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班科学神秘的指纹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指纹的种类和用途,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
2、简单了解指纹的特点、作用,丰富词汇:指纹。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图片:指纹
2、泡沫印尼、放大镜、白纸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谈话,引起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的小手上都有一个秘密,找找看是什么秘密?
(让幼儿观察自己的小手。)
二、展开
1、引导幼儿认识指纹
(1)了解指纹
小朋友伸出你的小手,告诉幼儿(教师指着手指肚)这里叫手指肚。
(2)仔细看看你的手指肚的皮肤上有什么?
(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有细纹)
小结:这些细纹我们叫它指纹。丰富词汇:指纹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指纹
(1)你和旁边的小朋友比较一下,你两个的指纹一样吗?
(2)请小朋友用手指蘸印尼将指纹印在纸上
(3)请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手上的指纹和纸上印的指纹
说一说指纹是什么样的,像什么?
3、讨论指纹的形状
指纹的形状有:
▪箭形
▪水波形
▪旋涡状等
告诉幼儿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世界上的人没有一个完全相同的指纹,每个人的指纹一生都不会变,因此可以用指纹辨别人。
4、发现触摸过的地方能留下指纹
(1)教师演示蘸有红色印泥的手指触摸玻璃杯
请幼儿说出有什么发现?
小结:当我们的手指和物体接触时,将会留下指纹。
(2)教师演示手指不蘸印尼去触摸这些东西
请幼儿说出有什么发现?
(幼儿讨论:会不会留下指纹呢?)
小结: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也会留下指纹,会留下许多汗孔,从汗腺分泌出的汗通过汗孔在到达手,手指上的汗碰到物体时就会留下指纹
5、引导幼儿说出指纹的用途
教师小结:
你可别小看指纹,它的用途可大啦!指纹由皮肤上许多小颗粒排列组成,这些小颗粒感觉非常敏锐,只要用手触摸物体,就会立即把感觉到的冷、热、软、硬等各种情报通报拾大脑这个司令部,然后,大脑根据这些情报,发号施令,指挥动作。
指纹还具有增强皮肤摩擦的作用,使手指能紧紧地握住东西,不易滑掉。我们平时画图、写字、拿工具、做手工,所以能够那么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这里面就有指纹的功劳。
三、结束
手指印画
让幼儿用手指沾上印泥,印出各种图案。
活动反思
让幼儿初步知道人们利用指纹的特点在高科技领域的运用。从而发展幼儿的思维表述能力、思维的概括能力、创造能力及想象能力;多方面发展儿童多元化智能的同时也培养幼儿的科学情感和创新精神。
2、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好听的声音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辨别生活中不同的声音,在玩瓶子过程中,发现声音的大小。
2、体验探索声音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PPT
2、每人一只塑料小瓶置于小椅子下面。小盆4个,黄豆若干。
活动过程:
(一)、尝试猜测生活中的不同声音
1、谈话导入:宝宝们,今天有这么多客人老师来听咱们上课,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客人老师是来找耳朵最灵的宝宝的,那我们来比一比好不好?你听!(播放宝宝笑声)
师:这是什么声音啊?谁的笑声啊,大人的还是宝宝的笑声?
师:你们猜对了,真棒!这是小宝宝夜里睡觉做梦发出来的笑声。可是天亮了,妈妈要请一个小动物来叫醒这个小宝宝,你听听是哪个小动物来叫醒宝宝的?(播放公鸡叫声音,幼儿:大公鸡!)
师:大公鸡怎么叫的?(喔喔喔喔)
师:那除了公鸡会叫宝宝起床,还有什么小动物也会叫呢?
师:会叫的动物有很多很多,所以妈妈可以请许多小动物来叫小宝宝,宝宝被叫醒了,(播放洗手声音)咦!宝宝现在在干什么?
师:洗手的时候会有什么声音啊?(哗啦啦)
师:洗完脸刷好牙吃完早饭,宝宝该上幼儿园了,宝宝坐着爸爸的汽车(出示汽车图)上学了,汽车在马路上会发出什么声音啊?(嘀嘀嘀、嘟嘟嘟嘟)
(二)、让空瓶子发出声音
1、师:把瓶子拿出来玩玩,瓶子有声音吗?
师:怎样让它发出声音呢?启发幼儿瓶子是因为装了东西而发出的声音(教师倒出黄豆证实)。
小结:瓶子碰碰某个地方就能发出声音。
2、用瓶子装豆让它发出声音
师:宝宝也想让你们的瓶子也发出好听的声音,请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幼儿集体操作装黄豆。
提问,我们的瓶子发出来的声音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响声大一个响声小)
师:怎么回事?幼儿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结:用力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轻响不同
4、摇瓶子游戏《大猫和小猫》
师:知道了瓶子宝宝的这个秘密,我们一起来表演大大的声音和小小的声音好吗?(伴奏:我是一只大猫,我的声音很大,喵喵喵喵喵↓我是一只小猫,我的声音很小,喵喵喵喵喵↑可进行两次)
5、延伸活动
教师故意边唱歌边用一个装满黄豆(或两颗)的瓶子(透明),用力摇,瓶子没声音(是小小的声音),咦!怎么回事呀?瓶子宝宝还有秘密呢?跟老师再去找一找它的秘密好吗?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从幼儿生活背景入手,让幼儿听辨生活中不同的声音,从而引发对声音的兴趣。小班幼儿不善于集中注意力“听讲”,本活动采取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探索,了解了声音轻重,在自由探索中发现声音的轻重与装豆子多少的关系。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整个活动运用各种感官,听一听,做一做,将艺术领域“节奏强弱”的内容自然地渗透到科学活动中,使科学探索和音乐活动巧妙的结合,达到动静交替。充分突出幼儿为主体,努力把握“玩中学”的度,注重多观察、少干预,让幼儿在游戏、体验、操作中获取新的知识,充分表现自己,从而达成活动目标。
而对于科学活动,幼儿操作是很关键的一环节,如何收放自如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幼儿的操作一定会有个体差异,所以势必会产生幼儿操作的时间差(第一个完成的幼儿和最后完成的幼儿)那么对于动作快的幼儿教师在操作前一定要提清楚要求,让他知道我接下来要做什么而不是无所事事。
今后的科学活动的开展也要围绕着以下两点进行(1)活动的材料准备是否充足,是否有效?(2)幼儿操作活动前教师的要求是否明确?科学是严谨的,而幼儿的科学活动既充满科学的探索精神又不同于成人所理解的科学。作为教师,作为组织者,在每一次的科学活动中都先问问自己:如何在具体的生活经验中帮助幼儿构建自己的科学认知!
3、小班健康活动教案:神秘的舌头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由于小班幼儿对身体器官了解较少,缺乏生活实践经验,所以设计了这节健康教育活动。
活动目标
1、认识舌头,了解舌头的作用。
2、知道如何保护舌头。
3、理解词语:舔、尝。
4、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5、了解主要症状,懂得预防和治疗的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对舌头辨别食物味道功能的认识。
活动准备
小兔、各种舌头图片、萝卜丝、碗筷、盐、辣酱等。
活动过程:
一、 情景导入:
小朋友来到小兔家做客,小兔用萝卜丝招待
二、 小兔端出萝卜丝,让幼儿品尝萝卜丝的味道。
提问:萝卜丝的味道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强调用舌头品尝萝卜丝的动作)。
三、 出示辣酱、盐
让幼儿猜猜这些食物的名字,用什么方法知道它们的味道。
让幼儿用舌头分别尝辣酱和盐,强调词语“舌头、尝、辣、咸” 。把盐、辣酱与萝卜丝搅拌,等一会在请小朋友品尝。
四、观看幻灯片
1、出示小狗舔骨头的图片
提问:小狗干什么?怎样吃的?让幼儿学学小狗舔骨头的动作,强调句子“用舌头舔”
2、出示幻灯片《神秘的舌头》
依次出示娃娃的舌头图。小猫的舌头图(说说舌头的作用)
医生给阿姨看口腔的图、舌头生病的图(让幼儿说说如何保护自己的舌头,不要吃太辣、太烫的食物)
五、 小朋友品尝凉拌萝卜丝,分享劳动的快乐。
六、 活动延伸
小朋友也去种萝卜,做好吃的萝卜大餐,请小兔子来做客.
教学反思:
这个活动用小兔请客的情节引入,并通过幼儿自己用舌头品尝食物,观看各种动物舌头图片,让幼儿认识舌头、了解舌头能够辨别食物的味道,以及如何保护舌头。让幼儿对舌头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并学会一些词语,如“舔、咸、辣、尝一尝”。因为幼儿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活动时间较少,对舌头的辨别味道的功能还是不很理解,在以后的活动中再让幼儿作进一步的理解。
4、小班科学活动神秘的指纹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指纹的种类和用途,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
2、简单了解指纹的特点、作用,丰富词汇:指纹。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图片:指纹
2、泡沫印尼、放大镜、白纸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谈话,引起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的小手上都有一个秘密,找找看是什么秘密?
(让幼儿观察自己的小手。)
二、展开
1、引导幼儿认识指纹
(1)了解指纹
小朋友伸出你的小手,告诉幼儿(教师指着手指肚)这里叫手指肚。
(2)仔细看看你的手指肚的皮肤上有什么?
(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有细纹)
小结:这些细纹我们叫它指纹。丰富词汇:指纹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指纹
(1)你和旁边的小朋友比较一下,你两个的指纹一样吗?
(2)请小朋友用手指蘸印尼将指纹印在纸上
(3)请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手上的指纹和纸上印的指纹
说一说指纹是什么样的,像什么?
3、讨论指纹的形状
指纹的形状有:
▪箭形
▪水波形
▪旋涡状等
告诉幼儿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世界上的人没有一个完全相同的指纹,每个人的指纹一生都不会变,因此可以用指纹辨别人。
4、发现触摸过的地方能留下指纹
(1)教师演示蘸有红色印泥的手指触摸玻璃杯
请幼儿说出有什么发现?
小结:当我们的手指和物体接触时,将会留下指纹。
(2)教师演示手指不蘸印尼去触摸这些东西
请幼儿说出有什么发现?
(幼儿讨论:会不会留下指纹呢?)
小结: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也会留下指纹,会留下许多汗孔,从汗腺分泌出的汗通过汗孔在到达手,手指上的汗碰到物体时就会留下指纹
5、引导幼儿说出指纹的用途
教师小结:
你可别小看指纹,它的用途可大啦!指纹由皮肤上许多小颗粒排列组成,这些小颗粒感觉非常敏锐,只要用手触摸物体,就会立即把感觉到的冷、热、软、硬等各种情报通报拾大脑这个司令部,然后,大脑根据这些情报,发号施令,指挥动作。
指纹还具有增强皮肤摩擦的作用,使手指能紧紧地握住东西,不易滑掉。我们平时画图、写字、拿工具、做手工,所以能够那么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这里面就有指纹的功劳。
三、结束
手指印画
让幼儿用手指沾上印泥,印出各种图案。
活动反思
让幼儿初步知道人们利用指纹的特点在高科技领域的运用。从而发展幼儿的思维表述能力、思维的概括能力、创造能力及想象能力;多方面发展儿童多元化智能的同时也培养幼儿的科学情感和创新精神。
5、小班科学神奇的指纹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指纹的种类和用途,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
2、简单了解指纹的特点、作用,丰富词汇:指纹。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图片:指纹
2、泡沫印尼、放大镜、白纸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谈话,引起幼儿兴趣小朋友的小手上都有一个秘密,找找看是什么秘密?
让幼儿观察自己的小手。
二、展开
1、引导幼儿认识指纹
(1)了解指纹小朋友伸出你的小手,告诉幼儿(教师指着手指肚)这里叫手指肚。
(2)仔细看看你的手指肚的皮肤上有什么?
(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有细纹)小结:这些细纹我们叫它指纹。丰富词汇:指纹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指纹
(1)你和旁边的小朋友比较一下,你两个的指纹一样吗?
(2)请小朋友用手指蘸印尼将指纹印在纸上
(3)请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手上的指纹和纸上印的指纹说一说指纹是什么样的,像什么?
3、讨论指纹的形状指纹的形状有:
箭形水波形旋涡状等告诉幼儿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世界上的人没有一个完全相同的指纹,每个人的指纹一生都不会变,因此可以用指纹辨别人。
4、发现触摸过的地方能留下指纹
(1)教师演示蘸有红色印泥的手指触摸玻璃杯请幼儿说出有什么发现?
小结:当我们的手指和物体接触时,将会留下指纹。
(2)教师演示手指不蘸印尼去触摸这些东西请幼儿说出有什么发现?
(幼儿讨论:会不会留下指纹呢?)小结: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也会留下指纹,会留下许多汗孔,从汗腺分泌出的汗通过汗孔在到达手,手指上的汗碰到物体时就会留下指纹
5、引导幼儿说出指纹的用途教师小结:
你可别小看指纹,它的用途可大啦!指纹由皮肤上许多小颗粒排列组成,这些小颗粒感觉非常敏锐,只要用手触摸物体,就会立即把感觉到的冷、热、软、硬等各种"情报"通报拾大脑这个司令部,然后,大脑根据这些"情报",发号施令,指挥动作。
指纹还具有增强皮肤摩擦的作用,使手指能紧紧地握住东西,不易滑掉。我们平时画图、写字、拿工具、做手工,所以能够那么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这里面就有指纹的功劳。
不会写字的可以按手印。
三、结束手指印画让幼儿用手指沾上印尼,印出各种图案。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因经过较为充分的准备,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尤其因为这次活动的生成不是单方面出自老师的设计,而是融入了幼儿的自主选择,是真正能够让幼儿感兴趣的课题。课后,大部分孩子都比较全面的掌握了指纹的特征、用途等。
6、小班语言活动我喜欢《小班》教案反思
活动背景:
“小袋袋”绘本系列是著名绘本大师查尔斯·福格的作品,一共有四本。第一本原名叫《我是小袋袋》,主要是介绍小袋袋这个动物形象。小袋袋是一只憨态可掬、顽皮可爱的小袋熊,它的神态表情、举手投足极具亲和力,能让低龄幼儿产生由衷的快乐和认同感。
为了更适合小班幼儿阅读与理解,我们对绘本画面进行了适当删减,选择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活动场景,按照理解讲述的侧重点的不同调整了阅读顺序,将原来较为零散的描述性语言改编成可以让幼儿接话或独立讲述的语言。活动的主体部分共分四个环节。首先引导幼儿观察理解绘本画面,然后让幼儿在初步理解绘本的基础上进行独立完整的阅读,接着师幼共同阅读绘本,教师引导幼儿重点用“我喜欢……”的句式讲述绘本内容,最后迁移学习经验,运用“我喜欢……”的句式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讲述。
活动目标:
1 观察、阅读画面,理解小袋袋喜欢做的事情,感受小袋袋的天真活泼。
2 愿意用动作、语言表现画面内容,尝试运用“我喜欢……”的旬式进行讲述。
3 喜欢和同伴一起阅读图书。体验集体阅读的快乐。
4 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 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绘本PPT(演示文稿)。
活动过程:
一、认识书中主要人物小袋袋,猜想小袋袋喜欢做的事情
师(出示“小袋袋”图片):老师请来了一个新朋友,看看它是谁。
师:这是袋熊。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小袋袋。我们和它打个招呼吧。
师:小袋袋的样子是怎样的?它的心情怎么样?你怎么看出来的?它的手和脚是怎么放的?大家一起来做做小袋袋的样子。
师:小袋袋很可爱,它喜欢做很多事情。你们猜一猜:它喜欢做什么事情?喜欢玩什么游戏呢?(幼儿猜想。)
二、初次阅读,感受、理解并表达小袋袋跑步、玩泥巴、躺在妈妈怀里等画面内容
1 阅读画面一:跑步
师:谁在跑步?
幼:小袋袋在跑步。
师:还有谁也在跑步?
幼:考拉熊、乌龟、青蛙、小虫。
师:他们都在跑步。谁跑在最前面?它的样子是怎么样的?
师:对,小袋袋跑在最前面。它抬着头,挺着胸,跑在最前面,很神气的样子。我们一起来学学它跑步的样子。
师幼(小结):小袋袋喜欢和好朋友们一起跑步,和它一起跑步的好朋友有小虫、考拉熊、乌龟,还有青蛙。
2 阅读画面二:扮鬼脸
师:你们为什么笑啊?小袋袋在干什么呀?
幼:吐舌头/顶鼻子/扮鬼脸……
师:对,小袋袋特别调皮,它在吐舌头,顶鼻子,拉耳朵。我们来学一学,给旁边小朋友看一看,好不好?
师幼(小结):小袋袋喜欢做鬼脸,吐吐舌头、顶顶鼻子、拉拉耳朵,真好玩。
3 阅读画面三:玩泥巴
师:小袋袋在玩什么?
幼:玩泥巴。
师:小袋袋身上哪里有泥巴呀?
幼:头上有泥巴/手上有泥巴,肚子上有泥巴/腿上有泥巴。
(教师用动作提示。)
师:小青蛙在干什么?小兔子身上有什么?
师:小袋袋玩泥巴时的心情怎么样?你怎么看出来的?
师:我们一起来学学小袋袋的样子。
师幼(小结):小袋袋喜欢玩泥巴,头上、手上、肚子上、脚上都是泥,玩得真开心。
4 阅读画面四:扮大树
师:小动物们在干什么?
幼:小兔在跳小乌龟在爬……
师:小袋袋在干什么?它举着树叶一动不动像什么呀?
师:我们来学学小袋袋的样子。
师幼(小结):小袋袋喜欢变成一棵大树,一动不动地站着。
5 阅读画面五:捉迷藏
师:小袋袋在干什么?(教师用动作表现小袋袋缩成一团的样子。)
师:谁躲起来了?谁在找它?
师幼(小结):小袋袋喜欢捉迷藏,把自己缩成一团,让大家找不到它。
师:现在请大家做做小袋袋躲起来的样子。老师来找找。
6 阅读画面六:回家
师:玩了一天,小动物们都回家了。谁在门口等小袋袋?
师:妈妈见了小袋袋心里怎么样?小袋袋见到妈妈心里怎么样?你怎么知道的?
7 阅读画面七:睡觉
师:天黑了,月亮出来了,小袋袋要睡觉了。谁抱着小袋袋?
师:小袋袋躺在妈妈的怀里感觉怎么样?
(师幼一边说“小袋袋最喜欢躺在妈妈的怀里睡觉,又温暖又舒服”,一边做动作并感受。)
三、完整阅读
1 在音乐声中完整观看PPT。再次感知绘本内容,并感受其中的语言美。
2 师幼共同阅读PPT并表述画面内容。
师:小袋袋喜欢玩这么多好玩的游戏,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说一说吧。
四、运用“我喜欢……”的句式,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讲述
师:小袋袋喜欢玩,也喜欢做好多好多事情。小朋友,你们喜欢做什么呢?
(从幼儿讲述的游戏中选择他们最喜欢的游戏进行活动。)
活动反思: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幼儿的语言学习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
7、小班主题小狗乖乖小班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以往幼儿学习歌曲都是先听音乐,再记忆歌词,所以在学习歌曲的第一课时,幼儿都不大会唱。本次活动,我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先让幼儿学习朗诵儿歌《小狗乖乖》,然后再让幼儿在多次感受乐曲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学会歌曲。
而且传统教育认为:小班幼儿学习创编歌曲是很难的事。但据我观察,与较大年龄的幼儿相比,小班幼儿在歌曲创编上更大胆、更富有想象。作为教师,应选择恰当的教材,提供幼儿学习创编歌曲机会,以免错过良好音乐创造性发展阶段。
活动目的:
1.在熟悉歌词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演唱歌曲,唱准休止符。
2.体验、表现小狗高兴、欢快的情绪和动态。
3.让幼儿初步学习创编歌曲。
4.有感情地学唱歌曲。
5.愿意参加对唱活动,体验与老师和同伴对唱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小狗玩具一个、音乐设备、小狗头饰
2.幼儿会按节奏朗诵歌词
活动过程:
1.幼儿以律动《小狗》入场。
2.练声《大公鸡》
要求幼儿第一遍唱出动物在哪里,第二遍师说出班上小朋友的名字,幼儿回答。
3.复习歌曲与律动:
(1)歌曲《不再麻烦妈妈》
(2)歌表演《洗手帕》
4.幼儿学习歌曲《小狗乖乖》
(1)幼儿复习儿歌《小狗乖乖》
要求幼儿按节奏朗诵儿歌《小狗乖乖》。
(2)师播放音乐,幼儿在音乐伴奏下朗诵,并加上动作。
(3)师再次播放音乐,要求幼儿倾听乐曲,轻声朗诵,进一步熟悉曲调。
(4)幼儿逐渐熟悉曲调后,大声演唱。
(5)幼儿歌表演《小狗乖乖》
5.幼儿学习创编歌曲
(1)师出示各种小动物的玩具,引导幼儿根据动物的名称创编。
(2)师示范,幼儿学习创编。
6.幼儿歌表演《小猪睡觉》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幼儿的兴趣非常浓,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