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班语言谁松的土说课稿教案反思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谁松的土》这个故事选自省教材小班语言中的一节,《试试看真好玩》这一主题中。该故事选用了幼儿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蝴蝶、蜜蜂、啄木鸟、蚯蚓等小动物,故事讲述了春天到来小桃树在寻找帮自己松土的小动物过程中与小动物们发生的一系列对话。幼儿虽然对故事中的小动物非常熟悉,但是对于他们的一些生活习性并不是很了解。故事情节简单,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二)教学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小班下学期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幼儿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以自我为中心。我从知识、技能和情感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 知识上:理解故事内容,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
2、 技能上:乐于参与讲故事,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 情感上:通过学习故事,学会帮助别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三) 学重、难点由于孩子们对于动物生活习性方面了解和接触的较少,因此在活动中我把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作为教学重点。
小班幼儿在语言表达方面不完整,有时只说了半句话就无法再说了,或表达不出心中的想法,根据幼儿的语言发展情况,我确定本次活动的难点是:用比较完整的句子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a) 教学具的准备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i. 物质上的准备我给小朋友们准备了头饰,这是为了让幼儿更好的参与到讲述故事中;根据故事,我准备了故事挂图,使故事更形象,便于孩子理解,并准备了蚯蚓实物,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自己动手触摸蚯蚓,加深对蚯蚓的了解。
ii. 知识上的准备通过问答,了解了故事中小动物的生活习性。
通过讨论知道在生活中要帮助别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四) 说学情小班幼儿年龄在4岁左右,本班孩子虽然活泼,但是有时不能大胆的自我表述。但孩子们对故事很感兴趣,平时总喜欢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某一角色,但由于词汇贫乏,幼儿想说又不知该怎样说,即使说了也很难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完整。因此,我想通过活动,给幼儿提供说话和表现的机会。
(五) 说教法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情景教学法、角色表演法、操作法等。
i. 情境教学法:根据故事内容,为幼儿创设情境,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
ii. 角色表演法:角色表演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特别是可爱的动物形象,深受小班幼儿的喜欢,让他们自己来扮演角色,不仅能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还能充分让他们表现自我、大胆说话。
iii. 观察法:出示蚯蚓实物让孩子们观察,增加活动的趣味性,也是孩子们加深了对蚯蚓的了解。
(六) 说学法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的轻松氛围中掌握活动的重点、难点,幼儿运用了情景表演法、讨论谈话法等学习方法。
i. 情景表演法:幼儿在表演中,边玩边联系故事中的有些句子,正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 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ii讨论谈话法:幼儿在讨论、谈话中能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是幼儿练习说话的好机会。 .
(七) 活动程序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及活动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通过图片讨论出故事情节。2、完整讲述故事、角色表演。3、出示实物,幼儿进行观察。4、幼儿自由讨论蚯蚓的生活习性,进行自由表演。
a) 在情境和观察挂图中讨论出故事情节。
这个环节我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幼儿讨论:
1、小桃树遇到了谁?它是怎样说的?小蝴蝶、小蜜蜂、啄木鸟都有怎样的本领?
这一环节通过提问、让幼儿在讨论、谈话中大胆地说出自己所想到的,你一言我一语,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b) 完整讲述故事并角色表演。
这个环节其实重在揭示思想内涵,进行情感教育,我将它贯穿到整个故事的情节中,让幼儿通过回忆的方式完整讲述故事,同时我还运用了提问法,引导幼儿去掌握重点:故事里是谁帮小桃树松的土?在生活中你可以帮你的好朋友做些什么是呢?幼儿自己说出答案。并有老师和幼儿共同进行角色表演,锻炼语言表达力,增加活动趣味性。
c) 观察实物,加深了解。
在这个环节中出示蚯蚓的实物,让孩子进行观察并触摸蚯蚓,大胆的说出自己观察和感受到的,锻炼了孩子们思维和表达的同时,也让孩子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增加了对蚯蚓和它的生活习性的了解。它是解决重点,突破活动难点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d)幼儿自由讨论蚯蚓的生活习性,进行自由表演。
这一环节是活动的延伸部分,通过了上一环节对蚯蚓的观察,让孩子用动作自由表演蚯蚓松土。并让孩子们了解蚯蚓的再生功能。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充分的锻炼了孩子们的思维和想象力,其中分角色进行表演故事让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也很有趣味性。通过活动不仅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同时知道其他动物的本领。让孩子用优美的动作去表现蚯蚓松土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挑战,对于孩子们不太敢与自我表现通过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幼儿,让其他幼儿也敢于大胆地进行想象并进行表演。后面部分让幼儿观察实物时,更直观,能便于孩子们的观察。孩子们在看到真的蚯蚓时,表现得很兴奋很惊奇。通过鼓励幼儿大胆地进行触摸和仔细观察,孩子们的注意力非常集中,活动效果非常好。
2、小班语言活动教案:谁松的土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通过这次活动让孩子了解蚯蚓与泥土的关系,并能积极思考蚯蚓的一些习性,比如:蚯蚓会怎样保护自己;蚯蚓的食物是什么等,特别是观察实物让孩子们有更直观的了解,并能用各种动作表现蚯蚓松土。活动中让孩子观察挂图大猜想故事内容,最后能通过故事乐于去帮助别人。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
2、锻炼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
3、通过学习故事,学会帮助别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谁松的土》挂图、蚯蚓图片、蚯蚓实物。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
1、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什么。“细细长长一条龙,天天躲在泥土中,他是庄稼好朋友,钻来钻去把土松。”
2、“它是谁?”“它长什么样子?”“他生活在哪里?”“他喜欢干什么?”小朋友们听得非常仔细。现在我们都知道了蚯蚓喜欢松土,但是有一棵小桃树不知道。他到处寻找帮他松土的小动物,我们看看他都遇到了谁。
二、出示挂图,让幼儿自由表述。
1、出示第一幅挂图,他遇到了谁?对,是蝴蝶。我们来学一学蝴蝶飞 。那小桃树会怎么问蝴蝶呢?是你帮我松的土吗?那蝴蝶会怎么回答?不是蝴蝶,小桃树又继续找他又找到了谁呢?我们来看下一幅图。
2、分别出示二、三幅挂图,问题同上。也不是啄木鸟,那最后小桃树找到帮他松土的小动物了吗?我们来看最后一幅挂图。
3、出示第四幅挂图,最后他找到了谁?对,是小蚯蚓。小桃树会怎么问小蚯蚓?小蚯蚓会怎么回答?原来是小蚯蚓帮它松的土。那小蚯蚓有松土的本领,其他小动物有什么本领呢?我们听听故事里是怎么说的。
三、对照挂图完整讲述故事后,表演故事。
故事讲完了,故事里小蝴蝶有什么样的本领?小蜜蜂和啄木鸟呢?好,小朋友们听得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扮演小桃树,你们扮演小动物加上动作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下好吗?
四、出示实物,让幼儿观察。
1、今天老师把小蚯蚓和他的家一起请来了,闭上眼睛等他出来。小蚯蚓什么样子?什么颜色?他生活的土是什么样子的。对,它是活在湿润的土里。
2、我们摸一摸它看看是什么感觉。软软的,滑滑的,很好。我们让他休息一下。
五、幼儿自由讨论蚯蚓生活习性,并自由表演。
1、蚯蚓是怎样松土的呢?请小朋友用好看的动作表演一下。(教师总结提升动作,然后请幼儿一起跟着表演。)
2、那小蚯蚓吃什么呢?小蚯蚓怎样保护自己呢?小朋友们非常聪明,小蚯蚓吃一些腐烂的树叶或是从土里吸收一些东西,遇到危险时可以钻到很深的土里。它还有一个很厉害的本领就是被砍成好几节时还是可以活下来,是不是非常厉害!
六、情感教育。
小桃树长得这么健康是因为有那么多的好朋友帮助了他,他非常感谢他们。他的好朋友也感到非常的高兴。那你想帮你的好朋友做些什么事呢?(教师总结)
七、结束部分:
小朋友们非常棒,我们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送小蚯蚓回家,我们一起去吧!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充分的锻炼了孩子们的思维和想象力,其中分角色进行表演故事让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也很有趣味性。通过活动不仅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同时知道其他动物的本领。让孩子用优美的动作去表现蚯蚓松土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挑战,对于孩子们不太敢与自我表现通过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幼儿,让其他幼儿也敢于大胆地进行想象并进行表演。后面部分让幼儿观察实物时,更直观,能便于孩子们的观察。孩子们在看到真的蚯蚓时,表现得很兴奋很惊奇。通过鼓励幼儿大胆地进行触摸和仔细观察,孩子们的注意力非常集中,活动效果非常好。
3、小班语言游戏好饿的小蛇说课稿教案反思
背景分析:
《好饿的小蛇》故事内容简单,画面形象有趣。故事中很多拟声词"啊呜"、"咕嘟"的反复出现,使故事充满了趣味性,小蛇滑稽、贪吃的模样深深吸引着孩子,适合小班孩子的模仿与表演。整个教学活动以游戏贯穿始终,教师牢牢抓住故事形象---小蛇"饿、贪吃"的特点,引导小班孩子用自己能够理解的方式去感受小蛇的滑稽,体验小蛇的贪吃,模仿小蛇的稚笨与好玩,并支持幼儿用简短的词语、短句去描述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及表述自己的猜测与想象,强调发生在小蛇身上的一系列的有趣事件所带给孩子们的童真与童趣,让孩子真正地融入到故事情境中,最终体验到趣味阅读的快乐。
一、活动目标:
1. 理解故事,学说句式:好饿的小蛇,扭来扭曲在散步。
2. 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语句创编活动。
3. 感受故事的幽默与滑稽,体验语言游戏活动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围裙一条,图片(小蛇、苹果、香蕉、葡萄、苹果树),袜子人手一只,蔬菜园情景布局,蔬菜等教具若干
三、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故事的幽默诙谐
2、难点:创编故事
四、活动过程:
一、讲述故事,学习句式首先我准备了装饰成草地的围裙,穿在身上,孩子们都很好奇,老师这是要干什么呀!兴趣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过来,接着我从口袋里拿出小蛇,很自然的引出了故事。(插入图片)配合着ppt一边做动作使幼儿更好的理解故事。我是这样做的(插入视频)故事的最后一张图片是:小蛇吃了苹果的猜测,对于本次活动起到直接影响,对后面的各种水果的猜测会起到引领与借鉴的作用,所以我有目的的让孩子多观察一下画面,包括语言上的提示:这是一种什么水果呢?什么水果是圆圆的,有柄的?什么水果吃起来甜甜的、脆脆的?……孩子很顺利地猜出苹果以后,教师马上揭晓答案,给予孩子猜测成功的肯定与表扬,激励其他孩子猜测的积极性,然后把吞了苹果的小蛇亲热地称呼为:苹果蛇,为后面关于小蛇其他有趣称呼做好铺垫。
二、巩固句式,复述故事在幼儿已经初步理解了故事的基础上,以具有递进性三个问题,1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小蛇?2、小蛇在干嘛?3、它发现了什么?使幼儿巩固: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的句式。并回忆故事内容,简单复述故事中的词语,句子。紧接着我把袜子套在手上,从身后慢慢拿出,运用袜子小蛇配合动作按顺序引导幼儿复述故事。(插入图片)在再一次和幼儿讲述故事的时候,孩子对于小蛇吞咽小树这样一种大胆的行为,觉得特别有趣。而且,关于"小树好不好吃"的讨论,让孩子对于小蛇的"调皮与淘气"的记忆再次变得印象深刻起来,孩子快乐地随这我的的语言引导与动作提示,一起模仿表演小蛇吞咽小树的动作,然后打着饱嗝、抚摩肚皮帮助消化、最后快乐满意地睡觉……孩子在这一系列的模仿表演中,不仅理解到故事中小蛇的滑稽与贪吃,也为后面的完整欣赏故事、理解故事风格特点做好充足的准备。
三、发散性语句创编活动第三个环节是故事的创编活动,我创设蔬菜园的情景,投放很多好吃的蔬菜水果, "这条袜子小蛇真有趣,你们也来变成小蛇吧"当每个小朋友的手上都戴上了袜子以后,很自然的每个小朋友都融入了自己是小蛇的角色。(插入视频)
四、结束部分棒棒糖变成了小蛇,到超市里去,会变成什么蛇呢?在幼儿想的过程中,自然的结束了本次活动。
五、反思亮点:
1、元素的巧妙构建:为了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激发他们对故事的兴趣,,在故事讲述中,我巧妙地渗入了多种元素:肢体语言元素(如"扭来扭去""在散步"),情景元素(发散性趣味游戏),这些元素将整个故事的学习理解过程进行了有效的串联,充分挖掘出原着故事中诙谐、幽默的情感元素,让幼儿在倾听、欣赏和游戏的过程中自由表达对故事的理解,使整体课程层层递进,环环精彩。
2、课程整体环节设计上,我注重师幼情绪、情感的吸引与融通。如:当我从口袋里引出主人公小蛇时的那种神秘,瞬间点燃了孩子们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如:蛇宝宝与大蛇之间似乎不经意的碰碰头、抱一抱、拉拉手、跳一跳等,让孩子们不由自主的和小蛇成为亲密的朋友;这种情绪与情感的吸引与融通,充分满足了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及语言表现的欲望。
3、活动细节的精巧设计:
1、教具选择来源于生活:我上课的道具是来源于生活中常见的不经意的一些小物品:围裙,袜子。一条围裙稍加装点就是一片草地,一个小口袋就是小蛇的家,袜子套在手上,神形活现的小蛇砰然出洞,这些教具简单新颖,摒弃了传统教学中教具量大,繁琐的缺点,变繁为简而又充满无尽的情趣。
2、将身体作为一个支架,围裙穿在身上,把物品粘在围裙里面,所有的物件通过粘帖瞬间跃于眼前,过程神奇而风趣,当每一件物体从我身上变出来时,孩子们的眼神是那么的惊讶和惊喜,被我和道具深深吸引了。
3、创编环节:幼儿创编遵循其思维开阔发展的科学原则,从有形的蔬菜园到无形的超市,层层推开幼儿思维创想的空间,为其更广阔的后期创想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这节课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的学习是快乐,在孩子的快乐学习中,我也倍感快乐和幸福!
4、小班语言这是谁的家说课稿教案反思
教材分析:
该内容在语言领域里,通过阅读教材,我认为该内容选自幼儿生活,从提示上来看,主要是从语言指令方面来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进而建立语言和画面之间的联系,为阅读打下基础。为此,本着课程整合的理念,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我将该活动拓宽到健康、社会、音乐充分挖掘了以下几个活动目标:
1、喜欢听故事,能听懂故事大意;
2、能听懂简单的语言指令、学习按指令行事;
3、能根据语言指令作出判断,建立语言和画面之间的联系;
4、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学习常用的礼貌用语("谢谢""不用谢""不客气");
5、有外出时的一些安全自护意识;
6、在游戏和情景中认识汉字"家";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a、自制能悬挂娃娃三个(红红、明明、强强)挂钩6个;b、贴绒教具:房子三座、苹果树、柳树、草地;c、猫妈妈头饰、小猫头饰(与幼儿人数相等)d、大字卡"家"e、幼儿语言用书
2、知识准备:活动前幼儿已会唱《小花猫你别吵》的歌曲
设计思路:
1、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好玩是幼儿的天性,所以,利用孩子感兴趣的说说、做做、玩玩的方式,引导他们耐心地倾听,将会受到良好的效果。
2、故事也是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故事设置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导他们在情景中听懂语言指令并作出判断,进而帮助幼儿建立语言的画面的联系,从而发展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和画面阅读能力奠定基础。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通过游戏《我来说你来做》使幼儿初步能听懂简单的语言指令、学习按指令行事;玩法:教师说:"请你拍拍手""请你摸摸头""请你找找小耳朵"等语言指令,幼儿听指令做出相应动作并表述"我就拍拍手""我就摸摸头"等。
(二)、基本部分:
1、以故事形式导入,设置问题情景,引起幼儿倾听兴趣。
教师:小朋友,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有一天,红红、明明、强强,他们一起和妈妈去超市。在超市里,他们走着走着,被许多玩具吸引住了,悄悄离开了妈妈,他们看到有小狗汪汪、小猫咪咪,还有胖乎乎的小熊猫真可爱。看着看着,因为超市里人很多,他们突然找不到妈妈了。红红、明明和强强都非常着急。小朋友,你们愿意做他们的好朋友,帮他们找家吗
2、情景游戏《帮朋友找家》
玩法:教师出示红红,并发红红的口气说:"小朋友,我家房顶平平的,门前有一棵苹果树,请你们帮我找家,好吗?"幼儿根据红红的描述帮她找家,并把红红送回家,教师又以红红妈妈的口气说:"谢谢小朋友。"然后启发幼儿做出回答:"不用谢。"(或不客气)(用同样方式引导幼儿帮助明明强强找家。)(幼儿坐下来)
3、引导幼儿讨论:
(1)、刚才小朋友都帮谁找家了?(出示"家"的字卡)
(2)、你是怎样帮他们找到家的?(引导幼儿描述红红、明明、强强各自家的明显特征)
(3)、红红、明明、强强为什么找不到家了?(通过引导使幼儿明白因为他们在超市里光顾看玩具离开了妈妈。
(4)、假如你和爸爸妈妈去超市应该怎样做?如果不小心走丢,又该怎麽办?(请超市的阿姨、叔叔帮助告诉他们自己家哪里或电话号码)。
4、游戏《给字宝宝照相》
玩法:幼儿假装给字宝宝"家"照相,嘴里发出"咔嚓"的声音,然后请幼儿打开书P4在书中找到它的照片。
5、教师引导幼儿分别找出书中红红、明明、强强的家并进行特征描述。
6、教师分别出示红红、明明、强强,并以他们的口气说:"小朋友,天黑了,你们还能帮我找到家吗?"(引导幼儿将画面与画面之间联系起来,并作出判断)
三、结束部分:
1、活动小结:a、教师说:"小朋友真聪明,能帮红红、明明、强强找到他们白天的家,还能找到他们黑夜的家,自己鼓励自己:一、二、三我真棒!
B、朋友,你们帮助红红、明明、强强找到了家,高兴吗?开心吗?(引导幼儿用拍手、笑表达自己的情绪)
2、延伸活动:教师扮演猫妈妈,幼儿扮演小猫到户外做《小花猫找妈妈》和《吹泡泡》的游戏。
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运用了多种游戏的形式来使听指令做动作比较单调的学习形式丰富起来,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完成本次活动的目标,不仅培养了孩子们观察力、分析力、判断力,还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但个别孩子在表达时需要老师的引导、帮助,教师也应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鼓励这些孩子,使他们拥有自信。
5、小班语言我喜欢说课稿教案反思
一、 教材分析
小袋袋形象是著名的绘本大师 查尔斯·福格 为孩子们塑造的,生动可人,深入人心。书中的小袋袋形象滑稽可人,孩子总是乐此不疲的模仿。除了塑造了小袋袋形象外,还出现了很多动植物。有高大的树木,有枯萎的树叶,有盛开的花朵,有蹦蹦跳跳的小兔子、有美丽的花蝴蝶、有小鸟、鼹鼠、卡拉熊、乌龟、蜈蚣等。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孩子去观察,让孩子想一想,说一说。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观察力。
二、学生分析
幼儿期是人类的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作为老师就要把握住这一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让幼儿获得多方面的语言信息,自由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倾听表述,欣赏文学作品和早期阅读四个方面。
根据这四个方面,我对小班幼儿的语言能力进行了评估,发现了小班的孩子他们倾听的特点是:由无意识倾听到学习有意识倾听表述的特点是,以自身活动或经历为内容,其中夹杂着一些想象的成分,表述的方式比较简单,欣赏文学作品较少,早期阅读的兴趣还不明显。
所以我选择了这个绘本。书中的小袋袋形象滑稽可人,孩子总是乐此不疲的模仿。在阅读过程中,孩子总是会模仿小袋袋,做那些天真可爱的动作,能让孩子觉得快乐就是我们老师最大的幸福。
三、教学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小班下学期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幼儿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以自我为中心。我从认知、能力和情感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观察、阅读画面,理解小袋袋喜欢做的事情,感受小袋袋的天真活泼。
2、愿意用动作语言表现画面内容,尝试运用"我喜欢……"的句式进行讲述。
3、喜欢和同伴一起阅读图书,体验集体阅读的快乐。
四、 说教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遵循"三个原则" ,做到"两个注意",体现"一个整合"的指导思想来设计教法,学法。
"三个原则":一是"教师主导、幼儿主体,以问题的引导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二是"教师在前、幼儿在后"的教学原则,既当幼儿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过程时,教师要观察了解幼儿的学习行为是怎样产生的,并在尊重幼儿认识过程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施加影响。三是"同时进行原则",即在教学活动中,要同时顾及兴趣,态度和行为的培养,既有明确的重点,又相互渗透。
"两个注意": 一是设置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情境。既要把各教学环节与教学要求设置成问题情境展示给幼儿,这样容易使幼儿被问题情境吸引而主动投入学习。二是注意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和情感发展规律,把教学目标的要求分解成若干细小的层次,分散到各个具体的活动中,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使教学重点得以巩固,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一个整合":《新纲要》中明确的指出: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通过自主的学习,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教学过程体现整合性,对多元智能的发展提供保证。
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实际情况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讨论法、讲述法和提问法。
1 、直观演示法: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具进行表演示范,引导幼儿理解作品内容。活动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整个故事制作成形象直观的ppt,既可以完整欣赏,又能分段播放,通过观赏课件引导幼儿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
2 、提问法:这是语言活动中都能用到的方法。在教学中,我尝试改变以往语言教学总是先讲完故事再进行提问的模式,将单一性、回忆式、封闭式的提问方法改成多样性、启发式、开放式的提问,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
3 、讨论法:是指让幼儿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互相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答案的方法。在活动中,我将讨论法结合在讲述故事过程中。如:请小朋友而共同讨论:小袋袋现在在做什么?他的朋友们跟它一样吗?
六、 说学法
整个活动主要运用了讨论谈话法、发现法、讲述法等学习方法。
1、讨论谈话法:幼儿在讨论、谈话中能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是幼儿练习说话的好机会。
2、发现法:教师提供适于幼儿进行发现活动的教材,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过程,发现知识。在活动中,请幼儿观察、讨论故事中人物,通过提问和幼儿讨论,引导幼儿自己得出结论,充分体现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讲述法:主要教会幼儿能准确地回答问题,恰当地说明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活动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提问,为幼儿提供讲述的空间,启发幼儿用宏亮的声音、完整的语言进行讲述,并且注意为每名幼儿创设讲述的机会。
七、 教学过程
整个活动分为四大部分, 活动流程图简单明了地概括了整个活动,使大家一目了然地明白设计意图,下面将其详细说明一下:
设计意图:
这是一本非常简单的图画书,单看一幅幅精美的图画就能猜出故事大概。前半部分,主要描绘的小袋袋的动,一个非常顽皮的形象。后半部分,主要描绘的是静,一幅很美丽很温馨的画面。故事本身浅显易懂,讲述了可爱的小袋袋和他的动物朋友之间的故事。这样可爱的形象不但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而且也吊足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较符合小班小朋友的年龄特点,且能很好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所以我觉得这个故事既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又符合孩子的现实需要,因此,我选择了这个绘本。
教学过程:
一、认识书中的主要人物小袋袋,猜想小袋袋喜欢做的事情。
1、出示"小袋袋"图片,并提问。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新朋友,我们来看看他是谁?
师:这是袋熊,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小袋袋。我们和它打个招呼吧!
师:小袋袋的样子是怎么样的?它的心情怎么样?那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它的手和脚是怎么放的?大家一起来做做小袋袋的样子吧!(幼儿学做)
师:小袋袋很可爱,每天,小袋袋都要做好多有趣的事情。他喜欢大声叫;他喜欢转圆圈,跳到自己摔跤;他喜欢做鬼脸,还喜欢泡在烂泥塘里。不过,你知道小袋袋最喜欢做什么吗?你们猜猜看它喜欢做什么事情?喜欢玩什么游戏?(幼儿猜想)
二、初次阅读,感受、理解并表达小袋袋扮鬼脸、玩泥巴、扮大树等画面内容
小朋友觉得小袋袋喜欢做那么多事呀!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它喜欢做什么吧!
1、阅读画面一:扮鬼脸
师:你们为什么笑呀?小袋袋在干什么呀?
幼:吐舌头、鼻子这样(幼儿做顶鼻子)、像魔鬼一样(扮鬼脸)……
师:对,小袋袋特别调皮,它在吐舌头、顶鼻子、拉耳朵。
我们来学一学,给旁边的小朋友看一看吧!
小结:小袋袋喜欢扮鬼脸,吐吐舌头、顶顶鼻子、拉拉耳朵,真好玩……
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小袋袋喜欢扮鬼脸
2、阅读画面二:玩泥巴
师:我们再来看看,你们看到小袋袋在玩什么了吗?
幼:玩泥巴。
师:小袋袋哪里有泥巴呀?
幼:头上有泥巴、手上有泥巴、肚子上有泥巴、腿上有泥巴。(教师动作提示)
师:小青蛙在干什么?小兔子身上有什么?
师:小袋袋在玩泥巴时心情怎么样呀?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师: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小袋袋的样子吧。
小结:小袋袋喜欢玩泥巴头上、手上、肚子上、腿上都是泥,玩得真开心。
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小袋袋喜欢玩泥巴……
3、阅读画面三:扮大树
师:你们看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呀?
幼:小兔在跳、小乌龟在爬……
师:小袋袋在干什么呀?它举着树叶一动不动像什么呀?
师:我们来学一学小袋袋的样子吧!
小结:小袋袋喜欢变成一棵大树,一动不动地站着。
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小袋袋喜欢扮大树……
4、阅读画面四:捉迷藏
师:小袋袋在干什么呀?(教师用动作表现小袋袋缩成一团的样子。)
师:谁躲起来了?谁在找它?
师: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小袋袋缩成一团的样子。
小结:小袋袋喜欢捉迷藏,把自己缩成一团,让大家找不到它。
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小袋袋喜欢玩捉迷藏……
5、阅读画面五:回家
师:玩了一天了,小动物们都回家了。谁在门口等小袋袋呀?
师:妈妈见了小袋袋心里怎么样?小袋袋见了妈妈心里怎么样?你怎么知道的?
小结:小袋袋喜欢扑到妈妈的怀里,那里又安全又温暖。
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小袋袋喜欢躺在妈妈的怀里……
三、完整阅读
1、完整观看ppt,再次感知绘本内容,感受其中的语言美。
师:我们再来看一遍故事吧!看看你们能不能发现更多好玩的事。
2、师幼共同阅读ppt并表述画面内容。
师:小袋袋喜欢玩这么多好玩的游戏,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说一说吧!
四、运用"我喜欢……"的句式,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讲述。
师:小袋袋喜欢玩,也喜欢做好多的事情。小朋友你们喜欢做什么呢?
幼:……
师:你们喜欢小袋袋吗?那今天回家以后请爸爸妈妈把这个故事找出来,你们和爸爸妈妈一起讲好吗?
活动反思:
通过这个活动,我感受到我们班的孩子当中,有一部分思维活跃、积极,能主动从作品中去吸收知识,并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体验进行再创造。
6、小班语言谁松的土说课稿教案反思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谁松的土》这个故事选自省教材小班语言中的一节,《试试看真好玩》这一主题中。该故事选用了幼儿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蝴蝶、蜜蜂、啄木鸟、蚯蚓等小动物,故事讲述了春天到来小桃树在寻找帮自己松土的小动物过程中与小动物们发生的一系列对话。幼儿虽然对故事中的小动物非常熟悉,但是对于他们的一些生活习性并不是很了解。故事情节简单,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二)教学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小班下学期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幼儿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以自我为中心。我从知识、技能和情感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 知识上:理解故事内容,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
2、 技能上:乐于参与讲故事,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 情感上:通过学习故事,学会帮助别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三) 学重、难点由于孩子们对于动物生活习性方面了解和接触的较少,因此在活动中我把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作为教学重点。
小班幼儿在语言表达方面不完整,有时只说了半句话就无法再说了,或表达不出心中的想法,根据幼儿的语言发展情况,我确定本次活动的难点是:用比较完整的句子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a) 教学具的准备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i. 物质上的准备我给小朋友们准备了头饰,这是为了让幼儿更好的参与到讲述故事中;根据故事,我准备了故事挂图,使故事更形象,便于孩子理解,并准备了蚯蚓实物,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自己动手触摸蚯蚓,加深对蚯蚓的了解。
ii. 知识上的准备通过问答,了解了故事中小动物的生活习性。
通过讨论知道在生活中要帮助别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四) 说学情小班幼儿年龄在4岁左右,本班孩子虽然活泼,但是有时不能大胆的自我表述。但孩子们对故事很感兴趣,平时总喜欢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某一角色,但由于词汇贫乏,幼儿想说又不知该怎样说,即使说了也很难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完整。因此,我想通过活动,给幼儿提供说话和表现的机会。
(五) 说教法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情景教学法、角色表演法、操作法等。
i. 情境教学法:根据故事内容,为幼儿创设情境,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
ii. 角色表演法:角色表演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特别是可爱的动物形象,深受小班幼儿的喜欢,让他们自己来扮演角色,不仅能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还能充分让他们表现自我、大胆说话。
iii. 观察法:出示蚯蚓实物让孩子们观察,增加活动的趣味性,也是孩子们加深了对蚯蚓的了解。
(六) 说学法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的轻松氛围中掌握活动的重点、难点,幼儿运用了情景表演法、讨论谈话法等学习方法。
i. 情景表演法:幼儿在表演中,边玩边联系故事中的有些句子,正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 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ii讨论谈话法:幼儿在讨论、谈话中能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是幼儿练习说话的好机会。 .
(七) 活动程序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及活动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通过图片讨论出故事情节。2、完整讲述故事、角色表演。3、出示实物,幼儿进行观察。4、幼儿自由讨论蚯蚓的生活习性,进行自由表演。
a) 在情境和观察挂图中讨论出故事情节。
这个环节我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幼儿讨论:
1、小桃树遇到了谁?它是怎样说的?小蝴蝶、小蜜蜂、啄木鸟都有怎样的本领?
这一环节通过提问、让幼儿在讨论、谈话中大胆地说出自己所想到的,你一言我一语,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b) 完整讲述故事并角色表演。
这个环节其实重在揭示思想内涵,进行情感教育,我将它贯穿到整个故事的情节中,让幼儿通过回忆的方式完整讲述故事,同时我还运用了提问法,引导幼儿去掌握重点:故事里是谁帮小桃树松的土?在生活中你可以帮你的好朋友做些什么是呢?幼儿自己说出答案。并有老师和幼儿共同进行角色表演,锻炼语言表达力,增加活动趣味性。
c) 观察实物,加深了解。
在这个环节中出示蚯蚓的实物,让孩子进行观察并触摸蚯蚓,大胆的说出自己观察和感受到的,锻炼了孩子们思维和表达的同时,也让孩子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增加了对蚯蚓和它的生活习性的了解。它是解决重点,突破活动难点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d)幼儿自由讨论蚯蚓的生活习性,进行自由表演。
这一环节是活动的延伸部分,通过了上一环节对蚯蚓的观察,让孩子用动作自由表演蚯蚓松土。并让孩子们了解蚯蚓的再生功能。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充分的锻炼了孩子们的思维和想象力,其中分角色进行表演故事让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也很有趣味性。通过活动不仅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同时知道其他动物的本领。让孩子用优美的动作去表现蚯蚓松土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挑战,对于孩子们不太敢与自我表现通过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幼儿,让其他幼儿也敢于大胆地进行想象并进行表演。后面部分让幼儿观察实物时,更直观,能便于孩子们的观察。孩子们在看到真的蚯蚓时,表现得很兴奋很惊奇。通过鼓励幼儿大胆地进行触摸和仔细观察,孩子们的注意力非常集中,活动效果非常好。
7、小班语言下雨的时候说课稿教案反思
一、说教材
(一)地位和作用。
这则小故事充满了童趣。故事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及幼儿熟悉的小动物的形象,把三个天真、可爱、善良的小动物遮风避雨的情形,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友好互助的故事。
故事以下雨的时候,小白兔能以树叶当伞,告诉幼儿在遇到困难是要动脑筋想办法,在发现小鸡、小猫淋雨时,能主动帮助它们,与它们共伞,告诉幼儿当别人遇到困难时,要友好互助为线索,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安然、温暖、和谐的氛围。
故事通过小兔子想办法避雨,和它看到小伙伴被雨淋湿时,把伞借给小伙伴和他们一起避雨的描写,展现了三个天真、可爱、善良的小动物在帮助别人和被别人帮助后的快乐心情。同时,此故事具有很强的实施意义,现代的孩子们往往在遇到困难时,就退缩,不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而以来于别人的帮助。另外,孩子们的自我中心现象严重,它们理所当然的接受别人的付出,而自己关心别人、为别人着想的思想意识缺乏,而此故事,能让幼儿在了解故事形象及人物对话中,受到良好的熏陶与激励。
(二)、活动目标
1、记住故事名称及角色,理解故事内容,能积极动脑,参与教师的活动。学习词:顶、避雨。
2、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能说出小兔是用什么避雨的,它是怎样帮助小动物的。
3、懂得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体验帮助别人和被别人帮助是快乐的。
活动重点:理解故事内容,能积极动脑,参与教师的活动。学习词:顶、避雨。(关键中断法理解故事中突破)
活动难点:说出小兔是用什么避雨的,它是怎样帮助小动物的。(在理解故事中突破,在完整讲述故事中及提问中巩固)
二、活动准备
1、课前丰富有关雨具方面的知识。目的:为展开故事主题做好铺垫。
2、雨天的背景图一幅,雨点是活动的。小兔、小鸡、小猫活动图片。目的:把幼儿带入故事情节种,深刻理解故事内容及人物形象。
三、过程与方法
(一)出示图片,创设一定的情景,利用回忆性设问引出主题,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问:图片上的天气是怎样的?下雨的时候你是怎样避雨的?如果没有雨具怎么办?
(二)、利用关键中断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积极参入教师的活动,理解故事内容,学习词:顶、避雨。
1、出示小兔子在雨中走
提问:下雨了,小兔会想什么办法避雨?
2、出示小兔用树叶当伞遮雨
提问:小兔用什么当伞?说明小兔子怎样?小兔子把树叶伞放在那里避雨?用一个好听的词是"顶",学一学怎样是"顶"(学习词:顶)
3、图片定位在小兔子在雨中看见小鸡
提问:小鸡被雨淋湿了?它的心情会怎样?会怎样叫?学一学。如果你是小鸡你会怎样想?小兔看见了会怎样做?如果你是小兔你会怎样做?(学习词:避雨--可以让幼儿反复说一说小兔说的话)小鸡在得到别人的帮助后,不淋雨了心情会怎样?它会怎样对小兔说什么?
4、图片定位在小兔子、小鸡在雨中看见小猫
提问:小猫被雨淋湿了?它的心情会怎样?它会怎样叫?学一学。小兔、小鸡看见了会怎样做?小猫在得到别人的帮助后,不淋雨了心情会怎样?小兔在帮助别人后的心情会怎样?
(三)、完整讲述故事,深刻体验小兔的爱动脑筋及帮助别人和被别人帮助的乐趣。
提问:小兔是用什么避雨的?它是怎样帮助小伙伴的?小动物得到别人的帮助后,心情会怎样?小兔在帮助别人后的心情怎样?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兔?你喜欢它吗?为什么?
(四)、引导幼儿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将外在的道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提问:你遇到困难时会怎么办?当别人遇到困难是你会怎样做?你帮助别人后心情怎样?你们被别人帮助心情会怎样?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经验,他们观察分析画面,想像一些故事情节,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够了解图片中的含义,大概说出图中所要表达的意思,但是不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互相帮助,应该随时抓住机会告诉孩子们遇到困难要互相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