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班故事教案大狮子的许多许多辫子
幼儿园大班故事教案:大狮子的许多许多辫子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倾听和理解故事《大狮子的许多许多辫子》,感受狮子惊讶、害羞、快乐的情绪变化。
2、尝试讲出故事中感兴趣的部分。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PPT(配具有音效的对话),大、小图书各一本,狮子表情图片(大、小若干),可操作的背景卡若干。
2、经验准备:日常生活中有更换发型的经历;欣赏过动物角色的故事。
活动过程
1、采访小朋友换发型的感受,调动对发型的已有经验。
(1)指导语:今天的发型有什么改变?换了新发型有什么感觉?
重点:引导幼儿在观察伙伴发型变化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经历讲出换发型时的心情,为故事中的线索做铺垫。
(2)指导语:有一只狮子也梳了新发型,你猜“他”的心情怎样呢? 重点: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对故事情节的猜想。 .
(由于调动了孩子们对发型的经验,在引起共鸣的同时,孩子们用较为丰富的语言表达出对改变发型的看法。)
2、欣赏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1)边播放PPT边带领幼儿欣赏完整的故事。
(2)引导幼儿讨论故事中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指导语:你最喜欢故事里的哪一段?
重点: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故事中喜欢的部分。
(这是个开放的提问,孩子根据自己印象深刻的故事内容进行表达,有的“喜欢小兔子帮狮子梳头”,有的“喜欢狮子跑”,有的“喜欢动物之间对话”,有的“喜欢 最后大家都梳辫子”。由于在备课时考虑得细致,所以这个环节中孩子们关注的地方基本与预设的关注点一致,在帮助幼儿分享的同时梳理和提炼需要掌握的要点。)
3、分析故事中狮子情绪的变化,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并尝试讲述。
(1)集体讨论狮子表情的变化。
指导语:狮子喜欢这个发型吗? 你从哪里知道的?狮子一共出现了几次不同的表情,我们来学一学。为什么狮子会有这样的表情,狮子心里是怎么想的?
重点:充分感受狮子表情的变化以及内心的变化。
(孩子们理解了狮子的表情变化,包括现场探讨了大狮子最后躲在洞里的孤独,让大家印象深刻。可在这个环节孩子们表达的热情不高,与设想的表现以及平时参与活动的激情很不一样,问题出在哪里?调整后,在这个环节我加入了“如果你是狮子,心里感觉怎样”,效果也不十分明显。)
(2)幼儿操作材料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或故事中的语言再现故事。
指导语:在什么情况下狮子出现这样的表情变化?
重点:摆表情图的重点——情节;讲的重点——使用故事中的语言。
(由于材料十分吸引孩子们,大家在操作环节比较投入,但请孩子们讲时,大家都按照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喜好,把故事简单呈现,但讲时也没有更多的热烈气氛,显得比较沉闷。)
活动延伸
教师展示故事的原版图书,拓展幼儿对阅读的兴趣。
故事梗概
大狮子来到小兔子的家,发现小兔子头上梳着一条大辫子,可爱极了!小兔子说: “大狮子呀,你的头发真乱啊!”大狮子说: “是呀,真不好意思!”小兔子站在高高的梯子上说: “那我来给你梳梳头吧。”大狮子坐在矮矮的凳子上说: “好啊,谢谢你!”小兔子给大狮子梳头,梳梳着,给他梳了许多许多辫子。大狮子一照镜子,吓了一跳: “哇,你给我梳了这么多辫子啊,可我不是女孩呀!”头上有许多许多辫子,大狮子一点也不喜欢。 “太难看啦,太难看啦!”大狮子用手捂住脑袋,逃出门去。大狮子跑过小马(陆续跑过水牛、山羊、骆驼)的身边,小马(水牛、山羊、骆驼)说: “大狮子,你的头发好特别啊!” “特别,特别难看吧?”大狮子反问。 “好看,你的头发就像麻花一样,多可爱啊!”最后大狮子躲进山洞里,藏起来了。第二天,大狮子从山洞里出来了。他看见了小马、水牛、山羊、骆驼。小马把辫子梳在鬃毛上,水牛把辫子梳在尾巴上,山羊把辫子梳在胡子上,骆驼把辫子梳在驼峰上。大狮子看到大家,笑着说: “哈哈,原来你们也梳辫子啦,真好玩啊!”
2、大班语言活动大狮子的许多许多辫子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倾听和理解故事《大狮子的许多许多辫子》,感受狮子惊讶、害羞、快乐的情绪变化。
2.尝试讲出故事中感兴趣的部分。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PPT(配具有音效的对话),大、小图书各一本,狮子表情图片(大、小若干),可操作的背景卡若干。
2.经验准备:日常生活中有更换发型的经历;欣赏过动物角色的故事。
活动过程
1.采访小朋友换发型的感受,调动对发型的已有经验。
(1)指导语:今天的发型有什么改变?换了新发型有什么感觉?
重点:引导幼儿在观察伙伴发型变化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经历讲出换发型时的心情,为故事中的线索做铺垫。
(2)指导语:有一只狮子也梳了新发型,你猜“他”的心情怎样呢?
重点: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对故事情节的猜想。
(由于调动了孩子们对发型的经验,在引起共鸣的同时,孩子们用较为丰富的语言表达出对改变发型的看法。)
2.欣赏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1)边播放PPT边带领幼儿欣赏完整的故事。
(2)引导幼儿讨论故事中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指导语:你最喜欢故事里的哪一段?
重点: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故事中喜欢的部分。
(这是个开放的提问,孩子根据自己印象深刻的故事内容进行表达,有的“喜欢小兔子帮狮子梳头”,有的“喜欢狮子跑”,有的“喜欢动物之间对话”,有的“喜欢 最后大家都梳辫子”。由于在备课时考虑得细致,所以这个环节中孩子们关注的地方基本与预设的关注点一致,在帮助幼儿分享的同时梳理和提炼需要掌握的要点。)
3.分析故事中狮子情绪的变化,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并尝试讲述。
(1)集体讨论狮子表情的变化。
指导语:狮子喜欢这个发型吗?
你从哪里知道的?狮子一共出现了几次不同的表情,我们来学一学。为什么狮子会有这样的表情,狮子心里是怎么想的?
重点:充分感受狮子表情的变化以及内心的变化。
(孩子们理解了狮子的表情变化,包括现场探讨了大狮子最后躲在洞里的孤独,让大家印象深刻。可在这个环节孩子们表达的热情不高,与设想的表现以及平时参与活动的激情很不一样,问题出在哪里?调整后,在这个环节我加入了“如果你是狮子,心里感觉怎样”,效果也不十分明显。)
(2)幼儿操作材料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或故事中的语言再现故事。
指导语:在什么情况下狮子出现这样的表情变化?
重点:摆表情图的重点——情节;讲的重点——使用故事中的语言。
(由于材料十分吸引孩子们,大家在操作环节比较投入,但请孩子们讲时,大家都按照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喜好,把故事简单呈现,但讲时也没有更多的热烈气氛,显得比较沉闷。)
活动延伸
教师展示故事的原版图书,拓展幼儿对阅读的兴趣。
故事梗概(略有改编)
大狮子来到小兔子的家,发现小兔子头上梳着一条大辫子,可爱极了!小兔子说: “大狮子呀,你的头发真乱啊!”大狮子说: “是呀,真不好意思!”小兔子站在高高的梯子上说: “那我来给你梳梳头吧。”大狮子坐在矮矮的凳子上说: “好啊,谢谢你!”小兔子给大狮子梳头,梳梳着,给他梳了许多许多辫子。大狮子一照镜子,吓了一跳: “哇,你给我梳了这么多辫子啊,可我不是女孩呀!”头上有许多许多辫子,大狮子一点也不喜欢。 “太难看啦,太难看啦!”大狮子用手捂住脑袋,逃出门去。大狮子跑过小马(陆续跑过水牛、山羊、骆驼)的身边,小马(水牛、山羊、骆驼)说: “大狮子,你的头发好特别啊!” “特别,特别难看吧?”大狮子反问。 “好看,你的头发就像麻花一样,多可爱啊!”最后大狮子躲进山洞里,藏起来了。第二天,大狮子从山洞里出来了。他看见了小马、水牛、山羊、骆驼。小马把辫子梳在鬃毛上,水牛把辫子梳在尾巴上,山羊把辫子梳在胡子上,骆驼把辫子梳在驼峰上。大狮子看到大家,笑着说: “哈哈,原来你们也梳辫子啦,真好玩啊!”
活动反思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幼儿的语言学习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
3、大班故事教案:大狮子的许多许多辫子
幼儿园大班故事教案:大狮子的许多许多辫子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倾听和理解故事《大狮子的许多许多辫子》,感受狮子惊讶、害羞、快乐的情绪变化。
2、尝试讲出故事中感兴趣的部分。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PPT(配具有音效的对话),大、小图书各一本,狮子表情图片(大、小若干),可操作的背景卡若干。
2、经验准备:日常生活中有更换发型的经历;欣赏过动物角色的故事。
活动过程
1、采访小朋友换发型的感受,调动对发型的已有经验。
(1)指导语:今天的发型有什么改变?换了新发型有什么感觉?
重点:引导幼儿在观察伙伴发型变化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经历讲出换发型时的心情,为故事中的线索做铺垫。
(2)指导语:有一只狮子也梳了新发型,你猜“他”的心情怎样呢? 重点: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对故事情节的猜想。 .
(由于调动了孩子们对发型的经验,在引起共鸣的同时,孩子们用较为丰富的语言表达出对改变发型的看法。)
2、欣赏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1)边播放PPT边带领幼儿欣赏完整的故事。
(2)引导幼儿讨论故事中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指导语:你最喜欢故事里的哪一段?
重点: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故事中喜欢的部分。
(这是个开放的提问,孩子根据自己印象深刻的故事内容进行表达,有的“喜欢小兔子帮狮子梳头”,有的“喜欢狮子跑”,有的“喜欢动物之间对话”,有的“喜欢 最后大家都梳辫子”。由于在备课时考虑得细致,所以这个环节中孩子们关注的地方基本与预设的关注点一致,在帮助幼儿分享的同时梳理和提炼需要掌握的要点。)
3、分析故事中狮子情绪的变化,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并尝试讲述。
(1)集体讨论狮子表情的变化。
指导语:狮子喜欢这个发型吗? 你从哪里知道的?狮子一共出现了几次不同的表情,我们来学一学。为什么狮子会有这样的表情,狮子心里是怎么想的?
重点:充分感受狮子表情的变化以及内心的变化。
(孩子们理解了狮子的表情变化,包括现场探讨了大狮子最后躲在洞里的孤独,让大家印象深刻。可在这个环节孩子们表达的热情不高,与设想的表现以及平时参与活动的激情很不一样,问题出在哪里?调整后,在这个环节我加入了“如果你是狮子,心里感觉怎样”,效果也不十分明显。)
(2)幼儿操作材料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或故事中的语言再现故事。
指导语:在什么情况下狮子出现这样的表情变化?
重点:摆表情图的重点——情节;讲的重点——使用故事中的语言。
(由于材料十分吸引孩子们,大家在操作环节比较投入,但请孩子们讲时,大家都按照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喜好,把故事简单呈现,但讲时也没有更多的热烈气氛,显得比较沉闷。)
活动延伸
教师展示故事的原版图书,拓展幼儿对阅读的兴趣。
故事梗概
大狮子来到小兔子的家,发现小兔子头上梳着一条大辫子,可爱极了!小兔子说: “大狮子呀,你的头发真乱啊!”大狮子说: “是呀,真不好意思!”小兔子站在高高的梯子上说: “那我来给你梳梳头吧。”大狮子坐在矮矮的凳子上说: “好啊,谢谢你!”小兔子给大狮子梳头,梳梳着,给他梳了许多许多辫子。大狮子一照镜子,吓了一跳: “哇,你给我梳了这么多辫子啊,可我不是女孩呀!”头上有许多许多辫子,大狮子一点也不喜欢。 “太难看啦,太难看啦!”大狮子用手捂住脑袋,逃出门去。大狮子跑过小马(陆续跑过水牛、山羊、骆驼)的身边,小马(水牛、山羊、骆驼)说: “大狮子,你的头发好特别啊!” “特别,特别难看吧?”大狮子反问。 “好看,你的头发就像麻花一样,多可爱啊!”最后大狮子躲进山洞里,藏起来了。第二天,大狮子从山洞里出来了。他看见了小马、水牛、山羊、骆驼。小马把辫子梳在鬃毛上,水牛把辫子梳在尾巴上,山羊把辫子梳在胡子上,骆驼把辫子梳在驼峰上。大狮子看到大家,笑着说: “哈哈,原来你们也梳辫子啦,真好玩啊!”
4、大班美术活动大狮子的许多许多辫子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倾听和理解故事《大狮子的许多许多辫子》,感受狮子惊讶、害羞、快乐的情绪变化。
2.尝试讲出故事中感兴趣的部分。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PPT(配具有音效的对话),大、小图书各一本,狮子表情图片(大、小若干),可操作的背景卡若干。
2.经验准备:日常生活中有更换发型的经历;欣赏过动物角色的故事。
活动过程
1.采访小朋友换发型的感受,调动对发型的已有经验。
(1)指导语:今天的发型有什么改变?换了新发型有什么感觉?
重点:引导幼儿在观察伙伴发型变化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经历讲出换发型时的心情,为故事中的线索做铺垫。
(2)指导语:有一只狮子也梳了新发型,你猜“他”的心情怎样呢? 重点: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对故事情节的猜想。 .
(由于调动了孩子们对发型的经验,在引起共鸣的同时,孩子们用较为丰富的语言表达出对改变发型的看法。)
2.欣赏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1)边播放PPT边带领幼儿欣赏完整的故事。
(2)引导幼儿讨论故事中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指导语:你最喜欢故事里的哪一段?
重点: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故事中喜欢的部分。
(这是个开放的提问,孩子根据自己印象深刻的故事内容进行表达,有的“喜欢小兔子帮狮子梳头”,有的“喜欢狮子跑”,有的“喜欢动物之间对话”,有的“喜欢 最后大家都梳辫子”。由于在备课时考虑得细致,所以这个环节中孩子们关注的地方基本与预设的关注点一致,在帮助幼儿分享的同时梳理和提炼需要掌握的要点。)
3.分析故事中狮子情绪的变化,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并尝试讲述。
(1)集体讨论狮子表情的变化。
指导语:狮子喜欢这个发型吗? 你从哪里知道的?狮子一共出现了几次不同的表情,我们来学一学。为什么狮子会有这样的表情,狮子心里是怎么想的?
重点:充分感受狮子表情的变化以及内心的变化。
(2)幼儿操作材料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或故事中的语言再现故事。
指导语:在什么情况下狮子出现这样的表情变化?
重点:摆表情图的重点——情节;讲的重点——使用故事中的语言。
活动延伸教师展示故事的原版图书,拓展幼儿对阅读的兴趣。
故事梗概(略有改编)大狮子来到小兔子的家,发现小兔子头上梳着一条大辫子,可爱极了!小兔子说: “大狮子呀,你的头发真乱啊!”大狮子说: “是呀,真不好意思!”小兔子站在高高的梯子上说: “那我来给你梳梳头吧。”大狮子坐在矮矮的凳子上说: “好啊,谢谢你!”小兔子给大狮子梳头,梳梳着,给他梳了许多许多辫子。大狮子一照镜子,吓了一跳: “哇,你给我梳了这么多辫子啊,可我不是女孩呀!”头上有许多许多辫子,大狮子一点也不喜欢。 “太难看啦,太难看啦!”大狮子用手捂住脑袋,逃出门去。大狮子跑过小马(陆续跑过水牛、山羊、骆驼)的身边,小马(水牛、山羊、骆驼)说: “大狮子,你的头发好特别啊!” “特别,特别难看吧?”大狮子反问。 “好看,你的头发就像麻花一样,多可爱啊!”最后大狮子躲进山洞里,藏起来了。第二天,大狮子从山洞里出来了。他看见了小马、水牛、山羊、骆驼。小马把辫子梳在鬃毛上,水牛把辫子梳在尾巴上,山羊把辫子梳在胡子上,骆驼把辫子梳在驼峰上。大狮子看到大家,笑着说: “哈哈,原来你们也梳辫子啦,真好玩啊!”
活动反思:
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即让孩子动脑动手,又锻炼了手眼协调的能力,感受游戏的乐趣。不足处没有跟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的系鞋带、系衣服扣相连。
5、幼儿园大班故事谁敢嘲笑狮子教案反思
一、设计意图
《谁敢嘲笑狮子》故事生动有趣,在诙谐幽默的情节中,它告诉读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不必为短处愁怅,发现、发挥自己的长处才是真理。
第一个环节在出示狮子身体的局部时,教师可以从狮子容易和其他动物混淆的身体与四肢开始,最后才出示最具特色的雄狮鬃毛,以帮助幼儿感知"与众不同"的重要性。
在活动的第二个环节中,教师在讲述故事的发展部分时,设置了一个"动物大比拼"的游戏,让幼儿思考发现,"即使是弱小的动物,也有比强大的狮子厉害的地方",为下一步寻找自己的优势做准备。
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旨在让幼儿发现自己的长处。呈现生活中各类事件的图片,有助于幼儿的思维和表述。如果活动内容过满,可将一些环节延伸至下一教时。
活动目标:
1、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并为自己的优势感到自豪。
2、观察并理解画面,讲述故事中所发生的事。
活动重点:观察理解画面,大胆讲述
活动难点: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并为自己的优势感到自豪
活动准备:
1、《谁敢嘲笑狮子》图画书、教学课件PPT
2、动物图片(鼠、袋鼠、牛、猫、鸟等)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故事导语:赵老师带来了一位"与众不同"的客人,知道什么是"与众不同"吗?(就是跟别人不一样,有自己的特点)提问:这位客人到底哪里"与众不同"呢?一起来看看吧。(从局部到整体呈现狮子)过渡:发现了吗?对,"与众不同"的就是这一头威风凛凛的鬃毛,它只有狮子爸爸才有哦。
二、阅读讲述,理解故事
1、PPT2,讲述故事开始:"清晨,丛林里很凉快,也很热闹,动物们有的跑步,有的在爬树,还有的在地上爬行……谁都没闲着,只有大狮子坐着不动。"提问1:知道这是一只怎样的大狮子吗?
"在这片丛林中,这只威风凛凛的大狮子就是百兽之王。"提问2:什么是百兽之王?你们觉得大狮子什么地方最厉害?
2、PPT3,"正因为这样,大狮子觉得自己最厉害,就很自信的炫耀自己。瞧,你能学学它现在的样子吗?它会怎么说?"(幼儿模仿自信的样子和语气)
3、看图书,理解故事。
(1)提问:这头"百兽之王"大狮子真的是最厉害的吗?可是,却有人敢嘲笑狮子,什么是嘲笑?会是谁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请你打开书看看,在书里寻找答案,看懂了就请把书放回原处。(幼儿翻阅图书,寻找答案)
(2)幼儿讲述自己发现的故事内容,出示PPT
●大狮子为了证明自己跑步最拿手,它就跑给大家看,结果呢?
仔细看看大狮子的表情怎么样?猎豹的表情呢?
猎豹会嘲笑大狮子什么?
●比爬树。你能看出大狮子是怎样爬上这棵树的吗?结果呢?
猴子看见了它爬树的样子,偷偷地笑了:"嘻嘻,我爬树的本领比你大!"要知道,没人敢大声嘲笑狮子,可是,狮子却听到了。
●爬行。狮子是怎样爬的?蛇看到大狮子撅着屁股,趴在地上的样子,微微的笑了,它会嘲笑狮子什么?
●比力气。然后呢?大狮子只撞断了一颗小树的树干,而大象踩扁了很多小树苗,还撞断了不少大树,这下,大象又会嘲笑它什么?
三、经验积累,迁移体验
1、PPT动物图片。动物比拼大狮子还是不服气,在丛林里还有很多的动物,你觉得谁还可能会嘲笑狮子?
它有什么本领比狮子强?
它会怎样嘲笑狮子?(引导幼儿讲述"嘻嘻,我的……本领比你大"……)
2、讨论:自己最强的地方孩子们,你们有没有自己最拿手、最强的地方呢?说说看。
请大家评判一下,记住自己最拿手的地方。鼓励幼儿自信的说出来。
四、回归故事,情感升华
1、PPT,当这头大狮子拼命想证明自己最强的本事时,却一次次输给了其他的动物,看它怎么了?(讲述故事结尾)
2、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做"谁敢嘲笑狮子"总结:我们每个人都像大狮子一样有自己最强的地方,同时也有不强的地方,你有吗?没关系,不强的地方我们不要灰心,要加油努力让它变强,只要我们有最强的地方,我们就是最棒的孩子。那我们自信地站起来,大胆地告诉大家"我是最棒的"!
教学反思:
在这次教学活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绘本分享阅读教学中,一本完整绘本的结构:封面、环衬、扉页、故事和封底,是否需要向幼儿略作介绍?如果需要,什么时间介绍合适?在今天的活动中不难发现:有限的集体教学时间中,最好是围绕绘本故事内容展开,让幼儿观察并理解画面语言为主,力求紧凑。所以,这些介绍可以在前期完成。没有很好的借助于绘本,让幼儿仔细的歌词画面内容,大多数的时间作为教师的我始终处于对幼儿活动的掌控中,没有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讨论、猜测画面的内容。针对幼儿的回答,有点时候可以更加深入的挖掘一下,使幼儿的学习从被动转化为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