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班科学设计神奇的石头教案反思
活动目的:
1、让幼儿在活动中感知石头的特性与作用,体验活动的乐趣。
2、对生活中的自然物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3、培养幼儿大胆、连贯、完整的表述能力。
活动准备:
1、实物展示台,相关图片,相关石头实物。
2、环境创设:收集各类石头风景及石头建筑物的图片在活动室内展贴。
活动过程:
1、以观察"石头展览"谈话引入:
教师:今天幼儿园举办了一个石头展,小朋友想去参观吗?这里老师提个要求:参观时请小朋友摸一摸、看一看、捏一捏,比一比、踩一踩,然后说一说,这些石头的名字,有些什么秘密?可以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和同伴小声讨论。
2、幼儿参观"石头展",探究石头的特性。师引导幼儿从纹路、颜色、形状、大小、软硬光滑、粗糙等方面进行感知。
3、请幼儿自由挑选一块自己喜欢的石头,并起个好听的名字。
4、幼儿集中交流,分享探究发现
(1)幼儿互相介绍手中的石头。鼓励幼儿自由与同伴交流,说出自己的发现
(2)教师:小朋友参观石头展,谁愿意来告诉大家:你认识哪些石头(要求说出石头的名称),你发现这些石头有哪些秘密(要求说出颜色、形状等方面的特性)。
5、教师和幼儿一起小结石头的特性及作用。
(1)引导幼儿小结石头的特性。
教师:今天大家认识了许多石头朋友,它们的颜色是怎么样的呀?(可用:五颜六色、许多颜色、五彩斑澜等等),石头的大小怎么样?(可用:大大小小、有大有小等等)。用手摸一摸、捏一捏,你发现了石头有什么秘密?(有的光滑、有的粗糙、都很硬)。石头都很硬,小朋友玩石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
(2)了解石头的作用。
教师:小朋友们知道这些奇形怪状的石头有什么作用呢?根据幼儿所说,展示相关图片,介绍石头的用途。如:石头是一种很好的建筑材料,可用来盖房子、造桥、铺路;有些石头经过工人叔叔的加工,成为我们的日常用品,如石磨、茶几和漂亮的工艺品等等。
6、欣赏石头风景图。
教师:还有一些石头是我们不知道的,他们在大自然中成为美丽的石头风景,现在请小朋友一起来欣赏,要边看边想:这些石头风景你见过吗?是哪儿的?这些石头形状象什么?(引导幼儿展开想象,同伴之间互相交流)
7、结束活动。
教师:石头不但作用大,而且很好玩,小朋友们在活动结束后,可和自己喜欢的小石头一起做游戏,也可以在回家后,把你们发现石头的秘密告诉爸爸和妈妈。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2、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空气宝宝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会流动,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非常熟悉,但是对空气的概念 还是比较模糊。于是开展了此次科学活动。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人手,通过观察实验来探究空气的性质。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特性,知道空气无处不在。
2.感知空气压力的存在。
3.培养动手、动脑的习惯。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1.白纸若干张;泡泡液每组一盆,圆形纸筒每人一个,擦手用的毛巾人手一个;欢快的音乐。
2.有吹泡泡游戏经验。
活动过程:
一、魔术表演
魔术过程中,采用几种用手掌拿纸的方式。
谁愿意和我一起来表演魔术?
每人一张白纸进行魔术表演。
二、为什么不掉
1.集体讨论。
手掌上的纸为什么不掉?
2.小结。
当我们带着我们手掌上的纸运动起来的时候周围的空气宝宝也跟着运动了起来,它们使劲的把纸按在了我们的手掌上,所以纸就会牢牢的贴附在手掌上了!
三、好玩的泡泡
1.接泡泡。
一起用白纸接泡泡。
2.说一说。
①泡泡里面有什么?
②空气是怎么进到泡泡里的?
③能用嘴巴把空气吹进去吗?为什么不能用嘴直接接触泡泡液?
教师小结:泡泡液是不能用嘴直接接触的,因为不卫生、有毒。
3.分组操作。
①试一试把纸筒里的空气吹到泡泡里。
提示:第一次操作。
②让纸筒里的空气自己跑到泡泡里。
提示:第二次操作。
③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将纸筒里的空气吹到泡泡里的?
④空气为什么会自己跑到泡泡里?
5.小结。
纸筒的一端沾上了肥皂水,然后再把另一端放到水里。这时将纸卷桶向下压,水宝宝们就进入到了纸卷桶里了,使纸卷桶里的空气宝宝受到挤压慢慢上升,然后吹动乐肥皂膜,就吹出了大大的泡泡!
四、总结评价
通过变魔术游戏了解了空气流动会产生压力,通过吹泡泡的游戏又了解了空气受到挤压也会产生压力的科学原理。
活动延伸: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试一试,把纸筒一端插到沙子里会不会压出泡泡?
活动反思:
活动的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收获也很多。只是幼儿在做实验中急于想动手操作,没听清老师的注意事项,活动纪律比较混乱。可见幼儿的探索和发现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选择探索活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可直接控制,而应以尊重和支持,引导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探究活动。所以,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一定的环境来鼓励幼儿积极探索。
3、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石头小路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对路边那些形状、大小不一的鹅卵石很感兴趣。每每走过石堆旁都会捡几颗来玩。
活动目标
1、学习按石头的特征有规律的进行排序。
2、乐意参与活动,体验玩石头的乐趣。
3、发展幼儿的数数和分类、排序的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
本次活动认知目标——数数、分类、排序能力的培养
活动准备
石头若干,每人一只小篮
活动过程
(一)引题
回忆故事,引导幼儿一起去铺路
(活动一开始通过老师简短的话,既帮助幼儿复习了有关故事的角色,同时也揭示了本次活动的主题。运用开门见山的方法和去帮兔姐弟来引起幼儿铺路的兴趣。为整个活动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捡石头
1、观察石头
1)看看这里有多少石头?
2)这些石头是怎么样的?
3)小结:原来石头是各种各样的。有大有小,有的粗糙,有的光滑。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进一步掌握、了解石头的特征,并突出了石头特征中的大和小,粗糙和光滑,为后面的根据石头的特征进行排序埋下了伏笔。
同时在这一环节中,既发展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又使他们的语言得到了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幼儿不仅说出了石头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有粗糙的,有光滑的,有大的,有小的,还有的幼儿说出了石头是冷冷的,摸上去象冰一样,这些都说明了幼儿比较细致的观察能力。如果在教学中老师能及时的抓住幼儿的这一回答引导幼儿再细致的进行观察、描述,那么更加体现了多种教育内容的整合。可见我们老师心中应该时时装有整合的目标。使整合真正落实、体现,而不是单纯的为了整合而整合。
4、小班科学活动设计神奇的石头教案反思
活动目的:
1、让幼儿在活动中感知石头的特性与作用,体验活动的乐趣。
2、对生活中的自然物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3、培养幼儿大胆、连贯、完整的表述能力。
活动准备:
1、实物展示台,相关图片,相关石头实物。
2、环境创设:收集各类石头风景及石头建筑物的图片在活动室内展贴。
活动过程:
1、以观察"石头展览"谈话引入:
教师:今天幼儿园举办了一个石头展,小朋友想去参观吗?这里老师提个要求:参观时请小朋友摸一摸、看一看、捏一捏,比一比、踩一踩,然后说一说,这些石头的名字,有些什么秘密?可以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和同伴小声讨论。
2、幼儿参观"石头展",探究石头的特性。师引导幼儿从纹路、颜色、形状、大小、软硬光滑、粗糙等方面进行感知。
3、请幼儿自由挑选一块自己喜欢的石头,并起个好听的名字。
4、幼儿集中交流,分享探究发现
(1)幼儿互相介绍手中的石头。鼓励幼儿自由与同伴交流,说出自己的发现
(2)教师:小朋友参观石头展,谁愿意来告诉大家:你认识哪些石头(要求说出石头的名称),你发现这些石头有哪些秘密(要求说出颜色、形状等方面的特性)。
5、教师和幼儿一起小结石头的特性及作用。
(1)引导幼儿小结石头的特性。
教师:今天大家认识了许多石头朋友,它们的颜色是怎么样的呀?(可用:五颜六色、许多颜色、五彩斑澜等等),石头的大小怎么样?(可用:大大小小、有大有小等等)。用手摸一摸、捏一捏,你发现了石头有什么秘密?(有的光滑、有的粗糙、都很硬)。石头都很硬,小朋友玩石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
(2)了解石头的作用。
教师:小朋友们知道这些奇形怪状的石头有什么作用呢?根据幼儿所说,展示相关图片,介绍石头的用途。如:石头是一种很好的建筑材料,可用来盖房子、造桥、铺路;有些石头经过工人叔叔的加工,成为我们的日常用品,如石磨、茶几和漂亮的工艺品等等。
6、欣赏石头风景图。
教师:还有一些石头是我们不知道的,他们在大自然中成为美丽的石头风景,现在请小朋友一起来欣赏,要边看边想:这些石头风景你见过吗?是哪儿的?这些石头形状象什么?(引导幼儿展开想象,同伴之间互相交流)
7、结束活动。
教师:石头不但作用大,而且很好玩,小朋友们在活动结束后,可和自己喜欢的小石头一起做游戏,也可以在回家后,把你们发现石头的秘密告诉爸爸和妈妈。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5、小班科学神奇的纸杯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能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和关心周围生活中的小科技产品。
2、 了解纸吸水后易变形的特点,比较发现经特殊加工后的纸杯所具有的轻便、卫生、不吸水、不污染环境等特点。
3、 在操作活动中仔细观察善于发现问题,有初步的比较分析的能力。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自制纸杯、一次性纸杯幼儿各一只,毛笔一只,一张白纸和一张涂有蜡的纸。
重点:了解纸会吸水,会变形的特点。
难点:图上蜡的的纸杯所具有的轻便、卫生、不吸水、不污染环境等特点。
活动过程:
今天我们要来做个实验,你们看桌上有什么?(两个纸杯,一盆水)
那这两只杯子有什么区别吗?说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1、纸吸水易变形,变烂的特点
a、纸折的纸杯盛水,发现了什么?
b、用一次性的纸杯来盛水,又发现了什么?让幼儿积极回答。
小结:纸会吸水,会变形,会变软。
2、两种纸杯进行比较
a、提问:两只纸杯同样是用纸做的,一只变软了,变形了,而另一只还是很好呢?为什么呢?(用手摸,刮,捏会发现什么?)
b、小实验:出示两张纸,一张是涂了蜡的纸,另一张是没涂蜡的纸,再用毛笔刷,发现什么?(一张纸把水吸在纸上了,而另一张不吸于水)
小结:蜡不吸水
3、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纸杯有哪些优点:拿起来轻便,卫生,不吸水,不污染环境的优点。
4、制作飞碟
启发幼儿纸杯有这么多的优点,但你们想想它除了能盛水还能干什么用呢?(可以做飞碟,让幼儿动手操作)
活动反思:
各种各样的杯子是幼儿非常熟悉而又经常使用的日用品,因此活动中我注意收集利用丰富多彩的材料,结合幼儿的实际经验,调动幼儿多感官参与,鼓励幼儿自由观察、操作、发现、比较、讨论与探究,充分展示了一个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发现学习的动态活动过程。让幼儿带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探究欲望,对杯子的种类、材料、用途、细微特征及异同展开了多角度的联想和思考,在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加深了认识,以致于在"我想发明的杯子"这一环节中都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其观察能力及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了高度和谐的发展。
6、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草垫子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稻子是家乡的一种农作物,幼儿对水稻很熟悉,差不多每家都种水稻,他们对身边的农作物有所了解。这节课以幼儿了解水稻的生长过程,稻米及稻草的用途让幼儿懂得爱护水稻,爱惜粮食。通过玩草垫游戏活动,培养了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
活动目标:
1、初步知道稻谷和稻草的用途,懂得爱护水稻,爱惜粮食。
2、幼儿喜欢玩草垫子,能想出各种玩草垫子的方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人手一块草垫子、稻草一束、米一瓶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很多东西到了秋天都成熟了,请幼儿说说什么东西到了秋天都成熟了?出示图片: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种秋天的农作物,它是谁呢?下面邀请小朋友一起来猜一猜。
2、出示水稻图片:
提问:
(1)你们看这是……?(在我们这里,水稻小时候是长在水里的,所以它才叫水稻)
(2)你们看稻穗上一颗一颗成串的是什么?(稻谷)
(3)稻谷外面包着一层黄色的壳,剥掉外面的壳以后,里面是什么呢?(米)
(4)米有什么用呢?(可以做成饭、粥、磨成米粉)
(5)让幼儿知道水稻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我们每天吃的饭、粥都是用米做的,小朋友要爱惜粮食。
教师小结:水稻浑身都是宝,除了它的果实有那么多的作用以外,剩下的稻草也有很多的用处。
师:出示稻草实物,小朋友知道稻草可以干什么吗?(搓草绳、盖草绳、做稻草人、做草垫子……)(逐一出示实物)3、玩草垫:
(1)师出示草垫,看,这就是用稻草做成的草垫子,它有很多用处。小朋友还可以用它来做游戏呢。小朋友们可以开动小脑筋想一想、玩一玩。看谁玩的方法多。
(2)教师和幼儿一起玩草垫,一边玩一边念儿歌草垫子,变变变,变不成小河跳过去。草垫子,真有趣,变成格子,跳一跳。草垫子,真好玩,顶在头上,慢慢走。
(3)幼儿自由游戏。教师巡视指导。
延伸活动:
活动后教师可在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用稻草编制草垫,草绳等。
活动反思:
本次体育活动我始终围绕"认识水稻,了解生长环境用途及草垫子玩法的,设计的环节层层递进。同时,幼儿在玩草垫活动中也体现了尊重幼儿个别差异,在集体练习环节我用草垫子搭设了两条难易不同的路线,这样幼儿可以根据自己能力来选择路线。
从整体教学效果来看,绝大部分幼儿掌握了玩草垫及双脚立定跳远的基本技能,能够跳过三个草垫子并且双脚稳稳着地。在整个过程中培养了幼儿勇于挑战的品质,一部分幼儿能够尝试双脚立定跳四个草垫子。
7、小班科学活动设计认识石头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石头是石林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孩子们经常接触的石头作为科学活动的探索对象,能使幼儿产生浓厚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幼儿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石头进行观察、感知、讲述、寻求答案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可以获取广泛的科学方法,并在玩中发展智力,体验接触大自然的乐趣。
活动目标:
1、了解石头的基本特性。
2、愿意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与教师、同伴交流、分享;
3、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石头的基本特性。
难点:愿意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与教师、同伴交流、分享;
活动准备:
石头房子图片、颜色、大小不一的石头若干、鸡蛋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带领幼儿随音乐进入活动室;
(2)、出示彝族石头房子图片,激发幼儿兴趣;“这是什么?”
(3)、设疑提问:“这些漂亮的房子是有用什么材料来建造的?”
“彝族人为什么要选用石头作材料来盖房子?”
“石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请小朋友找一个石头做朋友)
二、多种感官感知、多向交流、体验特性
1、看石头朋友,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石头朋友的形状、色彩、花纹、大小等。
(1)“请小朋友仔细看看你的石头朋友是什么样子的?”
(2)“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比一比,两块石头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2、听石头朋友说话,引导幼儿仔细倾听,了解石头是否会发声
“怎样才能让石头朋友发出声音呢?”(引导幼儿玩石头)
3、闻闻石头朋友,引导幼儿闻一闻,看看它是否有味道。
4、摸石头朋友,引导幼儿摸摸石头朋友的脸,再摸摸自己的脸,比比谁的脸硬,认识石头硬的特性。
“石头朋友玩累了,让它坐在你的腿上休息一会儿吧。”
三、设疑、探索操作-----石头与鸡蛋谁硬?
1、出示鸡蛋,提出问题:石头与鸡蛋谁硬?
2、幼儿实验活动,用石头与鸡蛋相碰,得出结论:石头坚硬。
提出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和石头朋友玩?
引导幼儿想出小朋友玩石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能乱扔防止打伤人的道理。
四、教师小结:我们石林有很多石头,彝族人很聪明,知道石头外型漂亮,没有味道、很坚硬,所以用石头来建造房子,不仅美观、而且环保、又安全,真好!石头除了可以盖房子,还可以制作工具、装饰品、首饰等,它的用处真大!
五、以送石头朋友回家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这一活动属于观察认识型活动。这一活动主要利用了幼儿的感官如触摸,听觉等,采用了操作,游戏,比较,发现等方法,充分认识常见的物体____ 石头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