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班数学计算神奇的骰子教案反思
一、设计意图:
我发现我班小班的孩子对我班大班孩子玩飞行棋扔骰子很感兴趣。(注:我班是混龄班)于是我就以"骰子" 为载体。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有趣的故事中老师和幼儿扮演猪妈妈和小猪的角色,始终以游戏情景贯穿,展开了妈妈的神奇骰子,小猪做骰子,小猪扔骰子拿花生。让幼儿能在游戏中体验点数的乐趣,感知数量及数量与数字的联系。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感知5以内数量及数量与数字的联系。
2、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游戏的快乐。
三、重点:感知数量及数量与数字的联系。
难点:小班幼儿年龄小对数学学习缺少兴趣,较难集中注意力,手口一致点数。
关键:通过游戏活动,能变吃的东西的骰子,吸引幼儿注意力,进行一环扣一环的点数。从实物对点数,到点数对数字,再数字对点数,回到点数对实物。通过不同的游戏形式进行反复的点数,从而让幼儿在不经意间感知数量及数量与数字的联系。
四、活动准备:
1、大骰子一个(一个面贴有一张小猪的图片,另五个面从里到外分别贴有1--5的圆点卡、数字卡、数字卡、圆点卡、实物卡、颜色卡)。
2、空白骰子3份。(分别是三种颜色)
3、圆点卡(1--5)各3张。(和骰子对应的三种颜色)
4、实物花生3小筐。
5、猪妈妈胸饰一个。
五、活动过程:
(一)猪妈妈的神奇骰子
1、出示骰子,引起幼儿兴趣"猪妈妈我有个神奇的骰子,它可神奇了,里面藏着许多好吃的东西。""想不想看看是什么,就念句魔语:咕噜咕噜变。"(扔骰子,边念。)
2、集体点数(师边撕颜色卡,实物卡,圆点卡,数字卡,边示范点数。)"找到最上面什么颜色?变变变,是**,有几个?小手拿出来数数看。""N个**,N个**可以用几个圆点表示?小手拿出来,1个,2个、、、、、、N个,N圆点要找朋友了,来看看身上的圆点,谁的和我这一样的?来抱一抱。N圆点还可以用数字"N"表示",边说边操作,卡片贴黑板上。
3、请一幼儿扔骰子,个别点数(引导幼儿感知数量及数量与数字的联系)"哪只小猪上来扔骰子?一起来念魔语:咕噜咕噜变。猜猜看是什么?(请多名幼儿回答)原来是**,数数看1个、2个、3个……。
"N个**可以用几个圆点表示?你们说对不对?请N个圆点的小猪上来我们来跳一跳。还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4、请一幼儿扔骰子,个别点数(先问答再撕)撕掉彩色纸后问"几个?可以用几个圆点表示?数字几表示?"回答毕,师快速的撕下卡片,贴在黑板上。"我们一起来检查下,对不对?""请和他圆点一样多的小猪上来抱一抱吧"
5、快速点数(师撕剩下的面)。
"神奇的色子里还藏着好吃的,我们让他们变出来"。
"有几个**,用几个圆点表示?用数字几表示?"(个别提问)
6、目测(师迅速撕剩下的面,将卡片依次贴黑板上)"有几个**,用几个圆点表示?用数字几表示?"(个别提问)小结: "神奇的骰子真厉害,你们也很厉害,知道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可以用圆点表示,还可以用数字来表示。数字还可以表示很多东西" (引导幼儿具象感知,实物、圆点和数字的关系。)
(二)小猪做骰子
1、"想做神奇的骰子吗?"
2、出示空白骰子,分别摆在中间"妈妈给你们准备3个空白骰子,有*颜色,*颜色,*颜色。我扔到数字几,就贴几个圆点。请你们记好自己身上有几个圆点,注意看,几?请N个圆点的宝宝快上来。"
3、校对:师边巡视边撕数字卡,露出圆点校对。幼儿校对。"和我的一样吗?"
4、幼儿按颜色将自己的圆点卡贴在对应颜色的骰子上
5、依次贴好5个面。"小猪们,真棒,也做出了3个骰子。"
(三)扔骰子拿花生
1、"妈妈这有很多花生,我们来扔骰子拿花生。扔到几个圆点就拿几颗。你们会吗?"
2、请一幼儿示范"你扔的是几?拿几颗花生?"
3、检查,幼儿一起点数"我们来看看他拿的对不对,1颗,2颗、、、、、"
4、幼儿分组操作,师巡回指导强调要求"扔到几,就拿几颗花生放筐里。把拿过来的花生放自己的小筐里。记住一定要轮流玩。没轮到的小猪要仔细监督看拿的对不对。"师巡回指导。
(四)结束"小猪真棒。我们拿到了这么多花生,端好小筐回家吃花生喽。"
六、活动反思:
本活动是小班计算活动。把对点数的要求融入到游戏之中,从"骰子"这个教具将情景性教学游戏贯穿始终,促进幼儿在与教具材料中互动中思考、体验,达成教学目标。
脉络清晰,层层递进,突破重难点,再巩固重难点。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感知数量及数量与数字的关系。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活动。尤其是小班幼儿。因此,活动设计了猪妈妈有个神奇骰子这一情景,接下来骰子变吃的,小猪做骰子,扔骰子拿花生吃,几个环节,都紧紧围绕目标服务。以物对量,量对数,层层递进,突破重点、难点,最后 巩固练习数与量,量对物。
游戏是幼儿园教学的灵魂,更是小班数学教育的灵魂,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活动要让幼儿保持兴致,惊喜不断,才能够吸引幼儿注意,进行有效教学。第一环节出示的教具大骰子,经过多次反复设计制做,骰子共六层,因小班数学识识5以内,所以将一面贴小猪图片,另外五个面,分别贴(1-5)的圆点卡--数字卡--数字卡--圆点卡--实物卡(幼儿常见的食物,有苹果、西瓜、梨、糖果、萝卜)--颜色卡。边教学边撕,让幼儿始终对骰子保持神奇感。边撕卡片,边贴在黑板上。第一环节完毕时,抽象的数概念也很直观地呈现在幼儿面前。更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三环节,设计了看数字贴圆点和圆点取物,给每个幼儿充分操作,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幼儿在体验找到点数的规律,让每个幼儿在独立操作,亲身体验中找到打答案。
而活动中对幼儿的多样化的评价是促成幼儿对学习兴趣的一必要手段,在对幼儿的评价做到师评幼儿,幼儿互评,幼儿自评。如第一环节中的个别幼儿点数环节就做到了个别提问,个别回答,然后是请幼儿互评,并给回答对的幼儿放一个鞭炮(肢体动作评价),充分的调动了幼儿的兴趣。
提问是老师和幼儿之间的一种交流形式,是最常见、最直接的一种教育方式,也是激活、拓展幼儿思路的重要手段。因此,让幼儿带着问题自主的展开思维活动,积极思考,充分表达,是我们贯彻《纲要》精神,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例如第一环节中的第三部分我在一幼儿扔了骰子后问"猜猜看是什么?"这一问题,尤其是小班幼儿会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合理想象,会想出很多东西。当然我们这个问题的重点不是要求他们能说出多少东西,而是幼儿在注意想这个问题时,注意力已经被吸引住。在第一环节中的提问是我考虑最多的,因为第一环节的五部分,按教学程序下来都是依次点数实物,再点数圆点,再对应数字。会显得很雷同。于是我就在提问的设计上,想了很多。第二部分是边出示卡片边集体问答。第三部分是个别提问,个别回答,做到边问边答边校正。第四部分是先提问,再个别回答,再集体校正(同时又做到幼儿互评)。第五、六部分都是个别提问,个别回答,做到照顾到全体,尽可能让每个幼儿的学习状态展现出来。
2、小班数学神奇的小火车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我们这个月的主题是《我的幼儿园》,在主题下开设的区角玩具商店中发现幼儿很喜欢玩小火车,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喜欢玩开火车的游戏,他们经常会抢着做火车头,因此设计了这节课。故事中的小火车突破了孩子思维中传统的火车的模式,它会根据装进去的燃料冒出不同颜色的烟,这样的故事情景能有效的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活动中根据小班幼儿数经验的特点,将匹配和5以内的数物对应作为新的经验让孩子初步尝试,并复习手口一致点数。整个活动中教师始终注意激发和保持幼儿的参与激情和活动兴趣。
活动目标:
1、了解燃料和冒烟的颜色对应,并能根据颜色和数量标记尝试5以内的数物对应。
2、初步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3、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重点:燃料和颜色对应关键点:能根据颜色和数量标记尝试5以内的数物对应。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纸制车厢12个、各种水果蔬菜剪纸若干(红绿黄三色)活动过程:
1、出示火车课件,引发幼儿对火车开到哪去的猜想师:仔细听,这是什么声音?
火车开来了,你们觉得火车司机开着火车会到什么地方去呢?
小结:小司机就像你们说的那样,想到中国的各个地方去。
1、幼儿欣赏故事,猜想火车为何停下师:轰隆轰隆,小火车继续向前开着,突然火车停了,火车为什么会停了呢?
那请火车司机快点给火车加燃料呀。
2、 幼儿进行添加燃料,了解燃料和冒烟的颜色对应师:告诉你们哦,这可是一辆神奇的火车,加进去什么燃料,就会冒出什么颜色的烟。
看看火车司机给火车加了什么燃料呀?(苹果和草莓)冒出了什么颜色的烟?
小结:火车轰隆轰隆冒出了红彤彤的烟。
3、继续欣赏故事师:火车司机觉得好玩极了,开着开着火车又停下了他又给火车加上新的燃料。
他给火车加了什么燃料呀?
瞧,火车冒出什么烟?
小结:火车司机加了桔子和胡萝卜以后,火车冒出了金灿灿的烟。
4、继续欣赏故事,根据冒出的烟猜想加的燃料师:火车越开越快,停下后司机又加上了燃料,这回冒出的烟是什么颜色的呀?
猜猜司机给火车加什么燃料让它冒出了绿色的烟?
小结: 火车司机加了......,火车冒出了绿色的烟。
1、解读添加燃料标志过渡:这真是一辆神奇的小火车,加了不同的燃料就能冒出不同颜色的烟。其他小火车也想要冒出好看的烟,你们愿不愿意帮它们加燃料呢师:这些小火车车厢上有一个小标记,这个标记可以告诉我们装什么颜色的燃料,装多少燃料,你能看懂吗?
(解读标志5这个标记表示需要5个绿色的燃料)2、实际操作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给小火车装燃料吧。然后帮它们找到和车轮颜色一样的车头。(幼儿根据标记,选择相应颜色和数量的蔬果图片粘贴在火车车厢上)别忘了告诉小司机你给火车加了什么燃料?
3、交流纠错师:你是怎么加的?添了什么燃料?加了多少?
1、幼儿玩开火车游戏,愉快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幼儿能够被故事有趣的情节吸引,积极思考、想象、猜测故事的情节,通过故事,激发了幼儿关注周围事物变化的兴趣。并且,在前期拥有的经验基础上,幼儿能较容易的理解故事内容。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乘上这列神奇的小火车到外面去玩吧!
(音乐响起,活动在音乐声中结束)
3、小班数学活动神奇的宝石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比较8以内数量的多少、一样多。
2、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3、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印度人的服装、宝石、神秘袋、教师用的大插板、幼儿每人一盒插板。
活动过程:
一、 感官游戏“吓唬你”
老师扮演精灵和小朋友做游戏。师随音乐慢慢的有节奏的走,幼儿跟在身后;当师转身时,幼儿立即停下脚步蹲下;当师又转身行走时,请幼儿站起来跟着走。
二、 戏剧教学活动
1、今天老师请来一位神秘客人(配课教师扮演印度女朗随音乐翩翩起舞来到教室)。好客的印度人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宝石,请幼儿用这些宝石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2、触摸活动“送宝石”
幼儿每人在神秘袋中抓一把宝石,并数出手中宝石的数量。
三、 互动游戏:比较多少、一样多
教师和幼儿比较手中的宝石数量的多少、一样多。
四、 插板游戏
1、教师出示绿树和黑蝴蝶让幼儿比较多少。
2、教师出示红旗子、黄旗子让幼儿比较一样多。
3、幼儿操作小插板并按教师指令取放棋子,比较多少、一样多。
五、 音乐游戏“母鸡孵蛋”
教师随音乐唱歌,并操作大插板,让幼儿比较5以内定数量的多少、一样多。
六、 点孔游戏
幼儿随音乐做点孔游戏,音乐停止时,幼儿说出点到的数字的名称。
活动反思:
充分利用幼儿现实生活中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4、小班数学计算活动送饼干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以游戏的形式复习巩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能正确说出图形名称,学习按不同图形的形状、大小进行分类。
2、培养幼儿思维的准确性,以及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小兔、小猪、小猫图片各二张。
2、各种图形饼干若干。
1、画有(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写有数字的车票若干。
2、磁带一盘。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的口吻,引起幼儿兴趣
1、师:小朋友你们看,今天谁来我们班做客了?
师:噢,是兔妈妈带着小兔宝宝,猪妈妈带着小猪宝宝,还有猫妈妈带着小猫
宝宝来了,你们高兴吗?那好吧,我们向小动物们问声好,小动物你们好!)
2、师:小动物来做客,你们喜欢送什么礼物给它们呢?(幼儿回答)
(二)复习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1、师:你们看,老师准备了一盘饼干。(教师出示一盘有各种图形的饼干)
2、师:咦,盘子里的饼干是怎么样的?它们都有哪些不同?
(师:噢,我准备的有大的、小的圆形饼干;有大的、小的正方形饼干;还有大的、小的三角形饼干)
3、师:小动物们见了这些饼干很高兴,都说自己喜欢吃其中的一种图形饼干,它们到底喜欢吃哪一种呢?那就要请你们看一看,想一想。我已经为你们每人都准备了一盘饼干,现在请你们看看盘子里都有哪些图形的饼干,想一想该送给哪只小动物?好,小朋友我们一起给小动物送饼干吧,送到小动物的盘子里。
4、师:我们给小动物送了那么多的饼干,不知道小动物会是怎么说的,让我们来听一听好吗?
(录音:小朋友好!谢谢你们给我们送了那么多好吃的饼干,不过有些小朋友送的饼干还不是我们最喜欢吃的。那么,你们想知道我们最喜欢吃哪一种饼干吗?哈哈!问题可简单啦,只要看看我们的嘴巴就明白啦。)
5、师:小动物怎么说呀?小动物告诉如果想知道他们喜欢吃哪一种饼干只要看看什么就行啦?
那么兔妈妈喜欢吃哪一种饼干?(喜欢吃大的圆形饼干)
兔宝宝喜欢吃哪一种饼干?(喜欢吃小的圆形饼干)
猪妈妈喜欢吃哪一种饼干?(喜欢吃大的正方形饼干)
猪宝宝喜欢吃哪一种饼干?(喜欢吃小的正方形饼干)
猫妈妈喜欢吃哪一种饼干?(喜欢吃大的三角形饼干)
猫宝宝喜欢吃哪一种饼干?(喜欢吃小的三角形饼干)
6、师:刚才我们有没有送错饼干呢?那好吧,我们赶紧把些送错的换过来,给小动物送上他最喜欢吃的饼干吧。
(师:噢,我们看看送对了吗?都送对了,你们真能干,一起来夸夸自己吧!)
(三)游戏《到森林公园》
1、师:小动物们今天都得到了自己喜欢吃的饼干,真是太开心了。为了表示感谢,邀请我们小朋友到它们的家里森林公园去玩。不过,小动物们说森林公园离这儿很远,需要乘火车去,怎么办呢?别着急!你们看他们已经给我们寄来了火车票,这些火车票可有趣啦!上面都画有不同的图形,还写上了数字。看,这张火车票上有什么图形?数字是几呢?那张呢?并且他们还告诉我们不能上错车厢,如果你拿到了画有圆形的、写有数字1的火车票就要上圆形的车厢,坐1号的椅子,如果——
2、师:现在,请小朋友上火车吧!(幼儿持票上不同的车厢),列车员要检票了,请把火车票举起来吧!(教师检查幼儿的对、错)
3、师:小朋友!我们的火车出发啦!(放音乐幼儿走出教室)
活动反思:
运用游戏的形式开展数学活动,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沉浸在游戏的欢乐中,兴趣极高,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对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图形特征有了进一步的巩固认识,真正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5、小班数学计算神奇的骰子教案反思
一、设计意图:
我发现我班小班的孩子对我班大班孩子玩飞行棋扔骰子很感兴趣。(注:我班是混龄班)于是我就以"骰子" 为载体。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有趣的故事中老师和幼儿扮演猪妈妈和小猪的角色,始终以游戏情景贯穿,展开了妈妈的神奇骰子,小猪做骰子,小猪扔骰子拿花生。让幼儿能在游戏中体验点数的乐趣,感知数量及数量与数字的联系。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感知5以内数量及数量与数字的联系。
2、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游戏的快乐。
三、重点:感知数量及数量与数字的联系。
难点:小班幼儿年龄小对数学学习缺少兴趣,较难集中注意力,手口一致点数。
关键:通过游戏活动,能变吃的东西的骰子,吸引幼儿注意力,进行一环扣一环的点数。从实物对点数,到点数对数字,再数字对点数,回到点数对实物。通过不同的游戏形式进行反复的点数,从而让幼儿在不经意间感知数量及数量与数字的联系。
四、活动准备:
1、大骰子一个(一个面贴有一张小猪的图片,另五个面从里到外分别贴有1--5的圆点卡、数字卡、数字卡、圆点卡、实物卡、颜色卡)。
2、空白骰子3份。(分别是三种颜色)
3、圆点卡(1--5)各3张。(和骰子对应的三种颜色)
4、实物花生3小筐。
5、猪妈妈胸饰一个。
五、活动过程:
(一)猪妈妈的神奇骰子
1、出示骰子,引起幼儿兴趣"猪妈妈我有个神奇的骰子,它可神奇了,里面藏着许多好吃的东西。""想不想看看是什么,就念句魔语:咕噜咕噜变。"(扔骰子,边念。)
2、集体点数(师边撕颜色卡,实物卡,圆点卡,数字卡,边示范点数。)"找到最上面什么颜色?变变变,是**,有几个?小手拿出来数数看。""N个**,N个**可以用几个圆点表示?小手拿出来,1个,2个、、、、、、N个,N圆点要找朋友了,来看看身上的圆点,谁的和我这一样的?来抱一抱。N圆点还可以用数字"N"表示",边说边操作,卡片贴黑板上。
3、请一幼儿扔骰子,个别点数(引导幼儿感知数量及数量与数字的联系)"哪只小猪上来扔骰子?一起来念魔语:咕噜咕噜变。猜猜看是什么?(请多名幼儿回答)原来是**,数数看1个、2个、3个……。
"N个**可以用几个圆点表示?你们说对不对?请N个圆点的小猪上来我们来跳一跳。还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4、请一幼儿扔骰子,个别点数(先问答再撕)撕掉彩色纸后问"几个?可以用几个圆点表示?数字几表示?"回答毕,师快速的撕下卡片,贴在黑板上。"我们一起来检查下,对不对?""请和他圆点一样多的小猪上来抱一抱吧"
5、快速点数(师撕剩下的面)。
"神奇的色子里还藏着好吃的,我们让他们变出来"。
"有几个**,用几个圆点表示?用数字几表示?"(个别提问)
6、目测(师迅速撕剩下的面,将卡片依次贴黑板上)"有几个**,用几个圆点表示?用数字几表示?"(个别提问)小结: "神奇的骰子真厉害,你们也很厉害,知道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可以用圆点表示,还可以用数字来表示。数字还可以表示很多东西" (引导幼儿具象感知,实物、圆点和数字的关系。)
(二)小猪做骰子
1、"想做神奇的骰子吗?"
2、出示空白骰子,分别摆在中间"妈妈给你们准备3个空白骰子,有*颜色,*颜色,*颜色。我扔到数字几,就贴几个圆点。请你们记好自己身上有几个圆点,注意看,几?请N个圆点的宝宝快上来。"
3、校对:师边巡视边撕数字卡,露出圆点校对。幼儿校对。"和我的一样吗?"
4、幼儿按颜色将自己的圆点卡贴在对应颜色的骰子上
5、依次贴好5个面。"小猪们,真棒,也做出了3个骰子。"
(三)扔骰子拿花生
1、"妈妈这有很多花生,我们来扔骰子拿花生。扔到几个圆点就拿几颗。你们会吗?"
2、请一幼儿示范"你扔的是几?拿几颗花生?"
3、检查,幼儿一起点数"我们来看看他拿的对不对,1颗,2颗、、、、、"
4、幼儿分组操作,师巡回指导强调要求"扔到几,就拿几颗花生放筐里。把拿过来的花生放自己的小筐里。记住一定要轮流玩。没轮到的小猪要仔细监督看拿的对不对。"师巡回指导。
(四)结束"小猪真棒。我们拿到了这么多花生,端好小筐回家吃花生喽。"
六、活动反思:
本活动是小班计算活动。把对点数的要求融入到游戏之中,从"骰子"这个教具将情景性教学游戏贯穿始终,促进幼儿在与教具材料中互动中思考、体验,达成教学目标。
脉络清晰,层层递进,突破重难点,再巩固重难点。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感知数量及数量与数字的关系。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活动。尤其是小班幼儿。因此,活动设计了猪妈妈有个神奇骰子这一情景,接下来骰子变吃的,小猪做骰子,扔骰子拿花生吃,几个环节,都紧紧围绕目标服务。以物对量,量对数,层层递进,突破重点、难点,最后 巩固练习数与量,量对物。
游戏是幼儿园教学的灵魂,更是小班数学教育的灵魂,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活动要让幼儿保持兴致,惊喜不断,才能够吸引幼儿注意,进行有效教学。第一环节出示的教具大骰子,经过多次反复设计制做,骰子共六层,因小班数学识识5以内,所以将一面贴小猪图片,另外五个面,分别贴(1-5)的圆点卡--数字卡--数字卡--圆点卡--实物卡(幼儿常见的食物,有苹果、西瓜、梨、糖果、萝卜)--颜色卡。边教学边撕,让幼儿始终对骰子保持神奇感。边撕卡片,边贴在黑板上。第一环节完毕时,抽象的数概念也很直观地呈现在幼儿面前。更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三环节,设计了看数字贴圆点和圆点取物,给每个幼儿充分操作,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幼儿在体验找到点数的规律,让每个幼儿在独立操作,亲身体验中找到打答案。
而活动中对幼儿的多样化的评价是促成幼儿对学习兴趣的一必要手段,在对幼儿的评价做到师评幼儿,幼儿互评,幼儿自评。如第一环节中的个别幼儿点数环节就做到了个别提问,个别回答,然后是请幼儿互评,并给回答对的幼儿放一个鞭炮(肢体动作评价),充分的调动了幼儿的兴趣。
提问是老师和幼儿之间的一种交流形式,是最常见、最直接的一种教育方式,也是激活、拓展幼儿思路的重要手段。因此,让幼儿带着问题自主的展开思维活动,积极思考,充分表达,是我们贯彻《纲要》精神,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例如第一环节中的第三部分我在一幼儿扔了骰子后问"猜猜看是什么?"这一问题,尤其是小班幼儿会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合理想象,会想出很多东西。当然我们这个问题的重点不是要求他们能说出多少东西,而是幼儿在注意想这个问题时,注意力已经被吸引住。在第一环节中的提问是我考虑最多的,因为第一环节的五部分,按教学程序下来都是依次点数实物,再点数圆点,再对应数字。会显得很雷同。于是我就在提问的设计上,想了很多。第二部分是边出示卡片边集体问答。第三部分是个别提问,个别回答,做到边问边答边校正。第四部分是先提问,再个别回答,再集体校正(同时又做到幼儿互评)。第五、六部分都是个别提问,个别回答,做到照顾到全体,尽可能让每个幼儿的学习状态展现出来。
6、小班数学神奇的魔术师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学习观察并找寻三角形、圆形和方形。
2、愿意观察、比较,体验发现的快乐。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了圆形、方形。(事先了解过,幼儿已具备认识这两种形状的经验)
2、材料准备:黑板、每人三根长度不一的小棒;小的圆形、方形、三角形卡片若干;大的圆形、方形、三角形卡片各一张。
【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2、活动难点:能按要求操作,根据图形特征进行匹配。
3、指导要点:引导幼儿通过摆弄、观察、比较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活动过程】
1、操作探索,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1)三点连线变三角形。
在黑板上画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老师扮魔术师:“我是神奇的魔术师,我能变出很多很多的东西,看我变变变。”将三个点用直线连起来:”看我变出一个图形。’
(2)摆图形
师:给你们每人三根小棒,看看能不能变出像魔术师一样的图形。幼儿自由摆弄、操作。
问题:大部分的幼儿并不能拼出三角形,面对三根小棒更多的茫然,需要老师帮忙才能拼出来,并且三根棒子的长度是一致的。
(3)数一数。
让幼儿数一数摆出来的图形有几个角,并总结: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问题:个别幼儿对角的概念还不能理解。
2、感知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请你仔细看看,哪些东西是三角形的?请你指出来。
用幻灯片的形式将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用过的三角形状的东西展示出来:如屋顶、彩旗、圣诞帽、三角形蛋糕等。
在这个环节,幼儿比较感兴趣,并且运用到自己生活经验说出了他们看到的三角形物品,但由于年龄尚小,经验不足中大班丰富,因此回答的也比较有限。
师:你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三角形?
小结: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3、根据图形特征进行匹配。
游戏1:看到图形,幼儿进入相应的圈中。
师:小朋友,看看地上有哪些图形?(圆形、方形、三角形)现在请看看老师手上是哪个图形,你们就进入它一样的图形中去,好吗?
评价:幼儿在认识这三种形状的基础上去玩这个游戏,才能玩得开心,幼儿的情绪很投入,能够很快的反应老师的指令跑到相应的圈中。
游戏2:听口令找图形
师:我的本领可大了,还能变出其他的图形,看我变变变。逐一出示大的圆形、方形、三角形。
将小的圆形、方形、三角形图卡四散放在地上,幼儿听指令取图卡。
小结:这个环节,幼儿的秩序有些混乱,很多幼儿没有听清楚老师的指令,就去取图卡,为了速度,随手乱抓。
游戏小结:(1)引导幼儿说说自己是怎么将图形送回家的?
(2)启发幼儿说出圆形是圆的;方形是方的;三角形是三个角的。
评价要素:
1、幼儿是否能在活动感知到三角形的特征。
2、从幼儿找出圆形、方形、三角形的途径和方法上进行评价。
活动建议:
在活动区投放圆形、三角形、方形所组成的物品。
反思:
这次活动,幼儿参与性比较高,但同时活动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虽然我在活动前对这一内容的目标定位进行了仔细的考虑斟酌,但在活动后发现,我们设置的其它几个环节还是过于简单, 没有将活动目标真正的达成,在最后环节中,孩子们在找找身边的三角形时,对于正方形的认知出现了偏差。针对这一问题,我对自己的活动进行了反思。
7、小班数学公开课神奇的魔术师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对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认识。
2、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魔术师的衣服、帽子各一件,三种图形卡片各一张,头饰各一个,不同表情的三种图形卡通挂饰每人一个,三种图形的彩色卡片若干(粘在“图形妈妈”身上),三种图形的标志牌各一个,户外布置好“小商场”,三种不同形状的实物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的游戏形式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老师打扮成魔术师的样子对孩子们说:“我是神奇的魔术师,我能变出很多很多的东西,看我变变变”。(边说边转一圈,从袖子里拿出三角形)。
提问:(1)我变出了什么?
(2)三角形有几条边?(伸出手点数)
(3)你见过什么东西是三角形形状的?
2、用同样方法,从左兜里变出正方形,提问相似问题。
3、用同样方法,从右兜里变出圆形,提问相似问题。
(二)、进行游戏:图形娃娃找家
1、以魔术师的身份变出图形娃娃,送给孩子们。
师:我的本领可大了,还能把你们变成图形娃娃,看我变变变(从隐蔽的地方拿出卡通图形娃娃挂饰,让幼儿辨认形状),你喜欢哪一个,就自取一个挂在脖子上,自己摸一摸,看一看你是什么形状的娃娃?
2、变出“图形妈妈”
(1)师:图形娃娃也有自己的妈妈,你们愿意和自己的妈妈一起做游戏吗?妈妈在哪呢?看我变变变(从屏风后面拉出头戴三角形头饰,身上粘有三角形标志的“妈妈”) <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图形妈妈:我是三角形娃娃的妈妈,我的孩子们,你们在哪呢?(三角形宝宝跑到妈妈这,大声地说:我在这里)
(2)用同样方法变出“正方形妈妈”,引导幼儿找自己的妈妈。
(3)用同样方法变出“圆形妈妈”,引导幼儿找自己的妈妈。
3、“图形妈妈”带幼儿找自己的家,介绍游戏规则。
“图形妈妈”:今天咱们一起玩一个“图形娃娃找家”的游戏,先来看看咱们的家在哪呢?(带幼儿找和自己形状相同的标志牌)
介绍规则:孩子们听音乐跳舞,自己随意表现,音乐一停,就去找自己的家,看哪个宝贝找得又快又准。
4、进行游戏,游戏时可随意变换标志牌的位置,老师注意观察孩子们的兴趣,随时结束。
(三)、结束:
师:孩子们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真高兴,我还能给你们变出一个“小商场”,看我变变变,商场在哪呢?请娃娃们到外面看一看。(带幼儿到户外)
“图形妈妈”:孩子们,妈妈带你们到商场买东西,你们每人去商场买一件和自己形状相同的东西带回家,看哪个宝宝又聪明又能干。(幼儿自取和自己形状相同的物品)
活动反思:
利用变魔术的形式,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整个活动中,都以围绕“变魔术”来开展,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