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班数学教案妈妈的小帮手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习将成对的物品、相关的物品进行对应匹配。
2、初步养成将物品及时归位的好习惯。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拖鞋、球鞋、凉鞋、等鞋子各一双,5双不同颜色的袜子;相关物品的卡片若干组(碗和勺子,牙刷和牙膏,水壶和茶杯,脸盆和毛巾等)
活动过程
一、帮妈妈整理鞋子。
1、出示一堆放乱的鞋子:老师(妈妈)这里有一堆鞋子,小朋友看它们乱七八糟的,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吧!
2、请个别幼儿上前操作:你是怎么整理的?这两只鞋子为什么要放在一起?检查幼儿配对情况并小结:材料一样、外形一样,颜色一样、大小一样的鞋子叫一双,它们是好朋友,所以要放在一起。
二、帮妈妈找袜子。
1、出示颜色不同的袜子,分给10个幼儿每人一只,请手拿相同颜色袜子的幼儿迅速配对。引导幼儿找一找哪两只袜子是一双,应该叠在一起。
2、示范叠袜子的方法,请幼儿尝试将袜子叠整齐。
三、帮妈妈整理其它物品。
1、出示碗、勺子、牙刷、牙膏等物品的卡片,请幼儿说说它们的名称以及用处,并请他们说一说:哪些物品可以放在一起?为什么可以放在一起?
2、请幼儿将相关的物品放在一起,并用语言表述:XX和XX在一起,XX和XX是好朋友可以放在一起。
四、结束活动。
1、请幼儿说说家里还有什么东西是一对好朋友,可以放在一起?这些东西放在家里的什么地方?
2、小结幼儿上课情况。
2、小班数学活动教案:妈妈的小帮手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习将成对的物品、相关的物品进行对应匹配。
2、初步养成将物品及时归位的好习惯。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拖鞋、球鞋、凉鞋、等鞋子各一双,5双不同颜色的袜子;相关物品的卡片若干组(碗和勺子,牙刷和牙膏,水壶和茶杯,脸盆和毛巾等)
活动过程
一、帮妈妈整理鞋子。
1、出示一堆放乱的鞋子:老师(妈妈)这里有一堆鞋子,小朋友看它们乱七八糟的,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吧!
2、请个别幼儿上前操作:你是怎么整理的?这两只鞋子为什么要放在一起?检查幼儿配对情况并小结:材料一样、外形一样,颜色一样、大小一样的鞋子叫一双,它们是好朋友,所以要放在一起。
二、帮妈妈找袜子。
1、出示颜色不同的袜子,分给10个幼儿每人一只,请手拿相同颜色袜子的幼儿迅速配对。引导幼儿找一找哪两只袜子是一双,应该叠在一起。
2、示范叠袜子的方法,请幼儿尝试将袜子叠整齐。
三、帮妈妈整理其它物品。
1、出示碗、勺子、牙刷、牙膏等物品的卡片,请幼儿说说它们的名称以及用处,并请他们说一说:哪些物品可以放在一起?为什么可以放在一起?
2、请幼儿将相关的物品放在一起,并用语言表述:XX和XX在一起,XX和XX是好朋友可以放在一起。
四、结束活动。
1、请幼儿说说家里还有什么东西是一对好朋友,可以放在一起?这些东西放在家里的什么地方?
2、小结幼儿上课情况。
3、小班数学活动教案:小帮手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观察袜子、手套的特征(大小、颜色、图案),能将相同的袜子、手套进行配对。
2.初步理解“一双”的含义.了解成双物体之间的对应关系。
3.愿意参加活动,能说出自己的发现。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按实物标记将物体分类的经验,认识红、黄、蓝等基本颜色。
2.物质准备:晾衣架、夹子各若干,袜子每人一双,手套人手一副,篓子若干。
活动过程:
1.我们的袜子。
师:看看,你的小脚上穿着什么呀?你的袜子是什么样子的?有几只呢?两只一样吗?哪里一样?
引导幼儿自由观察自己的袜子.初步感知两只袜子的大小、颜色、图案相同,知道什么是“一双”。
2.晾袜子。
(1)展现晾袜子的场景,引起幼儿兴趣。
师:今天妈妈洗了许多的袜子,还没来得及晾,你们愿意帮忙吗?
(2)出示一只袜子,引导幼儿观察、配对。
师:一双袜子要晾在一个衣架上,那这只袜子应该晾在哪里呢?谁愿意试一试?
个别幼儿示范将相同的袜子晾在一起,师幼共同检验。
师:为什么把它们晾在这里?
引导幼儿说出两只袜子的相同特征。
(3)幼儿操作,将相同的袜子配对。
师:还有些袜子没有来得及晾在衣架上,请你们每人拿一只袜子,找到它的好朋友.把它们夹在一起。你们愿意帮忙吗?
(4)幼儿集体游戏,鼓励幼儿表达自己寻找的过程。
师:袜子都晾好了吗?袜子一双一双晾在一起了吗?
集体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3.收手套。
(1)介绍游戏玩法。
师:今天妈妈很高兴,大家都很爱劳动。瞧,妈妈洗的手套也晒干了,我们一起把它们收下来吧。什么样的手套放在一起呢?把同样的一副手套用夹子夹起来放在篓子里哦!
(2)幼儿操作,迁移匹配袜子的经验,将相同的手套放在一起。教师观察、指导,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什么是“一双”(一副1)。
(3)相互检查配对结果。
师:都放好了吗?我们来看一看有没有都放对。
4.结束活动。
师:谢谢你们帮妈妈晾了袜子,还收了手套,我们穿鞋子回家吧。我们脚上两只鞋子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引导幼儿找两只一样的鞋子穿起来。
教学反思:
在幼儿园里,我们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教育幼儿做好一些力手能及的事情。而我们往往是怕麻烦和害怕家长的不理解,极少展开这样的活动。通过这一次的活动,让我明白作为幼儿教师,不单单是对幼儿进行知识的灌输,还要传授给他们生活的本领及增强动手的能力。
4、小班数学活动教案:鸡妈妈找蛋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根据小班幼儿的学习数的特点来看,孩子学数比较形象、直观、因此,设计了这一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愿意参加游戏,感受帮助别人的快乐。
2、感知“1”和“许多”。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1”和“许多”
难点:会说“若干个1组成许多个”反之“许多个可以分成若干个1”
活动过程
一、找蛋:
1、 老师扮演鸡妈妈,幼儿扮演鸡宝宝。
师:鸡宝宝们,今天天气这么好,跟妈妈一起去散步好吗?边走边唱歌曲《母鸡下蛋》
师问:鸡宝宝们,你们听见了什么?
2、 师:哎呀,我生了好多的蛋不知道掉到哪里去了,请你们帮我找找。(幼儿找蛋)
二、还蛋:
1、 引导幼儿发现其中有一个不同的蛋。
2、 师:这一只蛋怎么不一样的?和你们手中的蛋有什么不同?(颜色、大小)它不是妈妈生的,会是谁生的?
3、 鸭妈妈找不到自己的蛋会怎样?
4、 请鸡宝宝把蛋还给鸭妈妈。看看鸭窝有没有鸡妈妈生的蛋。
三、玩蛋:
1、玩蛋宝宝。(幼儿随意在地上玩)
2、师:请鸡宝宝把蛋放到篮子里。刚才你们每个人都给鸡妈妈一个蛋,现在又篮子里有几个蛋?(许多个)
3、引导幼儿说出“若干个1组成许多个,反之“许多个可以分成若干个1”
四、画蛋:
1、师:咯咯哒咯咯哒,谁在生蛋呢?
师:出示母鸡下蛋图,原来是鸡妈妈要生蛋了,我们一起把它生蛋画下来吧。(提示幼儿画1个和许多个)2、教师和幼儿一起吧画贴到墙壁上。请小朋友下次再来给鸡妈妈画蛋吧。
教学反思
整个过程的设计以“蛋”为主干线,贯穿整个活动过程,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我的教学目标。不足之处,没能对不积极参与游戏的个别幼儿给予鼓励。
5、小班数学活动教案:熊妈妈过生日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意图:
数学活动因为其本身的严谨性、条理性比较强,课堂教学的紧密性、知识点的连续性、幼儿的理解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数学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一种情况:积极参与的幼儿总是固定的几个,有相当一部分小朋友总是处于一种被动跟说或听的状态。
针对这个问题,我尝试按照新思路对小班数学活动进行了设计并实践,在每个环节的安排上考虑了数学活动的整体递进要求,希望通过探索,让每个幼儿都能参与进来,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够成为活动的主人,激发他们对数学活动的参与积极性,而且能帮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
活动目标:
1、能知道3以内数量与数字的关系。
2、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3、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课件 图片 3个数字框
活动过程:
一、师幼听音乐《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做律动。
二、看一看。
幼儿观察课件,进一步认识数量与数字的关系。
1一只熊妈妈(用数字“1”表示)
2、两只小熊(用数字“2”表示)
3、三个洋娃娃(用数字“3”表示)
三、想一想,说一说。
幼儿和熊妈妈一起整理礼物。
四、玩一玩。
游戏——《送礼物》
幼儿给熊妈妈送礼物,在游戏中理解3以内数量与数字的关系。
五、师幼齐唱生日歌,自由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活动分四个环节,在第二环节中,让幼儿观看课件,理解数量与数字的对应关系,重点讲解1只熊妈妈用数字1表示,2只小熊用数字2表示,3个洋娃娃用数字3表示。幼儿从直观的图片到亲自做动作,如拍两下手,学小兔跳3下,学小猫叫2下,学小鸡叫1下,让幼儿真正理解了3个物体与数字33的对应关系。
整个活动以游戏贯穿始终,幼儿在看、听、做、玩中理解了数量语数字之间的对应关系。环境和材料对活动起了激励作用。孩子以集体、小组、个人等形式积极参与活动,活动氛围轻松愉快。在以后的活动中,教师要耐心等待孩子,一切以孩子为主题,让孩子更有兴趣、更得参与快乐活动。
6、小班数学活动小帮手教案反思
教材分析:
“小帮手”活动所涉及到的数学概念是“求同”。按物体的属性求同和分类,建立幼儿初步的集合观念,是小班幼儿可以获得的数学关键经验之一。这里说的属性是指事物的特性,例如颜色、形状、质地、用途等,求同就是挑出其中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本次活动选取了幼儿生活中每天都会用到的袜子和常见的手套作为学具和教具,引导幼儿用袜子和手套进行配对、求同。
活动目标:
1.观察袜子、手套的特征(大小、颜色、图案),能将相同的袜子、手套进行配对。
2.初步理解“一双”的含义.了解成双物体之间的对应关系。
3.愿意参加活动,能说出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按实物标记将物体分类的经验,认识红、黄、蓝等基本颜色。
2.物质准备:晾衣架、夹子各若干,袜子每人一双,手套人手一副,篓子若干。
活动过程:
1.我们的袜子。
师:看看,你的小脚上穿着什么呀?你的袜子是什么样子的?有几只呢?两只一样吗?哪里一样?
引导幼儿自由观察自己的袜子.初步感知两只袜子的大小、颜色、图案相同,知道什么是“一双”。
2.晾袜子。
(1)展现晾袜子的场景,引起幼儿兴趣。
师:今天妈妈洗了许多的袜子,还没来得及晾,你们愿意帮忙吗?
(2)出示一只袜子,引导幼儿观察、配对。
师:一双袜子要晾在一个衣架上,那这只袜子应该晾在哪里呢?谁愿意试一试?
个别幼儿示范将相同的袜子晾在一起,师幼共同检验。
师:为什么把它们晾在这里?
引导幼儿说出两只袜子的相同特征。
(3)幼儿操作,将相同的袜子配对。
师:还有些袜子没有来得及晾在衣架上,请你们每人拿一只袜子,找到它的好朋友.把它们夹在一起。你们愿意帮忙吗?
(4)幼儿集体游戏,鼓励幼儿表达自己寻找的过程。
师:袜子都晾好了吗?袜子一双一双晾在一起了吗?
集体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3.收手套。
(1)介绍游戏玩法。
师:今天妈妈很高兴,大家都很爱劳动。瞧,妈妈洗的手套也晒干了,我们一起把它们收下来吧。什么样的手套放在一起呢?把同样的一副手套用夹子夹起来放在篓子里哦!
(2)幼儿操作,迁移匹配袜子的经验,将相同的手套放在一起。教师观察、指导,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什么是“一双”(一副1)。
(3)相互检查配对结果。
师:都放好了吗?我们来看一看有没有都放对。
4.结束活动。
师:谢谢你们帮妈妈晾了袜子,还收了手套,我们穿鞋子回家吧。我们脚上两只鞋子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引导幼儿找两只一样的鞋子穿起来。
教学反思:
在幼儿园里,我们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教育幼儿做好一些力手能及的事情。而我们往往是怕麻烦和害怕家长的不理解,极少展开这样的活动。通过这一次的活动,让我明白作为幼儿教师,不单单是对幼儿进行知识的灌输,还要传授给他们生活的本领及增强动手的能力。
7、小班数学公开课小帮手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能按点子的数量匹配相应数量的实物,初步感知物体的对应关系。
2.能按要求乐于参加操作活动,能边操作边讲述。
3.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画有1个斑点、2个斑点、3个斑点的纸制瓢虫若干。
2.树叶3片,小虫若干。
3.儿歌《小瓢虫》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师幼共同玩手指游戏“小瓢虫”。
小瓢虫,小瓢虫(上下弯曲手指)爬来爬去的小瓢虫(四指作爬行状)紧紧追上大害虫(加快爬行速度)一口把它吃干净(停下做吃状)
二、利用图片练习手口一致的数3以内的数。
1.通过数瓢虫身上的斑点,学习数数1、2、3。
(1)出示1只瓢虫。提问:瓢虫宝宝长什么样?(圆圆的身体。
背上有什么?(斑点)有几个斑点?(2个)师幼一起手口一致的点数2。
(2)再同时出示2只瓢虫。(身上的斑点分别为1个和3个)让幼儿说说它们身上分别有几个斑点,集体手口一致的数1个斑点的瓢虫,请个别幼儿上来手口一致的数3个斑点的瓢虫。
2.观察瓢虫的外型特征,巩固对大小、颜色的认识。
师:“这3只瓢虫宝宝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颜色、大小、斑点)
三、利用游戏,培养幼儿按数量分类的能力。
1.游戏“小瓢虫抓害虫”
(1)通过照顾小瓢虫,巩固手口一致数3以内的数师:“瓢虫宝宝的妈妈生病了,想请小朋友帮忙照顾瓢虫宝宝,请你选一个瓢虫宝宝来照顾,拿到后看一看你的瓢虫宝宝身上有几个斑点?伸出手指数一数。”
(2)游戏“小瓢虫抓害虫”。
师:“瓢虫宝宝们肚子饿了,它们最喜欢吃虫子,我们带着瓢虫宝宝去抓害虫吧。”(听着音乐边念儿歌边做动作抓害虫)
2.送瓢虫宝宝回家
(1)让幼儿把不同斑点的瓢虫宝宝放到有相应圆点的树叶上。
师:“瓢虫宝宝们累了,想休息了,它们喜欢在什么地方休息?(树叶)请你们送它们去树叶上休息。(送的时候要求幼儿1个斑点的瓢虫宝宝送到有一个圆点的树叶上,2个送到2个圆点的树叶上,3个……)
(2)集体验证。
四、结束活动
幼儿学小花猫走路轻轻的离开活动室。
活动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我对本次活动进行了以下反思:在第一环节中,游戏导入,师幼共同玩手指游戏“小瓢虫”我们班的幼儿很有兴趣。第二环节中,利用图片练习手口一致的数5以内的数,对我们从托班升上来的幼儿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教孩子数数的时候,应该注重数数的方位,如从上往下,从左往右。第三环节是本次教学活动最重要的环节,通过游戏,培养幼儿按数量分类的能力。当孩子说的答案不一样时,老师需要机智一些,很好的把它转过来,如瓢虫身上的斑点不一样时,可以通过集体数数帮助幼儿解决。还有就是师幼的互动应该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