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班数学教案比多少
教材分析:
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但同时也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每个阶段教育目标的的实现都为后续学习准备的,所以为了我们班在今后能把数学能力发展的更好,我设计本次活动《比多少》,让幼儿通过操作学习,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活动目标:
1.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量在四个以内的两集合间元素的多少。
2.能够一个接一个地感知集合中的元素。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能运用一 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活动准备:
相应的图片若干、“比多少”操作材料人手一份;“等量判断”操作卡等。
活动过程:
一、经验准备
游戏:抢椅子
让幼儿分组上来玩抢椅子的游戏,幼儿人数和椅子的数量在4以内,并相差一个。提问:刚才玩抢椅子游戏的时候,一个小朋友坐几张椅子?椅子多还是小朋友多?为什么?你有办法变成一样多吗?
二、集体探索
1、出示教具:数数,花园里开了几朵花?(4朵),蝴蝶飞来了,请小朋友帮助蝴蝶找朋友,一只蝴蝶找一朵花做朋友。(幼儿个别操作)蝴蝶多,还是花多?你怎么看出来的?我们给多的放个花片做标记。有办法让蝴蝶和花一样多?
2、这里还有小鸭子和小鱼,谁来喂小鸭子吃小鱼?(幼儿个别操作)
比一比,小鸭子多还是小鱼多?小花片放在哪里?
三、分组操作
1、介绍操作材料和操作方法。
我们先来玩“比多少”的游戏,小朋友把小筐里的两样卡片对齐排好,比比哪个多,用小花片做记号。
玩好后举手让老师检查,把卡片放回小筐,再到后面桌子上玩“哪两排一样多”的游戏。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活动反思:
此活动的第一次试教,由于材料的准备过于仓促,使活动没有达到预计效果,为了保证幼儿学习数学的效益和更高的兴趣,我就修改了整个活动,包括材料的准备,活动环节的设计我都加以了修改,这次活动我采用了分组教学的方式,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关注到每个幼儿,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人数少,能提高幼儿学习的专注程度。在操作规则上对幼儿提出了细致的要求,多数幼儿基本能够按照规则操作,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和幼儿还不能理解如何换组操作,今天的活动只进行了“比多少”操作。近阶段的活动,可能比较适合同一游戏,提供不同类操作材料的操作形式。
2.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比一比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中班的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已经在细心观察,他们会进行一些初步的比较分析,如:在餐后活动时间,小朋友喜欢聚在一起讨论外面横着竖着的栏杆,有的说这个大、那个小;这个胖、那个细,说明幼儿对同类事物开始作比较了,但还不会用正确的语言来表达,数学活动《比粗细》的教育目标在于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获得感性认识,会用多种测量方法比较物体粗细,并能用语言正确表达,通过分层投放材料的操作,培养幼儿的探索意识和主动学习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物体的粗细,并用语言准确表达。
2.通过观察、操作、游戏等让幼儿初步感知物体的粗细。
3.提高幼儿的探索欲望和主动学习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感知物体的粗细。
活动难点:
用语言准确的表达物体的粗细。
活动准备:
1.图片:粗细不同的茄子、大树、萝卜。
2.粗细不同的纸棒、水彩笔、吸管、旺仔瓶等实物。
教学方法:
观察法、操作法、游戏法。
活动过程:
一、通过玩游戏“粗宝宝、细宝宝” 引出主题,初步感知物体的粗细。
1.教师出示两根纸棒,引导幼儿观察,并回答问题。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一个粗一个细。)
2.请幼儿将纸棒按粗细进行分类。
(1)出示纸盒,请幼儿观察。
师:小朋友看看这两个小盒子上有什么?(有两个洞洞。)这两个洞洞有什么不同呢?(一个大一个小。)你能看出哪个是粗宝宝家的房门,那个是细宝宝家的房门?
(2)介绍活动规则。
(3)幼儿动手操作,感知纸棒的粗细。
请个别幼儿在藏宝袋中拿出一个粗的和一个细的物体,并说一说你怎么知道它是粗或细的?启发幼儿了解粗细必须通过比较才能知道的。(指认)
二、启发幼儿感知物品的粗细,并按粗细进行分类。
1.出示所比较的物体的图片。
2.引导幼儿观察物体,初步感知物品的粗细。
师:出示两根茄子,请幼儿仔细看看,这两根茄子有
什么不同?(一根粗,一根细。)
师:出示两棵大树图片,小朋友再仔细看看,这两棵树有什么不同呢?(一棵粗,一棵细。)
3.启发幼儿将物品按粗细进行分类。
师:小朋友,请你们动脑筋想一想,这些物品可以怎样分类呢?
请个别幼儿上前来操作,其余的幼儿观察。
三、幼儿集体操作。
师:请小朋友完成数学课本中第29页的内容,看一看图中的物品,哪个粗,哪个细,请你把细的物品圈出来吧。
四、游戏:说相反。
幼儿跟老师玩“说相反”的游戏,加深幼儿对粗细的认识和理解。
五、活动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知道了通过比较能够知道哪个物体粗,哪个物体细,物品的粗细是相对的,同类物品,不同类物品,除了粗细不同,在大小,颜色,长短等方面也有区别,小朋友一定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找出它们不一样的地方。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在活动室里找出粗的物品和细的物品,看谁找得又多又快。
活动反思:
本次三课活动,我上的是中班数学活动《比一比》(比较粗细),活动一开始我通过游戏“粗宝宝、细宝宝”引出主题 ,初步让幼儿感知物体的粗细。因为,粗细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在出示两根粗细不同的纸棒时,有的幼儿说这个大、那个小,这个胖、那个细,但幼儿还不会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物体的粗细。在这一环节上应该多出示些粗细不同的物品为幼儿作比较,通过比较得出其结论。在操作过程中,我投放的材料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几种粗细、颜色不同的吸管、水彩笔、旺仔牛奶盒、彩笔盒等粗细不同的物品,来引导幼儿通过比较并正确表述物体的粗细,幼儿们在表述的时候大多数能明确说出物体的不同,还有部分幼儿不能准确的表述。在展示图片上时间有点长,到了后面的环节就有些显得时间有些仓促。总的来说,在本次活动中,部分幼儿对粗细没有生活经验,在学习时,这部分幼儿掌握的不是太好,还需要加深幼儿对粗细这些概念的理解。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将取长补短,引导幼儿们在活动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3.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比一比,说一说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能用目测的方法判断、比较物体的粗细与宽窄。
2、愿意用语言表述活动的结果。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能用目测的方法判断、比较物体的粗细与宽窄。
活动准备:
1、班级环境中布置一些粗细、宽窄不同的物品,如:绳子、平衡板、圆柱积木等。
2、大象和长颈鹿图片各一张,幼儿画出。
活动过程:
一、观察动物图片,区别粗细。
1、出示大象和长颈鹿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提问:大象和长颈鹿比,谁的腿粗,谁的腿细?学说:大象腿粗,长颈鹿腿细。
2、拓展经验:知道哪些东西有粗细。如吸管有粗有细等。
二、观察积木板,区别宽窄。
以大象和长颈鹿要过桥的游戏情节,引导幼儿比较桥面的宽和窄。
三、观察班级环境中的物品,找粗细。
请幼儿举出相关的例子,如有的笔粗,有的笔细等。
四、游戏:比一比,找一找。
1、到户外场地将幼儿分成两组游戏:老师发出指令,如:“抱一抱粗树干。”一组幼儿找到粗树干抱一抱,另一组幼儿观察、评价是否找对了。游戏继续进行:找细树干,从宽宽的小桥上走过,从窄窄的小路上走过……
2、游戏几次后两组交流。
活动反思:
在本课的设计中,情境的创设、游戏的开展,都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的发言精彩、准确,可以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4.中班数学游戏活动比多少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幼儿感知和比较事物数量的多少。
2、学习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游戏的方法。
3、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4、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插卡板一块;硬纸皮做的红、蓝花各六朵;1―8数字一套;大骰子一个;场地布置:红、绿两个大圆圈;录音带、录音机;幼儿学具:红蓝胶花各六个,小骰子一个共五套;1―8的纸牌五套。
活动过程:
1、数数游戏:1―30。
2、游戏:滚骰子
两个幼儿为一组,每个幼儿六朵胶花。游戏开始,两个幼儿猜“剪刀石头布”,凭输赢幼儿先后掷骰子,并根据骰子上的点数取出相应数量的胶花,比一比谁多?谁少?
3、游戏:翻纸牌
两个幼儿为一组。游戏开始,把1―8的纸牌反放在桌面上,两个幼儿猜“剪刀石头布”,凭输赢幼儿先后翻一张纸牌,比一比谁多?谁少?
4、游戏:占圈
每次请8―10名幼儿游戏。游戏开始,幼儿听音乐绕着地上的两个圆圈走,音乐一停,马上站到圈里(引导幼儿分别站到两个圈里),比一比哪个圆圈的幼儿多?哪个圆圈的幼儿少?
活动反思:
每一环节都让幼儿在操作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以游戏化的口吻,使整节课循序渐进,在重点与难理解部分重复数数,让幼儿加深理解数字与数量间的关系。特别在操作探索与游戏中,我们都能看到幼儿好学、乐学的表情,对我来说,看着孩子这样的表现,能够达到这种程度,我已经很开心了。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孩子们也笑得更加灿烂。
5.中班数学公开课比多少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5个以内物体的多、少和一样多。
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重点和难点
让幼儿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发现两个物体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
说明:
一一对应是比较物休的集合是否相等的最简便、最直接的方式。通过一一对应,不仅可以比较出两个集合之间量的大小,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发现相等关系,这是幼儿数概念产生的一个关键性步骤。因此,让幼儿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中自己“发明”一一对应的方法,并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去发现两个物体集合之间多、少和等量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材料和环境创设
1.材料:诱发对应性材料--碗和调羹、杯子和杯盖、娃娃和帽子、小兔和青菜、……。自发对应性材料--雪花片和木珠、红积木和绿积木、苹果和香蕉、汽车和飞机等等。以上材料可用实物,也可用图片。
2.环境创设:将以上材料按难易程度编号放暨在数学活动区内供幼儿操作摆弄。
设计思路
一一对应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重叠,另一种是并放。对于幼儿而言,通过重叠的方法更容易发现两个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在活动区内应该先投放可供幼儿进行重叠比较的材料,然后再提供并放对应的材料。这样便于幼儿“发明”一一对应的方法,并通过这种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
可供幼儿进行一一对应操作活动的材料有两种,一种是诱发对应性材料,即两种材料之间有内在联系。另一种是自发对应性材料,那两种材料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很显然,前一种材料容易引发幼儿的对应行为,因此,应该先让幼儿操作诱发对应性的材料,当幼儿形成了一一对应的意识后,则应多提供自发对应性的材料,使幼儿能自觉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去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从而真正形成通过一一时应确定等量的观念。
一一对应地比较出两个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一种不经计数比较的前数概念,因为它并不依靠对数的理解,相反,它是这种理解的一个基础。因此,在活动中教师不要向幼儿传授一一时应的方法,而应该让幼儿自己去发现,这才有利于幼儿认知结构的发展,有利于他们以后对数概念的理解。
活动流程
操作探索活动->讨论归纳活动->巩固操作活动
1.通过操作探索活动让幼儿“发明”一一对应的方法。并发现两个物体集合之间的多、少和等量关系。
说明
各种操作材料应按难易编号后放置在数学活动区内。教师引导幼儿按次序开展操作活动。
2.通过讨论归纳活动及幼儿确立通过一一对应确定等量的观念。
(l)出示可重叠比较的诱发对应性材料,如小朋友和椅子,让幼儿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说明
教师出示教具时,一组物体可排列整齐,另一组物体应放成一堆,然后通过提问,如“怎样才能知道小朋友多还是椅子多?启发幼儿提出对应的方法,并请幼儿操作验证。
(2)出示可并放比较的自发对应性材料,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3)出示有一定间隔距离的一排积木,让幼儿用另一种颜色的积木做一个等量集合,并讨论为什么这两组积木是等量的。
(4)出示两头对齐,中间间隔距离有异的两组物体的图片,让幼儿辨别其是否等量。
3.通过巩固操作活动提高幼儿对应的技能。
说明:
教师可在数学活动区内提供数目超过5,或各种排列形式的材料,以增加对应。
反思:
这次活动我采用了分组教学的方式,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关注到每个幼儿,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人数少,能提高幼儿学习的专注程度。在操作规则上对幼儿提出了细致的要求,多数幼儿基本能够按照规则操作,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和幼儿还不能理解如何换组操作,今天的活动只进行了“比多少”操作。近阶段的活动,可能比较适合同一游戏,提供不同类操作材料的操作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