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向沙漠进军》导学提纲(鲁教版八年级上册)
课型:新授课编者:执笔:
【学习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进行分类说明的方法。
2、学习恰当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的有关知识。
3、学习围绕中心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4、了解人类征服沙漠的业绩,树立改造大自然的雄心。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认识改造沙漠的重大意义。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生字注音
逞强()肆虐()葱茏()丘墟()干涸()充沛()
2、解词
抵御:
妥善:
俨然:
3、反复阅读课文思考:
(1)请同学们说一下,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
(2)本文围绕“向沙漠进军”这个中心进行说明。紧扣“进军”二字,可把全文分为三个部分,请同学们思考如何划分。
4、了解作者
竺可桢(1890--1974)著名的科学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他先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改造沙漠是我们的历史任务》《向沙漠进军》两篇文章。在他的倡导下,有关地区设置了六个治沙综合试验站。他虽年逾古稀,还三次深入沙漠考察,几乎跑遍了内蒙、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沙漠。他一生为普及科学知识写了68篇文章,其中自然保护和自然改造方面有17篇。《向沙漠进军》是一篇阐释事理的说明文,运用层进式结构,结构逻辑性很强。
课堂学习
一、情景导入:
2006年4月18日上午,《第一财经日报》在第一时间拿到了国家“沙漠化”973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沙漠与沙漠化》大型报告。报告显示,近年中国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值约占GDP的14%。据此推算,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1994年为4201.6亿元,2000年为7000亿元,其中,包括沙漠化在内的土地沙漠化经济损失约为4700亿元。同学们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可见,这沙漠真是不治不行啊。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向沙漠进军》
二、自主合作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
2、交流预习成果。
3、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大家迅速找一下,沙漠有什么特点?
(2)能具体说说危害大在哪儿吗?或者说,作者是怎样来说明沙漠的危害大的?
(3)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就是,我们该如何防治沙漠,使它不再侵占我们的地盘,不危害我们人类呢?要知道如何制止这头怪兽为非作歹并制服它,我们首先得了解它——知己知彼,方能百站百胜嘛。大家再找找,哪里告诉了我们沙漠这头怪兽的的脾性和它的本来面目,它是怎样向我们进攻的?(在原文中划出相关的句子)
(4)沙漠采用怎样的方式向人类进攻的?有何不同?
(5)我们了解了它的脾性和进攻的手段,那么我们可以怎样去抵御它的进攻呢?兵家有句格言,叫“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对于沙漠的不同的进攻方式,作者告诉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依据是什么?
(6)可是,仅仅这样就够了吗?作者为什么说“……还只是采取守势……要向沙漠进军,取得彻底胜利……”懂足球的同学一定听过一句话,叫——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我们只有主动出击,向沙漠进攻,去彻底地征服沙漠,才能长治久安。那么,怎样向沙漠进军呢,我们又需要带上什么武器呢?
三、点拨讲解
1学法指导:抓住事物特征进行分类说明的方法
2、板书:
向沙漠进军
竺可桢
危害大——进攻方式——抵御进攻——向沙漠进军——实现理想
为何要向沙漠进军——如何向沙漠进军——展望前景
四、练习测评
阅读课文思考:
1、第一自然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
2、本文用词准确,体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试分析:
(1)第一句中的“最”、“自然”、“之一”可否删去?
(2)“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的“侵占”能否换成“侵入”?
(3)“雨量还充沛”的“还”表示什么?可否删去?
(4)“由于长城外的风沙侵入,榆林城也受到袭击”的“侵入”可否换成“侵占”?
(5)“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和“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这两个例子都是说明“游击战”的危害,但它们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3、文章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4、地中海沿岸和榆林地区这两个例子有什么不同?
五、布置作业
1.沙漠对人类危害如此之大,那么你还有哪些可以预防的方法呢?
2.做课后“研讨与练习”。
附答案:
自主合作学习
3、(1)危害大(2)明确:指出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并以地中海沿岸、我国陕西榆林地区荒漠化为例来说明。(3)见课文第四节(4)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阵地战——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5)抵御风沙袭击——培植防护林和草皮; 抵御沙丘进攻——植树种草。其依据是前者可以减少风的力量,减少沙粒来源;后者可以固定沙丘,使之不再转移。(6)略
练习测评
1、第一句是中心句,后两句解说第一句,后两句之间是转折关系。2、(1)不可。删去“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删去“自然”,“敌人”的性质就模糊不清,易与社会的敌人混淆;删去“之一”在阐述事理上就显得有些绝对,因为自然界还有一些“敌人”是“最顽强”的。(2)不能。因为不但侵入了,而且占领了。(3)表示“勉强算得上”,不可删去。(4)不可,因为榆林城并没有被风沙占领,只是受到袭击。(5)前者侧重说明它破坏力强,后者侧重说明危害频繁。3、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4、一个是外国,一个是中国;一个在沿海,一个在内地;一个是“两三千年来”漫长的历史时期,一个是乾隆以来的近现代;前者的沙漠化主要是自然原因,后者的沙漠化主要是人为原因。
2、《孟子》二则(富贵不能淫)导学稿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张艾平
一、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背诵课文。
2、理解文本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二、课前预习:(第一阶段)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三、教学过程:(第二阶段)
(一)预习检测
1、孟子对大丈夫的诠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1、通读全文,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结合实际,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四、当堂检测:(第三阶段)
1、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思。
威武不能屈
2、请你找出下列句子中出现词类活用的词语并翻译词语意思。
(1)富贵不能淫
(2)贫贱不能移
(3)威武不能屈
3、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用法,并进行句子翻译。
(1)富贵不能淫
(2)此之谓大丈夫。
五、自我评价
书写分准确率:优良中差小组合作:优良中差
心得体会:
3、《死海不死》导学提纲(鲁教版八年级上册)
课型:新授课编者:执笔:
【学习目标】
1、学习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引用、作比较
2、学习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的说明事理的说明顺序。
3、探究死海的未来,从而培养自己的探究意识和环保意识。
【学习重难点】
1、学习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引用、作比较
2、学习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的说明事理的顺序。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游弋()安然无恙()谕()告携()带
家眷()干涸( )
2、解词:
安然无恙:
执迷不悟:
谕告:
游弋:
大惊失色:
3、朗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归纳中心主题。
课堂练习
一、情景导入:
在我们的印象中,大海是浩翰而美丽的。她带给我们多少神奇美丽的向往:柔软的沙滩,和煦的海风,金色的贝壳,光滑的鹅卵石,无不让人魂牵梦萦,那你知道吗?在亚洲的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海,这个海,同样让人流连忘返。但她的魁力却是与众不同的奇特的美。
二、自主合作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
2、交流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成果
3、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死海得名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不死”?
(3)死海中为什么没有鱼虾水草?为什么淹不死人?
(4)死海是怎样形成的?
(5)全文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三、点拨讲解
1、学法指导:学习说明文应注意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用词准确等特点。
2、板书设计:
死
咸度高(现象——本质)
不死
《死海不死》大裂谷
形成矿物质多(概括——具体)
蒸发沉淀
四、练习测评
1、读第5-6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第5自然段讲述的是不是死海的成因?用原文回答。
(2)死海真正的成因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具体说明死海的形成的?
(4)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死海的形成。
2、读第7-8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用书上的词语说明死海的过去、现在、将来。
(2)文中是怎样写死海对人体健康有利的?
(3)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能否回答海水有何治病功能?
3、读全文,用一段话来概括本课所介绍的对象、特征及说明方法。
五、布置作业
.假如你是一位导游,要向游客介绍死海,你将如何介绍才好呢?请你将课文中有关死海的信息重新整理一下,拟一个提纲。
(六)课外链接
1、学习说明文的一般方法:
应从以下内容入手:确定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的特点、弄清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2、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
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引用
附答案:
自主合作学习:
1、死海
2、不能有任何生物生存;淹不死人
3、咸度高;浮力大
4、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大裂谷含盐多蒸发、沉淀)
5、列数字引用举例子
练习测评
读第5-6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不是,这只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2、――死海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3、――具体说明:地理位置→长度、宽度、深度→源头→形成。
4、意思对即可
读第7-8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过去:荒凉。现在:生气。将来:干涸。
2、――死海上空艳阳高照,海面空气清新,含氧量高,对人体健康有利。
3、――海水中的盐类、矿物质丰富,具有比温泉更为理想的杀菌作用。(答案不唯一)
读全文,用一段话来概括本课所介绍的对象、特征及说明方法。
――说明对象是死海,其特征是咸度高,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用资料的说明方法。
4、《向沙漠进军》导学提纲(鲁教版八年级上册)
课型:新授课编者:执笔:
【学习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进行分类说明的方法。
2、学习恰当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的有关知识。
3、学习围绕中心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4、了解人类征服沙漠的业绩,树立改造大自然的雄心。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认识改造沙漠的重大意义。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生字注音
逞强()肆虐()葱茏()丘墟()干涸()充沛()
2、解词
抵御:
妥善:
俨然:
3、反复阅读课文思考:
(1)请同学们说一下,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
(2)本文围绕“向沙漠进军”这个中心进行说明。紧扣“进军”二字,可把全文分为三个部分,请同学们思考如何划分。
4、了解作者
竺可桢(1890--1974)著名的科学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他先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改造沙漠是我们的历史任务》《向沙漠进军》两篇文章。在他的倡导下,有关地区设置了六个治沙综合试验站。他虽年逾古稀,还三次深入沙漠考察,几乎跑遍了内蒙、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沙漠。他一生为普及科学知识写了68篇文章,其中自然保护和自然改造方面有17篇。《向沙漠进军》是一篇阐释事理的说明文,运用层进式结构,结构逻辑性很强。
课堂学习
一、情景导入:
2006年4月18日上午,《第一财经日报》在第一时间拿到了国家“沙漠化”973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沙漠与沙漠化》大型报告。报告显示,近年中国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值约占GDP的14%。据此推算,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1994年为4201.6亿元,2000年为7000亿元,其中,包括沙漠化在内的土地沙漠化经济损失约为4700亿元。同学们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可见,这沙漠真是不治不行啊。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向沙漠进军》
二、自主合作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
2、交流预习成果。
3、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大家迅速找一下,沙漠有什么特点?
(2)能具体说说危害大在哪儿吗?或者说,作者是怎样来说明沙漠的危害大的?
(3)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就是,我们该如何防治沙漠,使它不再侵占我们的地盘,不危害我们人类呢?要知道如何制止这头怪兽为非作歹并制服它,我们首先得了解它——知己知彼,方能百站百胜嘛。大家再找找,哪里告诉了我们沙漠这头怪兽的的脾性和它的本来面目,它是怎样向我们进攻的?(在原文中划出相关的句子)
(4)沙漠采用怎样的方式向人类进攻的?有何不同?
(5)我们了解了它的脾性和进攻的手段,那么我们可以怎样去抵御它的进攻呢?兵家有句格言,叫“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对于沙漠的不同的进攻方式,作者告诉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依据是什么?
(6)可是,仅仅这样就够了吗?作者为什么说“……还只是采取守势……要向沙漠进军,取得彻底胜利……”懂足球的同学一定听过一句话,叫——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我们只有主动出击,向沙漠进攻,去彻底地征服沙漠,才能长治久安。那么,怎样向沙漠进军呢,我们又需要带上什么武器呢?
三、点拨讲解
1学法指导:抓住事物特征进行分类说明的方法
2、板书:
向沙漠进军
竺可桢
危害大——进攻方式——抵御进攻——向沙漠进军——实现理想
为何要向沙漠进军——如何向沙漠进军——展望前景
四、练习测评
阅读课文思考:
1、第一自然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
2、本文用词准确,体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试分析:
(1)第一句中的“最”、“自然”、“之一”可否删去?
(2)“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的“侵占”能否换成“侵入”?
(3)“雨量还充沛”的“还”表示什么?可否删去?
(4)“由于长城外的风沙侵入,榆林城也受到袭击”的“侵入”可否换成“侵占”?
(5)“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和“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这两个例子都是说明“游击战”的危害,但它们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3、文章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4、地中海沿岸和榆林地区这两个例子有什么不同?
五、布置作业
1.沙漠对人类危害如此之大,那么你还有哪些可以预防的方法呢?
2.做课后“研讨与练习”。
附答案:
自主合作学习
3、(1)危害大(2)明确:指出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并以地中海沿岸、我国陕西榆林地区荒漠化为例来说明。(3)见课文第四节(4)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阵地战——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5)抵御风沙袭击——培植防护林和草皮; 抵御沙丘进攻——植树种草。其依据是前者可以减少风的力量,减少沙粒来源;后者可以固定沙丘,使之不再转移。(6)略
练习测评
1、第一句是中心句,后两句解说第一句,后两句之间是转折关系。2、(1)不可。删去“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删去“自然”,“敌人”的性质就模糊不清,易与社会的敌人混淆;删去“之一”在阐述事理上就显得有些绝对,因为自然界还有一些“敌人”是“最顽强”的。(2)不能。因为不但侵入了,而且占领了。(3)表示“勉强算得上”,不可删去。(4)不可,因为榆林城并没有被风沙占领,只是受到袭击。(5)前者侧重说明它破坏力强,后者侧重说明危害频繁。3、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4、一个是外国,一个是中国;一个在沿海,一个在内地;一个是“两三千年来”漫长的历史时期,一个是乾隆以来的近现代;前者的沙漠化主要是自然原因,后者的沙漠化主要是人为原因。
5、《口技》导学提纲(鲁教版八年级上册)
课型:新授课编者执笔
学习目标:
1掌握部分文言实词及部分虚词的读音、含义。
2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能够有条不紊、清楚地叙述事情。
4认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及其丰富的表现力,了解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学习重点:
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一)简介《虞初新志》:
(二)查阅资料搜集有关口技的知识点。
(三)掌握本文的部分重点字的读音以及含义。
善施¬会闻坐吠呓间曳许虽乳
(四)根据课下注释把课文翻译成现在汉语。
重点句子:
1京中有善口技者。
2当是时,妇手派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3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五)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1找出本文表示时间的词语:
2分析文章的结构:
3概括文章的内容:
课堂学习
一、情境导入
在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表演艺术宝库里,有一颗格外引人注目的摧探明珠--一口技。它用人的声音模仿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万事万物,惟妙惟肖,妙不可言。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三百多年前,清代作家林嗣环也描绘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他笔下的那位艺人怎样?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声音世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描述口技的文章。《口技》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当然,我们今天不是用耳朵去捕捉声音来欣赏,而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来欣赏。本文确切而真实地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描绘出当时表演的故事的全部内容,生动地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家四日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景。文章可以作为描写场景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二、自主合作学习
(一)出示学习目标:
(二)展示预习成果:
(三)小组合作学习,读课文思考:1当我们看一场表演时,如何知道它非常精彩?
教师点拨:首先确定一场表演涉及的双方(表演者、观众);表演者表演的内容,表演的道具;
观众看表演的反应。
2课文三个场景分别描写了哪些声音种类?各场景的声音变化有何特点?有什么好处?
教师点拨:
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这也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所构成的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口技艺人的“善”的本领。
3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请一一找出来。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教师点拨:
除了三个场景的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4归纳本文的写作方法是什么?
教师点拨:
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是本文最显著的一个写作特色。
口技表演连接着表演者与听众两个方面。作者一方面着力描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又着力于听众神态,动作、心理的描绘,这是侧面烘托。在描写表演的第一个过程中,都是先写表演,后写反应,从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机的联系起来,以烘托表演者技艺的高妙。课文中有三处写听众的反应。第一处,写宾客们““伸颈”“侧目”、微笑、默叹”,描写他们专著、入神及叹服的神态、动作,衬托出口技表演的极大艺术魅力;第二处写“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是在一家人醒而复睡以后,表现宾客们的心情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轻松起来,衬托出表演以完全征服了听众,听众已完全进入了境界;第三处,写宾客惊惧、恐慌的神态,动作,反衬了表演所取得的强烈艺术效果。宾客们以假为真,认为自己是置身火灾现场了。此外,课文两次头尾介绍道具的简单,也是从侧面烘托表演者的技艺不凡。这样的侧面烘托和正面描写结合起来,比一般单纯的正面描写更有表现力,更能突出口技表演之“善”。
三、点拨讲解小结:
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驰缓而渐趋紧张。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五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最后一个场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文章写得波澜叠起,变化万端,动人心魄。口技表演者技艺“善”,作者对口技表演的描摹也绘声绘色,亦“善”。这种描写方法,给人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希望大家仔细体会。在日常写作中,能抓住特点,运用这种传神的描写。
四、练习测评:
基础测试
一、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注音,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1.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A.juéB.jiào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A.jiānB.jiàn
3.宾客意少舒()
A.shǎoB.shāo
4.曳屋许许声()
A.xǔB.hǔ
5.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A.jǐB.jī
6.夫齁声起()
A.hānB.hōu
7.夫叱大儿声()
A.chìB.chī
8.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A.jìnɡB.jǐnɡ
9.曳屋许许声()
A.yèB.zhuài
10.盆器倾侧()
A.qǐnɡB.qīnɡ
二、下边对句子划线中的词的解释,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改正过来,写在括号内。
1.虽(虽然)人有百手()
2.会(适逢)宾客大宴(举行宴会)()
3.但(但是)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4.两股(大腿)战战()
5.不能名(说出)其一处()
6.几欲先走(行走)()
7.当是(这)时,妇手拍儿声()
8.妇抚儿乳(吃奶)()
9.中间(其中)力拉崩倒之声()
10.京中有善(擅长)口技者()
三、下面语句与原文完全相同的是哪一句?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答()
A.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身,其夫呓语。
B.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C.妇扶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
D.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
阅读测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一)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求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注音。
中间()曳()屋
2.对“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一句理解恰当的是()
A.所有能够模仿的,这里都有。
B.凡是别处有的,这里没有什么不具备的。
C.一切应该有的声音,这里没有什么不具备的。
D.凡是应该有的,这里都有。
3.对“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A.中间有人用力拉屋架,发出崩倒的声音。
B.中间有人用力推拉,发出房倒的声音。
C.其中夹杂有劈里拍拉屋倒塌的声音。
D.其中夹杂着崩倒的声音。
4.本文运用了正确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口技人的表演内容,属于描写;而宾客们的表情动作,属描写。宾客们“几欲选走”情形,烘托了口技艺人的
。
5.用“‖”给这段文字分层,标在原文处。
(二)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1这段文字中统领全文或连贯全文的关键字是:()。
2本段中哪些叙述表明了口技表演者不借助外物吸引人,而是靠超人的技艺或真实本领演出的?(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声,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堂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1将这段文字分成两层,在文中用“‖”标出,并概括层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生动地描绘了口技人表演的一家人由睡到醒过程中的九种声音。依据原文,用自己的话,将这九种声音写在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析宾客们“伸颈”,侧目,微笑,默叹”的神态,表现了他们欣赏口技表演时怎样的情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描绘了口技者表演的声音由________及________,由________到________,由________到________,由________到________的过程。
五、布置作业
A把本文用现在汉语改成一个小故事,要求用上明显的时间语句。
B模仿文章的写法,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刻画一个人物或描写一幕场景或者描写你所看过的一段精彩演出,200观众的反应
参考答案
基础测试:
一、1A2B3A4B5B6B7A8B9A10B
二、1即使2√3只4√5√6跑7√8喂奶9夹杂10√
三,D
阅读测试:
(一)
1.jiàn)yè
2.C
3.C
4.正面;侧面;技艺的高超
5.……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第一层写口技人摹仿深巷起火、救火的声音。第二层写宾客听摹仿时惊吓的种种表现。
(二)
1善。
2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3渲染了演出前肃静、紧张的气氛,暗示口技表演者的艺术声望之高,为下文写口技者的表演作衬托和伏笔。
(三)
1“……众妙毕备。‖满坐宾客……”①正面描写口技者表演的各种声音,突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②着力描绘听众的神态,侧面烘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2①远处深巷中狗叫。②妇人打呵欠、伸懒腰。③她的丈夫说梦话。④小儿子醒来大哭。⑤妇人抚摸小儿子,喂奶。⑥小儿子含着乳头哭。⑦妇人轻拍小儿子,口中轻声哼唱。⑧大儿子醒来,连续不断的说话。⑨丈夫大声呵斥大儿子。
3“伸颈,侧目”说明听众听得入了神,唯恐有所遗漏,同时还想了解其中的奥妙的情况;“微笑”表现听众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听众对表演者的技艺十分佩服,但又不便发出叫好声的神情。
4远、近,外、内、小、大、少、多。
6、《下棋》导学提纲(鲁教版八年级上册)
课型:新授课编者:执笔:
【学习目标】
1、认读理解积累基本生字词。
2、揣摩本文生动而诙谐的语言。
3、学习对弈者的表情和举止的描写。
4、领悟作者寓于其中的争而有度,“平正通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对棋人趣相的精彩描写以及诙谐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寓于其中的争而有度,“平正通达”的人生态度。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初知大意,并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2、了解作者梁实秋。
课堂学习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班有没有会下棋的?会的同学请举手。这么多同学会,那大家在下棋的过程中有没有非常有趣的事?(生讲)原来下棋这么有意思。这节课,我们就来研读一下梁实秋老先生的这盘棋。
二、自主合作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博弈()诮()骂鹌()鹑()排闼( )涵( )养噎( )嗝
2、解词:
索然寡味:
自怨自艾:
嗤之以鼻:
剑拔弩张:
3、了解作者梁实秋
梁实秋,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治华。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
4、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本文围绕什么字展开的?写了哪些棋人棋事?
(2)本文作者将人物描写的惟妙惟肖这也得益于作者独具匠心的语言,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部分,并说明理由。
(3)从本文中那些语句中,你能领悟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你又悟出了怎样的生活这哲理?
三、点拔讲解
1、写法指导:惟妙惟肖的人物描写------->作者独具匠心的语言
2、人生态度:达观的处世风范
四、练习测评
这节课,我们由小小的棋盘引发了诸多的讨论,现在大家想一想,本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鼓励同学们畅所欲言)同学们的收获都很多,老师很高兴。最后,老师要告诉大家一句话:既然人生如棋,那么人生还可以比喻成什么?
五、布置作业
写一则日常生活中的的有趣片段,字数在400字左右。
附答案:
自主合作学习
(1)本文围绕“下棋”展开。列举了有涵养的棋手、受窘者、慢性子、急性子超出了棋盘而至于武斗者、观弈者、以棋陶冶性情者、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者。
(2)示例:①当你给对方一个威胁的时候-------或红头涨脸如关公,种种现象,不一而足。(这组句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语言很生动也很幽默、诙谐)
②我想猎人追逐一只野兔的时候,其愉快大概略相仿佛。(本句是一个比喻句,它准确、贴切而真实地写出了优胜者洋洋自得的神态,令文章诙谐,妙趣横生。)
③所以有人在挨了一个耳光之后还要抚着热辣辣的嘴巴大呼:“要抽车!要抽车!”(观棋不语的确是一种痛苦,挨了打都忍不住要说。他的动作、语言更是精练、传神、幽默。)
(3)作者欣赏的是处于完全超脱与不够超脱之间的中正平和的对弈风度,进一步说是一种处世风范,既不能太张扬,亦不可太低调,干什么事情都要把握一个度,这种不即不离的人生态度也是梁实秋的理想追求。
7、《纪昌学射》导学提纲(鲁教版八年级上册)
课型:新授课编者:执笔: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学习文章借事说理、虚实相融的方法。
3、学习纪昌勤学苦练的精神和纪昌学射的毅力和恒心。
【学习重难点】
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学习寓言的精神实质。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你想了解“纪昌学射”的故事吗?那就先解决下面这些文字拦路虎吧!
彀弓偃倒眦虱牗燕角簳拊膺
你认为还有哪些字词需要注意,写出来提醒大家!
2、下面这些词语可以帮你更好的了解“纪昌学射”的故事,请把你的理解写出来。
(1)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
之:
彀弓:
而:
(2)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不瞬:
而:
(3)纪昌归,偃卧其妻机下,以目承牵挺。
以:
承:
(4)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
以:
南面:
而
(5)旬日之间,浸大也。
浸:
(6)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以:
之:
之:
贯::
(7)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亚学视而后可。”
以:
而:
你认为还有哪些词语值得注意,写出来提醒大家吧!
3、重点字词我们已经解决了,下列句子的翻译也一定没问题了,请试着翻译下列句子。
(1)而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2)偃卧其妻机下,以目承牵挺。
(3)亚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4)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
4、此时的你一定能够说出文章大意,那就请将你对本文的理解写在下面的空白处。
5、你觉得本文的情节是怎样的?依据情节给文章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课堂学习
一、情景导入
二、自主合作学习:
1、评价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成果。
2、快速浏览课文,进一步理解文章主旨,思考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修改结构提纲。
3、整体感知:
(1)共同梳理文章脉络,理清写作思路,复述故事情节。
(2)你认为纪昌具有怎样的品质?
(3)作者写甘蝇,飞卫的作用是什么?
(4)“纪昌学射”的故事之所以真实可信,是因为作者运用虚实相融的写法,说一说哪里是实写,哪里是虚写?
(5)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6)拓展迁移:由这个故事,你联想到哪些有关勤学苦练、恒心的名言警句或故事?说出来让我们共同分享。
三、点拨讲解
1、学法指导:总结实词虚词的常见用法。
2、总结寓言的阅读方法。
3、板书:略。
四、练习测评
1、选出下面加点词语中含义相同的项()()
A而巧过其师B南面而望之
C贯虱之心而悬不绝D而后告我
2、纪昌能达到‘贯虱之心而悬不绝“的射击水平,是因为:
一方面另一方面
3、下列对本文理解不当的是()
A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循序渐进
B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C飞卫和纪昌的成功启示我们,只要努力学生一定能超过老师
五、布置作业
下面这则寓言可帮你更好地理解借事说理的方法,读读看喜欢吗?从某一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千金求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至今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①君人,人君,国君。②涓人:国君的近侍。
附答案
课前预习
1-4略
5、第一部分:介绍飞卫,用甘蝇之技衬托飞卫技艺高超。
第二部分:纪昌学射的经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练习不眨眼的技艺。
第二层:练习视力。
第三层:技艺乃成。
第三部分:飞卫跳跃抚胸称赞。
课堂学习
二、自主合作学习
3、(1)略(2)勤奋、一丝不苟、坚持不懈(3)写甘蝇、飞卫高超的射技,是为下文写纪昌练就非凡的射技做铺垫;在学习过程中,名师的即使指点,学生的虚心好学也格外重要,这样可以让学生省时,按着正确的方法去探索。(4)实写:纪昌的学习过程,如“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甘蝇的射技:“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虚写:飞卫高超的射技:“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为,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5)无论学什么技艺,没有什么捷径可走,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扎扎实实、锲而不舍地进行基本功的训练的道理。同时说明,只要有恒心和毅力,踏踏实实,精益求精,就能达到光辉的顶点。(6)示例:囊萤映雪,勤学苦练,勤能补拙,将勤补拙。天资的充分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的——郭沫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四、练习测评
1、AC
2、名师的及时指点,学生的虚心好学。
3、C
五、布置作业
千金求马
提示:(1)要得到人才,首先是重视人才。(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8、《散步》导学提纲导学案(鲁教版六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巩固有关记叙要素的知识,锻炼在文中把握要素的能力,从而培养叙事能力。
2体味文中洋溢的浓浓亲情,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3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想知道文中讲了一个什么动人的小故事吗?请同学们先解决这些拦路虎吧。
读准下列加点字字音
拆()散嫩()芽分歧()
霎()时熬()过水波粼()粼()
2解释词语
委屈:
粼粼:
3赶快走进课文去欣赏这篇优美的小短文吧,别忘了圈画出文中的关键词及给文章标记段落序号和做批注哦!
4预习课文,自主思考:
(1)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用圈点法圈出精美的句子。
(2)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概括故事情节。
5你阅读时还有哪些疑惑?请写在下面,课堂上交流。
课堂学习
一、课前五分钟:
交流上节课的说话作业
二、情境导入
三、自主合作学习
(一)出示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课文,交流预习情况。
(三)自主解决
1第一自然段中包含的记叙要素
2第二自然段体现了母子二人怎样的情态?
3“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看着这些景象,作者为什么就想到生命?这一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四、合作探究:
质疑、讨论、答疑
1一家四口在田野上散步,出现了什么分歧?分歧是怎么解决的?结果是什么?
2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含义是什么?有怎样的作用?
五、拓展提高:
《散步》的语言平易朴实。整个行文,无僻华丽的词语,更无令人费解的句子,然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如同橄榄一般,越嚼越觉得有滋味。有的句子读来情趣盎然,富有生活气息;有的句子含义丰富,有多层意蕴;有的句子意在言外。请分别找出这样的句子,并朗读,体会它们的美。
(一)情趣盎然:
(二)含义丰富:
(三)意在言外:
六、课堂练习:
1有感情朗读课文,找出蕴含浓浓亲情的语句,加以体会。
2根据课文情节的发展,对下列内容进行正确的排序(只填序号)。
①我劝母亲散步②母亲却依从了孙子③我决定委屈儿子
④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被其母亲和儿子
⑤全家一起散步⑥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
正确的排序是:
七、作业
必做:巩固课堂学习内容,掌握生字、解词
选作:为父母擦一次鞋,并将感想写成一篇随笔。
附:比较阅读
三代
林文煌
在交叉路口转弯的时候,我的脚踏车把一位陌生先生的右脚踝压伤了。本来我是安全避闪的,当我看到那位先生一手牵着一个刚会走路模样的小男孩,一手牵着一个步履蹒跚的年老中风病患者时,我立刻紧急煞车,把车头倾向一边。岂料就在这时,他突然急速地跨前一步,自己撞了上来。
我赶紧跳下车,不安地说:“对不起!对不起!”
他一边弯下腰按摩脚踝,一边和气地抬起头:“我不怪你,是我自己撞上的……也许是我太多虑了,我以为车子如果不会撞上我的小孩,便会撞上我的父亲,于是下意识地上前阻挡。”
在我惊魂未定、讷讷不知所措的时候,那位先生已牵着小孩和老者慢慢离去,我愣愣地目送他们,三个脚步迟缓的背影构成一幅感人的画面。我有搁下车子跟上去帮助那位先生的冲动。可是,我没有那样做:我发觉小孩和老者好像那位先生肩上的一副担子的两头,再艰苦他也不肯放下任何一头的。
(1)“他突然急速地跨前一步,自己撞了上来”,那位先生为什么要自己撞上来?
(2)怎样理解“三个脚步迟缓的背影构成一幅感人的画面”?
(3)将“小孩”和“老者”比喻成“那位先生肩上的一副担子的两头”,你觉得这个比喻形象吗?为什么?
(4)《散步》与《三代》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二课时
课前五分钟:交流上节课的说话作业
一复习检测:听写并解词
二继续研讨:
1一家四口在田野上散步,出现了什么分歧?分歧是怎么解决的?结果是什么?
2“我”决定走大路的理由是什么?第六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描写人物的方法?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3“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4当出现分歧时,从“我”的决定,“母亲”的改变主意,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5“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这是什么描写方法?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6“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含义是什么?有怎样的作用?
三扩展提高:
1《散步》一文中出现的四个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的性情怎样?分别从哪里体现出来?
2《散步》中,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一处说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一处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一处在结尾,“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有什么作用?
3文中运用了大量精美的对称句式来表情达意,试找出来,揣摩品味,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课内练习:
(一)语言运用
1_______信服地点点头。
2一切都取决于_______。
3_______,各得其所。
4_______水波粼粼。
(二)活动体验
1结合自己对生活的情感体验,“我”说走大路,委屈了儿子,没有写儿子的反应,试结合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加以想象,儿子听到“我”决定后的反应是什么?请你为“儿子”设计几句要说的话,要符合文章的情节、主旨和人物的年龄和感情。
2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袋,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联系生活实际,你能推测一下母亲这样说的原因吗?
五作业:
总有那么多关于亲情的故事感动着你我,让我们一起分享环抱你的那份幸福。写一件有关亲情的往事,题目自拟,500字左右。
_____。
9、《三峡》(预习课)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科目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设计者 吴泽强 上课日期
课题 三峡(预习课)
学习目标 1、掌握作者,积累文言词语。
2、熟读课文,理解本文大意。
3、整体感知课文,体味三峡壮丽的风光。
学习
重难点 1、准确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
2、整体感知课文,体味三峡壮丽的风光。
学法
指导 1、反复朗读,在读中感知、品味、体会。
2、学习字词时,注意文言知识的分类掌握,譬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学习程序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
郦道元(约466——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zhuō)县(今河北省涿县)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有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2、背景资料:
《三峡》是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江水》中的一段,《水经》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记载全国水系的地理著作,作者已不可考。由于它记叙简略,郦道元旁征博引为之作注,使原著内容大为丰富,成了一部别开生面的著作,名《水经注》。它不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也是宝贵的文学珍品。它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考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史称“四大名注”。《水经注》是我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题目解说:
此文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是一篇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文句简洁,意境优美,是《水经注》中最具魅力的篇章之一。题目是编者加的。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约200公里。因瞿塘峡挺拔险峻,巫峡幽深秀丽,西陵峡滩险湍急,故有“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之说。
【预习导航】
一、诵读课文2-3次,默读1-2次,参阅课文下面注释。
本文作者是(填朝代)学家,选自《》。课文标题所指的“三峡”是峡、峡和峡的总称,在重庆市和湖北之间。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和感情基调,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注意把握节奏(句中停顿)。
第1段:①自三峡七百里中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第2段: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②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段:①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②绝巘多生怪柏。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第4段:①每至晴初霜旦。②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给加点的注音:略无阙()处飞漱()
重岩叠嶂()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乘奔()御风素湍()绿潭绝巘()怪柏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哀转()久绝
3.解释下列加点重点字词的意思:
略无阙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
不以疾也()虽乘奔御风()()飞漱其间()
绝巘多生怪柏()则素湍绿潭()哀转久绝()
良多趣味()属引凄异()略无阙处()
4、找出并解释句中的通假字:
(1)略无阙处()(2)哀转久绝()
5、解释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古义:)今义()
(2)虽乘奔御风(古义:)今义()
(3)略无阙处(古义:)今义()
(4)至于夏水襄陵(古义:)今义()
(5)良多趣味(古义:)今义()
6、翻译句子: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本文主要描写了三峡的两方面的景象:先写三峡的,后写三峡的。文章通过对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山水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三峡的无比之情。
8、理解性默写
1)、《三峡》中大笔勾勒磅礴七百里三峡的句子是:
2)、《三峡》中侧面描写山势峻拔的句子是:
3)、正面写“猿鸣”的句子是:
引用歌谣,侧面写“猿鸣”,并渲染悲凉气氛的句子是:
4)、文中能总评三峡春冬时节山水树木特征的句子是:
三、熟读成诵。(全文共155字。)同桌或小组互查,老师抽查。自主自觉,互促互助
附:参考译文: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不绝的高山,几乎没有/毫无中断的地方;重重悬崖,层层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不能看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了。有时皇帝有命令急需传达,早晨就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这样快。
春天和冬天的时候,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空的泉水和瀑布,飞流冲荡在山崖间。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的确/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打/下霜的早晨,树林清冷/凉山涧寂静/静肃,常有在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啸,(声音)接连不断,(腔调)凄凉而怪异,在空旷的山谷里回旋荡漾,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渔夫们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