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班语言我的老师真正好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老师的敬爱之情,激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心意。
2、通过儿歌欣赏活动,发展幼儿的思维及口语表达能力。
3、知道9月10日是教师节。
4、引导幼儿在诗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教师节的有关常识,并能大胆地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难点——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对老师的尊敬之情。
活动准备:
知识——请家长在家中与幼儿讨论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物质——布置老师爱我的照片展。
活动过程:
一、通过谈话引导幼儿知道每年的9月10日是教师节。
二、利用《老师爱我》的照片展,激发幼儿对老师的热爱和尊敬之情。
提问:照片上的老师在干什么?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老师关心爱护小朋友时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为什么?
三、通过欣赏诗歌《我的老师真正好》,激发幼儿爱老师的美好情感。
1、完整欣赏诗歌。
2、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掌握诗歌内容。
提问:老师都教小朋友什么本领?当你的衣服扣子掉下来的时候,老师是怎么做的?当你感到不舒服的时候,老师是怎么做的?
3、引导幼儿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四、鼓励幼儿大胆地说一句祝福老师的话。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氛围宽松,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也比较到位,对诗歌的情感特征、重点句、词的分析比较准确,教师在活动中情感的投入感染着幼儿,使幼儿在活动中也很投入,尤其是幼儿在朗读诗歌的时候,幼儿能做到深情并茂,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中班语言活动教案:好饿的毛毛虫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绘本故事,让幼儿了解毛毛虫的生长及变成蝴蝶的演变过程。
2、尝试运用肢体动作表现毛毛虫和蝴蝶的动作。
3、培养幼儿对绘本阅读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绘本故事书里的各种(包括卵、各阶段毛毛虫、蛹和蝴蝶等)图片各一张;音乐;本周每天早上晨间谈话时引导幼儿说出当天是星期几,让幼儿对一周中有哪七天有初步的认识。
活动过程:
1、教师(扎了一条毛毛虫似的辫子"出场") 引导幼儿说出今天是星期五(知道过了星期五就是周末星期六和星期天,要休息两天);教师问小朋友,发现老师的打扮有什么变化,引起幼儿注意,幼儿很兴奋地说出老师的辫子很好玩,教师问:"老师今天这样打扮漂亮吗?""为什么觉得老师很漂亮呢?""老师的辫子像什么?"教师边扭动着辫子做爬的动作边问幼儿,幼儿很新奇地回答:"老师的辫子像毛毛虫!"。教师告诉幼儿今天要请一位新朋友来做客,所以特地梳了一条"毛毛虫"辫子,希望这位新朋友--毛毛虫会喜欢自己。
2、教师邀请幼儿一起来请出毛毛虫朋友,"有请毛毛虫朋友!"话音刚落,随着"嗨,小朋友们,我来啦!"的招呼声,屏幕上飞来了一只小蝴蝶。(教师适时展示多媒体课件)"呀!这哪是毛毛虫,明明是小蝴蝶飞来了呢。"小朋友一片哗然,老师问小朋友毛毛虫是什么样子的,是怎么爬的,请小朋友学一学,小朋友们都很活跃,立刻用自己的身体在地上爬着示范了起来。老师请小朋友们告诉小蝴蝶我们请的不是它,小蝴蝶却说:"没错!是我,是我,就是我,我就是毛毛虫。""不信,你们一起来敲开下面这扇神秘之门吧。"说着,小蝴蝶飞走了。这时大屏幕上出现了图书《好饿的毛毛虫》的封面,就是小蝴蝶说的"神秘之门"。
3、教师要求小朋友仔细观察这扇"神秘之门",问小朋友都看到了什么,"原来是毛毛虫,什么样的毛毛虫,它的表情怎样?""还看到了什么?"小朋友说看到了字,老师请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读出图书的书名《好饿的毛毛虫》。教师请幼儿都举起小手,数"1、2、3"一起用力敲开这扇"神秘之门",随着两遍"笃、笃、笃"的敲门声,"吱呀"一声,"神秘之门"打开了,出现了《好饿的毛毛虫》的扉页。集体欣赏故事《好饿的毛毛虫》,引导幼儿观察每一幅图画所表达的意思,并提出相应的问题:
(1)教师请幼儿仔细观察扉页,都发现了什么……--树叶上躺着什么?(重点突出有一个卵)--还看到了什么?知道这是什么时间?(通过观察到有月亮)--毛毛虫是怎样从卵里出来的,它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说出"啵"这个像声字,并知道毛毛虫的样子是又小又饿)
(2)星期一,毛毛虫吃了什么食物,数量是多少?(引导幼儿初步认识汉字"一")--毛毛虫是怎么吃的?(引导幼儿说出吃穿了一个洞)
(3)在后面的图画出现之前,引发幼儿思考和想像:
--如果你是毛毛虫,星期二你会想吃什么?吃穿几个?星期三呢?……(直至星期六)--接着观察图画,引导幼儿说出星期二至星期六毛毛虫分别吃了什么?数量各是多少?(随着不同数量食物的出现进行10以内数的点数)(引导幼儿初步认识汉字"二"至"六")
(4)星期六,毛毛虫吃完食物后怎么了?星期天,毛毛虫吃完树叶后又怎么了?(对比前后毛毛虫的表情,让幼儿学会比较)
(5)毛毛虫吃饱后又是什么样子的?它后来帮自己造了个什么?它的房子叫什么名字?(重点让幼儿认识"茧")
(6)从"茧"里面出来的会是什么动物呢?(适时制悬念,引发幼儿展开丰富的想像)在幼儿讲述时,教师利用图片演示毛毛虫演变为蝴蝶的自然生长规律。(图片的摆放教师应有意识地摆成一个圆形,代表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4、这时屏幕上的小蝴蝶又飞了过来,它问小朋友,是不是已经明白了它就是毛毛虫变的?小蝴蝶还邀请小朋友和它一起去采花粉……小朋友们十分兴奋,跃跃欲试。
5、教师和小朋友们一起扮演毛毛虫,小朋友们一起边讲述毛毛虫的生长过程,当说到毛毛虫为自己造了个房子时,要求幼儿说出"茧",然后在"茧"里面练成了飞的本领,最后"毛毛虫"们变成了一只只美丽的蝴蝶,伴随《化蝶》的音乐,一起欢快地飞到花园去采花粉了……(幼儿离场)
活动反思:
《好饿的毛毛虫》是一本家喻户晓的英文童书,这本书的颜色非常鲜艳,封面上大大的毛毛虫马上就可以吸引孩子的目光,老师可以借助这本绘本引导孩子认识星期、水果、颜色、食物名称以及蝴蝶的成长历程等,也可告诉小朋友每天都有新的变化,天天都需要学习,就像毛毛虫每天吃的东西都不一样,当然也有有趣的小插曲,譬如毛毛虫吃多了会肚子痛等,小朋友很快就可以理解,总之涵盖的教育内容非常丰富,基于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已有经验,我设计了一节数学活动。
3、中班语言活动教案:老师的手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思路:
老师在幼儿心目中是神圣的,老师的手很巧,孩子们喜欢模仿老师做事。时值教师节来临之际,选用这首琅琅上口的诗歌来赞扬老师,并在教学中让幼儿掌握诗歌的结构,为仿编作准备,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内容结构,初步学会朗诵诗歌的技巧。
2、尝试迁移句式,在自己制作的过程中仿编一段诗歌。
3、激发幼儿热爱自己的老师。
4、培养细致观察和较完整表述能力。
5、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活动准备:
幼儿已有折纸、涅泥、绘画和搭积木等经验,美工角展示老师的作品。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了解诗歌的内容结构
活动难点:尝试迁移句式仿编一段诗歌
活动流程:
活动导入——学习朗诵——仿编诗歌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展示老师的各种作品,大家一同欣赏。
2、老师引导幼儿讨论这些作品都是老师的手变出来的,老师的手很能干,很灵巧。
(二)学习朗诵
1、老师朗诵诗歌,幼儿倾听。
2、分段学习诗歌,了解每一段的句式。
3、幼儿学习完整地朗诵诗歌。
(三)仿编诗歌
1、出示操作材料,提出仿编要求:老师能干的手还会叫什么呢?
2、幼儿边操作边模仿,老师观察指导。
3、把幼儿编的诗歌用录音机录下来。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图画的作用下,都能跟着一直完整地朗诵诗歌了,但其中我也发现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虽然看似我给孩子创设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己看图说一说,并引导幼儿用较完整地语言来表达,在活动中我并没有真正地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表现在幼儿对整个图画有了自己的解读后,我并没有按照幼儿的意愿进行适当调整,还是回到了预设的活动设计中,导致孩子的学习兴趣开始有了下降,不但浪费了时间,还分散了孩子的学习注意力,这使我感悟到教学的任何一个细节,都需要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时刻关注孩子的发展。
不能只注重教学的步骤,而没有真正体会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通过反思,使我充分认识到,每一个教学活动安排,都要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的教学,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求,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通过对整个活动过程的实践整理,我感知到了活动的成功和失败之处,为了能使自己的课堂更加理想,我更要有勇气面对我的失败,努力去改正自己的教学失误,切实自己的教学能力,以达到追求有效教学的目的。
4、中班语言活动我的老师真正好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老师的敬爱之情,激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心意。
2、通过儿歌欣赏活动,发展幼儿的思维及口语表达能力。
3、知道9月10日是教师节。
4、引导幼儿在诗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教师节的有关常识,并能大胆地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难点——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对老师的尊敬之情。
活动准备:
知识——请家长在家中与幼儿讨论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物质——布置老师爱我的照片展。
活动过程:
一、通过谈话引导幼儿知道每年的9月10日是教师节。
二、利用《老师爱我》的照片展,激发幼儿对老师的热爱和尊敬之情。
提问:照片上的老师在干什么?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老师关心爱护小朋友时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为什么?
三、通过欣赏诗歌《我的老师真正好》,激发幼儿爱老师的美好情感。
1、完整欣赏诗歌。
2、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掌握诗歌内容。
提问:老师都教小朋友什么本领?当你的衣服扣子掉下来的时候,老师是怎么做的?当你感到不舒服的时候,老师是怎么做的?
3、引导幼儿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四、鼓励幼儿大胆地说一句祝福老师的话。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氛围宽松,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也比较到位,对诗歌的情感特征、重点句、词的分析比较准确,教师在活动中情感的投入感染着幼儿,使幼儿在活动中也很投入,尤其是幼儿在朗读诗歌的时候,幼儿能做到深情并茂,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5、中班语言我的好朋友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幼儿园是个大家庭,让孩子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少不了老师的帮助。《纲要》中提出要孩子乐意与人交往,学习结伴、轮流、请求、商量、谦让、表达主张等交往方式,分享群体合作中产生的欢乐和成果。真的,现在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不懂得如何交往,也不会去主动交往,因此,我设计了语言活动《我的好朋友》这节语言活动,让孩子们知道有朋友的快乐,体验到和朋友在一起的乐趣。
活动目标:
1、能在集体中大胆的描叙好朋友的外貌特征和优点,懂得只有团结友爱,才会有许多朋友。
2、学会让别人把话说完以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倾听能力。
活动重点:
懂得只有团结友爱,才会有许多朋友。
活动难点:
能在集体中大胆的描叙好朋友的外貌特征和优点
活动准备:
音乐录音《找朋友》。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出话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你们有好朋友吗?请你把自己的好朋友长的什么、穿的什么样子的衣服、有什么特征、你喜欢他她什么说给大家听一听,让我们来猜猜他(她)是谁,好不好?"
2、猜朋友。
(1)、请个别幼儿轮流在集体面前描述自己好朋友的外貌、衣着、发型等等特征,其他幼儿根据其描述的猜一猜他(她)的好朋友是谁。
(2)、分组让幼儿把自己的好朋友介绍给大家猜。
(3)、教师巡回参与各组幼儿的谈话,并根据各组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问题。如你的好朋友长的胖还是瘦?是高个子还是矮个子、他她最喜欢什么?帮助幼儿打开思路讲叙。如果幼儿还不等别人把话说完就插嘴或者抢着说话,要及时提醒他们耐心倾听别人的说话,等别人说完了以后自己再说。
3、讨论。
(1)、你的好朋友有哪些优点?你为什么和他(她)做好朋友?
引导幼儿说出好朋友的优点,并能讲述一个实例。
(2)、如果一个小朋友经常欺负别人,经常做一些让大家不高兴的事情,你会选择他做你的好朋友吗?你应该怎样帮助他呢?
(3)、根据幼儿的讨论进行总结。
4、玩音乐游戏《找朋友》结束。
教学反思
教师提供给幼儿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和动手动脑的机会,以物品拟人化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但幼儿对茶壶、水杯、锁、钥匙等较感兴趣,对笔、纸、围巾、手套不是很感兴趣,我应该考虑到这个问题,准备一些较有新意的,激发幼儿的兴趣,改变一下儿歌的内容。在学习儿歌内容中利用图片加深幼儿对于作品的理解,并加入了汉字,将口头语与书面语结合,培养幼儿对于汉字的兴趣。在最后一段中以全球最关心的问题——环境保护为切入口,将作品的句式做了改变,拓展了幼儿的思维,并把语言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紧密结合。幼儿注意力集中,也很感兴趣,在活动结束后应加上活动延伸:收集一些资料反映环境的恶化,让幼儿深入的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6、中班语言尊敬老师好品德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老师都很关心、爱护小朋友,并教小朋友学习很多本领。
2、初步激发幼儿对老师的喜爱和尊敬之情。
活动准备:儒灵童教材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带领幼儿随着儒灵童歌曲做律动。
2、带领幼儿向孔夫子行三鞠躬礼仪。
二、新授课程
1、"听"故事提问导入:小朋友你喜欢自己的老师吗?你是怎样爱老师的?请听故事《河马老师生病了》。
2、安静听《儒灵童》故事,情境导入。
教师提问:河马老师生病了,小朋友是怎样关心老师的?
故事总结:河马老师生病了,小朋友们都非常伤心,大家带上礼物去看望老师。老师就像妈妈一样的关心、喜欢小朋友;老师还会教小朋友唱歌跳舞、写字画画,许多本领,也教小朋友玩游戏。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学会尊敬老师、关心老师。
3、"看"动画提问导入:小朋友你们平时在幼儿园看到老师是怎么做的?
4、认真看《儒灵童》动画,启发思考,教师提出如下问题:
(1)动画片里的小朋友是怎样尊重老师的?
(2)老师和小朋友都使用了哪些礼貌用语?
(3)小朋友你是怎样尊重老师的?举例说一说。
5、幼儿有疑问可再次观看动画,老师根据本班级幼儿共性特征及个体差异,对动画进行暂停或播放,结合剧情节点,在幼儿已有经验上进行选择性互动提问教学。
教师总结:每天早上,老师总是微笑着迎接每一位小朋友的到来,小朋友们也应该主动向老师问好,大家都是尊敬老师有礼貌的的好孩子,老师相信我们的小朋友都能做到。
三、图谱演示,判断对错教师出示两张图片让幼儿判断对错。
教师看图总结:小朋友,老师就像妈妈一样的关心照顾我们,我们从小要学会尊重老师,要做到听老师的话,做老师的小帮手,这才是尊重老师的表现。
四、游戏互动,巩固主题名称:制作贺卡准备:卡纸,油画棒,各色手工纸,剪刀,浆糊等。
目的:用自制贺卡表示对教师的尊重和喜欢。
1)制作贺卡时提示幼儿运用多种方式(撕纸、绘画等)。
2)提示幼儿正确使用剪刀。
3)让幼儿把自己亲手制作的卡片送给园长、老师。
提问:你要把贺卡送给谁?你准备向老师说些什么?
五、活动延伸,主题内化
(1)带领幼儿诵读《弟子规》经典。
(2)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提醒幼儿见到老师要问好,学会尊敬老师。
(3)和家长联系,习惯养成延续至家庭中落实。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也存在着不足:孩子的语言表达不够成熟,缺乏连贯性;孩子们安静倾听同伴发言的习惯仍需加强等等。总之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会注意这些方面的引导与教育,争取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