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班美术蜡笔画螃蟹吐泡泡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喜欢绘画的情感。
2.让幼儿基本掌握圆形的画法。
3.让幼儿初步学会用形态来表现物体。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5.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印有小雨的画纸若干张。油画棒若干。
2 .有见过螃蟹吐泡泡的经验。
*活动过程:
1.老师拿出泡泡吹一吹让幼儿观察泡泡的形状和颜色。师:泡泡是什么形状的?是什么颜色的?
2.教师示范绘画泡泡,给幼儿说清楚绘画泡泡的步骤和练习绘画。
3.出示带有螃蟹的画纸,让幼儿观察,给螃蟹添上泡泡。
4.老师示范给螃蟹添泡泡。
5.给幼儿发画纸和油画棒让幼儿独立作画。
6.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幼儿。
7.讲评幼儿的作品。
活动反思:
在活动前,我琢磨着教案还只是边讲边示范,之后我思考觉得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打单结,会不会太难?于是在课前我又画了单结图谱,用图谱结合现场操作双管齐下,效果非常的显著,幼儿在活动中学习的很开心,乐在其中!拿着自己做的小螃蟹非常有成就感。
2、小班美术活动教案:小鱼吐泡泡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在我园课题《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材料运用》的课题引领下,我班开展了《小班幼儿运用油画棒绘画》的子课题。绘画工具是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创造的中介和桥梁,而油画棒是幼儿平时最常见的绘画工具,结合小班幼儿绘画能力及动手能力,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小鱼吐泡泡》。在活动中孩子们可以锻炼绘画技能,提高小肌肉动作的灵活性及幼儿的创造性,本次活动中幼儿可以在轻柔的音乐中大胆绘画,拓展思维,对作品进行加工,形成富有动态的画面,体验绘画的乐趣。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学会用油画棒画圆圈。
2.在此基础上能够进行颜色配对。
3.体验美术活动带来的乐趣。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学会用油画棒画圆圈。
活动难点:
在画圆的基础上进行颜色配对。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圆。
2.物质准备:多张画有小鱼的鱼缸画纸,smart课件,多盒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出示课件引起幼儿兴趣。
1、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位好朋友,看看是谁呀?(出示图片)(小鱼)
2、师:那小鱼生活在哪里的呢?(水里)
3、师:那你们猜猜看小鱼喜欢在水里做什么事情呢?(吃东西、游泳、喝水)
那我们一起来学学小鱼是怎样游泳的,好吗?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小鱼游泳的动作。
二、观看课件引出小鱼吐泡泡
1、师:其实,小鱼还喜欢做一件事情,看,小鱼在。。。(吐泡泡)
2、师:小鱼吐得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圆圆的)恩,小鱼吐得泡泡是圆圆的,有大有小的,我们一起来画画看。
三、教师示范画
1、师:老师先来画,小朋友们要看仔细哦。叮,走走走,转转转,叮,一个泡泡画好了。谁也想上来画?(一个幼儿上前画),画好了,真棒!
四、幼儿操作,教师从旁指导
1、师:现在,老师把水里的鱼请到了鱼缸里,看看有哪些鱼?(红色,黄色,绿色三条鱼)他们也想玩吐泡泡的游戏,但是呀,有个游戏规则:小鱼吐得泡泡的颜色要和小鱼的颜色一样。红色的鱼吐红色的泡泡,黄色的鱼吐黄色的泡泡,绿色的鱼吐绿色的泡泡。谁也想来帮小鱼吐泡泡?(幼儿画圈)
2、师:还有小朋友也想画,现在老师请小朋友到后面的桌子上一起来和小鱼玩吐泡泡的游戏。(幼儿操作)
五、作品评析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谁画的最棒,来说说看你最喜欢的作品。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活动给我最深的体会就是美术活动要重在引导。以前我们都习惯于老师示范,手把手地教,认为这样才能让孩子学会。其实,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重在学会多少技能,更多的是要让幼儿学会欣赏美,感受美,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才能真正地懂得创造美。本次活动,我通过小鱼吐泡泡的游戏来引出幼儿画圆,接着在个别操作之后让幼儿自由操作,幼儿在以自己为主体的活动中,感受美、创造美。当然,活动中还有不足之处,有一些老师提出,针对本次活动中的泡泡颜色匹配这一目标应再强调些。我想在下次活动的时候还应考虑的再充分、具体一些。
3、小班美术拓印画螃蟹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幼儿在拓印螃蟹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螃蟹的外形特征,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2、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3、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颜料、萝卜、自制纸盘、范例、实物螃蟹
活动过程:
师生谈话
引出主题 1、小朋友你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出示实物螃蟹)螃蟹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观察颜色、形状等)
2、今天老师的盘子里也带来了螃蟹,你们看?(出示范例)
观察讨论
感知理解 1、观察讨论:
提问:螃蟹的壳是什么形状的?它的腿是什么样子的?螃蟹靠什么来抓东西吃的?它有几只螯?是什么形状的?
2、教师重点小结拓印螃蟹的特征(三种图形的组合)
1、 幼儿操作
表达表现
1、教师交代操作要求:
重点:拓印时的先后顺序及材料的选择;蘸颜料的方法。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1、相互交流 幼儿品尝 你想吃哪只螃蟹?为什么?
2、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评。
3、老师出示为幼儿准备的螃蟹,供幼儿品尝。
活动反思:
螃蟹对于幼儿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吃过螃蟹,捉过螃蟹。小朋友对螃蟹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这节美术活动通过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使幼儿能很快的掌握螃蟹的主要特征。在活动的第一环节,我引用猜谜的形式让幼儿猜猜,激起幼儿的兴趣。第二环节让幼儿看一看范画,说一说常见的螃蟹,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讲述对螃蟹的认识,为欣赏下面千奇百怪的螃蟹打好基础。这样让幼儿进一步地了解螃蟹的特征,也为下面的画螃蟹奠定了基础。但是对于不常见的海底螃蟹,孩子们缺乏观察,需要老师及时引导,给他们观察的目的,指导他们观察的正确方法,从而准确的迁移到观察其他事物中去。
4、小班美术活动吐泡泡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能大胆选择色彩学习用印章印画,表现大大小小的圆圈泡泡。
2.初步学习互相欣赏作品,并试着用语言描述泡泡。
活动准备:
1.画有小鱼的背景图人手一张。范画一张。
2.收集若干大小不一的瓶盖等作印章,颜料若干盘,抹布。
3.《小鱼游》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师:今天天气真好!小鱼宝宝们,跟着鱼妈妈出去玩吧!(播放《小鱼游》的音乐)
二、了解用瓶盖印画的方法来表现大大小小的圆圈泡泡
1.师:小鱼宝宝真可爱,一边游泳一边还会吐泡泡,怎么吐泡泡的?
幼:波罗波罗…
2.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新工具,看是什么呀?(出示瓶盖)
3.教师出示瓶盖和颜料示范讲解:选一个瓶盖,蘸点颜料用力压一压,然后拿起来,"波罗波罗"吐出一个泡泡。(幼儿观看教师的示范并倾听)问:吐了一个什么颜色的泡泡?幼:黄色。
问:还想吐一个什么颜色的泡泡?幼:红色。
师:我们刚才蘸了黄颜色,可是现在要蘸红颜色,怎么办呢?(请个别幼儿说说)引出:可以拿一块小抹布把它擦干净了以后,再去蘸别的颜色。
4.教师继续用同样的方法示范,吐出一个红颜色的泡泡,提醒幼儿颜料不能蘸太多,也不能蘸太少。(鼓励幼儿一起徒手和老师一起边说边做动作:蘸一蘸,压一压,拿起来,"波罗波罗"吐出一个红泡泡。)
5.提问:谁愿意到上面来吐泡泡的?(请个别幼儿上来)你想要吐什么颜色的泡泡?(请个别幼儿操作,其余幼儿跟随他一起边说边徒手做动作。)
6.问:你还想不想吐泡泡呢? 我们可以继续吐,把整个鱼塘里都吐满泡泡。(出示范画)问:好看吗?小鱼宝宝们想不想自己来吐泡泡啊?
提出要求: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个瓶盖,选你自己喜欢的颜色用瓶盖进行印画,印的时候要用点力,每次只能蘸一种颜色,换颜色的时候要用小抹布擦去,然后再蘸其他颜料,注意要保持画面的整洁,清楚了吗?(幼儿仔细倾听)
三、能大胆选择色彩用瓶盖进行印画教师播放音乐,巡回观察指导幼儿操作。
四、欣赏作品,并试着用语言描述泡泡展示幼儿的作品,互相欣赏。(幼儿欣赏同伴作品)
教学反思:
活动以其生动活泼的内容、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着幼儿的热情参与,发展着幼儿的个性和能力。引导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从幼儿的生活与兴趣出发。
总之要认真对待每一次教研活动,认真做好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准备工作包括备课、教具准备等。努力学习新方法、新理念,共同提高音乐教学活动质量。共同探讨好的教学方法,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5、小班美术蜡笔画螃蟹吐泡泡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喜欢绘画的情感。
2.让幼儿基本掌握圆形的画法。
3.让幼儿初步学会用形态来表现物体。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5.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印有小雨的画纸若干张。油画棒若干。
2 .有见过螃蟹吐泡泡的经验。
*活动过程:
1.老师拿出泡泡吹一吹让幼儿观察泡泡的形状和颜色。师:泡泡是什么形状的?是什么颜色的?
2.教师示范绘画泡泡,给幼儿说清楚绘画泡泡的步骤和练习绘画。
3.出示带有螃蟹的画纸,让幼儿观察,给螃蟹添上泡泡。
4.老师示范给螃蟹添泡泡。
5.给幼儿发画纸和油画棒让幼儿独立作画。
6.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幼儿。
7.讲评幼儿的作品。
活动反思:
在活动前,我琢磨着教案还只是边讲边示范,之后我思考觉得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打单结,会不会太难?于是在课前我又画了单结图谱,用图谱结合现场操作双管齐下,效果非常的显著,幼儿在活动中学习的很开心,乐在其中!拿着自己做的小螃蟹非常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