗?(喜欢)为什么喜欢?(因为玩具好玩) 玩玩具时 ,你们的心情怎么样?(很高兴,很开心.....(2)玩具哭了 师:听,这是谁在哭呀?(哭声响起)让我们去看一看!(播放影像,玩具在哭) 是玩具哭了....师:原来是玩具宝宝在哭,请问它为什么在哭呀? (放得不好,乱七八糟的它们没有家了) 我们一起来问问玩具宝宝吧! 齐问:玩具宝宝你为什么哭呀?(播放影像:玩具说话) 师:玩具的家在哪里?(柜子里) 我们一起叫小主人把玩具宝宝送回家吧.(播放影像:玩具回家) (3)送玩具回家(要求送玩具回家要摆放整齐......)
二:玩具玩具我们一起玩 (1)出示三个柜子,里面放满三种玩具:布娃娃,小汽车,积木 师:哈哈,又到我们玩游戏的时间了。你们看老师这里有好多的玩具分别放在三个柜子里,这儿就是他们的家 (2):幼儿玩玩具 (3):收拾玩具 (4):小结 宝贝们都很棒,已经把玩具放回原处,而且放得很整齐,玩具宝宝可喜欢你们啦,加油。
三:玩具玩具,在家我会收好你
(1)幼儿交流 师:你们家里有玩具吗?(有)你们是怎样收拾好玩具的?.....(2)播放宝宝收拾玩具教学碟
(3)师小结
四:我们一起唱首歌 师:小朋友,我们都学会整理玩具了。老师把收拾整理玩具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曲我们一起看来唱吧。歌曲(送玩具回家)
(4)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针对刚入园不久的小班宝宝学习状况和年龄特点,采用多种的教学方式,使幼儿在形式丰富的活动中愉快地学习;通过对宝宝收拾玩具的教学碟的观看,留给宝宝深刻的印象,为宝宝们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
3、小班社会逛超市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
我们参观了菜场,在家长的带领下认识了各种商店,小朋友们虽然也去过超市,但是那只是跟着父母一起去购物,也没有真正亲子买过东西,另外和全班小朋友一起去购物这样的经验也是没有的。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体验,为了更好地利用超市这一教育资源,我们特地策划和组织了该活动。
活动目标:
1. 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2.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3. 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幼儿完整、连贯地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5. 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过程:
一、参观前的谈话。
1. 参观超市的目的
2. 参观时注意的事项
3. 参观时我们怎么看
4. 我们此行的另外一个目的:每人购买5元钱的东西。
二、带幼儿到幼儿园旁边的三江超市。
1、因为是上午,超市里买菜的顾客很多,考虑到孩子的安全问题,我们先带孩子到二楼的日用品部参观。
小朋友们很兴奋,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都禁不住叽叽喳喳议论起来。老师带着孩子们到各处参观,我们先给孩子认识了每种商品的分类,他们能说出大致的分类,但是对于分类的总名称不能说正确,老师都给于了一一指导。
2.我们在楼上做了一个竞猜的游戏,老师拿着擀面杖、桌子垫子等小朋友不大看到的商品让幼儿猜猜,这是什么,有些小朋友一下子猜不出来,但是有些小朋友却能仔细观察,根据商品的特征,慢慢地能够找出一些线索来,然后在和老师互动的过程中,逐步猜了出来。这个游戏很受小朋友的喜爱,他们兴致勃勃地猜了许多件商品。
3、我们来到了楼下的食品部,又对食品进行了分类认识,在这里因为人声嘈杂,也因为花花绿绿的视频本身吸引了幼儿的注意,所以他们不能专心地与老师互动,倒是一直在认着自己认识的小零食,看来是小朋友的购物热情已经被大大激发出来了,不买也不 行了。所以老师决定给孩子们一次购物的机会。
三、小朋友买五元钱的零食。
1、认识零食的价格。因为我们事先在教室里已经认识过价格的书写方法,所以他们在超市很快地能认出这些零食的价格。我们要求小朋友只能买五元钱以下的零食,可以买一包,也可以买两包。
2.在买的时候,我们还要求小朋友相互介绍自己买的商品,小朋友一般都买自己熟悉的商品,买自己喜欢吃的零食。
3、小朋友买到了果冻、薯片、鱿鱼丝、亲嘴含片、山楂片、奶茶等等很多的零食,他们拿着一起到柜台上去结帐。
4、在结帐的时候,有些小朋友还是没有这个概念,有些小朋友对自己买到的商品那在手上迟迟不肯放手,一直说:这是我的。乃至在收银的时候把已经结帐了的亲嘴含片、鱼丝等商品重复收钱了。
四、收获商品,回幼儿园。
虽然算错了钱,但是孩子们一点也不会在意这些,一点也不会影响他们的心情。他们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幼儿园,开始分享零食。
五、老师小结今天的购物过程,小朋友说说购物的体验。
小朋友多数说了自己买了什么东西,对于今天的参观,小朋友感觉都很开心,而且感觉好像是第一次体验这样的活动。
活动反思:
本次参观超市的活动是一次很成功的活动。像这样小朋友进行的实践活动给了小朋友一些新的体验与感受,他们喜欢这样的活动,能够学到很多在教学活动中学不到的东西。在活动中,小朋友们还第一次自己拿钱买到了零食,这是他们最喜欢做的事情。
一个大的超市,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对孩子来说这本身就是最好的教材,我们可以多利用这些实物资源,引导孩子学习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数学凌领域的学习内容,又有科学、语言、社会、甚至是健康领域的学习内容,所以像这样的综合性活动可以让孩子学到很多,收获到很多。
当然,反思我们的活动过程,我觉得我们也还可以再进一步改善,比如在结帐的环节中,可以事先告诉幼儿我们结帐的办法,孩子明白我们的意图之后,一定会配合得更好,不会出现多算钱的现象。
4、小班社会让我带你们逛一圈吧教案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会与同伴拉成一个圆圈朝一个方向边唱边走,并在歌曲的最后一小节立即停止不动。
2、大胆想出新的停止不动的动作,快乐的游戏。
3、在学习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4、通过整体欣赏音乐、图片和动作,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教学准备:
1、对圆形有一定的认知经验。
2、配套音乐。
教学重点与难点:
拉成圈朝一个方向走,并在最后一小节立即停止不动,大胆想出不动的动作。
教学方法与手段:
谈话讨论法、游戏教学法
活动过程:
一、学习拉圈朝一个方向走。
1、师:小朋友们,想一想,我们怎样做,才能排列才能变成一个大圆圈呢。请大家讨论一下。
2、师:再想一想,大圈怎样才能转起来呢。
3、教师指导幼儿走圈。
幼儿活动:
幼儿排成大圈幼儿排成圈转起来手拉手,身体转向同一方向并进行(如,向右,则右脚开始走)
设计意图:
引导幼儿学会走圈,为下面做铺垫。
二、欣赏歌曲,学玩游戏。
1、老师唱歌。“请小朋友听一听老师唱的歌,都唱了些什么?”
2、老师唱歌,“老师来唱歌,请小朋友根据老师的歌来走圆圈,要记得最后蹲下不动。”
3、带领幼儿一起边唱边游戏。
“现在,老师请小朋友一起来边唱边走圆圈。
幼儿活动:
听老师唱歌,注意听歌词在老师的歌声下,拉圆圈走,在歌曲最后一小节迅速蹲下不动和老师一起边唱边走圆圈
设计意图:
层层递进,先了解词意,为蹲下不动做铺垫。
然后熟悉旋律进行走圆圈,最后达到边唱边走圈的目的。
三、想出新的停止不动的动作继续游戏。
1、师:小朋友你们想一想,除了“蹲下”以外,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动作也不会动?
大家可以先讨论一下。
2、教师根据幼儿提出的动作进行练习。(如,站好,叉腰等)
3、选择某一种新动作,完整的游戏。“现在我们来吧刚才的新动作做一遍”
延伸:
逐步发展,如“拉个圈圈跑跑”等,当熟悉游戏后,自由组成几个圈游戏。
幼儿活动:
讨论并想出新的动作,练习新动作,完整地把某种新动作做一遍
设计意图:
发展幼儿的创编能力,感受创编与成功的快乐。
教学反思:
《拉个圆圈走走》是一个集体游戏,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好。首先通过讨论引导幼儿围成一个圆圈,并学习朝一个方向走。在这个部分中有一个难点,有的幼儿分不清方向,所以在游戏中,有些小朋友和别人的方向相反,总是会撞起来。需要教师用手势引导。尽管如此,还是很难做到全部方向一致,如果在活动前在他们的右手上都贴一个标记,这样更利于幼儿的辨别。整首歌曲演唱比较容易,幼儿学习的很快,并能根据歌曲内容做动作。但在创编环节幼儿的思维有点局限,想出的都是模仿动物的样子,具体的动作表现的不明显。
5、小班社会活动教案:逛鞋城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鞋子的种类及用途,会用完整的语言讲述鞋子的特征,并认读相关的汉字。
2.能将鞋子进行分类摆放。
3.积极投入活动,体验分类带来的快乐。
4.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认识有关的鞋子
2.鞋柜五个、标记五个、有关“鞋”的字卡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你们去逛鞋城,好吗? ( 师带幼儿骑车出发)
师:鞋城到了,这儿就是“乐乐鞋城”,等会儿到了里面,你们要用眼睛仔细看,看看都有什么鞋子。
( 幼儿边走边认识鞋柜)
师:这些鞋子漂亮吗?那请你们每人挑选一双自己最喜欢的鞋子,找个地方坐下来休息一会儿。
(幼儿自由选鞋)
( 评析:幼儿俩俩结伴自由参观,边走边看看、认认各种鞋柜,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鞋子,显得轻松而愉快,充分体现了孩子是活动的主体,较好地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观察鞋子,讲述鞋子的特点。
1.个别幼儿讲述
师:小朋友,你们手里拿的是什么?那你们认识这个字吗?
(认读“鞋”字)
师:现在每人都有一双鞋子,哪位小朋友愿意来介绍自己的鞋子?
(请几位幼儿讲述)
2.幼儿自由讲述
师:刚才几位小朋友讲得不错,那你们想讲讲吗?
(幼儿自由讲述)
(评析:此环节中,通过个别介绍和相互交流,幼儿对鞋子的种类有了初步的认识。小朋友们发言积极,交流热烈,在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中体验了语言交流的乐趣)。
三、分析讨论,说说鞋子的用处
1.提问:谁知道你今天穿的什么鞋子吗?
游戏:请穿运动鞋的幼儿跺5次脚;请穿皮鞋的幼儿跳一跳;请穿布鞋的幼儿踏步走。
2.提问:今天怎么没有人穿拖鞋、凉鞋的?
3.讨论:我们为什么要穿鞋子呢?
(评析: 适当的游戏既活跃了略显沉闷的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幼儿对鞋子的了解,而老师一连串的提问也帮助孩子掌握了鞋子的用途。)
四、游戏“运鞋子”
要求幼儿将仓库的鞋子送入相应的鞋柜中。
(评析:此环节的分类游戏是对鞋子特征的进一步巩固,幼儿分类速度之快,以及他们对汉字的认识,都超出老师的预想。)
五、结束活动
1.检查鞋柜情况。
2.师:小朋友,时间不早了,我们该回家了。不过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的鞋子,回去把它记下来带给老师,好吗?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根据幼儿认知特点,一改以往枯燥无味的说教,将情境贯穿于活动的始终,融语言、社会、科学为一体,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师幼互动式环境。整个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进行,孩子们能大胆地玩、勇敢地说,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在玩乐中掌握了有关鞋子的知识,较好地完成了本次活动的目标。而不足之处在于认读汉字时,有些太匆忙,层次不太清晰。今后在各科中如何组织幼儿对汉字的认读,仍需我们大胆尝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