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班科学纸是大力士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我执教的是中班科学活动《纸是大力士》,这个活动来自主题七《好玩的纸》的次主题《会变花样的纸》。纸不仅是幼儿生活的伙伴,也是幼儿游戏、创作的必备材料,在幼儿的世界里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今天我将带领孩子们与纸展开一系列互动,了解纸可承重的特性,使孩子愿意动手操作,并对试验感兴趣。
整个活动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组织幼儿谈话,以纸的作用引出课题。
第二个环节,让孩子操作试验,感知白纸与卡纸有不同的承重性。在做一做,说一说中寻找原因,提升孩子的经验,纸的厚薄不一样,力气就不一样,纸越厚,力气就越大,纸越薄,力气就越小,并运用图示、数字做以记录。
第三个环节,引导孩子想办法将刚才力气小的白纸变一变形状,并操作试验,在探索的过程中引导孩子发现白纸也能变成大力士。通过做一做,说一说,引导孩子感知同一种纸的形状发生变化,力气也发生变化,并且纸的弯距越多,力气越大。
最后出示报纸、皱纹纸等激发幼儿继续动手操作、探索让纸的力气变大的浓厚兴趣,这是本次活动的经验扩展,我将它设计为活动的延伸部分。
【活动目标】
1、了解纸可承重的特性。
2、愿意动手操作,对实验感兴趣。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4、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活动准备】
白纸、卡纸每人一张,桥墩每人两个。
【活动过程】
一、谈话:“纸的作用”引出课题:
教师出示一张白纸。教师:“小朋友,老师给你们看一样东西,你们以前认识它吗?”(提问:这是什么纸?你还知道有什么纸?这些纸有什么作用?纸有力气吗?你们还知道什么纸力气大吗?)
二、操作实验,感知纸的厚薄不同,承重不同。
1、教师出示两种纸。”今天老师就给小朋友们带来两种纸,来,看一看摸一摸,这是什么纸?“(硬白纸)这又是什么纸?(卡纸、白纸)
教师:“好!今天呀,我们就让它们两个比一比,看谁的力气最大,谁才是大力士?怎么比呢?用纸搭一座桥,在它上面放积木,谁身上放的积木多,又不塌下来,谁的力气就最大,谁就是大力士!注意了放积木的时候要一个一个轻轻地放在中间,试的时候要一张一张的试,卡纸和白纸都要试一试。开始了,孩子们!好!到后面找你们的玩具试一试。”
2、孩子实验,教师指导。
教师:“好了孩子们,把你们的卡纸放到中间,到老师这里来,真棒真乖!看!老师已经坐好了,你们也快点坐好!
3.记录总结。
教师:“小朋友们想一想,你们刚才做的卡纸和白纸,谁的力气大?谁是大力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那咱们一起试一试好比好?老师放积木你们给老师数着!白纸放几个?
记一记:(用数字表示)
教师:“卡纸放几个?”
记一记:...
教师:“白纸和卡纸谁的力气大?为什么卡纸上面放的积木多?”
教师:“奥,原来呀,纸是有力气的,它们的厚薄不一样,力气就不一样大,纸越厚,力气就越大,纸越薄,力气就越小。
三、操作感知、纸的形状不一样,力气也不一样:
1、教师:“孩子们你们看,现在白纸的力气小,如果我们把白纸折一折,变一变,如:把白纸对折一次或两次或变成扇子形状,(边说边演示)那么它的力气会有有变化吗?会变大还是会变小呢?这张白纸会不会也变成大力士呢?找一张白纸试一试好不好?“(孩子操作)
2.孩子实验,教师指导。
教师:“好了孩子们到老师这里来,做好了!(提问:纸的形状变了以后,它的力气变了吗?怎样做的?”
3.记录总结。
活动反思:
活动进行的比较顺利,整节课幼儿们的兴趣很高,每个幼儿都动起来了,活动目标也完成的很好,从中我也得到启发,科学课就得让幼儿自己动起手来,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才会让孩子们热爱探索、热爱科学。
2、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纸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 感受硬板纸、餐巾纸、包装纸、皱纹纸等不同纸的质地,初步了解纸的种类和特性。
2、简要了解纸的制作过程,知道纸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
3、有初步的环保节约意识,懂得要爱惜纸张和书本。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种不同的纸(如宣纸、皱纹纸、复印纸、餐巾纸、牛皮纸、瓦楞纸、白纸、电光纸等等)
2、各种纸制品(如纸杯、纸管、纸盒、纸盘、纸垫等等)
3、每人一个小水盆。
4、多媒体视频课件一份。
活动过程:
一、认识纸 师:小朋友,今天有好多纸宝宝要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你们愿意和他们一起玩吗?(愿意)好现在我们一起将椅子底下的小箩筐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是些什么纸?(幼儿举手说)
二、探索纸的特性
1、师:这些纸,它们都一样吗?(不一样)这些不一样的纸都有自己特别的小秘密,你想不想知道他们有什么秘密呀?(想)好,请大家用各种办法玩一玩箩筐里的纸,看谁发现的秘密最多?(好) (引导幼儿发现纸表面的颜色和光亮度不同及用手触摸纸的感觉不同,如有的光滑、有的粗糙等。)
2、现在请你吹一吹这些纸,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然后再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引导幼儿发现纸的厚薄与软硬)
3、师:现在请你撕一撕这些纸,它们撕起来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观察哪种纸容易撕破及撕纸过程中纸的变化。)
4、师:纸的本领真多呀,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些纸遇到水会变的怎么样呢?仔细看好哦,数到10后将你的发现高诉大家,看谁观察的最仔细。 (引导幼儿比比哪种纸吸水快,哪种纸吸水慢,哪些纸不容易吸水。)
5、师小结:原来纸有这么多的种类,像这种软软的、薄薄的纸叫宣纸;像这种白白的较滑实的纸叫复印纸;这种厚厚的硬硬的纸叫硬板纸;这种白白的摸上去有的毛的纸叫铅华纸,还有手工纸、牛皮纸、瓦楞纸、沙皮纸等等。
三、了解纸的用途
1、你知道这些不同的纸都有什么用吗?(请幼儿举手说)
2、师:除了这些纸,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的纸吗?他们又有什么用呢?(引导幼儿说说生活中见过的纸,并出示宣纸、牛皮纸、瓦楞纸、沙皮纸等供幼儿认识)
四、简要了解纸的制作过程
1、 看录象,介绍纸的发明者、造纸的过程。 师:生活中有这么多有用的纸,那这些纸是谁发明的呢?又是用什么材料怎么做出来的呢,你们知道吗?(不知道)那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看看纸是谁发明的,是用什么材料怎么做出来的好不好?(好)幼儿看录像
2、提问:纸是谁发明的?是用什么材料做出来的?是怎么做出来的?
3、纸可以做各种东西,在生活中你还见过用纸做的东西吗?(请幼儿举手说一说)
五、 懂得要爱惜纸。 师:我们在使用纸的时候要怎样做才是节约纸、爱惜纸呢?
六、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后我感触颇深。
一开始我将各种纸放在小箩筐里让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玩一玩等活动来发现各种各样纸的不同特征,如有些纸是厚的、薄的;有些纸是光滑的、粗糙的;还有些纸的颜色是不同的。课前我还让幼儿收集了各种材料,如铜板纸、宣纸、牛皮纸、皱纹纸等,以便让幼儿们认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纸,有意识地加大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欲望。同时在过程中我还借助纸的发明的视频让幼儿了解纸的制作过程,也将几种不同特征的纸放入水中,让幼儿观察纸在水中的变化,让幼儿在自己的实验过程中讲一讲自己的发现。在整个活动中,我始终能以问题去引导孩子,给孩子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幼儿通过自身主动的观察、发现、感知、探索,从而在实践的过程中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经验。但整个活动下来,我也发现幼儿对纸的用途还不是很了解,有些材料的准备也没有让幼儿得到有效利用。如各环节联系紧密,但各环节我对幼儿的自主活动时间控制的紧,幼儿在说纸的用途时,由于他们生活经验不丰富,对于纸的用途说的少,我没有进行强化,就草草收场,使幼儿对纸的用途的知识面没有延伸,还停留在原有经验。况且在活动中我的观察能力还欠缺,遇到意外事件不能及时引导幼儿去进一步探索。如在幼儿自由玩纸时,当我发现幼儿受经验所困时,没有及时引导幼儿。其实应提示一下,在幼儿拉、撕、折的过程中给幼儿具体的方法引导,并让幼儿多比较几种纸,全方位进行体验。由于我的失误,限制了幼儿的思维,使幼儿的经验不能得到提升。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认识到:在组织科学活动时,我还应该多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及课堂整体把握的能力,尽量做到授课不慌不忙,沉着稳重。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经验水平,重视幼儿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
3、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各种有用的纸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硬板纸、餐巾纸、包装纸、皱纹纸等不同纸的质地,初步了解纸的种类和特性。
2、简要了解纸的制作过程,知道纸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
3、有初步的环保节约意识,懂得要爱惜纸张和书本。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种不同的纸(如宣纸、皱纹纸、复印纸、餐巾纸、牛皮纸、瓦楞纸、白纸、电光纸等等)
2、各种纸制品(如纸杯、纸管、纸盒、纸盘、纸垫等等)
3、每人一个小水盆。
4、多媒体视频课件一份
活动过程:
一、认识纸 师:小朋友,今天有好多纸宝宝要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你们愿意和他们一起玩吗?(愿意)好现在我们一起将椅子底下的小箩筐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是些什么纸?(幼儿举手说)
二、探索纸的特性
1、师:这些纸,它们都一样吗?(不一样)这些不一样的纸都有自己特别的小秘密,你想不想知道他们有什么秘密呀?(想)好,请大家用各种办法玩一玩箩筐里的纸,看谁发现的秘密最多?(好) (引导幼儿发现纸表面的颜色和光亮度不同及用手触摸纸的感觉不同,如有的光滑、有的粗糙等。)
2、现在请你吹一吹这些纸,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然后再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引导幼儿发现纸的厚薄与软硬)
3、师:现在请你撕一撕这些纸,它们撕起来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观察哪种纸容易撕破及撕纸过程中纸的变化。)
4、师:纸的本领真多呀,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些纸遇到水会变的怎么样呢?仔细看好哦,数到10后将你的发现高诉大家,看谁观察的最仔细。 (引导幼儿比比哪种纸吸水快,哪种纸吸水慢,哪些纸不容易吸水。)
5、师小结:原来纸有这么多的种类,像这种软软的、薄薄的纸叫宣纸;像这种白白的较滑实的纸叫复印纸;这种厚厚的硬硬的纸叫硬板纸;这种白白的摸上去有的毛的纸叫铅华纸,还有手工纸、牛皮纸、瓦楞纸、沙皮纸等等。
三、了解纸的用途
1、你知道这些不同的纸都有什么用吗?(请幼儿举手说)
2、师:除了这些纸,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的纸吗?他们又有什么用呢?(引导幼儿说说生活中见过的纸,并出示宣纸、牛皮纸、瓦楞纸、沙皮纸等供幼儿认识)
四、简要了解纸的制作过程
1、 看录象,介绍纸的发明者、造纸的过程。 师:生活中有这么多有用的纸,那这些纸是谁发明的呢?又是用什么材料怎么做出来的呢,你们知道吗?(不知道)那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看看纸是谁发明的,是用什么材料怎么做出来的好不好?(好)幼儿看录像
2、提问:纸是谁发明的?是用什么材料做出来的?是怎么做出来的?
3、纸可以做各种东西,在生活中你还见过用纸做的东西吗?(请幼儿举手说一说)
五、 懂得要爱惜纸。
师:我们在使用纸的时候要怎样做才是节约纸、爱惜纸呢?
六、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后我感触颇深。
一开始我将各种纸放在小箩筐里让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玩一玩等活动来发现各种各样纸的不同特征,如有些纸是厚的、薄的;有些纸是光滑的、粗糙的;还有些纸的颜色是不同的。课前我还让幼儿收集了各种材料,如铜板纸、宣纸、牛皮纸、皱纹纸等,以便让幼儿们认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纸,有意识地加大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欲望。同时在过程中我还借助纸的发明的视频让幼儿了解纸的制作过程,也将几种不同特征的纸放入水中,让幼儿观察纸在水中的变化,让幼儿在自己的实验过程中讲一讲自己的发现。在整个活动中,我始终能以问题去引导孩子,给孩子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幼儿通过自身主动的观察、发现、感知、探索,从而在实践的过程中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经验。但整个活动下来,我也发现幼儿对纸的用途还不是很了解,有些材料的准备也没有让幼儿得到有效利用。如各环节联系紧密,但各环节我对幼儿的自主活动时间控制的紧,幼儿在说纸的用途时,由于他们生活经验不丰富,对于纸的用途说的少,我没有进行强化,就草草收场,使幼儿对纸的用途的知识面没有延伸,还停留在原有经验。况且在活动中我的观察能力还欠缺,遇到意外事件不能及时引导幼儿去进一步探索。如在幼儿自由玩纸时,当我发现幼儿受经验所困时,没有及时引导幼儿。其实应提示一下,在幼儿拉、撕、折的过程中给幼儿具体的方法引导,并让幼儿多比较几种纸,全方位进行体验。由于我的失误,限制了幼儿的思维,使幼儿的经验不能得到提升。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认识到:在组织科学活动时,我还应该多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及课堂整体把握的能力,尽量做到授课不慌不忙,沉着稳重。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经验水平,重视幼儿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
4、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吸水的纸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每天孩子们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纸张,他们喜欢在一起发现、讨论纸的各种特性“这是软软的纸,这是光滑的纸,这是棉棉的纸……”在《吸水的纸》这个子主题中将打破孩子们的认识局限,和他们一起探索哪些纸吸水?哪些纸不吸水?
活动目标
1、 通过探索了解各种纸的吸水性。
2、 掌握简单的统计方法。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认真观察实验过程。
难点:统计的熟练程度。
活动准备
皱纹纸、瓦楞纸、报纸、彩色卡纸、蜡光纸、亮光纸、宣纸、“纸张吸水性统计表”、笔、托盘
活动过程
(一) 开始环节:
教师里布置了一片小花园,这些花是用不同材质的纸做成的。
(二)基本环节
1、 教师示范纸的吸水性两个小实验,让幼儿观察。
实验一:教师用皱纹纸准备的粉花,将花儿放在水面上。
(幼:用皱纹纸制作的花朵展开了,花开了)实验后,教师将湿的皱纹纸放入托盘中。教师小结:这朵用皱纹纸做的小花,喝了很多很多的水,肚子都撑饱了。说明皱纹纸吸水。
教师取来一朵儿用亮光纸做成的彩色纸花放入水底,这时的小花儿漂了上来,老师将纸花拿出,抖了抖花,孩子们都发现,纸没有湿,教师小结:这朵小花想喝水,可是它怎么喝都喝不进去,说明亮光纸不吸水。
实验二:教师在黑板上准备一张宣纸,师说:这么多美丽的纸花,我想把它画下来,有不同颜色的,真漂亮,顺势拿出一支特大号的毛笔在宣纸上画了一个大圆点,这是花芯,请了几位小朋友上来画花瓣,让幼儿观察。
2、介绍“纸张吸水性统计表”
3、让孩子们做实验,并把实验结果以打勾的方式记录在统计表中,教师进行指导。(用吸管吸水滴在纸张中间,看看有什么变化)
(三)结束环节
经验分享,进行总结
教师总结:通过这张图表我们可以看出吸水的纸有皱纹纸、报纸,不吸水的纸有海绵纸和发亮的瓦楞纸。
(四)延伸环节
小花园里的花,按顺序请孩子选一朵自己最喜欢的纸花,放在盆里做实验,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它们的吸水性。
教学反思
当我上完这节课时,我觉得有些不足之处,我感觉在(实验二)中,我只是针对被叫的孩子观察,没有设计到全体幼儿,还有在做“纸张吸水性统计表”时,班里孩子第一次接触,有些陌生,我带着孩子做了前两个纸是否吸水,孩子回答都很正确但在打勾方面没能做的更好,原因在前面(实验一)当我引出吸水和不吸水字卡时,没有过多认读导致。
如果让我重新上《吸水的纸 》这一课,我会面向全体孩子,在他们熟知纸张名称的前提下,让孩子们分组去探索、去讨论,最终得出结论。
5、中班科学纸是大力士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我执教的是中班科学活动《纸是大力士》,这个活动来自主题七《好玩的纸》的次主题《会变花样的纸》。纸不仅是幼儿生活的伙伴,也是幼儿游戏、创作的必备材料,在幼儿的世界里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今天我将带领孩子们与纸展开一系列互动,了解纸可承重的特性,使孩子愿意动手操作,并对试验感兴趣。
整个活动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组织幼儿谈话,以纸的作用引出课题。
第二个环节,让孩子操作试验,感知白纸与卡纸有不同的承重性。在做一做,说一说中寻找原因,提升孩子的经验,纸的厚薄不一样,力气就不一样,纸越厚,力气就越大,纸越薄,力气就越小,并运用图示、数字做以记录。
第三个环节,引导孩子想办法将刚才力气小的白纸变一变形状,并操作试验,在探索的过程中引导孩子发现白纸也能变成大力士。通过做一做,说一说,引导孩子感知同一种纸的形状发生变化,力气也发生变化,并且纸的弯距越多,力气越大。
最后出示报纸、皱纹纸等激发幼儿继续动手操作、探索让纸的力气变大的浓厚兴趣,这是本次活动的经验扩展,我将它设计为活动的延伸部分。
【活动目标】
1、了解纸可承重的特性。
2、愿意动手操作,对实验感兴趣。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4、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活动准备】
白纸、卡纸每人一张,桥墩每人两个。
【活动过程】
一、谈话:“纸的作用”引出课题:
教师出示一张白纸。教师:“小朋友,老师给你们看一样东西,你们以前认识它吗?”(提问:这是什么纸?你还知道有什么纸?这些纸有什么作用?纸有力气吗?你们还知道什么纸力气大吗?)
二、操作实验,感知纸的厚薄不同,承重不同。
1、教师出示两种纸。”今天老师就给小朋友们带来两种纸,来,看一看摸一摸,这是什么纸?“(硬白纸)这又是什么纸?(卡纸、白纸)
教师:“好!今天呀,我们就让它们两个比一比,看谁的力气最大,谁才是大力士?怎么比呢?用纸搭一座桥,在它上面放积木,谁身上放的积木多,又不塌下来,谁的力气就最大,谁就是大力士!注意了放积木的时候要一个一个轻轻地放在中间,试的时候要一张一张的试,卡纸和白纸都要试一试。开始了,孩子们!好!到后面找你们的玩具试一试。”
2、孩子实验,教师指导。
教师:“好了孩子们,把你们的卡纸放到中间,到老师这里来,真棒真乖!看!老师已经坐好了,你们也快点坐好!
3.记录总结。
教师:“小朋友们想一想,你们刚才做的卡纸和白纸,谁的力气大?谁是大力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那咱们一起试一试好比好?老师放积木你们给老师数着!白纸放几个?
记一记:(用数字表示)
教师:“卡纸放几个?”
记一记:...
教师:“白纸和卡纸谁的力气大?为什么卡纸上面放的积木多?”
教师:“奥,原来呀,纸是有力气的,它们的厚薄不一样,力气就不一样大,纸越厚,力气就越大,纸越薄,力气就越小。
三、操作感知、纸的形状不一样,力气也不一样:
1、教师:“孩子们你们看,现在白纸的力气小,如果我们把白纸折一折,变一变,如:把白纸对折一次或两次或变成扇子形状,(边说边演示)那么它的力气会有有变化吗?会变大还是会变小呢?这张白纸会不会也变成大力士呢?找一张白纸试一试好不好?“(孩子操作)
2.孩子实验,教师指导。
教师:“好了孩子们到老师这里来,做好了!(提问:纸的形状变了以后,它的力气变了吗?怎样做的?”
3.记录总结。
活动反思:
活动进行的比较顺利,整节课幼儿们的兴趣很高,每个幼儿都动起来了,活动目标也完成的很好,从中我也得到启发,科学课就得让幼儿自己动起手来,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才会让孩子们热爱探索、热爱科学。
6、中班科学活动空气是个大力士教案反思
一、理论依据
《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二、实施策略
为了更好的实现幼儿科学教育目标与价值,幼儿园的研究团队群策群力,归纳总结了幼儿科学活动的优秀的教学方法--"四环教学法"。
第一环:创设情境--激情引趣(从经验入手)第二环:问题引路--猜想设疑(从问题入手)第三环:操作实践--探究发现(从操作入手)第四环:表达交流--解决问题(从生活入手)本次活动,通过游戏《压不扁的瓶子》引发幼儿探究的兴趣,而《杯子出来了》《吹气球》两个小实验,引导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空气压力这一科学现象,运用从实验中获得的新经验解释生活中的有趣现象,体验空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活动中通过猜想-尝试-分享-再尝试的方式,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发现空气压力的存在,了解空气压力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发幼儿探究合理利用空气压力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感知塑料杯吹出及气球吹不起来的原因,了解由空气压力产生的有趣现象。
2.能在实验中主动探究、自主发现空气是有力量的。
3.对科学游戏产生兴趣,简单了解空气压力对生活的帮助。
四、教学重难点
主动探究空气压力的有趣现象,了解其和生活的关系
五、教学准备
纸杯、塑料杯各19个,大饮料瓶、吸管、气球各19个,记录表1张、即时贴若干,磁铁10块,课件及视频,
六、教学过程
(一)由游戏《压不扁的瓶子》导入,引发幼儿对空气压力的兴趣,知道空气有力量。
1.课件:邀请幼儿进入米奇科学之旅,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2.游戏《压不扁的瓶子》。提问:为什么瓶子压不扁?瓶子里面充满了什么?
小结:盖上瓶盖后,里面的空气出不来,顶住了瓶子,所以使很大的劲也压不扁。得出结论:空气是有力量的。
(二)通过游戏《吹气球》,让幼儿在探究中发现空气是个大力士
1.游戏《吹气球》,提问:米奇妙妙屋里的科学游戏可真有趣,咱们继续出发,看看米奇又为我们准备了什么?
2.通过吹气球-猜想放到瓶子里的情况---尝试操作---得出结论:放到瓶子里的气球是吹不起来了,因为里面充满了空气,空气真是个大力士。
(三)通过游戏《杯子出来了》,让幼儿了解空气无处不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帮助。
1.教师出示两个杯子(纸杯和塑料杯)。请幼儿猜想:把塑料杯子放到纸杯里,不用手的情况下,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塑料杯子出来?
2.幼儿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组织幼儿讨论:杯子为什么飞出来了?
小结:空气无处不在,它不仅可以让我们呼吸,空气的压力还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帮助。
(四)通过分享交流、观看视频,了解空气压力和生活的关系,萌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1.交流:你知道生活中空气压力给我们生活带来哪些帮助?
2.观看视频,教师总结:空气的压力给我们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小朋友们从小学习科学知识,长大可以利用空气的压力的原理,创造出更多帮助人们生活的物品。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